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3篇文章
< 1 2 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Impacts of Social and Demographic Factors on Residents' Subjective Well-being in Rural China 被引量:3
1
作者 Wang Jian Meng Qingyue +3 位作者 Winnie Yip Sun Qiang Qu Jiangbin Jia Liying 《Chinese Journal of Population,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2010年第1期81-87,共7页
The objective of social development is to construct a harmonious society.In China,the key to a harmonious society is the happiness of more than 900 million farmers living in the rural areas.This study aimed to measure... The objective of social development is to construct a harmonious society.In China,the key to a harmonious society is the happiness of more than 900 million farmers living in the rural areas.This study aimed to measure rural residents' subjective well-being(SWB) through the day reconstruction method,as well as to analyze SWB's influencing factors through a variety of statistical methods.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average U index was 12.79%,indicating that respondents were unhappy 12.79% of the time.Twenty-seven percent of the population had a U index greater than 0,with the average value being 47%,indicating that these people were unhappy 47% of the time.The study also found that SWB varied according to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respondents.Logistic regression analysis showed that social and demographic factors,including age,education,county,household size,generation number,per capita income,migration status and social networking,which significantly affected rural residents' SWB.The size of the impact varied with the different factor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ural residents subjective well-being day reconstruc-tion method social and demographic factors
下载PDF
The Impact of Internet Use on Residents’ Subjective Well-Being:An Empirical Analysis Based on National Data 被引量:17
2
作者 Long Cuihong Yi Chengzhi Li Changjiang 《Social Sciences in China》 2019年第4期106-128,共23页
Internet use has become an indispensable part of people’s daily lives,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Internet use and residents’subjective well-being is receiving increasing attention from researchers.However,the exis... Internet use has become an indispensable part of people’s daily lives,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Internet use and residents’subjective well-being is receiving increasing attention from researchers.However,the existing literature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Internet use and residents’subjective well-being is still controversial and inconclusive,and there has been relatively little discussion of the mechanisms by which Internet use affects well-being.On the basis of data from the China General Social Survey 2015(CGSS2015),this paper provides an empirical analysis of the impact of Internet usage on residents’subjective wellbeing.The study finds that while Internet use had no significant impact on the well-being of residents compared to non-use,frequency of Internet usage did significantly improve subjective well-being.On this basis,we tested the mechanisms by which Internet use affects residents’well-being through the three channels of the personal income effect,the human capital effect and the social capital effect.The findings partially verify the hypothesis of the mediating effect of social capital between Internet use and residents’subjective wellbeing,but do not verify the hypothesis of the moderating effect of personal income and human capital.Compared with previous studies,this paper is innovative in the following three ways:it uses the latest available representative national microdata,which is better able to reflect recent Internet usage and its impact on residents’subjective well-being;on the basis of existing research on the impact of Internet usage on residents’well-being,it analyzes the specific mechanisms through which Internet use affects well-being,using the moderating effect model and the mediating effect model to make up for the shortcomings of existing research on the impact mechanism;and it applies the Bioprobit model to deal with the potential endogeneity of key explanatory variables,using a variety of model estimation methods to obtain more robust estimation result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nternet use residents subjective well-being MECHANISM
原文传递
主体性视角下农民集中居住区文化秩序重建的实践逻辑
3
作者 田鹏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01-212,共12页
习近平文化思想是推进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行动指南,为新时期全面推进乡村文化振兴提供了根本遵循。农村社区是新时期深入实施文化强国战略的实践抓手和重要阵地。农民集中居住区文化秩序变迁属于政府主导的规划型变迁,村庄集聚提升... 习近平文化思想是推进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行动指南,为新时期全面推进乡村文化振兴提供了根本遵循。农村社区是新时期深入实施文化强国战略的实践抓手和重要阵地。农民集中居住区文化秩序变迁属于政府主导的规划型变迁,村庄集聚提升和农民集中居住导致文化空间“脱嵌”,传统村落文化模式及其再生产机制难以为继;生活方式市民化转型引发多元化、个性化文化诉求,与供给侧“文化输血”单一模式形成结构性矛盾;长期处于文化供需结构失衡将诱发社区文化主体性阙如并导致文化秩序重建困境。采用文化主体性理论视角,构建“空间-主体-要素-机制”四位一体分析框架,并基于J省N市的实证经验,阐释农民集中居住区文化秩序重建的实践逻辑。新时期深入实施文化强国和文化振兴战略进程中,农民集中居住区文化秩序主体性重建,一方面,要聚焦“农转居”后不同文化主体的多元化诉求,有效激活红色文化、乡贤文化、孝道文化、睦邻文化等内生要素禀赋,尤其要充分挖掘传统优秀文化要素和红色文化资源的多元价值;另一方面,要创新市场化、社会化、自治化等机制协同重建模式,实现经济回报、精神褒奖、情感慰藉、价值追求等多重文化秩序重建效用最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强国 农民集中居住区 秩序变迁 文化主体性
下载PDF
赋权理论视角下社区应急治理居民主体性缺失与促进路径
4
作者 胡建华 谢多 《安全》 2024年第8期61-67,共7页
为深入剖析我国基层社区应急治理中居民主体性缺失的现状,以期推进社区应急治理体系的完善与发展,从赋权理论视角对居民社区应急治理主体性进行分析,深入分析个人、组织和环境3个层面居民主体性缺失的表现,并通过自我赋权、个体赋权、... 为深入剖析我国基层社区应急治理中居民主体性缺失的现状,以期推进社区应急治理体系的完善与发展,从赋权理论视角对居民社区应急治理主体性进行分析,深入分析个人、组织和环境3个层面居民主体性缺失的表现,并通过自我赋权、个体赋权、团体赋权、组织赋权、社区赋权和政治赋权6个维度构建提升居民社区应急治理主体性的有效路径。这不仅可增强居民参与应急治理的深度与广度,还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社区应急治理中居民参与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区应急治理 居民主体性 赋权理论
下载PDF
贫困脆弱性对农村居民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基于CFPS数据的实证分析 被引量:4
5
作者 黄杏子 周云波 《西北人口》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98-112,共15页
实现共同富裕的落脚点在于提高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其中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现阶段我国农村居民的整体幸福感水平仍还有较大的增进空间,与此同时,农村居民也面临着较高的在未来陷入相对贫困的风险,其面临的这种风险是否是制约幸福... 实现共同富裕的落脚点在于提高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其中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现阶段我国农村居民的整体幸福感水平仍还有较大的增进空间,与此同时,农村居民也面临着较高的在未来陷入相对贫困的风险,其面临的这种风险是否是制约幸福感进一步提升的因素?对这一问题的研究对探索增进我国农村居民幸福感的路径具有必要性。文章基于北京大学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2014年和2018年面板数据,对我国农村居民的贫困脆弱性与其主观幸福感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并具体探讨了其中的作用路径与作用机制。研究发现:(1)以收入相对贫困标准测度得到的农村居民贫困脆弱性仍较高,且其与个体的主观幸福感之间存在显著的负向关系,即个体的贫困脆弱性程度越高,其主观幸福感水平越低。这一结论在进行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依旧成立。(2)异质性分析发现,处在中西部地区的居民以及男性居民贫困脆弱性的主观幸福感降低效应更为严重。(3)作用路径分析发现,贫困脆弱性的幸福感降低效应主要是由风险脆弱性,即个体应对风险能力的欠缺所导致的。作用机制分析发现,农村居民主观社会地位的提高、社会信任程度的增加以及对未来信心的增强均能够有效缓解贫困脆弱性对个体主观幸福感的负面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贫困脆弱性 相对贫困 主观幸福感 农村居民
下载PDF
主观感知视角下社区居民参与森林旅游价值共创意愿研究 被引量:1
6
作者 范志伟 陈舒莹 +2 位作者 张敬唯 杨国荣 赖启福 《林业经济问题》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96-105,共10页
以武夷山国家森林公园周边8个村镇中的社区居民为调研对象,综合运用云模型、异质性分析、QCA等方法,探讨社区居民参与森林旅游价值共创意愿的影响因素及其产生影响的组合方式。结果表明:社区居民认可森林旅游发展所带来的经济效益,同时... 以武夷山国家森林公园周边8个村镇中的社区居民为调研对象,综合运用云模型、异质性分析、QCA等方法,探讨社区居民参与森林旅游价值共创意愿的影响因素及其产生影响的组合方式。结果表明:社区居民认可森林旅游发展所带来的经济效益,同时也担忧森林旅游开发过程中可能产生的环境破坏、文化冲突和社区矛盾等负面影响。社区居民参与森林旅游价值共创意愿存在异质性,社区居民的参与意愿在亲友参与森林旅游项目或家庭成员为干部的情况下,会受到显著的负面影响,耕地面积与住房面积对居民价值共创意愿有显著正面影响。文化程度和邻里关系对社区居民参与森林旅游价值共创意愿具有普遍影响,反映了教育和社交因素在塑造个体态度和行为中的关键作用。因此,为了实现森林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政府应通过立法和政策引导,限制森林旅游的过度开发,同时确保环境和文化的保护,提供教育和培训机会,建立公平的利益分配机制,提升社区居民的参与意愿;社区则需要积极参与旅游规划和管理,确保环境和文化的保护,通过教育和培训提升居民参与能力,同时维护良好的邻里关系,增强社区凝聚力;社区居民需要积极参与森林旅游的规划和管理,建立良好的社交网络,承担起环境和文化保护的责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观感知 社区居民 森林旅游 价值共创
下载PDF
农民主观幸福感的建构:基于乡村振兴多维构面的理论分析与实证检验 被引量:1
7
作者 陈鹏宇 张露 郭晴 《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36-149,共14页
乡村振兴包含“产业、生态、乡风、治理、生活”5个构面,而农村居民幸福感的建构既依托于对自我的感知也源自于同他人的比较.本文构建“构面比较-群体比较-居民幸福感”的分析框架,旨在揭示推进乡村振兴中增进农村居民幸福感的关键路径... 乡村振兴包含“产业、生态、乡风、治理、生活”5个构面,而农村居民幸福感的建构既依托于对自我的感知也源自于同他人的比较.本文构建“构面比较-群体比较-居民幸福感”的分析框架,旨在揭示推进乡村振兴中增进农村居民幸福感的关键路径与可行策略,并结合湖北省粮食主产区1272个农户的调查数据进行实证检验.结果表明:①乡村振兴能够显著提升农民主观幸福感;②相较于非经济因素(生态宜居、乡风文明和治理有效),经济因素(生活富裕和产业兴旺)对于农民主观幸福感的影响更强;③相较于绝对获得感表征的同个人历史经验的纵向比较,相对公平感表征的同社交群体的横向比较对农民主观幸福感的影响更强.据此,在绝对贫困问题刚刚得以解决的时期,持续提升农村居民的生计可持续能力依然是增进其幸福感的关键所在;考虑农村居民绝对获得感改进面临客观条件约束,塑造其对经济和非经济因素的相对公平感是短期内提升幸福感的可行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民主观幸福感 乡村振兴 影响因素 绝对获得感 相对公平感
下载PDF
城镇老旧小区改造自主更新模式研究——以杭州市浙工新村危旧小区更新项目为例 被引量:2
8
作者 王贵美 《建设科技》 2024年第8期45-49,53,共6页
浙工新村是浙江省首个采取居民自主更新模式进行重建的危旧小区,也是杭州老旧小区改造中危旧房有机更新试点样板。本文从浙工新村自主更新的改造缘起切入,从立项申请、方案设计、政策研究、居民出资等方面详细介绍了浙工新村自主更新模... 浙工新村是浙江省首个采取居民自主更新模式进行重建的危旧小区,也是杭州老旧小区改造中危旧房有机更新试点样板。本文从浙工新村自主更新的改造缘起切入,从立项申请、方案设计、政策研究、居民出资等方面详细介绍了浙工新村自主更新模式的实施内容,并基于浙工新村项目实践,总结了“政府引导+居民主体”的自主更新模式的经验探索,以期为我国全面实施城市更新行动下的危旧小区改造提供一种全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镇老旧小区改造 自主更新 危旧小区 居民主体
下载PDF
悲观的危害:居民主观生存信念与中年消费困境
9
作者 陈雪娇 王霄 孙嘉珺 《中央财经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87-100,共14页
伴随经济社会、行为预期、人口特征的转变,主观生存信念已经成为影响居民消费决策的重要因素。本文基于2018年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库与2018年中国人口与就业统计年鉴数据,应用寇尔法、伐尔法和指数法刻画、测度出我国中年居民存在主... 伴随经济社会、行为预期、人口特征的转变,主观生存信念已经成为影响居民消费决策的重要因素。本文基于2018年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库与2018年中国人口与就业统计年鉴数据,应用寇尔法、伐尔法和指数法刻画、测度出我国中年居民存在主观生存信念悲观。本文基于模糊性将居民主观生存信念悲观这一现状引入消费决策模型,得到稳健最优策略的解析解。我们发现:主观生存信念悲观抑制居民消费,同时,客观死亡率、无风险利率和边际财富效用权重均对居民消费策略产生影响。本文为我国居民消费率不足的成因提出新的视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观生存信念 居民消费 死亡率模糊 HJB方程
下载PDF
居住权合同研究
10
作者 马强 《中国应用法学》 CSSCI 2024年第5期133-142,共10页
居住权合同是居住权设立登记必须提交的书面文件。居住权合同的主体应当包括法人和非法人组织,当事人的权利义务主要包括办理居住权登记,依照房屋的居住用途和合同的约定合理使用、维护房屋,不得擅自装修、改变房屋结构和损坏房屋,不得... 居住权合同是居住权设立登记必须提交的书面文件。居住权合同的主体应当包括法人和非法人组织,当事人的权利义务主要包括办理居住权登记,依照房屋的居住用途和合同的约定合理使用、维护房屋,不得擅自装修、改变房屋结构和损坏房屋,不得擅自出租房屋,不得容纳非必要人员长期居住。居住权人的行为构成根本违约时,所有权人可以行使法定解除权。居住权合同和租赁合同是满足群众住有所居住房需求的二元合同体系,法律对居住权合同的保护强度更大。现阶段可以采取出台房屋居住权管理条例或规定、制定居住权合同示范文本、明确居住权登记的有关事项等措施规范居住权合同的订立与履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法典》 居住权合同 合同主体 租赁合同
下载PDF
体育锻炼对城市居民心理和谐的影响:身体自尊的中介效应与主观锻炼体验的调节效应
11
作者 王洪彪 宋光楠 王丽岩 《体育科研》 2024年第5期89-98,共10页
目的:探索体育锻炼对城市居民心理和谐的影响以及身体自尊与主观锻炼体验在二者之间的中介效应和调节效应。方法:选取长春市某区458名大于18周岁参与体育锻炼的成年居民为被试(男性258人,女性200人)。采用成年人心理和谐量表(MHS-EA)、... 目的:探索体育锻炼对城市居民心理和谐的影响以及身体自尊与主观锻炼体验在二者之间的中介效应和调节效应。方法:选取长春市某区458名大于18周岁参与体育锻炼的成年居民为被试(男性258人,女性200人)。采用成年人心理和谐量表(MHS-EA)、体育锻炼等级量表(PARS-3)、身体自尊量表(PSPP)和主观锻炼体验量表(SEES)进行调查,使用SPSS22.0及宏程序PROCESS3.5进行中介效应和调节效应检验。结果:城市居民体育锻炼、身体自尊、主观锻炼体验与心理和谐等两两之间均呈显著性相关。体育锻炼与身体自尊可以直接影响城市居民心理和谐(β_(1)=0.44,β_(2)=0.63,P<0.01;β=0.24,P<0.01),也可以通过身体自尊间接影响城市居民心理和谐(β_(1)=0.05,β_(2)=0.07,P<0.01),主观锻炼体验能够调节体育锻炼与心理和谐间的关系(β=-0.02,P<0.01),且能调节身体自尊在两者之间的中介作用(β=0.01,P<0.01)。结论:体育锻炼能够通过提升身体自尊来促进城市居民心理和谐水平,降低心理烦恼和疲劳。主观锻炼体验能够调节体育锻炼与心理和谐的中介作用,在高主观锻炼体验水平下,中等运动量锻炼对心理和谐的直接效用与通过身体自尊对心理和谐的间接效用达到最大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育锻炼 城市居民 心理和谐 身体自尊 主观锻炼体验
下载PDF
居民主体性的培育:社区治理的方向与路径 被引量:73
12
作者 陈伟东 陈艾 《社会主义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88-95,共8页
党的十八以来,我国社区从建设迈向治理,进入一个新的实践阶段。从建设到治理是为了求变,求变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求变的方向是什么、求变的路径是什么、变化的关键是什么,这些问题只有靠实践来问答。从2013年始,华中师范大学湖北城市... 党的十八以来,我国社区从建设迈向治理,进入一个新的实践阶段。从建设到治理是为了求变,求变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求变的方向是什么、求变的路径是什么、变化的关键是什么,这些问题只有靠实践来问答。从2013年始,华中师范大学湖北城市社区建设研究中心协同地方政府、社区工作者、社区居民共同寻找居民主体性生成的路径和方法,从新实践中获得新认识:社区是居民的,社区治理是居民主体性的生成过程;居民主体性的培育和生成是政府、社会组织、居民委员会、居民之间关系结构重构的过程,更是居民自我激活行动要素的过程;也只有培育居民主体性才能更好地激活社区自治能力、促进政府职能转型、优化社会治理结构,加强多元主体协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区治理 行动研究 居民自治 居民主体性
下载PDF
农村居民主观幸福感与健康的相关性 被引量:24
13
作者 王健 孟庆跃 +2 位作者 Winnie Yip 贾莉英 王丽娜 《山东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08年第9期919-921,共3页
目的分析农村居民主观幸福感与健康之间的相关性。方法采用昨日重现法和EQ5D量表分别对主观幸福感和健康进行测量,并对二者进行相关分析。结果调查居民中有27%产生过不愉快情绪,平均有47%的时间处于不幸福状态;分别有31.9%和17.9%居民... 目的分析农村居民主观幸福感与健康之间的相关性。方法采用昨日重现法和EQ5D量表分别对主观幸福感和健康进行测量,并对二者进行相关分析。结果调查居民中有27%产生过不愉快情绪,平均有47%的时间处于不幸福状态;分别有31.9%和17.9%居民感到疼痛/不舒服、焦虑/沮丧。结论主观幸福感与健康呈正相关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民 主观幸福感 健康 相关关系
下载PDF
石家庄市居民心理和谐状况研究 被引量:10
14
作者 石国兴 林乃磊 +1 位作者 祝伟娜 张丽芳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CSSCI 2008年第1期89-95,共7页
心理和谐是心理健康的重要内容和体现。自我和谐和主观幸福感可以作为心理和谐的衡量指标。本研究随机抽取1257名石家庄市居民为对象,以《自我和谐量表》和《幸福感指数量表》为研究工具,运用SPSS统计软件,调查分析了石家庄市居民心理... 心理和谐是心理健康的重要内容和体现。自我和谐和主观幸福感可以作为心理和谐的衡量指标。本研究随机抽取1257名石家庄市居民为对象,以《自我和谐量表》和《幸福感指数量表》为研究工具,运用SPSS统计软件,调查分析了石家庄市居民心理和谐现状,结果表明:性别因素对石家庄市居民心理和谐程度无影响;年龄、学历、职业、家庭月收入、婚姻状况和身体健康状况对石家庄市居民心理和谐程度有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居民 心理和谐 自我和谐 主观幸福感
下载PDF
中国西部居民主观幸福感的结构与特征——基于西部12省调查数据的分析 被引量:7
15
作者 杨建科 雷鸣 +1 位作者 张磊 边燕杰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88-94,116,共8页
探讨西部地区经济增长、社会转型与居民主观幸福感之间的关系;基于2010年的西部综合调查数据,按照从微观到宏观、从个体到社会的依次推进的逻辑,提出了4个理论模型分析和解释西部居民主观幸福感的结构与特征;实证结果表明:西部居民与东... 探讨西部地区经济增长、社会转型与居民主观幸福感之间的关系;基于2010年的西部综合调查数据,按照从微观到宏观、从个体到社会的依次推进的逻辑,提出了4个理论模型分析和解释西部居民主观幸福感的结构与特征;实证结果表明:西部居民与东部相比,幸福感总体不高,身心健康模型对西部居民幸福感最具解释力,身份特征模型表明女性、老人和已婚者幸福感相对较高,而地位差异依然是影响西部居民幸福感的重要变量,社会融合是从更高层次上影响西部居民幸福感的重要维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部居民 主观幸福感 经济发展
下载PDF
西部城市居民主观生活质量比较研究——以昆明、兰州为例 被引量:11
16
作者 殷燕敏 潘艳艳 胡实盼 《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06年第2期271-275,共5页
在对西部城市昆明和兰州居民的主观生活质量进行的比较研究中发现: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满意度存在显著的地域性差别;某些个体特征差异(如文化程度、就业状况和个人收入)对人们的满意度差别有一定的解释力,而另一些个体特征(如性别、年龄... 在对西部城市昆明和兰州居民的主观生活质量进行的比较研究中发现: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满意度存在显著的地域性差别;某些个体特征差异(如文化程度、就业状况和个人收入)对人们的满意度差别有一定的解释力,而另一些个体特征(如性别、年龄、婚姻状况)则没有解释力;工作、消费与公共政策满意度是影响人们生活质量总满意度的较为重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居民 主观生活质量 总体满意度
下载PDF
我国社区教育中居民参与的几个主要问题 被引量:33
17
作者 邵晓枫 罗志强 《现代远程教育研究》 CSSCI 2017年第2期67-76,共10页
居民参与是社区教育中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但国内学术界对这一问题的研究非常薄弱,不但研究的总体数量极少,而且对于其中一些如社区教育中居民参与的内涵、参与的必要性,参与中的问题与对策等核心问题也极少研究。社区教育中的居民参与... 居民参与是社区教育中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但国内学术界对这一问题的研究非常薄弱,不但研究的总体数量极少,而且对于其中一些如社区教育中居民参与的内涵、参与的必要性,参与中的问题与对策等核心问题也极少研究。社区教育中的居民参与不但是指参与的广度,即社区居民参与社区学习的广泛程度,其更深刻的内涵是指参与的深度,即指社区居民作为与政府平等的参与主体,与政府部门管理者一起介入社区教育的各个环节,共同决策,共同管理,共同分担社区教育发展的责任,并共同享有社区教育发展的成果。居民参与社区教育是现代民主政治与教育民主、维护社区居民受教育权、现代社区治理,以及居民个人发展等方面的要求。在国际视野下,我国社区教育中的居民参与无论在参与的广度还是参与的深度上都与发达国家有着较大的差距,存在着诸多的问题。要促进社区教育中居民的参与,就要明确居民在社区教育中的主体地位及社区教育中居民与政府的关系,完善社区教育中居民参与的制度与法律保障,增强社区教育中居民参与的意识,采取切实措施促进居民对社区教育的深度参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区教育 居民参与 主体地位 深度参与
下载PDF
我国社区建设历程中居民主体性变迁分析 被引量:6
18
作者 张必春 张彩云 《社会主义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96-104,共9页
社区是居民的,这意味着要充分彰显社区居民的主体性。本文从社区居民主体性视角考察新中国成立以来社区建设的历程,将我国的社区建设历程划分为政府包办型服务、给予型服务和增能型服务三个阶段,并从这三个阶段的表现和特点中进行居民... 社区是居民的,这意味着要充分彰显社区居民的主体性。本文从社区居民主体性视角考察新中国成立以来社区建设的历程,将我国的社区建设历程划分为政府包办型服务、给予型服务和增能型服务三个阶段,并从这三个阶段的表现和特点中进行居民主体性分析,研究发现社区建设历程、社区居民主体性与我国的经济社会体制改革是密切相关的。具体而言,以经济体制为主的改革将社区建设历程从政府包办型服务阶段引向给予型服务阶段,政府不再包办一切,社区组织主体性逐渐生成,社区居民的主体性开始萌芽;社会体制的改革将社区建设历程从给予型服务阶段引向增能型服务阶段,社区居民的主体性得到重视并不断增强,这时社区建设的主体性已经变为以充分发挥社区居民主体性为基础的多元复合主体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区建设 社区居民 主体性 体制改革
下载PDF
文化治理:社区文化建设的理论创新与实践逻辑——基于C街道的经验反思 被引量:11
19
作者 刘振 赵阳 《浙江工商大学学报》 CSSCI 2017年第1期122-128,共7页
现阶段学界大都倡导一种多元复合的社区文化建设模式,但是由于没有突出居民的主体地位,此种模式仍存在居民参与度偏低等一系列问题。文章依托C街道社区文化建设的实际经验,对上述问题进行了回答和论证,提出社区文化建设中应发挥居民的... 现阶段学界大都倡导一种多元复合的社区文化建设模式,但是由于没有突出居民的主体地位,此种模式仍存在居民参与度偏低等一系列问题。文章依托C街道社区文化建设的实际经验,对上述问题进行了回答和论证,提出社区文化建设中应发挥居民的主体性作用,做到社区的"文化治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区文化建设 文化治理 社区居民 主体性
下载PDF
农村居民主观幸福感量表的编制——以山东省为例 被引量:2
20
作者 孙琳 潘庆忠 +2 位作者 张爱芹 楚新艳 陈婕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5期15668-15669,15672,共3页
[目的]根据农村居民生活的实际情况,编制适合针对农民幸福感研究的主观幸福感量表,为农民幸福感的研究提供依据。[方法]在农村地区(以山东省为例)随机抽样(n=900),进行自编问卷调查,利用项目分析和信效度检验获得较高信效度的农民主观... [目的]根据农村居民生活的实际情况,编制适合针对农民幸福感研究的主观幸福感量表,为农民幸福感的研究提供依据。[方法]在农村地区(以山东省为例)随机抽样(n=900),进行自编问卷调查,利用项目分析和信效度检验获得较高信效度的农民主观幸福感量表。[结果]编制了由43个项目10个维度组成的农村居民主观幸福感量表并证实其具有良好的信效度。[结论]编制的农村居民主观幸福感量表可以作为对农村居民主观幸福感测量的研究工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观幸福感 量表 农村居民 山东省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