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双下颌管的CBCT观察 被引量:7
1
作者 杨晓莉 刑一栋 +1 位作者 吕成奇 邹德荣 《口腔颌面外科杂志》 CAS 2015年第2期108-112,共5页
目的 :应用CBCT对下颌骨双下颌管情况进行观察和研究,统计其发生概率,为下颌后牙区种植及下颌第三磨牙拔除提供参考。方法:收集2012—2014年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口腔科就诊病人200例,征得患者同意登记个人信息并拍摄CBCT。观察患者有无... 目的 :应用CBCT对下颌骨双下颌管情况进行观察和研究,统计其发生概率,为下颌后牙区种植及下颌第三磨牙拔除提供参考。方法:收集2012—2014年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口腔科就诊病人200例,征得患者同意登记个人信息并拍摄CBCT。观察患者有无双下颌管,描述其走行特征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双下颌管发生率为29.5%,并发现三分支下颌管2例。下颌管分支根据走行方向分成3类:磨牙管、颊舌侧管、前行管。其中磨牙管发生率为20%,颊舌侧管发生率为8%,前行管发生率72%。结论:经CBCT观察发现,双下颌管有较高发生率,在下颌后区进行种植术等各种手术治疗前应拍摄CBCT,警惕双下颌管的存在,防止严重并发症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下颌管 变异 CBCT 磨牙管
下载PDF
下颌管分支的锥形束CT观测研究 被引量:5
2
作者 杨鑫 王承煜 +1 位作者 王珏 范亚伟 《口腔医学》 CAS 2021年第10期900-904,共5页
目的基于锥形束CT(cone 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研究下颌管分支的分布情况及相关数据,为临床实践提供指导和依据.方法对400例(共800侧下颌骨)山西地区成年人,拍摄CBCT后对下颌管分支的出现情况及其长度、直径和角度进行测量分析... 目的基于锥形束CT(cone 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研究下颌管分支的分布情况及相关数据,为临床实践提供指导和依据.方法对400例(共800侧下颌骨)山西地区成年人,拍摄CBCT后对下颌管分支的出现情况及其长度、直径和角度进行测量分析,探究性别、左右侧及各年龄层对下颌管分支的影响.结果400例患者中下颌管分支的发生率为40.75%(163/400),共发生于248侧(31.0%)下颌骨中.下颌管分支的分型中,磨牙后管、牙管、前行管和颊舌侧管的比例分别为45.97%、23.39%、28.63%和2.02%,下颌管分支的直径平均为(1.18±0.36)mm,长度平均为(12.58±4.72)mm,与下颌管主干的夹角平均为42.46°±18.14°.结论山西地区成年人群的下颌管分支发生率较高,尤其在磨牙后区较常见,在行下颌后牙区外科手术前,建议拍摄CBCT预估风险,避免发生术中损伤导致严重的并发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颌管分支 锥形束CT 发生率 磨牙后管
下载PDF
基于CBCT对成人下颌磨牙后管的影像学研究 被引量:2
3
作者 胡腾 冯红超 +2 位作者 王朝辉 邵敏 余鑫 《海南医学》 CAS 2020年第7期893-896,共4页
目的使用锥形束CT (CBCT)探究成人下颌管分支发生率,总结磨牙后管存在分型及形态特征并测量各位点间线性距离。方法系统随机抽取2017-2019年于贵阳市口腔医院放射科行CBCT拍摄的500例患者数据,所取样本经严格纳入排除标准后纳入分析,观... 目的使用锥形束CT (CBCT)探究成人下颌管分支发生率,总结磨牙后管存在分型及形态特征并测量各位点间线性距离。方法系统随机抽取2017-2019年于贵阳市口腔医院放射科行CBCT拍摄的500例患者数据,所取样本经严格纳入排除标准后纳入分析,观测并统计下颌管分支数量、类型、比率等及磨牙后管的存在分型和形态学特点,并做相关测量。结果 (1)研究最终纳入样本445例(890侧),发现分支神经管364侧(40.90%),其中最常见为牙管147侧(16.52%),其次为前行管118侧(13.26%)和磨牙后管99侧(11.12%),未见颊舌向管。(2)共计发现90例磨牙后管,其中男性44例,女性46例;左侧36侧,右侧63侧,性别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右侧磨牙后管多于左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磨牙后管按形态与走向轨迹分Ⅰ~Ⅷ型,其中Ⅱ型管最多见,达50侧(50.51%),其次Ⅰ型管23侧(23.23%),Ⅵ型管最少见,仅1侧(1.01%)。(3)磨牙后管垂直高度平均(10.39±2.47) mm,水平长度平均(11.93±3.03) mm,磨牙后孔距第二或第三磨牙远中釉牙骨质界(CEJ)平均(11.55±5.37) mm,磨牙后管的平均起点管径和出口管径分别为(1.75±0.77) mm和(1.26±0.51) mm,起点管径宽于出口管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磨牙后管并非罕见的解剖结构,术前CBCT评估下颌管分支、磨牙后管形态有助于规避手术风险,制定更安全的手术计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磨牙后管 锥形束CT 成人 解剖 下颌神经管分支
下载PDF
基于CBCT对成年人磨牙后管与下颌骨关系的研究 被引量:2
4
作者 薛凯洋 胡光 +2 位作者 韩浩 吴来迪 杜田丰 《河南医学研究》 CAS 2023年第1期21-25,共5页
目的 研究下颌神经管分支及磨牙后管的发生,探讨其对临床手术的影响。方法 通过锥形束计算机断层扫描(CBCT)观测2020年8月至2021年8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口腔种植修复科400例成人患者的CBCT影像资料,分析下颌神经管分支的分型信息,测... 目的 研究下颌神经管分支及磨牙后管的发生,探讨其对临床手术的影响。方法 通过锥形束计算机断层扫描(CBCT)观测2020年8月至2021年8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口腔种植修复科400例成人患者的CBCT影像资料,分析下颌神经管分支的分型信息,测量磨牙后管的主干及分支的直径,分支到下颌骨各部位的距离。结果 在400例(800侧)患者中,166例(41.50%)共计254侧(31.75%)观测到下颌神经管分支,103侧(12.88%)为磨牙后管,48侧(6.00%)为牙管,81侧(10.13%)为前行管,22侧(2.75%)为颊舌管。下颌骨分支有磨牙后管的患者主干直径为(3.99±0.80)mm,分支直径为1.50(1.25~1.60)mm。磨牙后管分支到颊骨板的水平距离为(6.23±1.55)mm,到舌骨板的水平距离为3.38(2.50~4.38)mm,到牙槽嵴顶的垂直距离为(13.50±4.29)mm。结论 成年人下颌神经管分支中磨牙后管发生率较高,在临床手术时应提前拍摄CBCT,以免术中损伤神经以及手术并发症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磨牙后管 锥形束计算机断层扫描 下颌神经
下载PDF
下颌磨牙后管在山西人群中走形的影像学研究
5
作者 弓前楠 王珏 范亚伟 《口腔疾病防治》 2023年第1期40-46,共7页
目的了解山西人群的下颌磨牙后管形态学特征,测量相关数据,为磨牙后区及下颌支部位手术安全性提供理论指导。方法系统随机抽取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口腔科400例患者锥形束CT影像资料,筛选符合纳入标准影像,使用锥形束CT及数字化软件测... 目的了解山西人群的下颌磨牙后管形态学特征,测量相关数据,为磨牙后区及下颌支部位手术安全性提供理论指导。方法系统随机抽取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口腔科400例患者锥形束CT影像资料,筛选符合纳入标准影像,使用锥形束CT及数字化软件测量相关数据,进行磨牙后管分型,建立磨牙后管三维模型,观测并统计磨牙后管数量、分布及走形,对相关数据进行测量。结果本研究最终纳入样本368例,84例样本中存在磨牙后管,发生率为22.83%。其中男性47例,女性37例;左侧55侧,右侧52侧,性别、侧别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以下颌角与磨牙后区后缘为界,将磨牙后管起始位置分为A(下颌支区)、B(磨牙后区)两区,磨牙后管按形态及走形可分为A1~A5、B1~B4共9型,其中磨牙后管起自下颌支区沿下颌骨内侧弯曲向上行走的A3型最为多见,其次是B3型,A4型最少见。磨牙后管平均长度为(10.95±2.76)mm,起始位置平均直径为(1.22±0.50)mm,磨牙后孔平均直径为(1.05±0.39)mm,磨牙后孔距第三磨牙远中釉牙骨质界平均距离为(9.50±3.66)mm。结论山西人群磨牙后管发生率较高,行磨牙后区及下颌支部位手术时需避免术中术后并发症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磨牙后管 磨牙后孔 锥形束CT 下颌管分支 分型 发生率 解剖变异
下载PDF
双下颌管分支的CBCT观察 被引量:3
6
作者 孙芹 杨永进 李广 《牙体牙髓牙周病学杂志》 CAS 2017年第12期713-716,共4页
目的:运用锥形束CT(CBCT)分析双下颌管分支情况。方法:用InVivoDental软件对600名(男、女各300名)患者的CBCT影像资料进行观察,分析双下颌管分支的发生类型、概率,测量磨牙后孔中心点距下颌第二磨牙远中釉牙骨质界的水平距离,并对数据... 目的:运用锥形束CT(CBCT)分析双下颌管分支情况。方法:用InVivoDental软件对600名(男、女各300名)患者的CBCT影像资料进行观察,分析双下颌管分支的发生类型、概率,测量磨牙后孔中心点距下颌第二磨牙远中釉牙骨质界的水平距离,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600名(1 200侧)患者中,有双下颌神经管分支174名,209侧;其中男90名,女84名,男、女比无差异(P>0.05)。双下颌管根据其走向的分类中,前行管的发生率最高(106侧,48.62%)。双侧下颌管均有分支35名;仅单侧有分支139名,其中左侧67名,右侧72名,左右侧比较无差异(P>0.05)。不同年龄组中神经管分支的发生率以40~49岁组较高(40%),各年龄组间两两相比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磨牙后孔中心点距下颌第二磨牙远中釉牙骨质界的平均水平距离为(14.67±2.67)mm,不同性别和左右侧之间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3下颌管分支的有9例,为磨牙后管和其他类型神经管的组合,均位于单侧下颌骨。结论:双下颌管分支的发生率相对较高,前行管的发生率最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下颌管分支 CBCT 磨牙后孔
下载PDF
基于CBCT的下颌神经管磨牙后区分支的影像学研究 被引量:5
7
作者 陈州莉 严洪海 邵现红 《口腔医学》 CAS 2014年第5期343-346,共4页
目的通过口腔专用锥形束CT(CBCT)探讨下颌神经管位于磨牙后区的分支的存在概率及对临床应用的影响。方法利用CBCT扫描机对患者进行下颌骨的横断面连续薄层扫描及多平面重建,研究下颌神经管磨牙后区分支的分布及走行情况。结果在208例患... 目的通过口腔专用锥形束CT(CBCT)探讨下颌神经管位于磨牙后区的分支的存在概率及对临床应用的影响。方法利用CBCT扫描机对患者进行下颌骨的横断面连续薄层扫描及多平面重建,研究下颌神经管磨牙后区分支的分布及走行情况。结果在208例患者共416侧下颌神经管中观察到66例患者存在下颌神经管磨牙后区分支,其中单侧分支53例,双侧均有分支13例,共计79例,下颌神经管磨牙后区分支率18.99%,分支均位于主干上方,分布于下颌第三磨牙远中或根方(若下颌第三磨牙缺失,分布于下颌第二磨牙远中)。结论本研究得出的下颌神经管磨牙后区的分支的存在概率及位置,可为临床上口腔颌面外科手术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BCT 下颌神经管 分支 磨牙后区
下载PDF
位于磨牙后管的下颌阻生牙1例报告
8
作者 李鹏飞 鲁琦 +1 位作者 田林洪 张纲 《口腔颌面外科杂志》 CAS 2022年第4期262-264,共3页
磨牙后管(retromolar canal,RMC)作为下颌管穿行于下颌骨体部的分支,其内包含神经血管束,易造成局部麻醉失败。一旦术中损伤该神经管,往往会导致术中及术后出现严重出血等并发症。本文报告1例使用超声骨刀拔除邻近RMC的埋伏阻生齿的病例... 磨牙后管(retromolar canal,RMC)作为下颌管穿行于下颌骨体部的分支,其内包含神经血管束,易造成局部麻醉失败。一旦术中损伤该神经管,往往会导致术中及术后出现严重出血等并发症。本文报告1例使用超声骨刀拔除邻近RMC的埋伏阻生齿的病例,并对相关文献进行了回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磨牙后管 超声骨刀 微创手术 阻生齿
下载PDF
下颌神经管磨牙后区分支的三维影像学研究 被引量:1
9
作者 王錡 严洪海 +1 位作者 陈州莉 邵现红 《中国医刊》 CAS 2015年第3期71-74,共4页
目的通过口腔专用锥形束CT技术探究下颌神经管磨牙后区分支的相关数据以及其与该区位置的关系,为临床外科手术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收集和分析316例中国人锥形束CT扫描数据,筛选有下颌管磨牙后区神经分支的病例,并对其进行长度、第二磨牙... 目的通过口腔专用锥形束CT技术探究下颌神经管磨牙后区分支的相关数据以及其与该区位置的关系,为临床外科手术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收集和分析316例中国人锥形束CT扫描数据,筛选有下颌管磨牙后区神经分支的病例,并对其进行长度、第二磨牙远中根的距离、颊侧骨板和舌侧的距离测量分析。结果下颌神经管磨牙后区分支的平均长度为(3.41±1.44)mm;下颌神经管磨牙后区分支的末端与下颌第二磨牙远中根的距离的平均值为(12.83±5.43)mm,其末端距离唇颊侧骨板的平均值为(6.18±1.73)mm;距离牙槽嵴顶的平均值为(18.47±6.34)mm;距离舌侧骨板的平均值为(5.79±1.67)mm。结论在种植手术和拔除阻生牙等外科手术之前,使用锥形束CT对其具体位置进行多平面重建并进行分析,能够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颌神经管 磨牙后区分支 锥形束CT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