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18篇文章
< 1 2 1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Effect of an escape vent in accordion-shaped traps on the catch and size of Asian paddle crabs Charybdis japonica in an artificial reef area 被引量:2
1
作者 张鹏 李超 +1 位作者 李文涛 张秀梅 《Chinese Journal of Oceanology and Limnology》 SCIE CAS CSCD 2016年第6期1238-1246,共9页
Accordion-shaped traps are widely used in China to catch the Asian paddle crab C harybdis japonica but traps of conventional design often catch juvenile crabs. A new type of accordion-shaped trap with an escape vent(L... Accordion-shaped traps are widely used in China to catch the Asian paddle crab C harybdis japonica but traps of conventional design often catch juvenile crabs. A new type of accordion-shaped trap with an escape vent(L×W=4.3 cm×3.0 cm) was designed and a comparative study between the newly designed and conventional traps was performed in the artifi cial reef area of Zhuwang, Laizhou Bay, China from June to August 2012. The mean catch per unit effort(CPUE) of undersized crabs was signifi cantly lower in the vented traps than in the conventional traps(paired t-test, n =30, P <0.001), while the CPUE of marketable crabs was signifi cantly higher in the vented traps(paired t-test, n =30, P <0.001). The mean size of crabs(carapace length) caught in the vented traps was signifi cantly larger than in conventional traps(paired t-test, n =29, P <0.001). The ratio of undersized crabs was 35.05%±2.57% in conventional traps and 12.53%±0.69% in vented traps(signifi cantly lower, paired t-test, n =29, P <0.001). Therefore, a 4.3 cm×3.0 cm escape vent was considered appropriate for C. japonica fi shing in the artifi cial reef area. This fi nding will assist the development of more sustainable and effi cient crab fi shing methods using accordion-shaped trap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harybdis japonica accordion-shaped trap escape vent selectivity artificial reef area
下载PDF
Paleoecology of Early Ordovician Reefs in the Yichang Area,Hubei:a Correlation of Organic Reefs Between Early Ordovician and Jurassic 被引量:7
2
作者 Chuantao XIAO Meng LI +2 位作者 Wei YANG Mingyi HU Chao LI 《Acta Geologica Sinica(English Edition)》 SCIE CAS CSCD 2011年第5期1003-1015,共13页
The Early Ordovician System is composed mainly of a series of carbonate platform deposits interbedded with shale and is especially characterized by a large number of organic reefs or buildups that occur widely in the ... The Early Ordovician System is composed mainly of a series of carbonate platform deposits interbedded with shale and is especially characterized by a large number of organic reefs or buildups that occur widely in the research area.The reefs have different thicknesses ranging from 0.5 m to 11.5 m and lengths varying from 1 m to 130 m.The reef-building organisms include Archaeoscyphia, Recepthaculitids,Batostoma,Cyanobacteria and Pulchrilamina.Through the research of characteristics of the reef-bearing strata of the Early Ordovician in the Yichang area,four sorts of biofacies are recognized,which are(1) shelly biofacies:containing Tritoechia-Pelmatozans community and Tritoechia-Pomatotrema community;(2) reef biofacies:including the Batostoma,Calathium-Archaeoscyphia, Pelmatozoa-Batostoma,Archeoscyphia and Calathium-Cyanobacteria communities; (3) standing-water biofacies:including the Acanthograptus-Dendrogptus and Yichangopora communities;and(4) allochthonous biofacies:containing Nanorthis-Psilocephlina taphocoense community.The analysis of sea-level changes indicates that there are four cycles of sea-level changes during the period when reef-bearing strata were formed in this area,and the development of reefs is obviously controlled by the velocity of sea-level changes and the growth of accommodation space.The authors hold that reefs were mostly formed in the high sea level periods.Because of the development of several subordinate cycles during the sea-level rising,the reefs are characterized by great quantity, wide distribution,thin thickness and small scale,which are similar to that of Juassic reefs in northern Tibet.The research on the evolution of communities shows that succession and replacement are the main forms.The former is favorable to the development of reefs and the latter indicates the disappearance of reef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organic reef PALEOECOLOGY sea-level change Early Ordovician Yichang area
下载PDF
Benthic Diversity of Sessile Organisms in Rocky Reef Habitats of Coastal Brazil: An Insight into the Implementation of Marine Protected Areas 被引量:1
3
作者 Ralf Riedel Fernando Castro-Cardoso +1 位作者 Gabriel Correal Mauricio Mata Jr. 《Natural Resources》 2018年第12期404-412,共9页
Marine Protected Areas are increasingly becoming a tool of choice for conservation and management of marine resources and ecosystems. Data on biodiversity are necessary to assist in establishing protected areas for co... Marine Protected Areas are increasingly becoming a tool of choice for conservation and management of marine resources and ecosystems. Data on biodiversity are necessary to assist in establishing protected areas for conservation objectives to be met. Toward that effect, we investigated reef biodiversity patterns in three large-scale coastal regions of Brazil. The study areas comprised of an upwelling region, an adjacent high impacted region, and a more distant marine park. We surveyed four reef sites in each study region. Species counts of sessile benthic organisms, substrate relief, and average monthly water temperatures were recorded during the surveys. Benthic organisms were identified to the lowest taxa possible using still photos. Biodiversity was estimated using Shannon’s index on richness of organism taxa. Diversity was highest at the upwelling and high-impacted areas. No substrate relief patterns were found. Temperature readings showed lower average values at the upwelling and high impacted regions. Our results favor the upwelling region for establishment of a Marine Protected Area. Moreover, the similar diversity between the upwelling and the high impacted regions showed evidence of spillover effects from the former into the latter region, further demonstrating the importance of the former region for conserva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nservation Marine Protected areas Biodiversity reefS BENTHIC Brazil COASTAL HABITAT
下载PDF
The inversion of density structure by graphic processing unit(GPU) and identification of igneous rocks in Xisha area 被引量:1
4
作者 Lei Yu Jian Zhang +2 位作者 Wei Lin Rongqiang Wei Shiguo Wu 《Earthquake Science》 2014年第1期117-125,共9页
Organic reefs, the targets of deep-water petro- leum exploration, developed widely in Xisha area. However, there are concealed igneous rocks undersea, to which organic rocks have nearly equal wave impedance. So the ig... Organic reefs, the targets of deep-water petro- leum exploration, developed widely in Xisha area. However, there are concealed igneous rocks undersea, to which organic rocks have nearly equal wave impedance. So the igneous rocks have become interference for future explo- ration by having similar seismic reflection characteristics. Yet, the density and magnetism of organic reefs are very different from igneous rocks. It has obvious advantages to identify organic reefs and igneous rocks by gravity and magnetic data. At first, frequency decomposition was applied to the free-air gravity anomaly in Xisha area to obtain the 2D subdivision of the gravity anomaly and magnetic anomaly in the vertical direction. Thus, the dis- tribution of igneous rocks in the horizontal direction can be acquired according to high-frequency field, low-frequency field, and its physical properties. Then, 3D forward model- ing of gravitational field was carried out to establish the density model of this area by reference to physical properties of rocks based on former researches. Furthermore, 3D inversion of gravity anomaly by genetic algorithm method of the graphic processing unit (GPU) parallel processing in Xisha target area was applied, and 3D density structure of this area was obtained. By this way, we can confine the igneous rocks to the certain depth according to the density of the igneous rocks. The frequency decomposition and 3D inversion of gravity anomaly by genetic algorithm method of the GPU parallel processing proved to be a useful method for recognizing igneous rocks to its 3D geological position. So organic reefs and igneous rocks can be identified, which provide a prescient information for further explora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Xisha area Organic reefs and igneous rocks -Frequency decomposition of potential field 3D inversionof the graphic processing unit (GPU) parallel processing
下载PDF
中国岛礁区热带气旋不同空间分辨率风场模拟比较研究
5
作者 胡晓 方伟华 《热带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001-1015,共15页
中国岛礁数量众多,地形复杂,受热带气旋灾害影响大。高空间分辨率热带气旋风场模拟有助于表达风速空间异质性,对面积相对较小的岛礁地区开展高分辨率模拟具有重要意义。文章利用热带气旋路径、岛礁分布、土地覆盖以及数字高程数据,按照1... 中国岛礁数量众多,地形复杂,受热带气旋灾害影响大。高空间分辨率热带气旋风场模拟有助于表达风速空间异质性,对面积相对较小的岛礁地区开展高分辨率模拟具有重要意义。文章利用热带气旋路径、岛礁分布、土地覆盖以及数字高程数据,按照1000、90和30 m分辨率风场模型模拟了中国岛礁区历史热带气旋风速,分地形类型对比分析了各分辨率下岛礁模拟风速大小的差异性,并比较了不同空间分辨率热带气旋100 a一遇风速的差异。结果表明:1)30 m空间分辨率风速模拟准确率更高,模拟风速与8个站点实测风速的均方根误差为4.28 m/s,比90和1000 m模拟结果误差分别降低了0.08和1.04 m/s;2)不同空间分辨率模拟风速误差与地形类型相关,浙江省舟山市朱家尖岛90和1000 m模拟风速与30 m模拟风速的对比表明,平均风速模拟差异比例在山峰地形下分别为6.57%和7.61%,山谷地形下分别为21.28%和17.35%,峭壁地形下分别为22.85%和23.37%,且30 m模拟风速对于迎风坡与背风坡地形转换更敏感;3)对于100 a一遇热带气旋风速,30 m模拟风速会出现最大的风速值且空间差异更大。以浙江省舟山市朱家尖岛为例,1000、90、30 m分辨率下的模拟风速最大值分别为71.13、73.18和79.97 m/s,标准差分别为3.88、3.72和7.18 m/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带气旋 风场 空间分辨率 复杂地形 岛礁区 中国
下载PDF
塔里木盆地塔东地区油气地质条件与有利地质体资源潜力
6
作者 李强 王显东 +5 位作者 闫博 刘洋 张斌 钟拥 曹阳 邓蕊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83-94,共12页
大庆油田塔东探区主体位于塔里木盆地台盆过渡区满西台缘带,勘探程度低,资源潜力大。勘探主要集中在古城地区,未获规模突破。近年来通过老井复查、构造-岩相古地理研究,明确了台缘带油气基础地质条件,落实了成藏有利区带,拓展了塔里木... 大庆油田塔东探区主体位于塔里木盆地台盆过渡区满西台缘带,勘探程度低,资源潜力大。勘探主要集中在古城地区,未获规模突破。近年来通过老井复查、构造-岩相古地理研究,明确了台缘带油气基础地质条件,落实了成藏有利区带,拓展了塔里木盆地寒武系勘探新类型。结果表明:塔东探区发育玉满裂陷、玉都裂陷槽盆相,斜坡陆棚相等多套烃源岩;寒武系—中下奥陶统台缘带高能礁滩继承发育,多组走滑断裂控储、控藏、控富集;“黑被子”泥岩、“白被子”膏岩2套区域盖层分布广泛,源、储、盖紧密配置,具备规模成藏条件;纵向上,油气受走滑断裂及区域盖层控制,主要分布在中下奥陶统碳酸盐岩地层;横向上,以玉满、玉都裂陷槽为中心,油气规模富集;玉满奥陶系鹰山组上段断溶体、鹰山组下段礁滩-断溶复合体成藏条件优越,发育凝析气藏,是塔东最现实的效益勘探领域;寒武系盐下礁滩体、断控丘滩带源、储、盖配置好,资源潜力大,可作为增储上产的接替领域。塔东探区多领域均展现出万亿立方米的气资源规模,有望快速建成大庆油田稳油增气的重要基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塔东地区 满西台缘带 烃源岩 台缘礁滩 走滑断裂 奥陶系
下载PDF
陕南勉县寒武系仙女洞组生物礁岩相学及古环境分析 被引量:5
7
作者 李雅兰 李飞 +7 位作者 吕月健 王夏 王曾俊 李红 易楚恒 李杨凡 曾伟 李怡霖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608-618,共11页
【目的】生物礁演化史上一个关键节点是寒武纪早期广泛出现了后生动物古杯与微生物群落的联合造礁,该造礁群落形成环境和发育条件值得探讨。【方法】以华南板块西北缘汉南—米仓山地区的勉县大河坝剖面为例,对寒武系仙女洞组沉积序列和... 【目的】生物礁演化史上一个关键节点是寒武纪早期广泛出现了后生动物古杯与微生物群落的联合造礁,该造礁群落形成环境和发育条件值得探讨。【方法】以华南板块西北缘汉南—米仓山地区的勉县大河坝剖面为例,对寒武系仙女洞组沉积序列和生物礁临近层位开展了系统的岩相学、沉积学和元素地球化学分析。【结果】岩相学特征显示礁体形成于海退背景下的临滨带环境,建造过程可依次分为钙质微生物主导、古杯动物大量繁盛以及古杯与钙质微生物联合建造三个阶段。生物礁灰岩中的陆源碎屑组分含量向上增多,且颗粒变粗,顶部被中—细砂岩覆盖。【结论】古杯—钙质微生物礁生长过程中对低强度的陆源碎屑输入具有一定的耐受度,当粗粒陆源碎屑组分的持续、高强度输入时将造成生物礁发育终止。本实例揭示了古杯—钙质微生物造礁群落生长过程与海底生态指标的相关性,可为古环境学、沉积学和储层地质学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杯—钙质微生物群落 礁灰岩 古环境指标 寒武纪第三期 汉南—米仓山地区
下载PDF
四川盆地二叠纪礁滩体发育特征、分布模式及有利勘探区带 被引量:3
8
作者 冯许魁 杨雨 +8 位作者 朱亚东 崔永平 陈辉 巫芙蓉 臧殿光 倪华玲 吴育林 徐宝亮 郭海洋 《沉积与特提斯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78-294,共17页
围绕四川盆地二叠纪开江-梁平海槽的台缘礁滩相勘探已获得巨大成功,但近十年勘探进入瓶颈期。为进一步深化二叠纪礁滩认识、取得规模性勘探新突破,本文以钻测井、地震及地质资料为基础,系统开展了二叠纪构造-沉积演化特征及礁滩分布规... 围绕四川盆地二叠纪开江-梁平海槽的台缘礁滩相勘探已获得巨大成功,但近十年勘探进入瓶颈期。为进一步深化二叠纪礁滩认识、取得规模性勘探新突破,本文以钻测井、地震及地质资料为基础,系统开展了二叠纪构造-沉积演化特征及礁滩分布规律研究,明确了下一步礁滩勘探的有利区带。研究表明:(1)栖霞期台内滩受加里东末期阶梯状环形侵蚀地貌控制,其台内滩表现出早、中、晚三期环带状展布的特点,川北九龙山—龙岗地区、蜀南宜宾—内江地区栖二段晚期环形台内滩成藏条件优越,勘探程度低,是下一步的重要勘探方向;(2)茅二段沉积期是二叠纪沉积格局转换的关键时期,茅二下亚段沉积受加里东古隆残留地貌控制,台内滩仍呈环带状分布,至茅二上亚段古地貌受峨眉地幔柱隆升活动影响,有利相带转变为北西-南东向“条带状”展布特征,磨溪北斜坡地区茅二上亚段台缘滩是茅口组重要的接替领域;(3)长兴期台缘礁向开江-梁平海槽内迁移形成多排礁滩体,具有优越的源储配置条件,是二叠系新的潜在勘探领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盆地 二叠系 礁滩体 发育特征 分布模式 有利勘探区带
下载PDF
四川盆地蓬深1井-东坝1井区灯影组四段丘滩体储层地质特征及控制因素
9
作者 岑永静 梁锋 +4 位作者 王立恩 刘倩虞 何顺 王时林 韦恒叶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705-1714,共10页
灯影组是四川盆地中部重要的油气勘探层系,为查明蓬深1井—东坝1井区灯影组四段(简称灯四段)储层特征及成因,通过钻井岩心观察、岩石薄片鉴定及孔渗性实验对灯四段岩石类型、储集空间类型进行分析。结果显示,研究区灯四段储集岩类型包... 灯影组是四川盆地中部重要的油气勘探层系,为查明蓬深1井—东坝1井区灯影组四段(简称灯四段)储层特征及成因,通过钻井岩心观察、岩石薄片鉴定及孔渗性实验对灯四段岩石类型、储集空间类型进行分析。结果显示,研究区灯四段储集岩类型包括藻白云岩、泥—粉晶云岩、角砾云岩及砂屑云岩,储集空间以次生溶蚀孔洞为主,残留原生孔隙和改造裂缝次之,溶蚀孔洞的发育具有沿裂缝及生物藻纹层分布的特点,发育溶孔-孔隙-裂缝型复合储层特点。根据成因差异可将灯四段储层划分为埋藏岩溶型储层、表生-埋藏叠加改造型储层、构造-热液改造型储层3类,其中表生-埋藏叠加改造型储层集中分布在灯四段顶部。丘滩体沉积控制储层物质组成,发育早期格架孔,控制储层纵向展布,表生期溶蚀及埋藏岩溶作用控制次生溶孔的发育与平面分布,裂缝发育沟通孤立孔隙,促进流体溶蚀作用发生,提高储层渗透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灯影组四段 储层特征 礁滩体 蓬莱气区 四川盆地
下载PDF
高频破碎锤冲击作用下礁石损伤特性及影响规律
10
作者 潘剑 蒋国兴 +1 位作者 韩亚峰 阿比尔的 《水运工程》 2024年第7期239-245,共7页
为研究长江航道环境敏感区高频破碎锤水下破礁特征,采用理论分析和数值模拟方法,分析高频破碎锤冲击作用下礁石的损伤特性及影响规律。结果表明,冲击钎杆周边岩体以剪切破坏为主,远离钎杆处岩体则以拉破坏为主。凿入深度、破碎深度及破... 为研究长江航道环境敏感区高频破碎锤水下破礁特征,采用理论分析和数值模拟方法,分析高频破碎锤冲击作用下礁石的损伤特性及影响规律。结果表明,冲击钎杆周边岩体以剪切破坏为主,远离钎杆处岩体则以拉破坏为主。凿入深度、破碎深度及破碎宽度随工作压力与冲击频率的增大而增大,随礁石强度的增大而减小,高频破碎锤不宜破碎强度太高的礁石;大于临界冲击频率时,破碎参数改善不显著。工作压力是影响高频破碎锤破礁效果的主控因素,其次是冲击频率,最后是礁石强度。建立了钎杆凿入深度与岩体破碎体积的数学关系,提出了高频破碎锤破礁工效计算方法。研究成果对优化高频破碎锤破礁参数、提高破礁效率具有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敏感区清礁 高频破碎锤 礁石损伤特性 影响规律
下载PDF
川东地区新钻区块礁滩沉积模式及有利相带——以板东南缘上二叠统长兴组为例 被引量:1
11
作者 蔡强 黄天俊 +6 位作者 杨东凡 罗文军 兰雪梅 王俊杰 唐思哲 杨亚男 闫梦楠 《天然气勘探与开发》 2024年第2期24-34,共11页
近年来,四川盆地东部武胜-石柱台内洼地两侧上二叠统长兴组礁滩气藏勘探开发不断突破,卧龙河南缘地区3口生物礁钻井已获天然气近5×10^(8)m^(3),与其相邻的板东南缘长兴组也发现大面积相同的礁滩地震异常体,但其“亚平行层状反射”... 近年来,四川盆地东部武胜-石柱台内洼地两侧上二叠统长兴组礁滩气藏勘探开发不断突破,卧龙河南缘地区3口生物礁钻井已获天然气近5×10^(8)m^(3),与其相邻的板东南缘长兴组也发现大面积相同的礁滩地震异常体,但其“亚平行层状反射”特征与典型的生物礁地震响应特征具有明显差异,由于该区块钻井少(仅板东18井1口井),研究程度较低,对于该异常体是礁还是滩的地质认识仍然模糊不清。因此,亟待建立本区的沉积模式,为下一步的勘探部署提供理论依据。在对比分析卧龙河南缘及广安高带地区的薄片、测井曲线及地震资料的基础上,结合正演及古地貌分析,开展了本区沉积储层模式及有利相带预测的研究。结果表明:①板东南缘地区长二段岩性以生屑灰岩为主,长三段见生物礁灰岩,认为板东南缘地区具有生物礁和生屑滩纵向叠置发育的条件;②板东南缘台洼边缘前端长顶上隆、振幅减弱、内部断续及空白反射为生物礁的响应特征,台洼边缘后端长顶上隆、振幅减弱、内部亚平行层状反射为礁滩叠置体的响应特征;③恢复了长兴组古地貌,预测了礁滩体有利相带共8.8km^(2);④通过与邻区的井震对比及正演分析,建立了本区台洼边缘前端生物礁、台洼边缘后端礁滩叠置体的沉积模式。板东南缘地区长兴组礁滩沉积模式的建立对台洼礁滩气藏的勘探开发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武胜-石柱台洼 板东南缘 晚二叠世 长兴组 礁滩 沉积模式
下载PDF
嵊泗人工鱼礁海域鱼类和大型无脊椎动物群落结构特征 被引量:21
12
作者 赵静 章守宇 +1 位作者 汪振华 王凯 《中国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1045-1056,共12页
为了探明鱼礁生境中群落结构的组成情况,评估人工鱼礁投放取得的生态效果以及探索人工鱼礁投放对整个资源组成情况的影响,根据2004年-2007年嵊泗海域人工鱼礁区及周边海域和自然海域的资源调查资料,对比分析了上述3个海域的资源种类组... 为了探明鱼礁生境中群落结构的组成情况,评估人工鱼礁投放取得的生态效果以及探索人工鱼礁投放对整个资源组成情况的影响,根据2004年-2007年嵊泗海域人工鱼礁区及周边海域和自然海域的资源调查资料,对比分析了上述3个海域的资源种类组成、优势种、多样性等群落结构特征。共发现鱼类和大型无脊椎动物150种,其中鱼礁区119种。鱼类和节肢类在生物量和数量上均占较高比例,为3个海域的主要资源组成。鱼礁区在历次调查中共发现季节性优势种类11种,随时间的推移,鱼类作为优势种的次数增多。同步调查中,鱼礁区丰富度和多样性高于其余2个海区,最高丰富度和多样性分别为6.349和3.303,鱼礁周边海域分别为3.982和2.158,自然海域为5.751和3.003。3个区域之间,鱼礁区和自然海域的相似度最高;其次是鱼礁周边海域和自然海域;鱼礁周边海域与鱼礁区的相似度最低。结论认为,鱼礁的投放有利于生物的栖息和聚集,对鱼类的诱集和分布影响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鱼礁 鱼类 大型无脊椎动物 群落结构 嵊泗海域
下载PDF
基于稳定同位素技术的天津大神堂海域人工鱼礁区食物网结构研究 被引量:10
13
作者 张博伦 郭彪 +2 位作者 于莹 徐晓甫 王硕 《渔业科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25-35,共11页
本研究对2016年6月在天津大神堂3个礁区(2010年建成的鱼礁区;2012年建成的鱼礁区;2014年建成的鱼礁区)和对照区域采集的生物消费者及其食物源样品的碳、氮稳定同位素组成进行了分析,通过Iso Source模型计算不同区域生物的食物网基础,并... 本研究对2016年6月在天津大神堂3个礁区(2010年建成的鱼礁区;2012年建成的鱼礁区;2014年建成的鱼礁区)和对照区域采集的生物消费者及其食物源样品的碳、氮稳定同位素组成进行了分析,通过Iso Source模型计算不同区域生物的食物网基础,并利用氮稳定同位素数据计算消费者的营养级。结果显示,根据δ13C值可以将其食物源分为浮游植物、悬浮颗粒有机物(POM)和沉积相颗粒有机物(SOM)三类;浮游植物对消费者的碳源贡献率(67.2%~81.5%)最大,是大神堂海域的生物食物网的基础。不同区域同一食物源的δ13C和δ15N值没有显著性差异;礁区内滤食性贝类毛蚶(Arca subcrenata)、菲律宾蛤仔(Ruditapes philippinarum)和长牡蛎(Crassostrea gigas)的δ13C值显著高于对照区,作为潜在碳源的浮游植物对其的贡献率显著增加。消费者的δ15N值则介于7.70‰~14.34‰之间,消费者的营养级介于2.0~3.95级之间。游泳生物食性生物的δ15N和营养级在礁区内有所提高,礁区建成的年份越长,其营养级与对照区域的差别越显著。稳定同位素研究表明,人工鱼礁建设可能导致鱼礁区内滤食性生物的食物来源组成改变,并提高游泳生物食性生物的营养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稳定同位素 人工渔礁区 食物网基础 营养级
下载PDF
莱州湾人工鱼礁区及附近海域鱼卵和仔稚鱼的种类组成与数量分布 被引量:15
14
作者 高东奎 赵静 +2 位作者 张秀梅 张沛东 李文涛 《中国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369-381,共13页
2010?2011年对莱州湾莱州海域和招远海域人工鱼礁区及附近海域鱼卵和仔稚鱼的种类组成和数量分布进行了水平和垂直拖网调查,以期为研究人工鱼礁对产卵鱼类的诱集效果以及对鱼卵和仔稚鱼的庇护效应等提供参考资料。调查结果表明:2010年... 2010?2011年对莱州湾莱州海域和招远海域人工鱼礁区及附近海域鱼卵和仔稚鱼的种类组成和数量分布进行了水平和垂直拖网调查,以期为研究人工鱼礁对产卵鱼类的诱集效果以及对鱼卵和仔稚鱼的庇护效应等提供参考资料。调查结果表明:2010年调查海域共采集鱼卵16 088粒、仔稚鱼2 487尾,隶属于7目14科19属19种,其中,鱼卵样品以鲱形目(Clupeiformes)最多,鲻形目(Mugiliformes)次之,而仔稚鱼样品以鲻形目最多,颌针鱼目(Beloniformes)次之;2011年共采集鱼卵9 948粒、仔稚鱼1 778尾,隶属于4目14科21属21种,其中,鱼卵和仔稚鱼样品均以鲈形目(Perciformes)最多,鲱形目次之。2年间莱州和招远调查海域鱼卵样品的唯一优势种均为日本鳀(Engraulis japonicus);仔稚鱼样品均以油(Sphyraena pinguis)优势度最高,但两海域均不存在仔稚鱼优势种。鱼类浮游生物群落稳定性以夏季最高,春季次之,人工鱼礁区的鱼类浮游生物量多于非礁区。综合分析认为,人工鱼礁区鱼类浮游生物群落的多样性相对较高,但多为低级小型鱼种,人工鱼礁对近海生物资源养护和修复效果需进行长期的监测与评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莱州湾 人工鱼礁区 鱼卵 仔稚鱼 种类组成 数量分布 资源养护 资源修复
下载PDF
浙江嵊泗枸杞岛岩礁生境两种刺网采样网具的比较 被引量:9
15
作者 赵静 章守宇 +1 位作者 周曦杰 陈清满 《水产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311-320,共10页
为寻求适宜于岩礁生境的采样网具和采样方式,于2011年7、8月份进行欧洲引进的定置单片刺网和国内常用定置三重刺网的对比实验,对两种不同采样网具的渔获物组成和差异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1)定置单片刺网的渔获量和种类数显著低于定置... 为寻求适宜于岩礁生境的采样网具和采样方式,于2011年7、8月份进行欧洲引进的定置单片刺网和国内常用定置三重刺网的对比实验,对两种不同采样网具的渔获物组成和差异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1)定置单片刺网的渔获量和种类数显著低于定置三重刺网,定置单片刺网捕获鱼类20种,渔获物8 572.6 g,定置三重刺网捕获鱼类29种,渔获总重为20 793 g;(2)定置单片刺网的主要优势种类为褐菖鲉、斑头鱼、棘头梅童鱼,定置三重刺网的主要优势种类为褐菖鲉、鲐、棘头梅童鱼、斑头鱼,欧洲定置单片刺网对鱼类种类的选择稍强于定置三重刺网;(3)两种网具获得的岩礁生境多样性指数无显著性差异,但两种网具的渔获物相似度并不高,仅为0.41;(4)两种网具对渔获大小的选择性不同,定置单片刺网渔获的平均体长为106.1 mm,定置三重刺网为119.1 mm;(5)不同网目下鱼类分布具有一定的选择性,优势种类褐菖鲉、斑头鱼、棘头梅童鱼等集中分布在几个网目尺寸。通过对比实验发现,定置三重刺网的渔获率高于定置单片刺网,渔获体长分布较广,反映的多样性指数并无差异,两者均通过多网目组合来消除选择性强的特点,但欧洲定置单片刺网的设计构造强度较低,渔获效率较低,相比之下,定置三重刺网较为适宜岩礁生境的调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礁生境 刺网 渔获物组成 采样比较
下载PDF
多型反舰导弹协同攻击岛礁区目标攻击方向选择研究 被引量:9
16
作者 陈榕 沈培志 +1 位作者 张海峰 李俊 《电光与控制》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22-25,98,共5页
攻击岛礁区舰船面临背景复杂和岛礁阻碍的问题,而使用不同飞行速度、不同飞行弹道、不同制导模式的多型反舰导弹多方向组合攻击可提高攻击的有效性。在考虑岛礁对导弹航路飞行和雷达导引头捕捉目标的影响以及相邻导弹攻击方向夹角的要... 攻击岛礁区舰船面临背景复杂和岛礁阻碍的问题,而使用不同飞行速度、不同飞行弹道、不同制导模式的多型反舰导弹多方向组合攻击可提高攻击的有效性。在考虑岛礁对导弹航路飞行和雷达导引头捕捉目标的影响以及相邻导弹攻击方向夹角的要求基础上,建立了多平台多型号反舰导弹组合攻击岛礁区目标的攻击方向协同模型。示例验证表明,所建模型可为各枚导弹合理选择攻击方向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岛礁区 舰船 反舰导弹 组合攻击 攻击方向 协同攻击
下载PDF
广东省柘林湾海域溜牛礁区建礁可行性研究 被引量:8
17
作者 周艳波 陈丕茂 李辉权 《广东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3期10-14,共5页
根据2009年7月广东省柘林湾海域拟建溜牛人工鱼礁区海域和对比区海域本底调查所获资料,从水文、水质、底质、生物环境等方面分析了在拟建礁区建礁的优越性。结果表明,柘林湾溜牛拟建人工鱼礁区相对于对比区具有明显的建礁优越性:流速较... 根据2009年7月广东省柘林湾海域拟建溜牛人工鱼礁区海域和对比区海域本底调查所获资料,从水文、水质、底质、生物环境等方面分析了在拟建礁区建礁的优越性。结果表明,柘林湾溜牛拟建人工鱼礁区相对于对比区具有明显的建礁优越性:流速较平缓,投礁后礁体所受到的波流影响较小、稳定性较强;拟建礁区的海水透明度高于对比区,更适合营光合作用的浮游生物和礁体附着生物生长;各站位pH值的平面分布和垂直分布都比较均匀;海水质量基本达到国家二类海水水质标准;表层沉积物类型主要为细砂、粘土-砂质粉砂、粉砂质砂和粘土质粉砂,属于硬质底质泥沙底,可减缓礁体投放下沉时的冲击力,投礁后礁体稳定性较强;浮游植物、浮游动物和底栖生物的栖息密度和生物多样性均高于同期调查的对比区;拟建礁区游泳生物的栖息密度明显比对比区高;鱼卵仔鱼数量较多;拟建礁海域以前是良好的渔场,附近无工业废水排放。因此,在柘林湾溜牛拟建礁区建礁是可行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鱼礁区 海洋环境 生物环境 建礁可行性
下载PDF
人工鱼礁投放对莱州金城海域沉积环境地球化学要素的影响 被引量:3
18
作者 张艳 过锋 +4 位作者 王军 陈聚法 李娇 袁伟 谢寒冰 《渔业科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9-14,共6页
2009年7月和2010~2011年春、夏、秋、冬4个季节共9个航次对莱州金城人工鱼礁区域和对照区域的沉积环境进行调查,并对投礁前后沉积物粒径、总氮(TN)、总磷(TP)、有机碳(TOC)和硫化物等指标的变化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投礁后沉积... 2009年7月和2010~2011年春、夏、秋、冬4个季节共9个航次对莱州金城人工鱼礁区域和对照区域的沉积环境进行调查,并对投礁前后沉积物粒径、总氮(TN)、总磷(TP)、有机碳(TOC)和硫化物等指标的变化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投礁后沉积物类型没有发生改变,但沉积物粒径有所增加。2009年7月,沉积物中值粒径和平均粒径均值分别为(0.156±0.084)mm和(O.157±0.076)mm,投礁后的2010年7月,沉积物中值粒径和平均粒径均值分别为(0.160±0.079)mm和(0.162±0.092mm),且礁区沉积物中值粒径和平均粒径要高于对照区。2009~2011年7月,沉积物中其他指标变化趋势为:投礁区TN、TOc和硫化物平均含量均表现为逐年降低,TP为先升高后降低;对照区TN和TOC平均含量为先降低后升高,而TP和硫化物平均含量变化表现为逐年升高。2010年和2011年各指标的变化趋势为:礁区除TP平均含量为2011年高于2010年外,其余3项指标均为2010年高于2011年,而对照区除TOC平均含量2010年高于2011年外,其余3种指标均为2011年高于2010年;TP和硫化物平均含量为礁区高于对照区,而TN和TOC则为对照区高于礁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鱼礁 沉积物 变化特征 莱州金城海域
下载PDF
南海北部深水区中新世生物礁发育特征 被引量:36
19
作者 吴时国 袁圣强 +2 位作者 董冬冬 米立军 张功成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117-121,共5页
基于近些年南海北部深水区采集的地震资料,对南海北部深水区中新世生物礁发育特点进行分析、对比和研究,认为西沙隆起地区发育典型的生物礁,具有丘状反射、强振幅、中频、中连和杂乱地震相,发现琼东南盆地北礁地区在中新世梅山组也有似... 基于近些年南海北部深水区采集的地震资料,对南海北部深水区中新世生物礁发育特点进行分析、对比和研究,认为西沙隆起地区发育典型的生物礁,具有丘状反射、强振幅、中频、中连和杂乱地震相,发现琼东南盆地北礁地区在中新世梅山组也有似礁相发育。通过对琼东南盆地深水区中新世生物礁层序地层学分析,认为生物礁在中新世梅山组海侵体系域和高位体系域发育。从对北礁地区典型生物礁剖面进行的波阻抗反演来看,其与LH11-1生物礁油田的波阻非常相似,波阻抗值为8×106—9×106kg/(m2·s)。古地理分析认为,中新世西沙隆起区与北礁地区处于滨、浅海沉积环境,梅山组时期的陆缘碎屑供给量比较少,适于生物礁发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北部 深水区 生物礁 层序
下载PDF
雷达与红外制导反舰导弹协同攻击岛礁区目标 被引量:4
20
作者 陈榕 韩华 陈邓安 《火力与指挥控制》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2期64-66,共3页
研究了雷达与红外制导反舰导弹协同攻击岛礁区目标的攻击阵位和攻击方向问题。分析了岛礁区环境对反舰导弹作战的影响。根据目标与岛礁的空间位置关系,结合反舰导弹单个航路点航路规划简化模型,建立了反舰导弹可选攻击阵位模型,以及雷... 研究了雷达与红外制导反舰导弹协同攻击岛礁区目标的攻击阵位和攻击方向问题。分析了岛礁区环境对反舰导弹作战的影响。根据目标与岛礁的空间位置关系,结合反舰导弹单个航路点航路规划简化模型,建立了反舰导弹可选攻击阵位模型,以及雷达和红外制导反舰导弹可行攻击角范围的计算模型。该方法为雷达和红外制导反舰导弹协同攻击岛礁区目标的攻击阵位、方向选择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雷达制导反舰导弹 红外制导反舰导弹 岛礁区 协同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