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5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Acupuncture at Nèiguān(内关 PC 6) in combination with respiratory reinforcing and reducing method for 38 cases of cardiac neurosis 被引量:2
1
作者 李鸿娜 《World Journal of Acupuncture-Moxibustion》 CSCD 2015年第1期55-58,共4页
Objective To observe the clinical effect of acupuncture at Neiguan (内关 PC 6) in combination with respiratory reinforcing and reducing method for treatment of cardiac neurosis. Methods Thirty-eight patients with ca... Objective To observe the clinical effect of acupuncture at Neiguan (内关 PC 6) in combination with respiratory reinforcing and reducing method for treatment of cardiac neurosis. Methods Thirty-eight patients with cardiac neurosis were selected for treatment through acupuncture at PC 6 in combination with respiratory reinforcing and reducing method. With twice per day, treated for 6 days per week, and 4 weeks as one course, the therapeutic effect was assessed after one course. Results Twenty-one cases were cured, 15 cases were remarkably improved, and 2 cases were failed. The total effective rate was 94.7%. Conclusion Acupuncture at PC 6 in combination with respiratory reinforcing and reducing method is effective in treatment of cardiac neurosi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ardiac neurosis acupuncture PC 6 respiratory reinforcing and reducing method
原文传递
Observation on lower-reinforcing and upper- reducing acupuncture method for hyperplasia of mammary gland and its influence on estradiol and progesterone 被引量:6
2
作者 Wang Ya-fang Zhang Yan +4 位作者 Lu Wang Sun Chen-ping Shen Han-bing Guo Meng-hu Zhao Hai-yin 《Journal of Acupuncture and Tuina Science》 CSCD 2018年第3期189-194,共6页
Objective: To observe the clinical effect of lower-reinforcing and upper-reducing acupuncture method for hyperplasia of mammary gland (HMG) and its influence on estradiol (E2) and progesterone (P). Methods: A ... Objective: To observe the clinical effect of lower-reinforcing and upper-reducing acupuncture method for hyperplasia of mammary gland (HMG) and its influence on estradiol (E2) and progesterone (P). Methods: A randomized, single-blinded and controlled trial was conducted. A total of 124 cases conforming to the inclusion criteria were randomized by random number table into a treatment group and a control group, with 62 cases in each group. Patients in both groups received acupuncture therapy at the same acupoints, while patients in the treatment group received lower-reinforcing and upper-reducing method, and patients in the control group received even reinforcing-reducing manipulation. The treatment started around 10 d before menstruation and was conducted every other day. Patients received 5 treatments in each menstruation cycle for consecutive 3 cycles. The levels of E2, P and E2/P and clinical efficacy were measured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Results: After treatment, the breast lump size, pain intensity and concomitant symptoms score in both groups were substantially lower than those before treatment, showing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s (all P〈0.01), and the improvement in the treatment group was higher than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 and the between-group comparisons showed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s (all P〈0.01). After treatment, the overall effective rate was 91.9% in the treatment group, higher than 72.6% in the control group, and the between-group comparison showed a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P〈0.01). After treatment, levels of E2, P and E2/P value showed no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when compared with those before treatment in the two groups (all P〉0.05). Conclusion: Lower-reinforcing and upper-reducing acupuncture method can effectively alleviate clinical symptoms and signs in HMG patients, and produce a better effect than even reinforcing-reducing manipulation. The majority of HMG patients' E2, P level and E2/P value were not beyond the normal ranges; therefore, acupuncture showed no substantial influence on E2 and P levels and E2/P valu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cupuncture Therapy Method of Reinforcing-reducing acupuncture Reinforcing Method acupuncture reducing Method Fibrocystic Breast Disease ESTRADIOL PROGESTERONE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原文传递
谢氏上补下泻转移兴奋灶刺营针法治疗五官虚寒证
3
作者 袁莉蓉 黄冰林 谢强 《江西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4年第2期8-11,共4页
探讨谢强“上补下泻”转移兴奋灶刺营针法治疗五官虚寒证。谢强不囿历代医家虚证、寒证不可刺营的常规思想,认为虚证、寒证久之多有瘀滞,将刺营疗法应用于五官虚证、寒证中,拓展了刺营疗法的主治范围。谢氏“上补下泻”转移兴奋灶刺营... 探讨谢强“上补下泻”转移兴奋灶刺营针法治疗五官虚寒证。谢强不囿历代医家虚证、寒证不可刺营的常规思想,认为虚证、寒证久之多有瘀滞,将刺营疗法应用于五官虚证、寒证中,拓展了刺营疗法的主治范围。谢氏“上补下泻”转移兴奋灶刺营针法临床取穴,以四肢末端为主,五官局部病灶处为应;上病下取,左病治右,右病治左;穴分主应,刺分先后,上补下泻;以应穴应答主穴针气,上下交感,左右相应的临床特点和针法特色,认为脏腑精气盈盛、经脉气血畅通、官窍疏畅清利为生理基础;“阴成形”“阳化气”是为五官虚寒证的病理和治疗基础;“升降出入,升清降浊”是刺营疗效发挥的关键;“从阳引阴”是“上补下泻”刺营顺序的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谢强 转移兴奋灶针灸法 上补下泻 刺营法 五官虚寒证
下载PDF
Acupuncture with twirling reducing method for tinnitus of excessive liver-fire type: a clinical observation
4
作者 李静 《China Medical Abstracts(Internal Medicine)》 2017年第1期1-2,共2页
Objective To observe the clinical efficacy of acupuncture with twirling reducing method for tinnitus of excessive liver-fire type.Methods One hundred and one patients with tinnitus of excessive liver-fire type were ra... Objective To observe the clinical efficacy of acupuncture with twirling reducing method for tinnitus of excessive liver-fire type.Methods One hundred and one patients with tinnitus of excessive liver-fire type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a twirling reducing method group(35 cases),a needle retaining group(33 cases)an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cupuncture with twirling reducing method for tinnitus of excessive liver-fire type a clinical observation
原文传递
重刺激眼周腧穴治疗青少年近视临床观察 被引量:15
5
作者 陶晓雁 孙彩霞 +7 位作者 杨金亮 毛湄 廖辰聪 孟金光 樊文博 张一菲 任绪茹 俞洪凤 《中国针灸》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191-193,共3页
目的:观察捻转泻法重度刺激眼周腧穴治疗青少年近视的临床疗效及影响因素,比较轻度、重度2种不同刺激强度及白昼戴镜的临床疗效差异。方法:根据知情、同意原则,采用随机、对照方法,将120例(240只患眼)青少年近视患者随机分为重度刺激组... 目的:观察捻转泻法重度刺激眼周腧穴治疗青少年近视的临床疗效及影响因素,比较轻度、重度2种不同刺激强度及白昼戴镜的临床疗效差异。方法:根据知情、同意原则,采用随机、对照方法,将120例(240只患眼)青少年近视患者随机分为重度刺激组(60例,120只患眼)、轻度刺激组(60例,120只患眼),另设戴镜组(60例,120只惠眼)对比。重度刺激组、轻度刺激组均选攒竹、鱼腰、丝竹空、四白、太阳穴,采用捻转泻法,重度刺激组各穴捻转幅度360°、90次/分,轻度刺激组各穴捻转90°、60次/分;戴镜组不进行针刺治疗,只需白昼戴镜。比较各组视力改善情况。结果:捻转泻法治疗后视力有所提高(P<0.01),且重度刺激组较轻度刺激组视力提高明显(P<0.01),戴镜组视力无变化。患者年龄、治疗前近视程度均与治疗后视力变化差值有密切关系(P<0.01)。结论:捻转泻法治疗青少年近视临床疗效肯定;重度刺激优于轻度刺激;年龄、近视程度对临床疗效有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视/针灸疗法 捻转补泻 针刺泻法 眼针 青少年
下载PDF
间生态学说与针刺有效刺激量、补泻、时间及疗程 被引量:20
6
作者 龚彪 李长清 杨里 《中国针灸》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184-186,共3页
间生态学说清楚地阐述了刺激的变化过程,即均等相、反常相和抑制相,它能很清楚地说明有效刺激量的大小直接关系到刺激的补泻与疗程的设定,即有效刺激量大为泻法,有效刺激量小为补法.在临床具体应用中,对于虚证、慢性病,针刺有效刺激强... 间生态学说清楚地阐述了刺激的变化过程,即均等相、反常相和抑制相,它能很清楚地说明有效刺激量的大小直接关系到刺激的补泻与疗程的设定,即有效刺激量大为泻法,有效刺激量小为补法.在临床具体应用中,对于虚证、慢性病,针刺有效刺激强度宜小,留针宜20~30分钟;对于实证、急性病,针刺的有效刺激强度宜大,留针时间宜延长.在针刺治疗时,穴位应当分组轮流交替应用和设定疗程间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效刺激量 疗程 学说 生态 补泻 刺激强度 具体应用 留针时间 针刺治疗 交替应用 慢性病 急性病 设定
下载PDF
论现代的针刺补泻 被引量:15
7
作者 袁青 余瑾 靳瑞 《中国针灸》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303-305,共3页
整理著名针灸学家靳瑞教授对现代针刺补泻手法特点的论述,古代针刺手法补泻重点在于针下出现寒热的结果,现代针刺手法受到神经学说的影响以刺激量为要,以酸麻胀痛等的神经感应为标准。靳老认为古今手法是作用身体不同层次的反应,古代手... 整理著名针灸学家靳瑞教授对现代针刺补泻手法特点的论述,古代针刺手法补泻重点在于针下出现寒热的结果,现代针刺手法受到神经学说的影响以刺激量为要,以酸麻胀痛等的神经感应为标准。靳老认为古今手法是作用身体不同层次的反应,古代手法作用效应在脏腑深层,现代手法作用效应在经筋浅层,如二者互参可提高疗效,但要特别注意针刺补泻不等同于刺激量大小,还要与刺激时间、技巧等综合运用因素密切相关。古代补泻的真旨——针下寒热是人的整体性的综合反应,是针刺补泻的深层次,需要深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针刺补泻 针刺疗法/方法 名医经验 针灸师
下载PDF
泻阳补阴法治疗失眠症38例临床观察 被引量:25
8
作者 陈宏伟 曹东方 唐永春 《上海针灸杂志》 2004年第7期14-15,共2页
目的 寻求治疗失眠症的最佳方法。方法 将 6 8例患者随机分成两组 ,治疗组根据“上为阳 ,下为阴”的中医学理论和“动为泻 ,静为补”的针灸治疗原则 ,采用泻阳补阴法治疗 ,印堂、百会、风池、翳风用泻法 ,三阴交、太冲、太溪、足三里... 目的 寻求治疗失眠症的最佳方法。方法 将 6 8例患者随机分成两组 ,治疗组根据“上为阳 ,下为阴”的中医学理论和“动为泻 ,静为补”的针灸治疗原则 ,采用泻阳补阴法治疗 ,印堂、百会、风池、翳风用泻法 ,三阴交、太冲、太溪、足三里用补法 ;对照组则口服谷维素、安定、七叶神安片 ,均治疗 2个疗程后观察疗效。结果 治疗组痊愈率为 4 7.4 % ,显效率为 4 2 .1% ,总有效率为 97.4 % ;对照组痊愈率为 2 3.3% ,显效率为 2 6 .7% ,总有效率为 83.3% ;两组总有效率比较 P<0 .0 5 ,差异有显著性 ;两组痊愈率和显效率比较分别 P<0 .0 1,差异有非常显著性。结论 泻阳补阴针刺法治疗失眠症疗效明显优于药物疗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失眠症 针刺疗法 针刺补泻 调整阴阳
下载PDF
针刺开阖补泻的量效关系初探 被引量:8
9
作者 乔红伟 尚小红 +1 位作者 贺艳婷 曲国良 《辽宁中医杂志》 CAS 2013年第5期992-993,共2页
随着针灸研究的逐步扩展和深入,针刺补泻手法的量化研究越来越受到重视。开阖补法的主要操作是出针后迅速按压针孔,受按压时间、按压力度等因素影响,在一般按压力度均匀的情况下,以按压时间为首要决定因素;开阖泻法的主要操作是出针后... 随着针灸研究的逐步扩展和深入,针刺补泻手法的量化研究越来越受到重视。开阖补法的主要操作是出针后迅速按压针孔,受按压时间、按压力度等因素影响,在一般按压力度均匀的情况下,以按压时间为首要决定因素;开阖泻法的主要操作是出针后摇大针孔,受摇动时间(圈数×频率)、摇动幅度(针身与皮肤的角度)、摇动方向等因素影响,其中又以摇动时间为首,故此认为开阖补泻的首要决定因素为施术时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开阖补泻 量效关系 针刺补泻
下载PDF
针刺捻转泻法治疗肝火上扰型耳鸣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6
10
作者 李静 张晓哲 +1 位作者 卢桂花 杨继军 《辽宁中医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149-151,共3页
目的:观察针刺捻转泻法治疗肝火上扰型耳鸣的临床疗效。方法:105例符合入选标准的肝火上扰型耳鸣患者随机分为捻转泻法组、留针对照组和理疗对照组各35例,分别采用针刺捻转泻法、针刺留针及理疗三种方法治疗。各组治疗前后比较耳鸣严重... 目的:观察针刺捻转泻法治疗肝火上扰型耳鸣的临床疗效。方法:105例符合入选标准的肝火上扰型耳鸣患者随机分为捻转泻法组、留针对照组和理疗对照组各35例,分别采用针刺捻转泻法、针刺留针及理疗三种方法治疗。各组治疗前后比较耳鸣严重程度评分、耳鸣临床疗效、耳鸣致残量表评分,3个疗程后对比评分结果。结果:治疗后各组耳鸣严重程度、耳鸣致残量表评分均下降(P<0.05),且治疗后捻转泻法组评分均低于理疗对照组(P<0.05),治疗前与治疗后的评分差值捻转泻法组均高于留针对照组及理疗对照组(P<0.05),3组耳鸣显效率分别为60%、40%、31.4%,捻转泻法组和留针对照组显效率均高于理疗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刺捻转泻法治疗肝火上扰型耳鸣疗效更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耳鸣 针刺 捻转泻法 肝火上扰
下载PDF
针刺捻转补泻法对自发性高血压大鼠小脑NE、5-HT及NO的影响 被引量:14
11
作者 王赫 杨芳媛 +8 位作者 战河 郭秋蕾 洪性勋 崔志源 张跃 纪智 袁静云 王紫娟 刘清国 《环球中医药》 CAS 2018年第3期353-357,共5页
目的观察针刺捻转补泻法对自发性高血压大鼠(spontaneously hypertensive rats,SHR)小脑去甲肾上腺素(norepinephrine,NE)、5-羟色胺(5-hydroxytryptaminw,5-HT)、一氧化氮(nitric oxide,NO)含量的影响,探讨小脑在针刺降压的效应机制。... 目的观察针刺捻转补泻法对自发性高血压大鼠(spontaneously hypertensive rats,SHR)小脑去甲肾上腺素(norepinephrine,NE)、5-羟色胺(5-hydroxytryptaminw,5-HT)、一氧化氮(nitric oxide,NO)含量的影响,探讨小脑在针刺降压的效应机制。方法 40只9周龄雄性SHR随机分为模型组、针刺组、针刺补法组、针刺泻法组,每组10只;空白组WKY 10只。针前1天及针刺干预的第3、8、13、18、23、27天测量血压。28天后摘取小脑,应用Elisa法检测小脑组织NE、5-HT和NO的含量。结果 (1)血压: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针刺组、针刺补法组、针刺泻法组的收缩压均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在针前,模型组、针刺组、针刺补法组、针刺泻法各组之间收缩压无统计学差异(P>0.05);自针后第3天开始至27天,针刺组、针刺补法组、针刺泻法组血压比模型组显著降低(P<0.05);自针刺后第8天开始至27天,针刺补法组、针刺泻法组与针刺组比较显著降低(P<0.05),而补法组与泻法组比较,未见统计学差异(P>0.05);自针后第13天开始至27天,针刺泻法组均比针刺补法组血压降低(P<0.05)。(2)NE、5-HT、NO:与空白组比较,其余各组小脑NE、5-HT含量显著升高(P<0.05),NO含量降低(P<0.05);与模型组比较,各针刺组NE、5-HT含量降低(P<0.05)NO含量升高(P<0.05);与针刺组比较,针刺泻法组NO含量升高(P<0.05);与针刺组和针刺补法组比较,泻法组小脑组织NE降低(P<0.05),而针刺组与补法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针刺捻转补法和捻转泻法均可有效降低SHR大鼠收缩压;自针后第7天开始,不同针刺手法降压效果出现显著差异,且捻转泻法组比捻转补法组降压效果显著,其降压作用可能与调节小脑,NE、5-HT、NO含量有关,且捻转补法组和泻法组的调节作用存在显著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针刺 捻转补泻 自发性高血压大鼠 小脑
下载PDF
陈全新教授飞针导气法治疗颈椎病 被引量:7
12
作者 方芳 陈秀华 +2 位作者 郭丽 李颖 孙娟 《吉林中医药》 2017年第1期29-31,共3页
陈全新教授认为,颈椎病的发病在脏腑上与肝、脾、肾三脏相关,在经络上与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阳胆经、手太阳小肠经和手阳明大肠经相关。选穴治疗上以背俞穴为基础调理脏腑,配以循经取穴。陈教授崇尚华佗的"针灸不过数处"的思想... 陈全新教授认为,颈椎病的发病在脏腑上与肝、脾、肾三脏相关,在经络上与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阳胆经、手太阳小肠经和手阳明大肠经相关。选穴治疗上以背俞穴为基础调理脏腑,配以循经取穴。陈教授崇尚华佗的"针灸不过数处"的思想,取穴精炼,左右交替,有效地避免了穴位的疲劳性,最大限度地发挥了穴位的功效。他继承和发扬了传统补泻手法并加以创新,独创"分级补泻手法",并将传统的导气手法归纳为"针向行气""捻转提插""按压关闭""循摄引导"4种,有效地提高了补泻和导气手法的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病 针灸 陈全新 背俞穴 补泻手法 导气手法
下载PDF
试论“飞经走气”针法技术操作 被引量:7
13
作者 周丹 高颖 王富春 《中国针灸》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202-204,共3页
本文以徐凤《金针赋》中"飞经走气"针法的论述为基础,并对高武《针灸聚英》、汪机《针灸问对》、杨继洲《针灸大成》、李梃《医学入门》等多部著作中"飞经走气"针法的论述进行阐述分析,总结出"飞经走气"... 本文以徐凤《金针赋》中"飞经走气"针法的论述为基础,并对高武《针灸聚英》、汪机《针灸问对》、杨继洲《针灸大成》、李梃《医学入门》等多部著作中"飞经走气"针法的论述进行阐述分析,总结出"飞经走气"各针法的技术特点。青龙摆尾法特点在于"一左一右,慢慢拨动";白虎摇头法重在"退方进圆"和"摇振";苍龟探穴法要点在"钻剔四方";赤凤迎源法重在"四围飞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针刺行气 针刺感应 捻转补泻 刺法
下载PDF
不同针刺手法调节体温效应机制研究概况 被引量:18
14
作者 季淑梅 阎丽 《中国针灸》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306-308,共3页
目的:介绍近年不同的针刺手法对体表温度调节效应的研究,并探讨其产生体温效应的机制。方法:从临床研究、实验研究等方面进行综述。结论:针刺穴位的作用及其疗效,随着手法引起的温度变化而不同,针刺补法引起体温升高,而泻法则引起体温... 目的:介绍近年不同的针刺手法对体表温度调节效应的研究,并探讨其产生体温效应的机制。方法:从临床研究、实验研究等方面进行综述。结论:针刺穴位的作用及其疗效,随着手法引起的温度变化而不同,针刺补法引起体温升高,而泻法则引起体温下降。体表温度是由血液循环状态、交感神经兴奋程度和组织新陈代谢状态等多方面决定的,不同的针刺手法引起的皮肤温度变化与影响上述3个环节状态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针刺补泻 针刺疗法/方法 体温/针灸效应
下载PDF
论针刺补泻的相对特异性 被引量:29
15
作者 高希言 《中国针灸》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9期607-610,共4页
为了探讨针刺补泻手法对人体的作用,通过古代文献记载,以现代临床、实验研究为依据,结合在针灸教学、临床上的体会,对针刺补泻的作用进行探讨,认为补泻作用产生的关键不是针刺补泻手法的本身,而是患者在针刺时机体的机能状况。补泻手法... 为了探讨针刺补泻手法对人体的作用,通过古代文献记载,以现代临床、实验研究为依据,结合在针灸教学、临床上的体会,对针刺补泻的作用进行探讨,认为补泻作用产生的关键不是针刺补泻手法的本身,而是患者在针刺时机体的机能状况。补泻手法作用于人体,通过调气表现出补泻的效应,说明补泻效果的产生要具备一定的条件,不是任何条件下都有补泻效果,即对虚证病人可以产生补的作用,对实证病人可以产生泻的作用,补法和泻法对虚实病证均有治疗作用,但对虚证要首用补法,对实证要首选泻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针刺补泻 针刺补法 针刺泻法 针刺治疗
下载PDF
近20年原发性痛经辨证分型与针灸补泻方法运用规律初探 被引量:19
16
作者 马玉侠 衣华强 +3 位作者 王栋 刘学莲 高树中 陈少宗 《山东中医杂志》 2009年第8期523-525,共3页
目的:分析归纳原发性痛经辨证分型与针刺补泻方法运用规律,为临床针刺治疗原发性痛经的共性技术研究提供依据。方法:查阅中国医用信息资源系统(维普)数据库中所有用针刺疗法治疗原发性痛经的文献,对涉及到辨证分型与补泻方法的文献进行... 目的:分析归纳原发性痛经辨证分型与针刺补泻方法运用规律,为临床针刺治疗原发性痛经的共性技术研究提供依据。方法:查阅中国医用信息资源系统(维普)数据库中所有用针刺疗法治疗原发性痛经的文献,对涉及到辨证分型与补泻方法的文献进行统计分析。结论:痛经尤其是原发性痛经以实证为主,气滞血瘀和寒湿凝滞是较多见的原因,针刺治疗多用泻法,且以提插捻转泻法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针刺 原发性痛经 辨证分型 补泻方法 运用规律
下载PDF
一种针刺补泻法对小型猪皮下组织液压的影响 被引量:1
17
作者 李宏彦 贾术永 +6 位作者 王广军 宋晓晶 叶丰瑶 顾鑫 熊枫 王燕平 张维波 《医用生物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228-234,共7页
目的研究《灵枢》卷首《九针十二原》针刺补泻法对小型猪皮下组织液压(interstitial fluid pressure,IFP)的作用,探讨其调节组织液的生物力学机制。方法在9只健康实验用小型猪腹部随机取点行补法(提/按法)和泻法(摇大针孔),观察正常状态... 目的研究《灵枢》卷首《九针十二原》针刺补泻法对小型猪皮下组织液压(interstitial fluid pressure,IFP)的作用,探讨其调节组织液的生物力学机制。方法在9只健康实验用小型猪腹部随机取点行补法(提/按法)和泻法(摇大针孔),观察正常状态(normal state,NS)、抽取组织液的低组织液量(low volume,LV)状态和注入生理盐水的高组织液量(high volume,HV)状态下针刺前后IFP。结果NS下提/按法可极显著升高IFP;泻法可极显著降低IFP,针后5 min泻法组IFP降低较快。LV状态提/按法均能升高IFP,针后10 min二者IFP下降较慢。HV状态下泻法可极显著降低IFP,针后5 min与对照组变化趋势不同。结论该补泻法可升高或降低IFP,证明其对IFP有相反方向的调节作用。研究结果为针灸临床使用补泻手法提供新的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针刺 补泻手法 组织液 组织液压
下载PDF
针灸疗效与穴位 被引量:45
18
作者 吴焕淦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1期1452-1457,共6页
穴位与针灸疗效的关系密切,是针灸疗法取得疗效的作用基础。穴位特性、穴位配伍、得气与补泻、刺激方法、刺激量等均是影响穴位针灸疗效的重要因素。如何运用穴位提高针灸临床疗效是针灸领域亟待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之一。本文阐述针灸... 穴位与针灸疗效的关系密切,是针灸疗法取得疗效的作用基础。穴位特性、穴位配伍、得气与补泻、刺激方法、刺激量等均是影响穴位针灸疗效的重要因素。如何运用穴位提高针灸临床疗效是针灸领域亟待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之一。本文阐述针灸疗效与穴位的关系及其研究现状,并对如何进行穴位研究以提高针灸临床疗效进行了思考与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穴位 针灸疗效 补泻
下载PDF
论脐针疗法中的方位补泻 被引量:23
19
作者 齐永 《中国针灸》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371-373,共3页
目的:阐述脐针疗法的方位补泻法的原理。方法:从脐针方位的分类、特点入手,分析其与补泻的关系。结论:脐针的方位补泻法源于中国传统文化阴阳术数构系,建立在疾病相关学和分方归类上,熟练掌握脐针方位补泻法,可对虚实夹杂疾病产生明显... 目的:阐述脐针疗法的方位补泻法的原理。方法:从脐针方位的分类、特点入手,分析其与补泻的关系。结论:脐针的方位补泻法源于中国传统文化阴阳术数构系,建立在疾病相关学和分方归类上,熟练掌握脐针方位补泻法,可对虚实夹杂疾病产生明显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针刺补泻 针刺方向 @脐针疗法
下载PDF
泻阴补阳合巨刺针刺法治疗脑卒中后肌张力障碍运动功能评级Brunnstrom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4
20
作者 李作伟 Donatien MOUKASSA +3 位作者 Eudes Saturnin Régis ITOUA Franoise NDINGA ANDELY 李平 李艳冉 《中华中医药学刊》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0期2538-2541,共4页
目的:观察泻阴补阳合巨刺法治疗脑卒中后肌张力障碍运动功能评级Brunnstrom的临床疗效。方法:120例脑卒中后肌张力障碍患者采用随机分组的方法分为泻阴补阳合巨刺法针刺组A组、传统针刺合巨刺法针刺B组、泻阴补阳针刺法组C组、传统针刺... 目的:观察泻阴补阳合巨刺法治疗脑卒中后肌张力障碍运动功能评级Brunnstrom的临床疗效。方法:120例脑卒中后肌张力障碍患者采用随机分组的方法分为泻阴补阳合巨刺法针刺组A组、传统针刺合巨刺法针刺B组、泻阴补阳针刺法组C组、传统针刺组D组,每组各30例患者,每位患者均在脑卒中的西医常规治疗方法的基础上进行治疗。治疗前后采用运动功能评级Brunnstrom评分量表的方法。结果:泻阴补阳合巨刺法对脑卒中后肌张力障碍的改善优于其他3组对照组。结论:泻阴补阳合巨刺法对治疗脑卒中后肌张力障碍有很好的临床疗效,优于传统针刺疗法,能达到有效的改善患者的肢体运动功能的目的,并提高患者的生活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泻阴补阳合巨刺法 针刺 脑卒中 肌张力障碍 运动功能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