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3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Phylogeny of Ptychostomum (Bryaceae,Musci) inferred from sequences of nuclear ribosomal DNA internal transcribed spacer (ITS) and chloroplast rps4 被引量:2
1
作者 Chen-Ying WANG Jian-Cheng ZHAO 《Journal of Systematics and Evolution》 SCIE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311-320,共10页
The phylogeny of Ptychostomum was first spacer (ITS) region of the nuclear ribosomal (nr) DNA DNA rps4 sequences. Maximum parsimony, maximum undertaken based on analysis of the internal transcribed and by combinin... The phylogeny of Ptychostomum was first spacer (ITS) region of the nuclear ribosomal (nr) DNA DNA rps4 sequences. Maximum parsimony, maximum undertaken based on analysis of the internal transcribed and by combining data from nrDNA ITS and chloroplast likelihood, and Bayesian analyses all support the conclusion that the reinstated genus Ptychostomum is not monophyletic. Ptychostomum funkii (Schwagr.) J. R. Spence (≡ Bryum funkii Schwaigr.) is placed within a clade containing the type species of Bryum, B. argenteum Hedw. The remaining members of Ptychostomum investigated in the present study constitute another well-supported clade. The results are congruent with previous molecular analyses. On the basis of phylogenetic evidence, we agree with transferring B. amblyodon Mull. Hal. (≡ B. inclinatum (Brid.) Turton≡ Bryum archangelicum Bruch & Schimp.), Bryum lonchocaulon Mull. Hal., Bryum pallescens Schleich. ex Schwaigr., and Bryum pallens Sw. to Ptychostomu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ryum molecular phylogeny nuclear ribosomal DNA internal transcribed spacer sequences Ptychostomum rps4 sequences.
下载PDF
Characterization of Fusarium Oxysporum Isolates Obtained from Wax Gourd and Chieh-qua in China by Pathogenicity, RAMs and Sequence Analysis of the rDNA Internal Transcribed Spacers (ITS1 and ITS2) 被引量:2
2
作者 D.S. Xie  X.M. He  Q.W. Peng 《分子植物育种》 CAS CSCD 2007年第2期271-272,共2页
Wax gourd (Benincasa hispida Thumb. Cogn) is called white gourd, winter melon, Chinese preserving melon, Chinese squash, and don kwa. It has been cultivated in China for over 2 300 years. It probably
关键词 镰刀霉 病原 序列分析 白葫芦
下载PDF
Complete nuclear ribosomal DNA sequence amplification and molecular analyses of Bangia (Bangiales, Rhodophyta) from China 被引量:2
3
作者 徐佳杰 姜波 +4 位作者 柴三明 何渊 朱建一 沈宗根 沈颂东 《Chinese Journal of Oceanology and Limnology》 SCIE CAS CSCD 2016年第5期1044-1053,共10页
Filamentous Bangia,which are distributed extensively throughout the world,have simple and similar morp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Scientists can classify these organisms using molecular markers in combination with morph... Filamentous Bangia,which are distributed extensively throughout the world,have simple and similar morp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Scientists can classify these organisms using molecular markers in combination with morphology.We successfully sequenced the complete nuclear ribosomal DNA.approximately 13 kb in length,from a marine Bangia population.We further analyzed the small subunit ribosomal DNA gene(nrSSU) and the internal transcribed spacer(ITS) sequence regions along with nine other marine,and two freshwater Bangia samples from China.Pairwise distances of the nrSSU and 5.8S ribosomal DNA gene sequences show the marine samples grouping together with low divergences(0-0.003;0-0.006,respectively) from each other,but high divergences(0.123-0.126;0.198,respectively) from freshwater samples.An exception is the marine sample collected from Weihai,which shows high divergence from both other marine samples(0.063-0.065;0.129,respectively) and the freshwater samples(0.097;0.120,respectively).A maximum likelihood phylogenetic tree based on a combined SSU-ITS dataset with maximum likelihood method shows the samples divided into three clades,with the two marine sample clades containing Bangia spp.from North America,Europe,Asia,and Australia;and one freshwater clade,containing Bangia atropurpurea from North America and Chin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ANGIA molecular analysis small subunit ribosomal DNA gene(nrSSU) internal transcribed spacer(ITS) ribosomal DNA
下载PDF
黑龙江省扶余市麦穗鱼舌状绦虫裂头蚴的分子鉴定和系统发育分析
4
作者 陈秀琴 邱阳元 +4 位作者 郑敏 林甦 江斌 王劭 黄梅清 《中国兽医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74-80,共7页
为鉴定从黑龙江省扶余市麦穗鱼腹腔内收集的绦虫裂头蚴的种类,本试验采用PCR方法分别对其核糖体内转录间隔区(ITS)和线粒体细胞色素C氧化酶亚基Ⅰ(COⅠ)基因进行扩增和序列测定。运用DNASTAR软件的MegAlign程序分析核苷酸同源性,采用邻... 为鉴定从黑龙江省扶余市麦穗鱼腹腔内收集的绦虫裂头蚴的种类,本试验采用PCR方法分别对其核糖体内转录间隔区(ITS)和线粒体细胞色素C氧化酶亚基Ⅰ(COⅠ)基因进行扩增和序列测定。运用DNASTAR软件的MegAlign程序分析核苷酸同源性,采用邻接法构建基于ITS和COⅠ基因序列的系统进化树,以此分析分离虫株种内与种间的系统发育关系。结果显示,各分离虫株的ITS1和ITS2基因与舌状绦虫(AY121751)的核苷酸序列同源性最高,分别为98.8%~100%和99.6%~99.7%;各分离虫株的COⅠ基因与肠舌状绦虫(EU241273)的核苷酸序列同源性最高,为91.2%~94.7%。基于ITS序列构建的系统进化树显示,舌状绦虫和双线绦虫的ITS序列具有高度的保守性,ITS区域可能不适宜作为区分舌状绦虫属内部种类的可靠分子标记。基于COⅠ基因构建的系统进化树显示,分离虫株与土耳其、俄罗斯和欧洲的肠舌状绦虫分离株进化关系最近。根据序列同源性和COⅠ基因进化树结果,初步将本试验所分离虫株鉴定为肠舌状绦虫。结果表明,COⅠ基因更适合于舌状绦虫属种类的鉴别。本试验为舌状绦虫的分子流行病学调查提供了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舌状绦虫 分子鉴定 系统发育分析 核糖体内转录间隔区 线粒体细胞色素C氧化酶亚基Ⅰ
下载PDF
中华按蚊和嗜人按蚊rDNA内转录间隔2区序列差异 被引量:29
5
作者 马雅军 瞿逢伊 +1 位作者 徐建农 郑哲民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3期234-236,共3页
目的:比较中华按蚊和嗜人按蚊核糖体DNA(rDNA)内转录间隔2区(ITS2)序列差异。方法:通过对PCR扩增的rDNAITS2片段进行克隆测序,每种蚊测定3个克隆片段序列,比较其差异。结果:中华按蚊和嗜人按蚊的rD... 目的:比较中华按蚊和嗜人按蚊核糖体DNA(rDNA)内转录间隔2区(ITS2)序列差异。方法:通过对PCR扩增的rDNAITS2片段进行克隆测序,每种蚊测定3个克隆片段序列,比较其差异。结果:中华按蚊和嗜人按蚊的rDNAITS2序列长度分别为468和452bp,GC含量分别为44.87%和49.12%,两者序列差异为28.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按蚊 嗜人按蚊 DNA 核糖体 ITS2
下载PDF
真菌rDNA的特点及在外生菌根菌鉴定中的应用 被引量:58
6
作者 林晓民 李振岐 王少先 《西北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120-125,共6页
核糖体DNA(rDNA)是真菌基因组中的一类中度或高度重复序列,每一重复单位包括高度保守、中度保守和不保守三类区段,在真菌的系统发育分析和分类鉴定中,rDNA是很重要的靶序列。本文主要评述了真菌rDNA的结构特点及应用,特别是内转录间隔区... 核糖体DNA(rDNA)是真菌基因组中的一类中度或高度重复序列,每一重复单位包括高度保守、中度保守和不保守三类区段,在真菌的系统发育分析和分类鉴定中,rDNA是很重要的靶序列。本文主要评述了真菌rDNA的结构特点及应用,特别是内转录间隔区(ITS)在外生菌根菌鉴定上的应用,并对一些名词概念进行了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生菌根菌 RDNA 真菌 应用 定中 高度重复序列 系统发育分析 内转录间隔区 结构特点 基因组 核糖体 靶序列
下载PDF
人工养殖与选育对罗氏沼虾遗传多样性的影响 被引量:22
7
作者 陈雪峰 杨国梁 +7 位作者 孔杰 栾生 张宇飞 王军毅 高强 罗坤 宫金华 叶少群 《水生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866-873,共8页
为探讨人工养殖与选择育种对罗氏沼虾(Macrobrachium rosenbergii)遗传多样性的影响,实验测定了孟加拉野生群体、缅甸野生群体、浙江养殖群体、广西养殖群体及选育群体"南太湖2号"共111只罗氏沼虾核糖体转录间隔区2(Internal ... 为探讨人工养殖与选择育种对罗氏沼虾(Macrobrachium rosenbergii)遗传多样性的影响,实验测定了孟加拉野生群体、缅甸野生群体、浙江养殖群体、广西养殖群体及选育群体"南太湖2号"共111只罗氏沼虾核糖体转录间隔区2(Internal transcribed spacer 2,ITS2)基因序列,结果发现58个碱基变异位点,定义56个单倍型。在5个群体中,孟加拉野生群体的遗传多样性最高(平均核苷酸差异数K和核苷酸多态性指数Pi分别为7.186和0.0155),依次为缅甸野生群体、浙江养殖群体、广西养殖群体,选育群体"南太湖2号"遗传多样性最低(K和Pi分别为3.032和0.0065)。5个群体间配对Fst分析表明,养殖群体与野生群体遗传分化显著(P<0.01),选育群体"南太湖2号"不仅与野生群体遗传分化显著,同时还与广西养殖群体产生了显著的遗传分化(P<0.01)。系统树显示,孟加拉野生群体和缅甸野生群体聚为一支,浙江养殖群体、广西养殖群体和选育群体"南太湖2号"则聚为另一支。研究结果表明,人工养殖和选育降低了罗氏沼虾的遗传多样性水平,并导致群体间发生了显著的遗传分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罗氏沼虾 ITS2基因 遗传多样性 遗传分化
下载PDF
非洲菊根腐病病原的鉴定与ITS序列分析 被引量:27
8
作者 张正光 郭成宝 +1 位作者 王源超 郑小波 《植物病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392-396,共5页
从南京花卉苗圃的非洲菊腐烂病植株的根部分离到46株真菌菌株,将所有菌株回接到健康的植株上,结果发现只有11个疫霉菌菌株可以引起非洲菊典型的根腐病症状。对上述疫霉菌的形态特征、致病性及核糖体DNA-ITS序列进行分析,结果为所有菌株... 从南京花卉苗圃的非洲菊腐烂病植株的根部分离到46株真菌菌株,将所有菌株回接到健康的植株上,结果发现只有11个疫霉菌菌株可以引起非洲菊典型的根腐病症状。对上述疫霉菌的形态特征、致病性及核糖体DNA-ITS序列进行分析,结果为所有菌株在LBA平板上菌落圆形、呈放射状、菌丝致密、气生菌丝较丰富、菌丝无隔,能形成大量菌丝膨大体,水培后产生大量椭圆形孢子囊,孢子囊无乳突,游动孢子在孢子囊内形成。进一步克隆并分析供试菌株核糖体DNA-ITS区域的序列,结果是分离菌株与GenBank中隐地疫霉的ITS序列的同源性均为99.87%,仅有1个碱基的差异,进一步明确了本研究中从非洲菊腐烂病植株根部分离的病原菌为隐地疫霉(Phytophthora cryptoge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隐地疫霉 非洲菊 核糖体DNA-ITS
下载PDF
米氏凯伦藻18SrDNA和转录间隔区序列分析 被引量:9
9
作者 郑俊斌 张凤英 +1 位作者 马凌波 陆亚男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680-685,共6页
对赤潮多发藻米氏凯伦藻(Karenia mikimotoi)核糖体18SrDNA及其转录间隔(ITS)区序列PCR扩增并测序,获得18SrDNA和ITS基因序列长度分别为1690bp和654bp。结合12种甲藻和1种硅藻作序列比较分析,分别在ITS1、ITS2序列寻找到适宜设计... 对赤潮多发藻米氏凯伦藻(Karenia mikimotoi)核糖体18SrDNA及其转录间隔(ITS)区序列PCR扩增并测序,获得18SrDNA和ITS基因序列长度分别为1690bp和654bp。结合12种甲藻和1种硅藻作序列比较分析,分别在ITS1、ITS2序列寻找到适宜设计特异性引物探针区域,并用邻接法构建系统进化树,研究各藻种间亲缘关系。遗传距离分析结果显示米氏凯伦藻与短凯伦藻(Karena brevis)、微小卡罗藻(Karlodinium micrum)等分类学上较近的藻种18SrDNA序列相似度为97%~99%,远大于微小原甲藻(Prorocentrum minimum)、海洋原甲藻(P.micans)、塔玛亚历山大藻(Alexandrium tamarense)等在分类学上相距较远的藻种,各藻种间的ITS序列平均相似度明显低于18SrDNA序列。以18SrDNA与ITS序列构建的进化树拓扑结构相一致,18SrDNA序列相对保守,适合进行属以上关系的系统进化分析,而ITS序列变异较大,适合种属间鉴别分析,且ITS1和ITS2是变异很大的区域,适合种间的分子特异性鉴定,这为快速鉴别赤潮多发藻米氏凯伦藻提供了依据,进而为治理赤潮提供帮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米氏凯伦藻 核糖体18S RDNA 转录间隔区 系统进化 分子鉴定
下载PDF
基于rDNA ITS序列分析的桑黄真菌菌株分子鉴定 被引量:10
10
作者 谢丽源 张勇 +3 位作者 邓科君 彭卫红 甘炳成 李洪军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9期182-186,共5页
对6份桑黄真菌菌株的rDNA ITS区段进行克隆测序和序列特征比较分析,并与GenBank中获得的桑黄基源物种相关序列进行同源性比对,进一步将从GenBank检索获得的桑黄基源物种的ITS序列、复合外组ITS序列连同6份桑黄菌ITS序列一起作系统发育... 对6份桑黄真菌菌株的rDNA ITS区段进行克隆测序和序列特征比较分析,并与GenBank中获得的桑黄基源物种相关序列进行同源性比对,进一步将从GenBank检索获得的桑黄基源物种的ITS序列、复合外组ITS序列连同6份桑黄菌ITS序列一起作系统发育分析。结果表明:Sh-03、04、05、06与Phellinus linteus亲缘关系最近,Sh-01与Phellinus baumii亲缘关系最近,Sh-02与Phellinus baumii、Phellinus linteus、Phellinus igniarius的亲缘关系相差甚远,为一错误菌种。本实验的研究结果可以提供一种准确可靠且简单易行的桑黄真菌分子鉴定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桑黄 PHELLINUS baumii PHELLINUS linteus PHELLINUS igniarius RDNA ITS 分子鉴定
下载PDF
益母草类中药原植物的核核糖体内转录间隔区序列分析 被引量:7
11
作者 杨志业 晁志 +2 位作者 霍克克 吴炳义 潘胜利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1期1593-1595,共3页
目的分析益母草属4种植物nrDNAITS序列,探讨其在益母草药材DNA分子鉴别中的作用。方法对4种益母草属植物分别进行ITS序列的PCR扩增和测序,并运用CLUSTRALX和MEGA软件进行分析。结果测得4种植物的ITS序列,包括ITS1、5.8S和ITS2全长序列以... 目的分析益母草属4种植物nrDNAITS序列,探讨其在益母草药材DNA分子鉴别中的作用。方法对4种益母草属植物分别进行ITS序列的PCR扩增和测序,并运用CLUSTRALX和MEGA软件进行分析。结果测得4种植物的ITS序列,包括ITS1、5.8S和ITS2全长序列以及18S、26S部分序列;益母草及其易混淆的3种植物ITS1、ITS2序列的差异性分别为7.2%~18.8%和14.2%~27%。根据ITS序列特征所构建的系统树与传统分类有所不同。结论ITS序列特征可作为益母草种间鉴别的有效分子标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益母草属 ITS 序列分析 核核糖体
下载PDF
巴戟天与常见混伪品的rDNA-ITS序列分析及其分子鉴定 被引量:37
12
作者 丁平 方琴 《中草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908-911,共4页
目的比较巴戟天与常见混伪品之间的rDNA-ITS碱基序列的差异及其规律,同时为巴戟天及混伪品的指纹图谱鉴别提供分子标记.方法对巴戟天及其常见混伪品的rDNA-ITS进行了PCR扩增、测序,并运用CLUSTAL X、MEGA软件对该区进行序列分析.结果测... 目的比较巴戟天与常见混伪品之间的rDNA-ITS碱基序列的差异及其规律,同时为巴戟天及混伪品的指纹图谱鉴别提供分子标记.方法对巴戟天及其常见混伪品的rDNA-ITS进行了PCR扩增、测序,并运用CLUSTAL X、MEGA软件对该区进行序列分析.结果测定了巴戟天及其混伪品的rDNA-ITS区序列,包括ITS1、5.8S和ITS2全长序列以及18S、26S部分序列.巴戟天与假巴戟天、羊角藤在ITS1和ITS2区的差异性分别为2.9%~5.8%和2.9%~4.2%,而与虎刺在ITS1和ITS2区的差异性则为21.2%和18.9%.根据ITS序列特征构建的系统树,混伪品假巴戟天与羊角藤首先聚类,然后与巴戟天聚在一起,而虎刺则单独聚为一支.结论rDNA-ITS序列可作为巴戟天与混伪品的一种较好的分子指纹图谱的标记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DNA-ITS序列 巴戟天 混伪品 分子鉴定 分析及 ITS2区 指纹图谱鉴别 ITS区序列 ITS1 PCR扩增 碱基序列 分子标记 序列分析 全长序列 序列特征 标记方法 差异性 羊角藤 18S 系统树 虎刺
下载PDF
核糖体DNA的内转录间隔区序列标记在真菌分类鉴定中的应用 被引量:39
13
作者 林剑伟 阙友雄 +2 位作者 陈天生 许莉萍 张木清 《生物技术通讯》 CAS 2007年第2期292-294,共3页
传统的真菌分类主要根据真菌菌株的形态特征、生长特性与生理生化指标进行,而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提升了真菌分类鉴定研究的手段。真菌核糖体DNA内转录间隔区(ITS)在进化上比编码区快,种内的不同菌株之间高度保守,但在种间变化极大,故... 传统的真菌分类主要根据真菌菌株的形态特征、生长特性与生理生化指标进行,而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提升了真菌分类鉴定研究的手段。真菌核糖体DNA内转录间隔区(ITS)在进化上比编码区快,种内的不同菌株之间高度保守,但在种间变化极大,故可为真菌学的研究提供丰富的遗传信息。简要综述了ITS序列分析技术在真菌分类鉴定中的应用现状、相关问题及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核糖体DNA 内转录间隔区 分类 真菌
下载PDF
药用真菌桑黄分子鉴定及遗传多样性分析 被引量:12
14
作者 王伟科 宋吉玲 +4 位作者 巫优良 闫静 陆娜 袁卫东 陈观平 《浙江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307-314,共8页
通过对不同来源的桑黄菌株进行分子鉴定和遗传多样性分析,为后续桑黄种质资源的研究、开发及利用提供参考。采用r DNA ITS序列分析技术,对收集到的国内22个桑黄菌株进行分子鉴定与遗传多样性分析。依据r DNA ITS序列计算遗传距离并构建... 通过对不同来源的桑黄菌株进行分子鉴定和遗传多样性分析,为后续桑黄种质资源的研究、开发及利用提供参考。采用r DNA ITS序列分析技术,对收集到的国内22个桑黄菌株进行分子鉴定与遗传多样性分析。依据r DNA ITS序列计算遗传距离并构建系统发育树,结果显示收集到的桑黄菌株明确聚为3个独立类群,且3个类群的桑黄真菌存在明显的遗传分化。通过BLAST分析,成功鉴定出3类桑黄种质分别为:桑树桑黄(Sanghuangporus sanghuang)、杨树桑黄(Fuscoporia gilva)及丁香桑黄(Inonotus baumii)。不同来源的桑黄菌株间具有一定的遗传多样性,种间遗传趋异度显著高于种内。本研究结果提供了一种准确可靠且简单易行的桑黄真菌分子鉴定技术,可明确各桑黄真菌的种属来源及遗传结构组成,为桑黄真菌的进一步研究及开发应用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桑黄 rDNAITS 分子鉴定 遗传多样性
下载PDF
微小按蚊rDNA内转录间隔2区序列差异 被引量:11
15
作者 王学忠 Harold Townson +1 位作者 王丕玉 李菊升 《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 CAS CSCD 2001年第1期24-27,共4页
目的 :比较不同地株微小按蚊核糖体DNA(rDNA)内转录间隔 2区 (ITS2 )序列差异。方法 :通过对PCR扩增rDNAITS2片段测序 ,比较其不同地株差异。结果 :对 6株微小按蚊测序比较 ,存在有微小按蚊A和C型。结论 :rDNAITS2序列差异可用于建立A。
关键词 微波按蚊 DNA 核糖体 第2内转录间隔区
下载PDF
基于rDNA-ITS序列的天门冬拟茎点霉与相似种的系统发育关系 被引量:5
16
作者 卢松茂 陈振东 +2 位作者 林秀香 郑少缘 余智城 《江苏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62-67,共6页
芦笋茎枯病由天门冬拟茎点霉(Phomopsis asparagi)引起,为明确P.asparagi与寄生在其他蔬菜、水果和经济林木等植物上的拟茎点霉不同种之间的系统发育关系,对分离至福建漳州的P.asparagi菌株及从Gen Bank下载的相关菌株的35条ITS序列进... 芦笋茎枯病由天门冬拟茎点霉(Phomopsis asparagi)引起,为明确P.asparagi与寄生在其他蔬菜、水果和经济林木等植物上的拟茎点霉不同种之间的系统发育关系,对分离至福建漳州的P.asparagi菌株及从Gen Bank下载的相关菌株的35条ITS序列进行多序列比对分析,并用Neighbor-Joining法构建系统发育树。系统发育分析结果显示:35个菌株被划分为Ⅰ、Ⅱ和Ⅲ组群;P.asparagi与葡萄拟茎点霉(P.viticola)、叶下朱生拟茎点霉(P.phyllanthicola)、杨桃拟茎点霉(P.averrhoae)、大豆茎溃疡病菌(Diaporthe phaseolorum)聚在I组群的A亚群,它们的系统学关系最近;大豆拟茎点霉(P.longicolla)、大豆间座壳菌(Diaporthe sojae)、褐纹拟茎点霉(P.vexans)、光叶子花拟茎点霉(P.glabrae)、柑橘间座壳菌(Diaporthe citri)、黄瓜间座壳菌(Diaporthe sclerotioides)聚在Ⅱ组群,它们与P.asparagi的系统学关系较远;昏暗拟茎点霉(P.obscurans)单独聚在最远的分支上(Ⅲ组群),其与P.asparagi的系统学关系最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门冬拟茎点霉 拟茎点霉属 核糖体DNA内转录间隔区 分子系统学
下载PDF
用聚合酶链反应区分我国大劣按蚊复合体A和D种 被引量:10
17
作者 徐晓春 徐建农 瞿逢伊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3期172-175,共4页
目的:建立一种鉴别大劣按蚊复合体A和D种的PCR检测技术。方法:根据大劣按蚊A和D种核糖体DNA第二内转录间隔区的序列差异,设计种特异引物,通过PCR扩增出种特异长度(A种为374bp,D种为663bp)的片段区分蚊... 目的:建立一种鉴别大劣按蚊复合体A和D种的PCR检测技术。方法:根据大劣按蚊A和D种核糖体DNA第二内转录间隔区的序列差异,设计种特异引物,通过PCR扩增出种特异长度(A种为374bp,D种为663bp)的片段区分蚊种。结果:该法敏感性达1/1600单蚊抽提DNA或1/5单条蚊腿水匀浆DNA。应用该法检测大劣按蚊AFRIMS实验室品系10例,HN实验室品系20例,以及采自海南省白沙、和平、罗葵、毛阳等地野外样本148例,均显示A种特异带;云南省勐腊地区野外样本30例,全部为D种特异带。结论:提供一种简便可靠的蚊种鉴别PCR法,确认我国海南和云南的大劣按蚊分别为A种和D种,为深入研究我国大劣按蚊复合体不同成员种的地理分布、生态习性和传疟作用创造了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合酶链反应 大劣按蚊 核糖体 DNA A种 D种
下载PDF
几种帘形目贝类rDNA ITS序列的比较 被引量:4
18
作者 刘相全 包振民 +3 位作者 胡景杰 王师 方建光 王如才 《高技术通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435-440,共6页
扩增并测序了4种帘形目和1种蚶目贝类(外群)核糖体DNA的转录间隔区(ITS)序列。帘形目贝类序列长度在874bp到1466bp之间,GC含量在62%到67%之间,ITS序列在相近的3种帘蛤科贝类之间表现出长度保守性和碱基组成的相似性。采用ITS1,ITS2... 扩增并测序了4种帘形目和1种蚶目贝类(外群)核糖体DNA的转录间隔区(ITS)序列。帘形目贝类序列长度在874bp到1466bp之间,GC含量在62%到67%之间,ITS序列在相近的3种帘蛤科贝类之间表现出长度保守性和碱基组成的相似性。采用ITS1,ITS2,以及ITS1与ITS2的连接序列进行聚类,结果表明:2种蛤仔聚为一枝,表现出较近的亲缘关系,帘蛤科的3种贝类聚在一起,再与同属帘形目的缢蛏相聚。研究的结果揭示了帘形目贝类的系统发生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帘形目 核糖体DNA 转录间隔区 系统发生
下载PDF
苏北杨树新造林地溃疡病病原菌的鉴定 被引量:6
19
作者 郑华英 钱国良 +4 位作者 徐福元 胡白石 张亚川 解春霞 许志刚 《林业科学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649-655,共7页
2001年以来,苏北地区每年春季杨树新造林发生大面积死亡,在死亡或濒临死亡的杨树枝干上,几乎都有溃疡病症状的病斑发生。本试验通过对杨树新造林地(I-72杨)溃疡病病组织的分离、纯化培养获得10余株菌株,经接种、发病后再分离,获得6株拟... 2001年以来,苏北地区每年春季杨树新造林发生大面积死亡,在死亡或濒临死亡的杨树枝干上,几乎都有溃疡病症状的病斑发生。本试验通过对杨树新造林地(I-72杨)溃疡病病组织的分离、纯化培养获得10余株菌株,经接种、发病后再分离,获得6株拟茎点霉菌株;进一步克隆并分析供试菌株核糖体DNA-ITS区域的序列,结果是分离菌株与GenBank中Phomopsis eucommiicola的ITS序列有同源性,相似性达到99%。因此将该拟茎点霉菌确定为Phomopsis eucommiicolaC.Q.Chang,Z.D.Jiang&P.K.Chi,。该病原菌侵染杨树引起杨树新造林木溃疡病是首次报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杨树新造林 杜仲生拟茎点霉 核糖体DNA-ITS
下载PDF
基于ITS-1序列的5种兔球虫系统进化分析 被引量:5
20
作者 顾小龙 孙秀梅 +3 位作者 刘红彬 崔平 索勋 方素芳 《畜牧兽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7期1123-1128,共6页
利用核糖体DNA内转录间隔区1(ITS-1)序列对兔艾美耳球虫进行系统进化分析,并探讨生物学和形态学特征在兔球虫进化中的意义。单卵囊分离大型、黄、肠、中型及穿孔艾美耳球虫卵囊,接种无球虫兔获得纯种卵囊,CTAB法提取卵囊基因组DNA,PCR扩... 利用核糖体DNA内转录间隔区1(ITS-1)序列对兔艾美耳球虫进行系统进化分析,并探讨生物学和形态学特征在兔球虫进化中的意义。单卵囊分离大型、黄、肠、中型及穿孔艾美耳球虫卵囊,接种无球虫兔获得纯种卵囊,CTAB法提取卵囊基因组DNA,PCR扩增ITS-1区后克隆、测序。将测序结果与GenBank发布的兔球虫ITS-1序列进行比对和遗传距离分析,绘制系统进化树。结果显示:大型、黄、肠、中型及穿孔艾美耳球虫河北株ITS-1序列分别长320、330、351、336和341bp。5种兔球虫河北株与GenBank中同种兔球虫ITS-1序列相似性分别为96.9%、97.3%、96.9%、99.1%和99.4%。兔球虫形成单系群,该单系群分为2个姐妹谱,与卵囊残体有无相对应,其它形态学和生物学特征与系统进化无相关性。研究结果表明外残体的有无可作为兔球虫进化分类的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艾美耳球虫 核糖体DNA 内转录间隔区1(ITS-1) 系统进化分析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