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9篇文章
< 1 2 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Application of Physics for Understanding the Earth’s Reverse Gravity
1
作者 Subhasis Sen 《Journal of Geoscience and Environment Protection》 2023年第1期119-126,共8页
The prevalent view endorses that the force of gravitation of the earth is directed towards the centre of the planet, in consequence of which, temperature and pressure at the deepest part of the planet must be very hig... The prevalent view endorses that the force of gravitation of the earth is directed towards the centre of the planet, in consequence of which, temperature and pressure at the deepest part of the planet must be very high. This view leads to the conclusion that the inner core or deepest part of the planet, though constituted of iron through which magnetic lines of force emanate, cannot be magnetic. The author has shown that amongst the earth’s three geospheres, fluid outer core that occurs between mantle and inner core, is a void zone which, because of the association of some particles from the mantle, apparently shows fluid characteristics. Occurrence of a virtually void zone in the planet’s deep interior separated by a solid mantle and iron inner core would generate a reversely directed gravitational force due to which pressure and temperature at the deepest part of the earth would be sufficiently low. Hence, the earth’s solid inner core, constituted of iron, is a dipolar permanent magnet. The paper envisages that the concept of reverse gravity presented here needs to be validated by physicists since it is an original view. The concept put forward here, not only explains the cause of earth’s magnetic phenomena, but also elucidates continental drifting and several other features of the planet in a scientifically accepted manner, thereby refuting the possibility of occurrence of convection current in the mantle which is solid and rigi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RAVITATION MANTLE Inner Core reverse Gravity Void zone Dipolar Permanent Magnet METEORITE
下载PDF
Mechanisms and Processes Leading to Reverse Zoning in the Andong Granitoid Pluton, Andong Batholith, Korea
2
作者 Sang Koo HWANG 《Global Geology》 2002年第2期114-127,共14页
The Andong pluton consists of comagmatic granitoid rocks which constitute outstanding examples of reversely zoned granitoids. The pluton has three lithofacies: hornblende biotite tonalite, biotite granodiorite and por... The Andong pluton consists of comagmatic granitoid rocks which constitute outstanding examples of reversely zoned granitoids. The pluton has three lithofacies: hornblende biotite tonalite, biotite granodiorite and porphyritic biotite granite. The zoned pattern forms by locating a tonalite core containing high-temperature mafic assemblages in central part,granodiorite rims in marginal part, and a porphyritic granite cap containing more felsic assemblages in topside of the pluton.Mineral abundances as well as bulk compositions of the granitoids indicate that the interior is enriched in mafic minerals and that it shows higher contents of oxides than the margin and topside. The compositional gradients change gradually with continuity between the lithofacies. The regular compositional variations within the pluton support the argument that the pluton behaved as an individual petrochemical system. Model abundances of the granitoids are in agreement with the bulk compositional gradients, suggesting that no significant interaction with country rocks occurred. Remobilization (resurgence) of deeper parts of the system into the more felsic magmas of the chamber explains the reverse zoning. Fractional crystallization was of importance and probably accounts for the selective removal of the settling phases. The Andong pluton is an example of reversely zoned plutons related by remobilization of more mafic but consanguineous magmas. Large-scale upwelling occurred in the pluton leading to the present arrangement of three lithofacies. It is conceivable that remnants of the reverse zoning become more difficult to discern as the plutonic rocks reach the latest stages of their evolution. In this case, the Andong pluton represents an earlier stage in the evolution of a felsic system that is usually represented by the final stages in normally zoned pluton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ndong GRANITOID pluton reverse zoning Mechanisms and processes LEADING
下载PDF
郯庐断裂转换段新沂地裂缝成生机理及构造意义
3
作者 徐继山 彭建兵 +4 位作者 隋旺华 安海波 李作栋 徐文杰 董培杰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470-481,共12页
新沂地区处于郯庐断裂带转换段的关键部位,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在新沂地区共发现地裂缝灾害点28处。这些地裂缝以群发的形式发育在南马陵山以西、沂河—骆马湖以东的区域内,地裂灾害影响区面积达100 km^(2)。新沂地裂缝与地层结构、地震... 新沂地区处于郯庐断裂带转换段的关键部位,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在新沂地区共发现地裂缝灾害点28处。这些地裂缝以群发的形式发育在南马陵山以西、沂河—骆马湖以东的区域内,地裂灾害影响区面积达100 km^(2)。新沂地裂缝与地层结构、地震活动、地下水开采等因素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对其研究形成了多种观点。利用实地调查与勘探手段,新近查明了新沂地裂缝的基本特征,它们具有走向一致性、纵向尖灭性、局部群发性等特点,且与邻近断裂(郯庐断裂带次级断裂F3)具有高度一致性,属于区域构造控制型地裂缝。以新沂地区地质构造为原型,构建了逆断层作用下地裂缝成生物理试验模型。试验结果表明,随着逆断层断距加大而依次呈剪裂段、离层段、弯裂段等发展过程。结合新沂地区“地堑地垒地堑”组合结构,新沂地裂缝的成因机制可概括为“跷跷板”构造模型,在构造应力、自重应力、地下水波动等作用下,下沉段受挤压,上升段因抬升而弯裂,从而形成地裂缝。研究新沂地区地裂缝,对揭示郯庐断裂带“北中南”段构造变化和“深浅表”部结构联系具有重要的指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裂缝 郯庐断裂带 地震 逆断层 构造应力 华北板块
下载PDF
成像域最小二乘偏移成像方法及西北超深层探区应用
4
作者 孙敏傲 蔡杰雄 +1 位作者 向晨 白英哲 《石油物探》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946-952,共7页
经典最小二乘偏移通常采用波形残差目标泛函,通过精确匹配地震波形实现反射率定量反演。然而,在实际地震数据处理过程中,高精度的地震子波和偏移速度模型难以获得,且迭代算法收敛不稳定,计算量过大,因此很难取得显著效果。提出了一种面... 经典最小二乘偏移通常采用波形残差目标泛函,通过精确匹配地震波形实现反射率定量反演。然而,在实际地震数据处理过程中,高精度的地震子波和偏移速度模型难以获得,且迭代算法收敛不稳定,计算量过大,因此很难取得显著效果。提出了一种面向实际数据处理的成像域最小二乘逆时偏移方法,基于宏观速度场和子波基本频带特征,构建全局空变点扩散函数,在成像域采用高维空间反褶积反演算法实现高分辨率成像。所提方法避免了对地震波形的精确匹配,充分考虑点扩散函数在不同波数成分的照明特征,因此对地震子波和偏移速度精度的依赖度不高。同时无需迭代计算,直接获取成像结果,计算效率高,在三维超深层地震勘探中具有应用潜力。西北探区两块不同储层类型的超深层实际地震数据应用结果表明,该方法可以提高成像分辨率,改善断裂-缝洞构造的成像效果,提升串珠的识别能力,为西北超深层碳酸盐岩增储上产提供了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最小二乘偏移 成像域 点扩散函数 逆时偏移 西北超深层
下载PDF
冷库轨迹光寻货及库位温差管控系统研究
5
作者 刘明超 《科学与信息化》 2024年第12期48-50,共3页
在冷链产业快速发展、冷库运营数字化转型升级过程中,普遍缺少对库内库外的货物信息监控、管理和数据交互,冷库业务各阶段状态管理不足、信息模糊缺失,冷库运营效率低、能耗大。本文根据冷库行业的经营特点和管理模式,结合冷库管理与信... 在冷链产业快速发展、冷库运营数字化转型升级过程中,普遍缺少对库内库外的货物信息监控、管理和数据交互,冷库业务各阶段状态管理不足、信息模糊缺失,冷库运营效率低、能耗大。本文根据冷库行业的经营特点和管理模式,结合冷库管理与信息技术有机融合的发展趋势,系统阐述了一种冷库业务管控系统优化方案,针对性解决冷库业务数据模糊、能耗管控弱、货物寻找便捷性差等问题,旨在提升冷库作业全流程管理效率和冷库管理的自动化、智能化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冷库 射频识别 反向寻货 实时盘点 多区温度控制 云服务容器池
下载PDF
Quaternary Tectonic Deformation in Front Area of the Tianjingshan Fault Zone and Analysis of Its Genesis
6
作者 Chai Chizhang, Zhang Weiqi, and Jiao DechengSeismological Bureau of Ningxia Hui Autonomous Region, Yinchuan 750001, China 《Earthquake Research in China》 1998年第4期58-65,共8页
Through detailed field mapping, the tectonic deformation in the front area of the Tianjingshan fault zone is discussed in this paper. The result shows that there are two Quaternary thrust (oblique) fault-fold belts, n... Through detailed field mapping, the tectonic deformation in the front area of the Tianjingshan fault zone is discussed in this paper. The result shows that there are two Quaternary thrust (oblique) fault-fold belts, namely: the Miaoshan and Hongjianshan fault-fold belts, in the front area of the south wall’s strike-slip movement of the Tianjingshan fault zone. The Hejiakouzi Quaternary anticline, which is a part of the Miaoshan fault-fold belt, is mainly discussed. It is pointed out that the fold began to grow in the middle part near Hejiakouzi in the mid-late stage of middle Pleistocene epoch and then gradually developed towards the ends in late Quaternary. Based on the Cenozoic structural features, the genesis of the Miaoshan and Hongjianshan fault-fold belts and the kinematic relation they bear with the Tianjingshan fault zone are analyz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ctive fold-reverse fault belt Ningxia Tianjingshan TECTONIC zone.
下载PDF
郯庐断裂带赤山段全新世新活动的特征
7
作者 郑海刚 姚大全 +2 位作者 赵朋 杨源源 黄金水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27-138,共12页
文中在野外开挖探槽及年龄样品测试的基础上,对郯庐断裂带赤山段全新世的新活动特征进行了详细讨论。在泗县赤山镇徐井村附近开挖了2个地质探槽(XJ1、XJ2),其中XJ1探槽揭露了10个地层单元,从老到新依次为U_(1)—U_(10);发现3条断层,由... 文中在野外开挖探槽及年龄样品测试的基础上,对郯庐断裂带赤山段全新世的新活动特征进行了详细讨论。在泗县赤山镇徐井村附近开挖了2个地质探槽(XJ1、XJ2),其中XJ1探槽揭露了10个地层单元,从老到新依次为U_(1)—U_(10);发现3条断层,由东向西依次为F_(1)、F_(2)和F_(3);识别出3次古地震事件,由老到新依次为E_(1)、E_(2)和E_(3)。事件E_(1)和E_(2)分别为F_(1)和F_(2)的逆冲活动,事件E_(3)为F_(2)逆走滑和F_(3)正走滑共同活动的结果。前2次古地震事件E_(1)、E_(2)发生于中更新世—晚更新世晚期之间,后一次事件E_(3)代表最新一次古地震活动,发生于地层U9沉积以后,在该层上部采集的泥炭样品的测定年代为11.10~10.75ka BP,说明郯庐断裂带赤山段在全新世早期以后仍有活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新世 郯庐断裂带 逆断层陡坎 古地震
下载PDF
拉扭耦合作用下柱形纤维与基底的界面黏附性能研究
8
作者 徐荣强 彭志龙 陈少华 《力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885-894,共10页
受壁虎刚毛可逆黏附性能的启发,本文建立了单根弹性圆柱纤维与刚性基底黏附接触的理论和数值模型,同时考虑了拉伸和扭转载荷的耦合作用及纤维半径对界面黏附性能的影响.研究发现耦合载荷作用下柱形纤维同样存在一个临界半径,当纤维半径... 受壁虎刚毛可逆黏附性能的启发,本文建立了单根弹性圆柱纤维与刚性基底黏附接触的理论和数值模型,同时考虑了拉伸和扭转载荷的耦合作用及纤维半径对界面黏附性能的影响.研究发现耦合载荷作用下柱形纤维同样存在一个临界半径,当纤维半径小于该临界尺寸时,界面应力达到均匀的理论强度分布,接触边界应力集中消失,出现缺陷不敏感现象;当纤维半径大于该临界尺寸时,界面以裂纹扩展而失效.在耦合载荷作用下纤维的临界半径小于纯拉伸而大于纯扭转时的临界尺寸,且该临界半径随着施加扭转载荷的增大而减小.表明在纯拉伸载荷下使界面黏附强度达到最优的柱形纤维,在拉伸和扭转载荷耦合作用下,由于界面失效形式的转变使界面易发生脱黏,并且界面脱黏时的拉脱力随着扭转载荷的增大而减小,理论和数值结果一致.本文结果进一步应用揭示了壁虎可以通过调控施加在其最小黏附单元上的载荷形式实现纯拉伸载荷下强黏附及耦合载荷下易脱黏的力学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柱形纤维 拉伸和扭转 可逆黏附 缺陷不敏感 内聚力模型
下载PDF
岸基GPS-R水面高反演测站时空布局优化
9
作者 桑文刚 王昭然 +1 位作者 张兴国 靳奉祥 《测绘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40-45,共6页
岸基GPS-R反演水面高度的精度、可用性及可靠性,与测站可见卫星落入指定水域方位、入射角度、有效弧段长度与数量密切相关。为提高反演点位的观测效率,本文综合考虑第一菲涅尔区、测站与水系方位关系及不同水系类型入射角区间范围选择... 岸基GPS-R反演水面高度的精度、可用性及可靠性,与测站可见卫星落入指定水域方位、入射角度、有效弧段长度与数量密切相关。为提高反演点位的观测效率,本文综合考虑第一菲涅尔区、测站与水系方位关系及不同水系类型入射角区间范围选择等多种因素,提出反演事件的概念,并以此建立岸基GPS-R时空布局优化策略。通过设计仿真试验与实测数据进行验证,结果显示两者具有良好的一致性。但由于现有GPS星座结构导致北半球用户在观测时反演事件分布呈现“北部最多,东西次之”的特点,因此,基于反演事件的优化策略可有效开展测区备选站点评估与选定;同时,根据反演事件可进一步筛选测站最佳时段及其周期变化规律,从而验证了开展测站时空布局优化研究可有效保障岸基GPS-R反演水面高的效率与质量。这对促进GPS-R技术由理论向应用推广,以及充分利用现阶段我国大中型水库大坝、库岸边坡及海岸等周边均布设的GNSS永久观测站开展GPS-R反演水面高度应用,具有重要的参考和使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PS-R 时空布局优化 菲涅尔反射区 反演事件 多路径
下载PDF
Rapid screening of anti--HIV ingredients in Artemisia rupestris L. extracts interacting with V3 loop region of HIV--1 gp120 and reverse transcriptase by affinity capillary electrophoresis and capillary zone electrophoresis
10
作者 赵怡然 李中杰 +2 位作者 姜勇 张晓丹 凌笑梅 《Journal of Chinese Pharmaceutical Sciences》 CAS CSCD 2015年第9期625-629,共5页
HIV-1 gains entry into target cells by sequentially interacting with cellular receptors and co-receptors. Both the receptor and co-receptor are recognized by HIV-1 envelope protein gpl20, which plays a key role in the... HIV-1 gains entry into target cells by sequentially interacting with cellular receptors and co-receptors. Both the receptor and co-receptor are recognized by HIV-1 envelope protein gpl20, which plays a key role in the entry process of HIV-1 into cells. The development of new inhibitors is essential since the viral enzyme reverse transcriptase (RT) is one of the first targets of antiretroviral therapy. It has been reported that a variety of natural plants, such as Artemisia rupestris L., have anti-viral pharmacological activity, and they might be the potential inhibitors of RT or V3 loop of gpl20 against HIV-1. RIQRGPGRAFVT1GK (R15K), the relatively conserved region of V3 loop, can be used for binding research. In this work, we analyzed the interactions between different extracts from Artemisia rupestris L. and R15K by affinity capillary electrophoresis (ACE). Moreover, we analyzed the interactions between different extracts from Artemisia rupestris L. and RT by capillary zone electrophoresis (CZE). Our data showed that the chloroform extract ofArtemisia rupestris L. was active among the different plant extracts, which was consistent with previous studies. Taken together, our study provided a rapid screening method to seek anti-HIV ingredients in natural plants' extract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IV V3 loop RIQRGPGRAFVTIGK reverse transcriptase Affinity capillary electropiaoresis Capillary zone electrophoresis
原文传递
提高冬季严寒地区调相机厂房室内温度的节能方案研究
11
作者 宋林泉 孙德锋 《暖通空调》 2023年第1期168-172,共5页
对于高海拔地区的调相机项目,冬季室外空气温度偏低,不宜直接进入调相机厂房内冷却设备;采用常规电制热供暖会造成大量能源浪费且效果不佳。某项目通过采用屋顶风机倒送风供暖方案,冬季大部分时间利用调相机设备散热替代集中供暖,极寒... 对于高海拔地区的调相机项目,冬季室外空气温度偏低,不宜直接进入调相机厂房内冷却设备;采用常规电制热供暖会造成大量能源浪费且效果不佳。某项目通过采用屋顶风机倒送风供暖方案,冬季大部分时间利用调相机设备散热替代集中供暖,极寒天气增加电暖气设备辅助供暖。经过数值模拟和工程实际验证,解决了调相机厂房冬季上热下冷、底层冷风侵入严重、能耗过大的问题,确保严寒地区调相机厂房温度适宜,实现了大空间厂房基于空气动力场与温度场协同作用的供暖模式,节能效果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调相机 供暖 倒送风 对流换热 高海拔地区 冷风侵入 数值模拟
下载PDF
乳制品中A1β-酪蛋白、A2β-酪蛋白检测方法研究进展 被引量:2
12
作者 袁兆丰 杨秀梅 +2 位作者 王丹 王青云 车佳玲 《中国乳业》 2023年第3期80-84,共5页
随着消费者对A2β-酪蛋白的关注度提升,A2β-酪蛋白相关产品不断更新换代。A2β-酪蛋白常用检测方法有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RP-HPLC)、液相色谱-高分辨串联质谱法、毛细管区带电泳法、试剂盒检测法等。本文对β-酪蛋白遗传变体A1β-酪蛋... 随着消费者对A2β-酪蛋白的关注度提升,A2β-酪蛋白相关产品不断更新换代。A2β-酪蛋白常用检测方法有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RP-HPLC)、液相色谱-高分辨串联质谱法、毛细管区带电泳法、试剂盒检测法等。本文对β-酪蛋白遗传变体A1β-酪蛋白和原始形态A2β-酪蛋白的功能特点、检测方法、定量分析进行综述,说明检测方法的原理和试剂药品的作用机理,加强对A1β-酪蛋白、A2β-酪蛋白检测方法的改进与优化,为A2β-酪蛋白应用于功能性食品、婴幼儿配方食品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1β-酪蛋白 A2β-酪蛋白 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 液相色谱-高分辨串联质谱法 毛细管区带电泳法 快速试剂盒检测法
下载PDF
逆断层倾角对出线井深基坑变形特性的影响及控制分析
13
作者 刘晓凤 杨冬末 杨传亮 《兰州文理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3年第1期83-88,共6页
通过大量实际基坑工程研究可知,逆断层等薄弱地层与基坑开挖方向呈现的夹角对基坑的变形影响较大.运用Midas GTS NX岩土软件与工程实际监测相结合的方式,分析逆断层破碎带与基坑开挖方向夹角呈0°、30°、45°、60°时... 通过大量实际基坑工程研究可知,逆断层等薄弱地层与基坑开挖方向呈现的夹角对基坑的变形影响较大.运用Midas GTS NX岩土软件与工程实际监测相结合的方式,分析逆断层破碎带与基坑开挖方向夹角呈0°、30°、45°、60°时的基坑变形情况,总结不同夹角下基坑地表沉降和围护结构水平位移的变化特性.通过数值分析,研究超前预注浆加固措施对逆断层破碎带区域变形控制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坑变形 数值模拟 逆断层破碎带夹角 变形控制
下载PDF
北天山地区活动逆断裂-褶皱带构造与潜在震源区估计 被引量:40
14
作者 杨晓平 邓起东 +3 位作者 张培震 徐锡伟 于贵华 冯先岳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3期193-200,共8页
北天山山前逆断裂-褶皱带是典型的大陆内部活动挤压构造,该地区的地表活动构造、隐伏活动构造及活动背斜都受地下深处近水平滑脱断层控制。对1906年玛纳斯地震(M7.7)的发震构造、地表变形与破裂特征和山前活动逆断裂带上古... 北天山山前逆断裂-褶皱带是典型的大陆内部活动挤压构造,该地区的地表活动构造、隐伏活动构造及活动背斜都受地下深处近水平滑脱断层控制。对1906年玛纳斯地震(M7.7)的发震构造、地表变形与破裂特征和山前活动逆断裂带上古地震的研究表明,北天山山前隐伏活动深断坡具备大地震发生的构造条件,大致以金钩河为界分为东西两段,相应地构成两个大地震潜在震源(M8)。山前第2条玛纳斯逆断裂-褶皱带和第3条独山子逆断裂-褶皱带中的各个活动背斜,以及西湖隆起等可能是8个中强地震的潜在震源(M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山 逆断层 褶皱带 隐伏断坡 震源区
下载PDF
乌鲁木齐山前坳陷逆断裂-褶皱带及其形成机制 被引量:137
15
作者 邓起东 冯先岳 +4 位作者 张培震 杨晓平 徐锡伟 彭斯震 李军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1999年第4期191-201,共11页
乌鲁木齐山前坳陷位于天山新生代再生造山带北侧,南以准噶尔南缘断裂与天山相隔,内部发育了几排逆断裂 背斜带,每一排构造带又由多个逆断裂 背斜组成。最南的齐古逆断裂 背斜带形成于中生代末,其北的玛纳斯逆断裂背斜带包含霍尔果... 乌鲁木齐山前坳陷位于天山新生代再生造山带北侧,南以准噶尔南缘断裂与天山相隔,内部发育了几排逆断裂 背斜带,每一排构造带又由多个逆断裂 背斜组成。最南的齐古逆断裂 背斜带形成于中生代末,其北的玛纳斯逆断裂背斜带包含霍尔果斯、玛纳斯和吐谷鲁逆断裂背斜,形成于上新世末、早更新世初,受上、下2 个滑脱面和断坡的控制,形成上、下2 个背斜。再向北的独山子逆断裂背斜带由独山子、哈拉安德和安集海逆断裂背斜组成,形成于早、中更新世之间,主逆断裂向下在8 ~9 km 深处的侏罗系中变为近水平滑脱面。此外,在独山子和吐谷鲁背斜的西北和东北还分别发育有正在形成之中的西湖和呼图壁隆起。研究了这些逆断裂 背斜带的地表和深部的构造特征、二维和三维几何学及运动学后指出,它们是在天山向准噶尔盆地扩展过程中发育于近水平滑脱面和不同断坡上的断展褶皱,独山子和安集海逆断裂 背斜的水平缩短量分别为2 900 ,1 350 m ,缩短速率分别为397 ,187 m m/ a。霍尔果斯、玛纳斯、吐谷鲁逆断裂 背斜的水平缩短量分别为5 900 ,6 500 ,6 000 m ,相应的缩短速率分别为202,223 ,206 m m/a,准噶尔南缘断裂和乌鲁木齐山前坳陷第四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逆断裂 褶皱带 断展褶皱 山前坳陷 天山
下载PDF
二十年来蠕变和短基线观测反映的鲜水河断裂带活动特征 被引量:26
16
作者 刘冠中 马瑾 +3 位作者 张鸿旭 王建军 杨永林 王兰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878-891,共14页
利用鲜水河断裂带1990年1月—2009年12月的蠕变与短基线数据,采用小波变换与断层运动学分析方法,获取构造活动产生的断层形变速率.结合近场断层形变测量与GPS资料,分析了该断裂带的分段活动特征及时空演化.结果显示:(1)不同段落断层活... 利用鲜水河断裂带1990年1月—2009年12月的蠕变与短基线数据,采用小波变换与断层运动学分析方法,获取构造活动产生的断层形变速率.结合近场断层形变测量与GPS资料,分析了该断裂带的分段活动特征及时空演化.结果显示:(1)不同段落断层活动方式存在差异性.鲜水河断裂带分段活动现象显著,以道孚县为界,以北的炉霍、道孚断层走滑量相对较大且活动方式稳定,显示张性和左行走滑;以南的乾宁、折多塘断层活动微弱,走滑量小,且滑动状态复杂,其中,乾宁断层为压性和左行走滑,折多塘断层为微弱的右行走滑.这种分段活动特征可能与断层几何及巴颜喀拉块体内部次级块体的差异运动有关.(2)不同时期断层走滑方式存在交替性.鲜水河断裂带虽以左行走滑为主,但在汶川地震前一些断层段出现过逆向走滑现象.汶川地震前2年,炉霍、道孚断层左行走滑减弱,乾宁、折多塘断层在2007年出现过逆向走滑,至2009年底,逆向走滑区域保持扩展态势.(3)不同测点间距得到的断层错动速率和变形带空间分布特征不同.不同测量方法的分析结果表明,鲜水河断裂带不同段落和跨距宽度的走滑速率有所不同:测点间距18.7~65.1m的蠕滑速率为0.01~0.78mm/a;测点间距72~288m的短基线测量为0.02~2.46mm/a,点距十几至几十公里的GPS观测为6~11mm/a;地质滑动速率5~15mm/a.随测点间距的增加,平行断层的位移速率按对数函数增长,视剪应变率按幂函数衰减.我们推测,大间距测点的数据中既包含了跨断层的错动,也包含了断层两侧块体的分布变形;现今的断层形变测量与地质调查之间的差异,说明断层错动速率在时间上不是常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鲜水河断裂带 蠕变 短基线 分段活动 逆向走滑
下载PDF
柯坪塔格推覆体的新生代变形与扩展 被引量:19
17
作者 宋方敏 闵伟 +1 位作者 韩竹军 徐锡伟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224-233,共10页
柯坪塔格推覆体位于天山西南麓。新生代以来,由于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的碰撞,天山晚古生代褶皱和断裂构造重新复活隆起,并向南北两侧推挤,在前陆盆地中渐进式地形成多排褶皱-逆断裂带。文中讨论了皮羌近SN向断裂带以西推覆体的新生... 柯坪塔格推覆体位于天山西南麓。新生代以来,由于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的碰撞,天山晚古生代褶皱和断裂构造重新复活隆起,并向南北两侧推挤,在前陆盆地中渐进式地形成多排褶皱-逆断裂带。文中讨论了皮羌近SN向断裂带以西推覆体的新生代变形与扩展特征。结果表明,推覆体的新生代变形为波浪式差异性隆起。从天山南侧到塔里木盆地方向,构成推覆体的各排褶皱-逆断裂带的形成顺序有先后之分,早期形成的靠近天山,晚期形成的靠近塔里木盆地,反映推覆体在形成过程中由北向南的扩展,其扩展距离最大约76km。除此之外,各排褶皱-逆断裂带前缘都由多条断裂组成,它们与褶皱伴生,具有不同的形成和新活动时代。早期形成的断裂靠近山地一侧,晚期形成的断裂靠近盆地一侧,反映褶皱-逆断裂带单排前缘断裂也具有由北向南扩展的性质,其扩展距离为100—500m。最后,对推覆体扩展的形成机制进行了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柯坪塔格 推覆体 褶皱-逆断裂带 变形与扩展
下载PDF
合肥盆地中新生代构造演化 被引量:33
18
作者 陈海云 舒良树 +3 位作者 张云银 林春明 刘国宏 赵彦彦 《高校地质学报》 CAS CSCD 2004年第2期250-256,共7页
综合地质、物探及钻井等资料 ,通过对合肥盆地的构造演化分析 ,认为合肥盆地是大别造山带和郯庐断裂带共同作用产生的中新生代残留盆地。受两大构造体系的共同作用 ,合肥盆地在印支期形成了盆地的基底 ,中新生代的演化大体可划分为以下 ... 综合地质、物探及钻井等资料 ,通过对合肥盆地的构造演化分析 ,认为合肥盆地是大别造山带和郯庐断裂带共同作用产生的中新生代残留盆地。受两大构造体系的共同作用 ,合肥盆地在印支期形成了盆地的基底 ,中新生代的演化大体可划分为以下 5个时期 :J1—J2 坳陷盆地发育期 ;J3再生前陆盆地发育期 ;K1走滑盆地发育期 ;K2 —E断陷盆地发育期 ;N—Q盆地消亡期。其中 ,在盆地发育早期受大别造山带影响较大 ,郯庐断裂作用较小 ;在盆地发育的中后期 ,郯庐断裂的影响逐渐成为主导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合肥盆地 构造演化 郯庐断裂带 负反转断层
下载PDF
郯庐断裂带渤海段第四纪活动规律探讨 被引量:20
19
作者 胡惟 朱光 +2 位作者 宋利宏 严乐佳 刘备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137-150,共14页
郯庐断裂带渤海段也称为营潍断裂带。文中利用一系列地震剖面,对营潍断裂带第四纪活断层的几何学特征、活动方式与时间、应力场及活动性进行了综合分析,探讨其第四纪活动规律。结果表明,该断裂带第四纪以来活动广泛而强烈,基本上继承了... 郯庐断裂带渤海段也称为营潍断裂带。文中利用一系列地震剖面,对营潍断裂带第四纪活断层的几何学特征、活动方式与时间、应力场及活动性进行了综合分析,探讨其第四纪活动规律。结果表明,该断裂带第四纪以来活动广泛而强烈,基本上继承了新近纪的断裂格局,由东、西两支主干断裂构成,各自呈左阶雁列式展布。其主干断裂在第四系内陡立的断面、常见的第四系背斜构造及区域上NEE SWW向挤压应力状态,皆表明该断裂带第四纪以来呈逆右行平移活动。大量的地震剖面揭示,该断裂带渤中地区为全新世活断层,而潍北—莱州湾和辽东湾地区呈现为全新世、晚更新世与第四纪活断层相间出现的现象。地震分布表明,该断裂带近代在中段渤中地区活动性最强,而南、北段活动性较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营潍断裂带 第四纪 活断层 逆右行平移 渤海
下载PDF
基于LiDAR数据开展活动断层填图的实验研究--以新疆独山子背斜-逆冲断裂带为例 被引量:15
20
作者 魏占玉 何宏林 +3 位作者 高伟 徐锡伟 甘卫军 卫蕾华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794-813,共20页
机载LiDAR技术为描绘活动构造相关构造地貌和最新的地表形变提供更精确的基础数据。如何将LiDAR新技术、新数据应用于活动构造填图和活动断层地震危险性评价等方面,是今后活动构造研究领域的一个重要的发展方向。文中以新疆天山北麓的... 机载LiDAR技术为描绘活动构造相关构造地貌和最新的地表形变提供更精确的基础数据。如何将LiDAR新技术、新数据应用于活动构造填图和活动断层地震危险性评价等方面,是今后活动构造研究领域的一个重要的发展方向。文中以新疆天山北麓的独山子背斜-逆冲断裂带为试验区,开展了基于LiDAR数据的活动构造填图实验研究。首先,采用机载LiDAR技术进行数据采集,获得点云密度为6.6个/m2、平均点间距为0.39m的LiDAR原始数据;其次,利用试验区内12个测量精度可达mm级的GPS静态测量点评估LiDAR的相对垂直精度为0.12m、均方差值为0.078m;最后,对密度为6.4个/m2的地面点云数据进行DEM最佳分辨率评估,利用反距离权重算法获得0.5m分辨率的数据高程模型(DEM)。该分辨率的DEM数据足以完成独山子背斜-逆冲断裂带的精细构造地貌特征的确定以及高精度的空间解译。文中仅使用DEM可视化工具从不同虚拟的视角、不同色度或其他处理方式来识别微构造地貌、划分地貌面和确定断层位置等,宏观上获得与前人通过航片解译和野外调查一致的断裂分布特征,微观上较前者具有更高的精细程度。此外,数据采集、数据质量检验、数据处理及数据应用等技术和方法适用于其他能够获得LiDAR地形数据的活动断裂研究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IDAR 独山子逆冲-背斜带 活动断层填图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