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我身在他乡--论古尔纳《囚笼》的叙事模式
1
作者 许烨山 邱永旭 《菏泽学院学报》 2023年第4期117-119,129,共4页
坦桑尼亚裔英籍作家阿卜杜勒拉扎克·古尔纳的小说《囚笼》将跨国流民视为厚描对象,集中探讨了跨国流民在异国他乡的生存状态与身份认同问题。小说以第三人称外聚焦视角书写了跨国流民的情感伤痛,不仅阐释了古尔纳对流民群像的人文... 坦桑尼亚裔英籍作家阿卜杜勒拉扎克·古尔纳的小说《囚笼》将跨国流民视为厚描对象,集中探讨了跨国流民在异国他乡的生存状态与身份认同问题。小说以第三人称外聚焦视角书写了跨国流民的情感伤痛,不仅阐释了古尔纳对流民群像的人文关照,还推动了文本叙事发展进程。小说的叙事空间由物理与心理空间整合而成,同时两种空间结构互相交织,文本故事世界的构建因叙事空间的融合而愈加完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囚笼》 跨国流民 权力“他者” 叙事空间
下载PDF
边民与难民的差异与融合——以富宁县田蓬镇田蓬村为例
2
作者 徐德信 《文山学院学报》 2017年第3期64-68,共5页
边民与难民的二元对立关系,是在特殊历史条件下形成的一种社会结构。在多民族杂居的边境地区,这种二元性产生了诸多社会问题。在被迫离开家园的情况之下,难民会主动选择其栖身之地,民族文化和亲缘关系是考虑选择的主要因素。在面对生活... 边民与难民的二元对立关系,是在特殊历史条件下形成的一种社会结构。在多民族杂居的边境地区,这种二元性产生了诸多社会问题。在被迫离开家园的情况之下,难民会主动选择其栖身之地,民族文化和亲缘关系是考虑选择的主要因素。在面对生活现实问题时,资源分配不均衡,居住地被边缘化等造成了边民与难民的差异;但随着婚姻的交往以及外出务工导致经济生活的外向性,逐渐化解了村落内部的利益冲突,使边民和难民逐渐走向融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边民与难民 居住空间 婚姻 资源竞争
下载PDF
制造“海上方舟”:1990年代以来上海犹太难民纪念空间的生产——基于行动者网络的视角 被引量:10
3
作者 单凌 《国际新闻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9期105-126,共22页
通过引入行动者网络理论(ANT)搭建空间生产的分析框架,本文尝试追溯自上世纪九十年代至今,上海犹太难民的纪念空间是如何在由官方主导、各种社会力量介入的行动者网络中被生产出来的,并以此检验和反思理论框架。研究发现上海文化治理的... 通过引入行动者网络理论(ANT)搭建空间生产的分析框架,本文尝试追溯自上世纪九十年代至今,上海犹太难民的纪念空间是如何在由官方主导、各种社会力量介入的行动者网络中被生产出来的,并以此检验和反思理论框架。研究发现上海文化治理的逻辑经历了从被动应对到主动挪用特定地方形象作为城市文化发展策略的过程,地方政府作为核心行动者,先后提出"犹太人寻根地""上海城市文化遗产""海上方舟"三个强制通行点,通过利益赋予、征召、动员搭建不同的行动者关系网络,开启了纪念空间的生产和再生产过程。随着行动者网络从单一走向多元,提篮桥街区面貌得到提升,带动了区域复兴和观光业的发展;上海与犹太人世界的交往得以重续;犹太难民对上海的认同感被逐步转译为这座城市"博爱"精神的体现,"方舟"叙事既与犹太人大屠杀记忆勾连,宣传中国的人权形象,又能培育国民的认同感。通过抽丝剥茧地分析这样一种"地方主导、跨国力量参与、渐进式更新"的旧城改造模式,个案展示出ANT应用于空间生产研究的潜力,同时也发现了若干在理论上值得继续探讨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海犹太难民 纪念空间 文化治理 行动者网络 空间生产
原文传递
当代难民题材电影的叙事策略研究
4
作者 郭依菲 《传媒观察》 2019年第11期70-78,共9页
中东、北非地区的战争持续已久,自新世纪的美国反恐战争至2010年"阿拉伯之春"事件,再到叙利亚内战爆发,整个阿拉伯地区不断弥漫着战争的硝烟,大量难民去往欧洲,因而,由欧洲难民危机作为创作背景的影片大量产出。本文基于电影... 中东、北非地区的战争持续已久,自新世纪的美国反恐战争至2010年"阿拉伯之春"事件,再到叙利亚内战爆发,整个阿拉伯地区不断弥漫着战争的硝烟,大量难民去往欧洲,因而,由欧洲难民危机作为创作背景的影片大量产出。本文基于电影叙事学理论,对该类型影片的叙事策略进行研究和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难民危机 难民题材电影 电影叙事 叙事时空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