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23篇文章
< 1 2 2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THE POSITION AND ROLE OF WUHAN CITY IN THE REGIONAL ECONOMIC MACRO-STRATEGIES OF CHINA
1
作者 刘妙龙 涂建华 《Chinese Geographical Science》 SCIE CSCD 1998年第2期11-21,共11页
THEPOSITIONANDROLEOFWUHANCITYINTHEREGIONALECONOMICMACROSTRATEGIESOFCHINA①LiuMiaolong(刘妙龙)DeptartmentofSurve... THEPOSITIONANDROLEOFWUHANCITYINTHEREGIONALECONOMICMACROSTRATEGIESOFCHINA①LiuMiaolong(刘妙龙)DeptartmentofSurveyingandGeoinform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egional economy WUHAN city CHANGJIANG River ECONOMIC Zone great ECONOMIC TRIANGLE
下载PDF
URBAN FORM FOR A SUSTAINABLE FUTURE: How Sustainable Is Distributed Working in the Networked City?
2
作者 John Worthington 《Journal of Green Building》 2009年第4期148-157,共10页
Our understanding of urban form depends on how we perceive the city.Much of the literature on urban form(1)has focused on the pre-industrial and industrial city,celebrating its compact form,contiguous functions and si... Our understanding of urban form depends on how we perceive the city.Much of the literature on urban form(1)has focused on the pre-industrial and industrial city,celebrating its compact form,contiguous functions and single dominant centre.More recently writings by Castels(2)and Soja(3)have described the dispersed,city of the post industrial era.This networked city triggered by the freedom afforded by the new technology(4)has exposed a new dimension to urban form.The model of the compact city advocated by those such as Lord Rogers Task Force for delivering the Urban Renaissance(5)is being questioned(6)and a new model of“high density nodes,in a high density landscape resulting in a low density city,”as in the Deltametropolis,described by Dirk Frieling(7).Compactness,cramming more development into the city and making public spaces of a higher density and quality,Rogers and Burdett argue(8)will make“urban living attractive,ecologically sustainable,economically strong and socially inclusive.”The alternative argument is that the economic success of cities is reliant on the networking of resources across a metropolitan region.Echenique argues(9)that cities disperse in their search for mobility and space.“Mobility increases the effi ciency of households and fi rms which in turn generates more income and profi ts.As income increases,so does the demand for space,residential and commercial alike.”Sustainability has become the current banner of political correctness.Sustainability however is a slippery word.It is easy to focus on one aspect and lose the value of its holistic meaning.For many architects“green buildings”equals a sustainable future.However,clever design solutions single-mindedly pursued with little regard to the wider exploration of the potential environmental savings that may be achieved through organisational innovation are only half the answer.A holistic approach concerned with both building and organisational design and focused on“lean thinking”(10)could make considerable inroads into reducing the ecological footprint.The paper draws on DEGW’s experience of advising major corporations and cities on strategies for managing the process of intensifi cation and change(11).It explores how major improvements might be gained in meeting our goals for the sustainable city through reconsidering the way we work and allocate space.The underlying proposition is that technology has offered us new opportunities which have changed our paradigm of living and working.This in turn has provided us with a new perception of the city,as a distributed series of high density centres connected by good public and private transport,within a low density landscape.The paper argues that considerable improvements in workplace sustainability can be achieved by applying a holistic approach.These may include a combination of strategies,from rethinking the organisation of work processes and the locations and time work is undertaken,to reducing the need for resources by a more intensive use of land and fl oor space.Disjointed,dispersed“urban sprawl”can be wasteful.The alternative emerging urban form is a planned,dispersed,“networked”city with well integrated public and private transport that yields greater choice of location and lifestyles so supporting social,economic and environmental sustainabilit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mpact city networked economy dispersed polycentric city region overlapping functions signifi cant locations HUBS nodes distinctive places shared settings core fl exi and on-demand space hybrid solutions
下载PDF
基于《实施方案》政策文本的体育消费城市建设研究 被引量:1
3
作者 潘磊 《体育学刊》 CAS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81-87,共7页
根据区域异质性理论,对31个体育消费试点城市《实施方案》的文本研究发现,体育消费试点城市建设的目标定位可分为先发引领型、特色示范型、后发跨越型,政策路径可分为偏向供给型和供需双向型,政策保障可分为营商环境建设类和政策工具选... 根据区域异质性理论,对31个体育消费试点城市《实施方案》的文本研究发现,体育消费试点城市建设的目标定位可分为先发引领型、特色示范型、后发跨越型,政策路径可分为偏向供给型和供需双向型,政策保障可分为营商环境建设类和政策工具选用类,这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体育发展基础、体育消费需求、营商环境等因素密切相关,其动力机制源于供给侧、需求侧和环境侧要素间相互作用和相互促进的结果。需要关注的是,试点城市目标定位的科学性有待提高、建设举措的区域异质性体现不足、政策保障还不够细化实化,未来应设置科学合理的目标定位,从供需两侧精准发力促进体育消费提质扩容,增强政策举措的针对性,强化政策“落地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育经济 体育消费试点城市 区域异质性理论 文本分析
下载PDF
中国消费中心建设:现有格局、调整逻辑与发展路径 被引量:1
4
作者 周勇 《河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49-58,共10页
在制造业大国、生产中心背景下,我国又提出经济的消费转型,要建设消费大国,打造(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当前,我国一些传统消费型城市经历了历史嬗变,后发的消费型城市更多立足于生产制造,一些偏远、基层城镇逐渐向消费中心转型,但大多... 在制造业大国、生产中心背景下,我国又提出经济的消费转型,要建设消费大国,打造(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当前,我国一些传统消费型城市经历了历史嬗变,后发的消费型城市更多立足于生产制造,一些偏远、基层城镇逐渐向消费中心转型,但大多数消费中心还未能实现专门性独立发展。从生产中心到消费中心有着很深的内在调整逻辑,包括经济增长动力改变,由供给推动向需求拉动转型;社会主要矛盾改变,更多化解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矛盾;经济水平提高,消费大发展的条件已经具备;资源和环境面临危机,需要以消费经济化解生产经济紧约束;国内外环境改变,消费中心担负经济突围重任。我国消费中心建设还存在诸多制约因素,如收入分配不合理,区域消费制约严重;过多生产作业加班,挤占生活消费空间;城市拥挤,消费流动不畅;公共设施落后,不能支撑消费大场景;更重生产,消费经济功能发挥有限;片面追求物质财富的拥有,全民生活消费筹划建设不够;内卷化竞争过于激烈,消费激情难以焕发;过多追名逐利,消费价值观有待重建。需要进行相关体制机制建设,政策调整方向包括适应生产劳动人工时间减少的趋势,增加消费时间;调整城市布局,畅通消费流;强化公共消费设施建设,营造消费大场景;调整收入分配,构建外向型消费结构;深化规律性认识,发挥好后工业时代消费对经济的主功能作用;引导消费,积极筹划消费蓝图;防范内卷化竞争,焕发全民消费激情;全面发展,重构生产价值和消费价值观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消费中心 国际消费中心城市 宏观调控 区域经济 新发展格局
下载PDF
数字经济畅通国内大循环的作用机制与效应检验
5
作者 许劲 王杰 《统计与决策》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2期11-16,共6页
文章基于数字经济畅通国内大循环的理论分析,利用中国2012—2020年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运用熵权法测度各省份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实证检验数字经济畅通国内大循环的作用机制、异质性特征、空间溢出效应,以及数字普惠金融的门槛效应。结果... 文章基于数字经济畅通国内大循环的理论分析,利用中国2012—2020年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运用熵权法测度各省份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实证检验数字经济畅通国内大循环的作用机制、异质性特征、空间溢出效应,以及数字普惠金融的门槛效应。结果表明:数字经济显著影响国内大循环的建设,此结论在经过一系列稳健性和内生性检验后依然成立。异质性分析表明,数字经济对国内大循环的影响作用在南方地区和低数字普惠金融水平下更强。机制分析结果表明,数字经济通过实体经济发展和区域创新来畅通国内大循环。此外,空间计量分析结果表明,数字经济不仅能畅通本地区的国内大循环,还能畅通相邻地区的国内大循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经济 国内大循环 实体经济 区域创新 数字普惠金融
下载PDF
智力资本对长江经济带智慧城市建设的作用研究
6
作者 史安娜 陈玥 《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26-138,共13页
智慧城市建设是未来我国城市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选择,也是现阶段我国推进新型工业化、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途径。将智慧城市建设的技术中心主义和人本主义相结合,从资本、人、技术、空间建构智慧城市要素指标,阐释智力资本通过人... 智慧城市建设是未来我国城市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选择,也是现阶段我国推进新型工业化、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途径。将智慧城市建设的技术中心主义和人本主义相结合,从资本、人、技术、空间建构智慧城市要素指标,阐释智力资本通过人力素质、智力产出、科技投入、开放水平四大方式促进智慧城市经济增长的作用机理。构建生产函数模型,运用长江经济带2002—2022年面板数据分析11个核心城市智力资本对智慧城市经济增长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智慧城市的未来发展存在共性与特性,长江经济带智力资本的集聚对智慧城市经济增长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其分解要素对不同区域及不同级别智慧城市的经济增长作用呈异质性,而开放水平是现阶段最为重要的因素。在此基础上,提出有利于长江经济带智慧城市经济发展的对策建议:从数字孪生城市建设、产业数字化发展、数字化转型要素集聚等方面入手,实施不同区域、不同等级城市分类指导的智慧城市发展战略;以智慧城市建设的市场需要为导向,聚焦智力产出的市场转化,发挥智力资本的影响推动作用;推进智力资本各要素的有效整合,加强“技术+人本”互嵌,促进数据要素跨域流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智力资本 智慧城市 长江经济带 区域经济 技术经济
下载PDF
撤县设区、产业结构调整与地区间产业关联
7
作者 李博 施瀚 《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46-58,共13页
稳妥有序推进新型城镇化,正成为“十四五”期间乃至未来更长一段时期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和区域协调发展的关键。政府间的财政关系调整将深刻影响区域间的经济关系。使用多期动态双重差分DID方法,分析“撤县设区”这类行政区划调整对地... 稳妥有序推进新型城镇化,正成为“十四五”期间乃至未来更长一段时期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和区域协调发展的关键。政府间的财政关系调整将深刻影响区域间的经济关系。使用多期动态双重差分DID方法,分析“撤县设区”这类行政区划调整对地区间产业关联的影响。研究发现,经济关系上,可贸易部门发展水平越高的相邻地区之间,其产业关联度越高。但“撤县设区”改革,使得被撤并县与临近地区的产业关联度下降。撤县设区本质上是一种由市级政府主导的城镇化模式,被撤并县实施了更有利于不可贸易部门发展的土地政策,而缩减了对于可贸易部门的土地支持政策,导致了地区产业结构从可贸易部门为主,向以不可贸易部门为主的经济转型,最终降低了地区间产业关联。为此,科学审慎地推动撤县设区改革,优化财权事权改革方案,有助于高质量城镇化,推动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产业经济 撤县设区 产业结构 地区间产业关联
下载PDF
双循环背景下批发市场数字化转型发展的路径研究——基于问卷调查数据分析
8
作者 张小英 《中国商论》 2024年第20期1-6,共6页
批发市场是现代流通体系和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关键一环。近年来,随着电子商务快速发展,国内批发市场加快数字化转型发展。本文以广州为例,以批发市场管理方及商户问卷调查数据为基础,分析批发市场数字化转型发展的现状及面... 批发市场是现代流通体系和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关键一环。近年来,随着电子商务快速发展,国内批发市场加快数字化转型发展。本文以广州为例,以批发市场管理方及商户问卷调查数据为基础,分析批发市场数字化转型发展的现状及面临问题。研究发现,数字化发展已成为批发市场转型发展的重要手段和方向,批发市场积极推进数字技术创新应用,批发商户积极拓展线上销售渠道,批发市场数字化转型发展呈现多种模式。与此同时,批发市场数字化转型发展也面临着批发市场方及商户对数字化转型发展存在疑虑、数字技术普及应用水平较低、数字技术提升批发行业效能不明显、数字化转型过程面临人才等要素制约等问题。据此,本文提出批发市场数字化转型发展的路径与建议,以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批发市场 数字化转型 双循环 区域经济 广州
下载PDF
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空间经济网络关联研究
9
作者 杨韵 《中国商论》 2024年第7期17-20,共4页
根据近三年的经济统计数据,本文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法构建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的关系网络,并分析验证经济网络下的溢出效应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发现,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具有高密度和明显的网络化结构,呈现出“核心—半边缘—边缘”的三... 根据近三年的经济统计数据,本文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法构建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的关系网络,并分析验证经济网络下的溢出效应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发现,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具有高密度和明显的网络化结构,呈现出“核心—半边缘—边缘”的三级圈层结构特征。凝聚子集分析结果表明,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在空间组织上可以细分为4个城市子群。本文通过QAP分析发现,影响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经济联系强度的因素包括城市之间的距离、要素扩散与聚集、从业人口的流动、对外贸易发展以及内需消费等,并基于实证分析提出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协同发展的对策建议,以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 空间经济网络 社会网络分析 QAP分析 区域经济
下载PDF
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贵州物流服务供给的高质量发展研究
10
作者 陈梅 《中国商论》 2024年第22期92-95,共4页
随着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提出,物流服务供给的高质量发展成为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一环。贵州作为我国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依托交通运输发展优势,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在稳增长、调结构、促转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是,受自然地理条... 随着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提出,物流服务供给的高质量发展成为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一环。贵州作为我国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依托交通运输发展优势,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在稳增长、调结构、促转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是,受自然地理条件限制以及历史因素影响,贵州与周边地区之间的物流服务效率相对较低。因此,加快推进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物流服务供给的高质量发展,对于促进贵州省物流业与其他产业深度融合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贵州省为例,探讨了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如何推动贵州物流服务供给的高质量发展,分析了当前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以期为贵州省乃至全国的物流服务供给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循环新发展格局 贵州 物流服务供给 高质量发展 区域经济
下载PDF
智慧城市建设试点对区域生态效率的溢出效应 被引量:2
11
作者 魏向杰 张子略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24年第2期122-135,共14页
本文在分析智慧城市试点对城市生态效率影响机制的基础上,利用15年面板地级市数据,构建异时性双重差分模型,证实智慧城市试点显著提高了城市生态效率。在平行趋势检验、安慰剂检验等方法验证上述结果的稳健性之后,利用事件研究法发现智... 本文在分析智慧城市试点对城市生态效率影响机制的基础上,利用15年面板地级市数据,构建异时性双重差分模型,证实智慧城市试点显著提高了城市生态效率。在平行趋势检验、安慰剂检验等方法验证上述结果的稳健性之后,利用事件研究法发现智慧城市试点对城市生态效率促进作用具有持续性。同时,本文构建空间计量模型证实智慧城市不仅显著改善当地生态效率,还通过实用性创新溢出和产业结构升级对邻近城市生态效率有“虹吸”作用。进一步构建三重差分模型进行异质性分析发现,智慧城市试点对经济条件良好与地理位置优越城市的生态效率改善效果更好,本文的研究发现有助于理解智慧城市试点对区域生态效率改善的内在机制,为后续新一代城市建设、区域生态环境改善、污染联防联治、经济发展政策提供了强有力的证据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智慧城市 空间效应 生态效率 区域经济
下载PDF
城市流通网络建设与区域协调发展——来自“全国流通节点城市”布局的证据
12
作者 吴顺利 徐卓君 梁威 《产业经济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29-42,共14页
合理布局流通节点城市,构建高效协同的城市流通网络,对于推动我国区域协调发展至关重要。基于2009-2020年287个地级市面板数据,以2015年颁布的“全国流通节点城市布局规划”为准自然实验,运用双重差分法实证检验城市流通网络建设对区域... 合理布局流通节点城市,构建高效协同的城市流通网络,对于推动我国区域协调发展至关重要。基于2009-2020年287个地级市面板数据,以2015年颁布的“全国流通节点城市布局规划”为准自然实验,运用双重差分法实证检验城市流通网络建设对区域协调发展的影响。研究发现,流通节点城市布局政策能够显著提升区域内的协调发展程度,而国家级流通节点城市的政策效果占主导地位。机制检验表明,布局政策能够通过弱化商品贸易壁垒、提升物流效率、加速要素自由流动以及深化国内分工协作,间接促进区域协调发展。进一步分析发现:布局政策对区域协调发展的促进作用在东部、非资源型、营商环境好以及省际贸易结构平衡型的城市表现得更为明显;数字化基础条件能够正向调节流通节点城市布局政策效果;随着区域协调发展程度的提升,流通节点城市布局的政策边际效应将持续增强。研究结论有助于从国土空间治理视角拓展对现代流通体系建设的认识,并为弥合区域经济差距、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政策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流通网络 区域协调发展 流通节点城市 数字化 现代流通体系 双重差分模型
下载PDF
“国家体育消费试点城市”政策对地区经济增长的影响--基于准自然实验的证据
13
作者 阮钰 陈洪 《山东体育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77-85,共9页
消费是驱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引擎,国家开展体育消费试点城市建设旨在培育体育消费新动能,促进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提高人民生活品质。该研究选取2016—2022年全国288个地级市层面的面板数据,采用双重差分法对“国家体育消费试点城... 消费是驱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引擎,国家开展体育消费试点城市建设旨在培育体育消费新动能,促进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提高人民生活品质。该研究选取2016—2022年全国288个地级市层面的面板数据,采用双重差分法对“国家体育消费试点城市”政策影响地区经济增长的作用机制进行了科学测度。结果表明:“国家体育消费试点城市”政策的实施显著促进了地区经济增长,推动地区经济增长了4.1个百分点,进行稳健性检验后结果依然显著;中介效应分析表明,“国家体育消费试点城市”政策主要通过促进第三产业发展推动地区经济增长;区域异质性检验表明,相较于东部地区而言,“国家体育消费试点城市”政策对中西部地区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更为明显,因而有利于促进区域经济均衡发展。建议:巩固试点成果,提升辐射带动作用;丰富消费业态,提升体育消费黏性;挖掘资源禀赋,促进区域协同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育消费 试点城市 经济增长 消费升级 协同发展 政策效应 地区经济
下载PDF
数字金融助力浙江“双循环”经济发展的路径研究 被引量:1
14
作者 蒲甘霖 杨惠翔 +1 位作者 冯宇 张晨阳 《中国商论》 2024年第12期5-8,共4页
本文首先界定了数字金融的概念及其核心特征,并阐述“双循环”经济模式的基本内涵与战略目标。其次,本文分析了数字金融对内部循环和外部循环的具体影响路径,包括优化金融服务体系、提升服务实体经济的效率、促进消费市场和产业的数字... 本文首先界定了数字金融的概念及其核心特征,并阐述“双循环”经济模式的基本内涵与战略目标。其次,本文分析了数字金融对内部循环和外部循环的具体影响路径,包括优化金融服务体系、提升服务实体经济的效率、促进消费市场和产业的数字化转型,以及加强跨境支付系统建设、支持外贸新业态、提升国际金融市场互联互通和外汇风险管理能力的外部循环。此外,本研究还指出了浙江省在推进数字金融发展过程中面临的技术安全、数据隐私保护和金融监管政策等方面的挑战,并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如加强数字金融基础设施建设、深化监管创新、培育人才与技术创新、促进国际合作等,以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金融 双循环 经济发展 消费市场 技术创新 区域经济
下载PDF
安徽区域创新与县域经济高质量耦合协调研究 被引量:1
15
作者 刘广东 李子阳 《科技和产业》 2024年第3期106-111,共6页
以安徽省国家级创新型县级市为研究对象,利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分析区域创新与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耦合协调关系。研究发现:2015—2020年,综合发展水平呈现波动,且区域创新与经济高质量变化差异不同;同时耦合协调度呈现上升趋势,但协调等... 以安徽省国家级创新型县级市为研究对象,利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分析区域创新与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耦合协调关系。研究发现:2015—2020年,综合发展水平呈现波动,且区域创新与经济高质量变化差异不同;同时耦合协调度呈现上升趋势,但协调等级较低,说明区域创新与经济高质量发展系统并不匹配,区域创新与经济高质量发展处于不均衡的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耦合协调度 经济高质量发展 区域创新 创新型县级市
下载PDF
双循环新格局下体育消费与城市品牌建设实证研究——以广东省肇庆市为例
16
作者 刘鹰 王群英 《中国商论》 2024年第19期84-88,共5页
本文旨在探究双循环新格局下肇庆市体育消费与城市品牌建设的相互关系。首先,阐述了在新发展格局下,体育消费和城市品牌建设对肇庆城市发展的关键作用,明确了研究目的,即通过实证分析来支持城市发展战略。其次,本文详细探讨了肇庆市体... 本文旨在探究双循环新格局下肇庆市体育消费与城市品牌建设的相互关系。首先,阐述了在新发展格局下,体育消费和城市品牌建设对肇庆城市发展的关键作用,明确了研究目的,即通过实证分析来支持城市发展战略。其次,本文详细探讨了肇庆市体育消费现状,包括市场规模、发展趋势和城市品牌建设的评估,以及两者之间的互动机制,如经济效益和社会影响力的提升。最后,实证研究采用多元数据来源和统计分析方法,结果显示体育消费对城市品牌建设具有显著影响。研究指出,体育消费对肇庆城市品牌建设具有积极影响,而城市品牌反过来又推动了体育消费市场的增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循环 肇庆市 体育消费 城市品牌 消费经济 区域经济
下载PDF
巴黎区域高质量发展的路径、成效与启示
17
作者 陶天慧 石忆邵 华佳 《上海国土资源》 2024年第3期150-156,共7页
在全球大都市区加速推进的大背景下,产业生态、公共交通等与土地利用互相配合,成为世界一流城市发展的重要支撑。巴黎作为欧洲的重要城市区域之一,其发展模式、成就与经验具有重要参考价值。文章运用比较研究、数据解析与归纳总结相结... 在全球大都市区加速推进的大背景下,产业生态、公共交通等与土地利用互相配合,成为世界一流城市发展的重要支撑。巴黎作为欧洲的重要城市区域之一,其发展模式、成就与经验具有重要参考价值。文章运用比较研究、数据解析与归纳总结相结合的方法,从巴黎大区的产业多元化发展、交通网络化服务、土地混合利用等方面,进行多维度的发展路径及成效解析,以总结提炼对上海市产业用地提质增效的主要启示。研究认为:产业空间与生态空间实现合理平衡,是提高产业发展质量、优化产业结构、促进经济与环境协同发展的重要基础;秉持公共交通优先、慢行交通及静态交通的网络化交通格局,多措并举提升交通可达性是巴黎城市高质量发展的成功支撑;住房与公共空间是城市高质量发展的有力政策保障。只有系统性把握城市多中心发展模式及经济、社会、生态可持续发展内涵,才能助力上海在新质生产力驱动下实现高质量发展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经济 高质量发展 实施路径 实践成效 比较与启示 世界一流城市
下载PDF
多中心视角下中心城市空间结构与都市圈经济绩效——以杭州都市圈为例
18
作者 程碧玥 莫炎盈 杨孛琦 《中国商论》 2024年第12期1-4,共4页
随着世界范围内都市圈建设的不断深入,中心城市的空间格局及其对经济绩效的驱动作用,对促进城市区域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因此,本文对2005—2020年杭州都市圈面板数据进行分析,并运用断点回归模型检验了多中心视角下中心城市空间结构对... 随着世界范围内都市圈建设的不断深入,中心城市的空间格局及其对经济绩效的驱动作用,对促进城市区域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因此,本文对2005—2020年杭州都市圈面板数据进行分析,并运用断点回归模型检验了多中心视角下中心城市空间结构对都市圈经济绩效的影响。研究发现:中心城市多中心空间结构对都市圈经济绩效提升总体上发挥着积极作用,其中,多功能中心发挥的作用更加明显;杭州多中心空间结构的完善与杭州都市圈经济绩效提升之间并无明显的因果联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协调发展 中心城市 杭州都市圈 区域经济 城市化建设
下载PDF
南充建设成渝地区北部现代化中心城市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比较研究
19
作者 陈文 郑志英 李春燕 《江苏商论》 2024年第12期106-111,140,共7页
南充建设成渝地区北部现代化中心城市,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文章基于比较研究思维,首先从理论层面分析区域中心城市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评价指标体系。然后从综合经济、城市发展、科技创新、对外开放、交通信息、公共... 南充建设成渝地区北部现代化中心城市,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文章基于比较研究思维,首先从理论层面分析区域中心城市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评价指标体系。然后从综合经济、城市发展、科技创新、对外开放、交通信息、公共服务、可持续发展能力等七个层面进行比较分析,找准南充建设成渝地区北部现代化中心城市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劣势;最后,从产业结构、科技创新、营商环境和公共服务等层面提出政策建议,以资南充更好地在成渝地区北部现代化中心城市发挥示范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中心城市 区域经济 社会发展
下载PDF
港口物流与进出口贸易关联发展分析——以北部湾港为例
20
作者 刘云刚 蒲瑞嫦 +1 位作者 方帅 杨啟根 《中国商论》 2024年第13期10-14,共5页
文章以北部湾港为研究对象,在分析北部湾港对外贸易和港口物流发展现状的基础上,选取北部湾港2013—2022年的数据,采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法和建立向量自回归(VAR)模型,对北部湾港港口物流和进出口贸易之间的关联发展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 文章以北部湾港为研究对象,在分析北部湾港对外贸易和港口物流发展现状的基础上,选取北部湾港2013—2022年的数据,采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法和建立向量自回归(VAR)模型,对北部湾港港口物流和进出口贸易之间的关联发展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从长期来看,北部湾港港口货物吞吐量与进出口贸易之间有着较为稳定且正向的相关关系,且港口货物吞吐量的增长对进出口贸易促进作用明显,而短期内港口集装箱吞吐量的增长对于进出口贸易的促进作用则不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港口物流 进出口贸易 北部湾港 VAR模型 物资流通 区域经济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