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简论瓦西里耶夫的《中国文学史纲要》 被引量:4
1
作者 赵春梅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163-168,共6页
俄国著名汉学家瓦西里耶夫是世界上第一部中国文学通史的作者,比中国人自己写作的文学史早了24年。作为一名19世纪的汉学家,他对中国文学性质和特点的论述体现了中国文化在欧洲人眼中“异己”的传统形象,对中国文学起源的考察和中外文... 俄国著名汉学家瓦西里耶夫是世界上第一部中国文学通史的作者,比中国人自己写作的文学史早了24年。作为一名19世纪的汉学家,他对中国文学性质和特点的论述体现了中国文化在欧洲人眼中“异己”的传统形象,对中国文学起源的考察和中外文学关系的论述,在当时语境下具有开拓性价值。瓦西里耶夫的文学史观是在欧洲文学理论的基础上,与中国传统文学理念相融合而形成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文学史纲要》文学 文学观 文学史观 中外文学渊源关系
下载PDF
论现代主义翻译文学与当代中外文学关系 被引量:5
2
作者 查明建 《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93-100,108,共9页
当代中外文学关系主要是通过翻译文学建立起来的。由于文学翻译的文化“操纵”性质,翻译文学不再是原本意义上的外国文学,而是经过本土化“改写”和“操纵”的“外国文学”。在当代中国文学语境中,“外国文学的影响”实际上是“翻译文... 当代中外文学关系主要是通过翻译文学建立起来的。由于文学翻译的文化“操纵”性质,翻译文学不再是原本意义上的外国文学,而是经过本土化“改写”和“操纵”的“外国文学”。在当代中国文学语境中,“外国文学的影响”实际上是“翻译文学”的影响;当代中外文学关系,很大程度上体现的是现代主义翻译文学与创作文学的关系。也正由于文学翻译的文化“操纵”性质,现代主义翻译文学本身就内含了当代中外文学关系的最初性质,并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当代中外文学关系发展的向度和特点。以翻译文学为枢纽,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翻译文学与创作文学三者在中国当代文学系统中形成了不断衍生的中外文学动态互文关系,当代中国现代主义文学的世界文学意义,也在这种互文关系中逐渐彰显出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主义翻译文学 中外文学关系 文学影响 伪现代派 互文关系
下载PDF
中外文学关系研究30年 被引量:2
3
作者 葛桂录 《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47-54,共8页
文献史料、问题域及阐释立场,构成了中外文学关系研究的重要学术话题。比较文学在中国复苏、拓展的30年,尤其是近几年来,该领域研究在理论探索与研究实践方面取得了坚实的成果,在学术研究的深入、研究方法的反思、研究范式的变革方面,... 文献史料、问题域及阐释立场,构成了中外文学关系研究的重要学术话题。比较文学在中国复苏、拓展的30年,尤其是近几年来,该领域研究在理论探索与研究实践方面取得了坚实的成果,在学术研究的深入、研究方法的反思、研究范式的变革方面,对中国比较文学学科发展有重要推动作用。为有益于学科建设和学术研究的健康持续发展,未来数年内仍应该在(1)文学关系的史料学研究、(2)文学关系原理方法的总结与推广、(3)具体学术个案研究的深入考察、(4)国别语种文学交流史研究、(5)区域文化视野里的文学关系研究,等几个方面推进本领域的学术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外文学关系 文献史料 问题域 阐释立场 学术现状展望
下载PDF
中外文学关系研究的学科属性、现状与展望 被引量:3
4
作者 葛桂录 《世界文学评论(长江文艺出版社)》 2007年第1期204-208,共5页
文献史料、问题域及阐释立场,构成了中外文学关系研究的重要学术话题。比较文学在中国复苏、拓展的20年来,尤其是近几年来,该领域研究在理论探索与研究实践方面取得了坚实的成果,在学术研究的深入、研究方法的反思、研究范式的变革方面... 文献史料、问题域及阐释立场,构成了中外文学关系研究的重要学术话题。比较文学在中国复苏、拓展的20年来,尤其是近几年来,该领域研究在理论探索与研究实践方面取得了坚实的成果,在学术研究的深入、研究方法的反思、研究范式的变革方面,对中国比较文学学科发展有重要推动作用。为有益于学科建设和学术研究的健康持续发展,未来数年内仍应该在(1)文学关系的史料学研究;(2)文学关系原理方法的总结与推广;(3)具体学术个案研究的深入考察;(4)国别语种文学交流史研究;(5)区域文化视野里的文学关系研究,等几个方面推进本领域的学术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外文学关系 文献史料 问题域 阐释立场 学术现状展望
下载PDF
华文教育的现象与本质 被引量:1
5
作者 孙汝建 《华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1年第1期70-75,共6页
语文教育界对"语文观"的讨论,值得华文教育界关注和借鉴,华文教育有必要回眸"语文观"的纷争;哪些元素构成"语文"的有机系统是讨论华文教育的前提,以往的六种语文观,都提到"语言"这个元素,提取&... 语文教育界对"语文观"的讨论,值得华文教育界关注和借鉴,华文教育有必要回眸"语文观"的纷争;哪些元素构成"语文"的有机系统是讨论华文教育的前提,以往的六种语文观,都提到"语言"这个元素,提取"语言"这个"公因式"以后,剩下的元素还有"文学"、"文字"、"文章"、"文化"、"言语",分析这些元素及其构成的语文系统是讨论语文观的出发点;对华文教育的现象与本质有种种不同看法,华文教育的本质是对外汉语文教育,它与对外汉语、孔子学院与孔子课堂三足鼎立,成为国际汉语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文教育 语文观 对外汉语教育
下载PDF
论日本早期中国文学研究的核心理念
6
作者 赵苗 《东北亚外语研究》 2017年第1期68-72,共5页
1882年,末松谦澄撰写了日本第一部中国文学史,此后在日本涌现出撰写中国文学史的热潮,尤其集中于1882年至1912年30年间。本文对此阶段日本出版的中国文学史进行分析,对其中所渉中国文学史的定性与定位问题进行阐述,指出日本早期出版的... 1882年,末松谦澄撰写了日本第一部中国文学史,此后在日本涌现出撰写中国文学史的热潮,尤其集中于1882年至1912年30年间。本文对此阶段日本出版的中国文学史进行分析,对其中所渉中国文学史的定性与定位问题进行阐述,指出日本早期出版的中国文学史的核心理念,是为满足日本近代"国民精神"的需要而提供的学术产品,也是基于本国文化研究上所作的辨章学术、考镜源流。因此,早期的中国文学史实际上是作为日本文学的参照物而存在,是在特殊的历史条件下由国家机构、地缘文化及民族精神共同促生的产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本 中国文学 文学史起源 文学史定性 中日关系
下载PDF
“世界性因素”的“误读”
7
作者 吴锡民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104-107,128,共5页
陈思和先生提出中外文学关系研究中"世界性因素"的看法,对外来影响之"接受"的主流观念和方法形成了"颠覆性"挑战。然在本文的"误读"视域里,世界范围的文学与具有"世界性因素"的文学... 陈思和先生提出中外文学关系研究中"世界性因素"的看法,对外来影响之"接受"的主流观念和方法形成了"颠覆性"挑战。然在本文的"误读"视域里,世界范围的文学与具有"世界性因素"的文学是有着明显区别的;确认"世界性因素"最顶级的平行关键词也许分别是:"先进性"、"同步"与"反响";将本土东西置于"他者"(Others)反应(而不是反映)的视野中来加以检视恐怕平等对话会有"质"的飞跃;锁定作家创作活动的"重力场"(弱作用)兴许不失为某些"影响"事实依据之困窘的合理解释;只要有利于我们自身文学的必然王国健康地向文学的自由王国迈进,就甭管张三李四来路的"比重"的如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外文学关系 世界性因素 影响研究
下载PDF
鲁迅翻译对中国现代文学史、翻译文学史、中外关系的贡献 被引量:12
8
作者 王友贵 《外国语言文学》 2005年第3期182-188,共7页
本文从统计数字出发,宏观论述翻译家鲁迅一生的翻译成绩及其翻译活动对中国现代小说诗学建构、中俄文学关系的推动、对东欧南欧中欧及北欧“弱小民族”文学的开拓性译介、对早期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介绍、对日本现代文学、现代文艺理... 本文从统计数字出发,宏观论述翻译家鲁迅一生的翻译成绩及其翻译活动对中国现代小说诗学建构、中俄文学关系的推动、对东欧南欧中欧及北欧“弱小民族”文学的开拓性译介、对早期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介绍、对日本现代文学、现代文艺理论的译介、以及在20世纪中国翻译文学史、文学史、中外关系的独特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鲁迅翻译全图 统计数字 翻译文学史 文学史 中外关系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