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1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Research on Supplying Mechanisms of Rural Economic Able-person in Construction of New Countryside——Based on the Phenomenon of Intelligence Returning in Under-developed Agricultural Plain Area of Henan 被引量:2
1
作者 SHAO Ming-wei Industrial Economy and Rural Development Institute,Henan University,Kaifeng 475004,China 《Asian Agricultural Research》 2011年第3期141-145,共5页
From a perspective of the discussions on researches of economic able-person by researchers at home,it can be concluded that economic able-person has become the important mode promoting rural development.The research m... From a perspective of the discussions on researches of economic able-person by researchers at home,it can be concluded that economic able-person has become the important mode promoting rural development.The research makes a discussion on the rural intelligence returning theory and points out that as a marketing action,rural intelligence returning functions directly and effectively on the supplying to rural economic able-person.The research also makes an analysis of the supplying mechanisms of rural able-person intelligence returning of the under-developed agricultural plain in Henan province.And results show that transferring of rural surplus labors takes place among provinces;farmers accelerate in returning to hometowns to make money and returning phenomena would tend to be normal.With more and more popular the intelligence returning phenomenon in rural areas,the under-developed agricultural plain in Henan province would make enough profit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URAL ECONOMIC able-person RURAL INTELLIGENCE retu
下载PDF
基于系统动力学的平原河网型灌区多尺度下灌溉用水量计算方法研究
2
作者 李其峰 陈彩明 +2 位作者 李冬晓 蔡晨凯 王士武 《中国农村水利水电》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5-29,36,共6页
以嘉兴市长水塘灌区为研究对象,建立基于系统动力学的灌区水循环过程模拟模型,并引入灌片灌溉水回归系数,应用于灌区灌溉回归水重复利用量模拟分析以及多尺度下灌溉用水量计算。结果表明:通过对模型的率定与验证,模拟得到典型泵站模拟... 以嘉兴市长水塘灌区为研究对象,建立基于系统动力学的灌区水循环过程模拟模型,并引入灌片灌溉水回归系数,应用于灌区灌溉回归水重复利用量模拟分析以及多尺度下灌溉用水量计算。结果表明:通过对模型的率定与验证,模拟得到典型泵站模拟水量与实测值基本吻合,相对差绝对值均在15%以内,模拟得到的灌区河网水位变化趋势与实测过程基本一致。模型能够较好的反映灌区水量转化过程,能够为灌区灌溉用水量统计工作提供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灌溉用水量 回归水重复利用 系统动力学 平原河网型灌区
下载PDF
秸秆深翻还田年限对西辽河平原连作玉米田土壤细菌群落的影响 被引量:4
3
作者 韩镁琪 张玉芹 +7 位作者 杨恒山 邰继承 吴志宇 萨如拉 范秀艳 孟繁昊 王淼 李晓娜 《华北农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48-157,共10页
探明秸秆深翻还田年限对西辽河平原连作玉米田土壤细菌群落的影响,为持续秸秆还田培肥地力提供理论指导。以玉米秸秆离田为对照(CK),基于细菌16S rDNA V3~V4区高通量测序技术,结合生物信息学,分析持续秸秆还田2(SR2),5(SR5),10 a(SR10)... 探明秸秆深翻还田年限对西辽河平原连作玉米田土壤细菌群落的影响,为持续秸秆还田培肥地力提供理论指导。以玉米秸秆离田为对照(CK),基于细菌16S rDNA V3~V4区高通量测序技术,结合生物信息学,分析持续秸秆还田2(SR2),5(SR5),10 a(SR10)玉米田0~20 cm和20~40 cm 2个土层有机质、氮素养分、土壤细菌群落结构及多样性变化特征。结果表明,SR2土壤有机质和氮素养分含量与CK差异不显著,而SR5和SR10显著提高土壤有机质和氮素养分含量;不同秸秆还田年限下,土壤细菌多样性存在差异且都有独有的OTU,其中SR10 OTU数目最多;Alpha多样性指数表明,土壤细菌群落的相对丰度和多样性2个土层均为SR2与CK差异不显著,SR5和SR10显著增加,且SR10与CK差异最大;在门水平上共获得51个细菌类群,相对丰度>5%的细菌门包括放线菌门、变形菌门、酸杆菌门、泉古菌门、绿弯菌门,且变形菌门、酸杆菌门和绿弯菌门的相对丰度随还田年限的增加而提升。RDA聚类分析表明,土壤细菌群落结构0~20 cm土层SR2与CK相似,SR5与SR10群落较为相似;20~40 cm土层,不同秸秆还田年限各处理均与CK存在差异,SR2与SR5群落结构相似,SR10与SR5、SR2群落结构差异均较大。土壤硝态氮、铵态氮、有机质和全氮含量对细菌菌群均有影响,表现为土壤硝态氮>铵态氮>有机质>全氮。持续秸秆还田2 a的土壤有机质和氮素养分含量与CK相比差异不显著,持续秸秆还田5,10 a显著提高。综上,细菌微生物多样性和丰富度在持续秸秆还田2 a 0~20 cm和20~40 cm土层均变化甚微,持续秸秆还田5,10 a后2个土层均显著增加;细菌群落结构0~20 cm土层持续秸秆还田2 a与CK相似,20~40 cm土层持续秸秆还田2,5,10 a均改变了细菌菌群结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辽河平原 秸秆还田年限 土壤细菌 细菌群落结构 细菌多样性
下载PDF
不同形态秸秆还田下乌栅土耕层土壤有机质含量与组成变化 被引量:2
4
作者 陈硕桐 夏鑫 +5 位作者 丁元君 冯潇 刘晓雨 Marios Drosos 李恋卿 潘根兴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3期2518-2529,共12页
【目的】基于田间试验,探讨不同形态秸秆还于稻田后耕层土壤有机质含量及其分子组成的动态变化,为秸秆资源化利用和稻田土壤固碳提供依据。【方法】选择江苏省常熟市某村的乌栅土稻田,选用新鲜未处理(CS)、过腹处理(CM)和炭化处理(CB)... 【目的】基于田间试验,探讨不同形态秸秆还于稻田后耕层土壤有机质含量及其分子组成的动态变化,为秸秆资源化利用和稻田土壤固碳提供依据。【方法】选择江苏省常熟市某村的乌栅土稻田,选用新鲜未处理(CS)、过腹处理(CM)和炭化处理(CB)的玉米秸秆,于2015年6月以等碳量(10 t C·hm^(-2))一次性还田,并以未还田处理作为对照(CK),分别于2015、2017和2019年水稻收获时采集耕层(0—15 cm)土样测定有机碳含量,并采用13C同位素丰度和生物标志物提取-GC/MS鉴定探析有机质组成变化。【结果】与CK相比,还田当年和2年后所有还田处理都显著提高了耕层土壤有机碳含量(8%—36%),但还田4年后,仅CB处理有机碳含量显著增加(24%),且增加的碳来源于施入的生物质炭。还田2年后,CS和CM处理土壤有机质中木质素酚丰度达到峰值,分别比CK增加了115%和66%;还田4年后,所有还田处理的植物源脂类的丰度均显著提高,相应地,植物源与微生物源脂类的丰度比(PL/ML)和生物标志物组分的多样性指数(H’)也显著提升。【结论】分子组成的变化可以用来判明不同形式秸秆还田下土壤有机质质量的变化;秸秆炭化还田比直接还田和过腹还田有利于稻田土壤固碳,且增强了植物源有机组分在土壤中的持留,提升了土壤有机质的分子多样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田土壤 秸秆还田 土壤有机质 生物标志物 分子组成 太湖地区
下载PDF
不同高原地区返回同一平原地区的159名青年人群的高原脱习服症状评分 被引量:10
5
作者 王引虎 王琰 +2 位作者 阳盛洪 李彬 周其全 《中国应用生理学杂志》 CAS CSCD 2014年第1期18-21,共4页
目的:对居住在喀喇昆仑山及西藏阿里地区人员进行高原脱习服症状评分调查,为制定有关防治措施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流行病学主观症状问卷调查的方法,对由不同高原地区返回同一平原地区的159名青年人群的18项症状进行调查及症状评分,分析... 目的:对居住在喀喇昆仑山及西藏阿里地区人员进行高原脱习服症状评分调查,为制定有关防治措施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流行病学主观症状问卷调查的方法,对由不同高原地区返回同一平原地区的159名青年人群的18项症状进行调查及症状评分,分析其与居住地海拔高度、人员年龄、居住时间、不同单位、持续或断续居住及文化程度高低的相关性。结果:高原脱习服主观症状评分,海拔5 000 m以上组明显高于4 300 m和3 700 m组,统计学分析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P<0.01);海拔4 300 m组与3 700 m组比较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不同居住人员(不同年龄、职务、单位、文化程度、时间、持续或断续)主观症状评分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持续高原居住组与断续居住组比较也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喀喇昆仑山及西藏阿里地区人员返回平原后脱习服主观症状评分与居民年龄、高原暴露时间、居住海拔高度、工作量大小、高原持续暴露成正相关关系。年龄越大、高原暴露时间越长、居住地海拔越高、工作量越大者高原脱习服主观症状评分越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原居民 返回平原 脱习服 症状调查
下载PDF
秸秆还田研究进展 被引量:61
6
作者 安丰华 王志春 +1 位作者 杨帆 杨洪涛 《土壤与作物》 2015年第2期57-63,共7页
秸秆还田是培肥土壤和解决田间燃烧所产生的环境问题的重要方式,本文系统介绍了国内外秸秆还田的方式、时机、还田量、腐解特征和碳氮比的影响,阐述了秸秆还田及其技术对土壤物理性质、土壤养分、土壤微生物及作物生育和产量等方面的效... 秸秆还田是培肥土壤和解决田间燃烧所产生的环境问题的重要方式,本文系统介绍了国内外秸秆还田的方式、时机、还田量、腐解特征和碳氮比的影响,阐述了秸秆还田及其技术对土壤物理性质、土壤养分、土壤微生物及作物生育和产量等方面的效应,着重概述了盐碱土秸秆还田研究的相关进展,并对今后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文章提出在松嫩平原现有的土壤、气候条件下,秸秆还田需要配套合理的改良技术,与其他物理、化学、生物措施相结合,因地制宜,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秸秆还田 松嫩平原 苏打盐碱土 效应 改良
下载PDF
久居高原移居汉族人群返回平原不同时间血液学脱适应改变 被引量:9
7
作者 刘运胜 阳盛洪 +3 位作者 苏晓津 李彬 刘晓明 周其全 《西北国防医学杂志》 CAS 2015年第8期523-525,共3页
目的:研究久居高原汉族人群返回平原后不同时间的血液学脱适应变化。方法:采用临床流行病学方法调查曾在新藏高原生活居住3年以上并返回平原生活的462名移居汉族,按照返回平原时间分为〈1年,1-5年,5-10年,10-20年,20-30年,≥30年组。... 目的:研究久居高原汉族人群返回平原后不同时间的血液学脱适应变化。方法:采用临床流行病学方法调查曾在新藏高原生活居住3年以上并返回平原生活的462名移居汉族,按照返回平原时间分为〈1年,1-5年,5-10年,10-20年,20-30年,≥30年组。随机选取126例平原健康人群作为对照组。检测其红细胞(RBC)、血红蛋白(HGB)、红细胞压积(HCT)及血小板(PLT)数量。结果:校正年龄及性别后,除返回平原1年内的移居者HGB高于正常对照组(149.1±19.4 vs141.3±13.2,P〈0.05)外,其余各组HGB水平与正常对照组无差异。校正年龄及性别后,移居者PLT水平在〈1年,1-5年,5-10年,10-20年组较正常对照组均显著降低(P〈0.05),在20-30年,≥30年组PLT与正常对照组无差异。PLT水平与返回平原时间呈正相关,r=0.137(P〈0.01)。结论:移居高原人群返回平原后血小板恢复的时间要晚于血红蛋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海拔 移居汉族 返回平原 血液学 脱适应改变
下载PDF
还田玉米秸秆氮释放对关中黄土供氮和冬小麦氮吸收的影响 被引量:35
8
作者 黄婷苗 郑险峰 王朝辉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4期2785-2795,共11页
【目的】在陕西关中冬小麦-夏玉米轮作区,研究还田玉米秸秆的氮释放对土壤供氮和冬小麦氮吸收的影响,为优化区域秸秆还田的小麦氮素管理提供理论依据。【方法】田间试验于2012年10月至2013年5月在陕西省周至县终南镇进行,冬小麦播种后,... 【目的】在陕西关中冬小麦-夏玉米轮作区,研究还田玉米秸秆的氮释放对土壤供氮和冬小麦氮吸收的影响,为优化区域秸秆还田的小麦氮素管理提供理论依据。【方法】田间试验于2012年10月至2013年5月在陕西省周至县终南镇进行,冬小麦播种后,在小麦行间填埋装有风干玉米秸秆的尼龙网袋,采用网袋法与15N同位素交叉标记还田玉米秸秆和氮肥,在秸秆还田条件下,设置不施氮和施氮200 kg N·hm-2两个处理,重复4次,定期取样测定网袋中剩余秸秆的氮素变化和收获期小麦不同器官的氮含量,研究小麦生长季还田玉米秸秆的氮素释放,秸秆氮和肥料氮的去向,及不同来源的氮素对小麦地上部氮吸收的贡献。【结果】残留在玉米秸秆中的总氮量从小麦播种到越冬前降低,此后到返青期上升,返青期后又逐渐下降。从播种至收获,不施氮和施氮量200 kg N·hm-2时,秸秆自身氮素的释放量分别为19.7和18.3 kg·hm-2,吸持的土壤氮为10.4和7.5 kg·hm-2;吸持肥料氮(施氮时)为3.6 kg·hm-2,因此秸秆向土壤净释放的氮素分别为9.4和7.2 kg·hm-2。小麦收获期,不施氮和施氮200 kg N·hm-2时分别有65.1%和67.7%的秸秆氮残留在未腐解的秸秆中,31.5%和30.4%随着秸秆腐解释放进入土壤或损失,小麦当季吸收利用的秸秆氮很少,分别为3.4%和1.9%。秸秆还田条件下,施氮量为200 kg N·hm-2时,经吸收进入小麦地上部、残留于土壤及损失、被玉米秸秆吸持的肥料氮分别占施入土壤肥料氮总量的25.0%、73.2%和1.8%。土壤氮对小麦当季氮吸收的贡献最大,肥料氮次之,秸秆氮的贡献最小,不施氮与施氮时,分别为98.3%和69.2%、0和30.1%,1.7%和0.6%。小麦吸收的土壤、肥料和秸秆氮素主要分配在小麦籽粒中,不施氮与施氮时分别为98.1%和68.8%、0和30.5%、1.9%和0.7%。【结论】在陕西关中冬小麦-夏玉米轮作区,种植一季小麦后,还田秸秆氮主要残留在田间未腐解的秸秆中,占65%以上;肥料氮以残留于土壤或损失为主,高于70%;土壤氮对小麦氮吸收的贡献最大,约为7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关中平原 秸秆还田 氮释放 冬小麦 15N示踪
下载PDF
关中平原农田作物秸秆还田对土壤有机碳和作物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41
9
作者 南雄雄 游东海 +4 位作者 田霄鸿 李锦 王淑娟 崔娟 刘廷 《华北农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222-229,共8页
结合关中平原农业生产现状,通过对不同秸秆还田模式组合下土壤有机碳、活性有机碳含量和作物产量变化趋势的研究,揭示秸秆还田效应,为研究区筛选合理的还田模式以及农田土壤培肥和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小麦秸秆还田后... 结合关中平原农业生产现状,通过对不同秸秆还田模式组合下土壤有机碳、活性有机碳含量和作物产量变化趋势的研究,揭示秸秆还田效应,为研究区筛选合理的还田模式以及农田土壤培肥和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小麦秸秆还田后经过一季夏玉米生长,能使耕层土壤(0~40 cm)有机碳有所提升;高留茬还田使0~20 cm土层土壤活性有机碳和碳库管理指数呈现降低趋势,而粉碎直接还田使其有所提高,但差异均未达到显著水平。随后对玉米秸秆进行还田,再经过一季小麦生长后,使得耕层土壤有机碳含量有所提高,其中连续两季进行秸秆粉碎直接还田使有机碳含量提高幅度最大,0~20,20~40 cm土层有机碳分别提高1.86,1.69 g/kg;同时显著增加了耕层土壤活性有机碳含量,其中小麦秸秆进行粉碎直接还田增加趋势更为明显,0~20,20~40 cm土层中分别平均提高0.90,0.85 g/kg;且秸秆还田显著增加了碳库管理指数,秸秆粉碎还田条件下增加趋势更明显。在关中平原的雨热条件下,通过田块尺度上秸秆还田能有效改善土壤有机质状况,尤其使有机碳质量明显提升,就短期效果而言秸秆粉碎直接还田对土壤有机碳的调节作用更为明显;针对研究区域容易出现的季节性干旱现象,在小麦秸秆还田时采用高留茬还田能有效提高夏玉米生长期内水分利用率,保证其稳产高产;轮作期内实施小麦高留茬-玉米粉碎直接还田模式组合,是实现该区域水热资源高效利用,农业高效高产的最优耕作模式组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关中平原 秸秆还田 土壤有机碳 碳库管理指数 作物产量
下载PDF
滨海沙地不同树种人工林生物量及凋落物碳氮养分归还 被引量:11
10
作者 葛露露 何宗明 +2 位作者 林宇 苏利堡 黄秀勇 《西北林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39-46,共8页
基于福州市滨海后沿沙地上营造的人工林的调查,以9年生尾巨桉(Eucalyptus urophylla×E.grandis)、木麻黄(Casuarina equisetifolia)、纹荚相思(Acacia aulacocarpa)3种主要人工林为对象,采用Monsi分层切割法(乔木层)和样方收获法(... 基于福州市滨海后沿沙地上营造的人工林的调查,以9年生尾巨桉(Eucalyptus urophylla×E.grandis)、木麻黄(Casuarina equisetifolia)、纹荚相思(Acacia aulacocarpa)3种主要人工林为对象,采用Monsi分层切割法(乔木层)和样方收获法(草本层、凋落物层)获取这3种人工林的生物量,研究其生物量分配格局及凋落物碳氮养分归还。结果表明,尾巨桉乔木层地上部分生物量为49.950t·hm^(-2),地下部分生物量为15.270t·hm^(-2),分别占生态系统总生物量的62.08%和18.98%;草本层生物量为0.698t·hm^(-2)(0.87%);凋落物层生物量为14.539t·hm^(-2)(18.07%)。木麻黄乔木层地上部分生物量为51.630t·hm^(-2),地下部分为20.270t·hm^(-2),分别占生态系统总生物量的62.65%和24.60%;草本层生物量为0.017t·hm^(-2)(0.02%);凋落物层生物量为10.488t·hm^(-2)(12.73%)。纹荚相思乔木层地上部分生物量为51.130t·hm^(-2),地下部分为13.760t·hm^(-2),分别占生态系统总生物量的64.43%和17.34%;草本层生物量为0.093t·hm^(-2)(0.12%);凋落物层生物量为14.369t·hm^(-2)(18.11%)。3种人工林地上各器官生物量均表现为:树干>树枝>树皮>树叶。这3种人工林生态系统总生物量与乔木层生物量排序相同,表现为木麻黄(82.40t·hm^(-2))>尾巨桉(80.46t·hm^(-2))>纹荚相思(79.35t·hm^(-2)),且生物量分配格局均为乔木层>凋落物层>草本层。3种人工林的净生产力表现为木麻黄(16.21t·hm^(-2)·a^(-1))>尾巨桉(14.00t·hm^(-2)·a^(-1))>纹荚相思(12.51t·hm^(-2)·a^(-1))。凋落物碳氮养分年总归还量表现为木麻黄(3.953t·hm^(-2)·a^(-1))>尾巨桉(3.329t·hm^(-2)·a^(-1))>纹荚相思(2.751t·hm^(-2)·a^(-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量 净生产力 碳氮养分归还 滨海沙地 人工林
下载PDF
关中平原农田生态系统不同秸秆还田模式的能值分析 被引量:11
11
作者 蒋碧 李明 +2 位作者 吴喜慧 佟小刚 吴发启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178-185,共8页
作物秸秆的焚烧或闲置,不仅造成了严重的大气污染,而且造成秸秆资源的极大浪费。应用生态经济系统能值分析理论与方法,分析了9种不同秸秆还田组合模式的能值效益。结果表明,(1)各处理模式的不可更新工业辅助能值投入占系统总能值投入的... 作物秸秆的焚烧或闲置,不仅造成了严重的大气污染,而且造成秸秆资源的极大浪费。应用生态经济系统能值分析理论与方法,分析了9种不同秸秆还田组合模式的能值效益。结果表明,(1)各处理模式的不可更新工业辅助能值投入占系统总能值投入的比重最大,其中化肥能值投入比重最高。(2)能值产出方面,小麦秸秆高留茬-玉米秸秆粉碎还田(WH-MC)模式的产出水平最高,达到7.60×1015sej/(hm2.a)。(3)小麦秸秆高留茬-玉米秸秆粉碎还田(WH-MC)模式的净能值产出率最高、环境负载率最低、能值反馈率最大、产投比最大,分别为2.52、1.13、75.90%和1.39。小麦秸秆高留茬-玉米秸秆粉碎还田(WH-MC)是该区域种植业最优的秸秆还田模式,可以大力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秸秆还田 生产模式 能值分析 关中平原
下载PDF
老子的消费伦理思想及其现代意义 被引量:5
12
作者 郭金鸿 《齐鲁学刊》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32-36,共5页
老子的消费伦理思想以形而上的“道”为其立论的基础,以对少私寡欲等途径的分析为重心,以顺乎自 然、公平无私、和谐自由为特点,以追求返朴归真和精神的自我满足为旨归。其消费伦理观是解决人的深层次生存 问题,它对于生活在当代工... 老子的消费伦理思想以形而上的“道”为其立论的基础,以对少私寡欲等途径的分析为重心,以顺乎自 然、公平无私、和谐自由为特点,以追求返朴归真和精神的自我满足为旨归。其消费伦理观是解决人的深层次生存 问题,它对于生活在当代工业文明和消费社会中的人们来说,无疑是一副治疗自我欲望膨胀和消费异化的良剂,同时对于我们建构具有民族精神的消费伦理,也具有重要的启发和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子 尚俭 返朴归真 消费伦理 现代意义
下载PDF
成都平原不同秸秆还田量对土壤水分及机播油菜生长的影响 被引量:8
13
作者 陈红琳 陈尚洪 +3 位作者 王昌桃 郑开林 蒋梁材 刘定辉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264-268,共5页
研究成都平原不同秸秆还田量对土壤水分、机播油菜出苗及其生长的影响。采用大田试验,以"川油36"为供试品种,设置水稻秸秆不还田、半量还田和全量还田3个处理,分析比较不同秸秆还田量条件下土壤含水率、机播油菜出苗率、机播油菜农艺... 研究成都平原不同秸秆还田量对土壤水分、机播油菜出苗及其生长的影响。采用大田试验,以"川油36"为供试品种,设置水稻秸秆不还田、半量还田和全量还田3个处理,分析比较不同秸秆还田量条件下土壤含水率、机播油菜出苗率、机播油菜农艺性状及产量。结果表明,与秸秆不还田相比,油菜全生育期内,0-10 cm耕层土壤含水率增加0.70%-4.15%,10-20 cm耕层土壤含水率增加0.13%-3.04%。机播油菜出苗率及出苗均匀度均降低,且随秸秆还田量的增加而逐渐降低;秸秆还田能显著提高植株有效分枝总数和有效角果总数,全量还田条件下,有效分枝总数分别较对照和半量还田显著增加19.45%和9.12%,有效角果总数分别较对照和半量还田显著增加36.74%和18.08%。秸秆半量和全量还田条件下油菜产量分别较不还田增产10.70%和6.13%,油菜籽含油率随还田量的增加而增加,半量还田条件下产油量分别较对照和全量还田高13.92%和1.12%。成都平原机播油菜前茬水稻秸秆还田条件下以半量还田为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秸秆还田 土壤水分 机播油菜 成都平原
下载PDF
稻麦轮作下不同还田模式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21
14
作者 邓欧平 谢汀 +1 位作者 李燕 邓良基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0期2027-2034,共8页
在成都平原区研究不同还田模式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旨在阐明稻麦轮作下不同还田模式与土壤酶活性的关系,并探索成都平原最佳还田模式,为种植业废弃物的农业资源化利用提供科学依据。在为期1年的田间定位试验中,按照秸秆直接还田、食用... 在成都平原区研究不同还田模式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旨在阐明稻麦轮作下不同还田模式与土壤酶活性的关系,并探索成都平原最佳还田模式,为种植业废弃物的农业资源化利用提供科学依据。在为期1年的田间定位试验中,按照秸秆直接还田、食用菌生产转化后菌渣还田两种主要模式、设置秸秆全量还田(100%SR)、菌渣低量还田(50%FR)、菌渣全量还田(100%FR)、菌渣高量还田(250%FR)和常规化肥(对照为CF)五种施肥处理,并按生育期测定不同处理下土壤酶活性和土壤养分,分析其相关性。结果表明,成都平原稻麦轮作条件下秸秆还田和菌渣还田均能够提高土壤酶活性,且表现为高量菌渣还田优于低量菌渣还田,全量菌渣还田优于全量秸秆还田;从作物整个生育期来看,土壤脱氢酶、脲酶、蔗糖酶和中性磷酸酶活性均呈现先增后减的单峰变化;土壤脱氢酶和中性磷酸酶活性表现为成熟期低于生长初期,脲酶和蔗糖酶则相反。相关性分析表明,土壤脱氢酶、脲酶、蔗糖酶和中性磷酸活性与土壤养分的相关性较好,能够反映当季土壤的肥力状况,是评价土壤管理的良好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都平原 稻麦轮作 秸秆还田 土壤酶活性
下载PDF
成都平原不同秸秆还田模式下稻麦轮作农田系统能值分析 被引量:3
15
作者 黄春 邓良基 +1 位作者 杨娟 周伟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2015年第2期336-343,共8页
[目的]探索成都平原高产条件下稻麦轮作农田系统适宜的秸秆还田模式,为区域秸秆资源的农业循环再利用和农田系统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一定的实践指导与科学依据。[方法]在田间定位试验中,设置了常规施肥(CF)、秸秆半量还田(CFS1)、秸秆全量... [目的]探索成都平原高产条件下稻麦轮作农田系统适宜的秸秆还田模式,为区域秸秆资源的农业循环再利用和农田系统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一定的实践指导与科学依据。[方法]在田间定位试验中,设置了常规施肥(CF)、秸秆半量还田(CFS1)、秸秆全量还田(CFS2)和秸秆1.5倍量还田(CFS3)4种施肥模式,应用能值分析方法探讨了不同农田系统的能值投入产出总量、结构及综合指标的变化。[结果](1)从能值结构看,较CF模式,秸秆还田模式降低了农田系统能值投入中工业辅助能的比重,增强了系统的自给能力,并提高了系统总能值产出;(2)从能值指标看,较CF模式,秸秆还田模式提高了农田系统的净能值产出率、能值投入率、能值反馈率、能值生产力和能值—劳动生产率,降低了环境负载率,有效提升了农田系统的可持续发展性能,增强了系统的发展潜力,其中CFS2和CFS3模式的养分物质内部循环利用率较高,环境负载率较小,有利于农田系统的持续、高效运行。[结论]CFS2和CFS3模式是成都平原稻麦轮作农田较优的秸秆还田生产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能值分析 秸秆还田 稻麦轮作 成都平原
下载PDF
基于GIS的三江平原退耕还湿空间决策分析 被引量:13
16
作者 黄妮 刘殿伟 +3 位作者 王宗明 张柏 宋开山 任春颖 《地理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874-879,共6页
以三江平原为研究区,探讨了利用遥感和GIS技术确定退耕还湿的数量及其空间分布的可行性。通过建立土地利用、现有沼泽湿地缓冲区、环境背景因子(高程、土壤类型、地貌类型、河流缓冲区)、耕地生产力数据等栅格GIS数据库,选取具有区域特... 以三江平原为研究区,探讨了利用遥感和GIS技术确定退耕还湿的数量及其空间分布的可行性。通过建立土地利用、现有沼泽湿地缓冲区、环境背景因子(高程、土壤类型、地貌类型、河流缓冲区)、耕地生产力数据等栅格GIS数据库,选取具有区域特色的退耕还湿指标,利用各指标构建了基于GIS的一、二级退耕还湿决策模型及其空间复合模型,并且得到一、二级退耕面积分别为525 652 hm2、194 029 hm2,分别为现有耕地面积的8.76%和3.23%。最后,将其分别与研究区行政区数据进行空间叠加统计分析,得到各县级行政区退耕还湿情况。研究结果可以为三江平原的湿地恢复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IS 退耕还湿 栅格计算分析 三江平原
下载PDF
高原暴露人群返平原后自由基相关指标观察 被引量:5
17
作者 袁振才 周其全 +1 位作者 张雅鸿 周琼 《西南军医》 2011年第3期389-391,共3页
目的了解高原暴露人群返平原后自由基代谢情况。方法选择高原暴露人群64人,男61人,女3人;年龄27-55岁,平均39.48岁,施工海拔3080-5231m,平均4014.8 m;高原居留时间6-50个月,平均33.61个月;返回平原时间31-61个月,平均56.51个月。选择年... 目的了解高原暴露人群返平原后自由基代谢情况。方法选择高原暴露人群64人,男61人,女3人;年龄27-55岁,平均39.48岁,施工海拔3080-5231m,平均4014.8 m;高原居留时间6-50个月,平均33.61个月;返回平原时间31-61个月,平均56.51个月。选择年龄、性别、工作性质等因素与观察组大致相同的87人为对照组,分别测试其人活性氧簇(ROS)、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一氧化氮合酶(NOS)及一氧化氮(NO)六项指标。结果 ROS、GSH-p、SODx值及SOD/MDA比值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后者P〈0.05),MDA则相反,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1);高原移居人群返回平原60个月后SOD/MDA比值有下降趋势,但仍明显高于对照组;SOD/MDA比值与进驻高原时间及所在高原海拔呈正相关,与返回平原时间呈负相关;MDA则与进驻高原时间、所在海拔高度呈负相关,与返回平原时间呈正相关;其他指标无明显统计学差异。结论高原移居人群返回平原后在较长时间(5年)内自由基代谢仍处于超(过)氧化状态,这种改变对适应平原环境或许会产生积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原暴露 返回平原 自由基代谢
下载PDF
小麦玉米两熟地区整地机械作业方案的分析 被引量:3
18
作者 马宁 张晋国 +2 位作者 马洪亮 魏淑艳 赵晓顺 《农机化研究》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31-34,共4页
针对华北平原小麦玉米两熟秸秆还田条件下,普遍存在秸秆还田量大、播种质量不高的问题,以华北平原地区实际工作环境为背景,通过分析目前耕整机械作业的优劣,提出秸秆还田条件下整地机械的作业方案。其主要目的是为了提高秸秆还田量大条... 针对华北平原小麦玉米两熟秸秆还田条件下,普遍存在秸秆还田量大、播种质量不高的问题,以华北平原地区实际工作环境为背景,通过分析目前耕整机械作业的优劣,提出秸秆还田条件下整地机械的作业方案。其主要目的是为了提高秸秆还田量大条件下的播种质量,减少农田作业时拖拉机进地次数,降低耕作成本,为小麦玉米两熟地区整地机械耕作方式提供新的设计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北平原 秸秆还田量 整地作业机
下载PDF
优化灌溉与秸秆还田防控黄淮海平原农田土壤次生盐渍害研究 被引量:6
19
作者 余世鹏 杨劲松 刘广明 《灌溉排水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1-4,共4页
优化灌溉处理下玉米水分利用能力提高,根层下(40 cm)土壤含水量低、耗水快,剖面盐分淋洗降低效果明显,但引水花费大,且根层下土壤碱性增加危害作物生长;覆盖处理下土壤水分蒸发减少,作物水分利用率增加,玉米产量及品质最优,但根层下土... 优化灌溉处理下玉米水分利用能力提高,根层下(40 cm)土壤含水量低、耗水快,剖面盐分淋洗降低效果明显,但引水花费大,且根层下土壤碱性增加危害作物生长;覆盖处理下土壤水分蒸发减少,作物水分利用率增加,玉米产量及品质最优,但根层下土壤含水量高、耗水慢,剖面盐分淋洗弱、积聚强,土壤次生盐渍害风险大。针对各处理对土壤水盐及作物产量影响的不同利弊权重,提出各处理交叉配合、扬利除弊,提倡秸秆还田覆盖措施下开展节水灌溉,适时进行优化灌溉淋洗盐分和土地深耕降碱,达到节水、增产和防控土壤次生盐渍害的多赢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淮海平原 优化灌溉 秸秆还田 土壤次生盐渍化
下载PDF
集成青山湖垸平垸行洪退田还湖后血吸虫病疫情及干预措施研究 被引量:4
20
作者 蔡凯平 贺宏斌 +2 位作者 彭国忠 何未龙 李岳生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 CAS CSCD 2006年第4期261-264,共4页
目的掌握平垸行洪、退田还湖后废弃堤垸的血吸虫病流行因素变化趋势和疫情变化动态。方法选择研究试点,纵向观察血吸虫病流行因素变化趋势以及各项干预措施的效果。结果在废垸内活动的流动人群血吸虫感染率上升;集成垸内钉螺扩散速度较... 目的掌握平垸行洪、退田还湖后废弃堤垸的血吸虫病流行因素变化趋势和疫情变化动态。方法选择研究试点,纵向观察血吸虫病流行因素变化趋势以及各项干预措施的效果。结果在废垸内活动的流动人群血吸虫感染率上升;集成垸内钉螺扩散速度较快,青山湖垸钉螺分布面积则有所减少;在废垸内放牧的家畜数量增加,血吸虫感染率高;感染性钉螺密度较高。废垸流动人群大部分来自当地,少部分来自外地;活动方式主要是捕鱼,其次是放牧、养殖。平退堤垸移民90%迁往流行区,少数迁往非流行区。结论废垸正在演化成血吸虫病易感地带。平退废垸的钉螺扩散与环境改变有密切关系,一些生产开发措施可减缓钉螺扩散;应重视对迁往非流行区移民的查病和化疗,保护移民身体健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吸虫病 平垸行洪 退田还湖 流行因素 干预措施 洞庭湖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