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抑郁症伴自杀未遂青少年恢复心理体验及需求的质性研究
1
作者 王晓宁 缪群芳 +2 位作者 王建女 赵月琰 黄晓琴 《健康研究》 CAS 2024年第5期548-552,共5页
目的 了解抑郁症伴自杀未遂青少年患者在恢复过程中的心理感受及需求,分析阻碍其恢复的心理因素,为帮助抑郁症伴自杀未遂青少年的身心恢复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目的抽样法选取11例自杀未遂青少年患者为访谈对象,基于现象学研究对其进行... 目的 了解抑郁症伴自杀未遂青少年患者在恢复过程中的心理感受及需求,分析阻碍其恢复的心理因素,为帮助抑郁症伴自杀未遂青少年的身心恢复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目的抽样法选取11例自杀未遂青少年患者为访谈对象,基于现象学研究对其进行面对面半结构式访谈并收集资料,采用定性内容分析法对资料进行处理与分析。结果 访谈总时长586 min,文本资料总字数为66 348字。共提炼出3个主题和8个子主题,即恢复中的阻力部分(持续自杀想法的绝望感、被抑郁情绪裹挟的无力感、双重污名压力的无望感),恢复中的体悟部分(内省未遂经历、感悟存活意义),恢复中的期许部分(渴求父母理解、期望摆脱痛苦、祈求世界谅解)。结论 抑郁症伴自杀未遂青少年在恢复阶段存在不良心理体验和对自杀事件的偏见认知,加之受抑郁情绪的影响,阻碍其恢复进程。建议医护人员加强对自杀未遂青少年的心理支持与自杀知识教育,采取有效干预措施以促进其恢复身心健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抑郁症 自杀未遂 青少年 恢复体验 质性研究
下载PDF
自杀未遂住院的抑郁症患者自杀前心理体验的定性研究 被引量:2
2
作者 张春苗 王志稳 +3 位作者 李献云 徐恩瑶 李娜 安会梅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840-845,共6页
目的:了解抑郁症患者自杀前2周的主观体验,探究患者自杀前的主观体验和认知特点,为抑郁症患者自杀风险的评估和干预提供依据。方法:选取某三级甲等精神专科医院收治的2周内有自杀未遂史的抑郁症患者22例,对其自杀前的主观体验及自我评... 目的:了解抑郁症患者自杀前2周的主观体验,探究患者自杀前的主观体验和认知特点,为抑郁症患者自杀风险的评估和干预提供依据。方法:选取某三级甲等精神专科医院收治的2周内有自杀未遂史的抑郁症患者22例,对其自杀前的主观体验及自我评价、死亡态度、疾病认知进行深入访谈,运用Colaizzi 7步分析法进行资料分析。结果:抑郁症患者自杀前的负性感受增强、社会联结感降低,对自我、死亡和疾病的认知普遍存在认知歪曲,其中极端化认知歪曲突出。结论:临床上应特别关注负性感受强烈、极端化的认知歪曲突出和社会联结感低的抑郁症患者,并制定有针对性的心理干预措施,以降低此类患者的自杀危险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抑郁症 自杀未遂 社会联结感 认知歪曲 定性研究
下载PDF
知县蓝鼎元历史品格的解读 被引量:2
3
作者 王亚民 《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0年第4期103-106,共4页
在清初潮普地区社会治理实践中,双重性品格亦即实政实治之官与社会中介功能,矛盾性品格亦即理想与现实、保守与先进的矛盾,二者构成了知县蓝鼎元的历史品格,前者体现出了县官群体的一般性特征,后者则为国家与社会、传统与现代、官府与... 在清初潮普地区社会治理实践中,双重性品格亦即实政实治之官与社会中介功能,矛盾性品格亦即理想与现实、保守与先进的矛盾,二者构成了知县蓝鼎元的历史品格,前者体现出了县官群体的一般性特征,后者则为国家与社会、传统与现代、官府与民众等诸多矛盾作用下的必然。人物历史品格研究能够洞察到历史人物内在的共性与特性,不失为拓展清代政治人物研究的一种尝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知县 蓝鼎元 历史品格 研究尝试
下载PDF
运用深入访谈探究自杀未遂者及其亲友对自杀未遂发生原因的看法 被引量:13
4
作者 李献云 费立鹏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43-50,共8页
目的:对自杀未遂者及其亲友开展深入访谈以了解他们对自杀未遂行为的看法,提高自杀预防健康教育项目的效果。方法:针对自杀原因及经过等对4所市县级综合医院诊治的318例自杀未遂者及其陪诊的知情亲友进行独立的深入访谈,然后采用以下两... 目的:对自杀未遂者及其亲友开展深入访谈以了解他们对自杀未遂行为的看法,提高自杀预防健康教育项目的效果。方法:针对自杀原因及经过等对4所市县级综合医院诊治的318例自杀未遂者及其陪诊的知情亲友进行独立的深入访谈,然后采用以下两种指标对深入访谈资料进行量化分析:(1)比例法,即计算访谈中发现的7类原因在两种独立访谈中的出现率(出现率之和>100%);(2)权重法,即先将各类原因在每个访谈案例自杀未遂行为发生中的相对重要性进行排序,然后用特定的公式计算出各自的权重分,最后得出各类因素在两种独立访谈中的权重分均值(各类因素的权重分之和=100)。结果:深入访谈分析结果显示多数自杀未遂行为属于剧烈人际矛盾后诱发的冲动行为,农药等自杀工具的方便易得为其发生提供了必要条件。独立分析自杀未遂者本人与亲友访谈,用比例法和权重法计算出的7类原因的出现率和相对重要性分别如下:人际关系问题(比例法84.2%比82.4%,权重法57.8比60.4)、心理问题(30.9%比26.7%,15.5比14.2)、经济问题(14.8%比12.4%,5.1比5.1)、躯体问题(9.4%比9.1%,3.0比2.9)、自杀未遂者的其他问题(25.2%比20.2%,11.0比9.6)、他人的问题(21.8%比19.9%,7.3比7.2)和原因不明(0.3%比0.9%,0.0比0.0)等7类。结论:将深入访谈这一定性资料中获得的信息进行量化分析是可行的。自杀未遂者及其亲友对自杀未遂不同原因的相对重要性的看法非常一致。他们对心理问题的相对重要性认识不足,因此提高公众对心理卫生的认识水平,转变其态度使得更多的人愿意因心理问题寻求专业帮助,以及扩展社区心理卫生服务是非常必要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杀未遂 深入访谈 解释模式 定性研究
下载PDF
中国本土管理研究路径探索与科学尝试——2014“中国本土管理研究的现状与展望”研讨会述评 被引量:1
5
作者 曹祖毅 宋晟欣 《管理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641-644,共4页
2014年2月28日在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召开的"中国本土管理研究的现状与展望"研讨会进一步对中国本土管理研究进行集体探索与反思,与会学者主要围绕中国本土管理研究的路径选择与科学尝试进行了探讨。结合会议报告、会议论... 2014年2月28日在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召开的"中国本土管理研究的现状与展望"研讨会进一步对中国本土管理研究进行集体探索与反思,与会学者主要围绕中国本土管理研究的路径选择与科学尝试进行了探讨。结合会议报告、会议论文、专题讨论等对相关问题进行了简要述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本土管理研究 路径探索 科学尝试
下载PDF
高师应大力推行实验探究模式
6
作者 张萍 张凌峰 《六盘水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3年第4期46-47,共2页
随着课程改革和新课程标准的实施,研究性学习就越发显得重要,尤其是以后从事基础教育的师专毕业生,高师的化学实验也应采取实验探究模式,使他们变被动为主动,从而全面提升学生实验素质。
关键词 实验模式 探究 尝试
下载PDF
综合医院急诊自杀未遂者的心理咨询研究 被引量:1
7
作者 杨金凤 毕见好 《转化医学电子杂志》 2015年第8期35-36,共2页
目的:研究心理咨询对综合医院急诊自杀未遂者的干预作用.方法:选取2010-07/2015-06辽源市中心医院和威海市经区医院两院急诊科收治的60例自杀未遂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n=30)与研究组(n=30).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的救治与护理手... 目的:研究心理咨询对综合医院急诊自杀未遂者的干预作用.方法:选取2010-07/2015-06辽源市中心医院和威海市经区医院两院急诊科收治的60例自杀未遂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n=30)与研究组(n=30).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的救治与护理手段,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为患者提供专业的心理咨询帮助.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的临床效果.结果:通过治疗与护理后,研究组患者的各项心理指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常规护理手段联合心理咨询能有效的改善自杀未遂者的负面情绪,消除其自杀的念头,有利于提高患者对生活的信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诊自杀未遂者 心理咨询 研究
下载PDF
“问题教学法”在历史教学中的探索与尝试 被引量:4
8
作者 刘艳 《梅山科技》 2006年第B11期51-53,共3页
随着上海市中小学第二期课程教材改革的不断展开,“研究性学习”作为一种新型的学习方式正逐步走入课堂。研究性学习有两层含义,一是指开设研究性课程,即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用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到获取知识、... 随着上海市中小学第二期课程教材改革的不断展开,“研究性学习”作为一种新型的学习方式正逐步走入课堂。研究性学习有两层含义,一是指开设研究性课程,即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用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到获取知识、运用知识、和解决问题的一种学习活动;二是指一种学习方式,即与基础课的课堂教学相结合的研究性学习方式。将研究性学习渗透进平时的课堂教学之中,则会在潜移默化中起到润物细无声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历史教学 研究性学习 探索与尝试
下载PDF
听力课与视听课相结合的新模式
9
作者 杨胜平 《抚州师专学报》 2002年第2期76-77,共2页
学校原有的语言实验室、视听实验室各有局限,已不能满足教学需要.因此,对两个实验室的两套设备进行具体的技术改造,组建成了一个新的功能更加完善的语言与视听实验室,从而大大提高了听力与视听课的教学质量.
关键词 听力课 视听课 教育技术 英语教学 教学模式 语言实验室 教学设备
下载PDF
关于开展家庭探究性实验研究的尝试与思考
10
作者 车秀荣 《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2005年第8期26-28,共3页
论述了开展家庭探究性实验研究应注意的问题、实施的方法和取得的成果.
关键词 家庭探究实验 尝试 思考
下载PDF
延安文学研究的新收获与学术史研究的新尝试——论《延安文学批评研究(1937—1977)》兼及学术史写作的思考
11
作者 刘进才 《郑州师范教育》 2023年第3期46-49,共4页
《延安文学批评研究(1937—1977)》的出版是延安文学研究的新收获。论著将延安文学研究作为一个整体,从宏观历史视野出发勾勒出延安文学研究从1937至1977年四十年的曲折历程,将延安文艺思潮、文艺运动及延安作家作品等代表性的研究成果... 《延安文学批评研究(1937—1977)》的出版是延安文学研究的新收获。论著将延安文学研究作为一个整体,从宏观历史视野出发勾勒出延安文学研究从1937至1977年四十年的曲折历程,将延安文艺思潮、文艺运动及延安作家作品等代表性的研究成果与研究资料进行共时性与历时性的系统分析,通过典型的研究个案具体而微地梳理出较为清晰的文本接受与变迁史,完整呈现了延安文学研究的历史概貌,提供了观照当代文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视角,为厘清与总结当代文学学术史提供了初步的写作经验和写作尝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延安文学研究 学术史写作 新收获 新尝试
原文传递
青少年自杀未遂患者心理体验质性研究的Meta整合 被引量:1
12
作者 赵宝生 李振香 +4 位作者 马超群 王艳艳 范桂敏 李涵 郑晓丽 《中华护理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979-986,共8页
目的系统评价青少年自杀未遂患者的心理体验。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CINAHL、PsychInfo、Embase、Web of Science、Cochrane Library、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维普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筛选有关青少年自杀未遂患者的心理体... 目的系统评价青少年自杀未遂患者的心理体验。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CINAHL、PsychInfo、Embase、Web of Science、Cochrane Library、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维普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筛选有关青少年自杀未遂患者的心理体验的质性研究,检索时限为建库至2022年7月。采用澳大利亚乔安娜布里格斯研究所循证卫生保健中心制订的质性研究质量评价标准(2016版)进行文献质量评价,采用Meta整合方法对结果进行整合分析。结果共纳入11篇文献,包括4篇现象学研究、6篇描述性质性研究、1篇扎根理论研究。提炼出61个研究结果,归纳成9个新类别,综合成4个整合结果:①思想与情感风暴,包括精神与情绪崩溃、感受爱意并重拾信心;②生活与学业受阻,包括生活目标缺失、学业压力繁重;③冲突的亲密关系,包括家庭摩擦、爱情失利、友情受挫;④调适与应对,包括多元的外部支持、自我调适与感悟。结论护理人员应关注青少年自杀未遂患者的心理体验,引导其缓解生活与学业压力,缓和家庭矛盾,协助患者树立正确的友情观及爱情观,并联合多学科制订长效的干预方案,预防患者再次自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少年 自杀未遂 质性研究 Meta整合 循证护理学
原文传递
大同煤热解动力学研究 被引量:2
13
作者 王文泽 吴铿 +3 位作者 杜瑞岭 陈铭 刘起航 吴小辉 《中国冶金》 CAS 2014年第6期12-16,共5页
目前,COREX流程中的熔融气化炉采用块煤代替焦炭作为燃料冶炼铁水。块煤在熔融气化炉中的反应行为对炉况的稳定顺行及铁水质量有着重要的影响。采用非等温热重分析法针对COREX用煤(大同煤)在热解过程中的失重速率、失重量以及影响因子... 目前,COREX流程中的熔融气化炉采用块煤代替焦炭作为燃料冶炼铁水。块煤在熔融气化炉中的反应行为对炉况的稳定顺行及铁水质量有着重要的影响。采用非等温热重分析法针对COREX用煤(大同煤)在热解过程中的失重速率、失重量以及影响因子进行了研究,分析了煤热解的整个失重过程,并讨论了不同升温速率对热解的影响。同时,考虑煤热解过程的不同特性,采用分段尝试法建立了煤热解过程的动力学理论模型,进而得到相应的动力学参数,有助于更好地分析块煤在气化炉内的热解行为,为COREX流程块煤的合理使用及采用风口喷煤技术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段尝试法 大同煤 机制研究 动力学模型
原文传递
急诊医护人员接诊自杀未遂患者心理体验的质性研究 被引量:5
14
作者 刘玉娥 胡德英 +2 位作者 滕芬 喻婷 冯霞 《中华护理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8期1133-1137,共5页
目的分析综合医院急诊医护人员接诊自杀未遂患者的心理体验,为临床制订相应的干预措施,完善自杀未遂患者心理健康服务提供参考与依据。方法采用描述性现象学研究方法,于2019年12月1日—10日对湖北省2所综合医院有接诊自杀未遂患者经历... 目的分析综合医院急诊医护人员接诊自杀未遂患者的心理体验,为临床制订相应的干预措施,完善自杀未遂患者心理健康服务提供参考与依据。方法采用描述性现象学研究方法,于2019年12月1日—10日对湖北省2所综合医院有接诊自杀未遂患者经历的急诊医护人员进行半结构化深度访谈,采用Colaizzi 7步分析法分析资料。结果急诊医护人员接诊自杀未遂患者的心理体验主要分为情绪体验和认知体验两类。情绪体验包括:同情与惋惜、不解与困惑、担忧与压力感;认知体验可归纳为应对自杀未遂患者心理问题能力不足、对自身职业角色有新的认知、对心理健康服务的理性认识。结论急诊医护人员接诊自杀未遂患者时存在不同程度的负性情绪,预防患者再自杀知识缺乏及沟通技能不足,为自杀未遂患者提供心理健康服务存在一定障碍因素。管理者应注重自杀未遂患者再自杀风险防护,增强医护人员负性情绪疏导,开展自杀预防知识与沟通技能培训,关注患者的身心同治,预防和减少患者再自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诊科 自杀未遂 心理健康服务 医护人员 心理体验 质性研究
原文传递
德国刑法中的不能未遂——一个学术史的考察
15
作者 王复春 《现代法治研究》 2017年第2期119-137,共19页
对不能未遂之可罚性的研究,德国刑法理论中蕴含丰富的理论资源。不能未遂可罚性的学说呈现为"客观说——主观说——限定主观说"的趋势,立法、司法裁判和主流观点均持主观理论,且作必要的客观限定。作为不能未遂的可罚性根据,... 对不能未遂之可罚性的研究,德国刑法理论中蕴含丰富的理论资源。不能未遂可罚性的学说呈现为"客观说——主观说——限定主观说"的趋势,立法、司法裁判和主流观点均持主观理论,且作必要的客观限定。作为不能未遂的可罚性根据,客观未遂论与主观未遂论都具有部分合理性,且分别都难以对德国偏主观的未遂犯立法进行全面解释,综合未遂论应运而生。当前,从教义学外部视角反思不能未遂的立法现象,德国学者创造性地提出双轨制方案、规范违反理论、破坏承认关系理论和未遂的经济学解释,但仍与传统教义学基本立场难以完全弥合。纵观德国刑法不能未遂的学术史可以发现,德国不能未遂解释立场受制于其立法规定和司法实践,仍然未能在现代刑法教义学立场上得到完全解释。不能未遂的可罚性,在体系性角度归属于构成要件符合性判断,是规范与事实之间的"距离"判断。从方法上,不能未遂可罚性的限定必须借助于危险概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能未遂 可罚性 学术史 危险
原文传递
Appraisal of the Production-Oriented Approach: An Introduction 被引量:4
16
作者 濮实 《Chinese Journal of Applied Linguistics》 SCIE 2017年第4期452-453,共2页
The production-oriented approach (POA) has been developed over a decade. It is driven by the need to improve English classroom instruction for university students in China (Wen, 2016). It is also motivated by the ... The production-oriented approach (POA) has been developed over a decade. It is driven by the need to improve English classroom instruction for university students in China (Wen, 2016). It is also motivated by the aspiration to enhance the quality of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in other similar pedagogical contexts outside China. A volume of research has been done by Wen Qiufang and her research team, to formulate the theory of POA and to test its effectiveness in classroom pedagogy (e.g. Wen, 2016, 2015; Yang, 2015; Zhang, 2015). At the moment, the POA is still at an early stage of theory building and almost all empirical research is done in the Chinese context.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this theory and to make it intelligible to the international academic community, a one-day symposium was held in Beijing Foreign Studies University on May 15, 2017. The symposium was entitled 'The first international forum on innovative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in China: Appraisal of the POA'. In the forum, leading experts in applied linguistics were invited to discuss the strengths and weaknesses of the POA and the directions for its future development. The symposium was the first attempt for the POA research team to discuss its latest work with international scholars. This Viewpoint section collects the responses of four experts who participated in the symposium, listed in alphabetical order. The collection of articles covers three topics related to the POA: its pedagogical application, its use for teacher training, and its research. Alister Cumming is Professor Emeritus and the former Head of the Centre for Educational Research on Languages and Literacies, University of Toronto, Canada. His article focuses primarily on POA research as an exemplary case of design-based research. Rod Ellis is Research Professor in the School of Education at Curtin University, Australia. He discusses POA in terms of pedagogy, teacher training and research, with both critiques and constructive suggestions. Paul Kei Matsuda is Professor of English and Director of Second Language Writing at Arizona State University, the writed states. He responds to POA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an expert researcher and teacher of L2 writing. Charlene Polio is Professor and Associate Chair in the Department of Linguistics & Germanic, Slavic, Asian & African Languages atMichigan State University, the writed states. She conceptualises POA as a useful method to address some issues in pre-service teacher development. Overall, the articles in this section are insightful and reader-friendly. They are not only useful for the development of POA in particular, but may also be valuable to a broad range of researchers as they touch upon pertaining issues, as well as emerging topics, in the field of applied linguistics. We therefore find it necessary to make them accessible to a wide readership.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he production-oriented approach (POA) has been developed over a decade. It is driven by the need to improve English classroom instruction for university students in China (Wen 2016). It is also motivated by the aspiration to enhance the quality of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in other similar pedagogical contexts outside China. A volume of research has been done by Wen Qiufang and her research team to formulate the theory of POA and to test its effectiveness in classroom pedagogy (e.g. Wen 2016 2015 Yang 2015 Zhang 2015). At the moment the POA is still at an early stage of theory building and almost all empirical research is done in the Chinese context.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this theory and to make it intelligible to the international academic community a one-day symposium was held in Beijing Foreign Studies University on May 15 2017. The symposium was entitled 'The first international forum on innovative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in China: Appraisal of the POA'. In the forum leading experts in applied linguistics were invited to discuss the strengths and weaknesses of the POA and the directions for its future development. The symposium was the first attempt for the POA research team to discuss its latest work with international scholars. This Viewpoint section collects the responses of four experts who participated in the symposium listed in alphabetical order. The collection of articles covers three topics related to the POA: its pedagogical application its use for teacher training and its research. Alister Cumming is Professor Emeritus and the former Head of the Centre for Educational research on Languages and Literacies University of Toronto Canada. His article focuses primarily on POA research as an exemplary case of design-based research. Rod Ellis is research Professor in the School of Education at Curtin University Australia. He discusses POA in terms of pedagogy teacher training and research with both critiques and constructive suggestions. Paul Kei Matsuda is Professor of English and Director of Second Language Writing at Arizona State University the writed states. He responds to POA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an expert researcher and teacher of L2 writing. Charlene Polio is Professor and Associate Chair in the Department of Linguistics Germanic Slavic Asian African Languages atMichigan State University the writed states. She conceptualises POA as a useful method to address some issues in pre-service teacher development. Overall the articles in this section are insightful and reader-friendly. They are not only useful for the development of POA in particular but may also be valuable to a broad range of researchers as they touch upon pertaining issues as well as emerging topics in the field of applied linguistics. We therefore find it necessary to make them accessible to a wide readership.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