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0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On the Rice Farming in the Shu Area During the Can Cong Period
1
作者 Xin Yan Zhang Hongying 《Contemporary Social Sciences》 2023年第1期131-143,共13页
The Bashu area was one of the most civilized agricultural areas in ancient China.Since the late Eastern Han Dynasty,it has been reputed as the“Land of Abundance”due to its abundant resources.Archaeological data show... The Bashu area was one of the most civilized agricultural areas in ancient China.Since the late Eastern Han Dynasty,it has been reputed as the“Land of Abundance”due to its abundant resources.Archaeological data show that the Shu area cultivated millet as early as the prehistoric period.The legend goes that Can Cong was the first ruler of the Shu area during the pre-Qin period,indicating that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at that time had made great progress compared with the prehistoric period.During this period,the agricultural pattern of the Shu area experienced profound changes,from dryland millet farming originating from the Western Sichuan Plateau to rice farming that is more suitable for Sichuan Basin,especially for the Chengdu Plain,where there are abundant rainfalls and high temperatures.Since then,rice farming has become a long-established farming tradition in the Shu area.The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tools and grain crop seeds unearthed from the Baodun site,where the archaeological remains of Can Cong Culture were discovered,show the prosperity of early agriculture in the Shu area.During the Baodun Culture period,the accelerated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in the Shu area promoted complicated and hierarchical changes in the social organization structure of settlements,which gradually evolved into early stat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an Cong Shu area Baodun culture rice farming
下载PDF
稻-红螯螯虾共作模式下浮游生物的群落变化特征及其与虾生长之间的关系
2
作者 唐金玉 黄福勇 +2 位作者 戴杨鑫 楼宝 郭水荣 《浙江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1537-1547,共11页
为探究稻渔综合种养模式下浮游生物的群落变化特征及其与养殖对象之间的关系,2022年6月-9月采用18S rRNA基因高通量测序技术调查了浙江省海宁市6处稻红螯螯虾(Cherax quadricarinatus)养殖水体中浮游生物的群落组成及多样性的变化,并结... 为探究稻渔综合种养模式下浮游生物的群落变化特征及其与养殖对象之间的关系,2022年6月-9月采用18S rRNA基因高通量测序技术调查了浙江省海宁市6处稻红螯螯虾(Cherax quadricarinatus)养殖水体中浮游生物的群落组成及多样性的变化,并结合Spearman相关性热图分析了优势种类和多样性指数与生长性状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红螯螯虾的体长、头胸甲宽、体重、增重率、特定生长率和肥满度在不同稻田间无显著差异,但体长、头胸甲宽和体重随着养殖时间的延长明显增加,特定生长率则显著下降。虾引入稻田后会相对改善水体中浮游生物的群落多样性,然而,随着养殖时间的延长,群落稳定性逐渐降低。隐藻(Cryptomonas)、衣藻(Chlamydomonas)、小球藻(Chlorella)和中剑水蚤(Mesocyclops)是共作期间常见的优势种类。浮游植物的优势种或主要种类(浮游生物中排名前50的种类)与浮游动物的变化趋势不同,前者的相对丰度逐渐增加,后者则逐渐降低。分析发现,季节变化是驱动稻虾共作模式下浮游生物群落演替的主要原因。此外,虾的摄食作用也会对群落变化产生一定影响。相关性分析显示,肥满度与小球藻生物量显著负相关,表明养殖水体的水质对虾的生长和健康状况具有重要影响,因此需平衡好水稻种植区和水产养殖区对营养水平需求不同的矛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浮游生物 稻渔综合种养 红螯螯虾 高通量测序 多样性
下载PDF
长江流域2种水产养殖模式的生命周期环境影响评价 被引量:1
3
作者 董寅 李冰 +3 位作者 贾睿 侯诒然 刁维旭 朱健 《渔业科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3-32,共10页
本研究以长江流域内的池塘养殖和稻渔综合种养2种水产养殖模式为对象,应用生命周期评价方法,分析2种养殖模式对能源消耗(EU)、全球变暖潜势(GWP)、酸化潜势(AP)、富营养化潜势(EP)以及水资源消耗(WU)5种环境指标的影响,并探究2种主要输... 本研究以长江流域内的池塘养殖和稻渔综合种养2种水产养殖模式为对象,应用生命周期评价方法,分析2种养殖模式对能源消耗(EU)、全球变暖潜势(GWP)、酸化潜势(AP)、富营养化潜势(EP)以及水资源消耗(WU)5种环境指标的影响,并探究2种主要输入因子(饲料和电力供应)和养殖过程对各环境指标的影响,从而评价2种养殖模式对环境影响的差异。生命周期评价结果标准化处理和加权评估显示,稻渔综合种养模式的WU、EP、GWP、AP和EU值分别为11.650、0.770、0.141、0.096和0.003,总环境影响指数(TEII)为12.660;池塘养殖模式的WU、EP、GWP、AP和EU值分别为31.453、1.187、0.210、0.174和0.007,TEII为33.031。与稻渔综合种养模式相比,池塘养殖模式的各项环境指标均较高。对环境影响的贡献率分析表明,饲料供应对EU、GWP和AP的贡献率最高,EP主要受饲料供应和养殖过程的共同影响,而WU主要集中在养殖过程中,电力供应主要影响EU、GWP和AP。生命周期评价的结果表明,与池塘养殖模式相比,稻渔综合种养模式显示出更友好的环境效益,在我国长江流域具有较大的发展空间。2种养殖模式的贡献率分析表明,改进饲料生产工艺、建立精准投喂技术、应用先进的尾水处理技术和适当提高养殖密度是我国长江流域水产养殖环境友好生产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渔综合种养 池塘养殖 生命周期评价 环境影响
下载PDF
不同稻虾模式对硫酸盐还原菌群落结构及多样性的影响 被引量:1
4
作者 黎衍亮 邱秀文 +4 位作者 江玉梅 倪才英 肖罗长 梁以豪 刘鑫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559-570,共12页
硫酸盐还原菌(SRB)作为一种土壤中普遍存在的微生物,在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中发挥关键作用。本研究以常规水稻单作模式为对照(CK),无环沟式稻虾(水稻和克氏原螯虾)共作模式(RS_(0))、有环沟式稻虾轮作模式(RS_(1))与有环沟式稻虾共作模式(R... 硫酸盐还原菌(SRB)作为一种土壤中普遍存在的微生物,在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中发挥关键作用。本研究以常规水稻单作模式为对照(CK),无环沟式稻虾(水稻和克氏原螯虾)共作模式(RS_(0))、有环沟式稻虾轮作模式(RS_(1))与有环沟式稻虾共作模式(RS_(2))为研究对象,采用16S rDNA高通量测序技术,探究不同稻虾模式对土壤硫酸盐还原菌(SRB)群落结构及多样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与CK相比,3种稻虾模式均显著降低了水稻成熟期土壤氧化还原电位(Eh)和硫化物、硫酸盐、全硫含量,提高了pH和有机质、速效钾、碱解氮含量,其中RS_(0)提升效果最为显著;3种稻虾模式SRB群落结构存在差异:RS1、RS2和RS0处理的δ-变形菌纲相对丰度比CK分别下降46.00%、63.61%和51.94%,而α-变形菌纲则分别提高402.52%、441.01%和584.17%。3种稻虾模式硫酸盐还原菌Observed_species指数、Shannon指数和Simpson指数与CK相比均显著提高,但不同稻虾模式间丰富度及多样性没有显著差异。RDA分析表明,速效钾、Eh、有机质、有效磷、碱解氮、硫酸盐、硫化物、全硫和pH是影响稻田土壤SRB群落结构的影响因子,其中全硫和硫化物是主要因子。综上,稻虾模式能维持或者提高稻田土壤养分状况和SRB群落丰富度及多样性,改善稻田土壤SRB群落结构,结果可为稻虾种养土壤生态健康及稻田综合种养土壤微生物研究提供参考和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虾种养 轮作 共作 硫酸盐还原菌 群落结构 多样性
下载PDF
国内外有机水稻发展现状及有机稻米品质研究 被引量:24
5
作者 汪贞 席运官 《上海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103-107,共5页
从发展规模和种植技术论述了我国以及世界有机水稻的生产现状,比较了有机与常规稻米在口感、营养和食用安全上的区别。
关键词 有机农业 水稻 栽培技术 有机稻米 常规稻米 大米品质 综述
下载PDF
试论铜鼓文化圈 被引量:17
6
作者 万辅彬 韦丹芳 《广西民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09-115,共7页
铜鼓是中国南方与东南亚古代文化的共同载体之一,自春秋时期铜鼓在云南由铜釜脱胎之后,于滇池地区逐渐发展成熟,继而传播到越南和川、渝、黔、桂、粤、琼等地,然后再传播至东南亚诸国。20世纪以来这些地区先后出土了大量铜鼓,这些地区... 铜鼓是中国南方与东南亚古代文化的共同载体之一,自春秋时期铜鼓在云南由铜釜脱胎之后,于滇池地区逐渐发展成熟,继而传播到越南和川、渝、黔、桂、粤、琼等地,然后再传播至东南亚诸国。20世纪以来这些地区先后出土了大量铜鼓,这些地区基本上属于壮侗语族(侗台语族)生活的地区,铜鼓本身寄寓了丰富的稻作文化信息,在各地有着大致相同的社会文化功能,至今还不同程度存在着活态铜鼓文化。从文化圈的概念研判,上述地区可以看作是铜鼓文化圈,这一文化现象说明中国南方与东南亚自古以来便有着密切的文化与技术交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铜鼓 文化功能 文化圈 稻作文化 壮侗语族
下载PDF
稻作农耕与日本民族的稻作文化性格 被引量:9
7
作者 叶磊 惠富平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1年第1期131-136,共6页
水稻的传入及其依赖性种植确立了这一作物在日本早期农业史上的统治地位。这种单一性质的生产形态作为变革力量在激发社会制度变迁的同时也空前丰富了精神领域的内容。具体表现为,在稻作农耕的特定生产方式和特殊自然环境下孕育发展出... 水稻的传入及其依赖性种植确立了这一作物在日本早期农业史上的统治地位。这种单一性质的生产形态作为变革力量在激发社会制度变迁的同时也空前丰富了精神领域的内容。具体表现为,在稻作农耕的特定生产方式和特殊自然环境下孕育发展出了强烈显著的稻作文化性格,即"优劣二分"的集团意识、"精细勤勉"的精农主义、"忠皇尽职"的忠诚观念以及"以和为贵"的协调精神。稻作文化性格的诞生和存续加速了日本民族独特价值观、人际观、是非观、劳动观、忠诚观和自然观的形成,并对日本社会的发展走向产生了积极和消极的二元化作用,值得我们深思和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本 水稻 农耕社会 文化性格
下载PDF
稻作农耕与日本民俗的形成 被引量:2
8
作者 白美云 杨昌杰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年第4期407-410,共4页
日本水稻种植在绳纹晚期从中国江南越海传至,此后稻作农耕作为一种新的生产生活方式,结合当地得天独厚的自然风土,形成了富有特色的日本民俗。日本稻荷神社数量很多,对狐狸的崇拜、樱花的喜爱、过年祭祀时注连绳的装饰以及相扑运动的起... 日本水稻种植在绳纹晚期从中国江南越海传至,此后稻作农耕作为一种新的生产生活方式,结合当地得天独厚的自然风土,形成了富有特色的日本民俗。日本稻荷神社数量很多,对狐狸的崇拜、樱花的喜爱、过年祭祀时注连绳的装饰以及相扑运动的起源等,最初可能都源于稻作农耕。日本一年四季有各种各样的祭,追根溯源不难发现,大部分都与水稻的播种、萌芽、生长、收获相关联,是人们对丰收的一种渴望,带有很强的现实主义色彩。稻米还被认为是力量的源泉,由此产生了从米中寻找力量的习俗,稻米及制成品还常用于节日祭祀。时至今日,日本人的日常饮食习俗中,依然还带有稻作农耕的烙印,稻作文化是日本文化之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稻作 农耕 民俗 文化 日本
下载PDF
人造生态位空缺在稻作文明起源中的关键作用 被引量:3
9
作者 彭兵 《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 2014年第4期28-33,共6页
中国和日本都是稻作文化大国,中日两国学人很自然地对稻作文化的起源具有浓厚的兴趣,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研究成果。不过,时至今日,不仅中日两国学人对稻作文化的起源认识互有区别,就连日本学人也经常为此争论不休,迄今,尚未得出定论。... 中国和日本都是稻作文化大国,中日两国学人很自然地对稻作文化的起源具有浓厚的兴趣,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研究成果。不过,时至今日,不仅中日两国学人对稻作文化的起源认识互有区别,就连日本学人也经常为此争论不休,迄今,尚未得出定论。综合分析比较争论的焦点之后,总可以发现大家对人造空缺生态位的认识。疏于关注,以至于为此提出的各种假说总不免顾此失彼,如果能针对当代发现的古代稻作遗址利用好考古发掘资料,注意到人造空缺生态位的可能性,那么贴近稻作文化起源事实的结论就可望获得来自考古资料的验证,并将这一研究课题引向深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作文化 空缺生态位 起源
下载PDF
日本的太阳神神话研究 被引量:1
10
作者 张正军 《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2014年第5期107-111,共5页
以"记纪神话"为研究对象,论述了日本神话中太阳神的诞生与死后复出、太阳神由自然神和动物神演化为天皇氏族祖先神的过程、太阳神与稻作民族和祭司的关系。认为日本各地的氏族原先有自己信仰的太阳神,后来随着天皇氏族掌握政... 以"记纪神话"为研究对象,论述了日本神话中太阳神的诞生与死后复出、太阳神由自然神和动物神演化为天皇氏族祖先神的过程、太阳神与稻作民族和祭司的关系。认为日本各地的氏族原先有自己信仰的太阳神,后来随着天皇氏族掌握政权,其信仰的天照大神替代了其他氏族信仰的太阳神,成为天皇氏族的祖先神;她是稻作民族的守护神,是太阳神的祭司死后被升格为原先自己所祭祀的神祗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阳神 天照大神 高天原 祭司 稻作文化
下载PDF
梯田传统农耕技术知识调查与评估——以湖南新化紫鹊界梯田为例 被引量:1
11
作者 谢佰承 陈耆验 +1 位作者 刘富来 陈标新 《湖南农业科学》 2015年第8期147-150,共4页
以紫鹊界梯田传统的耕作知识和技术为主题,搜集文献资料并开展专题调研。结果表明:紫鹊界梯田传统农业耕作工具的开发使用、合理的农事安排、耕作种植制度和模式的推行以及传统作物栽培技术,如育秧、田间管理、施肥、病虫害防治和旱地... 以紫鹊界梯田传统的耕作知识和技术为主题,搜集文献资料并开展专题调研。结果表明:紫鹊界梯田传统农业耕作工具的开发使用、合理的农事安排、耕作种植制度和模式的推行以及传统作物栽培技术,如育秧、田间管理、施肥、病虫害防治和旱地穇子栽种等技术,应属保护的农业文化遗产之列。针对紫鹊界传统耕作技术与知识面临的挑战,提出了以政府为主导加大资金投入、建立生物基因库、完整档案库和传统农业耕作知识与技术博物展览馆、培训传承人等保护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紫鹊界梯田 传统农业 农耕知识 稻作技术 生态耕作
下载PDF
壮族五大文化遗产之抢救保护与建设先进文化 被引量:2
12
作者 过伟 《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7年第2期1-6,共6页
广西是壮族自治区,南宁市是广西壮族自治区的首府。广西建设先进文化,首府建设先进文化,当以壮族文化遗产为民族根基。壮族先民是南方稻作民族,探索壮族文化遗产,当以壮族是稻作民族为出发点。壮族五大文化遗产之首,当推南方稻作民族人... 广西是壮族自治区,南宁市是广西壮族自治区的首府。广西建设先进文化,首府建设先进文化,当以壮族文化遗产为民族根基。壮族先民是南方稻作民族,探索壮族文化遗产,当以壮族是稻作民族为出发点。壮族五大文化遗产之首,当推南方稻作民族人文始祖洛甲。而后为洪水育人神话盘古兄妹,左江花山崖壁画,歌圩的女儿、歌仙刘三姐,全国篇幅最长的民间抒情长诗《嘹歌》及壮族原生态民歌。五大文化遗产各有其抢救措施。文化遗产是建设先进文化的民族根基,抢救文化遗产与建设先进文化密切相关,与建设广西先进文化、首府先进文化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方稻作民族 人文始祖 洪水育人神话 崖壁画 歌圩的女儿 民间抒情长诗 文化遗产 首府先进文化
下载PDF
稻虾共作模式下稻田pH对土壤和水稻重金属含量的影响 被引量:6
13
作者 沈丹琪 刘敏 +1 位作者 曹凑贵 江洋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86-92,共7页
为探究稻虾共作模式对稻田土壤和水稻中重金属含量的影响,以湘晚籼12号、黄华占、玉针香为试验材料,常规稻作模式为对照,在不同土壤背景条件下(试验地点分别位于湖北省荆门市掇刀区和黄冈市浠水县)开展大田试验。结果显示:在弱碱性土壤... 为探究稻虾共作模式对稻田土壤和水稻中重金属含量的影响,以湘晚籼12号、黄华占、玉针香为试验材料,常规稻作模式为对照,在不同土壤背景条件下(试验地点分别位于湖北省荆门市掇刀区和黄冈市浠水县)开展大田试验。结果显示:在弱碱性土壤背景下,稻虾共作模式中稻田土壤中Cr、As、Cd、Pb和Hg的含量降低,水稻根、茎、穗以及糙米中Cd、Pb含量降低;在弱酸性土壤背景下,稻虾共作模式中稻田土壤中Cr、As、Cd、Pb和Hg的含量升高,水稻根中Cd、Pb含量升高,水稻茎叶穗中Cd含量升高,Pb含量降低,水稻糙米中Cd、Pb含量均降低。本研究结果表明,不同pH土壤背景下稻虾模式对土壤和水稻重金属含量的影响表现不一致,但稻虾模式均可明显降低稻米中Cd和Pb的含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虾共作 稻田综合种养 土壤pH 稻田重金属 水稻品种 水稻重金属 绿色稻米
下载PDF
安徽临泉宫庄遗址炭化植物遗存分析 被引量:13
14
作者 程至杰 杨玉璋 +1 位作者 张东 张居中 《农业考古》 2019年第3期13-19,共7页
本文通过对临泉宫庄遗址试掘采集土样的浮选分析,获取了该遗址大汶口文化早中期、龙山时期、商周时期的炭化植物遗存,主要包括水稻、小麦、栎属、铁苋菜。量化分析结果显示,宫庄遗址自大汶口文化早中期至商周时期的农业保持着稻作农业传... 本文通过对临泉宫庄遗址试掘采集土样的浮选分析,获取了该遗址大汶口文化早中期、龙山时期、商周时期的炭化植物遗存,主要包括水稻、小麦、栎属、铁苋菜。量化分析结果显示,宫庄遗址自大汶口文化早中期至商周时期的农业保持着稻作农业传统,与周边同时期的遗址存在显著差异。结合淮河中游地区诸遗址的植物考古证据,大汶口文化早中期该地区的稻作农业持续发展,并成为获取植食资源的主要方式,可能没有形成稻粟兼作农业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宫庄遗址 稻作农业 大汶口文化早中期
下载PDF
河南舞阳张王庄遗址仰韶早期先民食物的淀粉粒分析 被引量:4
15
作者 易文文 魏兴涛 +4 位作者 杨玉璋 姚凌 蓝万里 张小虎 张居中 《人类学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867-878,共12页
黄淮西部是我国新石器时代南、北不同考古学文化与农业模式的过渡地带,近年来该地区植物考古研究成果显著,但目前学术界对该区域仰韶早期人类植食资源利用与农业发展状况仍不甚了解。本文利用淀粉粒分析方法,对张王庄遗址出土仰韶文化早... 黄淮西部是我国新石器时代南、北不同考古学文化与农业模式的过渡地带,近年来该地区植物考古研究成果显著,但目前学术界对该区域仰韶早期人类植食资源利用与农业发展状况仍不甚了解。本文利用淀粉粒分析方法,对张王庄遗址出土仰韶文化早期54件陶器和13件石器进行了表面残留物提取与分析。结果显示,该遗址仰韶早期先民的植食资源利用具有显著的多样性特征,旱地农作物粟、黍虽然已在人类生业经济中占据了重要地位,但采集获取的各类野生植物资源包括薏苡属、小麦族、莲藕等仍是人类食物主要组成,其重要性甚至高于农业种植。与此同时,研究结果也表明,在至迟不晚于距今6000年的仰韶早期阶段,粟、黍两类旱地作物已传播至黄淮西部的低纬度地区并成为先民种植的主要农作物,从而在整个黄淮西部形成以粟、黍为主,水稻为辅的稻-粟兼作农业。研究结果首次提供了黄淮西部仰韶早期人类植食资源利用与农业发展状况的科学证据,对认识黄淮西部史前农作物传播与农业结构演化的具体时空过程等具有重要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王庄 仰韶早期 淀粉粒 植食资源 稻粟兼种
下载PDF
稻虾共作对稻田杂草群落组成及物种多样性的影响 被引量:20
16
作者 郭瑶 肖求清 +5 位作者 曹凑贵 江洋 袁鹏丽 孙自川 刘卿君 汪金平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17-24,共8页
为探究稻虾共作对稻田杂草群落组成及物种多样性的影响,运用植物群落生态学的方法,通过调查区域在1 a(RC1)、2 a(RC2)、4 a(RC4)和9 a(RC9)等4个不同稻虾共作年限稻田和1 a小区控制试验稻田(CK)田面和田埂杂草物种数变化、杂草数量变化... 为探究稻虾共作对稻田杂草群落组成及物种多样性的影响,运用植物群落生态学的方法,通过调查区域在1 a(RC1)、2 a(RC2)、4 a(RC4)和9 a(RC9)等4个不同稻虾共作年限稻田和1 a小区控制试验稻田(CK)田面和田埂杂草物种数变化、杂草数量变化以及杂草盖度变化,研究不同稻虾共作年限稻田杂草的群落变化特点及控草效果。结果显示:稻虾共作稻田的杂草生物多样性指标随年限增长表现出先降低后增加的趋势,CK的Simpson指数和Shannon多样性指数杂草优势度显著高于稻虾处理,RC4处理最低。Pielou均匀度指数RC9处理显著高于其他年限稻虾田,但与CK处理无显著差异。随稻虾共作年限的增加,稻田杂草总数表现出先降低后增加的趋势,均显著低于CK处理。不同种杂草的重要值(importance value,I值)随稻虾共作年限增长呈现不同的规律,千金子、稗草、双穗雀稗和飘拂草的I值随年限增加先降低后增加,通泉草、空心莲子草、鳢肠、鸭舌草等的I值在稻虾共作稻田中表现出小于水稻单作稻田并逐年降低的规律。在大田控制试验中,经过1 a稻虾共作模式后,稻田田内和田埂的杂草物种数、杂草个体数和盖度均显著降低。结果表明:短期稻虾共作对稻田杂草的抑制作用明显,长期的稻虾共作会逐步形成新的杂草群落结构,需要采取对应的杂草防控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虾共作 稻田种养 生态农业 稻田 杂草 群落结构 生物多样性 绿色防控
下载PDF
稻虾共作系统中水稻生长及养分吸收对秸秆还田与投食的响应 被引量:21
17
作者 李丽娜 闫淋淋 +2 位作者 曹凑贵 江洋 汪金平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8-16,共9页
为探究稻虾共作系统中不同秸秆还田与投食处理下水稻生长发育特征、光合变化规律及氮素养分吸收状况,以秸秆不还田不投食(NS+NF)为对照,研究秸秆还田(S:秸秆还田量为12200 kg/hm^2;NS:秸秆残茬7200 kg/hm^2)和投食(F:投食量为1600 kg/hm... 为探究稻虾共作系统中不同秸秆还田与投食处理下水稻生长发育特征、光合变化规律及氮素养分吸收状况,以秸秆不还田不投食(NS+NF)为对照,研究秸秆还田(S:秸秆还田量为12200 kg/hm^2;NS:秸秆残茬7200 kg/hm^2)和投食(F:投食量为1600 kg/hm^2;NF:投食量为0)不同处理在水稻生育中后期生长发育特征、叶片光合特征、群体冠层结构、氮素利用效率与产量的变化。结果显示:S+F能显著增加水稻的产量、有效穗数、结实率和每穂粒数,显著提高成熟期水稻植株氮含量;NS+F处理实际产量最高,为9.34 t/hm^2,分别高出其他处理3.43%~11.72%;S处理主要在水稻生育后期起作用,可延缓水稻叶片衰老,降低成熟期根系伤流强度降幅;F处理可增加水稻的分蘖数,促进分蘖稳定,显著降低了水稻的蒸腾速率,增加了水稻成熟期干物质的积累量;NS处理能够显著增加水稻光合速率和蒸腾速率。秸秆还田和投食处理各有千秋,实际农事操作中,当秸秆还田量比较大时,可以适当投喂小龙虾饲料以补充氮素供微生物分解秸秆和植株生长所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虾共作 稻田种养 生态农业 秸秆还田 投食 光合特性 氮素吸收 绿色种养 绿色生产技术
下载PDF
珠江流域“那”文化圈的稻作与牛耕 被引量:2
18
作者 张阳 万辅彬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11年第1期47-52,57,共6页
珠江水系沿南盘江顺流而下,流经广西境内的主流和支流附近,分布了许多含有"那"字的地名,水田在这一区域称为"那".自古以来,这里形成了自己独具特色的稻作方式和文化.文章通过文献史料、考古发掘、田野调查等方面对&... 珠江水系沿南盘江顺流而下,流经广西境内的主流和支流附近,分布了许多含有"那"字的地名,水田在这一区域称为"那".自古以来,这里形成了自己独具特色的稻作方式和文化.文章通过文献史料、考古发掘、田野调查等方面对"那"文化圈的稻作与牛耕起源、演变作了阐释,指出稻作的起源在这一区域不算最早,但其稻作文明是独特的,牛耕的起源也推定在汉代甚至更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那”文化 稻作起源 牛耕起源
下载PDF
长江下游地区崧泽文化时期农业形成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被引量:4
19
作者 黎海明 郑铎 +1 位作者 刘真 贾鑫 《地理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0期1807-1817,共11页
全新世的气候、环境变化与人类文明发展之间的关系一直是学术界研究的热点问题。长江下游地区崧泽文化时期(6000—5300 a B.P.)是文明起源的关键阶段,该时期稻作农业经济社会是否已建立及其影响机制依然不清楚。通过对常州地区青城墩遗... 全新世的气候、环境变化与人类文明发展之间的关系一直是学术界研究的热点问题。长江下游地区崧泽文化时期(6000—5300 a B.P.)是文明起源的关键阶段,该时期稻作农业经济社会是否已建立及其影响机制依然不清楚。通过对常州地区青城墩遗址的植物大遗存研究,在24份浮选样品中共发现了131粒炭化水稻(Oryza sativa)种子和2262粒炭化水稻基盘,该结果表明青城墩遗址先民在崧泽文化时期的农业是以种植水稻为主的稻作农业。结合前人研究工作发现,长江下游地区崧泽文化时期人类主要的生业经济是以种植水稻为主的稻作农业经济,辅之以采集葫芦(Lagenaria siceraria)、芡实(Euryale ferox)、桃(Prunus persica)、甜瓜(Cucumis melo)等野生植物资源为主的采集经济。7000 a B.P.后海平面上升速率减缓和海岸线的东撤为开展水稻农业生产的古人类提供了大量的栖居环境,该时期相对温暖湿润的气候条件为水稻农业生产提供了良好的生境条件。6000 a B.P.后的人口压力是长江下游地区古人类选择以稳定和高产的稻作农业为主体生业经济的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下游地区 崧泽文化 生业经济 稻作农业
下载PDF
稻虾共作模式下秸秆还田与投食对稻米品质的影响 被引量:2
20
作者 朱旭 倪明理 +5 位作者 吕岩 郭子元 叶鑫 张文宇 尚永青 汪金平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79-85,共7页
为提高稻虾共作模式的稻米品质和效益,通过设置秸秆还田投食(SF)、秸秆还田不投食(SNF)、秸秆不还田投食(NSF)和秸秆不还田不投食(NSNF)处理,并以水稻单作秸秆还田(CK-S)和水稻单作秸秆不还田(CK-NS)为对照,对秸秆还田和投食对稻米品质... 为提高稻虾共作模式的稻米品质和效益,通过设置秸秆还田投食(SF)、秸秆还田不投食(SNF)、秸秆不还田投食(NSF)和秸秆不还田不投食(NSNF)处理,并以水稻单作秸秆还田(CK-S)和水稻单作秸秆不还田(CK-NS)为对照,对秸秆还田和投食对稻米品质的影响进行研究。结果显示:投食(F)处理能显著提高水稻、小龙虾产量和稻米营养品质,在秸秆还田(S)与秸秆不还田(NS)的条件下,F处理比不投食(NF)处理的蛋白质含量分别增加了27.41%和36.16%,差异显著。S处理与F处理的交互作用可显著影响稻米加工品质;整精米率和精米率在NSNF处理下最高,显著高于SF、SNF、NSF;秸秆还田、投食及其交互作用对蒸煮、食味品质无显著影响,稻米RVA黏滞性谱差异性较小;稻虾模式可提高稻米外观品质,稻虾共作模式下各处理垩白粒率和垩白度都低于稻田单作,与CK-S相比,SF处理垩白粒率和垩白度分别降低了15.09%、15.65%。结果表明,稻虾共作秸秆还田与投食2种措施可以改善稻米品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田综合种养 稻虾共作模式 稻米品质 秸秆还田 水稻产量 绿色种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