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50篇文章
< 1 2 4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The Violent Redemption Theme in A Good Man is Hard to Find
1
作者 XIONG Jun-yu 《Journal of Literature and Art Studies》 2024年第8期684-688,共5页
Flannery O’Connor is one of the representative figures of American Southern writers.Being recognized as the most outstanding writer of the American South after Faulkner,she has great influence in the literary world.H... Flannery O’Connor is one of the representative figures of American Southern writers.Being recognized as the most outstanding writer of the American South after Faulkner,she has great influence in the literary world.Her works are always shrouded in a strange and grotesque atmosphere and full of death as well as religious metaphors.The protagonists are a series of American Southern freaks struggling with the crisis of spiritual belief.The protagonists of her novel A Good Man is Hard to Find are a hypocritical believer in the world of sinners and a lost man suffering in the midst of real sin,thus O’Connor uses the highest form of violence-death to bring ultimate redemption to them.In people’s conception,violence and redemption are often opposite to each other,but O’Connor uses bloody and violent plots to explore the theme of religious salvation,integrating and unifying the two contrary concepts to form her unique and profound violent redemption writin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O’Connor A Good Man is Hard to Find violent redemption
下载PDF
Analysis of the Subtitle Translation of The Shawshank Redemp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Skopos Theory
2
作者 Jihang Qi 《Journal of Contemporary Educational Research》 2024年第2期151-156,共6页
Translation is an important communication skill between different languages.In modern society,audiovisual products are distributed to worldwide areas as a popular means of mass media.As the globalization of economy an... Translation is an important communication skill between different languages.In modern society,audiovisual products are distributed to worldwide areas as a popular means of mass media.As the globalization of economy and culture is advancing in the new century,audiovisual subtitle translation plays an increasingly important part.Good subtitles can enhance the audience’s experience of appreciating foreign films and make cultural communication more effective.This thesis conducts a brief survey on the strategies for film subtitle translation using the case study of the famous film The Shawshank Redemption.In this paper,based on Skopos theory,the author made a comprehensive analysis of subtitling activities and pointed out that subtitling,as a specialized area of translation,is not only guided by translation studies but also under the constraints of film properties.The Skopos theory of film subtitle translation is to provide,within the constraints of time and space,a well-translated subtitle that can contribute to a good understanding of what is happening on the screen.In short,the end justifies the means.Therefore,during the process of subtitle translation,the subtitler should take all the factors into consideration to identify the translation purpose,and then adopt corresponding translation strategies.From this perspective,the author takes the Skopos theory as instruction and applies the reduction and addition method to analyze the film subtitle translation.In the age of globalization,foreign films are increasingly entering people’s lives.Watching foreign films is a popular and effective way to understand foreign cultures.However,in China,subtitle translation has not attracted as much academic attention as it deserves and few theories could be appropriately applied to subtitle translation.Therefore,the author hopes that subtitle translation could be paid more attention in terms of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ubtitle translation Skopos theory DOMESTICATION FOREIGNIZATION The Shawshank redemption
下载PDF
Seeking Redemption:Complicitous Critique in Border Trilogy of Cormac McCarthy
3
作者 ZHU Fei-fei 《Journal of Literature and Art Studies》 2023年第8期563-572,共10页
Cormac McCarthy,the veteran American writer,is often questioned as being obsessed with darkness and nihility because of the lack of definite redemption in his works.However,if“Border trilogy”,the representative work... Cormac McCarthy,the veteran American writer,is often questioned as being obsessed with darkness and nihility because of the lack of definite redemption in his works.However,if“Border trilogy”,the representative work of his western novels,is put under the framework of postmodern poetics proposed by Linda Hutcheon,it will be found that redemption is hidden in the narrative structure.And the author structures the narration by dual coding strategies,such as parody,paradoxical irony and metafiction to make works conspire with the history and realty while criticize it at the same time.It is the complicitous critique.This symbiotic contradiction makes some accepted ideas problematic and urges the reader to seek justice and redemption in the tension of paradox.Therefore,redemption is coming in seekin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rmac McCarthy complicitous critique narrative redemption paradoxical irony
下载PDF
操纵翻译之“道”--以葛浩文英译本The Boat to Redemption为例
4
作者 高巍 李璐 《牡丹江大学学报》 2017年第1期123-125,共3页
文化操纵学派自诞生以来,对翻译产生了巨大影响。操纵理论强调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的作为与作用,对文化因素的诠释施展决策。本文以葛浩文英译本The Boat to Redemption为例,探析译者对操纵秉持的自行之"道",进而探讨对译本中不... 文化操纵学派自诞生以来,对翻译产生了巨大影响。操纵理论强调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的作为与作用,对文化因素的诠释施展决策。本文以葛浩文英译本The Boat to Redemption为例,探析译者对操纵秉持的自行之"道",进而探讨对译本中不同文化现象的操纵。由于文化特点不同,译者的视角和目的不同,操纵的程度亦有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操纵理论 文化 自行之“道” The BOAT to redemption.
下载PDF
论毕肖普诗歌中异化的日常生活及其救赎
5
作者 马红旗 张羽西 《外国语文》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44-53,共10页
伊丽莎白·毕肖普的诗歌多以日常生活为主题。诗人通过对生活空间和生活实践的细致描写,揭示现代化对日常生活造成的异化。以毕肖普诗歌中呈现的日常生活为切入点,结合亨利·列斐伏尔的日常生活批判理论,有助于探究诗歌中异化... 伊丽莎白·毕肖普的诗歌多以日常生活为主题。诗人通过对生活空间和生活实践的细致描写,揭示现代化对日常生活造成的异化。以毕肖普诗歌中呈现的日常生活为切入点,结合亨利·列斐伏尔的日常生活批判理论,有助于探究诗歌中异化的日常生活及其救赎方式。毕肖普在诗歌中揭露并批判了资本主义制度与现代工业社会存在的种种虚伪与不公,并将艺术化的生活风格以及来自生活的梦境、想象与记忆作为可能救赎异化生活的途径。毕肖普在诗歌中塑造了一种崭新的理想生活秩序,试图重建现代人得以栖息的精神家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伊丽莎白·毕肖普 日常生活 异化 救赎 空间
下载PDF
对立与消解:《大地》中的景观书写
6
作者 王会刚 《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24年第2期81-88,112,共9页
文学作品中的景观往往被视为一种主观体验的表达。为赛珍珠赢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大地》包含了大量的乡村与城市景观书写。赛珍珠从中国农民的体验视角,书写了以土地、村落为代表的乡土景观以及以高墙为代表的城市景观。她认为,乡土景观... 文学作品中的景观往往被视为一种主观体验的表达。为赛珍珠赢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大地》包含了大量的乡村与城市景观书写。赛珍珠从中国农民的体验视角,书写了以土地、村落为代表的乡土景观以及以高墙为代表的城市景观。她认为,乡土景观是中国农民精神意蕴的中心,由各种政治性景观组合而成的城市景观则是腐朽与异化的代表,造成了农民精神和身份的失衡。因此,农民只有复归乡土景观之上,才能获得肉体与精神的救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地》 赛珍珠 景观 乡村 城市 精神救赎
下载PDF
回忆与救赎——评《陶庵梦忆》
7
作者 李汇群 《常熟理工学院学报》 2024年第4期92-97,共6页
《陶庵梦忆》是生活在明末清初的张岱所作。在《陶庵梦忆》中,张岱详细记述以往日常生活中的诸多细节,表达了对过往美好时光的爱和思念。回忆救赎了自我,也建构了主体,书中的记忆碎片,具有文化、文明、文学等多种价值,展现出独特的魅力。
关键词 《陶庵梦忆》 回忆 救赎
下载PDF
一种低风险投资方法的构建——基于可转债到期赎回条款的利用
8
作者 余浩源 《江苏商论》 2024年第8期103-107,共5页
扩容之后的可转债市场迎来持续几年的炒作,市场“股票化”的特征相当明显。炒作给转债投资既带来相当的超额收益,但也导致很多可转债价格及溢价率虚高,投资风险巨大。针对这种情况,理性的投资者可以利用转债相关条款的规则,通过合理安... 扩容之后的可转债市场迎来持续几年的炒作,市场“股票化”的特征相当明显。炒作给转债投资既带来相当的超额收益,但也导致很多可转债价格及溢价率虚高,投资风险巨大。针对这种情况,理性的投资者可以利用转债相关条款的规则,通过合理安排投资,来规避相关的风险及获取合理的回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风险炒作 到期赎回条款 收益率
下载PDF
论王跃文小说中人性之美的诗学向度
9
作者 伍丹 吴晗 《湖南开放大学学报》 2024年第3期88-96,共9页
王跃文小说是个丰富的文学存在。在其一系列政治文化生态小说中,他通过对权力关系的书写,不断丰富着对人性心理结构的深层探索,表达了对人的精神世界的高度关注和对人的终极价值的深度探索,呈现了知识分子对理想化道德的诗性追求。他希... 王跃文小说是个丰富的文学存在。在其一系列政治文化生态小说中,他通过对权力关系的书写,不断丰富着对人性心理结构的深层探索,表达了对人的精神世界的高度关注和对人的终极价值的深度探索,呈现了知识分子对理想化道德的诗性追求。他希望通过良心建立道德自律,通过敬畏获得精神救赎,通过悲悯抵御生命的悲凉。他始终充满着希望,试图以道德唤醒人内心深处的善良和美好,重建凡俗的人性世界。这是在超越个人中心主义和社会功利主义的人性维度上,为精神迷失的当代中国人找寻的一条自我救赎之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跃文小说 人性 理想化道德 精神救赎
下载PDF
困境与救赎——论爱伦·坡作品中的非自然空间
10
作者 周晶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4年第24期6-10,共5页
非自然空间是近年来兴起的非自然叙事学的一个重要概念,指的是物理或逻辑上不可能的空间。作为一名自觉疏离主流审美规则、极具前瞻性的作家,爱伦·坡打破了传统的模仿规约,在其作品中构建了多种非自然空间——阴森恐怖的诡异之地... 非自然空间是近年来兴起的非自然叙事学的一个重要概念,指的是物理或逻辑上不可能的空间。作为一名自觉疏离主流审美规则、极具前瞻性的作家,爱伦·坡打破了传统的模仿规约,在其作品中构建了多种非自然空间——阴森恐怖的诡异之地、新颖神奇的科幻世界,以及唯美脱俗的超凡之境。该文旨在使用非自然叙事理论对这些非自然空间进行分析,并深入阐释其所蕴含的意义,进而指出非自然空间不仅是实现预设效果的绝佳途径,还体现了爱伦·坡对人类生存空间的探索和关注,表达了他对人类的生存困境和发展危机的深刻焦虑、对美好世界的向往,以及对人类该如何摆脱困境的思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爱伦·坡 非自然空间 诡异之地 科幻世界 超凡之境 困境 救赎
下载PDF
品读《肖申克的救赎》中几个代表性词汇——institutionalized、hope、redemption 被引量:1
11
作者 方敏 《电影评介》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83-84,共2页
《肖申克的救赎》是史上最为出色的电影之一。故事发生在1947年的美国,银行家安迪被指控枪杀了妻子和她的情夫,从此便开始了在肖申克监狱里的生活。安迪并没有杀人,但在监狱里,每个人都声称自己是"被冤枉的"。瑞德是肖申克监... 《肖申克的救赎》是史上最为出色的电影之一。故事发生在1947年的美国,银行家安迪被指控枪杀了妻子和她的情夫,从此便开始了在肖申克监狱里的生活。安迪并没有杀人,但在监狱里,每个人都声称自己是"被冤枉的"。瑞德是肖申克监狱里的另一名罪犯,他是监狱里的"权威人物"。安迪在20年里利用一把小小的岩石锤挖穿了牢墙。在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安迪爬过500码的下水道,终于逃出。获得"自由"的安迪揭发了典狱长的恶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OPE redemption 安迪 申克 石锤 典狱长 体制化 瑞德 人生哲理 something
下载PDF
从“平滑感”到“异质性”:韩炳哲的审美救赎思想探析
12
作者 冉丽 刘可文 《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4期72-77,共6页
韩炳哲的审美救赎思想与法兰克福学派的审美救赎理论一脉相承,但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韩炳哲直面当今数字社会的审美异化:具有“阻拒性”的他者在当代艺术和身体中的消失,审美距离和内在意义也随之消逝,审美进入“肯定性”的平滑状态。... 韩炳哲的审美救赎思想与法兰克福学派的审美救赎理论一脉相承,但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韩炳哲直面当今数字社会的审美异化:具有“阻拒性”的他者在当代艺术和身体中的消失,审美距离和内在意义也随之消逝,审美进入“肯定性”的平滑状态。面对这一审美困境,韩炳哲认为“否定性美学”蕴含的“异质性”是审美救赎的核心,呼吁通过遮蔽和创伤重返艺术本质。但仅仅借助感性的审美救赎,无法真正解决数字时代的审美问题,仍不免走向乌托邦的迷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韩炳哲 审美救赎 平滑感 异质性
下载PDF
震震雷霆皆为一人--《聊斋志异·纫针》赏析
13
作者 杨聃 《蒲松龄研究》 2024年第3期75-79,160,共6页
《聊斋志异》中《纫针》篇不太为人关注,但小说可读性强,故事情节复杂,人物命运曲折,倒叙、插叙天衣无缝,巧妙运用了“雷霆”天象有机串联,首尾呼应,结构精巧。小说不仅让读者领略到蒲松龄行文叙事的文字造诣,还可以通过一个弱势年轻女... 《聊斋志异》中《纫针》篇不太为人关注,但小说可读性强,故事情节复杂,人物命运曲折,倒叙、插叙天衣无缝,巧妙运用了“雷霆”天象有机串联,首尾呼应,结构精巧。小说不仅让读者领略到蒲松龄行文叙事的文字造诣,还可以通过一个弱势年轻女子逆转命运的故事,看到社会底层女性之间互助与感恩的人性之美,感受到蒲松龄在世态炎凉背景下对女性处境的平视与思考。同时,小说也成功塑造了三位有信念、有行动力的鲜活感人的市井女性形象,这是蒲松龄对现实社会的关注,也是其仁义思想的体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救赎 女性互助 人性之美 雷霆意象
下载PDF
论瓦格纳打破“叔本华循环”的方式 ——对歌剧《特里斯坦和伊索尔德》的意志主义解读
14
作者 奚望 《北京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57-69,共13页
叔本华循环显示出人生永远陷于痛苦和无聊的循环中,只有在禁欲中熄灭生命意志,才能从循环中获得救赎。瓦格纳用歌剧《特里斯坦和伊索尔德》呈现所谓生命意志的熄灭,但主角不是在禁欲中而是在强烈的爱欲中弃绝世界、获得救赎。尽管有学... 叔本华循环显示出人生永远陷于痛苦和无聊的循环中,只有在禁欲中熄灭生命意志,才能从循环中获得救赎。瓦格纳用歌剧《特里斯坦和伊索尔德》呈现所谓生命意志的熄灭,但主角不是在禁欲中而是在强烈的爱欲中弃绝世界、获得救赎。尽管有学者质疑这种爱欲未脱离个体化存在,仍囿于叔本华循环,但通过研究该歌剧文本及相关论著可得知,爱欲是一种单向的欲望,不寻求“生”的满足,而是通过否定个体生命及其欲求来实现救赎,因此脱离了叔本华循环。爱欲也体现为剧中不寻求解决的、单向的音乐,打破了传统音乐中不稳定—单调的循环,也暗示着叔本华循环的瓦解。然而,这种旨在否定生命的爱欲激发了狂热的非理性冲动,并创造了审美体验,又将成为肯定生命的力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爱欲 叔本华 瓦格纳歌剧 特里斯坦和弦 救赎
下载PDF
寓言与救赎——从本雅明“废墟美学”看废土艺术
15
作者 牛甲怡 《西部学刊》 2024年第19期126-129,共4页
“废土”艺术作为“二战”后出现的新艺术题材,以末世废墟景观作为表现对象,在极端条件下拷问人类的生存问题。这一艺术形式暗合本雅明《德国悲剧的起源》中的“废墟”美学,即以“废墟”作为表现对象,以“寓言”作为表征形式,以获取救... “废土”艺术作为“二战”后出现的新艺术题材,以末世废墟景观作为表现对象,在极端条件下拷问人类的生存问题。这一艺术形式暗合本雅明《德国悲剧的起源》中的“废墟”美学,即以“废墟”作为表现对象,以“寓言”作为表征形式,以获取救赎为终极目的,通过碎片拆解现实,在废墟上重建自我认知,从而获得自我救赎。就美学而言,这一“废墟”式救赎寓言具备独特的世俗功能和人文关怀,拥有破碎、阴郁的美学特质,是对美学风格的现代性探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废土艺术 本雅明 废墟美学 救赎
下载PDF
论《洛丽塔》中亨伯特的伦理抉择及自我救赎
16
作者 高伟华 《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8期48-51,共4页
亨伯特在牢狱中的喃喃呓语展示了他的真实内心世界和伦理抉择。在《洛丽塔》中,亨伯特的伦理抉择与其苦闷的内心和悲剧的命运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亨伯特对夏洛特·黑兹、洛丽塔和奎尔蒂三人做出了不同的伦理抉择。亨伯特对于三人... 亨伯特在牢狱中的喃喃呓语展示了他的真实内心世界和伦理抉择。在《洛丽塔》中,亨伯特的伦理抉择与其苦闷的内心和悲剧的命运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亨伯特对夏洛特·黑兹、洛丽塔和奎尔蒂三人做出了不同的伦理抉择。亨伯特对于三人之间的伦理关系的构建揭示他在伦理选择中的伦理两难境地、自身的斯芬克斯因子,以及其自由意志和理性意志的交织和最终的伦理抉择。亨伯特的伦理抉择最终导致其悲剧的命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洛丽塔 亨伯特 伦理抉择 自我救赎
下载PDF
论《诚实的小偷》中穷人的堕落与自我救赎
17
作者 蒋王山林 《哈尔滨学院学报》 2024年第4期96-99,共4页
文章以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短篇小说《诚实的小偷》为例,通过解析作品中一系列社会底层“穷人”形象的深层含义及悲剧的成因——社会环境与人自身“选择”的痛苦闭环,发现陀氏对人本身的高度关注,揭示生存环境对人的塑造作用及激发人性中... 文章以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短篇小说《诚实的小偷》为例,通过解析作品中一系列社会底层“穷人”形象的深层含义及悲剧的成因——社会环境与人自身“选择”的痛苦闭环,发现陀氏对人本身的高度关注,揭示生存环境对人的塑造作用及激发人性中善与恶的强大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陀思妥耶夫斯基 《诚实的小偷》 穷人 “堕落” 救赎
下载PDF
苦难与救赎——《悲惨世界》冉阿让的救赎之路
18
作者 江盈盈 《盐城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1期84-87,共4页
冉阿让的人生经历展现一个被社会边缘化的罪犯,通过内心的道德觉醒和一系列自我牺牲,最终成为正义和仁慈的化身,展示了人性中善与恶的复杂性以及道德觉醒的可能性。《悲惨世界》中冉阿让的形象不仅是雨果对苦难与救赎主题的深刻挖掘,也... 冉阿让的人生经历展现一个被社会边缘化的罪犯,通过内心的道德觉醒和一系列自我牺牲,最终成为正义和仁慈的化身,展示了人性中善与恶的复杂性以及道德觉醒的可能性。《悲惨世界》中冉阿让的形象不仅是雨果对苦难与救赎主题的深刻挖掘,也是对19世纪社会不公和人性复杂性的深刻评论。通过冉阿让的故事,雨果展示了人即使在最艰难的环境中,也能通过爱和牺牲找到救赎之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苦难与救赎 《悲惨世界》 冉阿让
下载PDF
Guilt Transformation and Redemption——A Character Analysis of Charlie in Fitzgerald's Babylon Revisited
19
作者 李玲 刘红 鲁艺苗 《教育教学论坛》 2011年第32期242-243,共2页
Babylon Revisited is F.Scott Fitzgerald's most renowned and most considered work of short fiction.In the short story "Babylon Revisited,"F.Scott Fitzgerald generally centers on a theme of defining Americ... Babylon Revisited is F.Scott Fitzgerald's most renowned and most considered work of short fiction.In the short story "Babylon Revisited,"F.Scott Fitzgerald generally centers on a theme of defining American character.The central figure in Babylon Revisited,Charlie Wales,serves as the lens through which readers observe the events of the story and the life that once thrived in Paris.The controversial questions are also explained in this paper.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摘要 编辑部 编辑工作 读者
下载PDF
隐蔽的上帝:景观社会救赎的尝试
20
作者 王丽平 《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4年第1期61-64,共4页
戈德曼和德波对工具理性造成的人性失落和社会幻象有着刻骨铭心的理解,并深受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影响。他们分别在《隐蔽的上帝》和《景观社会》中阐释了悲剧人理论,景观社会是一个真实的“伪在”,试图唤醒民众,用“打赌”上帝存在的方式... 戈德曼和德波对工具理性造成的人性失落和社会幻象有着刻骨铭心的理解,并深受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影响。他们分别在《隐蔽的上帝》和《景观社会》中阐释了悲剧人理论,景观社会是一个真实的“伪在”,试图唤醒民众,用“打赌”上帝存在的方式隐喻救赎的希望还在,试图帮助人类打破景观社会的幻境,完成救赎的使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隐蔽的上帝 景观社会 伪在 唤醒 救赎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