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7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稻秆还田方式对麦田N_2O排放的影响 被引量:24
1
作者 马二登 马静 +3 位作者 徐华 曹金留 蔡祖聪 八木一行 《土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870-873,共4页
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3种稻秆还田方式(表面覆盖、均匀混施和原位焚烧)对麦田N2O排放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稻秆还田方式麦田N2O排放量为:表面覆盖>对照(不施稻秆)>均匀混施>原位焚烧。与对照相比,稻秆表面覆盖显著增加麦田N2O... 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3种稻秆还田方式(表面覆盖、均匀混施和原位焚烧)对麦田N2O排放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稻秆还田方式麦田N2O排放量为:表面覆盖>对照(不施稻秆)>均匀混施>原位焚烧。与对照相比,稻秆表面覆盖显著增加麦田N2O排放量,而均匀混施和原位焚烧显著减少N2O排放量。N2O排放通量与土壤温度无显著相关性,与土壤水分呈显著正相关。与对照相比,稻秆均匀混施使小麦产量显著增加,表面覆盖和原位焚烧对小麦产量无显著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秆还田方式 N2O排放通量 麦田 产量
下载PDF
航天器分子污染返回流计算方法 被引量:3
2
作者 焦子龙 庞贺伟 《宇航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415-421,共7页
随着对航天器长寿命、高性能、高可靠要求的不断提高,污染逐渐成为影响任务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数值模拟是评估分子污染的主要手段之一。对返回流计算方法进行了总结,详细介绍不同方法的理论基础、计算细节,对方法的优缺点、适用性等进... 随着对航天器长寿命、高性能、高可靠要求的不断提高,污染逐渐成为影响任务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数值模拟是评估分子污染的主要手段之一。对返回流计算方法进行了总结,详细介绍不同方法的理论基础、计算细节,对方法的优缺点、适用性等进行了比较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子污染 返回流 自散射 背景散射
下载PDF
稻田生态系统中植硅体的产生与积累——以嘉兴稻田为例 被引量:22
3
作者 李自民 宋照亮 姜培坤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2期7197-7203,共7页
在嘉兴杭嘉湖平原实验基地,以嘉花11、浙粳37、宁81、祥湖301、秀水09等5个品种水稻及其0—10cm表层土壤为研究对象,运用微波消解和Walkley-Black的方法,研究了稻田生态系统中植硅体的产生和积累通量,为了解植硅体在稻田生态系统硅和碳... 在嘉兴杭嘉湖平原实验基地,以嘉花11、浙粳37、宁81、祥湖301、秀水09等5个品种水稻及其0—10cm表层土壤为研究对象,运用微波消解和Walkley-Black的方法,研究了稻田生态系统中植硅体的产生和积累通量,为了解植硅体在稻田生态系统硅和碳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中的作用提供科学参考。结果表明:(1)植硅体含量在不同品种水稻中嘉花11、宁81和祥湖301高于浙粳37和秀水09,在各器官中鞘>叶>茎>根>穗;(2)水稻植株植硅体产生通量为1269.59 kg hm-2a-1,其中地上部分为1203.44 kg hm-2a-1,地下部分为66.15 kg hm-2a-1,在种植50a的稻田0—10cm土壤中的积累通量为40.38 kg hm-2a-1;(3)选择嘉花11等高植硅体含量品种进行推广种植,对提高水稻植硅体产生通量及其包裹大气中CO2通量有很大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田 植硅体 产生通量 积累通量 秸秆还田 植硅体固定CO2
下载PDF
麦季稻秆还田方式对后续稻季CH4排放的影响 被引量:11
4
作者 马二登 马静 +2 位作者 徐华 蔡祖聪 八木一行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729-732,共4页
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麦季4种稻秆还田方式(不还田、表面覆盖、均匀混施和原位焚烧)对后续稻季CH4排放的影响,以探讨稻-麦轮作系统中秸秆还田对稻田温室气体排放的后续效应。试验于2007年小麦播种期将4.8t·hm-2水稻秸秆分别以不同方... 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麦季4种稻秆还田方式(不还田、表面覆盖、均匀混施和原位焚烧)对后续稻季CH4排放的影响,以探讨稻-麦轮作系统中秸秆还田对稻田温室气体排放的后续效应。试验于2007年小麦播种期将4.8t·hm-2水稻秸秆分别以不同方式还田(不还田处理除外),利用静态箱/气相色谱法对2008年后续稻季CH4排放进行观测。结果表明,不同麦季稻秆还田方式显著影响后续稻季的CH4排放。与不施稻秆处理相比,表面覆盖和均匀混施处理后续稻季CH4排放量增加了75%和40%,且CH4排放量差异主要体现在水稻生长前期(0-60d);原位焚烧处理CH4排放量与稻秆不还田处理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与不施稻秆处理相比,均匀混施处理显著增加稻季开始前土壤全C质量分数6%和全N质量分数12%(P<0.05);各处理水稻(Oryzasativa L.)产量无显著差异(P>0.05);稻秆麦季均匀混施与表面覆盖相比能在一定程度上抑制后续稻季CH4排放,同时避免了秸秆焚烧导致的C、N、P等元素的大量损失,是较为合理的麦季稻秆还田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秆还田方式 CH4排放 土壤性质 水稻产量 稻-麦轮作
下载PDF
不同轮作方式和秸秆还田对麦田土壤CO_2排放与水热碳氮状况和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2
5
作者 李昌珍 张婷婷 +2 位作者 冯永忠 任广鑫 杨改河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190-197,共8页
为探讨免耕条件下不同轮作方式秸秆还田对土壤CO2排放的影响,本研究通过长期定位试验,采用GXH-3010E1型便携式红外线分析器测量土壤CO2排放速率,对比研究冬小麦-夏闲、冬小麦-夏玉米和冬小麦-夏大豆在秸秆还田条件下土壤CO2排放的动态... 为探讨免耕条件下不同轮作方式秸秆还田对土壤CO2排放的影响,本研究通过长期定位试验,采用GXH-3010E1型便携式红外线分析器测量土壤CO2排放速率,对比研究冬小麦-夏闲、冬小麦-夏玉米和冬小麦-夏大豆在秸秆还田条件下土壤CO2排放的动态变化及其与土壤温度、水分之间的回归关系,并分析比较土壤有机碳和碱解氮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三种轮作方式秸秆还田条件下冬小麦土壤CO2排放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规律,平均CO2排放通量表现为冬小麦-夏玉米全量还田>冬小麦-夏玉米不还田>冬小麦-夏大豆全量还田>冬小麦-夏大豆不还田>冬小麦-夏闲全量还田>冬小麦-夏闲不还田。所有处理土壤CO2排放通量与土壤含水率和土壤温度均呈极显著正相关,秸秆未还田处理地温与CO2排放通量的模拟模型要好于秸秆还田处理。各处理冬小麦收获后土壤有机碳和碱解氮含量均比播种前高,FA、FN处理有机碳增加最大,SA、SN碱解氮增加最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轮作方式 秸秆还田 CO2排放 土壤温度 土壤湿度 有机碳 碱解氮
下载PDF
航天器分子污染返回流计算方法 被引量:5
6
作者 焦子龙 《航天器环境工程》 2008年第3期269-275,199,共7页
随着航天器对长寿命、高性能、高可靠要求的不断提高,污染逐渐成为影响任务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数值模拟是评估分子污染的主要手段之一。文章对返回流计算方法进行了总结,详细介绍不同方法的理论基础、计算细节,对每种方法的优缺点、适... 随着航天器对长寿命、高性能、高可靠要求的不断提高,污染逐渐成为影响任务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数值模拟是评估分子污染的主要手段之一。文章对返回流计算方法进行了总结,详细介绍不同方法的理论基础、计算细节,对每种方法的优缺点、适用性等进行了比较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子污染 返回流 自散射 背景散射
下载PDF
航天器的防污染技术 被引量:3
7
作者 王庆祥 《航天器环境工程》 2000年第2期20-28,共9页
简单介绍了航天器污染的概念,污染对航天器的损害,航天器污染研究的重要性,以及国内外航天器防污染研究概况。着重介绍真空热试验中的污染控制方法。引入航天器自污染的概念,介绍消除航天器自污染的有效办法是真空烘烤。
关键词 航天器污染 污染控制 航天器自污染 真空烘烤 返回流
下载PDF
不同留茬高度秸秆还田冬小麦田甲烷吸收及影响因素 被引量:13
8
作者 王丙文 迟淑筠 +4 位作者 田慎重 宁堂原 陈国庆 赵红香 李增嘉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170-178,共9页
为了探讨不同留茬高度的玉米秸秆还田下冬麦田甲烷(CH4)的吸收规律,为评估该地区温室气体排放量与发展循环农业提供依据,该研究基于连续10a的不同耕作措施进行定位试验,采用静态箱—气相色谱法研究了4种不同玉米秸秆留茬高度还田对冬麦... 为了探讨不同留茬高度的玉米秸秆还田下冬麦田甲烷(CH4)的吸收规律,为评估该地区温室气体排放量与发展循环农业提供依据,该研究基于连续10a的不同耕作措施进行定位试验,采用静态箱—气相色谱法研究了4种不同玉米秸秆留茬高度还田对冬麦田CH4吸收通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秸秆留茬高度即秸秆还田量的增加,麦田CH4吸收通量逐渐减少,表现为秸秆不还田(AS)≈秸秆留茬0.5m还田(S-0.5)>秸秆留茬1m还田(S-1)≈秸秆全量还田(PS),常规耕作不还田处理(AC)和免耕不还田处理(AZ)分别比常规耕作全量还田(PC)和免耕全量还田处理(PZ)高18.3%和15.1%;CH4的吸收通量在小麦整个生育期呈高低相间的三峰曲线,并且与地表温度呈显著的正相关性,与20cm土层的土壤有机碳含量显著性负相关,与土壤水分相关性不明显;在CH4吸收通量的日变化中,常规和免耕的秸秆全量还田处理白天(6:00-18:00)分别比夜间(18:00-6:00)高18.2%和17.7%,CH4吸收通量与气温、地表温度和20cm地温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试验表明,常规耕作麦田的CH4吸收通量比免耕要高8.65%。从CH4的吸收和秸秆合理利用的角度来看,常规耕作0.5m的秸秆留茬高度还田是较合理的还田方式,值得今后推广和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温室气体 甲烷 吸收 玉米秸秆还田 留茬高度 冬麦田 吸收通量
下载PDF
旱作条件下轮作模式和秸秆还田对土壤碳平衡的影响 被引量:1
9
作者 张青 李慧瑛 +4 位作者 孙媛 谭春荐 郝雯辉 任广鑫 冯永忠 《西北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1期212-218,共7页
为稳定农田土壤碳库,减少土壤碳元素流失,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校内试验基地开展为期2a的田间定位试验,研究麦豆轮作及秸秆覆盖量对土壤碳平衡影响。以麦闲轮作秸秆不还田(S0)、秸秆全量还田(S1)、秸秆半量还田(S1/2)为对照,设置麦豆轮作S... 为稳定农田土壤碳库,减少土壤碳元素流失,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校内试验基地开展为期2a的田间定位试验,研究麦豆轮作及秸秆覆盖量对土壤碳平衡影响。以麦闲轮作秸秆不还田(S0)、秸秆全量还田(S1)、秸秆半量还田(S1/2)为对照,设置麦豆轮作S0、S1、S1/2等处理,采用GXH-3010E1型便携式红外线分析仪及重铬酸钾加热法分别测定土壤碳排放通量和土壤有机碳质量分数。结果表明,2a试验期间,单位空间土壤(1m3)有机碳储量均发生变化,麦闲轮作土壤有机碳储量提升0.92×105 kg·m-3,麦豆轮作提升2.11×105 kg·m-3。其中,麦闲轮作S1/2处理增加1.64×105 kg·m-3,S1处理增加3.63×105 kg·m-3;麦豆轮作S1/2处理增加0.45×105 kg·m-3,S1处理保持稳定。观测期内麦闲地土壤碳排放通量最高值为9 000kg·m-2·h-1,麦豆地最高值为6 000kg·m-2·h-1;与麦闲区相比,麦豆轮作区碳排放总量降低了1.36×103 kg·m-2,S1/2处理碳排放总量最低。在黄土旱区实行少耕麦豆轮作半量秸秆还田有助于稳定土壤碳库减少土壤碳排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轮作 秸秆还田 有机碳质量分数 碳储量 碳通量
下载PDF
太阳黑子半影的形成和返回磁通量的来源
10
作者 刘庆忠 宋慕陶 《天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1期1-8,共8页
本文从无半影的黑子成长为带半影的黑子伴随着磁场强度增强和延伸运动这个观测事实出发,通过MHD数值模拟,证明了:(1)对流层内黑子中涡旋流动的自然形成;(2)仅在黑子表面附近磁矢才急速向外移动,最终形成我们观测到的半影磁场... 本文从无半影的黑子成长为带半影的黑子伴随着磁场强度增强和延伸运动这个观测事实出发,通过MHD数值模拟,证明了:(1)对流层内黑子中涡旋流动的自然形成;(2)仅在黑子表面附近磁矢才急速向外移动,最终形成我们观测到的半影磁场位形;(3)光球之上由于β迅速减少,这么小的延伸速度(0.2公里/秒)仅在β~1的光球区200公里厚的层里使磁矢有效地旋转,在约几小时至一天量级时间内将近似垂直的本影磁场向水平方向旋转,形成Osherovich所期的ReturnFlux磁位形,将注入日冕空间的本影主磁流同在色球和光球内就返回的半影磁流自然地划分开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子 半影磁场 磁通量 数值解 太阳黑子
下载PDF
黑子磁流体静力学的一个模型
11
作者 刘庆忠 宋慕陶 《天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1期35-42,共8页
本文对Osherovich的黑子返回磁通量模型作了适当的修改,使用黑子中心作为边界条件,用五种观测结果,导出了理论模型所需的五个主要参量,用半经验方法求得了黑子静力学模型的磁场、压力和温度等物理量.将此模型应用于一个... 本文对Osherovich的黑子返回磁通量模型作了适当的修改,使用黑子中心作为边界条件,用五种观测结果,导出了理论模型所需的五个主要参量,用半经验方法求得了黑子静力学模型的磁场、压力和温度等物理量.将此模型应用于一个中等大小的圆形对称黑子,可得到一个特解,结果发现我们的模型既能满足黑子的磁性质,同时又能满足合理的热力学量分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子 磁流体 静力学 返回磁通量模型
下载PDF
高超声速钝球柱外形表面热流分布研究 被引量:2
12
作者 张亮 程晓丽 +1 位作者 艾邦成 欧东斌 《航天返回与遥感》 2014年第1期13-20,共8页
文章采用数值求解雷诺平均Navier-Stokes方程方法对高超声速钝球柱地面试验模型进行了计算,比较了不同头部半径和肩部半径条件下表面热流的分布特征。研究表明:钝球柱头部区域表面热流分布与头部半径和肩部半径紧密相关。其中,头部半径... 文章采用数值求解雷诺平均Navier-Stokes方程方法对高超声速钝球柱地面试验模型进行了计算,比较了不同头部半径和肩部半径条件下表面热流的分布特征。研究表明:钝球柱头部区域表面热流分布与头部半径和肩部半径紧密相关。其中,头部半径对热流分布特征和热流大小均存在显著影响。当头部半径较小时,头部区域热流呈现双峰值分布,热流由驻点峰值逐渐下降,接近肩部时开始上升,至肩部峰值点后又继续下降。随着头部半径的增大,驻点热流减小,肩部热流增加,双峰值分布逐渐演变为单峰值分布,热流由驻点单调上升至肩部峰值点;相对于头部半径,肩部半径主要影响热流大小,驻点热流和肩部热流均随肩部半径的增大而增加,不同肩部半径计算模型的头部热流分布规律基本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钝球柱形 气动特性 高超声速 热流分布 数值模拟 返回式航天器
下载PDF
沟埋还田方式下不同埋草量对冬季稻田CO_2排放的影响 被引量:6
13
作者 高文玲 卞新民 +4 位作者 吴洁 郭伟 李胜 杜磊 石建福 《农业系统科学与综合研究》 CSCD 2011年第3期295-300,共6页
采用了碱液吸收法对冬季稻田CO2排放进行了田间原位测定,探讨了水旱轮作水稻季秸秆沟埋还田方式下不同埋草量对越冬稻田土壤CO2排放的影响,分析了不同处理单位草量与CO2排放通量之间的关系,并对不同单位沟埋草量的越冬稻田裸田CO2季节... 采用了碱液吸收法对冬季稻田CO2排放进行了田间原位测定,探讨了水旱轮作水稻季秸秆沟埋还田方式下不同埋草量对越冬稻田土壤CO2排放的影响,分析了不同处理单位草量与CO2排放通量之间的关系,并对不同单位沟埋草量的越冬稻田裸田CO2季节排放量进行了估算。结果表明:CO2通量和季节排放量与埋草量的变化规律基本一致,各处理平均CO2通量在51.25 mg.m-2.h-1~84.92 mg.m-2.h-1之间,不同处理之间差异不显著。各处理季节排放量为1 591.40mg.m-2.h-1~1 936.12 kg.hm-2,各处理平均CO2通量和CO2季节排放量均小于空白对照。单位草量CO2通量随埋草量的增加而下降,变化范围为10.63 mg.m-2.h-1~30.69 mg.m-2.h-1,处理Ⅰ与其它处理之间差异显著(P〈0.0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2通量 秸秆沟埋还田 水旱轮作 冬季稻田 全球变化 储碳
下载PDF
浅谈投资决策分析的基本方法 被引量:1
14
作者 何秋明 《林业科技情报》 2004年第4期41-43,共3页
长期投资是企业主要的投资方式,在投资实施之前,必须运用科学的方法进行有效的分析判 断。本文比较分析了非折现的现金流量法和折现的现金流量法两类投资决策分析的运算过程,以及两种方法 的利弊,并介绍了投资决策敏感性分析的方法。在... 长期投资是企业主要的投资方式,在投资实施之前,必须运用科学的方法进行有效的分析判 断。本文比较分析了非折现的现金流量法和折现的现金流量法两类投资决策分析的运算过程,以及两种方法 的利弊,并介绍了投资决策敏感性分析的方法。在实际工作中,应该运用多种分析方法进行比较分析,才能保 证投资决策的正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投资决策分析 长期投资 现金流量法 投资方式 企业主 比较分析 利弊 正确性 运算 基本方法
下载PDF
秸秆还田深度对土壤温室气体排放及玉米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33
15
作者 朱晓晴 安晶 +4 位作者 马玲 陈松岭 李嘉琦 邹洪涛 张玉龙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977-989,共13页
【目的】秸秆还田是培肥地力、增加土壤有机质和改善土壤结构的重要技术手段,但以往的研究表明秸秆还田会加速土壤温室气体的排放。本研究通过对秸秆不同还田深度下农田土壤温室气体排放特征和产量的研究,明确降低温室气体排放量的最佳... 【目的】秸秆还田是培肥地力、增加土壤有机质和改善土壤结构的重要技术手段,但以往的研究表明秸秆还田会加速土壤温室气体的排放。本研究通过对秸秆不同还田深度下农田土壤温室气体排放特征和产量的研究,明确降低温室气体排放量的最佳还田深度,以期为合理利用秸秆、提高作物产量,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大田微区试验,以玉米为供试作物,设置4个还田深度,采用静态箱-气相色谱法测定整个玉米生长季不同还田深度下温室气体(CO2、CH4、N2O)的排放特征,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试验共设5个处理,还田深度分别为0-10 cm(T1)、10-20 cm(T2)、20-30 cm(T3)和30-40 cm(T4),同时以不还田处理作为对照(CK)。【结果】(1)在整个玉米生长季CO2和N2O均表现为排放,CH4表现为吸收。CO2累积排放量为T3处理最高,较CK显著增加了28.6%,T4处理增加最少,较CK显著增加了17.1%(P<0.05),但T1与T4处理之间差异不显著;而N2O的累积排放量T2处理为最高,与CK相比,累积排放量显著增加111.3%,T4处理增加最少,与CK相比显著增加了12.8%(P<0.05);CH4则表现为吸收,且秸秆还田后降低了农田土壤对CH4的吸收能力,吸收量表现为CK处理>T4处理>T3处理>T1处理>T2处理,且各还田处理与CK之间差异显著(P<0.05)。(2)秸秆不同还田深度下,与对照相比,各处理玉米产量均显著增加,增产在5.6%-20.8%(P<0.05),但各处理之间的穗长、穗粗和行粒数差异不显著。当秸秆还至30-40 cm时,产量最高,较CK增加了20.8%,表明秸秆还田对提升土壤肥力及作物增产有重要作用。(3)从温室气体综合增温潜势(GWP)和温室气体排放强度(GHGI)来看,在100年尺度上,GWP表现为T2处理>T3处理>T1处理>T4处理>CK处理,而GHGI表现为T2处理>T3处理>T1处理>CK处理>T4处理,表明与CK相比,各处理均增加了玉米季温室气体的综合增温潜势,而T4处理则降低了玉米季温室气体排放强度,说明秸秆深还至30-40 cm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全球增温潜势。【结论】秸秆还田会显著增加CO2和N2O排放,降低对CH4的吸收能力;秸秆深还至30-40 cm可相对降低综合增温潜势,降低温室气体排放强度,同时显著增加玉米产量。因此,为实现较高的玉米产量和较低的温室气体排放强度,秸秆深还至30-40 cm是较为合理的土壤改良培肥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温室气体 秸秆还田深度 排放通量 玉米产量 综合增温潜势
下载PDF
航天器表面环境散射返回流TPMC模拟 被引量:3
16
作者 靳旭红 黄飞 +1 位作者 程晓丽 王强 《计算物理》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529-536,共8页
介绍试验粒子Monte Carlo(test particle Monte Carlo,TPMC)方法,并采用该方法对4种航天器表面出气分子形成的环境散射返回流进行数值模拟.其中,圆球出气表面的计算结果与已有的DSMC(direct simulation Monte Carlo)结果一致,验证了方... 介绍试验粒子Monte Carlo(test particle Monte Carlo,TPMC)方法,并采用该方法对4种航天器表面出气分子形成的环境散射返回流进行数值模拟.其中,圆球出气表面的计算结果与已有的DSMC(direct simulation Monte Carlo)结果一致,验证了方法的正确性.此外,对不同出气和来流条件下圆形平板、凸半球和凹半球3种航天器简化表面出气分子形成的环境散射返回流进行计算,结果表明:出气表面外形是影响返回通量比的一个重要因素;圆形平板和凹半球出气表面的返回通量比远大于凸半球表面的;凹半球表面的出气分子会直接和出气表面碰撞形成直接流污染,且其量级远大于返回流污染.因此,在航天器设计中尽可能使用凸形表面作为敏感的出气表面可以有效降低出气分子污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出气分子 环境散射 返回流 试验粒子Monte CARLO方法 半球
下载PDF
圆盘表面出气环境散射返回流TPMC模拟 被引量:2
17
作者 靳旭红 黄飞 +1 位作者 程晓丽 王强 《空气动力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793-798,共6页
针对航天器工作中的返回流污染问题,利用试验粒子Monte Carlo(Test Particle Monte Carlo,TPMC)方法对圆盘表面出气分子形成的环境散射返回流进行数值模拟,验证了计算结果与相关研究的一致性。结果表明:返回通量比随圆盘表面半径、来流... 针对航天器工作中的返回流污染问题,利用试验粒子Monte Carlo(Test Particle Monte Carlo,TPMC)方法对圆盘表面出气分子形成的环境散射返回流进行数值模拟,验证了计算结果与相关研究的一致性。结果表明:返回通量比随圆盘表面半径、来流气体速度、来流气体分子数密度的增加呈线性增大;随出气分子质量、来流气体攻角的增加而先增大后减小;随出气表面温度的增加而减小并渐趋于稳定;随来流气体分子质量的增加而增大并渐趋于稳定;随来流气体温度的增加而增大。同时,采用分子动理学的观点,分析了这些因素影响返回通量比的物理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出气分子 环境散射 返回流 试验粒子Monte CARLO方法 圆盘
下载PDF
隐极电机电磁转矩分析
18
作者 潘爱先 陈德增 +1 位作者 张民 王永秀 《青岛建筑工程学院学报》 2001年第4期48-52,共5页
从多电流互感回路理论出发 ,以电磁转矩这一机电耦合项为依据 ,讨论电机的磁场储能与机械能相互转换的物理过程、隐极电机的电流回路中自感和互感参数计算、磁链方程及电磁转矩计算 .
关键词 电磁转矩 多回路理论 磁链
下载PDF
佛山城市典型森林群落土壤重金属分布、流通及枯落物富集特征 被引量:5
19
作者 朱立安 曾清苹 +4 位作者 柳勇 柯欢 程炯 张会化 李俊杰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3期4659-4669,共11页
富集重金属的枯落物分解可能提高重金属暴露率,增加人体接触健康风险。为了解南方城市土壤重金属在森林生态系统中的分布及流转情况,通过调查研究了佛山市8个典型森林群落土壤及枯落物重金属含量,分析了各森林群落枯落物对不同重金属的... 富集重金属的枯落物分解可能提高重金属暴露率,增加人体接触健康风险。为了解南方城市土壤重金属在森林生态系统中的分布及流转情况,通过调查研究了佛山市8个典型森林群落土壤及枯落物重金属含量,分析了各森林群落枯落物对不同重金属的富集效应及重金属随枯落物回归土壤流通量。结果表明:1)城市森林各土壤重金属含量在不同典型群落间差异显著(P<0.05),差异最大为Pb、Cr、Zn,As、Cu、Ni次之,Hg、Cd最小;土层深度(0—20,20—40,40—60 cm)对重金属含量影响显著(P<0.05),差异最大为Cd、Hg,其次为As、Cu,最小为Zn、Ni、Pb、Cr。整体上,Cd、Hg、As、Pb、Zn在0—20 cm最高,表层富集特征明显,Cr和Ni在40—60 cm最高。2)8个森林群落中阴香—白楸—醉香含笑群落(CMMC)枯落物对8种重金属的综合富集系数(TBCF,66.76)最高,其中以Cd的富集效果最突出,富集系数为44.45,且对Pb、Cu、Zn也相对富集;最低的为黧蒴锥—香椿—樟树群落(CTCC),综合富集系数(TBCF)为8.09,仅对Cd、Cr、Cu相对富集,对其余重金属富集效应不明显。3)相关分析显示,群落重金属枯落物流通量与0—60 cm土壤重金属平均含量(Cr和Ni除外)无显著相关性。本研究对城市森林建设管理及筛选重金属富集植物及群落具有较强理论及实践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森林土壤 重金属 枯落物 流通量 富集效应
下载PDF
投资评价动态决策的NPV法与IRR法比较分析 被引量:15
20
作者 张静 《中国矿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5期492-495,共4页
在分析内部收益率和净现值关系的基础上 ,对投资评价中项目或方案的决策问题进行了探讨 ,重点就独立项目、无约束条件互斥项目和有约束条件互斥项目 3种情况下两种方法的选择问题进行了理论和实践的论述 ,并分析了两种方法发生冲突的原... 在分析内部收益率和净现值关系的基础上 ,对投资评价中项目或方案的决策问题进行了探讨 ,重点就独立项目、无约束条件互斥项目和有约束条件互斥项目 3种情况下两种方法的选择问题进行了理论和实践的论述 ,并分析了两种方法发生冲突的原因及协调方法 .结果表明 :如果以内部收益率最大为最优方案的判别标准 ,将导致错误决策 .因此 ,当两种方法发生冲突时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投资评价 决策 净现金流量 风险收益率 净现值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