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Characterization of flavor fingerprinting of red sufu during fermentation and the comparison of volatiles of typical products 被引量:7
1
作者 Peng Wang Xiaoran Ma +4 位作者 Wenping Wang Dandan Xu Xin Zhang Jian Zhang Yong Sun 《Food Science and Human Wellness》 SCIE 2019年第4期375-384,共10页
Traditional Chinese red sufu is a popular condiment,and typical flavor is an important indicator of sensory qualities in commercial products.In this study,the volatile aroma analysis of Wangzhihe red sufu(WRS)from dif... Traditional Chinese red sufu is a popular condiment,and typical flavor is an important indicator of sensory qualities in commercial products.In this study,the volatile aroma analysis of Wangzhihe red sufu(WRS)from different fermentation stages and four typical red sufu products from different locations was carried out by 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GC–MS),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olfactory(GC–MS/O),electronic nose(E-nose)and sensory evaluation.Results showed that 106 volatile compounds were identified in Wangzhihe red sufu during fermentation process,in which phenolics and alcohols were dominant at molded and salted phetze stages,while esters and alcohols became predominate at post-fermentation stage.The volatile aroma substances varied at each fermentation stage.Furthermore,86 volatiles,including 16 aroma-active compounds,were detected in four typical red sufu products.The multivariate analysis results showed the difference in samples from different fermentation stages and typical red sufu products according to GC–MS and E-nose analysis.Combined with flavor omics,discriminant model was established for effective discrimination of samples from different fermentation stages and locations,as well as references to sufu maturity extent.The study presented a new strategy for quality evaluation of red sufu,which could be the supplement to quality evaluation standard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ed sufu Fermentation process Volatile compounds HS-SPME-GC-MS Flavor omics
下载PDF
大豆红曲对红腐乳风味及感官品质的影响 被引量:1
2
作者 谢斌 张敏 +4 位作者 李鑫峰 张鑫 宗绚丽 余翔 冯艳丽 《中国酿造》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234-240,共7页
该研究以市售红腐乳为对照,采用大豆红曲(RFS)替代红曲米制备红腐乳,采用分光光度法、高效液相色谱法及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分别测定红腐乳的色价、莫纳可林K含量及挥发性风味物质,并对红腐乳进行感官评价,考察大豆红曲对红腐乳品质的... 该研究以市售红腐乳为对照,采用大豆红曲(RFS)替代红曲米制备红腐乳,采用分光光度法、高效液相色谱法及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分别测定红腐乳的色价、莫纳可林K含量及挥发性风味物质,并对红腐乳进行感官评价,考察大豆红曲对红腐乳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大豆红曲红腐乳的色价(3.76 U/g)与市售红腐乳无显著差异(P<0.05),莫纳可林K含量为0.43 mg/g。红腐乳中共检测出26种挥发性风味物质,大豆红曲红腐乳与市售红腐乳的共有挥发性风味物质主要为己酸乙酯、庚酸乙酯和十四酸乙酯。与市售红腐乳相比,大豆红曲红腐乳中风味物质类别(7种)较多,其特有风味物质为甲氧基苯肟与戊基苯,其中甲氧基苯肟来自大豆红曲。以大豆红曲为辅料所得红腐乳可满足红腐乳感官要求,感官评分为40.57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腐乳 大豆红曲 色价 莫纳可林K 挥发性风味物质 感官品质
下载PDF
高通量测序分析不同地区红腐乳细菌多样性 被引量:19
3
作者 徐琼 刘洋 +8 位作者 曲勤凤 窦同海 陈羽菲 张娜娜 赵磊 钟江 翁史昱 杨捷琳 赵国屏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0期110-116,共7页
为了解我国传统发酵食品红腐乳中细菌的多样性及其微生物安全性,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华东、华北和东北地区红腐乳中细菌16S rDNA V1-V3区基因序列,比较不同地区红腐乳中微生物群落结构组成及多样性差异。结果显示,本次测序深度有效... 为了解我国传统发酵食品红腐乳中细菌的多样性及其微生物安全性,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华东、华北和东北地区红腐乳中细菌16S rDNA V1-V3区基因序列,比较不同地区红腐乳中微生物群落结构组成及多样性差异。结果显示,本次测序深度有效地覆盖了样品中微生物种类,不同地区红腐乳样品中细菌群落结构具有丰富多样性。在门水平上,厚壁菌门(Firmicutes)、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和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为不同地区红腐乳种主要优势菌的门;而在属水平上,9个红腐乳样品共检测出296个细菌属,其中共有菌属分别为:棒状杆菌属(Corynebacterium)、四联球菌属(Tetragenococcus)、明串珠菌属(Leuconostoc)、Rummeliibacillus属、乳球菌属(Lactococcus)、魏斯氏菌属(Weissella)、链球菌属(Streptococcus)、丛毛单胞菌属(Comamonas)、芽孢杆菌属(Bacillus)以及Trabulsiella属。不同样品中菌群的结构与地区存在一定的聚类关系:明串珠菌属、乳球菌属以及四联球菌属是华北地区样品中主要的优势菌属,而东北地区腐乳样品中的芽孢杆菌属和盐厌氧菌属为主要优势菌属。研究结果加深了对红腐乳中细菌群落组成和多样性的认识,为保证传统发酵食品的质量安全、生产工艺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通量测序 红腐乳 细菌多样性
下载PDF
北京产红腐乳中挥发性香成分的提取与分析 被引量:5
4
作者 穆旻 苗志伟 +1 位作者 何昕 冯春华 《中国调味品》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110-114,共5页
采用水蒸气蒸馏的方法对产于北京的两种红腐乳中的挥发性成分进行了提取,对萃取溶剂进行了优化,结果表明二氯甲烷是比较好的萃取溶剂。所得提取物经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分析,共鉴定出76种成分,其中酯类30种、醇类10种、酮类9种、醛类8... 采用水蒸气蒸馏的方法对产于北京的两种红腐乳中的挥发性成分进行了提取,对萃取溶剂进行了优化,结果表明二氯甲烷是比较好的萃取溶剂。所得提取物经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分析,共鉴定出76种成分,其中酯类30种、醇类10种、酮类9种、醛类8种、吡嗪类4种、烯烃类4种、酚类3种、含氮化合物3种、醚类3种、酸类2种;两种红腐乳中都鉴定出的挥发性成分有48种;采用面积归一化法确定了它们的相对含量。实验结果表明用水蒸气蒸馏所得结果与文献报道的采用同时蒸馏萃取所得结果接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腐乳 挥发性香成分 水蒸气蒸馏 分析
下载PDF
腐乳发酵过程中γ-氨基丁酸变化规律研究 被引量:2
5
作者 马艳莉 卢忆 +1 位作者 张晓阳 李里特 《中国食物与营养》 2013年第5期27-30,共4页
腐乳是独具特色的中国传统发酵豆制品,按照后酵添加辅料的不同可分为红方、白方和青方腐乳等类型。本文研究了腐乳前发酵和盐腌过程γ-氨基丁酸(GABA)含量变化规律,并对红方、白方和青方腐乳后酵过程中GABA含量变化进行了研究,期望挖掘... 腐乳是独具特色的中国传统发酵豆制品,按照后酵添加辅料的不同可分为红方、白方和青方腐乳等类型。本文研究了腐乳前发酵和盐腌过程γ-氨基丁酸(GABA)含量变化规律,并对红方、白方和青方腐乳后酵过程中GABA含量变化进行了研究,期望挖掘腐乳生产过程中GABA形成规律,为改进腐乳生产工艺富集GABA奠定基础。结果表明,GABA含量在前发酵过程明显上升,盐腌导致其含量降低。红方和青方腐乳后酵过程GABA含量先增后降,后酵45d时达最大值;白方腐乳后酵过程中GABA含量基本呈增长趋势;显示后酵不同辅料的添加影响腐乳GABA含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Γ-氨基丁酸 红方腐乳 白方腐乳 青方腐乳 发酵过程
下载PDF
腐乳调味酱配方的研究 被引量:2
6
作者 孙连海 王凯 窦会娟 《中国调味品》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2期84-87,共4页
以红腐乳和芝麻酱为主要原料,配以八角茴香油、花椒油,开发一种新的腐乳调味酱。采用感官评定,通过单因素和正交试验设计对产品配方进行优化,结果表明:红腐乳与芝麻酱的比例为7∶3(总质量为100g),调和油的质量分数为9.0%,八角茴香油的... 以红腐乳和芝麻酱为主要原料,配以八角茴香油、花椒油,开发一种新的腐乳调味酱。采用感官评定,通过单因素和正交试验设计对产品配方进行优化,结果表明:红腐乳与芝麻酱的比例为7∶3(总质量为100g),调和油的质量分数为9.0%,八角茴香油的质量分数为3.0%,花椒油的质量分数为2.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腐乳 芝麻酱 感官评定
下载PDF
后酵辅料对腐乳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活性的影响 被引量:4
7
作者 马艳莉 卢忆 +1 位作者 张晓阳 李里特 《中国食物与营养》 2013年第4期37-40,共4页
腐乳是中国传统发酵豆制品,其血管紧张素转化酶(ACE)抑制活性受加工工艺影响。本文研究了后发酵过程中不同辅料(乙醇、红曲和面曲)添加量对腐乳ACE抑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乙醇、红曲和面曲添加影响腐乳ACE抑制活性;分别添加15%乙醇、2... 腐乳是中国传统发酵豆制品,其血管紧张素转化酶(ACE)抑制活性受加工工艺影响。本文研究了后发酵过程中不同辅料(乙醇、红曲和面曲)添加量对腐乳ACE抑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乙醇、红曲和面曲添加影响腐乳ACE抑制活性;分别添加15%乙醇、2%红曲、1%面曲时,腐乳具有最高ACE抑制活性。腐乳ACE抑制活性在后酵过程中呈先升后降趋势;添加15%乙醇腐乳在后酵第5周时,ACE抑制活性达到最大值89.3%;添加2%红曲腐乳后酵第6周时ACE抑制活性达最大值84.9%;1%面曲添加量腐乳ACE抑制活性在后酵第6周时达最大值79.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腐乳 ACE抑制活性 乙醇 红曲 面曲
下载PDF
储藏条件对开盖红方腐乳生物胺和理化性质的影响 被引量:3
8
作者 马艳莉 梁静静 +5 位作者 李大伟 丁玉峰 李素萍 席晓丽 王颉 郭书贤 《中国调味品》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7期59-62,75,共5页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对开盖红方腐乳在不同温度(4,15,25,35℃)下储藏60d的过程中生物胺和理化性质的动态变化规律进行了探究。结果表明:在所有温度下,均在第15天检测到最高的总生物胺量;亚精胺在4℃下含量最高,且随着温度的升高,含量减...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对开盖红方腐乳在不同温度(4,15,25,35℃)下储藏60d的过程中生物胺和理化性质的动态变化规律进行了探究。结果表明:在所有温度下,均在第15天检测到最高的总生物胺量;亚精胺在4℃下含量最高,且随着温度的升高,含量减少至几乎检测不到;组胺作为最主要和毒性最大的生物胺,在4,15,25,35℃下的最高含量分别为280.21,290.02,343.25,341.24mg/kg,由此可知,不同储藏温度对每种生物胺的影响不同,在较高的温度下更容易生成组胺,低温下有大量亚精胺存在,其他生物胺受温度影响不大。使用主成分分析法确定不同温度下样品主要受哪种生物胺的影响,结果表明25℃和35℃下储藏的样品聚集在一起,说明在储藏过程中这两个温度下的样品中生物胺的变化类似,随着储藏温度的升高,样品从主成分1的正半轴转向负半轴,更易受组胺含量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方腐乳 储藏 主成分分析 生物胺 高效液相色谱
下载PDF
红腐乳后酵期风味物质与细菌菌群分析 被引量:11
9
作者 陈卓 吴学凤 +8 位作者 穆冬冬 何莹 张明珠 蔡静 侯志刚 郑志 梁进 张钰萌 李兴江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118-125,共8页
为探究目前市场中红腐乳后酵阶段风味物质与菌落演替之间的关系,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反相高效液相色谱和邻苯二甲醛柱前衍生化检测相结合的方法,检测腐乳中挥发性风味物质及氨基酸含量。共检测出挥发性风味物质5... 为探究目前市场中红腐乳后酵阶段风味物质与菌落演替之间的关系,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反相高效液相色谱和邻苯二甲醛柱前衍生化检测相结合的方法,检测腐乳中挥发性风味物质及氨基酸含量。共检测出挥发性风味物质50种,主要为酯类20种、醇类9种,通过气味活性值分析得到主要风味物质为苯乙醇、1-辛烯-3-醇、乙酸乙酯等,大部分酯类、萜烯类、呋喃类等风味物质种类和含量随发酵进行升高,烷烃类及部分酯类物质变化不明显。对不同阶段的后酵期红腐乳游离氨基酸含量进行分析测定,其中总游离氨基酸含量随发酵进行而提高。采用高通量测序法分析细菌菌落,得知红腐乳中优势菌群为芽孢杆菌(Bacillus)、肠杆菌(Enterobacter)、不动杆菌(Acinetobacter)、四联球菌(Tetragenococcus)等。细菌多样性在发酵过程中显著提高;Bacillus相对丰度随发酵进行明显降低,乳球菌(Lactococcus)、Tetragenococcus相对丰度随发酵进行提高;Enterobacter相对丰度在前中期明显提高,中后期下降。将游离氨基酸、部分挥发性风味物质与菌群进行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红腐乳后酵期氨基酸的产生与Enterobacter呈明显正相关,但Enterobacter与大部分香味化合物负相关;Bacillus与多种香味酯类化合物正相关;其他菌种如Lactococcus、Acinetobacter也在红腐乳后酵期提供良好风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腐乳 风味物质 游离氨基酸 菌落组成 高通量测序
下载PDF
模糊数学综合评判法在红腐乳感官评价中的应用 被引量:13
10
作者 彭坚 杨国伟 +3 位作者 王丽英 翟永岭 席卫国 赵玮 《中国酿造》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138-140,共3页
该研究应用模糊数学理论,把模糊综合评判方法具体应用到红腐乳感官评价中。结合红腐乳的特点确定评价因素,采用"0~4"评判方法确定权重集,并对取大取小算法进行了改进,根据最大隶属原则确定样品的评价结果。结果表明,模糊综... 该研究应用模糊数学理论,把模糊综合评判方法具体应用到红腐乳感官评价中。结合红腐乳的特点确定评价因素,采用"0~4"评判方法确定权重集,并对取大取小算法进行了改进,根据最大隶属原则确定样品的评价结果。结果表明,模糊综合评判法能够客观而准确地区分不同样品的优劣程度和等级,在6个样品中白菜辣腐乳综合评价最高。模糊综合评判法可以广泛应用于腐乳等我国传统发酵食品的感官品质的评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模糊综合评判 红腐乳 感官评价
下载PDF
高产洛伐他汀红曲菌的选育及其在红腐乳中的应用 被引量:7
11
作者 王鹏 许春艳 +4 位作者 续丹丹 赵燕 高航 张欣 王文平 《中国酿造》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1期52-57,共6页
以红曲米来源的5株红曲菌(M1~M5)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形态观察、生理生化试验及分子生物学鉴定,并采用超高液相色谱串联质谱(UPLC-MS/MS)法测定洛伐他汀及桔霉素产量,筛选高产洛伐他汀低产桔霉素的优良菌株。在此基础上,利用该菌株研制... 以红曲米来源的5株红曲菌(M1~M5)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形态观察、生理生化试验及分子生物学鉴定,并采用超高液相色谱串联质谱(UPLC-MS/MS)法测定洛伐他汀及桔霉素产量,筛选高产洛伐他汀低产桔霉素的优良菌株。在此基础上,利用该菌株研制功能红腐乳,并结合感官指标、理化指标及微生物指标等对其品质进行评价。结果表明,5株红曲菌中菌株M1、M3、M4、M5均被鉴定为紫色红曲霉(Monascus purpureus),菌株M2被鉴定为丛毛红曲霉(Monascus pilosus)。其中,菌株M2发酵液中洛伐他汀产量最高(15.67 mg/L),确定其为高产洛伐他汀的优良菌株。利用菌株M2研制的功能红腐乳的质量指标均满足相关国标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曲菌 筛选 鉴定 红腐乳 洛伐他汀
下载PDF
红腐乳发酵过程中滋味化合物分析及电子舌鉴别 被引量:5
12
作者 王鹏 王文平 +5 位作者 续丹丹 张欣 高航 张建 孙勇 王凤寰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4期170-179,共10页
采用离子色谱、氨基酸分析仪和电子舌对不同发酵阶段红腐乳的滋味化合物及滋味特征进行检测,并对结果进行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PCA)和层次聚类分析(hierarchical cluster analysis,HCA)。结果表明,发酵过程中红腐... 采用离子色谱、氨基酸分析仪和电子舌对不同发酵阶段红腐乳的滋味化合物及滋味特征进行检测,并对结果进行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PCA)和层次聚类分析(hierarchical cluster analysis,HCA)。结果表明,发酵过程中红腐乳样品共鉴定出17种游离氨基酸,6种有机酸和8种滋味属性。总游离氨基酸含量在前酵和后酵阶段显著增加,而总有机酸含量在前酵和后酵中期显著增长(P<0.05)。大多数的游离氨基酸和有机酸的含量在前酵和后酵阶段均显著增加(P<0.05)。电子舌结果表明鲜味、咸味、苦味和丰富度是红腐乳的主要滋味属性。此外,滋味化合物及滋味属性的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游离氨基酸(谷氨酸、天冬氨酸、丙氨酸、甘氨酸、组氨酸、色氨酸、苯丙氨酸、甲硫氨酸、缬氨酸)、有机酸(乳酸、乙酸、琥珀酸)及理化成分(还原糖、氨基酸态氮、氯化钠)对红腐乳的滋味特征起着重要作用。PCA和HCA结果表明,滋味化合物及滋味特征可以用来判别红腐乳的成熟度,电子舌可以作为快速评价红腐乳滋味的有效工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腐乳 电子舌 滋味化合物 游离氨基酸 有机酸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