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鲁迅立人方法之“尊个性”探析
1
作者 谢胜艳 《绵阳师范学院学报》 2023年第3期75-83,共9页
鲁迅在《文化偏至论》中,提出了“首在立人”的主张和“乃必尊个性而张精神”的立人方法。结合鲁迅1908年发表的《文化偏至论》《破恶声论》《摩罗诗力说》《科学史教篇》等文言论文,鲁迅提出的立人方法中的“尊个性”的“个性”可以理... 鲁迅在《文化偏至论》中,提出了“首在立人”的主张和“乃必尊个性而张精神”的立人方法。结合鲁迅1908年发表的《文化偏至论》《破恶声论》《摩罗诗力说》《科学史教篇》等文言论文,鲁迅提出的立人方法中的“尊个性”的“个性”可以理解为“明哲”“人才”。“尊个性”在强调“明哲”“人才”立人作用的同时,还强调了“明哲”“人才”自身的救国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鲁迅 尊个性 人才立人 明哲立人
下载PDF
论郭沫若对鲁迅的态度和变化的原因
2
作者 程凯华 《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年第5期85-89,共5页
文章阐述了1936年鲁迅逝世以前,郭沫若对鲁迅的态度,既有辱骂和攻击的一面,也有佩服和尊重的一面,既有仇鲁的一面,也有联鲁的一面,并非完全否定。随着马克思主义的学习、世界观的转变、思想觉悟的提高、宗派主义的克服,1936年鲁迅逝世以... 文章阐述了1936年鲁迅逝世以前,郭沫若对鲁迅的态度,既有辱骂和攻击的一面,也有佩服和尊重的一面,既有仇鲁的一面,也有联鲁的一面,并非完全否定。随着马克思主义的学习、世界观的转变、思想觉悟的提高、宗派主义的克服,1936年鲁迅逝世以后,郭沫若已清楚地认识到鲁迅在中国文学史、思想史、革命史上的巨大价值和崇高地位,因而多次著文,对鲁迅作了高度的评价和热情的赞颂,处处对鲁迅表现出真诚的崇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郭沫若 联鲁 仇鲁 崇鲁 态度变化的原因
下载PDF
崔述《考信录》卫道、尊经原则解析 被引量:2
3
作者 韦勇强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08年第4期104-107,共4页
崔述在撰著《考信录》时,严格遵循卫道、尊经的学术原则,坚决维护儒家道统的权威,以《六经》所载作为评判古史古书真伪的标准。这些原则,适应了当时社会对于学术研究的要求,有其合理性,但又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崔述的学术研究存在证据不足... 崔述在撰著《考信录》时,严格遵循卫道、尊经的学术原则,坚决维护儒家道统的权威,以《六经》所载作为评判古史古书真伪的标准。这些原则,适应了当时社会对于学术研究的要求,有其合理性,但又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崔述的学术研究存在证据不足、结论武断的弊端。剖析崔述著述的卫道尊经原则,对于客观理解与公正评价崔述的古史考证成就有着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崔述 考信录 卫道 尊经 原则
下载PDF
鲁迅对民间文学之“民”的敬重
4
作者 陈祖英 《湖北工程学院学报》 2017年第1期62-66,共5页
鲁迅作为中国现代民间文艺学的重要开拓者之一,他将不登大雅之堂的民间文学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鲁迅所讨论的民间文学之"民",是与士大夫、知识分子相对的不识字的劳动人民。由于少年时代的生活经历,鲁迅对浙东农村有切身的感... 鲁迅作为中国现代民间文艺学的重要开拓者之一,他将不登大雅之堂的民间文学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鲁迅所讨论的民间文学之"民",是与士大夫、知识分子相对的不识字的劳动人民。由于少年时代的生活经历,鲁迅对浙东农村有切身的感受,对民众充满敬意。对于民间文学,鲁迅不仅具体礼赞其"清新刚健"的风格,还借鉴民间文学的内容和形式进行创作。虽然他认同并敬重"民",但他自己并不是民众中的一员,他似乎想在民间文学与作家文学之间架起一座桥梁,以达到"立人"之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鲁迅 民间文学 民众 敬重
下载PDF
张履祥理学思想初探 被引量:1
5
作者 史革新 《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7年第1期83-88,共6页
张履祥是明清之际活跃于学坛的一位著名理学家。清朝入关后,他拒不出仕,隐居乡间,以耕读著述名世。张履祥治学最初源于陆王之学,以后通过阅读朱熹的《近思录》等书,且痛绝于王学末流的积弊,遂尽弃王学,归于程朱,成为清初程朱理学营垒中... 张履祥是明清之际活跃于学坛的一位著名理学家。清朝入关后,他拒不出仕,隐居乡间,以耕读著述名世。张履祥治学最初源于陆王之学,以后通过阅读朱熹的《近思录》等书,且痛绝于王学末流的积弊,遂尽弃王学,归于程朱,成为清初程朱理学营垒中的一员骁将。尽管他未显达于仕途,始终是一名隐居乡里的布衣之士,但他关于理学的阐扬对于程朱理学在清初的复兴却起到了重要作用,受到清代理学士人的高度评价,以至把他推崇为与陆陇其并列的儒学道统的“传道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履祥 理学思想 程朱理学 尊朱黜王
下载PDF
鲁迅小说与空间蒙太奇 被引量:2
6
作者 胡志明 秦世琼 《渭南师范学院学报》 2013年第1期108-111,共4页
小说场景是时间之流中的一个空间形式,具有一定的完整性。通过画面与场景的剪辑来表现小说人物生活的片断,完成小说故事的叙述与主题的表达,呈现出不绝的、变换着的"流动映像"。鲁迅小说大量运用空间倒叙、空间插叙、空间并... 小说场景是时间之流中的一个空间形式,具有一定的完整性。通过画面与场景的剪辑来表现小说人物生活的片断,完成小说故事的叙述与主题的表达,呈现出不绝的、变换着的"流动映像"。鲁迅小说大量运用空间倒叙、空间插叙、空间并叙、空间断叙和空间跳叙等蒙太奇技法,构成了一个星状线网式结构,给人们一种非线性的"类链式"体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鲁迅小说 空间蒙太奇 倒叙 插叙 并叙 断叙 跳叙
下载PDF
鲁迅早期宗教观论略
7
作者 唐锡光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2年第3期92-99,共8页
鲁迅早期“立人”思想以“尊个性而张精神”为其内涵 ,标志着鲁迅启蒙主义思想的基本形成。宗教观是鲁迅“尊个性而张精神”内涵的延伸和发展。崇尚科学但又不偏废宗教 ,是鲁迅“立人”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本体论上鲁迅认定宗教乃“... 鲁迅早期“立人”思想以“尊个性而张精神”为其内涵 ,标志着鲁迅启蒙主义思想的基本形成。宗教观是鲁迅“尊个性而张精神”内涵的延伸和发展。崇尚科学但又不偏废宗教 ,是鲁迅“立人”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本体论上鲁迅认定宗教乃“形上之需求” ,在价值论上他又主张“信之失当 ,而嘲之则大惑”和“迷信可存 ,伪士当去”这样理性而又惊世骇俗的观点 ,这对于当今“沉于物 ,溺于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鲁迅 早期宗教观 个性 精神 “形上之需求” 宗教精神 价值论 信仰 本体论
下载PDF
程颢对吕大临修养工夫论的指导——以《识仁篇》为中心
8
作者 刘艳 《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年第5期1-6,共6页
吕大临先从学于张载,后又东见于二程。在问学于二程时,程颢对其关学"知礼成性变化气质"的"自明诚"修养工夫论予以批判,并提出了"自诚明"修养工夫论。程颢认为吕大临在关学时期的修养工夫论具有现实主义... 吕大临先从学于张载,后又东见于二程。在问学于二程时,程颢对其关学"知礼成性变化气质"的"自明诚"修养工夫论予以批判,并提出了"自诚明"修养工夫论。程颢认为吕大临在关学时期的修养工夫论具有现实主义的倾向,存在"防检"与"穷索"之弊。程颢对吕大临关学时期为学工夫的指点主要集中于《识仁篇》,其以"学者须先识仁"对吕大临的修养工夫论进行指导,而吕大临"默识深契,豁如也",并作《克己铭》以见意,表达了他对程颢"识仁"指点后的深刻体会。然而,吕大临并未抛弃其关学的为学工夫,他认为"自明诚"和"自诚明"是针对不同层次的人的修养工夫。所以,关学"自明诚"修养工夫论和程颢"自诚明"修养工夫论在吕大临思想中得到了统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程颢 吕大临 识仁 诚敬 克己 修养工夫
下载PDF
汉初的尊儒——从陆贾到董仲舒
9
作者 李存山 《衡水学院学报》 2019年第2期5-9,共5页
秦汉间在政治制度上有沿袭,但在国家的意识形态上有一个重大的文化转型,即由秦朝的"以法为教,以吏为师"转变为汉朝的"行仁义,法先圣",乃至汉武帝"卓然罢黜百家,表章六经"。在这一转变过程中,汉初的陆贾... 秦汉间在政治制度上有沿袭,但在国家的意识形态上有一个重大的文化转型,即由秦朝的"以法为教,以吏为师"转变为汉朝的"行仁义,法先圣",乃至汉武帝"卓然罢黜百家,表章六经"。在这一转变过程中,汉初的陆贾实有首创之功,继之者是贾谊,到董仲舒则可谓实现了这一转变之大成。陆贾提出"尊儒术而不黜百家"的思想,反映了汉初儒家在与秦汉制度相整合时思想的包容性,陆贾对此有理论的自觉,而以后的贾谊和董仲舒也不可避免地带有这种思想倾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承秦制 汉初尊儒 董仲舒 陆贾 贾谊
下载PDF
坚持公有制是中国改革纲领的一个重要内容
10
作者 颉建中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1996年第3期57-61,共5页
本文立足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这一结论,从公有制的意义、公有制主体的方针的作用、“三有利标准”的实质入手,分析和论证了邓小平同志对社会主义本质和特征的概括与马克思主义的... 本文立足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这一结论,从公有制的意义、公有制主体的方针的作用、“三有利标准”的实质入手,分析和论证了邓小平同志对社会主义本质和特征的概括与马克思主义的公有制、与公有制主体的方针、与“三有利标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邓小平 公有制 四个现代化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共同富裕
下载PDF
论鲁迅小说的生命关怀
11
作者 常乐梅 《安康学院学报》 2019年第3期35-40,共6页
鲁迅的生命哲学是鲁迅思想最具价值的部分,而鲁迅小说则以人道主义的情怀关注着芸芸众生的生存状态。无论是对饱受压迫欺辱的妇女儿童的关爱,对农民的哀其不幸怒其不争,还是对自身所处的知识分子群体精神困境的探索,甚至是对动物生命的... 鲁迅的生命哲学是鲁迅思想最具价值的部分,而鲁迅小说则以人道主义的情怀关注着芸芸众生的生存状态。无论是对饱受压迫欺辱的妇女儿童的关爱,对农民的哀其不幸怒其不争,还是对自身所处的知识分子群体精神困境的探索,甚至是对动物生命的关注,都体现出鲁迅尊重生命、爱护生命的思想底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鲁迅小说 生命关怀 尊重生命 爱护生命
下载PDF
近世文人,私所敬慕者,一人而已——苏轼对陆贽的尊崇与超越
12
作者 庆振轩 《天水师范学院学报》 2019年第4期81-89,共9页
苏轼自谓于近世文士中私所敬慕者独陆贽一人。其为学“好贾谊、陆贽之书”,为政“论古今治乱,不为空言”;元祐立朝“草诏陆贽倾诸公”,绍圣被贬,惠州儋州医民施药效仿陆贽,但谪居期间在施政惠民方面则超越了陆贽“畏慎”避祸的为人行事... 苏轼自谓于近世文士中私所敬慕者独陆贽一人。其为学“好贾谊、陆贽之书”,为政“论古今治乱,不为空言”;元祐立朝“草诏陆贽倾诸公”,绍圣被贬,惠州儋州医民施药效仿陆贽,但谪居期间在施政惠民方面则超越了陆贽“畏慎”避祸的为人行事风格,凡遇事可尊主泽民者,便忘躯为之。道大难容,才高为累,苏、陆一生皆未尽其用,苏轼晚年,仍以陆贽俭德为楷模,仍欲传陆贽之学于子孙、后学。梳理探究苏轼对于陆贽的接受、尊崇与超越,可以从一个特殊的角度略窥苏轼丰富个性及政治人格的独特侧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苏轼 陆贽 接受 尊崇 超越
原文传递
韩国古代类书《芝峰类说》征引《鹤林玉露》考略
13
作者 王国彪 《当代韩国》 2011年第2期104-115,共12页
韩国古代著名类书《芝峰类说》共9次征引了宋代笔记《鹤林玉露》的内容,其中有7条与作者李晬光的诗论有关。《芝峰类说》对《鹤林玉露》的征引,以节录为主要方式,以阐发诗论观点为主要目的,体现了他深厚的学识和"尊唐抑宋"的... 韩国古代著名类书《芝峰类说》共9次征引了宋代笔记《鹤林玉露》的内容,其中有7条与作者李晬光的诗论有关。《芝峰类说》对《鹤林玉露》的征引,以节录为主要方式,以阐发诗论观点为主要目的,体现了他深厚的学识和"尊唐抑宋"的诗学观念,也是当时中韩两国文化交流的一个例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李晬光 《芝峰类说》 《鹤林玉露》 诗学思想 尊唐抑宋
原文传递
从“先立乎其大者”管窥陆象山“敬”的工夫论
14
作者 吴争先 陈志雄 《理论界》 2017年第9期31-39,共9页
自北宋程伊川大倡"主敬"之说以来,"敬"的工夫便成为宋明理学工夫论的重要命题之一。值得注意的是南宋陆象山消化《中庸》"戒慎恐惧"的思想,将敬主要理解为无事时对天道、天理的敬畏,由此在临事时自然表... 自北宋程伊川大倡"主敬"之说以来,"敬"的工夫便成为宋明理学工夫论的重要命题之一。值得注意的是南宋陆象山消化《中庸》"戒慎恐惧"的思想,将敬主要理解为无事时对天道、天理的敬畏,由此在临事时自然表现出一种"刚明健顺"的气象。这与程朱一派过分关注积习弊障的敬论形成了对比,构成了象山对敬的工夫的正面阐释。同时,本于孟子"气壹则动志"的观点,象山对"物欲"、"意见"等弊障也有察省,主张通过自觉的警策反省加以克服,相应地也会呈现出严肃敬畏的气象。这些都可与程朱的敬论互动,构成了象山对此工夫的反面理解。但是对程朱的敬论象山总体持批评态度,认为其会导致拘迫矜持和难明端绪的弊端,所以必须先辨明大纲,这又可以构成对前者的重要补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陆象山 先立乎其大者 本心 工夫论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