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54篇文章
< 1 2 4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Study on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Nurses' Job Burnout and Subjective Well-being 被引量:1
1
作者 Hai-Ying Qu Chun-Mei Wang 《Chinese Nursing Research》 CAS 2015年第3期116-124,共9页
Objective: To study factors influencing nurses' job burnout and their subjective well-being and to explore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these two phenomena. Methods: A total of 250 nurses from three hospitals in Shand... Objective: To study factors influencing nurses' job burnout and their subjective well-being and to explore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these two phenomena. Methods: A total of 250 nurses from three hospitals in Shandong were evaluated with the Maslach Burnout Inventory and a subjective well-being scale. Results: Nursing staff showed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levels of job burnout (P〈0.05) according to the following characteristics: age, marital status, educational background, technical tide, years of nursing experience, monthly income, manning quotas and parental status. Level of burnout is higher for nursing staff who are under the age of 30 years, are unmarried, had secondary education, had unofficial manning quota status, are childless, hold a primary title and whose years of nursing experience are less than five years.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was found for life satisfaction (P〈0.05) with differences in age; marital status; technical title; years of nursing experience; monthly income; manning quota status; and parental status in positive emotion, negative emotion and degree. There is a significant negative correlation between every dimension of job burnout and life satisfaction and positive emotions for subjective well-being. Every component of job burnout was significantly 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 negative emotions. (P〈0.05) Conclusions: Age, marital status, educational background, technical rifle, years of nursing ex- perience, monthly income, manning quotas and parental status have different influences on occupation burnout and subjective well-being. Dimensions of occupation burnout have functions of predicting subjective well-bein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urses Job burnout subjective well-being relationships
下载PDF
Mother-Daughter Relationship and Daughter’s Body Image
2
作者 Shenaar-Golan Vered Ofra Walter 《Health》 2015年第5期547-559,共13页
The adolescent years are characterized by emotional upheaval and hormonal and physiological changes that often create tension and conflicts between girls and their parents. This research study is based on an analysis ... The adolescent years are characterized by emotional upheaval and hormonal and physiological changes that often create tension and conflicts between girls and their parents. This research study is based on an analysis of the mother-adolescent daughter relationship, with 46 mother-daughter dyads. This research assessed the effect of the daughter’s body image (independent variable) and her view of her own mother-daughter relationship (independent variable) on her sense of wellbeing (dependent variable). This study used four questionnaires to evaluate the dyadic model: the Modified Gray’s Questionnaire (Body Image), the Leisure Time Exercise Questionnaire (LTEQ), the Mental Health Inventory (MHI) for measurement of the subjective sense of wellbeing, and the Relationship with Mother Questionnaire. Study findings show the importance of the adolescent girl’s positive body image on her sense of wellbeing, as well as the centrality of the mother-daughter relationship in the daughter’s body image and wellbein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ODY Image subjectIVE Wellbeing ADOLESCENT Mother-Daughter relationship
下载PDF
The Criticism and Amendment for the Dual-Factor Model of Mental Health: From Chinese Psychological Suzhi Research Perspectives 被引量:5
3
作者 Xinqiang Wang Dajun Zhang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linical Medicine》 2012年第5期319-327,共9页
Aiming at the limitations of psychopathology (PTH), the dual-factor model of mental health (DFM) was proposed as a new mental health concept and methodology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positive psychology trend. In this p... Aiming at the limitations of psychopathology (PTH), the dual-factor model of mental health (DFM) was proposed as a new mental health concept and methodology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positive psychology trend. In this paper we propose giving an overview of DFM, and doubt, criticize, and modify DFM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hinese psychological suzhi research. The available literature from 1983 to 2012 that is related to DFM and concerning psychological suzhi research in the past 20 years has been reviewed. In addition, we also absorbed the idea of positive psychology and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CM) Constitution theory to develop theoretically the relationship model between psychological suzhi and mental health. The relationship model between psychological suzhi and mental health modifies and transcends PTH and DFM. It will be the new research area of mental health research.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ual-Factor MODEL of MENTAL HEALTH PSYCHOPATHOLOGY relationship MODEL between PSYCHOLOGICAL Suzhi and MENTAL HEALTH subjective Well-Being
下载PDF
功能语类的移位性特征与话题/主语优先的类型学差异——以英语there-be存现句和汉语领主属宾句的推导生成为例 被引量:1
4
作者 马志刚 《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 2010年第3期15-27,共13页
英汉语的类型学差异源于功能语类上的移位性特征。英语主语的优先性源于功能语类T上EPP特征的必选性,因此必须先把主格名词置于动词词组之外的论元位置(spec-TP),而汉语话题的优先性则源于功能语类C上EF特征的必选性,因此先要把任何可... 英汉语的类型学差异源于功能语类上的移位性特征。英语主语的优先性源于功能语类T上EPP特征的必选性,因此必须先把主格名词置于动词词组之外的论元位置(spec-TP),而汉语话题的优先性则源于功能语类C上EF特征的必选性,因此先要把任何可作话题的有定成分移动到动词词组之外的非论元位置(spec-CP)。EF特征对于英语的功能语类C来说具有可选性,而EPP特征对于汉语的功能语类T来说具有可选性。基于不同探针可以同时探测的主张,汉语领主句内部构造的常态是显性话题+隐性主语,属于多重判断,而英语存现句表达的认知行为单一,只能是隶属简单判断的显性主语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语领主句 英语存现句 移位性特征 话题/主语突出 探针-目标一致关系
下载PDF
The Thematic Structure of Chinese Clause
5
作者 马晓斐 《海外英语》 2013年第8X期270-270,272,共2页
At the beginning of this essay, let me explore what is clause. Clause is elements that has no verb structure, but it contains the subject-predicate relationship. Clause is the supreme unit in grammar, and it is the st... At the beginning of this essay, let me explore what is clause. Clause is elements that has no verb structure, but it contains the subject-predicate relationship. Clause is the supreme unit in grammar, and it is the starting point of systems such as transitivity, mood and theme. It reflects the experiential meaning, interpersonal meaning and textual meaning. For example, in the sentence "In the summer vacation, I'll go to see my grandparents." is a claus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LAUSE subject-predicate relationship interpersona
下载PDF
两晋时期的君臣关系与忠君道德——兼论忠孝两难时的道德选择
6
作者 桑东辉 《河南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59-67,共9页
司马氏的两晋(西晋、东晋)经历了统一、战乱、分裂、偏安、篡夺,在整个155年的历史中,君臣关系虽然始终强调君尊臣卑,但其君主除开国的晋武帝相对有为外,多是暗弱君主,特别是偏安江南的东晋更是仰仗王谢等随迁的中原士族和江东原有的士... 司马氏的两晋(西晋、东晋)经历了统一、战乱、分裂、偏安、篡夺,在整个155年的历史中,君臣关系虽然始终强调君尊臣卑,但其君主除开国的晋武帝相对有为外,多是暗弱君主,特别是偏安江南的东晋更是仰仗王谢等随迁的中原士族和江东原有的士族支持,君臣关系相对宽松,君尊臣卑秩序不很严格。这种君臣关系下的忠君道德,在面对五胡乱华、朝廷更迭的冲击时就表现得多元化和复杂化。特别是晋朝继承了汉代孝治天下的思想,在政治生活中也强调忠孝并重,因此在面对忠孝两难境地时就会出现不一样的道德选择。在中国传统忠德变迁史上,两晋时期的臣子忠君道德具有一定代表性,其双向度的忠以及忠孝两难的道德选择,呈现出传统忠君道德由先秦时期的君仁臣忠向宋明时期的绝对化忠君的嬗变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政治伦理 两晋 君臣关系 忠君道德
下载PDF
产教集体行动困境与融合:基于组织场域的结构性分析
7
作者 何百通 朱芝洲 李静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1期22-30,共9页
产教融合是产业发展的内在规律和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已成为国家层面的重大战略举措。然而,在实践过程中,产教集体行动困境似乎成为“天然的常态”,这是产教组织场域参与主体、关系系统和制度环境等结构性要素共同作用的... 产教融合是产业发展的内在规律和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已成为国家层面的重大战略举措。然而,在实践过程中,产教集体行动困境似乎成为“天然的常态”,这是产教组织场域参与主体、关系系统和制度环境等结构性要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破解困境之策在于:主体层面,要正视利益诉求,价值共创共享,提供产教集体行动的持续性动力;关系系统层面,要创新组织形态,提升结构化程度,稳固产教集体行动的共生性空间;制度环境层面,要完备制度性要素,刚柔相济,形成产教集体行动的约束性力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组织场域 产教融合 集体行动 主体 关系系统 制度环境
下载PDF
社区治理主体关系内卷化问题及其对策研究
8
作者 曹宇 《未来与发展》 2024年第4期8-14,共7页
正式组织、自治组织及市场主体在社区治理过程中存在着关系内卷化的问题。这一问题主要来源于社区治理多主体性与治理目标意义共享性的矛盾、治理主体资源控制差异性与治理过程连续性互为掣肘、自治组织成员公利性身份与私立性需求的结... 正式组织、自治组织及市场主体在社区治理过程中存在着关系内卷化的问题。这一问题主要来源于社区治理多主体性与治理目标意义共享性的矛盾、治理主体资源控制差异性与治理过程连续性互为掣肘、自治组织成员公利性身份与私立性需求的结构性张力。针对治理主体关系处理的实践困境,应当从治理理念、治理目标、治理手段、治理评价等方面采取对策,促进多主体关系的协调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区治理 治理主体 业主委员会 关系内卷化
下载PDF
国家治理视角下民族事务治理主体关系现代化研究
9
作者 宁亚芳 《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1期78-87,共10页
民族事务是国家治理的重要内容,民族事务治理主体关系现代化既是民族事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缩影,也是推动民族事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动力。立足于中国民族事务治理实践,民族事务治理主体关系现代化是指在中国共产党... 民族事务是国家治理的重要内容,民族事务治理主体关系现代化既是民族事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缩影,也是推动民族事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动力。立足于中国民族事务治理实践,民族事务治理主体关系现代化是指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围绕增进中华民族共同性的方向,以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为根本目标,国家权力机构与各类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主体结成共商共建共治共享关系格局的进程。中国民族事务治理主体关系现代化吸收了多元主体协作治理的优势,但摒弃了西方治理理论“去中心化”“去国家化”的理念,与西方治理理论强调政府与非政府、公共与私人的二元对立与分离存在根本不同。党的领导、政府的统筹和组织,在构建稳定有序和谐高效的民族事务治理主体关系中发挥着核心引领作用。民族事务治理主体关系现代化对共商共建共治共享理念的强调,为增进中华民族的共同性奠定了思想基础和实践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家治理 民族事务治理 主体关系 共同性 现代化
下载PDF
环境行政处罚对象在租赁关系中的确认
10
作者 吴满昌 李文凤 《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3期66-76,共11页
在环境行政执法实践中,处罚对象适格是行政处罚成立与否的重要前提。然而,由租赁关系引起责任主体的变化,致使行政机关在认定环境行政处罚对象时陷入困境。损害担责原则是我国环境法的基本原则,它由污染者负担原则演变而来,其责任范围... 在环境行政执法实践中,处罚对象适格是行政处罚成立与否的重要前提。然而,由租赁关系引起责任主体的变化,致使行政机关在认定环境行政处罚对象时陷入困境。损害担责原则是我国环境法的基本原则,它由污染者负担原则演变而来,其责任范围涵盖环境民事、行政和刑事领域。行政执法机关以损害担责原则来确认环境行政处罚对象,符合违法行为人承担行政责任的一般原则。在租赁关系中,当事人约定环境责任的条款有效,但不能改变行政公法责任的承担主体,行政执法机关确认环境行政处罚对象应遵循:对履行环保义务存在有效约定的,由协议约定的一方或第三方履行,但是,确认环境行政处罚对象应以实际违法行为人为准,并坚持损害担责原则和处罚法定原则的路径。此外,基于环境行政法律规范的特别规定,在执法实践中还需要区分污染/破坏环境类违法行为、环境管理制度类违法行为,并结合租赁标的对被处罚对象的确认进行类型化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违法行为 行政责任 租赁关系 损害担责 责任主体
下载PDF
留守经历、情感模式与互助型夫妻关系实践——留守经历的叙述与意义阐释
11
作者 佟新 《山东女子学院学报》 2024年第1期13-25,共13页
研究通过对三位有过留守经历的女性叙述,理解其留守经历对她们情感生活的意义。研究发现,童年和奶奶的共同生活使她们记忆的是“有奶奶的家”,和奶奶一起生活,让她们学会了独立和能吃苦的精神。成长后的她们以独立身份经营自己的情感、... 研究通过对三位有过留守经历的女性叙述,理解其留守经历对她们情感生活的意义。研究发现,童年和奶奶的共同生活使她们记忆的是“有奶奶的家”,和奶奶一起生活,让她们学会了独立和能吃苦的精神。成长后的她们以独立身份经营自己的情感、生育与夫妻关系,大致形塑了三类情感模式:一类是以愤怒为基础的敏感和自尊式情感类型;一类是以艰苦勤劳为底色的自信和自主式情感类型;一类是以需求被满足为基础的自爱和学习型情感类型。新生代女性是我国欠发达地区的职业教育和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受惠者,她们抓住机会,掌握自己的命运,成为摆脱父权制和母亲命运的创造者、新型城镇化过程中互助型夫妻关系的主导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留守经历 奶奶在的家 情感模式 主体性 互助型夫妻关系
下载PDF
中国社会治理研究:溯源、转向与展望
12
作者 朱涛 《常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3期67-77,共11页
1999年之前的治理概念有明确的管理和整治的含义;1999年之后,西方治理理论之于中国情境的适用性讨论成为学界研究的重点;2013年之后,治理频繁地出现在党和国家的顶层设计之中,学界开始着重阐述以党的领导为核心的治理内涵。与此同时,过... 1999年之前的治理概念有明确的管理和整治的含义;1999年之后,西方治理理论之于中国情境的适用性讨论成为学界研究的重点;2013年之后,治理频繁地出现在党和国家的顶层设计之中,学界开始着重阐述以党的领导为核心的治理内涵。与此同时,过度饱和的理论性研究引发学界对基层治理实践的经验研究转向,并形成问题政策和经验模式两种研究导向,在取得丰富成果的同时又陷入地方叙事的琐碎和宏观政策的机械阐述之中,对进一步的研究产生阻碍。由于关系视角与我国基层社会治理具有极强的亲和性和历史合法性,可以作为新时期社会治理研究的统摄性的理论视角;而数字技术深刻地影响了如今的社会治理,这应该作为新时期社会治理研究的重要主题;在研究路径上,构建理论与检验理论的研究路径同时存在,但都应该围绕中层理论而展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治理 西方治理理论适用性 多元主体参与 关系视角 数字技术 中层理论
下载PDF
民事法律关系理论视角下的人工智能 被引量:2
13
作者 殷秋实 《法治研究》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74-87,共14页
在民事法律关系理论的视角下,人工智能的定位应该基于民事主体的基本理论展开。现有的主体理论以自然人为核心,主体具有权利归属和行为作出两种功能,以满足不同的价值或需求。由于人工智能的“自主性”在产生机制、适用范围和运作方式... 在民事法律关系理论的视角下,人工智能的定位应该基于民事主体的基本理论展开。现有的主体理论以自然人为核心,主体具有权利归属和行为作出两种功能,以满足不同的价值或需求。由于人工智能的“自主性”在产生机制、适用范围和运作方式上都不同于人之理性,以人工智能作为行为主体也欠缺价值支撑,因此,人工智能并非行为主体。人工智能具有成为权利主体的可能,但是制度收益有限,体系成本很高,而且现有制度足以解决人工智能责任承担的问题,人工智能不宜成为权利主体。人工智能和法人并无相似之处,也不能“借”法人之“壳”而成为权利主体。所以,人工智能并非主体,只需作为法律关系的客体看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智能 法律关系 民事主体 权利主体 行为主体
下载PDF
体育教学中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共融发展关系研究
14
作者 王素梅 雷园园 周龙祥 《武术研究》 2024年第7期141-143,共3页
文章运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实地考察法等研究方法多方面了解体育教师在讲授体育课时如何处理教师主导性和学生主体性关系,并提出发挥学生主体性的意见和建议。体育教学乃是在体育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能动地学习知识以获得个性发展的活... 文章运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实地考察法等研究方法多方面了解体育教师在讲授体育课时如何处理教师主导性和学生主体性关系,并提出发挥学生主体性的意见和建议。体育教学乃是在体育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能动地学习知识以获得个性发展的活动。“教”与“学”二者互相依存、互相促进、相得益彰、缺一不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育教学 教师主导性 学生主体性 教学相长 辩证关系
下载PDF
Multi-Agent模式下的城市暴雨内涝应急决策方法研究
15
作者 王莉 杨若昕 +2 位作者 曹景稳 景紫嫣 李佳欢 《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99-206,共8页
为厘清应对暴雨内涝灾害动态决策过程中决策主体、决策、决策方案等决策要素间的不确定关系,提出1种多主体(Multi-Agent)和贝叶斯决策网络(BDN)相结合的应急决策方法。首先分阶段构建“主体-任务”可视化网络,分析暴雨内涝灾害各应急阶... 为厘清应对暴雨内涝灾害动态决策过程中决策主体、决策、决策方案等决策要素间的不确定关系,提出1种多主体(Multi-Agent)和贝叶斯决策网络(BDN)相结合的应急决策方法。首先分阶段构建“主体-任务”可视化网络,分析暴雨内涝灾害各应急阶段的主要任务和参与的决策主体;在考虑到决策要素间的动态不确定性可能造成决策风险的前提下,运用Multi-Agent和BDN方法探究各决策要素间的影响关系,以便进行方案集优选。研究结果表明:该方法具有实用性和现实意义,研究结果可为城市暴雨内涝灾害的应急决策提供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暴雨内涝 贝叶斯决策网络 多主体应急决策 不确定关系 “主体-任务”互动网络
下载PDF
智能传播视域下人机关系嬗变研究
16
作者 诸玉峰 李树雪 《编辑之友》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84-91,共8页
智能技术在传播领域的运用,从信息生成、传播途径、传播效率、传播对象等方面极大地改变了传统模式,解构了传统的人物关系范式,建构了新型的人机关系,这一过程使得人与机器的主、客二元关系发生变化,人类的主体地位受到挑战。那么,在智... 智能技术在传播领域的运用,从信息生成、传播途径、传播效率、传播对象等方面极大地改变了传统模式,解构了传统的人物关系范式,建构了新型的人机关系,这一过程使得人与机器的主、客二元关系发生变化,人类的主体地位受到挑战。那么,在智能传播视域下,从本体论、认识论与价值论的角度充分认识人机关系嬗变产生的主体间性,必须通过技术治理与社会干预等措施确保人的主体性地位。因此,智能传播领域中的新型人机关系,必将丰富和发展媒介技术哲学,且从人的行为到机器行为的路径变化中,传播学的内涵也会发生相应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智能传播 人机关系 主体性 技术哲学分析
下载PDF
非人与人关系能动性实践及其在空间意义生产中的价值
17
作者 郭文 《地理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88-296,共9页
在传统观念中,非人类能动性及其在空间意义生产中的价值很长时间没有得到承认,随着“后人类主体”思想和地理学“重返唯物主义”思潮的兴起,人们对非人与人关系能动性有了新的认识,认为将非人与人定义为“行动元”比“行动者”更加科学... 在传统观念中,非人类能动性及其在空间意义生产中的价值很长时间没有得到承认,随着“后人类主体”思想和地理学“重返唯物主义”思潮的兴起,人们对非人与人关系能动性有了新的认识,认为将非人与人定义为“行动元”比“行动者”更加科学。研究提出“非人与人关系能动性–空间叠写–意义生产”命题和假设,并结合大学校园微观地理空间,通过3组时间镜头进行了观察分析,认为非人具有重要的能动性,非人与人关系能动性实践在空间叠写过程中,通过双方情感的相互性和流动性,使人们产生了地理想象和地方意象,建构了空间关系和地方认同,塑造了恋地情结和社会责任感。非人与人关系能动性价值认知转换对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建设具有推动作用,其实践知识也比传统文化隐喻知识更具有科学性,通过他者导向的地方性形成机制对既往研究具有延伸意义。未来应重视非人与人关系能动性在教育中的作用和力量。研究对坚守自然–人类能动协同主义、教育能动性实践主体的边界拓展以及非人与人关系能动性在国家社会转型时期的人地和谐实践具有借鉴意义与启发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人类与人类主体 关系能动性 空间叠写 空间意义生产 能动性价值
下载PDF
正当防卫法理基础的个人主义重述
18
作者 安汇玉 《苏州大学学报(法学版)》 2024年第1期96-110,共15页
正当防卫的法理基础无需诉诸超个人主义元素,但个人主义既有学说存在难以契合实定法的局限,以个人主义进路阐释正当防卫的困局有赖于方法论的转变。纵向上,援引民法学领域结构分化的利益衡量论,以公民基本权利为核心的法治国基础利益经... 正当防卫的法理基础无需诉诸超个人主义元素,但个人主义既有学说存在难以契合实定法的局限,以个人主义进路阐释正当防卫的困局有赖于方法论的转变。纵向上,援引民法学领域结构分化的利益衡量论,以公民基本权利为核心的法治国基础利益经由正当防卫制度利益约束当事人利益;横向上,在主体间性视阈下,秉持理性存在者相互承认的权利观,正当防卫的法理基础在于对公民间法权关系的肯认。据此,触发防卫权的不法侵害以公民间法权关系受损为核心,作为防卫对象的不法侵害人仅以自由意志支配为必要而不以罪责为条件,防卫权存续时段以法权关系受损且具有即时修复可能性为限。上述观点基本可以解释当前的刑法理论并与实定法契合,在我国正当防卫司法实践中是较为妥当的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正当防卫 个人主义 利益衡量 主体间性 法权关系
下载PDF
单位刑事归责过程中须避免的四种关系认知陷阱
19
作者 王志远 《北京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68-73,共6页
当前,我国理论界与司法实践对单位犯罪主体的关系结构存在着互斥、依存、包容、同化四种传统认知模态。这些认知严重偏离打击和预防单位犯罪的立法目的,导致了对单位犯罪处罚上的不周延和量刑上的不均衡,致使刑法在社会治理过程中的规... 当前,我国理论界与司法实践对单位犯罪主体的关系结构存在着互斥、依存、包容、同化四种传统认知模态。这些认知严重偏离打击和预防单位犯罪的立法目的,导致了对单位犯罪处罚上的不周延和量刑上的不均衡,致使刑法在社会治理过程中的规范确证机能难以发挥,甚至引发了对单位犯罪制度的抵触。在涉案企业刑事合规改革逐渐深化的背景下,单位犯罪的理论根据应当由行为刑法观教义学逻辑下的替代责任论转向归咎的刑事责任逻辑下的组织体固有责任论,并以后者为基础建立组织体、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三元分离、平行追责”的刑事责任关系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位犯罪 传统主体关系认知 归咎的刑事责任 三元分离模式
下载PDF
《中庸》天人思想及人的主体化意义
20
作者 吴仰维 《语言与文化研究》 2024年第4期212-214,共3页
“天”与“性”的定义及其内在联系阐释了古人对于天人关系的思想,其在不同时期的嬗变同时也反映着人区别于动物,作为社会化的人这一主体化意识的崛起。“天命”在逐渐道德化、义理化的过程中开始与每一个人的本质都有了普遍性关联,人... “天”与“性”的定义及其内在联系阐释了古人对于天人关系的思想,其在不同时期的嬗变同时也反映着人区别于动物,作为社会化的人这一主体化意识的崛起。“天命”在逐渐道德化、义理化的过程中开始与每一个人的本质都有了普遍性关联,人的主体性也随之有了新的意义,一方面人性论有了天命的基础,另一方面,天命又具有了普遍、现实、生命的表现。天人关系的重构意味着人不再为“天”的附庸,人类从自然界中实现自我剥离,其中透露着高度的思想自觉,即所谓人之所以为人的思想自觉所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人关系 天命 主体性 义理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