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75篇文章
< 1 2 1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Low-Frequency(LF) Passive Seismic Imaging
1
作者 M.R.Sunjay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S1期131-131,共1页
Infrasonic Passive Differential Spectroscopy (IPDS) technology is employed for direct detection of hydrocarbons.Low-frequency seismic gives geophysicists a new seismic imaging technique to look into wealth & healt... Infrasonic Passive Differential Spectroscopy (IPDS) technology is employed for direct detection of hydrocarbons.Low-frequency seismic gives geophysicists a new seismic imaging technique to look into wealth & health of reservoir.Hydrocarbon reservoirs can be the origin of a continuous source of low-frequency seismic waves.These phenomena are sometimes called"hydrocarbon microtremors".Low-frequ-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esonant frequency H/V ratio LF passive SEISMIC Infrasonic passive DIFFERENTIAL Spectroscopy Technology
下载PDF
Brain Representation of Active and Passive Hand Movements in Healthy Aged People
2
作者 CAI Weisen WU Yi WU Junfa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523-527,共5页
Objective:To reveal the neural network of active and passive hand movements. Method:Seven healthy aged people were checked, and acquired 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data on a 1.5T scanner. Active movement co... Objective:To reveal the neural network of active and passive hand movements. Method:Seven healthy aged people were checked, and acquired 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data on a 1.5T scanner. Active movement consisted of repetitive grasping and loosening of hand; passive movement involved the same movement performed by examiner. Both types of hand movements were assessed separately. These data were analysed by Statistical Parametric Mapping Microsoft. Result:The main activated brain areas were the contralateral supplemental motor area, primary motor area, primary sensory area and the ipsilateral cerebellum when subjects gripped right hands actively and passively. The supplemental area was less active in passive hand movement than active hand movement. The activated brain areas were mainly within Brodmann area 4 during active hand movement; in the contrast, the voxels triggered by passive movement were mainly within Brodmann areas 3,1,2 areas. Conclusion:The results suggest that the neural networks of passive and active tasks spared some common areas, and the passive movement could be as effective as active movement to facilitate the recovery of limbs motor function in patients with brain damag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医疗康复 美国 医疗卫生行业 患者护理
下载PDF
Study of Stability and Vibration Reduction in Multi-Tool Ultrasonic Machining under Simultaneous Primary and Internal Resonance
3
作者 Yaser Salah Hamed Mohamed Syed Abd Elkader Hamdi Mahmoud Genedi 《Applied Mathematics》 2012年第1期1-11,共11页
The main object of this paper is the mathematical study of the vibration behavior in ultrasonic machining (USM) described by non-linear differential equations. The ultrasonic machining (USM) consists of the tool holde... The main object of this paper is the mathematical study of the vibration behavior in ultrasonic machining (USM) described by non-linear differential equations. The ultrasonic machining (USM) consists of the tool holder and the absor-bers representing the tools. This leads to four-degree-of-freedom system subject to multi-external excitation forces. The aim of this project is the reduction of the vibrations in the tool holder and have reasonable amplitudes for the tools represented by the multi-absorbers. Multiple scale perturbation method is applied to obtain the solution up to the second order approximation and to study the stability of the steady state solution near different simultaneous resonance cases. The resulting different resonance cases are reported and studied numerically. The stability of the steady state solution near the selected resonance cases is studied applying both frequency response equations and phase-plane technique. The effects of the different parameters of the system and the absorbers on the system behavior are studied numerically. Optimum working conditions for the tools were obtained. Comparison with the available published work is report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assive Vibration Control Stability resonANCE ULTRASONIC MACHINING (USM)
下载PDF
弱电网下提升并网逆变器无源性的网侧有源阻尼策略
4
作者 李志军 杨金荣 +1 位作者 刘洪佶 徐博 《电网与清洁能源》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45-154,共10页
为抑制“双高”背景下新型电力系统中日趋复杂的电网背景谐波,并网系统通常需要在已有控制方案基础上附加PCC节点电压前馈策略。而现有研究表明,在弱电网下由于并网逆变器与电网阻抗之间的相互作用,该策略会降低并网逆变器等效输出阻抗... 为抑制“双高”背景下新型电力系统中日趋复杂的电网背景谐波,并网系统通常需要在已有控制方案基础上附加PCC节点电压前馈策略。而现有研究表明,在弱电网下由于并网逆变器与电网阻抗之间的相互作用,该策略会降低并网逆变器等效输出阻抗在中低频段内的无源性,易引发并网系统产生宽频谐振问题。针对这一问题,通过建立弱电网下并网逆变器系统等效输出阻抗模型剖析了传统PCC节点电压前馈策略在抑制电网背景谐波方面的优点及固有缺陷;并在此基础上基于无源性理论提出了一种新型网侧有源阻尼策略,该策略通过在电容支路增加有源补偿装置与主逆变器附加控制相结合,不仅实现了并网逆变器系统等效输出阻抗在宽频段范围内的充分无源,且能有效抑制电网背景谐波,提高并网系统在弱电网下的稳定性与适应性。通过搭建系统仿真模型对所提控制策略在并网逆变器接入弱电网时的有效性进行了验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弱电网 并网逆变器 无源性 谐振抑制 有源阻尼
下载PDF
基于器件复用的电流型软开关光伏全桥逆变器
5
作者 王贝 《电力电子技术》 2024年第5期6-9,共4页
提出了一种新颖的适用于分布式光伏的无源无损软开关全桥逆变器,用以减小逆变器高频开关的损耗。该电路保留了传统双降压全桥逆变器高效可靠的优点,在此基础上通过器件复用的方式,增加了无源无损吸收电路,并通过无源器件自身的谐振过程... 提出了一种新颖的适用于分布式光伏的无源无损软开关全桥逆变器,用以减小逆变器高频开关的损耗。该电路保留了传统双降压全桥逆变器高效可靠的优点,在此基础上通过器件复用的方式,增加了无源无损吸收电路,并通过无源器件自身的谐振过程改善功率器件的开关状况实现软开关的功能,同时使无源无损吸收电路的能量得到有效转移,使得所提无源无损软开关全桥逆变器具有较高的可靠性。实验验证了所提无源无损吸收电路有效减小了开关损耗,提高了系统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逆变器 无源无损 开关损耗
下载PDF
基于亥姆霍兹共振器的中心分级燃烧室燃烧振荡控制
6
作者 严熙成 韩猛 +4 位作者 韩啸 张弛 王建臣 何沛 高贤智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3854-3862,共9页
中心分级贫油预混预蒸发(LPP)燃烧室被广泛用于航空发动机和燃气轮机中用于降低排放。但是此类燃烧室在运行过程中遇到了较多的燃烧振荡问题。研究了亥姆霍兹共振器对航空发动机中心分级LPP燃烧室中燃烧振荡的控制效果。实验在以液态航... 中心分级贫油预混预蒸发(LPP)燃烧室被广泛用于航空发动机和燃气轮机中用于降低排放。但是此类燃烧室在运行过程中遇到了较多的燃烧振荡问题。研究了亥姆霍兹共振器对航空发动机中心分级LPP燃烧室中燃烧振荡的控制效果。实验在以液态航空煤油为燃料的单头部模型燃烧室上开展,涉及中温中压和高温高压2种工况环境。基于声学仿真结果设计了紧凑的亥姆霍兹共振器,体积仅为80 mL和160 mL。实验结果表明,工作频率与燃烧振荡频率相近的亥姆霍兹共振器能显著降低振荡的幅值。中温中压实验中,在火焰分级比25.1%、头部当量比0.6的工况下,亥姆霍兹共振器能完全消除燃烧振荡;高温高压实验中,振荡幅值降低约90%。同时,设计合理的共振器在不同分级比下控制效果略有不同,振荡幅值下降幅度为69.9%~98.9%。另外,声学仿真结果显示,共振器的加入对系统的声学特征模态影响极小,与实验结果吻合。结构紧凑的亥姆霍兹共振器具有在航空发动机LPP燃烧室中抑制燃烧振荡的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亥姆霍兹共振器 被动控制 燃烧振荡 贫油预混燃烧室 航空发动机
下载PDF
基于U形谐振器的无源裂缝传感器
7
作者 姜康 薛松涛 +1 位作者 谢丽宇 万国春 《哈尔滨工程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421-1426,共6页
针对传统裂缝传感器需要电源供应才能正常工作的缺陷,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无应力组合式贴片天线的无源裂缝传感器设计。利用U形谐振器实现裂缝传感,改变传感器内部谐振单元的谐振频率。通过观测回波信号的幅度和相位提取传感器的谐振频率... 针对传统裂缝传感器需要电源供应才能正常工作的缺陷,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无应力组合式贴片天线的无源裂缝传感器设计。利用U形谐振器实现裂缝传感,改变传感器内部谐振单元的谐振频率。通过观测回波信号的幅度和相位提取传感器的谐振频率,进而实现对裂缝的监测。基于天线理论建立了传感器的等效电路模型并推导谐振频率,研究裂缝宽度对传感器谐振频率的影响规律。进一步在三维电磁仿真软件CST中对传感器进行了数值模拟,并且通过试验研究了裂缝拓展对谐振频率的影响。研究表明:随着裂缝的扩展,传感器的谐振频率增加,且裂缝宽度与谐振频率之间具有较好的线性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构健康监测 裂缝传感器 谐振频率 多维电磁特征参数 组合式贴片天线 无源 U形谐振器 电长度
下载PDF
基于数值优化方法的Halbach磁体无源匀场方法研究
8
作者 李正喆 郭亮 任旭虎 《波谱学杂志》 CAS 2024年第2期128-138,共11页
小型化的核磁共振谱仪由于其便携性的优势,成了当下核磁共振领域的研究热点.近年来,Halbach磁体在小型化核磁共振波谱仪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永磁体磁场的不均匀性对无源匀场方法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因此,本文基于机械可调的Halbach永磁体... 小型化的核磁共振谱仪由于其便携性的优势,成了当下核磁共振领域的研究热点.近年来,Halbach磁体在小型化核磁共振波谱仪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永磁体磁场的不均匀性对无源匀场方法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因此,本文基于机械可调的Halbach永磁体阵列结构进行了无源匀场研究.首先研制了由12个机械可调的磁块构成的Halbach磁体,并建立了磁块位置和磁场均匀性的最小二乘问题,随后利用了一种结合Levenberg-Marquardt法和拟牛顿法的优化算法,通过改变磁块的径向位置来优化磁场的均匀性.通过这种方法,成功将1.03 T的Halbach磁体中心区域(半径为2.5 mm)的均匀度从7391×10^(-6)提升到154.23×10^(-6).本文提出的匀场方法相对于传统的无源匀场方法更加灵活和简便,有望应用于核磁共振波谱仪和其他需要高磁场均匀度的仪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核磁共振波谱仪 HALBACH磁体 无源匀场 Levenberg-Marquardt方法 拟牛顿方法
下载PDF
基于遗传算法-序列二次规划的磁共振被动匀场优化方法
9
作者 赵杰 刘锋 +1 位作者 夏灵 范一峰 《浙江大学学报(工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305-1314,共10页
为了解决磁共振成像(MRI)系统中固有的主磁场(B0)不均匀的问题,提出遗传算法-序列二次规划(GASQP)算法,以提高7 T磁共振的主磁场均匀性.从被动匀场数学模型的角度出发,该混合算法利用GA算法获得稳定的初始解,实现主磁场的第1次优化,再通... 为了解决磁共振成像(MRI)系统中固有的主磁场(B0)不均匀的问题,提出遗传算法-序列二次规划(GASQP)算法,以提高7 T磁共振的主磁场均匀性.从被动匀场数学模型的角度出发,该混合算法利用GA算法获得稳定的初始解,实现主磁场的第1次优化,再通过SQP算法的快速求解,在较少的时间内实现主磁场的第2次优化,同时提高磁共振主磁场的均匀性.采用正则化方法减少磁场均匀所需的铁片质量,并且获得稀疏的铁片分布.在仿真建模的案例研究中,7 T磁共振裸磁场均匀度可以从462×10-6优化到4.5×10-6,并且在匀场空间上仅消耗0.8 kg的铁片.相比于传统的GA优化方法,新方案的磁场均匀性提高了96.7%,总铁片消耗质量减少了85.7%.实验结果表明,GA-SQP算法比其他优化算法具有更强的鲁棒性和竞争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共振成像 被动匀场 遗传算法-序列二次规划(GA-SQP) 正则化方法 非线性优化
下载PDF
三电平串联谐振变换器内外管均压方法
10
作者 王伟 李彬彬 +3 位作者 宋昕哲 杨冬梅 周少泽 韦徵 《电力系统自动化》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3期188-196,共9页
三电平串联谐振变换器凭借其三电平半桥结构,具有显著减少功率模块数目进而降低成本的优势,被广泛应用于直流变压器。然而,当三电平串联谐振变换器工作在功率反向传输模式时,换流过程中内外管结电容充电电流不一致会导致开关器件不均压... 三电平串联谐振变换器凭借其三电平半桥结构,具有显著减少功率模块数目进而降低成本的优势,被广泛应用于直流变压器。然而,当三电平串联谐振变换器工作在功率反向传输模式时,换流过程中内外管结电容充电电流不一致会导致开关器件不均压,器件存在过压损坏风险。针对该问题,文中分析了功率反向传输模式下三电平内外管不均压的产生机理,据此提出了在内管两端并联辅助电容的无源均压方法,给出了辅助电容的参数设计方法。进一步,提出了控制内外管时序的有源均压方法,推导得出了内外管时序设计依据。最后,通过75 kW实验平台验证了理论分析的正确性及所提方法的可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直流变压器 三电平串联谐振变换器 功率反向传输 内外管 不均压 无源均压 有源均压
下载PDF
柔性直流换流站供电无源交流线路电压单环控制策略研究
11
作者 郭贤珊 李云丰 厉璇 《电网技术》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879-888,共10页
高比例新能源经柔性直流并网送出时无源交流线路空载加压是必不可少的环节,换流站闭环运行控制存在谐振失稳风险。针对该应用场景,提出了一种具备故障限压限流和谐振抑制能力的电压单环控制策略。首先,在考虑换流站链路延时的基础上,采... 高比例新能源经柔性直流并网送出时无源交流线路空载加压是必不可少的环节,换流站闭环运行控制存在谐振失稳风险。针对该应用场景,提出了一种具备故障限压限流和谐振抑制能力的电压单环控制策略。首先,在考虑换流站链路延时的基础上,采用常规电压单环控制方式,分析了该场景下诱发谐振失稳的关键因素。其次,考虑故障限压限流和谐振抑制需求,提出了电压前馈和电流前馈补偿控制策略,推导了故障电流与电压单环控制器限幅和电流前馈补偿等效直流增益之间的数学关系。再次,以抑制谐振为目标,从不同频率段实现了前馈补偿器参数选择范围的解析计算和优化设计。最后,采用电磁暂态仿真模型验证所给控制策略和参数解析计算与优化设计的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源交流线路 柔性直流输电 电压单环 谐振振荡 补偿控制
下载PDF
无线无源多栅格结构式温压传感器设计与制备
12
作者 张子瑞 高尚 《微纳电子技术》 CAS 2024年第3期112-119,共8页
针对高温、高压等恶劣环境下的温度和压力参数测量,基于微波散射原理和高温共烧陶瓷(HTCC)技术设计了一种无线无源多栅格结构式温压传感器,能够实现25~800℃内温度的测量和0~300 kPa内压力的测量。使用高频电磁仿真软件对传感器进行结... 针对高温、高压等恶劣环境下的温度和压力参数测量,基于微波散射原理和高温共烧陶瓷(HTCC)技术设计了一种无线无源多栅格结构式温压传感器,能够实现25~800℃内温度的测量和0~300 kPa内压力的测量。使用高频电磁仿真软件对传感器进行结构设计,使所测参数与传感器回波损耗(S11)具有线性关系,然后通过传感器制备与实验对传感器性能开展验证。测试结果表明,在测量范围内,无线无源多栅格结构式温压传感器具有良好的可靠性和线性度,温度平均灵敏度为423 kHz/℃,压力灵敏度为209 kHz/kPa,温度和压力的最大相对测量误差分别为3.1%和1.1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压力传感器 高温共烧陶瓷(HTCC) 温度传感器 无线无源 有限元分析 谐振频率
下载PDF
高压塔对短波测向站的无源干扰影响评估研究
13
作者 冯卫娜 《广播与电视技术》 2024年第7期116-121,共6页
随着国内经济和电力建设的持续发展,各个地区的电力建设对无线电监测的影响日趋凸显,尤其是高压塔无源干扰对短波测向站的影响。本文重点分析了高压塔作为金属再次辐射体产生的谐振频率点和保护间距,并根据实际工程情况构建双列高压塔... 随着国内经济和电力建设的持续发展,各个地区的电力建设对无线电监测的影响日趋凸显,尤其是高压塔无源干扰对短波测向站的影响。本文重点分析了高压塔作为金属再次辐射体产生的谐振频率点和保护间距,并根据实际工程情况构建双列高压塔模型、天线阵影响模型以及测向系统评估模型,评估给出了高压塔线路对中大基础短波测向站系统的性能影响结论,为实际系统站点建设提供了参考指导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短波 测向站 高压塔 无源干扰 保护间距 谐振点
下载PDF
无源无损软开关双降压式全桥逆变器 被引量:20
14
作者 尹培培 洪峰 +1 位作者 王成华 曹沐昀 《电工技术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40-48,共9页
针对目前多数软开关逆变器拓扑结构都需要附加辅助开关器件来实现软开关技术,导致检测控制复杂这一问题,提出了一种新颖的无源无损软开关双降压式全桥逆变器。该电路在双降压全桥逆变器的基础上加入无源无损吸收电路,既保留了双降压全... 针对目前多数软开关逆变器拓扑结构都需要附加辅助开关器件来实现软开关技术,导致检测控制复杂这一问题,提出了一种新颖的无源无损软开关双降压式全桥逆变器。该电路在双降压全桥逆变器的基础上加入无源无损吸收电路,既保留了双降压全桥逆变器高效可靠的优点,同时利用双降压式全桥逆变器单向DC-DC的结构特点,通过增加无源无损吸收电路来实现软开关技术,利用无源器件自身的谐振过程改善功率器件的开关状况,减小开关管的关断损耗,同时使开关管导通期间无源无损吸收电路存储的能量得到有效转移。分析对比了七种拓扑结构的可靠度,表明无源无损软开关双降压式全桥逆变器具有较高的可靠性。实验表明了所提出的无源无损吸收电路有效地减小了开关损耗,提高了系统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源无损 双降压式 软开关 开关损耗 可靠性 效率
下载PDF
新型非最小电压应力无源无损Buck电路软开关的设计 被引量:14
15
作者 姚绪梁 于乐 罗耀华 《仪器仪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667-672,共6页
无源无损缓冲电路可分为:最小电压应力无源无损缓冲电路和非最小电压应力无源无损缓冲电路。非最小电压应力无源无损缓冲电路中缓冲电感与电容的比值不再受到限制,能实现更宽的占空比,且具有更高的工作效率。因此本文针对非最小电压应... 无源无损缓冲电路可分为:最小电压应力无源无损缓冲电路和非最小电压应力无源无损缓冲电路。非最小电压应力无源无损缓冲电路中缓冲电感与电容的比值不再受到限制,能实现更宽的占空比,且具有更高的工作效率。因此本文针对非最小电压应力无源无损缓冲电路展开研究,以Buck变换器为基础,设计出了一种新型的非最小电压应力无源无损缓冲电路,经研究验证了该缓冲电路可有效降低开关损耗,且具有将缓冲过程中存储的能量回馈给电源的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源无损软开关技术 最小电压应力无源无损缓冲电路 非最小电压应力无源无损缓冲电路 BUCK变换器
下载PDF
适用于并网逆变器的新型LCL滤波器 被引量:26
16
作者 金亮亮 周荔丹 +3 位作者 姚钢 张嵩 冯文军 毛维俭 《电力系统保护与控制》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1期1-8,共8页
针对LCL滤波器应用于并网逆变器过程中,存在谐振问题和滤波电容在5、7次谐波的作用下过流损毁的现象,首次提出了一种新型的LCL滤波器。在传统滤波支路中引入一个并联谐振和一个串联谐振,并联谐振实现滤波电容的保护,串联谐振实现开关频... 针对LCL滤波器应用于并网逆变器过程中,存在谐振问题和滤波电容在5、7次谐波的作用下过流损毁的现象,首次提出了一种新型的LCL滤波器。在传统滤波支路中引入一个并联谐振和一个串联谐振,并联谐振实现滤波电容的保护,串联谐振实现开关频率谐波的滤除。首先推导了该方案下系统电压和滤波支路电流的传递函数,接着分析了滤波电容参数变化对滤波支路谐振点的影响,合理选取了本方案各元件的参数。最后对两种滤波结构进行仿真和实验,证明了所提方案在具有相似滤波效果的条件下,保护了滤波电容,降低了无源阻尼的损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CL滤波器 无源阻尼 并联谐振 串联谐振 STATCOM
下载PDF
一种无源无损缓冲电路的工程设计方法 被引量:5
17
作者 杜宇 梁志刚 吴燮华 《电力电子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66-69,共4页
介绍了一种具有较强工程实用价值的无源无损缓冲电路的工作过程,它利用辅助电感和辅助电容在主功率管开关过程中进行谐振,为开关管提供零电流开通(ZCON)和零电压关断(ZVOFF)条件,实现了软开关。详细讨论了这种缓冲电路的工程设计问题,... 介绍了一种具有较强工程实用价值的无源无损缓冲电路的工作过程,它利用辅助电感和辅助电容在主功率管开关过程中进行谐振,为开关管提供零电流开通(ZCON)和零电压关断(ZVOFF)条件,实现了软开关。详细讨论了这种缓冲电路的工程设计问题,提出一种基于缓冲电路损耗最小的优化设计方法。搭建了一台400V输入、110V/10A输出、开关频率为100kHz的带有该无源无损缓冲电路的Buck变流器样机,以验证无源无损缓冲电路的设计,并给出了实验波形和效率曲线。实验结果表明,缓冲电路有效地降低了开关管的电流和电压应力,抑制了主二极管反向恢复过程,变流器效率提高了约2%。实验中测得变流器的最高效率为95.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缓冲电路 谐振 无源无损
下载PDF
一种基于BOOST变换器的无源无损吸收方法 被引量:17
18
作者 杜忠 陈治明 严百平 《电工技术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35-40,共6页
提出一种新颖的无源无损吸收方法 ,它可以使BOOST变换器的无源无损吸收电路的能量得到有效转移 ,从而使BOOST变换器效率明显提高。实验结果证明在相同开关频率下其效率明显高于传统的变换器 ,功耗降低使电路体积显著减小 ,且电路成本低... 提出一种新颖的无源无损吸收方法 ,它可以使BOOST变换器的无源无损吸收电路的能量得到有效转移 ,从而使BOOST变换器效率明显提高。实验结果证明在相同开关频率下其效率明显高于传统的变换器 ,功耗降低使电路体积显著减小 ,且电路成本低于现有结构的电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开关功率变换器 无源无损吸收 转换效率 BOOST变换器
下载PDF
双耦合电感二次型高升压增益DC-DC变换器 被引量:25
19
作者 曹太强 刘威 +5 位作者 郭筱瑛 陈章勇 王军 孙章 游芳 罗谦 《电工技术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8期104-112,共9页
提出一种双耦合电感单开关二次型高增益变换器。在传统单开关二次型Boost变换器拓扑的基础上,在前级Boost电路单元引入耦合电感,输出端叠加以提升变换器的升压增益特性;同时,通过在后级Boost电路单元引入耦合电感,进一步减小开关管的电... 提出一种双耦合电感单开关二次型高增益变换器。在传统单开关二次型Boost变换器拓扑的基础上,在前级Boost电路单元引入耦合电感,输出端叠加以提升变换器的升压增益特性;同时,通过在后级Boost电路单元引入耦合电感,进一步减小开关管的电压应力。此外,采用无源无损吸收电路抑制了开关管两端的电压尖峰,从而可选取低导通电阻、低电压等级的MOSFET以降低开关管的导通损耗,提高了变换器的效率。文中详细分析了变换器的工作原理及工作特性,最后通过搭建一台200W、18V/200V的实验样机,验证了理论分析的正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能源 二次型Boost变换器 耦合电感 高升压增益 无源无损吸收电路
下载PDF
耦合电感式无源无损缓冲电路的优化设计 被引量:11
20
作者 伍健 何礼高 何伟军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4期61-68,共8页
耦合电感式无源无损缓冲电路利用耦合电感的漏感与缓冲电容,在功率管开关过程中进行谐振,实现功率管的零电流开通和零电压关断。为了尽量减小开关损耗,并保证可实现软开关的较宽占空比范围,根据功率管的损耗模型并结合缓冲电路实现软开... 耦合电感式无源无损缓冲电路利用耦合电感的漏感与缓冲电容,在功率管开关过程中进行谐振,实现功率管的零电流开通和零电压关断。为了尽量减小开关损耗,并保证可实现软开关的较宽占空比范围,根据功率管的损耗模型并结合缓冲电路实现软开关的条件,提出一种基于该缓冲电路谐振元件参数的优化设计方法。采用该方法设计的耦合电感式无源无损缓冲电路不受最小电压应力无源无损缓冲电路中谐振元件参数的限制,拓宽了软开关的占空比范围,提高了效率。通过一台240W的带有该缓冲电路的Buck变换器原理样机,验证了理论分析和设计的正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软开关 缓冲电路 耦合电感 无源无损 优化设计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