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30篇文章
< 1 2 1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STRESS FIELD ALONG THE REVOLUTION AXIS AND THE FORMATION OF QINGHAI—TIBET PLATEAU
1
作者 Sun Zhaoyuan 1,Sun Juan 1,2 ,Zhao Jianling 1,2 2.Petroleum University, Beijing 102200,China)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2000年第S1期342-344,共3页
Based on the discovery of the SSW stress field of the Earth and Mars, the authors proposed that each of the celestial bodies in the Solar System possesses a consistent stress field along the revolution axis relative t... Based on the discovery of the SSW stress field of the Earth and Mars, the authors proposed that each of the celestial bodies in the Solar System possesses a consistent stress field along the revolution axis relative to their own obliquity of the ecliptic ( ε ).This paper describes a deep going study on the control role of the stress field on the formation of the Tibet plateau.1\ Discovery of the stress filed along the revolution axis of the Earth and Mars (1)Discovery of the four tridimensional tectonic systems in the global SSW stress field [1] :In West China, under the action of this stress field, the alternative WNW\|trending belts of fault uplifts and fault depressions intersect the alternative belts of ENE\|trending sinistral and NNW\|trending dextral conjugate shear\|compressive uplifts and depressions,and then combine with the NNE\|trending tensile fault belt, to form the “uplift on uplift" ,the “third\|order overlapped uplift" ,the“depression in depression” ,the “third\|order sunk depression", and also the composite fault uplifts and fault depressions composed of four or more fault groups. They are produced simultaneously and form the rivers, lakes, basins, mountains and plateaus and show the mirror symmetry in section. This tectonic framework can be observed not only in the Qinghai—Tibet plateau but also in all over China and even on the entire Earth. Therefore, the SSW principal compressive stress is the unified global stress field and its model has already been constructed [1]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SW stress field the revolution AXIS TECTONIC systems Asia n PLATEAU group
下载PDF
Brief Analysis to the Substance and Features of English Romanticism
2
作者 阳玲英 《海外英语》 2013年第5X期260-261,共2页
To better know the English romanticism, the substance and the features of English romanticism are studied. The substance of English romanticism which is stated from the politic, philosophy, literary and the features o... To better know the English romanticism, the substance and the features of English romanticism are studied. The substance of English romanticism which is stated from the politic, philosophy, literary and the features of English romanticism which are stated from their revolt to authority, the emphasis on emotion, the affection to nature, the use of exaggeration mean, the pursue for the extraordinary story are present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nglish ROMANTICISM poetry EMOTION NATURE revoluti
下载PDF
From Poetic Revolution to the Southern Society: The Birth of Classicist Poetry in Modern China
3
作者 SUN Zhimei 《Frontiers of Literary Studies in China-Selected Publications from Chinese Universities》 2018年第2期299-323,共25页
This paper examines the birth of classicist poetry by paying attention to the Southern Society's (Nanshe) diachronic succession of the late Qing Poetic Revolution. It provides a careful analysis on the novelty of H... This paper examines the birth of classicist poetry by paying attention to the Southern Society's (Nanshe) diachronic succession of the late Qing Poetic Revolution. It provides a careful analysis on the novelty of Huang Zunxian's poetry and shows how the Southern Society transformed Huang's Europeanized innovation into something that was rooted in both traditional scholarship and modern political discourse. I argue that the poetry of the Southern Society as being more formally conservative than Huang's; however, spiritually, it represents a kind of progress as it styled itself as the "poetry of the cotton-clothed" (buy/zhi shi)--the "cotton- clothed" stands for the scholars not serving in court. In this regard, its poetry could be seen as modern in spirit. It selectively integrated the traditional and the Western, for pragmatic and utilitarian purpos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uang Zunxian Poetic revolution Southern Society (Nanshe) Liu Yazi poetry of the cotton-clothed
原文传递
“苏报案”事件与近代革命诗歌的发展
4
作者 杨旭辉 胡祥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24年第1期58-68,共11页
“苏报案”中章太炎和邹容借《苏报》向清政府的统治发起挑战,事件发生后文人普遍吟咏,文字的力量催生出群体效应。围绕章、邹入狱,沈荩被杀,邹容牺牲等子事件产生了许多诗歌,这些诗歌成为诗歌史上的重要篇章。此后革命派诗歌更加注重... “苏报案”中章太炎和邹容借《苏报》向清政府的统治发起挑战,事件发生后文人普遍吟咏,文字的力量催生出群体效应。围绕章、邹入狱,沈荩被杀,邹容牺牲等子事件产生了许多诗歌,这些诗歌成为诗歌史上的重要篇章。此后革命派诗歌更加注重诗歌的情性,不断学习魏晋诗歌的风骨,革命也成为一种思潮。“苏报案”事件成为诗歌史演进的推动力,诗歌借助报刊广泛传播影响了事件的演变发展,事件引发的思想风潮也促进了近代社会变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苏报案 章太炎 革命诗歌
下载PDF
Lu Xun's Classical-Style Poetry and the 1911 Revolution 被引量:1
5
作者 Jon Eugene von Kowallis 《Frontiers of Literary Studies in China-Selected Publications from Chinese Universities》 2012年第3期317-336,共20页
The extent of Lu Xun's identification with the cause of the revolutionists who worked to bring about the 1911 Revolution has been the subject of debate among scholars ever since the year after his death when his brot... The extent of Lu Xun's identification with the cause of the revolutionists who worked to bring about the 1911 Revolution has been the subject of debate among scholars ever since the year after his death when his brother Zhou Zuoren emphatically denied his membership in the Guangfu Hui. The scholars who think he did join (and actively participate in) that revolutionary organization rely on attributions to Lu Xun by third parties who conversed with him late in his life, but Lu Xun never actually addressed this question in his written or published works and, despite his student-teacher relationship with Zhang Taiyan (and therefore by inference the Tokyo and Zhejiang branches of the Guangfu Hui), no one has ever brought forth archival evidence to support the claim of his membership. Here I will examine the classical-style poetry Lu Xun wrote before and after the event in order to gauge through first-hand evidence his disposition toward the Republican revolution and the historic transition it signaled for Chin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u Xun Lu Xun's classical-style poetry Guangfu Hui TongmengHui 1911 revolution Zhang Taiyan
原文传递
常识、诗意与革命的复调——试析老舍的《离婚》
6
作者 周晓娣 《辽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1期103-109,共7页
老舍小说《离婚》的第一重调性体现为张大哥所代表的常识与老李所代表的诗意,前者周旋于人情世故,后者则要求保有理想主义的追求。没有危机时,常识的生活庸俗但温情,诗意反而显得空幻;危机一旦发生,常识的生活便暴露出弊病,而诗意的生... 老舍小说《离婚》的第一重调性体现为张大哥所代表的常识与老李所代表的诗意,前者周旋于人情世故,后者则要求保有理想主义的追求。没有危机时,常识的生活庸俗但温情,诗意反而显得空幻;危机一旦发生,常识的生活便暴露出弊病,而诗意的生活则呈现出革命性。但诗意的革命性根源于虚无,切实改善现实则需要决断与行动,从而出现了第二重调性,即诗意的革命与行动的革命。《离婚》中的“革命青年”马克同与边缘人丁二爷,前者自诩革命者而不革命,后者不符合革命者形象却做出了真正的革命行动。但《离婚》并没有止步于此,老李与丁二爷隐遁乡村成了第三重调性,构成了对前两种调性的否定。在重重否定中,《离婚》以诙谐的语调勾勒了悲凉的精神群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舍 《离婚》 常识 诗意 革命
下载PDF
词变与时变:吴鼒与扬州词坛的“一萼红”倡和
7
作者 尹子豪 《扬州职业大学学报》 2024年第2期6-12,共7页
《百萼红词》为吴鼒晚年寓扬所作,词多伤逝感旧。在嘉庆后期扬州风雅际会的环境中,吴鼒以“一萼红”为调与吴锡麒、汪端光、洪梧等词友相倡和,将个人、群体与时代走向没落的伤感共鸣弥散于扬州词坛。“一萼红”倡和诸人门户近于浙西,欲... 《百萼红词》为吴鼒晚年寓扬所作,词多伤逝感旧。在嘉庆后期扬州风雅际会的环境中,吴鼒以“一萼红”为调与吴锡麒、汪端光、洪梧等词友相倡和,将个人、群体与时代走向没落的伤感共鸣弥散于扬州词坛。“一萼红”倡和诸人门户近于浙西,欲救乾嘉浙派之流弊,他们鼓扬性情词风,注重真情、追求个性,于现实生活中寻找寄托,使因革中的浙派新声与新兴的常州词派并举,回应着时代衰歇对个体心灵与社会政治的震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词 吴鼒 一萼红 倡和 扬州词坛 浙西词派改革
下载PDF
语文课堂古诗词教学的有效策略探究
8
作者 黄蕙莉 《成才之路》 2024年第8期85-88,共4页
古诗词是语文课堂教学的重要部分,教师在古诗词教学中要结合学生的学习实际,坚持整体感知原则、多元解读原则、兴趣培养原则,进行针对性教学设计,以此打造高效语文课堂,帮助学生掌握更多古诗词。基于古诗词教学中存在的强调背诵默写而... 古诗词是语文课堂教学的重要部分,教师在古诗词教学中要结合学生的学习实际,坚持整体感知原则、多元解读原则、兴趣培养原则,进行针对性教学设计,以此打造高效语文课堂,帮助学生掌握更多古诗词。基于古诗词教学中存在的强调背诵默写而忽视诵读价值、直接灌输诗意而缺乏深度探究等问题,教师可通过拓宽学习领域、创设有效情境、开展诵读活动、善用提问、重视启发等策略,逐步提高古诗词教学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学语文 古诗词教学 学习领域 情境 诵读 提问 想象
下载PDF
论晚清现代汉语诗歌音乐性之滥觞 被引量:4
9
作者 曹万生 尹海燕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119-125,130,共8页
晚清以"诗界革命"为肇始的诗歌改革冲击了中国古典诗歌的言说符号和形式,自此现代汉语诗歌音乐性的滥觞期开始。现代汉语诗歌的音乐性理论首先松动了古典诗歌言说机制:主张以"言文一致"为出发点的诗歌革新,"... 晚清以"诗界革命"为肇始的诗歌改革冲击了中国古典诗歌的言说符号和形式,自此现代汉语诗歌音乐性的滥觞期开始。现代汉语诗歌的音乐性理论首先松动了古典诗歌言说机制:主张以"言文一致"为出发点的诗歌革新,"新语句"与"旧风格"的冲突与调合。其次体现为"饮冰室诗话"时期对现代诗歌音乐性理论的各种探索:包括对"旧风格"的坚持,诗歌的音乐性与启蒙主义的调合,对诗歌简谱化、谱曲式尝试。最后体现为"杂歌谣"的尝试:一是"新粤讴",这是方言与音乐性的尝试;二是"歌体诗"音乐性实践,它已经实现了现代汉语诗歌的音乐性尝试;并已经产生了达到胡适"八事"要求的早于"胡适体"十五年的早期的白话诗,是现代汉语诗歌的雏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汉语诗歌 音乐性 诗界革命 晚清
下载PDF
弹丸转数测量技术研究 被引量:6
10
作者 张亚 王康谊 《弹箭与制导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期39-41,46,共4页
根据弹丸转数测量的基本原理 ,提出了一种基于地磁场特性的磁电式转数传感器 ,建立了基本模型 。
关键词 转数传感器 地磁场 磁电 弹丸 测量技术 弹丸
下载PDF
新诗二次革命论 被引量:6
11
作者 骆寒超 陈玉兰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136-140,共5页
中国新诗86年的创作成绩实在让人无法高估。为免新诗从历史的地平线上消失之虞,须整顿诗坛风气,重建新诗秩序,通过改善诗歌世界、调整情理关系、规范诗体原则这三个方面,对新诗进行"二次革命"。
关键词 新诗 二次革命 诗歌世界 情理关系 诗体原则
下载PDF
一场静悄悄的革命:从部门法学到领域法学 被引量:36
12
作者 梁文永 《政法论丛》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64-76,共13页
领域法学是一项正在掀起法学学术革命的理论创新,如何解读和评价领域法学的变革意义是领域法学研究范畴的一个重要问题。从领域法学对学术史的影响和对国家治理制度史两方面解读领域法学的变革意义,并强调,领域法学的重点是为国家治理... 领域法学是一项正在掀起法学学术革命的理论创新,如何解读和评价领域法学的变革意义是领域法学研究范畴的一个重要问题。从领域法学对学术史的影响和对国家治理制度史两方面解读领域法学的变革意义,并强调,领域法学的重点是为国家治理法学知识生产提供新思维。"领域法学"对国家治理方式所产生的变革意义通过"领域法学"对"法学"知识生产的变革意义而传导出来,"法学"知识生产体系是"领域法学"的作用客体,又是"领域法学"在国家治理层面产生深层次影响的作用媒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领域法学 学术变革 制度变革
下载PDF
回转体三维绕流场数值计算 被引量:7
13
作者 邱辽原 石仲堃 +1 位作者 周凌 马运义 《中国造船》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1-7,共7页
提出一种满足主尺度和均衡条件的水滴形潜艇回转体数学描述方法,借助采用κ-ε湍流模型和有限体积法来求解RAN S方程的方法,对用该数学描述方法生成的一种回转体模型进行了数值模拟计算;采用两层壁面模型,以便在近壁区域采用精细网格来... 提出一种满足主尺度和均衡条件的水滴形潜艇回转体数学描述方法,借助采用κ-ε湍流模型和有限体积法来求解RAN S方程的方法,对用该数学描述方法生成的一种回转体模型进行了数值模拟计算;采用两层壁面模型,以便在近壁区域采用精细网格来模拟回转体边界层内的流场流动特征。同时,对文献[1]给出的一种回转体模型也进行了数值模拟计算。给出了回转体表面压力系数纵向分布,计算了多种来流速度时不同横剖面处的速度以及表面摩擦阻力系数分布曲线,并与有关文献给出的实测值和计算值进行了比较,证明其分布趋势基本一致,而且与实测值更加接近,从而为水滴形潜艇流场计算和阻力预报提供了一种有效的计算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船舶 舰船工程 回转体三维湍流场 数值模拟 壁面函数 水滴形潜艇
下载PDF
论“白洋淀诗群”的文化特征 被引量:7
14
作者 李润霞 《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19-25,共7页
文革时期的“白洋淀诗群”是朦胧诗在酝酿时期的代表性诗歌群落,其本质是一个生长于乡村的城市知青诗人群;带有一种富于探索精神的青年文化形态;不自觉、不约而同地走上了现代主义诗歌的创作路径,并在诗群的文化“互喻”中保持着鲜明的... 文革时期的“白洋淀诗群”是朦胧诗在酝酿时期的代表性诗歌群落,其本质是一个生长于乡村的城市知青诗人群;带有一种富于探索精神的青年文化形态;不自觉、不约而同地走上了现代主义诗歌的创作路径,并在诗群的文化“互喻”中保持着鲜明的艺术个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革地下诗歌 白洋淀诗群 知青诗人群 文化特征
下载PDF
“艺术理论研究”专题主持人语——艺术理论的三个问题 被引量:18
15
作者 周宪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6-13,共8页
艺术理论是一个充满争议的概念,也是一个边界模糊的知识领域。本文通过对三个问题的讨论,从不同角度解析了艺术理论及其知识生产的相关问题。首先,作者提出艺术理论介于美学和门类艺术理论之间的居间性,通过一种自我批判,作者认为... 艺术理论是一个充满争议的概念,也是一个边界模糊的知识领域。本文通过对三个问题的讨论,从不同角度解析了艺术理论及其知识生产的相关问题。首先,作者提出艺术理论介于美学和门类艺术理论之间的居间性,通过一种自我批判,作者认为可以变居间性的消极理解为积极建构,由此推进艺术理论的发展。其次,以场域理论为参照,作者分析了艺术理论的知识生产者的不同来源及其体制、象征资本问题,探究了艺术理论争议的意义及其达成妥协性共识的图景。最后,作者指认在各门艺术中,诗与画(或文学与美术)往往更受艺术理论青睐,成为艺术理论知识生产的重要基础性资源,因为这两门艺术更接近对艺术理论的一般问题和原理的解释,不像其他艺术更加专业化和技术性。所以,文学和美术往往成为艺术理论研究最为重要的两个领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知识生产 艺术理论 居间性 场域 诗与画
下载PDF
复合材料层合回转壳瞬态温度场和热应力场分析 被引量:1
16
作者 陈浩然 息志臣 +2 位作者 李宏伟 成万植 孙延波 《航空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1年第5期A256-A263,共8页
本文用有限元法研究了复合材料层合回转壳瞬态温度场和热应力场。考虑了各种温度边界条件。假定各铺层是横观各向同性的,但其铺设方向可以是任意的。对8节点等参元,提出了一种新的集中热容阵,有效地提高了瞬态温度场计算精度。根据本文... 本文用有限元法研究了复合材料层合回转壳瞬态温度场和热应力场。考虑了各种温度边界条件。假定各铺层是横观各向同性的,但其铺设方向可以是任意的。对8节点等参元,提出了一种新的集中热容阵,有效地提高了瞬态温度场计算精度。根据本文提供的数值结果,讨论了层合壳的热传导规律,并通过比较瞬态热应力与稳态热应力的分布和大小,阐述了瞬态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合材料 层合回转壳 瞬态温度场
下载PDF
城邦航船及其舵手——古希腊早期诗歌中的政治哲学举隅 被引量:3
17
作者 刘小枫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24-32,共9页
古希腊早期抒情诗并非仅仅谈情说爱,通过对梭伦、阿尔凯奥斯、忒奥格尼斯三位早期诗人的扼要论析,本文力图揭示公元前六世纪古希腊诗歌对革命时代的反应,以及雅典政制从贵族政制向民主政制过渡时的基本经验。
关键词 古希腊诗歌 梭伦 阿尔凯奥斯 忒奥格尼斯 贵族 革命
下载PDF
“诗界革命”的宿将——评李端棻《苾园诗存》 被引量:4
18
作者 黄江玲 《贵州文史丛刊》 CSSCI 2010年第2期57-61,共5页
李端棻《苾园诗存》147首,大部分写于流放新疆之后,诗歌揭露黑暗现实,批判专制制度,宣扬"平等"、"自由"等资产阶级民主观念,为贵州民智开发的先声。其内容与风格与"诗界革命"主张隐然契合,李端棻应该是&q... 李端棻《苾园诗存》147首,大部分写于流放新疆之后,诗歌揭露黑暗现实,批判专制制度,宣扬"平等"、"自由"等资产阶级民主观念,为贵州民智开发的先声。其内容与风格与"诗界革命"主张隐然契合,李端棻应该是"诗界革命"的宿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李端棻 诗界革命 诗作成就 地位
下载PDF
20世纪中国散文诗文体建设的历史回顾 被引量:3
19
作者 王珂 《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年第2期79-84,89,共7页
散文诗是外来文体,也是中外文体契合的产物,是20世纪中国特殊的抒情体裁,具有诗化和散文化的双重特点,更多时候被认为是新诗的一种诗体。事实上,它是一种具有文体稳定性和模糊性的独立文体。20世纪中国散文诗经历了从散文化的诗到诗化... 散文诗是外来文体,也是中外文体契合的产物,是20世纪中国特殊的抒情体裁,具有诗化和散文化的双重特点,更多时候被认为是新诗的一种诗体。事实上,它是一种具有文体稳定性和模糊性的独立文体。20世纪中国散文诗经历了从散文化的诗到诗化的散文、从自发的文体到自觉的文体的发展轨迹,其文体建设经历了一条曲折之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散文诗 文体建设 新诗 诗体 文体革命 20世纪
下载PDF
证据学的大革命——再论实质证据观 被引量:16
20
作者 裴苍龄 《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87-97,共11页
实质证据观引发的证据学的大革命,这场大革命的内容包括:以"两论"为基础的学科新体系应运而生;明确了证据学的A、B、C;新建了证据资料的理论;新建了证据效力的理论;提出了证明的构成理论;研究了证明的基本形式;新建了证明的... 实质证据观引发的证据学的大革命,这场大革命的内容包括:以"两论"为基础的学科新体系应运而生;明确了证据学的A、B、C;新建了证据资料的理论;新建了证据效力的理论;提出了证明的构成理论;研究了证明的基本形式;新建了证明的方法体系;新建了全面的证责体系;新建了一系列原则和规则;建立了证明原则的基本理解,提出了实事求是七项原则;确立了实质真实观,新建了实质真实标准;提出了创立新证据制度的初步构想。这一切使我国证据学的面貌焕然一新。这场大革命的终极目标,是要将证据学打造成社会科学中最伟大的学科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形式证据观 实质证据观 证据 事实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