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李东垣基于阴火理论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的经验 被引量:1
1
作者 孔令源 韩欣园 +1 位作者 吴越 宋晓宾 《中国医药导报》 CAS 2023年第17期149-152,共4页
金代名医李东垣提出的阴火理论以“脾胃气伤,升发失常;元气不充,阴火内盛”为根本病机,能较为完整地阐述围绝经期综合征的发病机制。基于阴火理论分析可知,围绝经期综合征的基本病机包括“元气不充,阴火上冲”“升发失常,郁火内结”“... 金代名医李东垣提出的阴火理论以“脾胃气伤,升发失常;元气不充,阴火内盛”为根本病机,能较为完整地阐述围绝经期综合征的发病机制。基于阴火理论分析可知,围绝经期综合征的基本病机包括“元气不充,阴火上冲”“升发失常,郁火内结”“阴火内盛,煎熬肾水”。李东垣创立治疗阴火证的甘温除热法,选用辛温药行散透达、甘温平益气安神、甘寒凉滋阴泻火,对围绝经期综合征的治疗具有重要意义,临床治疗上可根据此法灵活用药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阴火 甘温除热法 李东垣 元气 围绝经期综合征 补中益气汤
下载PDF
王苹从脾论治崩漏经验
2
作者 杨欣怡 苏逸旭 +2 位作者 张婷婷 张建伟 王苹 《河南中医》 2023年第10期1497-1501,共5页
崩漏可见于月经来潮后各年龄阶段的女性,但常见于青春期初潮及围绝经期女性,王苹教授认为,不同阶段的崩漏治疗侧重点不同,但在临证中应始终贯彻“从脾论治”的学术思想。脾虚气陷,统摄失司,或忧思伤脾者,方选黄土汤以甘温建中,补气养血... 崩漏可见于月经来潮后各年龄阶段的女性,但常见于青春期初潮及围绝经期女性,王苹教授认为,不同阶段的崩漏治疗侧重点不同,但在临证中应始终贯彻“从脾论治”的学术思想。脾虚气陷,统摄失司,或忧思伤脾者,方选黄土汤以甘温建中,补气养血;气机郁滞者,在健脾益气的同时常配伍使用柴胡、香附、陈皮、木香等药,肝气郁结,久而化热者,方选泻心汤加减以健脾疏肝,清热止血;冲任不固者,在健脾补肾,固冲止血的同时配伍菟丝子、补骨脂、女贞子、墨旱莲、淫羊藿、山茱萸等药;情志郁结,气机不畅者,方选桂枝茯苓丸以健脾止血,活血化瘀。王苹教授治疗崩漏以中焦为切入点,健脾益气摄血,疏肝补肾,调理气血以恢复正常月经周期,取得良好的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崩漏 从脾论治 甘温建中 补气养血 健脾疏肝 清热止血 健脾补肾 固冲止血 健脾止血 活血化瘀 王苹
下载PDF
黄芪人参汤的临床应用进展
3
作者 廖思毅 王伟 《当代医药论丛》 2023年第7期149-151,共3页
黄芪人参汤出自金代李东垣所著的《脾胃论》。该方是李东垣对脾胃虚弱类疾病“因病制宜、因时制宜”所制之方,具有补肺健脾、调和阴阳、补气生血、甘温除热等功效,诸多因脾胃虚弱所导致的疾病均可用本方加减治疗。因本方有随证加减的特... 黄芪人参汤出自金代李东垣所著的《脾胃论》。该方是李东垣对脾胃虚弱类疾病“因病制宜、因时制宜”所制之方,具有补肺健脾、调和阴阳、补气生血、甘温除热等功效,诸多因脾胃虚弱所导致的疾病均可用本方加减治疗。因本方有随证加减的特点,故现代医学也将其应用于多领域疾病的治疗中,如消化系统疾病、发热类疾病、精神疾病、病毒性心肌炎(VMC)、中风后遗症、重症肌无力等。文中简述历年黄芪人参汤的临床应用,从剖析本方及其临床应用两方面着手,以期为本方的临床应用及深入挖掘提供经验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芪人参汤 肺脾两虚 甘温除热 脾胃论
下载PDF
从阴火的病机解析补中益气汤甘温除热之理 被引量:14
4
作者 傅骞 《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06年第6期595-596,共2页
引用李东垣原著资料,提出了内伤发热由阴火上冲所致,并探讨了产生阴火的病机,进而分析了补中益气汤中各药针对阴火病机所起的作用,提出该方可通过补脾胃、升清阳、复元气、泻阴火的方法绝阴火之源,断阴火之路,最终得出补中益气汤甘温除... 引用李东垣原著资料,提出了内伤发热由阴火上冲所致,并探讨了产生阴火的病机,进而分析了补中益气汤中各药针对阴火病机所起的作用,提出该方可通过补脾胃、升清阳、复元气、泻阴火的方法绝阴火之源,断阴火之路,最终得出补中益气汤甘温除热的机理是:针对病机,消除阴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阴火 病机 补中益气汤 甘温除热
下载PDF
甘温除热法临床应用体会 被引量:2
5
作者 刘玲 孙维峰 《天津中医药》 CAS 2010年第5期401-402,共2页
甘温除热法指应用性味甘温的药物治疗虚损劳倦所引起的发热。虚损劳倦所致发热多为低热。然临床上高热者,亦有由虚损劳倦所引起。故不论发热程度如何,只要病机表现为气虚发热及阳虚发热,均可运用甘温除热法。
关键词 甘温除热 甘味药 临床应用
下载PDF
阴火理论与溃疡性结肠炎相关性探讨 被引量:7
6
作者 李京津 宋平 《山东中医杂志》 2016年第2期91-93,共3页
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原因不明的非特异性肠道黏膜炎症,其发病机制与李东垣的阴火理论有相通之处。脾胃气虚,元气不足,阴火鸱张是本病的病理基础;血中伏火,浊瘀酿毒,迸入肠道是其病机关键。治疗上应以补脾胃、泻阴火为主,清热利湿、化瘀... 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原因不明的非特异性肠道黏膜炎症,其发病机制与李东垣的阴火理论有相通之处。脾胃气虚,元气不足,阴火鸱张是本病的病理基础;血中伏火,浊瘀酿毒,迸入肠道是其病机关键。治疗上应以补脾胃、泻阴火为主,清热利湿、化瘀解毒为辅。上述认识为溃疡性结肠炎的辨证论治提供了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阴火理论 甘温除热 溃疡性结肠炎
下载PDF
甘温除热以治阴火是一种截断病势的方法 被引量:3
7
作者 秦玉龙 《上海中医药杂志》 2011年第4期20-21,共2页
结合王冰所论"龙火"的观点,解释李杲"阴火"理论,指出"内伤热中证"为一种疫证,甘温除大热实质上是一种截断病势的方法,补中益气汤并非补剂,是为主动治疗大热之证而设之方。
关键词 甘温除热法 补中益气汤 阴火 龙火 内伤热中证 截断 李杲 姜春华
下载PDF
《脾胃论》学术思想初探 被引量:18
8
作者 张佩江 《河南中医》 2009年第9期856-857,共2页
从以下四个方面论述了李东垣《脾胃论》的学术思想:①脾胃病的发病机理;②脾胃是元气之本;③脾胃为精气升降的枢纽;④首创甘温除热法。其代表方剂为补中益气汤。
关键词 《脾胃论》 李东垣 补中益气汤 甘温除热法
下载PDF
杨志旭治疗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用药规律
9
作者 范铁兵 杨志旭(指导) 《山东中医杂志》 2022年第3期321-325,共5页
目的:探析杨志旭教授治疗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新冠肺炎)的用药规律。方法:收集2020年2月1日至3月21日杨教授在武汉市金银潭医院救治新冠肺炎患者的50张处方,采用频数法分析用药规律。结果:50张处方涉及57味中药,合计用药频次646次,使用频... 目的:探析杨志旭教授治疗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新冠肺炎)的用药规律。方法:收集2020年2月1日至3月21日杨教授在武汉市金银潭医院救治新冠肺炎患者的50张处方,采用频数法分析用药规律。结果:50张处方涉及57味中药,合计用药频次646次,使用频次>30次的分别为黄芪、贯众、金银花、苦杏仁、百合、麻黄、茯苓、瓜蒌;四气中以寒性多见;五味位居前3位的是甘、苦、辛;归经位居前3位的是肺经、胃经、脾经;功效位居前3位的是清热药、化痰止咳药、补虚药。结论:杨志旭教授治疗新冠肺炎寒温并用、甘苦兼施,以治肺为主,注重固护脾胃,将清热药、化痰止咳药、补虚药协同配伍,以扶正解毒贯穿治疗始终,并根据疾病特点随症加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扶正解毒 寒温并用 甘苦兼施 清热药 化痰止咳药 补虚药 杨志旭
下载PDF
“阴阳升降论”探补中益气汤的立方本旨 被引量:21
10
作者 谢君艳 邓小敏 《辽宁中医杂志》 CAS 2019年第1期54-56,共3页
"阴阳升降论"与补中益气汤皆为李东垣脾胃学说的重要内容之一。文章试分别阐述"阴阳升降论""阴火"等理论,并由此对补中益气汤进行剖析。补中益气汤本旨乃治内伤热中证,其法为"甘温除热"。通过... "阴阳升降论"与补中益气汤皆为李东垣脾胃学说的重要内容之一。文章试分别阐述"阴阳升降论""阴火"等理论,并由此对补中益气汤进行剖析。补中益气汤本旨乃治内伤热中证,其法为"甘温除热"。通过研究,笔者认为"甘温除热"为求雨之天气。以甘温补之,则阳升阴应。云雨乃成,雨降则火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阴阳升降 补中益气汤 阴火 甘温除热 内伤热中
下载PDF
董振华运用甘温除热法辨治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验案1则 被引量:2
11
作者 李琛琛 董振华 《上海中医药杂志》 2013年第2期31-33,共3页
董振华教授从事中医临床、教学工作30余载,熟谙经典,学验俱丰,善治疑难杂病,屡获良效。笔者有幸随师侍诊,兹将导师运用甘温除热法辨治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验案1则介绍如下,以飧同道。
关键词 发热 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 甘温除热法 补中益气汤
下载PDF
论甘温除热法在虚热肺痿证治中的应用 被引量:2
12
作者 蒋於琨 杨帆 张伟 《吉林中医药》 2021年第10期1270-1272,共3页
肺痿是一种肺脏的慢性虚损性疾患,临床以虚热肺痿常见,其本质离不开内伤而呈现一派虚热之象。甘温除热法由李东垣始,是一种以性甘温药物治疗内伤发热的治则。通过对前者病因的整理和后者理论的探析,认为甘温补法在临床虚热肺痿的治疗中... 肺痿是一种肺脏的慢性虚损性疾患,临床以虚热肺痿常见,其本质离不开内伤而呈现一派虚热之象。甘温除热法由李东垣始,是一种以性甘温药物治疗内伤发热的治则。通过对前者病因的整理和后者理论的探析,认为甘温补法在临床虚热肺痿的治疗中占有一定地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温除热 虚热肺痿 内伤发热 临证应用
下载PDF
李东垣阴火论及甘温除热法 被引量:20
13
作者 蒋先伟 张瓅方 《河南中医》 2020年第6期844-846,共3页
李东垣所论之阴火,为脾胃内伤引起体内阴阳失衡,脏腑功能失常而产生的一种内火。病机有脾胃内伤,君火不守;脾胃内伤,相火浮越;脾胃内伤,气郁化火;脾胃内伤,阳气内伏化火;脾胃内伤,湿火相合;脾胃内伤,内燥化火。各个病机相互联系,相互影... 李东垣所论之阴火,为脾胃内伤引起体内阴阳失衡,脏腑功能失常而产生的一种内火。病机有脾胃内伤,君火不守;脾胃内伤,相火浮越;脾胃内伤,气郁化火;脾胃内伤,阳气内伏化火;脾胃内伤,湿火相合;脾胃内伤,内燥化火。各个病机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甘温除热法为阴火之治疗大法,临证根据阴火的形成机制及病情发展不同,应用不同治法,或益气升阳,补泻共用;或益气升阳,滋水伏火;或益气升阳,疏理气机;或益气升阳,疏散邪火;或益气升阳,燥湿泻火;或益气升阳,养阴泻火。用药不仅仅拘泥于甘温之品,在采用甘温之品的基础上,明确阴火的病机,随证治之。凡是扶助正气,祛邪退热之法,均可视为甘温除热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阴火论 甘温除热法 脾胃内伤 李东垣
下载PDF
浅议李杲内伤热中证 被引量:2
14
作者 刘红霞 张翔昱 谭淑玲 《中医临床研究》 2011年第3期73-75,共3页
李杲在《脾胃论》中提出了内伤热中证,理解其关键为阴火。阴火是李杲在《内经》理论指导下,综合前贤之论并结合自己的临床经验提出的概念。本文认为其病机为在脾胃虚弱,元气不足的基础上,出现中焦升降失常,湿浊下流,郁而化热,引动肾间相... 李杲在《脾胃论》中提出了内伤热中证,理解其关键为阴火。阴火是李杲在《内经》理论指导下,综合前贤之论并结合自己的临床经验提出的概念。本文认为其病机为在脾胃虚弱,元气不足的基础上,出现中焦升降失常,湿浊下流,郁而化热,引动肾间相火,上扰于心导致心火独盛,可认为是源于中焦,起于下焦,系于上焦。对于内伤热中证的治疗,李杲提出要甘温除热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伤热中证 阴火 甘温除热
下载PDF
六经辨治发热经验总结
15
作者 王禹丁 杨晶晶 +4 位作者 王嘉铖 薛晨号 唐丹 贺亚敏 高绍芳 《中华中医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4791-4794,共4页
发热是临床常见病症之一,发热病因较多,不易治疗。《伤寒论》中有百余条热病,在六经中都有记载。高绍芳教授独具中医辨证思维,针对临床发热这一病症从六经辨证论治,应用经方能达到效如桴鼓的疗效。认为六经病皆可发热,但又有各自不同特... 发热是临床常见病症之一,发热病因较多,不易治疗。《伤寒论》中有百余条热病,在六经中都有记载。高绍芳教授独具中医辨证思维,针对临床发热这一病症从六经辨证论治,应用经方能达到效如桴鼓的疗效。认为六经病皆可发热,但又有各自不同特点。太阳病发热的特点是恶寒与发热并见;少阳病发热是寒热往来;阳明病发热是但热不寒;太阴病发热多采用甘温除热法治疗;少阴病发热是热化证;厥阴病往往是寒热错杂。同时结合案例介绍高绍芳教授治疗发热的经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六经辨证 发热 高绍芳 甘温除热 《伤寒论》
原文传递
基于临床应用的附子配伍规律分析 被引量:7
16
作者 刘田园 白明 +1 位作者 刘保松 苗明三 《中医学报》 CAS 2019年第6期1343-1347,共5页
目的:探究中药复方中附子的临床应用配伍规律。方法:中国知网搜集2013-2018年的期刊文献,以"附子+临床"为主题进行高级检索,对检索结果进行筛选分类,将临床文献中含有附子的中药复方录入Excel表,建立数据库,并采用SPSS Statis... 目的:探究中药复方中附子的临床应用配伍规律。方法:中国知网搜集2013-2018年的期刊文献,以"附子+临床"为主题进行高级检索,对检索结果进行筛选分类,将临床文献中含有附子的中药复方录入Excel表,建立数据库,并采用SPSS Statistics 23.0、Clementine12.0等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频数分析中,共纳入203首方剂,涉及235味中药,单味药以制附子(128次,12.34%)、白术(89次,8.58%)、细辛(83次,8.00%)等最为常见;用药类别以补虚药(35种,628次,30.15%)、清热药(26种,116次,5.57%)、活血化瘀药(25种,149次,7.15%)居多;中药药性研究中四气以温(104种,1038次,49.83%)、平(50种,350次,16.8%)、寒(65种,337次,16.18%)较多;五味以甘(94种,1 208次,35.07%)、辛(111种,1 062次,30.83%)、苦(104种,788次,22.87%)较多;归经以归肝经(117种,737次,12.49%)的中药较多,其次是脾经(94种,1 306次,22.12%)、胃经(87种,718次,12.16%)等,共涉及12经。关联规则分析发现,新的药对组合7种。因子分析得到公因子7个。结论:附子在中药复方中应用时,采用以寒制热、以甘缓毒、甘温助阳、甘寒补阴、辛以行散、扶正祛邪等配伍方法,达到增效减毒的作用,促进临床安全用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附子 配伍规律 以寒制热 以甘缓毒 甘温助阳 甘寒补阴 辛以行散 扶正祛邪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