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1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Arbuscular mycorrhizal symbiosis and ecosystem processes: Prospects for future research in tropical soils 被引量:1
1
作者 Geofrey Soka Mark Ritchie 《Open Journal of Ecology》 2014年第1期11-22,共12页
Arbuscular mycorrhizal fungi (AMF) are more widely distributed and can associate with a wide range of plant species. AMF are keystone organisms that form an interface between soils and plant roots. They are also sensi... Arbuscular mycorrhizal fungi (AMF) are more widely distributed and can associate with a wide range of plant species. AMF are keystone organisms that form an interface between soils and plant roots. They are also sensitive to environmental changes. AMF are important microbial symbioses for plants under conditions of P-limitation. The AMF are crucial for the functioning of terrestrial ecosystems as they form symbiotic interactions with plants. Mycorrhizal fungi are known to influence plant diversity patterns in a variety of ecosystems globally. AMF hyphae form an extensive network in the soil. The length is a common parameter used to quantifying fungal hyphae. The mycelial network of AM fungi extends into the soil volume and greatly increases the surface area for the uptake of immobile nutrients. Also, AM symbioses improve plants tolerance to drought and enhance plants’ tolerance of or resistance to root pathogens. Also, the networks of AM hyphae play a crucial role in the formation of stable soil aggregates and in the building up of a macroporous structure of soil that allows penetration of water and air and thereby prevents erosion. The functioning of AMF symbiosis is mediated by direct and indirect effects of biotic and abiotic factors of the surrounding rhizosphere, the community, and the ecosystem. AMF have great potential in the restoration of disturbed land and low fertility soil. However, despite the importance of AMF to terrestrial ecosystems, little is known about the effects of environmental changes on AMF abundance, activity and the impact of these changes on the ecosystem services. Therefore, it is important to gain a clearer understanding of the effects of environmental changes on the AM fungal species to guide conservation and restoration effort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RBUSCULAR MYCORRHIZAL symbiosis HYPHAE Soil TROPICAL ecosystem
下载PDF
新兴技术创新生态系统中主体共生演化分析 被引量:2
2
作者 何建洪 李林 +1 位作者 朱浩 蔡丹 《中国软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86-200,共15页
新兴技术创新生态系统中主体共生及演化是驱动新兴技术持续创新、有效释放经济社会价值的重要因素,既决定着新兴技术自身能否最终形成完整的技术体系,也决定着其能否完整展现出存在的价值意义。基于新兴技术创新生态系统中主体共生基本... 新兴技术创新生态系统中主体共生及演化是驱动新兴技术持续创新、有效释放经济社会价值的重要因素,既决定着新兴技术自身能否最终形成完整的技术体系,也决定着其能否完整展现出存在的价值意义。基于新兴技术创新生态系统中主体共生基本架构,应用创新主体间共生作用系数变化分析共生关系动态演化与达到稳定状态的基本条件,分析在新兴技术发展的不同阶段中主体共生的主要形态,进而以智能网联汽车创新生态系统为例,探讨促进新兴技术创新生态系统及其主体共生形态演化的可能要素。研究发现:新兴技术创新生态系统演化及其创新主体共生演化在进程上同频共演、在驱动因素上同源交错;在技术创新生态系统演化的不同阶段,创新主体间共生作用系数及其均衡状态值也存在动态变化;以信任机制、开放协同、平台化资源共享等方式强化创新主体间的共生依存,激发创新主体共生形态由独立共生向互利共生演化是推动新兴技术持续创新的重要力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兴技术 创新生态系统 主体共生 演化
下载PDF
共生视域下区域数字创新生态系统进化与障碍度研究 被引量:1
3
作者 田庆锋 沈伟康 李瑶 《科技进步与对策》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6期1-12,共12页
建设区域数字创新生态系统对提升创新驱动力、实现数字中国具有重要现实意义。从共生视域结合技术进化理论,分析区域数字创新生态系统内涵与进化机制,进而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基于2013-2021年省级面板数据,运用共生度、共生进化动量和障... 建设区域数字创新生态系统对提升创新驱动力、实现数字中国具有重要现实意义。从共生视域结合技术进化理论,分析区域数字创新生态系统内涵与进化机制,进而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基于2013-2021年省级面板数据,运用共生度、共生进化动量和障碍因子诊断分析模型等探究区域数字创新生态系统进化过程及障碍度。结果表明:①我国区域数字创新生态系统共生度整体呈现上升趋势,但地区差异显著;②共生进化呈现良好发展态势,但也存在明显的区域“马太效应”,总体进化动量非均衡性波动减小,区域不均衡是造成总体进化动量不均衡的主要来源,进化动量轨迹由初、中级水平转向中高、高级水平;③区域共生基质是制约共生进化的主要障碍因子,其数字技术发展平均障碍度为37.47%,是影响数字创新生态系统发展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数字创新生态系统 共生度 共生进化动量 障碍因子诊断
下载PDF
基于共生理论的“互联网+”企业创新生态系统关系治理模式研究 被引量:1
4
作者 周青 吴翌晨 曹鑫 《科技管理研究》 CSSCI 2024年第8期171-181,共11页
促进“互联网+”企业创新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要求妥善处理好系统中的关系风险。目前“互联网+”企业创新生态系统的相关研究在关系治理、主体互动关系及其可能产生的关系风险和治理机制等方面仍不足。为此,基于共生理论,通过对现有文献... 促进“互联网+”企业创新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要求妥善处理好系统中的关系风险。目前“互联网+”企业创新生态系统的相关研究在关系治理、主体互动关系及其可能产生的关系风险和治理机制等方面仍不足。为此,基于共生理论,通过对现有文献的梳理汇总,探讨“互联网+”企业创新生态系统3种关系治理模式的互动方式、关系风险和治理机制,并以小米(小米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抖音、微信小程序等典型案例分析验证。研究发现:偏利共生型关系治理模式下,机构型创新主体为主导者,以效率为导向,实现创新行为的控制,其治理机制为核心企业控治;寄利共享型关系治理模式下,社群型创新主体为主导者,以公平为导向,实现创新关系的扩散,其治理机制为“社群自治+核心企业同治”;互利共赢型关系治理模式下,创新主体间平等合作,以民主为导向,实现创新效能质的提升,其治理机制为社群与核心企业共治。此外,这3种关系治理模式均以技术和创意等资源作为生态系统战略利益的根本来源,并借助其向创新主体表达自己的价值导向。然而,不同的关系特征会引起不同的共生风险,主要包括创新资源投入不平衡、主体利益分配不公平、竞合关系维持不稳定。基于此,要明确“互联网+”企业创新生态系统中主体的角色,核心企业应根据情况选择不同的关系治理范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互联网+”企业创新 创新生态系统 互动方式 风险防范 关系治理 共生理论
下载PDF
基于城校共生的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构建研究
5
作者 郭萌 王怡 《创新与创业教育》 2024年第4期21-29,共9页
在厘清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的基本概念内涵和研究、建设现状的基础上,从学理依据、理论基础、理论框架、路径保障四个层面分析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构建的基本逻辑,从宏观环境、中观组织、微观教学三个层面对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进行... 在厘清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的基本概念内涵和研究、建设现状的基础上,从学理依据、理论基础、理论框架、路径保障四个层面分析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构建的基本逻辑,从宏观环境、中观组织、微观教学三个层面对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进行架构设计,提出校地共同育人及创建“开放共享”的支撑机制、“三创融合”的协同平台和“四级递进”的系统育人策略,通过在组织架构上形成“学校—政府—社会”协同机制、在育人理念上推进“主体—区域—家国”价值进阶、在培养过程中深化“开放—融合—共生”育人模式三个路径构建基于城校共生的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创新创业教育 生态系统 城校共生 城校共同体
下载PDF
共生理论视角下开放大学思政课教学生态系统的构建
6
作者 高杨 《南京开放大学学报》 2024年第2期61-66,共6页
随着教育生态学的深入发展,共生理论为当前构建开放大学思政课教学生态系统提供了一条新思路。目前开放大学思政课建设面临着共生单元异化、共生环境失衡、共生模式受限等生态性困境。运用共生理论,依托开放大学本身特色,从融合多元主... 随着教育生态学的深入发展,共生理论为当前构建开放大学思政课教学生态系统提供了一条新思路。目前开放大学思政课建设面临着共生单元异化、共生环境失衡、共生模式受限等生态性困境。运用共生理论,依托开放大学本身特色,从融合多元主体的共生单元、营造可持续发展的共生环境、打造互惠互利的共生模式等方面推进开放大学思政课的高质量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共生理论 开放大学 思政课 生态系统
下载PDF
人地共生视角下生态系统服务与民生福祉耦合关系及模拟预测研究——以桂西南喀斯特—北部湾为例 被引量:1
7
作者 谢薇薇 胡宝清 张礼黎 《环境工程技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583-591,共9页
生态系统服务与民生福祉耦合协调发展是区域生态系统管理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以桂西南喀斯特—北部湾为例,基于修正模型、综合评价模型及耦合协调度模型,分析生态系统服务价值(ESV)与民生福祉水平及二者的耦合关系。结果表明:2005—202... 生态系统服务与民生福祉耦合协调发展是区域生态系统管理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以桂西南喀斯特—北部湾为例,基于修正模型、综合评价模型及耦合协调度模型,分析生态系统服务价值(ESV)与民生福祉水平及二者的耦合关系。结果表明:2005—2020年桂西南喀斯特—北部湾ESV降低,呈现西北高、东南低的空间特征;民生福祉达到高水平;ESV与民生福祉的耦合协调性增强,空间分布与ESV西北高、东南低的特征一致;2025—2035年ESV呈降低趋势,民生福祉、二者耦合协调性均增强,但需采取措施应对ESV降低的风险。提出了落实建设用地与生态用地的占补调整,加强沿海防护林建设和引导资本将生态价值充分转化为经济、文化价值等建议,以实现生态可持续与人民收入的稳定增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地共生 ESV 民生福祉 预测 桂西南喀斯特—北部湾
下载PDF
企业创新生态位跃迁路径与模式:基于fsQCA的组态效应研究
8
作者 陈艺灵 海本禄 《科学管理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02-112,共11页
创新生态位跃迁是企业拓展创新资源空间、提升适应能力改变生态位以应对环境剧变、重塑竞争优势的方式。生态位跃迁是一个多因并发的复杂过程,研究基于组态视角构建理论模型,运用fsQCA方法探究企业创新生态位跃迁的路径与模式。研究发现... 创新生态位跃迁是企业拓展创新资源空间、提升适应能力改变生态位以应对环境剧变、重塑竞争优势的方式。生态位跃迁是一个多因并发的复杂过程,研究基于组态视角构建理论模型,运用fsQCA方法探究企业创新生态位跃迁的路径与模式。研究发现:基础条件不同的企业高水平创新生态位跃迁的路径差异显著,而成员多元化的共生网络、政府介入和市场波动性在其中起关键作用;核心条件缺失是导致企业低水平创新生态位跃迁的关键。通过对比高低组态条件构成发现,创新生态位跃迁模式有四种,即环境适应型、政府主导型、网络溢出型和协作驱动型。研究结果揭示了创新生态系统中企业生态位跃迁的复杂因果,丰富了生态位演化前因的研究,也为企业实现创新生态位跃迁,获取持续竞争优势提供有益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创新生态系统 创新生态位跃迁 共生理论 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fsQCA)
下载PDF
产业融合集群发展对产业链韧性的影响 被引量:2
9
作者 任宇新 吴艳 贺正楚 《科学决策》 CSSCI 2024年第5期64-78,共15页
产业融合集群是推动现代产业体系构建的重要途径之一,有助于实现产业升级、提升产业链韧性。针对数字经济产业与制造业产业的融合集群发展,以产业链理论、产业韧性理论和创新生态系统理论为基础,构建耦合协调度模型测度产业融合集群发... 产业融合集群是推动现代产业体系构建的重要途径之一,有助于实现产业升级、提升产业链韧性。针对数字经济产业与制造业产业的融合集群发展,以产业链理论、产业韧性理论和创新生态系统理论为基础,构建耦合协调度模型测度产业融合集群发展水平,探究产业融合集群发展对制造业产业链韧性的提升机制。研究发现:产业融合集群发展对制造业产业链韧性、产业协同创新具有促进作用,产业协同创新亦可显著增强制造业产业链韧性;创新生态系统共生性在产业融合集群发展与制造业产业链韧性的关系中起显著调节作用。从产业融合集群、产业协同创新、创新生态系统等方面为我国制造业提升产业链韧性开拓了新思路、提供了新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经济产业 产业融合集群 创新生态系统共生性 制造业产业链韧性
下载PDF
人机交互的模式变革与治理应对以人形机器人为例 被引量:1
10
作者 商希雪 《东方法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43-158,共16页
人形机器人的出现,使人工智能的输出由虚拟的数字世界开始走向现实的物理世界,由此促进了人机共生状态的演进进程。具备情感代理和行为代理功用的人形机器人突破了传统的人机交互模式,尤其是人机情感交互模糊了人机主体地位的界限,为具... 人形机器人的出现,使人工智能的输出由虚拟的数字世界开始走向现实的物理世界,由此促进了人机共生状态的演进进程。具备情感代理和行为代理功用的人形机器人突破了传统的人机交互模式,尤其是人机情感交互模糊了人机主体地位的界限,为具身智能体的主体定位提供了现实支撑。新型交互生态颠覆了以往人机交互的技术模式和理论范式,对传统的“以人为中心”的人机交互思路带来了冲击。基于技术层面的人机互嵌与社会层面的情感补偿,应从行为代理与情感代理两个维度区分对具身智能体的规范治理措施,并跟随技术发展步伐,面向现在和未来分阶段作出理论和制度准备,最终围绕整体性的人机交互关系构建智能时代良性循环的人机信任生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机共生 人形机器人 人机交互 模式变革 治理范式 人机信任生态
下载PDF
中国数字创新生态系统共生程度评价:动态演进与影响因素
11
作者 刘欣欣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49-54,共6页
选取2015—2021年中国31个省级行政区面板数据,通过泰尔指数、空间自相关模型、固定效应模型等方法,考察中国数字创新生态系统共生程度空间差异、时空演变特征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中国数字创新生态系统共生程度呈逐年上升态势,其中东... 选取2015—2021年中国31个省级行政区面板数据,通过泰尔指数、空间自相关模型、固定效应模型等方法,考察中国数字创新生态系统共生程度空间差异、时空演变特征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中国数字创新生态系统共生程度呈逐年上升态势,其中东部地区数字创新生态系统共生程度偏高,中部、西部、东北地区数字创新生态系统共生程度偏低。整体而言,中国数字创新生态系统共生程度差异波动增大,差异主要来源于地区间;市场因素、人才因素、资本因素均会对中国数字创新生态系统共生程度产生影响。最后提出完善创新主体协同共生发展机制、着力优化要素市场化配置效率、制定区域层次化发展体制等政策建议,以期为提高中国数字创新生态系统共生程度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创新生态系统 共生程度 市场因素 人才因素 资本因素
下载PDF
数字化背景下高校创业生态系统的创新演化机制
12
作者 陈稼瑜 冯天楚 +1 位作者 方玉芝 李文博 《创新与创业教育》 2024年第1期80-89,共10页
数字新技术的不断涌现和持续应用重构了高校创业生态系统。为了剖析高校数字创业生态系统的创新演化机制,以浙江大学科技园为例,运用扎根理论开展质性分析,总结出高校数字创业生态系统创新演化的本质是固有系统根据环境变化需要持续追... 数字新技术的不断涌现和持续应用重构了高校创业生态系统。为了剖析高校数字创业生态系统的创新演化机制,以浙江大学科技园为例,运用扎根理论开展质性分析,总结出高校数字创业生态系统创新演化的本质是固有系统根据环境变化需要持续追求数字化能力并动态获取竞争优势的过程。研究表明:一是系统内的各类创业活动受到固有系统、平台发展战略、数字化基础能力、数字化应用能力、数字化发展能力5个维度的影响;二是系统的演化过程可以分为基础、共生、赋能、实现4个阶段,各阶段之间互相影响;三是数字化发展能力是高校创业生态系统数字化改革的最高阶能力,具备明显的自适应和预实践特征。当平台运行战略和数字化基础能力共生融合时,会持续追求数字化应用赋能,来确保系统和模式能及时升级迭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校数字创业生态系统 扎根理论 演化机制 共生 赋能
下载PDF
全新型生态工业园区的工业共生链网结构研究——新疆石河子国家生态工业(造纸)园区的设计分析 被引量:21
13
作者 吴一平 段宁 +1 位作者 乔琦 刘景洋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125-130,共6页
本文以新疆石河子国家生态工业 (造纸 )园区的设计为例 ,运用产业生态学理论 ,深入系统地分析了生态工业园区的系统构成、工业共生关系以及生态工业链网结构 。
关键词 生态工业园区 新疆石河子国家生态工业园区 产业生态学 生态工业链 工业共生关系
下载PDF
稻田养鳅模式对稻米品质和经济效益的影响 被引量:32
14
作者 陈灿 郑华斌 +2 位作者 黄璜 何斌 龙攀 《中国稻米》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124-127,共4页
研究了在湖南浏阳生态条件下稻田养鳅模式对稻米品质和经济效益的影响。结果表明,该种养模式能显著降低垩白粒率、垩白度,有利于稻米外观品质的改善;提高了蒸煮及营养品质中的碱消值,降低了稻米蛋白含量。在经济效益方面,稻田养鳅模式... 研究了在湖南浏阳生态条件下稻田养鳅模式对稻米品质和经济效益的影响。结果表明,该种养模式能显著降低垩白粒率、垩白度,有利于稻米外观品质的改善;提高了蒸煮及营养品质中的碱消值,降低了稻米蛋白含量。在经济效益方面,稻田养鳅模式的产投比明显高于水稻单一种植,两年平均利润19 573元/hm2,远高于单一水稻种植的1 464.5元/hm2。因此,稻田养鳅模式在一定程度上既能改善稻米品质又能提高经济效益,为稻田生态种养耦合技术提供了一种新的技术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稻田养鳅模式 稻米品质 经济效益
下载PDF
循环流水鱼草共生生态系统的鱼草配比试验研究 被引量:11
15
作者 泮进明 邵志鹏 +1 位作者 苗香雯 崔绍荣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389-392,共4页
通过不同鱼草配比试验 ,探讨循环流水鱼草共生生态系统的结构优化问题。5组试验组的罗非鱼 (Oreochromis niloticus)初始养殖密度分别为 2 .0 0 (I)、1.6 1(II)、1.38(III)、1.2 0 (IV)和 0 kg/ m3(CK) ,牧草 (L olium multiflorum L am... 通过不同鱼草配比试验 ,探讨循环流水鱼草共生生态系统的结构优化问题。5组试验组的罗非鱼 (Oreochromis niloticus)初始养殖密度分别为 2 .0 0 (I)、1.6 1(II)、1.38(III)、1.2 0 (IV)和 0 kg/ m3(CK) ,牧草 (L olium multiflorum L am .)初始生物量相同。结果表明 :试验组 III和 IV的养殖废水经牧草的净化基本符合渔业水质标准 (除 TP外 ) ;试验组 II、III和 IV养殖废水中的营养基本上能符合多花黑麦草的生长要求 ;试验组 III养鱼效益综合指标最高 ,该组在试验结束时的鱼草质量比为 0 .2 2 1,不但鱼获得较高的生长速度 (平均增重 2 8.3g) ,而且牧草也得以正常生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循环流水水产养殖 营养液膜栽培技术(NFT培) 鱼草共生生态系统 系统优化
下载PDF
NFT培多花黑麦草净化罗非鱼养殖循环废水 被引量:14
16
作者 泮进明 邵志鹏 +1 位作者 苗香雯 崔绍荣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148-150,共3页
采用室内养殖方法,进行了利用NFT培多花黑麦草(LoliummultiflorumLam)净化尼罗罗非鱼(Oreochromisniloti-cus)养殖废水并回流循环利用的研究。为期30d的试验表明,(1)养殖池水质参数除TP(总磷)超标外,其余指标均满足淡水渔业水质标准;(2... 采用室内养殖方法,进行了利用NFT培多花黑麦草(LoliummultiflorumLam)净化尼罗罗非鱼(Oreochromisniloti-cus)养殖废水并回流循环利用的研究。为期30d的试验表明,(1)养殖池水质参数除TP(总磷)超标外,其余指标均满足淡水渔业水质标准;(2)草生长增加的净化能力不足以净化鱼生长增加的污染物,水质总体上呈现恶化趋势;(3)NFT培多花黑麦草的生物量和品质与土培多花黑麦草基本一致;(4)仅利用多花黑麦草净化废水不能实现高密度养殖,必须采用其它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FT 多花黑麦草 净化 罗非鱼 循环废水 室内养殖
下载PDF
我国环境政策中生态工业园内涵误区的分析 被引量:4
17
作者 王震 石磊 +1 位作者 徐毅 胡聃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1期195-200,共6页
作为一种新的工业可持续发展方式,生态工业园已经在世界范围内得到广泛应用。在我国,随着近几年生态工业园建设的蓬勃开展,出现了一些认识和实践中的误区,这些误区可能会影响我国循环经济下一步实践的顺利开展。文章以生态工业园概念的... 作为一种新的工业可持续发展方式,生态工业园已经在世界范围内得到广泛应用。在我国,随着近几年生态工业园建设的蓬勃开展,出现了一些认识和实践中的误区,这些误区可能会影响我国循环经济下一步实践的顺利开展。文章以生态工业园概念的内涵为主线,通过系统梳理和分析相关的国内外文献和我国的法规政策,首先总结了生态工业园的广义和狭义内涵,提炼了工业共生的目标要素、主体要素和行为要素;其次分析了工业共生与循环经济、清洁生产之间的相互关系;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目前生态工业园实践中出现的"循环经济式、污染控制式、产业发展式"三种内涵误区,并进一步剖析了我国政策制定过程中的两个深层问题,即生态工业园实践内容的简单组合化和生态工业园目标与内容的脱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工业园 工业共生 工业生态系统 循环经济
下载PDF
服务生态系统价值共创单元共生演化分析 被引量:7
18
作者 黄定轩 吴永娇 佘升翔 《生态经济》 北大核心 2017年第7期121-126,139,共7页
针对服务生态系统共生演化研究的不足,建立了服务生态系统价值共创单元共生演化模型,利用系统动力学理论给出了价值共创单元共生演化模型的平衡点及其稳定性条件,最后对服务生态系统的共生演化过程进行仿真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服务生态... 针对服务生态系统共生演化研究的不足,建立了服务生态系统价值共创单元共生演化模型,利用系统动力学理论给出了价值共创单元共生演化模型的平衡点及其稳定性条件,最后对服务生态系统的共生演化过程进行仿真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服务生态系统中不同价值共创单元之间共生演化的结果取决于共生作用系数,一类价值共创单元的共生作用系数为正,即有利于该类价值共创单元时,该类价值共创单元数量得到发展;反之则不利于价值共创单元数量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服务生态系统 价值共创 共生演化 仿真
下载PDF
线上线下企业共生演化与生鲜电商发展——易果生鲜生态系统的案例 被引量:19
19
作者 田刚 吴英琳 李治文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105-112,共8页
依据产业生态系统理论和共生理论,以易果生鲜构建的生态系统为对象,基于将系统内部企业成长与系统演化相结合的跨层次研究,探讨了线上线下企业共生演化的形态、机理及生鲜电商发展困境的突破路径。研究发现:为获取规模经济、范围经济及... 依据产业生态系统理论和共生理论,以易果生鲜构建的生态系统为对象,基于将系统内部企业成长与系统演化相结合的跨层次研究,探讨了线上线下企业共生演化的形态、机理及生鲜电商发展困境的突破路径。研究发现:为获取规模经济、范围经济及降低交易费用,线上线下企业通过共生形成生态系统。生态系统的演化,体现出物种不断丰富、物种间资源共享程度不断加深,系统稳定性不断增强的动态特征,有其内在的一般规律性,具体表现为企业共生形态从“点共生”到“线共生”再向“网络共生”演进,生态系统相应的经历形成到成长、再到成熟的过程。从现实看,由于忽略生态系统演化的规律,我国生鲜电商陷入发展的困境。遵循生鲜电商生态系统演化规律,通过增强系统的开放性、改善物种间的关系以及完善系统运行规则等方式实现系统资源整合,是突破生鲜电商发展困境的路径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鲜电商 产业生态系统 线上线下 共生理论
下载PDF
商业生态系统中企业共生的实证研究 被引量:10
20
作者 顾力刚 谢莉 《中国科技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85-90,共6页
在利用共生理论对商业生态系统中企业之间合作关系进行了理论分析的基础上,以丰田汽车公司构建的商业生态系统为对象,以销售收入为主质参量利用灰色关联分析对生产企业之间的共生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丰田商业生态系统中的生产企业之... 在利用共生理论对商业生态系统中企业之间合作关系进行了理论分析的基础上,以丰田汽车公司构建的商业生态系统为对象,以销售收入为主质参量利用灰色关联分析对生产企业之间的共生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丰田商业生态系统中的生产企业之间存在着互利共生关系,但不同生产企业之间的共生程度有差异,对称性互利共生与非对称性互利共生并存。商业生态系统中的生产企业都是独立的法人,在合作中追求各自的经济利益。共同创造与合理分享价值是企业间合作的本质特征,无利或偏利的合作关系难以存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商业生态系统 企业共生 灰色关联分析 丰田汽车公司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