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自动心肺复苏机的加入在院外急救中的应用效果评价 被引量:3
1
作者 章楠 邵俊 +3 位作者 何利琴 朱娴 王芳 蔡春凤 《中国急救复苏与灾害医学杂志》 2023年第9期1159-1162,1175,共5页
目的比较人工按压联合机械按压和单纯人工按压对院外心脏骤停患者(OHCA)在院外急救中的复苏效果,评价自动心肺复苏机的加入在院外急救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本研究为病例对照研究,研究对象为宜兴市急救中心于2020年1月—2022年1月现场... 目的比较人工按压联合机械按压和单纯人工按压对院外心脏骤停患者(OHCA)在院外急救中的复苏效果,评价自动心肺复苏机的加入在院外急救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本研究为病例对照研究,研究对象为宜兴市急救中心于2020年1月—2022年1月现场救治的OHCA患者,根据不同的按压方式分为人工联合机械按压组和单纯人工按压组。人工联合机械为研究组,单纯人工按压组为对照组。比较两组间院外心肺复苏(CPR)持续时间,院外自主循环(ROSC)恢复率,4 h生存率,24 h生存率及72 h生存率。结果共有163例院外心脏骤停患者符合入组标准,其中研究组85例(24/85),对照组78例(14/78)。研究组院外自主循环恢复率、4 h生存率、24 h生存率明显高于对照组(31.76%vs.17.95%,25.88%vs.12.82%,15.30%vs.5.13%)(P<0.05),但两组间的心肺复苏持续时间及72 h生存率[44(35,50)vs.44(37,50),5.88%vs.2.5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相对于单纯人工胸外按压,人工联合机械按压保证了按压的质量,也提高了OHCA患者的院外ROSC率和短期生存率,自动心肺复苏机的加入在院外急救机构中值得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院外心搏骤停 机械胸外按压 徒手心肺复苏 心肺复苏机 自主循环恢复 生存率
下载PDF
117例院前心脏骤停患者心肺复苏后自主循环恢复及出院存活率相关因素分析 被引量:32
2
作者 李明华 许臻晔 +5 位作者 蒋婕 陆峰 许萍 叶继 叶静 陆一鸣 《中国急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7期603-606,共4页
目的分析院前心脏骤停(CA)患者心肺复苏(CPR)后自主循环恢复(ROSC)与存活出院的相关影响因素,为提高院前复苏成功率提供依据。方法对院前CPR成功的117例CA患者进行跟踪随访及回顾,对相关影响因素进行统计分析。结果①117例院外C... 目的分析院前心脏骤停(CA)患者心肺复苏(CPR)后自主循环恢复(ROSC)与存活出院的相关影响因素,为提高院前复苏成功率提供依据。方法对院前CPR成功的117例CA患者进行跟踪随访及回顾,对相关影响因素进行统计分析。结果①117例院外CA数据分析:出院组11例,ROSC后死亡组106例,存活出院率9.4%。②与死亡组比较,出院组心源性疾病,有进行目击者CPR、急救反应时间〈4rain等因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复苏前心律[室颤/室速(VF/VT)],出院组明显高于死亡组(P〈0.01);急救反应时间、心肺复苏时间、肾上腺素剂量与出院成功率呈明显负相关;复苏后心律变化与除颤次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使用球囊面罩通气较气管插管通气两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出院组患者插管率明显低于死亡组(P〈0.01)。结论VF/VT、急救反应时间和复苏时间长短可能是影响院前CPR成功率及出院存活率的重要因素;低剂量肾上腺素与球囊通气可能有利于提高院前CPR出院成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肺复苏(CPR) 院前急救 影响因素 出院率 自主循环恢复(rosc) 心脏骤停(CA)
下载PDF
心脏骤停自主循环恢复患者预后的多因素Cox生存分析 被引量:16
3
作者 赵梦龙 郭凯 +2 位作者 张源波 马永刚 周荣斌 《中国急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149-152,共4页
目的了解心脏骤停(cardiacarrest,CA)自主循环恢复(restorationofspontaneouscirculation,ROSC)患者的生存状况和一般临床特征,探讨影响该类患者预后的相关因素,为该类疾患的救治提供初步的理论依据。方法对北京市三家三甲医院... 目的了解心脏骤停(cardiacarrest,CA)自主循环恢复(restorationofspontaneouscirculation,ROSC)患者的生存状况和一般临床特征,探讨影响该类患者预后的相关因素,为该类疾患的救治提供初步的理论依据。方法对北京市三家三甲医院发生于院前和急诊科的63例心脏骤停自主循环恢复患者进行前瞻性研究,通过Cox比例风险模型对可能影响其预后的一般临床特征及病史资料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全面无反应量表评分、肾上腺素用量、自主循环恢复时间、初始心律为反映心脏骤停自主循环恢复患者生存率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肾上腺素用量、自主循环恢复时间与心脏骤停自主循环恢复患者的病死率呈正相关,全面无反应量表评分与其病死率呈负相关,初始心律为不可电击心律的患者较可电击心律患者病死率更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脏骤停(CA) 自主循环恢复(rosc) 预后 Cox生存分析 心肺复苏(CPR)
下载PDF
不同时机气管插管对小儿心肺复苏成功的影响 被引量:14
4
作者 徐南平 章武强 +5 位作者 林智亮 陈月 熊妍妍 郭兰芳 周能一 罗丽 《中国急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136-141,共6页
目的探讨院内心脏骤停(CA)患儿不同时间气管插管对心肺复苏(CPR)成功率的影响。方法选择2012-01~2015-12入本院急诊科1岁以内可用环抱法进行胸外按压的心脏骤停(心跳停止时间〈30min)患儿105例,其中甲组38例,乙组26例,丙组20... 目的探讨院内心脏骤停(CA)患儿不同时间气管插管对心肺复苏(CPR)成功率的影响。方法选择2012-01~2015-12入本院急诊科1岁以内可用环抱法进行胸外按压的心脏骤停(心跳停止时间〈30min)患儿105例,其中甲组38例,乙组26例,丙组20例;回顾性的选择2007-01-2011-12未行气管插管的心脏骤停患儿21例为对照组。结果①四组的初步复苏成功率和自主循环恢复(ROSC)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6.219、17.660,P=0.001)。②甲组与乙组的初步复苏成功率和ROSC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1.096、0.172,P〉0.05)。③甲组与丙组的初步复苏成功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852,P〈0.05)。④甲组、乙组与对照组的初步复苏成功率和ROSC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5.785、18.759,14.751、11.367,P〈0.01)。⑤丙组与对照组的初步复苏成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3.359.P〉0.05)。结论院内抢救心脏骤停患儿推荐经5-10个循环CPR后行气管插管及气管内给药的复苏成功率明显优于15个循环CPR后行气管插管的患儿及未行气管插管的患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脏骤停(CA) 气管插管 心肺复苏(CPR) 自主循环恢复率 复苏成功率
下载PDF
两种复苏方法对心跳骤停免复苏效果的比较 被引量:7
5
作者 顾彩虹 王立祥 +4 位作者 梁立武 孙鲲 马立芝 刘亚华 郭晓东 《中国急救复苏与灾害医学杂志》 2009年第2期85-87,共3页
目的比较常规心肺复苏和膈肌下抬挤心脏复苏法对心跳骤停复苏效果的影响,探讨开腹手术中发生心跳骤停时应采取的更为有效选择的复苏方法。方法健康的32只新西兰白兔,于呼气末窒息8min制成心搏骤停模型,分别实施常规心肺复苏和膈肌下... 目的比较常规心肺复苏和膈肌下抬挤心脏复苏法对心跳骤停复苏效果的影响,探讨开腹手术中发生心跳骤停时应采取的更为有效选择的复苏方法。方法健康的32只新西兰白兔,于呼气末窒息8min制成心搏骤停模型,分别实施常规心肺复苏和膈肌下抬挤心脏复苏法,比较2组的自主循环恢复时间,自主循环恢复率,6h后将兔处死,TUNEL法检测心肌细胞凋亡.对比2组的不同,结果膈肌下抬挤心脏组较常规心脏按压组自主循环恢复时间短,自主循环恢复率高(P〈0.05)。细胞凋亡指数检测结果:膈肌下抬挤心脏组心肌组织细胞凋亡为(12.7±3.4)%,显著低于常规心脏按压组少[(22.5±5.2)%P〈0.05]。结论开腹手术发生心跳骤停时,膈肌下抬挤心脏复苏法较常规胸外按复苏压法更为有效。其原因可能与该方法可缩短自主循环恢复时间,减少心肌细胞凋亡,减轻缺血再灌注后心肌细胞损伤程度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膈肌 心肺复苏 自主循环恢复率 凋亡 缺血再灌注损伤
下载PDF
心肺脑复苏成败相关因素初探 被引量:3
6
作者 王家燕 李智鹃 叶健晓 《中国急救复苏与灾害医学杂志》 2009年第10期761-763,共3页
目的分析心跳呼吸骤停(CA)患者行心肺复苏(CPR)后自主循环恢复(ROSC)率及存活出院率,探讨影响心肺脑复苏成败的相关因素。方法对94例在丽水市中心医院急诊科行CPR的患者,46例ROSC后收住急诊ICU治疗,16例存活出院的患者的病例... 目的分析心跳呼吸骤停(CA)患者行心肺复苏(CPR)后自主循环恢复(ROSC)率及存活出院率,探讨影响心肺脑复苏成败的相关因素。方法对94例在丽水市中心医院急诊科行CPR的患者,46例ROSC后收住急诊ICU治疗,16例存活出院的患者的病例资料进行回顾分析。将患者分为ROSC组及初级复苏失败组,存活出院组及高级复苏失败组,分别对比各组患者年龄、性别、病因、开始复苏时间、持续复苏时间。结果①6min内开始行CPR的患者自主循环恢复率及存活出院率均高于6min后开始复苏患者。②高龄患者自主循环恢复率与青壮年患者相仿,但存活出院率显著低于青壮年患者。③不同病因对自主循环恢复率及存活出院率有影响。结论开始复苏时间、年龄、病因是影响复苏成功的重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肺复苏 自主循环恢复 存活出院率
下载PDF
两种方法制备心搏骤停兔模型的比较 被引量:1
7
作者 李湘民 姚政彬 +3 位作者 朱浙祥 佘长寿 粟枫 黄国庆 《中国比较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9期87-91,113,共6页
目的比较氯化钾致颤与经食道-胸壁电致颤两种心搏骤停(cardiac arrest,CA)兔模型在心肺复苏(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CPR)过程中生理指标的特点。方法按随机数字表法将新西兰大白兔分为氯化钾致颤组(10%氯化钾0.3 mL/kg脉冲式静... 目的比较氯化钾致颤与经食道-胸壁电致颤两种心搏骤停(cardiac arrest,CA)兔模型在心肺复苏(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CPR)过程中生理指标的特点。方法按随机数字表法将新西兰大白兔分为氯化钾致颤组(10%氯化钾0.3 mL/kg脉冲式静脉注射诱发心搏骤停)和电致颤组(经食道-胸壁用35 mA交流电诱发心搏骤停),每组10只。心搏骤停5 min后进行心肺复苏。比较两组诱发心搏骤停时间、心肺复苏时间、自主循环恢复(restoration of spontaneous circulation,ROSC)情况、自主循环恢复后1 h动脉血气和血乳酸(Lac)水平,以及复苏后72 h存活情况。结果20只动物均成功诱发心搏骤停。与电致颤组比较,氯化钾致颤组诱导心搏骤停时间[(9.90±2.47)s与(27.40±6.48)s比较]和心肺复苏时间[(61.61±26.51)s与(132.00±18.55)s比较]均明显缩短(P<0.01)。氯化钾致颤组和电致颤组均有9只动物自主循环恢复,72 h分别存活8只、5只。与电致颤组比较,氯化钾致颤组自主循环恢复后1 h动脉血气pH值[(7.38±0.06)与(7.29±0.11)相比]和HCO3^-浓度[(21.86±3.65)mmol/L与(18.32±2.61)mmol/L相比]均明显升高(P<0.05),Lac水平[(1.77±0.77)mmol/L与(5.39±3.40)mmol/L相比]明显降低(P<0.01),氧分压(PO2)、二氧化碳分压(PCO2)、K+浓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与经食道-胸壁交流电刺激方法相比,氯化钾脉冲式注射可更便捷诱发兔心搏骤停,且复苏后机体内环境更为稳定,存活率更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搏骤停 心肺复苏 自主循环恢复 电刺激 氯化钾 动物模型
下载PDF
丁苯酞对家兔心脏骤停复苏后炎症反应和脑损伤的作用 被引量:3
8
作者 杨虹 成静 +3 位作者 陈芳 高贻钧 卢军 王凌 《中国急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8期793-797,共5页
目的探讨丁苯酞(NBP)对家兔心脏骤停(CA)复苏后炎症反应和脑损伤的作用.方法56只家兔随机分为心脏骤停复苏对照组(CA组)、丁苯酞干预组(NBP组).两组均进行CA复苏建模.建模成功后CA组无干预观察至72 h,NBP组静脉注射丁苯酞[10 mL/(kg... 目的探讨丁苯酞(NBP)对家兔心脏骤停(CA)复苏后炎症反应和脑损伤的作用.方法56只家兔随机分为心脏骤停复苏对照组(CA组)、丁苯酞干预组(NBP组).两组均进行CA复苏建模.建模成功后CA组无干预观察至72 h,NBP组静脉注射丁苯酞[10 mL/(kg·d)]观察至72 h.两组分别于CA复苏前、自主循环恢复后12 h、24 h、72 h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DS)并处死3只,检测血清肿瘤坏死因子(TNF-α)、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1β(IL-1β)、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S-100B蛋白(S-100B)水平和脑组织含水量.结果NBP组自主循环恢复(ROSC)后TNF-α、IL-6、IL-1β各时间点的水平明显高于CA前(P<0.05),NDS评分均比CA组同时间点水平明显升高(分:65.61±3.51 vs.53.82±3.90,68.53±4.01 vs.56.81±3.81,75.33±2.24 vs.68.21±2.52,P<0.05).而NBP组ROSC后12h、24 h、72 h血清NSE水平均比CA组各同时间点明显降低(pg/mL:18.65±0.98 vs.22.01±2.21,21.68±1.52 vs.32.33±1.94,14.02±1.62 vs.19.67±1.88,P<0.05).同样NBP组ROSC后12 h、24 h、72 h血清S-100B水平均比CA组各同时间点明显降低(pg/mL:12.03±1.69 vs.17.11±3.68,8.63±2.13 vs.12.66±2.43,7.18±1.62 vs.8.24±1.86,P<0.05).而且NBP组72 h脑组织含水量明显低于同时间点CA组(P>0.05).结论丁苯酞能够改善家兔CA复苏后的炎症反应和脑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脏骤停(CA) 丁苯酞(NBP) 炎症反应 脑损伤 自主循环恢复(rosc) 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 S-100B蛋白(S-100B)
下载PDF
依达拉奉对心室颤动大鼠心肌的保护作用
9
作者 孙雷雷 雷玲艳 +2 位作者 陈蒙华 谢露 陈晓扬 《中国急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1期1029-1032,I0002,共5页
目的 研究依达拉奉对心室颤动(VF)大鼠心肌组织的保护作用.方法 通过食道快速起搏法建立大鼠心室颤动模型,76只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对照组、依达拉奉组,每组再分为自主循环恢复(ROSC)后12、24、48及72 h四个时间点.各时间点检... 目的 研究依达拉奉对心室颤动(VF)大鼠心肌组织的保护作用.方法 通过食道快速起搏法建立大鼠心室颤动模型,76只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对照组、依达拉奉组,每组再分为自主循环恢复(ROSC)后12、24、48及72 h四个时间点.各时间点检测心肌组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含量的变化情况,并对心肌行组织病理学光镜检查.结果 依达拉奉组大鼠心肌组织中的SOD含量在12、24、48及72 h均高于对照组(P<0.01或P<0.05),MDA含量在以上四个时间点均低于对照组(P<0.01或P<0.05);镜下观察,依达拉奉组心肌组织病理损伤程度较对照组为轻,其中以24 h和48 h最为明显.结论 ROSC后尽早使用依达拉奉,可通过提升体内SOD活力,降低MDA含量,减轻缺血-再灌注损伤而起到心脏保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依达拉奉 心室颤动(VF) 缺血-再灌注损伤 超氧化物歧化酶(SOD) 丙二醛(MDA) 自主循环恢复(rosc)
下载PDF
血氧饱和度引导下供氧对心搏骤停复苏自主循环恢复患者神经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2
10
作者 余益民 曾淑芳 陆维娣 《中国医药导报》 CAS 2011年第23期30-33,共4页
目的:观察血氧饱和度引导下供氧对心搏骤停复苏自主循环恢复(ROSC)患者神经功能的影响。方法:将ROSC患者102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各51例。复苏后在机械通气支持下,在10min内两组均给予100%FiO2,在随后的1h内.对照组和试... 目的:观察血氧饱和度引导下供氧对心搏骤停复苏自主循环恢复(ROSC)患者神经功能的影响。方法:将ROSC患者102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各51例。复苏后在机械通气支持下,在10min内两组均给予100%FiO2,在随后的1h内.对照组和试验组分别实施继续纯氧供氧与根据脉冲血氧饱和度调整吸人氧浓度,使血氧饱和度达到94%~96%供氧,并比较两组复苏后血清SOD、MDA以及APACHEH评分和临床转归情况。结果:试验组复苏后第1、2周的SOD[(121.8±38.5)mU/L,(147.5±42.1)mU/L]显著高于对照组[(95.3±35.7)mU/L,(128.7±40.8)mU/L](P〈0.05),而试验组MDA[(13.57±5.04)mmol/L,(11.12±3.89)mmol/L]显著低于对照组[(16.13±4.99)mmol/L,(13.59±4.20)mmol/L](P〈0.05);复苏后第3天试验组APACHEⅡ评分[(12.26±4.98)分]显著低于对照组[(16.34±5.12)分](P〈0.05);复苏第28天试验组神经功能恢复正常和轻度障碍率(23.53%、21.57%)显著高于对照组(9.80%、7.84%),而植物状态和死亡率(7.84%、37.25%)显著低于对照组(15.69%、56.8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血氧饱和度引下供氧可改善心搏骤停复苏自主循环恢复患者神经功能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供氧 心搏骤停 自主循环恢复 神经功能
下载PDF
腹部提压法对窒息性心搏骤停猪复苏效果的实验研究
11
作者 王立祥 李秀满 +3 位作者 刘亚华 刘鲲 马立芝 郭晓东 《麻醉与监护论坛》 2012年第1期41-43,共3页
目的:比较胸外按压心肺复苏(CC-CPR)与腹部提压心肺复苏(ALc-CPR)对窒息性心搏骤停猪复苏时血流动力学指标和通气指标的影响。初步评价腹部提压法对窒息性心搏骤停猪的复苏效果。方法:健康家猪30只,建立窒息性心搏骤停模型。随... 目的:比较胸外按压心肺复苏(CC-CPR)与腹部提压心肺复苏(ALc-CPR)对窒息性心搏骤停猪复苏时血流动力学指标和通气指标的影响。初步评价腹部提压法对窒息性心搏骤停猪的复苏效果。方法:健康家猪30只,建立窒息性心搏骤停模型。随机分为两组。每组15R,分别实施cc-cPR和ALc-cPR。窒息前10min开始连续记录心电圈(ECG)、经皮脉搏氧饱和度(Sp02).呼气宋二氧化碳分压(PETC02),主动脉收缩压(SBP).舒张压(DBP)、中心静脉压(CVP)和潮气量(VT)直至试验结束;计算主动脉平均动脉压(MAP)、冠脉灌注压(CPP)和每分通气量(MV);分别在窒息前10min(TI),窒息后10min(T2)、复苏后5min(T3)、复苏后10mii3(T4)、复苏后20min(T5)抽取动脉血查血气。观察两组动物的自主循环恢复(ROSC)率,24h存活率和24h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结果:CC-CPR组MAP和CPP高于ALC-CPR组.两组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ALC-CPR组的VT和MV高于CC-CPR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CC-CPR组ROSC率为26.7%,ALC-CPR组为8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4h存活率CC-CPR组为13.3%,ALC-CPR组为6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4h神经功能评分ALC-CPR组优于CC-CPR组。结论:在窒息性心搏骤停猪的复苏早期,ALC-CPR较cc-CPR更具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肺复苏 平均动脉压 冠脉灌注压 自主循环恢复率 腹部提压法
下载PDF
乌司他丁对大鼠心肺复苏后血清与海马CA1区S100β蛋白变化的作用 被引量:14
12
作者 周世方 陈寿权 +6 位作者 李章平 王万铁 章杰 晏平 黄唯佳 程俊彦 李惠萍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170-174,共5页
目的探讨乌司他丁对大鼠心肺复苏(CPR)后脑含水含量、血清S100β蛋白及海马CA1区S100β蛋白表达变化的影响。方法成年雄性SD大鼠120只,随机分为假手术对照组(n=40)、复苏组(n=40)、乌司他丁组(n=40),每组按气管切开后(对照... 目的探讨乌司他丁对大鼠心肺复苏(CPR)后脑含水含量、血清S100β蛋白及海马CA1区S100β蛋白表达变化的影响。方法成年雄性SD大鼠120只,随机分为假手术对照组(n=40)、复苏组(n=40)、乌司他丁组(n=40),每组按气管切开后(对照组)或自主循环恢复(ROSC)后(复苏组、乌司他丁组)0.5h,3h,6h,12h和24h分为5个亚组(n=8)。复苏组和乌司他丁组采用窒息致大鼠心脏骤停(CA)和心肺复苏(CPR)模型,乌司他丁组于ROSC后2min内经颈动脉推注注射用乌司他丁(10万U/kg)。对照组仅行麻醉、气管切开和血管穿刺。分别于各时间点取血和组织标本,以干湿比质量法测定脑组织含水量;ELISA法检测血清S100β蛋白质量浓度,免疫组化测定海马S100β蛋白的表达。数据处理应用SPSS10.0软件,多组比较采用方差分析。方差齐性检验采用用Levene’s法,方差齐性时采用LSD法,方差不齐时采用Tamhane’s检验,相关分析采用Person’s法。结果与对照组比较,复苏组ROSC后各亚组脑含水量显著升高(P〈0.05或P〈0.01),与复苏组比较,乌司他丁组12h,24h脑含水量显著降低(P〈0.05)。与对照组比较,复苏组血清S100β蛋白ROSC后0.5h起即明显升高,并持续上升至12h达峰值,24h有所回落,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复苏组比较,乌司他丁组ROSC后6h、12h、24h显著降低(P〈0.01)。免疫组化显示对照组海马CA1区S100β蛋白阳性细胞均维持在较低水平,复苏组ROSC后各时相海马CA1区S100β蛋白阳性细胞数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或P〈0.01);与复苏组比较,乌司他丁组从ROSC后6h起S100β蛋白阳性细胞表达显著降低(P〈0.05)。且复苏后各时相海马CA1区S100β蛋白与脑含水量密切相关(r=0.862,P=0.015)。结论乌司他丁能降低大鼠心肺复苏后血清S100β蛋白、海马CA1区星形胶质细胞S100β蛋白表达和脑水肿程度,从而减轻脑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肺复苏 S100Β蛋白 乌司他丁 脑损伤 海马CA1 自主循环恢复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