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5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Impacts of El Nino-Southern Oscillation events on China's rice production 被引量:7
1
作者 DENG Xiangzheng HUANG Jikun +5 位作者 QIAO Fangbin Rosamond L. Naylor Walter P. Falcon Marshall Burke Scott Rozelle David Battisti 《Journa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 SCIE CSCD 2010年第1期3-16,共14页
This paper aims to demonstrate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ENSO and rice production of Jiangxi province in order to identify the reason that ENSO might have little effect on Chinese rice production. Using a data set wit... This paper aims to demonstrate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ENSO and rice production of Jiangxi province in order to identify the reason that ENSO might have little effect on Chinese rice production. Using a data set with measures of Jiangxi's climate and rice production, we find the reason that during 1985 and 2004 ENSO's well correlated with rainfall did not promote Chinese rice production. First, the largest effects of ENSO mostly occur in the months when there is no rice in the field. Second, there is almost no temperature effect. Finally, the monthly distribution of rainfall is almost the same in ENSO and neutral years because the largest effects are during months when there is the least rain. In addition, due to the high irrigation share and reliable and effective irrigation facilities of cultivated land, China's rice production is less climate-sensitiv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l Nifio southern Oscillation ENSO econometric methods rice production sea-surface temperature anomaly china
下载PDF
Effects of Inorganic-organic Incorporation on Productivity and Soil Fertility of Rice Cropping System in Red Soil Area of China
2
作者 ZHOU Wei-jun, WANG Kai-rong, ZHANG Guan-yuan and XIE Xiao-li(Department of Resource Environment and Agro-chemistry, Huazho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Wuhan 430070 , P. R . China Changsha Institute of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 The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 Changsha 410125 , P.R. China) 《Agricultural Sciences in China》 CAS CSCD 2002年第9期1017-1022,共6页
Results from ten-year (1990 - 1999) field experiments indicated that the productivity and the soil fertility of rice cropping system were significantly influenced by the fertilization system adopted in red soil area o... Results from ten-year (1990 - 1999) field experiments indicated that the productivity and the soil fertility of rice cropping system were significantly influenced by the fertilization system adopted in red soil area of China. Contrasting with no-fertili/er treatment (CK), yield-increase rate of organic matter cycling, chemical NPK and inorganic-organic fertilizer incorporation treatments were 56.5% , 62.5% and 80.7% , respectively. In the case of optimum fertilization system, the largest contribution of inorganic fertilizer to the yield was 38.5% while that of inorganic-organic fertilizer incorporation was 44.7%. The content of soil organic matter changed in tendency from decrease to equilibrium with heightened the extent of N, P and K incorporation while that of inorganic-organic fertilizer incorporation could be enhanced further. After N, P and K entered into the rice cropping system and maintained organic matter cycling in the system, the pools of total N, P and K could be strengthen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ertilizer Organic manure rice cropping system of red soil area of china PRODUCTIVITY Soil fertility
下载PDF
南方丘陵山区耕地“非粮化”特征及其形势与对策探究——以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为例
3
作者 何贵新 黄利红 左志良 《南方农机》 2023年第11期30-35,共6页
【目的】防止耕地“非粮化”对促进耕地可持续利用具有重大意义。丰富对不同地区耕地“非粮化”特征、形势和形成原因的认知,可为制定有效的耕地“非粮化”管控策略提供科学依据,为更好地防治耕地“非粮化”提供基础。【方法】本研究以... 【目的】防止耕地“非粮化”对促进耕地可持续利用具有重大意义。丰富对不同地区耕地“非粮化”特征、形势和形成原因的认知,可为制定有效的耕地“非粮化”管控策略提供科学依据,为更好地防治耕地“非粮化”提供基础。【方法】本研究以遥感数据、社会经济空间数据集等为基础,采用空间分析与空间统计等方法探究湘西州2000—2015年的耕地“非粮化”时空格局特征,并在此基础上尝试分析湘西州耕地“非粮化”的形势与相应的对策。【结果】1)2000年以来,湘西州耕地非粮化率在39%~47%之间浮动,呈现出以2010年为节点先缓慢降低后快速升高的规律,且呈现出较明显的时空分异特征。2)随着时间推移,耕地“非粮化”低—低、高—高类型的空间在不断扩大,说明耕地“非粮化”存在较强的空间自相关性。3)在城市周边较易发生耕地“非粮化”现象,另外,距离县城10 km~25 km、人口密度较小的山区,耕地非粮化率出现了快速增加的现象。【结论】在治理耕地“非粮化”的时候需要结合区位、人口、地形等因素优化农业产业布局,以避免耕地“非粮化”的无序扩张;应当把耕地“非粮化”管控向非食物化管控方向调整,并且明确耕地转型应当以耕地质量保护为前提,即在不破坏耕地质量的前提下进行食物种植结构调整,以协调人民追求美好生活、保护耕地和生态安全的多重目标需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地 “非粮化” 时空格局 影响因素 南方丘陵山区
下载PDF
自有品牌大米研发评价体系研究
4
作者 路威 卢斌 +1 位作者 杨旭 李卓静 《农产品加工》 2023年第11期93-96,共4页
自有品牌产品可以有效降低采购成本、控制产品质量、提升品牌价值,是零售企业打造差异化产品体系的重要手段,亦是生产企业降低综合成本,拓宽产品渠道的一种方式。中国南方产区大米拥有庞大的市场需求,市售品牌纷繁复杂,价格、质量参差不... 自有品牌产品可以有效降低采购成本、控制产品质量、提升品牌价值,是零售企业打造差异化产品体系的重要手段,亦是生产企业降低综合成本,拓宽产品渠道的一种方式。中国南方产区大米拥有庞大的市场需求,市售品牌纷繁复杂,价格、质量参差不齐,消费者选择难度较大。零售企业作为生产方与消费者的纽带,需平衡厂家、商家、消费者等多方诉求。因此,单一指标无法对供应商及产品客观评价。基于供应商资质、商务支持等基础信息,选取感官品质、产品价格、供应链能力、配合度等多个指标,建立综合评价体系,并使用该评价体系筛选供应商,开发“易家香”系列南方大米产品。结果显示,在保障产品品质的同时,降低采购成本15.3%,达到各方共赢的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有品牌 南方大米 产品研发 评价体系 价格指数
下载PDF
气候变化对中国南方水稻生产的阶段性影响及适应性对策 被引量:66
5
作者 葛道阔 金之庆 +1 位作者 石春林 高亮之 《江苏农业学报》 CSCD 2002年第1期1-8,共8页
根据GISSGCMTransientBRun的输出结果 ,结合中国南方稻区 15个样点近 4 0年的逐日气候资料 ,生成了每个样点在 2 0 10年、2 0 30年和 2 0 5 0年的气候变化情景 ;利用CERES Rice模型在基准气候 (196 0~ 1997年 )以及上述不同年份的气候... 根据GISSGCMTransientBRun的输出结果 ,结合中国南方稻区 15个样点近 4 0年的逐日气候资料 ,生成了每个样点在 2 0 10年、2 0 30年和 2 0 5 0年的气候变化情景 ;利用CERES Rice模型在基准气候 (196 0~ 1997年 )以及上述不同年份的气候变化情景下运行的结果 ,结合中国若干农业气候指标 ,分区评述了未来 10年、30年和 5 0年全球气候变化对不同稻作类型水稻生育期、产量、稻田蒸散量的阶段性影响 ,并分析了中国稻作制度可能发生的演进趋势。最后 ,在模拟试验的基础上 ,提出了若干适应气候变化的农业对策 ,包括调整品种布局、有条件地扩种双季稻、改善灌溉条件及培育和引进新品种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变化 中国南方 水稻生产 模拟模型 阶段性影响 适应性对策
下载PDF
稻/草-鹅农牧结合模式的综合效益及种养技术初探 被引量:24
6
作者 张卫建 郑建初 +5 位作者 江海东 冯金侠 吴魁 何龙兴 李小妹 秦君明 《草业科学》 CAS CSCD 2001年第5期17-21,共5页
1997~ 1999年在江苏省常熟市构建稻 /牧草 -鹅复合系统 ,并进行田间试验。结果表明 ,稻 /草 -鹅农牧结合模式与传统的稻 /麦生产模式相比 ,不但具有明显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 ,而且能显著提高土壤肥力 ,有效控制冬季田间杂草 ,进而大... 1997~ 1999年在江苏省常熟市构建稻 /牧草 -鹅复合系统 ,并进行田间试验。结果表明 ,稻 /草 -鹅农牧结合模式与传统的稻 /麦生产模式相比 ,不但具有明显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 ,而且能显著提高土壤肥力 ,有效控制冬季田间杂草 ,进而大幅度降低田间除草剂、杀虫剂施用量 ,保护农田生态环境。总结了该模式的种养技术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草-鹅 农牧结合模式 南方稻区 综合效益 栽培技术 养殖技术
下载PDF
南方稻区水稻产量差的变化及其气候影响因素 被引量:22
7
作者 石全红 刘建刚 +3 位作者 王兆华 陶婷婷 陈阜 褚庆全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896-903,共8页
为了研究南方稻作区水稻理论生产潜力、单产的提升空间以及气候变化因素对水稻生产潜力的影响,探索区域水稻生产的限制因素和提高水稻产量的技术途径,本研究利用AZE(农业生态区域法)模型对南方稻区1980—2010年水稻光温生产潜力进行测算... 为了研究南方稻作区水稻理论生产潜力、单产的提升空间以及气候变化因素对水稻生产潜力的影响,探索区域水稻生产的限制因素和提高水稻产量的技术途径,本研究利用AZE(农业生态区域法)模型对南方稻区1980—2010年水稻光温生产潜力进行测算,结合水稻大田平均产量,对该区域水稻光温生产潜力和大田平均单产之间的产量差及其时空变化特点进行研究,并分析了产量差变化的气候影响因素。分析表明,30年来该区域早稻光温生产潜力呈上升趋势,且增幅大于实际产量增加的幅度,二者之间的产量差不断扩大;一季中稻光温生产潜力呈下降趋势,产量差逐步缩小;晚稻光温生产潜力亦呈不断下降的趋势,产量差不断缩小。对区域气候变化分析表明,水稻生育期内辐射总量及温度变化是影响光温生产潜力的关键因子,早稻生育期内温度升高对水稻产量的正效应超过辐射下降的负效应,光温生产潜力不断增加,而一季中稻及晚稻生育期内辐射下降对产量的影响更大,水稻生产潜力呈下降趋势。不同省份间,水稻生育期内辐射及温度变化不同,光温生产潜力及产量差变化趋势空间差异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方稻区 水稻 产量差 光温生产潜力 气候因素
下载PDF
双季晚粳生产力及相关生态生理特征 被引量:32
8
作者 张洪程 许轲 +13 位作者 张军 李国业 董啸波 花劲 周培建 程飞虎 黄大山 陈忠平 陈国梁 方明珍 戴其根 霍中洋 魏海燕 高辉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283-300,共18页
于江西鄱阳、上高县,选用代表性晚粳稻品种(武运粳24、南粳44、镇稻11、常优1号、常优5号、甬优8号),在高产栽培条件下以当地代表性晚籼稻品种为对照,系统比较了粳、籼稻间产量、品质和效益的差异,初步阐明了双季晚粳生产力优势,并从温... 于江西鄱阳、上高县,选用代表性晚粳稻品种(武运粳24、南粳44、镇稻11、常优1号、常优5号、甬优8号),在高产栽培条件下以当地代表性晚籼稻品种为对照,系统比较了粳、籼稻间产量、品质和效益的差异,初步阐明了双季晚粳生产力优势,并从温光利用、株型、光合物质生产等方面探讨了其优势形成的生态生理特征。结果表明,3年晚粳平均产量分别为9.6、8.3、9.9 t hm–2(2011年上高县甬优8号最高产量田块达10.6 t hm–2),极显著高于晚籼,而其产量高的主要原因是每穗粒数、结实率显著或极显著高于籼稻;晚粳加工品质、食味品质优于晚籼(晚粳出糙率、精米率、整精米率显著或极显著高;籽粒直链淀粉、蛋白质含量显著或极显著低,胶稠度显著或极显著长),外观品质逊于晚籼(粳稻的垩白率、垩白大小、垩白度均显著或极显著高于籼稻);晚粳效益高于晚籼(3年晚粳的纯收益分别为11 890.6、10 252.1、16 565.9元hm–2,分别高23.8%、23.6%、26.7%)。双季晚粳生产力优势形成的相关生理生态特征为,较籼稻全生育期特别是结实期明显延长,抽穗结实期较籼稻适应凉爽气候,增加对温光资源利用,能正常成熟;后期有较高光合生产能力,增大了群体光合物质生产积累量,源库协调性好,库容总充实量高;生育后期在偏低温气候下不早衰,维持较强根系和较大茎鞘强度,具有较强群体抗倒伏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方双季稻区 生产力 生态生理特征
下载PDF
中国南方稻区玉米-稻种植模式的建立和实践 被引量:22
9
作者 赵强基 郑建初 +3 位作者 袁从袆 卞新民 李萍萍 章熙谷 《江苏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4期215-219,共5页
选择亚热带北缘(32°N)的江苏沿江苏南地区作为建模研究区。1979年以来,研究了玉米-稻种植模式的温度和土壤适应性、光热资源利用效率、能量转换效率、农牧结合效率和轮作效应等生态特性;形成玉米-稻种植模式的省工高... 选择亚热带北缘(32°N)的江苏沿江苏南地区作为建模研究区。1979年以来,研究了玉米-稻种植模式的温度和土壤适应性、光热资源利用效率、能量转换效率、农牧结合效率和轮作效应等生态特性;形成玉米-稻种植模式的省工高产配套技术;在生产实践中应用,取得较好的社会、经济、生态效益。研究结果显示,该种植模式在南方稻区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水稻 种植模式 中国南方稻区 轮作
下载PDF
气候变暖对我国南方水稻可种植区的影响 被引量:30
10
作者 宋艳玲 刘波 钟海玲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CSCD 2011年第4期259-264,共6页
利用我国南方稻区214站1961—2009年逐日气象资料,研究气候变化对南方水稻可种植区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气候变暖使南方稻区活动积温(日平均气温≥10℃)明显增加,49年增加了324.4℃.d。同时水稻生长季长度也明显延长,49年延长了17.9 d... 利用我国南方稻区214站1961—2009年逐日气象资料,研究气候变化对南方水稻可种植区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气候变暖使南方稻区活动积温(日平均气温≥10℃)明显增加,49年增加了324.4℃.d。同时水稻生长季长度也明显延长,49年延长了17.9 d。双季稻可种植区北界明显北移,三季稻可种植区北界略有北移,20世纪60—80年代,双季稻可种植区仅限于长江以南地区,但21世纪初以来的10年双季稻可种植区北界移到长江以北,即向北推移近300 km,从而使新增双季稻可种植区扩展到四川东北部、贵州东部、重庆、湖北大部、安徽中部以及江苏南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变暖 水稻 可种植区 中国南方
下载PDF
气候变化对中国南方水稻产量的经济影响及其适应策略 被引量:75
11
作者 周曙东 朱红根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0期152-157,共6页
文章通过构建经济-气候模型(简称C-D-C模型),运用计量经济模型实证分析气候变化对南方水稻产量的影响,并对未来气候变化情景的影响进行了模拟评估。结果表明,气候对南方地区水稻产量有显著负影响,且气候对各区域影响存在差异,降水对华... 文章通过构建经济-气候模型(简称C-D-C模型),运用计量经济模型实证分析气候变化对南方水稻产量的影响,并对未来气候变化情景的影响进行了模拟评估。结果表明,气候对南方地区水稻产量有显著负影响,且气候对各区域影响存在差异,降水对华南、华中和华东地区有负的作用,而对西南地区有一定正影响;温度对西南、华南、华东和华中地区都有负的影响,未来气候变化情景对南方水稻产量的影响以减产为主,应引起政府和农户的高度重视。最后,根据实证分析结果,提出了南方地区水稻生产适应气候变化的对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变化 水稻产量 经济影响 中国南方 C-D-C模型
下载PDF
稻田种养结合循环农业模式生态环境效应实证分析——以南方稻区稻-鱼模式为例 被引量:45
12
作者 林孝丽 周应恒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37-42,共6页
稻田种养结合循环农业模式生态环境效应明显,其主要体现在节肥、节药、抑草、改善土壤和水体等方面上。本文根据对南方稻区的入户调查数据和2001-2009年中国统计年鉴、中国农村统计年鉴、中国农业统计年鉴相关统计数据及化肥农药使用量... 稻田种养结合循环农业模式生态环境效应明显,其主要体现在节肥、节药、抑草、改善土壤和水体等方面上。本文根据对南方稻区的入户调查数据和2001-2009年中国统计年鉴、中国农村统计年鉴、中国农业统计年鉴相关统计数据及化肥农药使用量的技术标准,实证分析了稻田种养结合循环农业模式的节肥、节药的生态环境效应。调查分析显示,稻-鱼模式下农户化肥使用量比常规水稻种植模式的使用量要减少15.21%,农药使用量要减少40.17%;相关性分析表明南方稻区稻-鱼种养结合模式的稻田面积占水稻生产总面积的百分比与化肥、农药使用量之间呈负相关关系,相关系数分别为-0.407 2和-0.979 9。可以看出,在稻-鱼的稻田生态系统中,土壤和水体的改善以及有害生物的减少,形成了鱼类对化肥和农药的替代关系,在稻谷产量不变甚至增产以及增加鱼类产出的情况下,农户大幅度减少了化肥和农药的使用量,因此实施扶持稻田种养结合循环农业模式策略,是改善稻区农业生态环境的重要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循环农业 稻田种养结合模式 南方稻区 稻-鱼模式 生态环境效应
下载PDF
中国水稻生产形势分析 被引量:58
13
作者 胡忠孝 《杂交水稻》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1-7,共7页
对1991—2007年中国各省(区、市)水稻生产统计数据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991—2007年中国水稻种植面积总体呈现下降趋势,从1991年的3259.01万hm2下降到2007年的2891.90万hm2,下降幅度达到11.26%;水稻单产从1991年的5745kg/hm2上升到2007年... 对1991—2007年中国各省(区、市)水稻生产统计数据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991—2007年中国水稻种植面积总体呈现下降趋势,从1991年的3259.01万hm2下降到2007年的2891.90万hm2,下降幅度达到11.26%;水稻单产从1991年的5745kg/hm2上升到2007年的6433kg/hm2,上升幅度11.98%,单产的提高在一定程度上确保了水稻总产变化相对平稳;东部经济发达地区水稻种植面积明显下降,中部和西部变化相对平稳;南方水稻种植面积明显下降,东北地区明显上升,华北、西北地区小幅下降;南方地区单季稻比例快速上升,双改单现象明显,这是导致中国水稻种植面积下降的重要原因。要保证全国水稻生产平稳发展,重点在于稳定南方水稻种植面积,一要加大耕地保护力度,二要合理处理粮食作物与非粮食作物之间的结构调整,三是稳定双季稻种植面积。目前的工作重点是要稳定湖南、江西等水稻种植大省的双季稻种植面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生产 面积 产量 中国
下载PDF
南方稻农气候变化适应行为影响因素分析——基于苏皖两省364户稻农的调查数据 被引量:21
14
作者 吴婷婷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2期1588-1596,共9页
气候变化使农业生产条件发生了重大改变,不仅威胁粮食安全,而且导致农户收入风险增加。因此,探讨户主特征、家庭特征、社会资本等因素对农户气候变化适应行为的影响,了解农户适应行为的决策机制,对政府科学制定农业应对气候变化政策具... 气候变化使农业生产条件发生了重大改变,不仅威胁粮食安全,而且导致农户收入风险增加。因此,探讨户主特征、家庭特征、社会资本等因素对农户气候变化适应行为的影响,了解农户适应行为的决策机制,对政府科学制定农业应对气候变化政策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本研究以江苏和安徽两省水稻主产区为研究区域,通过当面访谈方式,获取364个农户调查问卷数据。采用泊松回归方法,使用STATA统计分析软件,分析气候变化背景下农户种植行为的适应机制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农户最可能采用的气候变化适应措施是采用优良品种,其次是转向非农就业、修缮灌溉沟渠、改变灌溉频率、调整插播时间、购买农业保险、采用保护性耕作技术、多样化种植、调整施肥施药行为和改种其他作物。农户采用气候变化适应性措施的项数介于0-8之间,平均为4.49项。没有采用任何气候变化适应措施的首要原因是适应成本较高,其次是不知道如何适应,最后是劳动力数量有限。模型结果显示,户主性别、受教育年限、家庭规模、收入结构、种植规模、社会资本、气象信息和农技服务等因素对农户适应气候变化行为具有显著影响。为提高农户适应气候变化的能力,宜从政府政策和农户自身两方面着手。前者需要政府从农业补贴、农业保险、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耕地流转、粮食收购价格、农业科技服务体系等方面给予政策引导,后者需要农户自身加强包括社会网络、社会信任和社会规范方面的建设,从根本上提升应对自然风险的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变化 农户 适应措施 泊松回归 南方稻区
下载PDF
Shannon熵在棉花产业不均衡发展中的运用
15
作者 郑煜 张娟 +1 位作者 李储东 王奇峰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4期6620-6621,共2页
应用随机试验熵的概念,选取反映棉花产业发展状况的一些指标,计算我国产棉主要省份2000~2007年的相对熵值,并对南方、北方规模产区各省市棉花产业区域不均衡发展状况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 棉花产业 南北方主产区 不均衡发展 Shannon熵
下载PDF
“稻菇畜”结合模式及其开发对策
16
作者 胡清秀 周旭英 +2 位作者 倪锋 叶绿宝 林炎生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2004年第3期54-57,共4页
从我国南方水稻产区资源高效利用的角度出发,提出“稻菇畜”结合的3种模式。分析了“稻菇畜”结合模式在促进水稻产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创汇农业的发展,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等方面的作用。并提出实施“稻菇畜”结合模式的技术措施... 从我国南方水稻产区资源高效利用的角度出发,提出“稻菇畜”结合的3种模式。分析了“稻菇畜”结合模式在促进水稻产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创汇农业的发展,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等方面的作用。并提出实施“稻菇畜”结合模式的技术措施和发展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菇畜”结合模式 南方水稻产区 可持续发展 政府职能 示范基地 销售网络 产后加工
下载PDF
湘南丘岗地区不同施肥结构对水稻养分吸收总量及产量的影响
17
作者 高菊生 黄晶 +1 位作者 刘淑军 张杨珠 《湖南农业科学》 2011年第1期50-53,共4页
2:009年在湖南省祁阳县板页岩发育的高岸田和低垄田开展了湘南丘岗区水稻抗逆稳产轻简技术集成研究与示范试验,结果表明:(1)湘南板页岩丘岗区的排田和垄(冲)田,在施用等量N、P、K养分条件下,早晚稻稻谷、稻草的产量均以水稻专用肥为最高... 2:009年在湖南省祁阳县板页岩发育的高岸田和低垄田开展了湘南丘岗区水稻抗逆稳产轻简技术集成研究与示范试验,结果表明:(1)湘南板页岩丘岗区的排田和垄(冲)田,在施用等量N、P、K养分条件下,早晚稻稻谷、稻草的产量均以水稻专用肥为最高;(2)无论是排田还是垄田,施用水稻专用肥,都有利于水稻的生长发育,水稻有效穗多,结实率高,千粒重增加;(3)湘南板页岩丘岗区的排田和垄(冲)田,一次性施用水稻专用肥("湘珠牌"水稻专用肥),能够增加排田、垄田早稻稻谷和垄田晚稻稻谷、稻草的吸氮、吸磷、吸钾总量,对晚稻而言,垄田一次性施用水稻专用肥后,其稻谷、稻草吸收养分总量的优势比排田要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湘南丘岗地区 水稻 抗逆稳产轻简技术 集成研究与示范
下载PDF
南方双季稻区水稻不同种植模式碳足迹和经济效益比较研究 被引量:1
18
作者 何浩 伍龙梅 +5 位作者 黄庆 邹积祥 何瑞毓 黄海鹏 王天平 林鸿生 《广东农业科学》 CAS 2021年第11期8-17,共10页
【目的】以南方双季稻区不同种植模式为研究对象,在不同模式碳足迹研究基础上,结合经济效益对各种植模式进行比较分析,旨在为制定农业生产政策提供决策参考,为农业固碳减排提供新思路、新途径。【方法】利用水稻、油料作物、蔬菜作物的... 【目的】以南方双季稻区不同种植模式为研究对象,在不同模式碳足迹研究基础上,结合经济效益对各种植模式进行比较分析,旨在为制定农业生产政策提供决策参考,为农业固碳减排提供新思路、新途径。【方法】利用水稻、油料作物、蔬菜作物的产值、生产成本投入等统计数据,对间接碳排放(化肥、农药、农膜、农业机械)部分计算不同种植模式的碳足迹,分析各模式的经济效益。【结果】一熟模式中中稻碳足迹最高[947.8 kg/hm^(2)(CO_(2)-eq)]、早稻最低[927.4 kg/hm^(2)(CO_(2)-eq)],各地区中稻碳足迹以浙江最高[1057.3kg/hm^(2)(CO_(2)-eq)]、海南最低[747.8 kg/hm^(2)(CO_(2)-eq)];一熟、二熟、三熟种植模式平均碳足迹分别为939.0、2910.1和3961.8 kg/hm^(2)(CO_(2)-eq),农资投入中以肥料碳足迹所占比例最大、平均为60.2%;不同种植模式中,三熟模式产值最高、为13.0万元/hm^(2),早稻的成本利润率最低、为-11.2%;各模式碳足迹和生产成本构成相似,但是各因子占比差异较大,差异最大的是肥料和劳动力。【结论】三熟模式产值最高,对保障我国粮食安全和提高农民收入方面有较好作用,但其碳足迹也比一熟、二熟模式高。碳足迹和产值之间呈显著正相关关系,三熟模式平均单位净利润碳足迹最低。减少化肥使用量是降低南方双季稻区碳足迹的关键途径,而降低人工成本是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农民收入的主要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足迹 气候变化 生命周期法 种植模式 南方双季稻区
下载PDF
我国南方水稻生产变化和特点及稳定发展的政策建议 被引量:20
19
作者 徐春春 孙丽娟 +2 位作者 周锡跃 李凤博 方福平 《农业现代化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129-132,共4页
本文分析了我国南方水稻生产的发展变化历程和特点,认为南方水稻存在生产地位下降、"双改单"难以有效逆转、"粳稻化"趋势显现、长江中游成为新的增长级等特点;指出南方水稻存在资源约束困境难以摆脱、技术瓶颈短期... 本文分析了我国南方水稻生产的发展变化历程和特点,认为南方水稻存在生产地位下降、"双改单"难以有效逆转、"粳稻化"趋势显现、长江中游成为新的增长级等特点;指出南方水稻存在资源约束困境难以摆脱、技术瓶颈短期内难以突破、小规模生产格局难以改变、普惠制补贴政策效应难以持续等问题。提出稳定南方水稻生产,要继续稳定种植面积、强化科技能力、培育新型主体、调整政策取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方水稻生产 双季稻改单季稻 粳稻化 资源约束 小规模生产 补贴政策 种植面积 科学技术
原文传递
南方稻区季节性干旱农户适应行为及其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被引量:18
20
作者 朱红根 康兰媛 周曙东 《自然资源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9期1540-1552,共13页
气候异常给我国粮食生产带来的影响成为当前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受全球气候变暖影响,大范围持续性干旱成为农业生产的最严重威胁,特别是近年来南方稻区季节性干旱问题日趋严重,已严重危害到我国经济社会的和谐健康发展。因此,如何适应... 气候异常给我国粮食生产带来的影响成为当前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受全球气候变暖影响,大范围持续性干旱成为农业生产的最严重威胁,特别是近年来南方稻区季节性干旱问题日趋严重,已严重危害到我国经济社会的和谐健康发展。因此,如何适应季节性干旱已成为当前全社会普遍关注的话题,农户作为农业生产的微观决策主体,其适应季节性干旱行为选择如何,其影响因素有哪些?此问题的解决是实现科学减灾的前提和基础。因此,论文利用南方稻区江西省41个县755份农户调查样本数据,从理论与实证上分析了季节性干旱农户适应行为及其影响因素,统计结果表明:面对季节性干旱时,68.6%的农户会采取相应的适应行为,并且补种(苗)、改种其他作物、调整播种和收获日期是农户最优先考虑采用的适应措施,而资金和劳力是农户采取适应行为措施最主要的限制因素。利用Probit回归模型、Poisson回归模型和Tobit回归模型实证分析了季节性干旱农户适应行为措施选择、采用规模和采用强度的影响因素,计量结果表明:社区资本、干旱发生频率、防灾信息的可获性等因素对农户适应行为采用意愿、规模和强度有正向影响,而所在村距最近公路远近和所处的地形特征对农户适应行为采用意愿、规模和强度有负向影响。因此,需要进一步丰富社区资本、加强农户防灾信息可获性以及加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以促进农户采纳适应措施的积极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季节性干旱 适应行为 农户 南方稻区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