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Analysis of Poverty Performance and Its Rooted Causes of the Aid-Poverty- Development Counties in Sichuan
1
作者 Shen Mao-yingInstitute of Mountain Hazards and Environment,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Chengdu 610041, Sichuan, China Sichuan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 Chengdu 610072, Sichuan, China 《Wuhan University Journal of Natural Sciences》 CAS 2003年第03B期911-918,共8页
There are 36 counties affirmed to be aid-poverty-development county in the early 21st century, which distribute around the circumferential mountain of Sichuan Basin, According to the topographic features and the distr... There are 36 counties affirmed to be aid-poverty-development county in the early 21st century, which distribute around the circumferential mountain of Sichuan Basin, According to the topographic features and the distribution of nationality, these aid-poverty-development counties can be classified into 4 depressed-regions. Study shows that regional poverty performance of 4 depressed-regions not only has many commons in the field of regional economic structure and industry structure, which is far behind the average development performance of Sichuan in the field of economic sum per capita such as GDP, farmer net income per capita as well as retail scale consumer goods, it is also quite different related to infrastructure and social development within 4 depressed-regions. Regional Poverty is chronically resulted in interaction of the multi-factors. Natural condition constraint is the basic factor contributed to regional poverty, policy influences play key role, the poor culture is inherent factor to regional poverty and the marginal locations play important rol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id-poverty-development counties (APDCs) regional poverty performance (rpp) rooted cause
下载PDF
经济增长与农村扶贫绩效的区域差异 被引量:4
2
作者 陈菁 贺达水 《中国延安干部学院学报》 2015年第4期120-126,共7页
为解释农村扶贫绩效的区域差异,本文构建了政府、市场和贫困的分析框架,利用国家级扶贫开发重点县的贫困监测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结果显示,经济增长对减贫具有正向作用,但经济增长对低收入群体的贡献率要大于贫困群体,表明收入略高的贫... 为解释农村扶贫绩效的区域差异,本文构建了政府、市场和贫困的分析框架,利用国家级扶贫开发重点县的贫困监测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结果显示,经济增长对减贫具有正向作用,但经济增长对低收入群体的贡献率要大于贫困群体,表明收入略高的贫困群体更能从经济增长中获取机会;人均财政收入增长同样有利于减贫,但相比贫困群体,低收入群体从财政增长中受益更多;农村传统救济人数占比对贫困发生率变动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但对于低收入发生率变动的影响有不显著的负向影响;工业增长无论对贫困发生率的变动还是对低收入发生率的变动均为正向影响;更好的基础设施、卫生条件和农业生产条件有利于降低贫困发生率和低收入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济增长 农村扶贫开发 扶贫绩效 区域差异
下载PDF
新世纪四川民族地区反贫困的绩效评价 被引量:2
3
作者 牛廷立 庄天慧 《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1年第1期120-124,共5页
新世纪以来四川民族地区扶贫开发工作以《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01-2010年)》为指导,通过实施整村推进、劳务扶贫、产业扶贫、安居扶贫、易地开发扶贫、小额信贷扶贫、以工代赈等扶贫政策项目,取得了显著成效:贫困人口大幅度减少,贫... 新世纪以来四川民族地区扶贫开发工作以《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01-2010年)》为指导,通过实施整村推进、劳务扶贫、产业扶贫、安居扶贫、易地开发扶贫、小额信贷扶贫、以工代赈等扶贫政策项目,取得了显著成效:贫困人口大幅度减少,贫困发生率降低;贫困人口的人均纯收入与人均消费支出逐渐提高;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完善;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规模扩大;农民医疗条件及健康状况逐步改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世纪 四川民族地区 反贫困 绩效评价
下载PDF
东北民族地区乡村旅游扶贫绩效的时空分异及优化路径 被引量:3
4
作者 韩玲 崔哲浩 《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年第3期102-110,143,共10页
2020年我国脱贫攻坚迎来胜利收官,而"后扶贫时代"的乡村贫困仍是需要迫切关注并从长计议的重大议题。扶贫绩效评估有利于总结脱贫行为特征,进一步助力乡村振兴。富集的民族文化和绿色生态资源使乡村旅游逐渐成为东北民族地区... 2020年我国脱贫攻坚迎来胜利收官,而"后扶贫时代"的乡村贫困仍是需要迫切关注并从长计议的重大议题。扶贫绩效评估有利于总结脱贫行为特征,进一步助力乡村振兴。富集的民族文化和绿色生态资源使乡村旅游逐渐成为东北民族地区脱贫致富的新希望。通过构建乡村旅游扶贫绩效评估指标体系,采用熵权法展开案例地2015-2019年乡村旅游扶贫绩效定量评价,并结合GIS空间可视化技术探究其扶贫绩效时空分异特征及成因,结果表明案例地乡村旅游扶贫绩效总体呈现出波动上升态势,在产生规模效应与拉动效应的同时也存在旅游漏损现象;在空间上未表现出集聚态势,区域分异显著,旅游扶贫整体格局尚未形成。这意味着东北民族地区的乡村旅游扶贫还需要进一步优化,以筑牢乡村可持续发展的根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北民族地区 乡村旅游 扶贫绩效 时空分异 优化路径
下载PDF
广西贫困地区学生家庭教养状况的调查与分析——中英西南基础教育项目基线调研报告 被引量:1
5
作者 方艳娇 巫秋云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CSSCI 2008年第6期49-51,共3页
家庭教养指的是父母在教育、抚养子女的日常生活中表现出的一种相对稳定的行为方式和行为倾向。通过对广西6个国家级贫困县的学生家长进行调查研究发现:广西贫困地区学生的家庭教养状况并不乐观,表现由优到劣排序为:家长的教育观念>... 家庭教养指的是父母在教育、抚养子女的日常生活中表现出的一种相对稳定的行为方式和行为倾向。通过对广西6个国家级贫困县的学生家长进行调查研究发现:广西贫困地区学生的家庭教养状况并不乐观,表现由优到劣排序为:家长的教育观念>家校交流>对孩子学习的管理>家庭经济状况;不同经济状况的家庭,不同性别、身份的家长在家长教育表现及各维度上存在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广西贫困地区 学生家庭教养 家长教育表现
下载PDF
西部民族地区反贫困:绩效评估与未来取向 被引量:3
6
作者 龚霄侠 《西北人口》 CSSCI 2009年第4期117-121,共5页
西部民族地区是我国贫困人口聚焦程度最高、贫困发生率最高、贫困强度指数最高、返贫率最高的地区。经过三十多年的反贫困实践,西部民族地区已经形成多元化的反贫困模式,并取得了良好的成效。新形势下,西部民族地区反贫困实践要在提高... 西部民族地区是我国贫困人口聚焦程度最高、贫困发生率最高、贫困强度指数最高、返贫率最高的地区。经过三十多年的反贫困实践,西部民族地区已经形成多元化的反贫困模式,并取得了良好的成效。新形势下,西部民族地区反贫困实践要在提高人口素质,强化反贫困能力;加快贫困地区经济发展,确保经济效益均衡分配;提高反贫困效率,保证反贫困成果;加快改革创新,寻求发展动力等几个方面寻找突破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部民族地区 反贫困 绩效 创新
下载PDF
喀什地区精准扶贫项目瞄准绩效评价研究 被引量:5
7
作者 孔令英 王明月 《北方园艺》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182-190,共9页
在瞄准绩效分类思想基础上,从微观方面构建了精准扶贫项目瞄准绩效评价方法,并结合在喀什地区A县实地驻村调研中获取的农户对精准扶贫项目的需求意愿和农户的实际参与情况,从瞄准精准率、溢出率、漏出率3个方面对精准扶贫项目瞄准绩效... 在瞄准绩效分类思想基础上,从微观方面构建了精准扶贫项目瞄准绩效评价方法,并结合在喀什地区A县实地驻村调研中获取的农户对精准扶贫项目的需求意愿和农户的实际参与情况,从瞄准精准率、溢出率、漏出率3个方面对精准扶贫项目瞄准绩效进行了评价分析,以期为后续扶贫工作的精准性提供方向。结果表明:精准扶贫项目瞄准绩效整体呈现良好状态;精准扶贫项目瞄准绩效不均衡,部分精准扶贫项目的瞄准存在严重的漏出和溢出现象;精准扶贫项目溢出率存在差距较大,漏出率两极分化严重。并结合劳动力转移培训与帮扶介绍就业项目的案例分析,揭示A县精准扶贫项目瞄准绩效的真实情况,为完善民族贫困地区精准扶贫项目的精准实施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喀什地区 精准扶贫 项目瞄准 绩效评价
下载PDF
民族地区农村贫困治理的政策工具及其量化评价——基于N省13个县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 被引量:4
8
作者 陈晓晖 石毅 《湖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79-92,共14页
扶贫政策是后脱贫时代开展农村相对贫困治理的根本保障。本文首先基于政策工具的视角对近年来N省扶贫政策文本中使用的政策工具进行归纳分析;其次,运用固定效应回归模型和N省下辖的13个县2013—2020年的面板数据,分析了扶贫政策工具的... 扶贫政策是后脱贫时代开展农村相对贫困治理的根本保障。本文首先基于政策工具的视角对近年来N省扶贫政策文本中使用的政策工具进行归纳分析;其次,运用固定效应回归模型和N省下辖的13个县2013—2020年的面板数据,分析了扶贫政策工具的治理成效。研究发现:超常规贫困治理惯性的延续,影响了相对贫困治理的均衡性和可持续发展;扶贫政策工具的使用结构相对失衡,制约了扶贫政策减贫效能的发挥;不同空间数据模型中同类扶贫政策工具的减贫效应存在空间分布差异,且不同类型政策工具的减贫效应也有所不同。因此,地方政府在治理相对贫困乃至转承乡村振兴的政策工具运用过程中,要着力推动扶贫治理体系的平稳转型,建立常态化的相对贫困治理长效机制;同时,也要注重优化扶贫政策工具的组合结构,构建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扶贫治理格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地区 贫困治理 政策工具 绩效评估 三农问题
下载PDF
武陵山区旅游扶贫生态绩效模糊分析——以湘鄂渝黔6个市州为例 被引量:22
9
作者 向延平 《湖南农业科学》 2012年第7期131-133,共3页
采用模糊分析法对地处湘鄂渝黔的怀化市、湘西州、张家界市、恩施州、铜仁和黔江6个市州的旅游扶贫生态绩效进行了模糊分析,结果表明:6个地区的旅游扶贫生态绩效模糊评价所占比重分别为27%、27.63%、29.84%、27.33%、26.69%、26.79%,其... 采用模糊分析法对地处湘鄂渝黔的怀化市、湘西州、张家界市、恩施州、铜仁和黔江6个市州的旅游扶贫生态绩效进行了模糊分析,结果表明:6个地区的旅游扶贫生态绩效模糊评价所占比重分别为27%、27.63%、29.84%、27.33%、26.69%、26.79%,其中旅游扶贫生态绩效最为显著的是张家界市,其余依次是湘西州、恩施州、怀化市、黔江地区,最不显著的是铜仁地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湘鄂渝黔贫困边区 旅游扶贫 生态绩效 模糊分析
下载PDF
深度贫困地区教育扶贫效果的区域差异——以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8县(市)为例
10
作者 吴永清 蒋舒娜 张怀英 《吉首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20年第5期64-69,共6页
贫困不仅是贫困人口生计资本不足的体现,更是贫困人口能力和机会短缺的后果,教育扶贫的目的就是解决贫困人口能力短缺的问题.当前我国教育扶贫投入日益增加,而产生的扶贫效益呈现地区差别,贫困地区与非贫困地区教育扶贫差异显著,而贫困... 贫困不仅是贫困人口生计资本不足的体现,更是贫困人口能力和机会短缺的后果,教育扶贫的目的就是解决贫困人口能力短缺的问题.当前我国教育扶贫投入日益增加,而产生的扶贫效益呈现地区差别,贫困地区与非贫困地区教育扶贫差异显著,而贫困地区内部教育扶贫也存在明显差异.本研究以深度贫困地区恩施州为例,选用8个县(市)数据,运用层次分析法和模糊综合评价法分析各县市之间教育扶贫运行机制与扶贫绩效,并针对其不足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育扶贫 深度贫困地区 扶贫绩效 区域差异
下载PDF
精准扶贫视域下农村公共品供给绩效评价研究——基于14个连片特困地区的实证分析 被引量:7
11
作者 张建伟 杨阿维 《西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7年第4期129-137,共9页
在广大贫困地区,政府公共品供给长期呈现低水平发展状态,既缺乏内生效率,又不能实现贫困的精准治理。关注农村公共品供给效率,让广大贫困农民从中受益并依托公共品促进农民增收,是各级政府所面临的现实问题。文章利用14个连片特困地区... 在广大贫困地区,政府公共品供给长期呈现低水平发展状态,既缺乏内生效率,又不能实现贫困的精准治理。关注农村公共品供给效率,让广大贫困农民从中受益并依托公共品促进农民增收,是各级政府所面临的现实问题。文章利用14个连片特困地区的公共品供给数据,运用主成分因子分析法进行实证检验。发现:连片特困地区农村公共品总体供给不足,区域性差异较大;连片特困地区农村公共品供给存在结构性差异,生活性公共品供给大于生产性和服务性公共品供给。同时,文章提出加大公共品投资力度,加强区域协同公共品治理体系,优化公共品供给体系,完善公共品供给监督评价体系等,力图为连片特困地区精准扶贫研究发展积累证据,并为各级政府提供公共品供给的实践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精准扶贫 公共品供给 绩效评价 连片特困地区
下载PDF
区域导向型扶贫政策的减贫绩效及作用机制--基于全国832个国家级贫困县数据
12
作者 胡承晨 张帆 毛丰付 《新疆财经》 2022年第2期17-28,共12页
后贫困时代,全面评估区域导向型扶贫政策的减贫绩效是巩固脱贫成果的客观要求。文章采用2013年—2017年全国832个贫困县的经济社会数据,运用双重差分法研究区域导向型扶贫政策对贫困县域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发现,区域导向型扶贫政策对... 后贫困时代,全面评估区域导向型扶贫政策的减贫绩效是巩固脱贫成果的客观要求。文章采用2013年—2017年全国832个贫困县的经济社会数据,运用双重差分法研究区域导向型扶贫政策对贫困县域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发现,区域导向型扶贫政策对重点贫困县的经济增长具有显著的推动作用;当前经济增量的主要来源是贫困县劳务输出带来的本地储蓄增长,而本地农业生产和产业结构升级这两条增收渠道的作用不显著。对此,应进一步推动户籍制度改革,确保劳务输出增收渠道通畅,充分发挥当地资源禀赋优势,推动地方特色产业振兴,助力乡村内生式发展,更好发挥区域导向型扶贫政策的减贫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导向型扶贫政策 乡村振兴 国家级贫困县 减贫绩效 国家治理现代化
下载PDF
扶贫绩效审计助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接力的路径研究——以新疆喀什地区为例 被引量:1
13
作者 钟媛 《市场周刊》 2021年第6期76-78,共3页
论文通过分析新疆喀什深度贫困地区在脱贫攻坚向乡村振兴接力的过程中扶贫绩效审计尚存在的一些突出问题及衔接期间绩效审计不成体系的问题,提出通过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保效益齐头并进,因地制宜选用绩效审计“5E”评价指标,多种审... 论文通过分析新疆喀什深度贫困地区在脱贫攻坚向乡村振兴接力的过程中扶贫绩效审计尚存在的一些突出问题及衔接期间绩效审计不成体系的问题,提出通过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保效益齐头并进,因地制宜选用绩效审计“5E”评价指标,多种审计方法相结合推动科技强审,将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绩效审计目标、内容进行有效衔接,进而构建新疆喀什地区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衔接的扶贫绩效审计评价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疆喀什地区 扶贫绩效审计 脱贫攻坚 乡村振兴
下载PDF
西部地区旅游扶贫机制选择与绩效评价 被引量:10
14
作者 张笑薇 《改革与战略》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1期101-106,共6页
西部地区旅游扶贫开发一般要经过规划、研究、实施、评价四个阶段,西部地区旅游扶贫机制的典型模式主要有政府主导型、企业主导型及社区主导型,绩效评价的主客体包括旅游扶贫项目的决策者和当地居民,文章分别分析了这三种类型的绩效。... 西部地区旅游扶贫开发一般要经过规划、研究、实施、评价四个阶段,西部地区旅游扶贫机制的典型模式主要有政府主导型、企业主导型及社区主导型,绩效评价的主客体包括旅游扶贫项目的决策者和当地居民,文章分别分析了这三种类型的绩效。西部地区旅游扶贫利益分配机制主要以协调好旅游目的地、地方政府、投资者和旅游者之间的利益为目标,这对提高西部地区的生产力和生活水平,促进文化传播和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部地区 旅游扶贫机制 绩效评价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