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6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人际差序关系对智能机器道德决策期望的影响
1
作者 吴明证 严梦瑶 +3 位作者 林铭 熊天航 李阳 孙晓玲 《心理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204-1211,共8页
本文聚焦于我国的差序格局文化,将人际差序关系引入道德机器研究,通过两项实验探讨了人际差序关系对智能机器道德决策期望的影响及其心理机制。研究1发现,智能机器与其决策所涉及对象之间的人际差序关系越近,人们越期望其做出偏私决策,... 本文聚焦于我国的差序格局文化,将人际差序关系引入道德机器研究,通过两项实验探讨了人际差序关系对智能机器道德决策期望的影响及其心理机制。研究1发现,智能机器与其决策所涉及对象之间的人际差序关系越近,人们越期望其做出偏私决策,对偏私行为的道德评价也更高;研究2发现,这一效应主要体现在分配性偏私情境中,并且人们对智能机器的感受性感知在其间发挥着中介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智能机器 人际差序关系 道德决策 心智感知
下载PDF
唤醒身体:一种儿童教育立场的重建
2
作者 李茉 孙嘉蔚 《现代基础教育研究》 2023年第2期147-152,共6页
当前,教育中的儿童身体面临多重困境,包括身体意义在实践经验中的缺失、身体价值在全人发展中的弱化以及身心关系的失衡。困境的成因主要在于对身体意义多样性、身体意识整全性以及身体活动自愿性的忽视。破解困境,应当回归儿童身体的... 当前,教育中的儿童身体面临多重困境,包括身体意义在实践经验中的缺失、身体价值在全人发展中的弱化以及身心关系的失衡。困境的成因主要在于对身体意义多样性、身体意识整全性以及身体活动自愿性的忽视。破解困境,应当回归儿童身体的教育价值。其中,身体实践可以作为精神独立的源泉,身体在场可以作为意识自主的条件,身体感知可以作为主体联结的基石。重建儿童教育中的身体立场,需要尊重儿童身体活动的多元诉求,激活儿童身体自由的内在机制,促进儿童身心发展的经验整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儿童身体 身心关系 教育目的 人的发展
下载PDF
寻求真理:朱子对“道心人心”问题的探索 被引量:10
3
作者 谢晓东 《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97-102,共6页
朱子早年注重“十六字传心诀”的后半部分,此时他尚处于自发状态,未能自觉地发展其道心人心思想。中年时的“心说之辩”中,朱子认为“人心”是恶,道心人心之关系等值于天理人欲之关系。其道心人心思想获得独立发展的标志是《答陈同甫第... 朱子早年注重“十六字传心诀”的后半部分,此时他尚处于自发状态,未能自觉地发展其道心人心思想。中年时的“心说之辩”中,朱子认为“人心”是恶,道心人心之关系等值于天理人欲之关系。其道心人心思想获得独立发展的标志是《答陈同甫第八书》。该书影响极为深远,但其内部尚有一些思想冲突。朱子道心人心思想的晚年定论以《中庸章句·序》和《尚书·大禹谟注》为代表,尤其是前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朱子 道心 人心
下载PDF
宋明理学中的道心人心问题——心学与朱熹的思想比较 被引量:9
4
作者 谢晓东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106-112,共7页
朱熹的道心人心统一论是心学道心人心思想的一个主要观照对象。王阳明和湛若水提出了道心人心对立论,要点在于把人心人欲化,从而与朱熹的观点形成明显对立。刘宗周则提出了道心人心一体论,要点在于认定道心是人心的本心,从而与朱学有更... 朱熹的道心人心统一论是心学道心人心思想的一个主要观照对象。王阳明和湛若水提出了道心人心对立论,要点在于把人心人欲化,从而与朱熹的观点形成明显对立。刘宗周则提出了道心人心一体论,要点在于认定道心是人心的本心,从而与朱学有更多相近之处。心学家的道心人心论述在其思想体系中总的来说没有独立意义,而这与朱熹对道心人心的高度关注颇为不同。这些分析和判断在一定程度上对余英时的相关观点构成了挑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心 人心 朱熹 王阳明 刘宗周
下载PDF
论东亚儒学中人心道心问题的哲学意义 被引量:4
5
作者 谢晓东 全林强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124-134,共11页
人心道心问题是由"人心""道心"两大范畴及其相互关系而构成的。对于东亚儒学而言,大体上持有的是不信任人心的价值立场。在朱子及其追随者看来,人心不足以自恃,而是需要作为理性意识的道心去主导与控制之。因而,合... 人心道心问题是由"人心""道心"两大范畴及其相互关系而构成的。对于东亚儒学而言,大体上持有的是不信任人心的价值立场。在朱子及其追随者看来,人心不足以自恃,而是需要作为理性意识的道心去主导与控制之。因而,合理的道心人心之关系便是"道心为主人心听命"。从哲学角度而言,有四个难题颇为值得关注:"我欲仁"属于人心还是道心;道心和性理的真正关系是什么;自由意志与决定论之争;善的同质性与异质性问题。这些难题凸显了人心道心问题的哲学深度与广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亚儒学 朱熹 人心 道心
下载PDF
中西文论视域中的“赋、比、兴” 被引量:30
6
作者 叶嘉莹 《河北学刊》 CSSCI 2004年第3期116-122,共7页
"赋、比、兴"乃《诗经》和中国古代诗歌借物象与事象传达感动并引起读者感动的三种表达方式,是心物之间互动关系的反映。"兴"是由物及心,"比"是由心及物,"赋"是即物即心。它与西方在"形... "赋、比、兴"乃《诗经》和中国古代诗歌借物象与事象传达感动并引起读者感动的三种表达方式,是心物之间互动关系的反映。"兴"是由物及心,"比"是由心及物,"赋"是即物即心。它与西方在"形象与情志关系"上的最大不同在于,西方的诗歌创作多出于理性的安排,从而降低了"兴"在诗歌创作中的地位而成为不重要的一环,其八种"情志与形象之间的关系"仅类于中国诗歌创作中"赋、比、兴"三种表现手法中的"比"的手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赋、比、兴” 中西文论 物象与事象 心物关系
下载PDF
韩南塘论道心人心之关系 被引量:3
7
作者 谢晓东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31-40,共10页
韩国大儒韩南塘持有四端七情同质论,认为四端是兼善恶的。在他看来,道心与人心不只是七情,同时也是四端的表现形态。在概念层面,韩南塘限定了主理主气这两种流行表述,进一步阐释了气用事/不用事这两个命题。他认为,道心人心有从一开始... 韩国大儒韩南塘持有四端七情同质论,认为四端是兼善恶的。在他看来,道心与人心不只是七情,同时也是四端的表现形态。在概念层面,韩南塘限定了主理主气这两种流行表述,进一步阐释了气用事/不用事这两个命题。他认为,道心人心有从一开始就截然一分为二的模式,以及道心人心继而合而为一的模式。在人心之善与道心的关系问题上,南塘不同于李栗谷的两种善的理路,而是善的一本论。南塘还批评道心人心道器说,认为它是一种对人心道心及其关系的错误理解。可以说,韩南塘揭穿了道心人心关系之谜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韩南塘 道心人心关系 道器说 朱子 李栗谷
下载PDF
中国文化的精神气质——与天地合德 被引量:5
8
作者 孙利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6-9,共4页
“天人合一”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特征 ,表述的不仅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而且传递出了一种“天人合德”的精神。天不仅是自然秩序的代表 ,也是人间的秩序与价值的根源 ,人的“仁德”源于天的“生德”,所以天人能够合一 ,合一的基础... “天人合一”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特征 ,表述的不仅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而且传递出了一种“天人合德”的精神。天不仅是自然秩序的代表 ,也是人间的秩序与价值的根源 ,人的“仁德”源于天的“生德”,所以天人能够合一 ,合一的基础是“德”,“合一”的标志是在对“天”的体认中 ,觉解“人”的精神生命 ,而“仁”就是人的精神生命的最高境界 ,所以通过对人的“仁性”的把握 ,就可以体认这一超越的价值源头 ,臻于天人合一之境。在中国哲学中 ,对“仁”的把握 ,离不开对人的心灵心性的探讨 ,而传统的心性之学所传达的基本精神就是天与人、宇宙与人生、心性与天道的相互贯通。“天人合德”的精神气质决定了中国哲学必然走向一条向内探求心性之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文化 精神气质 天人合德 天人合一 心性 体认
下载PDF
论医生的宽容心 被引量:5
9
作者 李兆良 《医学与哲学(A)》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56-57,共2页
"心"在中国哲学中具有核心地位和重要价值,当代医生应从"心"出发来发现、把握、提升、完善自己的内在精神世界。医生宽容心是指医生允许或理解病患及同事有不同行动和判断自由的一种包容态度和豁达心理。宽容心可... "心"在中国哲学中具有核心地位和重要价值,当代医生应从"心"出发来发现、把握、提升、完善自己的内在精神世界。医生宽容心是指医生允许或理解病患及同事有不同行动和判断自由的一种包容态度和豁达心理。宽容心可以提升医生的身心健康水平,促进医德的养成,有助于建立和谐的医患关系和良好的医际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宽容 宽容心 医德 医患关系
下载PDF
道德的形上学——牟宗三宋明理学三系说的形上根据 被引量:3
10
作者 赵卫东 《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148-153,共6页
牟宗三把宋明理学分为五峰蕺山、象山阳明与伊川朱子三系,并视五峰、蕺山与象山、阳明两系为儒学之正宗,而伊川、朱子系为儒学之歧出。牟先生宋明理学三系说的形上根据是“道德的形上学”。“道德的形上学”融道德与存有、心体与性体、... 牟宗三把宋明理学分为五峰蕺山、象山阳明与伊川朱子三系,并视五峰、蕺山与象山、阳明两系为儒学之正宗,而伊川、朱子系为儒学之歧出。牟先生宋明理学三系说的形上根据是“道德的形上学”。“道德的形上学”融道德与存有、心体与性体、主观性与客观性为一体,不仅有利于实现“由内圣开出新外王”的文化理想,而且有利于以道德制衡科学与民主,是最完备的哲学形态。牟先生以“道德的形上学”这一圆教模型作为标准,对宋明理学进行分系,提出著名的宋明理学三系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牟宗三 宋明理学 心体与性体 道德的形上学
下载PDF
道德空间的伦理学内涵与特征新论 被引量:2
11
作者 龚天平 胡莹 《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2年第6期33-41,共9页
道德空间既是一个由空间社会学中社会空间概念延伸而来的范畴,也是伦理学的一个新范畴。它指个体与自身、与外界之间的一种道德关系,是个体的道德气度,是个体在道德关系场域中的得居其位和与外界的共生、共处,也是个体与外界道德关系的... 道德空间既是一个由空间社会学中社会空间概念延伸而来的范畴,也是伦理学的一个新范畴。它指个体与自身、与外界之间的一种道德关系,是个体的道德气度,是个体在道德关系场域中的得居其位和与外界的共生、共处,也是个体与外界道德关系的充实、充足的展开。与物理空间、社会空间、网络空间、表象空间等相较,道德空间是人的空间,具有属人性;是心理空间,具有内隐性;是精神空间与行为空间的统一,具有内外融贯一致性;是价值空间,是一种道德价值;是个体独立空间与关系空间的统一,具有独享分享并存性。就道德空间与生活的关系来看,道德空间依赖但赋能生活,生活承载并展开道德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德空间 道德关系 心灵空间
下载PDF
以“心统情性”兼祧孟荀——孟子“天性情心”与荀子“天情性心”统合论 被引量:7
12
作者 刘悦笛 Zhu Yuan(译) 《孔学堂》 2020年第2期14-23,10017-10028,共22页
将孟荀思想加以统合,如今渐成共识,但却出现了“以孟统荀”或“以荀统孟”的不同整合倾向,孟荀兼祧仍需要第三种立场来加以整合。本文试图以“心统情性”(而非“心统性情”)来兼祧孟荀。首先建基在对心的内涵之“仁心”“智心”和“习... 将孟荀思想加以统合,如今渐成共识,但却出现了“以孟统荀”或“以荀统孟”的不同整合倾向,孟荀兼祧仍需要第三种立场来加以整合。本文试图以“心统情性”(而非“心统性情”)来兼祧孟荀。首先建基在对心的内涵之“仁心”“智心”和“习心”三分基础上,将孟荀“心”学的德性层、超知性层、知性层和感性层统合起来。在心的自统方面,首先使孟子的“德性心”与荀子的“智识心”得以统合。在此基础上,以心“实”统情,将孟子的“积极情”与荀子的“消极情”加以统合。同时,以心“虚”统性,将孟子的“性本善”与荀子的“性趋恶”加以统合。最终,又寻求天的一统,将孟子的“道德天”与荀子的“自然天”加以统合。由此,就可以把孟子的“天—性—情—心”与荀子的“天—情—性—心”全面整合起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统情性 兼祧孟荀 德性心 智识心 积极情 消极情
下载PDF
浅析孟子性善论的形上根据 被引量:1
13
作者 崔海亮 《河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年第1期39-43,共5页
关于孟子性善论的根据,学界有很大的分歧。有的认为是心,有的认为是天。立足于《孟子》文本,从时间层面和逻辑层面分析,孟子性善论的形上根据应该是天。由于孟子所处的独特社会背景和文化传统,所以把天作为自己性善论的根据。孟子性善... 关于孟子性善论的根据,学界有很大的分歧。有的认为是心,有的认为是天。立足于《孟子》文本,从时间层面和逻辑层面分析,孟子性善论的形上根据应该是天。由于孟子所处的独特社会背景和文化传统,所以把天作为自己性善论的根据。孟子性善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孟子 性善论 心性关系
下载PDF
儒家的“修治平”思想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
14
作者 闫莉 《淮南师范学院学报》 2008年第4期41-44,共4页
通过对中国儒家"修身、治国、平天下"思想及其所包含和体现的"和谐"与当今社会和谐思想的内在联系和本质区别的阐析,探究其对构建当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启示与借鉴意义,从中深入理解和分析我党关于构建社... 通过对中国儒家"修身、治国、平天下"思想及其所包含和体现的"和谐"与当今社会和谐思想的内在联系和本质区别的阐析,探究其对构建当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启示与借鉴意义,从中深入理解和分析我党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一宏伟战略的丰富思想内涵和文化底蕴,从而揭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思想深厚的民族性和鲜明的时代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儒家“修治平”思想 人际和谐 群体和谐 天人和谐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下载PDF
“心”的流变——中国近世思想曲折发展的内在脉络 被引量:2
15
作者 李明军 《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7年第1期30-34,38,共6页
明清思想曲折变化的核心是“心”的流变。在明初对天理的践履中,心性的个体因素也逐渐突显。作为宇宙准则的道心被人心所取代的结果,必然是人欲以潜在的形式从内部瓦解以天理为中心的架构。明中叶思想家所倡导的良知,虽仍然以潜隐的至... 明清思想曲折变化的核心是“心”的流变。在明初对天理的践履中,心性的个体因素也逐渐突显。作为宇宙准则的道心被人心所取代的结果,必然是人欲以潜在的形式从内部瓦解以天理为中心的架构。明中叶思想家所倡导的良知,虽仍然以潜隐的至善为根本,但由心到身的过渡必然引入以人欲为理之基础、以真假代替善恶的哲学命题。这新的哲学命题中实际上蕴涵着对民生的关注和对专制政体的批判。清代思想家对情欲的新解表明,天理的流变已经不可逆转,近代思想已经开始萌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心 人心 良知 至善 欲望 情理
下载PDF
对徐渭和黄道周书法创新的重新阐释 被引量:2
16
作者 周睿 《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年第2期83-88,共6页
在质疑和辨析以往书法史流行观点的基础上,通过具体分析徐渭和黄道周的人生经历、思想资源和作品特色,透视其在中晚明书法变革过程中的过渡性和所达到的时代高度,指出是心学而非李贽思想对他们的创新起了核心作用。由此,为当下的书法研... 在质疑和辨析以往书法史流行观点的基础上,通过具体分析徐渭和黄道周的人生经历、思想资源和作品特色,透视其在中晚明书法变革过程中的过渡性和所达到的时代高度,指出是心学而非李贽思想对他们的创新起了核心作用。由此,为当下的书法研究和创作提供一种历史的人文的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徐渭 黄道周 书法 创新 心学 道德人格 气势 道-艺关系
下载PDF
论王阳明的德性课程知识观 被引量:1
17
作者 韩铁刚 王阿舒 《当代教育与文化》 2021年第6期33-41,共9页
王阳明承续“尊德性而道问学”儒学道统,发展出自成体系的德性课程知识观。一是以“心即理”阐明德性课程知识的意蕴,即德性课程知识既要满足自我的“尽心”而为的精神伸展需要,又要体现社会的思想约束和道德规制;二是以“复性”指明德... 王阳明承续“尊德性而道问学”儒学道统,发展出自成体系的德性课程知识观。一是以“心即理”阐明德性课程知识的意蕴,即德性课程知识既要满足自我的“尽心”而为的精神伸展需要,又要体现社会的思想约束和道德规制;二是以“复性”指明德性课程知识的价值,即以复己之性、复人之性、复物之性为价值向度,既继承儒家学术传统的知识积淀,又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三是以“人伦”言明德性课程知识的内容,即在自我主体性确立的基础上践行类别化的人伦关系;四是以“知行合一”申明德性课程知识的内部知识实践和外部行为实践过程,即在主观主义知识观和客观主义知识观的统合中发现德性,在学问知识与生命实践的一致中发展德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德性课程知识观 心即理 复性 人伦 知行合一
下载PDF
孟子的道德理想人格之修养 被引量:3
18
作者 姜强 《山东教育学院学报》 2006年第1期32-34,共3页
孟子在性善论的基础上提出了道德修养理论,其一是持之以恒的“存心养性”、“反求诸己”的内心修养方法,来成就自己的道德人格;其二是“明人伦”的教育原则,培养其道德人格。前者是自我教育的方法,后者则须借助于外部的作用,其理论的积... 孟子在性善论的基础上提出了道德修养理论,其一是持之以恒的“存心养性”、“反求诸己”的内心修养方法,来成就自己的道德人格;其二是“明人伦”的教育原则,培养其道德人格。前者是自我教育的方法,后者则须借助于外部的作用,其理论的积极意义应受到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德修养 性善论 存心养性
下载PDF
《古文尚书》“十六字”真伪辨正——以朱熹对《中庸》首章道心—人心的诠释为核心
19
作者 赵玫 《河北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48-52,共5页
宋元以来,陆续有学者怀疑《古文尚书》"十六字"的真伪。清人阎若璩通过细致的辨伪工作,更使"十六字"系伪造之说成为定谳。朱熹视舜之"十六字"为"孔门传授心法",是为道统之传。通过朱熹将"... 宋元以来,陆续有学者怀疑《古文尚书》"十六字"的真伪。清人阎若璩通过细致的辨伪工作,更使"十六字"系伪造之说成为定谳。朱熹视舜之"十六字"为"孔门传授心法",是为道统之传。通过朱熹将"十六字"与《中庸》首章的对读,可以看到他为"十六字"不伪所提供的义理依据。这为我们提供了以下启示:疑经、辨经固然重要,但获得义理价值,把经典之所以成为经典的意义全幅呈现,或许是更为重要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十六字” 真伪 《中庸》 道心 人心
下载PDF
道德人格与做人精神:陆象山心学的究极归向
20
作者 王星 丁为祥 《河北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52-58,共7页
在两宋理学家中,陆象山以其强烈的心学色彩独树一帜。心学当然代表着陆象山对其学说的一种基本自觉,但对于象山心学,学术界要么对其以哲学的即以所谓体系化、理论化的方式进行学理性分析;要么将其视为一种教育学理论,从而进行所谓知识... 在两宋理学家中,陆象山以其强烈的心学色彩独树一帜。心学当然代表着陆象山对其学说的一种基本自觉,但对于象山心学,学术界要么对其以哲学的即以所谓体系化、理论化的方式进行学理性分析;要么将其视为一种教育学理论,从而进行所谓知识传授学或道德知识传授学的比附。所有这些,固然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象山心学的某些特征,就对象山心学的认识而言,也有一定程度的深入,但也存在着一定的不切实际之处。从陆象山的相关论述及其深层关怀来看,如何培养人的道德人格与做人精神,代表着象山心学的究极归向,也是其学说之所以成立的根本依据所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陆象山 心学 道德人格 做人精神 究极归向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