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名中国话语与中国学术(系列笔谈之文学篇)
被引量:1
- 1
-
-
作者
刘士林
赵志军
程相占
-
机构
上海师范大学 人文学院
湛江师范学院 中文系
山东大学 文艺美学研究中心
-
出处
《河北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117-121,共5页
-
文摘
大约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语言学转向"这个概念开始进入中国学术界。当时人们的理解是,它意味着当代西方哲学在研究对象上发生了重大变化,从存在哲学关注的"生命经验"转向了语言符号本身。但由于种种历史的与学理的原因,对它的批判与否定是远远大于阐释与接受的。如果说它有所收获,那也主要局限在对此半通不通的文学界,如当时的先锋派作家就是从这里获得了进行语言试验与虚构游戏的理论基础。在时光流逝了近二十年以后,重温"语言学转向"是意味深长的。它决不仅仅是哲学研究对象的一种变化,更意味着西方哲学在现代语境中一个基础性的迁移。西方哲学最重要的传统学术对象有二:一是唯物论看重的客观世界,二是唯心论看重的主观世界。前者的理念是"存在决定意识",后者的深层结构是"意识决定存在"。哲学史上康德的"哥白尼式的革命',讲得就是这两个基础之间的一次转换。从此以后,哲学研究不再围绕着传统的客观世界、而是开始围绕着主体自身旋转。这个旋转一直延续到西方现代哲学史,它的关键词也由康德的意识-心理机能转变为人的潜意识、无意识、原始本能,等等。"语言学转向"与此不同,它在存在与意识之外提出了另一个具有本体论性质的范畴,这就是既不同于客观物质也不同于主体机能的文化符号。以人类创造的文化?
-
关键词
文学界
先锋派
文学研究
生命经验
虚构
作家
阐释
中国学术
游戏
重大
-
Keywords
Chinese discourse
language ontology
resources of literary theory in the axis period
-
分类号
C04
[社会学]
I206
[文学—中国文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