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2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苏北盆地黄桥地区富CO2流体对油气储-盖系统的改造作用 被引量:12
1
作者 周冰 金之钧 +3 位作者 刘全有 伦增珉 孟庆强 朱东亚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1151-1161,共11页
查明富CO2流体对储-盖系统的改造作用,对于研究CO2活动与油气成藏效应、CO2储存和CO2驱油提高采收率有着重要意义。选取下扬子苏北盆地黄桥地区和句容地区的二叠系龙潭组储层和大隆组盖层组合,分别作为有无CO2流体活动的对比研究对象。... 查明富CO2流体对储-盖系统的改造作用,对于研究CO2活动与油气成藏效应、CO2储存和CO2驱油提高采收率有着重要意义。选取下扬子苏北盆地黄桥地区和句容地区的二叠系龙潭组储层和大隆组盖层组合,分别作为有无CO2流体活动的对比研究对象。通过薄片观察统计、矿物成分和碳同位素分析,查明了两个地区储层的异同点。黄桥地区储层的自生矿物以石英次生加大边和高岭石充填为主,发育少量片钠铝石,句容地区不发育片钠铝石,且次生石英含量不高;黄桥地区储层孔隙度明显高于句容地区,薄片下观察到大量长石溶蚀孔隙,偶见长石溶蚀孔内生长片钠铝石雏晶,是CO2与长石发生水岩相互作用的直接证据;黄桥地区和句容地区盖层均为黑色块状泥岩,黄桥地区盖层发育微裂隙,但裂隙均已再充填方解石脉,碳同位素数据表明方解石脉为富CO2流体活动结果,在句容地区泥岩盖层中未见大量裂隙和矿物脉。综合研究分析表明,富CO2流体充注引起储层砂岩中长石大量溶蚀,增加了孔隙空间,片钠铝石、次生石英和高岭石自生矿物组合序列沉淀,同时富CO2流体的连续活动导致泥岩盖层发生方解石沉淀,充填盖层裂缝,有利于提高盖层的封盖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改造作用 相互作用 封盖能力 储-盖系统 co2流体 黄桥地区 苏北盆地
下载PDF
富CO2流体与砂岩储层水-岩反应实验研究与应用:以黄桥油气藏龙潭组砂岩为例 被引量:3
2
作者 任庆庆 胡文瑄 +5 位作者 王小林 俞昊 姚素平 王晓宇 张月霞 夏在连 《高校地质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134-147,共14页
黄桥油气田是CO_2和油气共存的一个特殊油气田,不同井的原油和CO_2产量差异很大,且与之相关的储层差异也非常明显,富CO_2流体对储层的改造作用十分显著。基于以上背景,通过密闭容器中CO_2-地层水-砂岩体系相互作用实验,模拟地层埋深介于... 黄桥油气田是CO_2和油气共存的一个特殊油气田,不同井的原油和CO_2产量差异很大,且与之相关的储层差异也非常明显,富CO_2流体对储层的改造作用十分显著。基于以上背景,通过密闭容器中CO_2-地层水-砂岩体系相互作用实验,模拟地层埋深介于1500~4000 m的环境条件下(温度:60~120℃、压力:10~40 MPa),富CO_2流体对砂岩储层的溶蚀作用。实验结果表明:富CO_2流体对砂岩具有显著的溶蚀作用,溶蚀矿物主要是碳酸盐矿物,72 h即可达到平衡,平衡后的溶液中Ca离子浓度比其他离子高出两个数量级。碳酸盐矿物溶解强度与温度负相关,与压力正相关。综合来看,压力是决定性元素,它控制着CO_2在溶液中的溶解度,特别是在较高温度下,压力的溶蚀效应更为显著。长石类矿物也发生一定的溶蚀现象,但是很微弱(本次实验中尚未达到平衡)。结合该区地质背景,认为CO_2主要来自深部(幔源),受深大断裂控制,沿着断裂进入龙潭组砂岩储层,其上被巨厚的细粒碎屑岩覆盖,构成了相对封闭的高温高压流体作用系统,靠近断裂带部位,流体作用强,储层溶蚀改造显著,次生孔隙发育(如溪3井),离开断裂的部位,流体作用减弱,储层发育较差(如溪2井)。因此,断裂控制下的富CO_2流体作用模式,是控制龙潭组砂岩储集性能的主要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桥油气田 砂岩储层 co2流体 溶蚀作用
下载PDF
The potential role of fluids during regional granulitefacies dehydration in the lower crust 被引量:9
3
作者 Daniel E.Harlov 《Geoscience Frontiers》 SCIE CAS 2012年第6期813-827,共15页
High-grade dehydration of amphibolite-facies rocks to granulite-facies is a process that can involve partial melting, fluid-aided solid-state dehydration, or varying degrees of both. On the localized meter scale, soli... High-grade dehydration of amphibolite-facies rocks to granulite-facies is a process that can involve partial melting, fluid-aided solid-state dehydration, or varying degrees of both. On the localized meter scale, solid-state dehydration, due to CO:-rich fluids traveling along some fissure or crack and subsequently outwards along the mineral grain boundaries of the surrounding rock, normally is the means by which the breakdown of biotite and amphibole to orthopyroxene and clinopyroxene occur. Various mineral textures and changes in mineral chemistry seen in these rocks are also seen in more regional orthopyroxene-clinopyroxene-bearing rocks which, along with accompanying amphibolite-facies rocks, form traverses of lower crust. This suggests that solid-state dehydration during high-grade metamorphism could occur on a more regional scale. The more prominent of these fluid-induced textures in the granulite- facies portion of the traverse take the form of micro-veins of K-feldspar along quartz grain boundaries and the formation of monazite inclusions in fluorapatite. The fluids believed responsible take the form of concentrated NaCl- and KCl- brines from a basement ultramafic magma heat source traveling upwards along grain boundaries. Additional experimental work involving CaSO4 dissolution in NaCl-brines, coupled with natural observation of oxide and sulfide mineral associations in granulite-facies rocks, have demonstrated the possibility that NaCl-brines, with a CaSO4 component, could impose the oxygen fugacity on these rocks as opposed to the oxygen fugacity being inherent in their protoliths. These results, taken together, lend credence to the idea that regional chemical modification of the lower crust is an evolutionary process controlled by fluids migrating upwards from the lithospheric mantle along grain boundaries into and through the lower crust where they both modify the rock and are modified by it.Their presence allows for rapid mass and heat transport and subsequent mineral genesis and mineral re- equilibration in the rocks through which they pas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HARNOCKITE co2-rich fluids NaCl-KCl brines Granulite-faciesmetamorphism Solid-state dehydrationPetrology
下载PDF
Experimental and petrological constraints on local-scale interaction of biotite-amphibole gneiss with H_2O-CO_2-(K,Na) Cl fluids at middle-crustal conditions:Example from the Limpopo Complex,South Africa 被引量:2
4
作者 Oleg G.Safonov Elizaveta I.Kovaleva +4 位作者 Svetlana A.Kosova H.M.Rajesh Georgy A.Belyanin Maria A.Golunova Dirk D.Van Reenen 《Geoscience Frontiers》 SCIE CAS 2012年第6期829-841,共13页
Reaction textures and fluid inclusions in the -2.0 Ga pyroxene-bearing dehydration zones within the Sand River biotite-hornblende orthogneisses (Central Zone of the Limpopo Complex) suggest that the formation of the... Reaction textures and fluid inclusions in the -2.0 Ga pyroxene-bearing dehydration zones within the Sand River biotite-hornblende orthogneisses (Central Zone of the Limpopo Complex) suggest that the formation of these zones is a result of close interplay between dehydration process along ductile shear zones triggered by H2O-CO2-salt fluids at 750--800 ℃ and 5.5--6.2 kbar, partial melting, and later exsolution of residual brine and H2O-CO2 fluids during melt crystallization at 650--700 ℃. These processes caused local variations of water and alkali activity in the fluids, resulting in various mineral assemblages within the dehydration zone. The petrological observations are substantiated by experiments on the interaction of the Sand River gneiss with the H2O-CO2-(K, Na)Cl fluids at 750 and 800 ℃ and 5.5 kbar. It follows that the interaction of biotite-amphibole gneiss with H2O-CO2-(K, Na)CI fluids is accompanied by partial melting at 750--800 ℃. Orthopyroxene-bearing assemblages are characteristic for temperature 800 ℃ and are stable in equilibrium with fluids with low salt concentrations, while salt-rich fluids produce clinopyroxene-bearing assemblages. These observations are in good agreement with the petrological data on the dehydration zones within the Sand River olthogneiss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HARNOCKITE fluid-rock interaction co2-rich fluids NaCl-KCl brines Partial melting Experimental petrology
下载PDF
安徽铜陵冬瓜山铜矿床成矿流体特征及演化 被引量:11
5
作者 邱士东 谢玉玲 +3 位作者 徐九华 王葆华 杨竹森 蒙义峰 《矿床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204-212,共9页
对安徽铜陵冬瓜山矿床内矽卡岩矿物、石英、方解石中的流体包裹体进行了岩相学和显微测温分析、群体包裹体气液相成分分析、单个包裹体气液相成分激光拉曼探针分析,探讨了成矿流体的特征及演化。研究表明,该矿床与燕山期岩浆热液有关的... 对安徽铜陵冬瓜山矿床内矽卡岩矿物、石英、方解石中的流体包裹体进行了岩相学和显微测温分析、群体包裹体气液相成分分析、单个包裹体气液相成分激光拉曼探针分析,探讨了成矿流体的特征及演化。研究表明,该矿床与燕山期岩浆热液有关的成矿流体,从早期矽卡岩阶段,经中期石英硫化物阶段,至晚期石英方解石阶段,是从高温、高盐度、富钾流体演化至中高温、中高盐度、富CO2(CH4)流体再至中低温、低盐度流体。成矿流体中的主要挥发分为H2O、CO2、CH4,并含少量C2H6、H2S、N2等,液相成分中的阳离子以Na+、K+为主,有少量Ca2+、Mg2+等,阴离子除Cl-外,SO42-的含量也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球化学 流体包裹体 富钾流体 co2(CH4)流体 冬瓜山铜矿床 安徽
下载PDF
河南省新县姚冲钼矿床流体包裹体研究 被引量:12
6
作者 王玭 杨永飞 +2 位作者 糜梅 李忠烈 王莉娟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107-120,共14页
河南省新县姚冲钼矿床产于大别造山带,属于陆-陆碰撞体制的斑岩型矿床,其流体成矿过程可以分为早、中、晚三个阶段,分别以石英+钾长石±黄铁矿±磁铁矿、石英±钾长石+辉钼矿±其他硫化物和石英±碳酸盐±萤石... 河南省新县姚冲钼矿床产于大别造山带,属于陆-陆碰撞体制的斑岩型矿床,其流体成矿过程可以分为早、中、晚三个阶段,分别以石英+钾长石±黄铁矿±磁铁矿、石英±钾长石+辉钼矿±其他硫化物和石英±碳酸盐±萤石组合为标志。热液石英和萤石中发育纯CO2包裹体(PC型)、CO2-H2O型包裹体(C型)、水溶液包裹体(W型)和含子晶多相包裹体(S型)。早阶段石英中发育纯CO2包裹体、CO2-H2O型包裹体和含子晶多相包裹体,中阶段的石英则发育CO2-H2O型包裹体、水溶液包裹体和含子晶多相包裹体,在晚阶段的无矿石英脉中发育水溶液包裹体和少量的CO2-H2O型包裹体,石英-碳酸盐-(萤石)脉石英与萤石中只发育水溶液包裹体。早阶段流体包裹体的均一温度为277~380℃,集中于300~360℃,盐度变化于3.0%~10.3%NaCleqv之间。中阶段包裹体均一温度介于185~351℃之间,集中在260~320℃,盐度介于2.4%~9.3%NaCleqv;晚阶段包裹体均一温度为139~245℃,盐度介于0.7%~6.3%NaCleqv之间。中阶段多相包裹体中常见黄铜矿和其他透明子矿物,表明流体具有还原性、过饱和的特征,是矿石矿物沉淀的主要阶段。估算早、中阶段流体捕获压力分别集中于47~131MPa和26~118MPa,所对应的成矿深度分别约为4.7km和2.6~4.2km。上述流体包裹体的研究表明姚冲钼矿床的初始成矿流体具有高温、高盐度、富CO2的特征,同时预测了深部找矿潜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体包裹体 co2流体 斑岩型钼矿床 大陆碰撞 大别造山带
下载PDF
江西盘古山石英脉型钨矿床流体包裹体研究 被引量:44
7
作者 王旭东 倪培 +1 位作者 张伯声 王天刚 《岩石矿物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539-550,共12页
采用"流体包裹体组合"(FIA)的方法,在详细的岩相学观察的基础上,对盘古山钨矿床主要矿化阶段中早阶段的辉铋矿-黑钨矿-石英脉和晚阶段的(辉铋矿)-黑钨矿-石英脉石英中的流体包裹体进行了显微测温和拉曼探针的分析。该矿床主... 采用"流体包裹体组合"(FIA)的方法,在详细的岩相学观察的基础上,对盘古山钨矿床主要矿化阶段中早阶段的辉铋矿-黑钨矿-石英脉和晚阶段的(辉铋矿)-黑钨矿-石英脉石英中的流体包裹体进行了显微测温和拉曼探针的分析。该矿床主要矿化阶段含矿石英脉中包裹体主要包括H2O-NaCl型包裹体、H2O-NaCl-CO2型包裹体和少量的CO2型包裹体,富含CO2组分是盘古山钨矿成矿流体的明显特征。实验结果表明,矿床中主要矿化阶段石英脉中两相的H2O-NaCl型包裹体与H2O-NaCl-CO2型包裹体主要均一温度范围较为一致而前者盐度相对较高。辉铋矿-黑钨矿-石英脉中的H2O-NaCl型包裹体的均一温度明显高于(辉铋矿)-黑钨矿-石英脉中的H2O-NaCl型包裹体,但两者的盐度相差不大,从辉铋矿-黑钨矿-石英脉到(辉铋矿)-黑钨矿-石英脉,H2O-NaCl-CO2型包裹体数量减少,CO2型包裹体数量增多。对各类包裹体的激光拉曼探针测试表明,辉铋矿-黑钨矿-石英脉中和(辉铋矿)-黑钨矿-石英脉中的包裹体的组分相近,除水和CO2外,还含有少量的CH4和N2。盘古山钨矿的流体包裹体特征表明,以CO2逸失为特征的流体不混溶作用是矿床金属沉淀的主要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2包裹体 流体不混溶 石英脉型钨矿 盘古山 赣南
下载PDF
江西黄沙石英脉型钨矿床流体包裹体研究 被引量:40
8
作者 王旭东 倪培 +1 位作者 袁顺达 吴胜华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122-132,共11页
黄沙钨矿床是赣南地区一大型石英脉型钨多金属矿床。本文采用"流体包裹体组合"的研究方法,对黄沙钨矿床主成矿阶段早期的黑钨矿-石英脉和晚期的硫化物-(黑钨矿)-石英脉石英中的流体包裹体进行了显微测温和拉曼探针的分析。研... 黄沙钨矿床是赣南地区一大型石英脉型钨多金属矿床。本文采用"流体包裹体组合"的研究方法,对黄沙钨矿床主成矿阶段早期的黑钨矿-石英脉和晚期的硫化物-(黑钨矿)-石英脉石英中的流体包裹体进行了显微测温和拉曼探针的分析。研究表明,黑钨矿-石英脉中包裹体主要为水溶液包裹体和含CO2水溶液包裹体,硫化物-(黑钨矿)-石英脉中主要发育水溶液包裹体。黑钨矿-石英脉中包裹体的均一温度明显高于硫化物-(黑钨矿)-石英脉中的包裹体,但两者水溶液包裹体的盐度相差不大。激光拉曼探针测试表明,两期矿脉中水溶液包裹体的组分主要为水,在黑钨矿-石英脉中的含CO2水溶液包裹体,除CO2外,还检测到CH4和N2组分。研究表明,以CO2逸失为特征的流体不混溶作用是早期黑钨矿-石英脉含矿流体中的金属络合物分解并沉淀成矿的主要机制,晚期硫化物-(黑钨矿)-石英脉中矿质的沉淀则主要是流体的混合作用导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2包裹体 流体不混溶 流体混合 石英脉型钨矿床 江西黄沙
下载PDF
新疆阿尔泰塔拉特铁铅锌矿床流体包裹体研究及矿床成因 被引量:14
9
作者 李登峰 张莉 郑义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178-190,共13页
塔拉特铁铅锌矿位于新疆阿尔泰造山带南缘的阿巴宫多金属成矿带,矿体赋存于克兰盆地下泥盆统康布铁堡组中,为一套海相中酸性火山岩-火山碎屑岩、陆源碎屑沉积岩-碳酸盐岩建造,脉状矿体受阿巴宫大断裂次级断裂控制。根据矿物组合和脉体... 塔拉特铁铅锌矿位于新疆阿尔泰造山带南缘的阿巴宫多金属成矿带,矿体赋存于克兰盆地下泥盆统康布铁堡组中,为一套海相中酸性火山岩-火山碎屑岩、陆源碎屑沉积岩-碳酸盐岩建造,脉状矿体受阿巴宫大断裂次级断裂控制。根据矿物组合和脉体穿插关系,塔拉特铁铅锌矿可分为4个成矿阶段:矽卡岩,氧化物,硫化物和碳酸盐阶段,后3个阶段均有石英共生。其中,硫化物(方铅矿-闪锌矿±磁黄铁矿±黄铜矿)阶段是铅锌成矿的主要阶段。不同阶段石英中广泛发育流体包裹体,可分为水溶液包裹体(W型)、纯CO2包裹体(PC型)、CO2-NaCl-H2O包裹体(C型)及含子矿物多相包裹体(S型)4类。冷热台显微测温和激光拉曼分析表明,氧化物阶段石英含有4种类型的包裹体,以W型为主,C型和S型包裹体次之,包裹体均一温度介于271~426℃,W型和C型盐度范围0.5%~22.4%NaCleqv,S型包裹体盐度30.5%~40.6%NaCleqv;硫化物阶段的石英流体包裹体为W型、C型和PC型,均一温度为204~269℃,盐度介于0.2%~15.6%NaCleqv之间;碳酸盐阶段的矿物只含W型包裹体,均一温度集中在175~211℃之间,盐度为1.1%~9.9%NaCleqv。利用C型包裹体对硫化物阶段成矿压力估算,得到107~171MPa,对应深度为4~6km。塔拉特铁铅锌矿初始成矿流体具有高温、高盐度、富CO2的特征,但碳酸盐阶段低盐度、贫CO2,流体不混溶和混合作用导致了成矿物质的沉淀。塔拉特铁铅锌矿的地质和成矿流体特征显示其为碰撞造山体制形成的矽卡岩型成矿系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体包裹体 co2包裹体 塔拉特铁铅锌矿 矽卡岩矿床 阿尔泰造山带
下载PDF
苏北盆地黄桥地区富CO_2流体对二叠系龙潭组砂岩储层的改造与意义 被引量:9
10
作者 张月霞 胡文瑄 +4 位作者 姚素平 俞昊 康逊 吴海光 胡忠亚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0期1944-1955,共12页
富CO_2流体-砂岩相互作用是砂岩储层次生孔隙的重要形成机制。苏北黄桥地区作为中国重要的CO_2气产区,富CO_2流体对上二叠统龙潭组砂岩储层的改造问题备受关注。为揭示富CO_2流体的作用特征及其对储层的影响,对黄桥地区典型钻井开展了... 富CO_2流体-砂岩相互作用是砂岩储层次生孔隙的重要形成机制。苏北黄桥地区作为中国重要的CO_2气产区,富CO_2流体对上二叠统龙潭组砂岩储层的改造问题备受关注。为揭示富CO_2流体的作用特征及其对储层的影响,对黄桥地区典型钻井开展了系统的岩心描述和岩矿鉴定,并进行了微区原位观测和相关地球化学分析。结果表明,在靠近CO_2流体活动强烈的断裂带部位(特别是断层上盘),砂岩中碳酸盐胶结物基本溶蚀殆尽,仅存少量交代成因菱铁矿,同时钾长石类碎屑溶蚀非常强烈,并伴随高岭石等矿物沉淀,以及石英次生加大,还发育片钠铝石等指示高浓度CO_2作用的特征矿物,形成与CO_2流体作用相关的特征矿物组合(片钠铝石+高岭石+次生石英+菱铁矿);而在远离断裂的部位,受CO_2流体影响较弱,溶蚀作用也较弱,有较多的次生方解石沉淀,形成了以方解石+菱铁矿为主的自生矿物组合。前者次生孔隙发育,后者则更加致密。据此提出了深源断裂主控下与富CO_2流体作用相关的储层发育模式,为油气勘探和开发提供了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2流体 砂岩储层 水岩反应 片钠铝石 龙潭组 黄桥
下载PDF
深部流体及其油气成藏效应研究现状 被引量:6
11
作者 武明辉 张刘平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306-313,共8页
随着对沉积盆地的研究从骨架到内部流体,再到圈层间流体的相互作用,对沉积盆地内油气形成的认识不断深入。深部流体是影响油气形成的一个重要因素,根据进入盆地的深部流体的化学组分与同位素特征,可以把深部流体分为两种组合类型,高氧... 随着对沉积盆地的研究从骨架到内部流体,再到圈层间流体的相互作用,对沉积盆地内油气形成的认识不断深入。深部流体是影响油气形成的一个重要因素,根据进入盆地的深部流体的化学组分与同位素特征,可以把深部流体分为两种组合类型,高氧逸度环境下,以CO2+H2O为主成分(富CO2流体);低氧逸度的流体,主要组分为CH4+H2+H2O(富H流体)。有机质热降解生烃是缺氢的过程,幔源富H流体的注入可补偿烃源岩生烃过程中所缺乏的氢,从而提高烃源岩的产烃率。富CO2的深部流体,可以改造储层孔隙,形成大量原生与次生的混合型孔隙,改善储层物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部流体 富H流体 co2流体 油气形成
下载PDF
冕宁-德昌稀土成矿带碳酸岩流体研究 被引量:6
12
作者 谢玉玲 尹淑苹 +2 位作者 徐九华 陈伟 衣龙升 《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 CAS CSCD 2006年第1期66-74,共9页
通过对四川冕宁-德昌稀土矿带主要矿物中包裹体岩相学、显微测温分析与包裹体成分分析,指出由岩浆碳酸岩分异出的成矿流体为富含高密度CO2、K、Na、SO42-和多种成矿元素的超临界流体,流体以高温、高压、超高盐度、富CO2为特征,从早期到... 通过对四川冕宁-德昌稀土矿带主要矿物中包裹体岩相学、显微测温分析与包裹体成分分析,指出由岩浆碳酸岩分异出的成矿流体为富含高密度CO2、K、Na、SO42-和多种成矿元素的超临界流体,流体以高温、高压、超高盐度、富CO2为特征,从早期到晚期流体中CO2含量增加。结合前人对碳酸岩流体、稀土矿带周边新生代盆地中无机成因CO2气藏、富钾卤水、稳定同位素和隋性气体同位素研究成果,从碳酸岩流体的性质、流体体系、碳、氦同位素组成,初步探讨了碳酸岩流体与周边新生代盆地中CO2气藏、富钾卤水的成因联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酸岩 碳酸岩流体 天然co2气藏 富钾卤水
下载PDF
阿尔泰塔拉特铅锌矿床的变质叠加改造--地质和流体包裹体证据 被引量:4
13
作者 张辉 徐九华 +4 位作者 郭旭吉 肖星 林龙华 杨蕊 成曦晖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1063-1078,共16页
塔拉特(阿巴宫)铅锌矿位于阿尔泰克兰火山-沉积盆地南东段,矿床受区域性NW向断裂——克因宫断裂和阿巴宫断裂的控制,Pb-Zn矿体赋存于下泥盆统康布铁堡组下亚组第二岩性段上部(D1k12)的变质岩系中,具明显的层控特征,后期脉状硫化物-石英... 塔拉特(阿巴宫)铅锌矿位于阿尔泰克兰火山-沉积盆地南东段,矿床受区域性NW向断裂——克因宫断裂和阿巴宫断裂的控制,Pb-Zn矿体赋存于下泥盆统康布铁堡组下亚组第二岩性段上部(D1k12)的变质岩系中,具明显的层控特征,后期脉状硫化物-石英脉叠加作用明显。根据矿体产出特征可识别出2个明显的成矿期:海相火山沉积喷流成矿期和变质热液叠加成矿期。变质热液期可包括2个阶段,早阶段透镜状石英脉沿含矿层位中绿泥石片岩、浅粒岩等顺层分布,并有浸染状黄铁矿产出;晚阶段含黄铁矿-黄铜矿石英脉穿切绿泥石片岩、浅粒岩或块状铅锌矿石,硫化物稀疏浸染状分布。海相火山沉积喷流成矿期的闪锌矿存在残留的L-V盐水包裹体及后期沿次生裂隙分布的L-V和H2O-CO2包裹体,原生L-V包裹体的均一温度Th,tot=267~334℃,次生H2O-CO2包裹体Tm,CO=-61.2^-60.2℃,T2h,CO=6.5~11.0℃。2变质热液期早阶段石英脉(QI)赋存有大量的H2O-CO2包裹体和较多的碳质流体包裹体(CO2±CH4体系),H2O-CO2包裹体Th,tot=294~368℃,盐度为5.5%~7.4%NaC leqv。碳质流体包裹体的Tm,CO=-60.1^-58.5℃,T.2~20.6℃。2h,CO=-42晚阶段切层含黄铁矿-黄铜矿石英脉中也有大量H2O-CO2包裹体和较多的碳质流体包裹体,H2O-CO2包裹体Th.tot=142~360℃,盐度为2.4%~16.5%NaC leqv。碳质流体包裹体的Tm,CO=-61.5^-57.3℃,T2h,CO0.6℃2有-27.0^-2和27.1~28.7℃两组。次生L-V包裹体的Tm,ice=-9.8^-1.3℃,Th,tot=205~412℃。克兰盆地造山运动过程中形成的区域性富CO2流体,其运移对促进岩(矿)石变形变质以及金属富集产生重要影响。塔拉特铅锌矿床的矿石变形、交代结构及石英脉中富CO2流体的大量出现,说明变质流体参与了叠加改造作用,且具有多阶段的特点。富CO2包裹体形成环境与造山带区域变质晚期或峰期后的P-T演化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2流体包裹体 变质热液 叠加改造 塔拉特铅锌矿 克兰盆地 阿尔泰
下载PDF
四川冕宁木落稀土矿床稀土元素迁移与沉淀机制:来自稀土矿物中流体包裹体的证据 被引量:15
14
作者 谢玉玲 田世洪 +3 位作者 侯增谦 陈伟 尹淑苹 高升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555-561,共7页
木落稀土矿床位于印度-亚洲陆陆碰撞带之东部转换带,是四川冕宁-德昌稀土矿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成矿与喜山期岩浆碳酸岩关系密切。本文在详细的矿床地质研究基础上,通过矿床中主要稀土矿物氟碳铈矿中流体包裹体岩相学、显微测温分析、... 木落稀土矿床位于印度-亚洲陆陆碰撞带之东部转换带,是四川冕宁-德昌稀土矿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成矿与喜山期岩浆碳酸岩关系密切。本文在详细的矿床地质研究基础上,通过矿床中主要稀土矿物氟碳铈矿中流体包裹体岩相学、显微测温分析、包裹体成分的 LRM 分析和包裹体中子矿物相的 SEM/EDS 分析等,对与稀土矿化有关的成矿流体的特征、演化及稀土迁移与沉淀的机制进行了讨论。结果表明,与稀土成矿有关的流体为富 CO_2、H_2、K^+、Na^+和 SO_4^(2-)的中高温、高压超临界流体。超临界流体对稀土的迁移起到重要作用,温度、压力降低造成的超临界流体中 CO_2相与水溶液相的分离是造成稀土矿物沉淀的主要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冕宁 木落稀土矿床 co2和H2流体包裹体 超临界流体 稀土沉淀机制
下载PDF
云南兰坪盆地西缘脉状铜矿床富CO_2流体来源的He和Ar同位素证据 被引量:5
15
作者 张锦让 温汉捷 +1 位作者 邹志超 杜胜江 《地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167-177,共11页
兰坪盆地西缘广泛发育大量沉积岩容矿脉状铜矿床, 这些脉状铜矿床的成矿流体以普遍存在大量富CO2 流体包裹体为特征, 这在整个兰坪盆地是十分罕见的, 显著区别于盆地流体成矿系统主导成矿的Pb-Zn 矿床.为探明这种富CO2 流体的来源, 本... 兰坪盆地西缘广泛发育大量沉积岩容矿脉状铜矿床, 这些脉状铜矿床的成矿流体以普遍存在大量富CO2 流体包裹体为特征, 这在整个兰坪盆地是十分罕见的, 显著区别于盆地流体成矿系统主导成矿的Pb-Zn 矿床.为探明这种富CO2 流体的来源, 本文首次报道了盆地西缘2 个代表性脉状铜矿床(连城、金满)主成矿阶段形成的黄铜矿、黄铁矿的He 和Ar 同位素组成的研究结果.结果表明, 2 个矿床不同样品流体包裹体中3He/4He 比值变化较小, 介于0.01-0.07 Ra 之间, 明显区别于幔源氦的3He/4He 特征值(6-9 Ra), 而与壳源氦的3He/4He 特征值(0.01-0.05 Ra)极其-致; 40Ar/36Ar 比值变化较大, 介于305-1142 之间, 明显高于大气中的40Ar/36Ar 比值(295.5).结合矿床地质、流体包裹体及H、O 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 认为兰坪盆地西缘脉状铜矿床中富CO2 的成矿流体以混有少量饱和大气水的地壳流体为主, 没有明显的幔源流体参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2流体 HE-AR同位素 地壳流体 脉状铜矿床 兰坪盆地西缘 云南
下载PDF
胜利油田富CO_2含金流体及有关成因问题 被引量:14
16
作者 赫英 廖永胜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5期500-507,共8页
本文分析了胜利油田火山岩中的Au含量,发现CO_2气藏区火山岩和非CO_2气藏区火山岩中Au含量有明显区别:前者合Au很高,平均327×10^(-9),最高2150×10^(-9);而后者含Au很低,平均只有2.5×10^(-9)。这一基本事实提供了CO_2与... 本文分析了胜利油田火山岩中的Au含量,发现CO_2气藏区火山岩和非CO_2气藏区火山岩中Au含量有明显区别:前者合Au很高,平均327×10^(-9),最高2150×10^(-9);而后者含Au很低,平均只有2.5×10^(-9)。这一基本事实提供了CO_2与金矿化间联系的直接地质证据,指出了在中国东部郯庐断裂两侧找寻新的金矿资源的方向与可能性。研究表明,地幔及其岩浆去气对形成富CO_2含Au热液系统有重要的贡献,而一个由深部稳定热源驱动、富含地幔及其岩浆去气带入的CO_2和Au并与地壳浅部流体混合的热液环流系统是形成重要金矿化的必要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2气藏 co2含Au流体 岩浆去气 胜利油田 金矿化 二氧化碳 地幔 岩浆 火山岩
下载PDF
四川盆地东北部三叠系飞仙关组硫酸盐还原作用对碳酸盐成岩作用的影响 被引量:34
17
作者 黄思静 Hairuo Qing +5 位作者 胡作维 邹明亮 冯文立 王春梅 郜晓勇 王庆东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815-824,共10页
四川盆地东北部三叠系飞仙关组存在广泛的硫酸盐还原作用,同时地层中也存在锶含量异常高的成岩流体。研究表明:热化学硫酸盐还原作用(TSR)和(或)细菌硫酸盐还原作用(BSR)造成的SO42-离子的消耗对成岩孔隙流体中SrSO4溶解度的改变是三叠... 四川盆地东北部三叠系飞仙关组存在广泛的硫酸盐还原作用,同时地层中也存在锶含量异常高的成岩流体。研究表明:热化学硫酸盐还原作用(TSR)和(或)细菌硫酸盐还原作用(BSR)造成的SO42-离子的消耗对成岩孔隙流体中SrSO4溶解度的改变是三叠系中高Sr成岩流体的形成机制之一,该机制使得孔隙流体从白云石化作用和碳酸盐矿物的新生变形作用中获得的Sr在流体中以高浓度的Sr2+形式存在,并使之在流体中极度富集,这也是四川盆地东北部三叠系中大型和超大型天青石矿床的形成机制之一。H2S和CO2是硫酸盐还原作用的重要产物,不同温度条件下溶于水中的H2S和CO2,与不溶于水的气体分子之间的平衡反应H2S(aq)H2S(g)和CO2(aq)CO2(g)的平衡常数和吉布斯自由能增量计算表明,当温度从25℃升高至220℃时,两个反应的平衡常数分别大致从10增至240和从20增至500,两个反应的平衡常数都始终大于1,说明H2S和CO2更趋向于以气体形式存在,同时温度越高,系统中以气体形式存在的H2S和CO2会越多,溶解于水中的H2S和CO2会越少,因而在深埋藏的高温条件下,H2S和CO2对碳酸盐矿物的溶解能力可能相对很小。相对低温的成岩环境、高温流体的向上和侧向运移、构造抬升、富氧流体与含有H2S流体的混合以及金属硫化物的沉淀是提高含H2S和(或)CO2流体对碳酸盐矿物溶解能力的五个途径。因此,与较早成岩阶段相对浅埋藏环境的碳酸盐溶解作用有关的H2S和CO2流体可能与细菌硫酸盐还原作用(BSR)关系更为密切;断层或其它流体运移通道是高温含有H2S和CO2流体向上运移的基础条件,具有原生孔隙度和渗透率的礁、滩相高能沉积物也是流体发生侧向运移的先决条件;大幅度的构造抬升造成的地层温度降低是提高含H2S和(或)CO2地层流体对碳酸盐矿物溶解能力的重要因素,地壳抬升至近地表造成的古喀斯特作用也可以为H2S的氧化提供良好的地质环境。在有关的勘探中应注意:在断层等流体运移通道造成高温含H2S和CO2流体向上运移的条件下,与之有关的构造低点应该是主要的勘探目标;在燕山运动导致的地层抬升并导致深部热流体降温的条件下,与之有关的构造高点应该是主要的勘探目标,应分别对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盆地东北部 三叠系飞仙关组 富锶成岩流体 TSR与BSR H2S与co2
下载PDF
地幔岩中流体包裹体研究 被引量:6
18
作者 卢焕章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9期1954-1960,共7页
地幔岩石中的流体包裹体代表地幔流体的样品。地幔流体包裹体可以存在从地幔来的金刚石,地幔捕虏体和岩浆碳酸岩中。研究这些岩石和矿物中的流体包裹体可以得出其所代表的地幔流体的温度、压力、成分和同位素。我们目前见到的这三类地... 地幔岩石中的流体包裹体代表地幔流体的样品。地幔流体包裹体可以存在从地幔来的金刚石,地幔捕虏体和岩浆碳酸岩中。研究这些岩石和矿物中的流体包裹体可以得出其所代表的地幔流体的温度、压力、成分和同位素。我们目前见到的这三类地幔岩石的包裹体主要可在橄榄石、辉石、金刚石、方解石和磷灰石中见到。这些包裹体可以粗略地分为 CO_2包裹体和硅酸盐熔融体包裹体。又可细分为四类包裹体:(1)富碳酸盐的硅酸盐熔融包裹体。这种包裹体在金刚石、地幔岩捕虏体和岩浆碳酸盐岩中见到,它又可分为结晶质熔融包裹体和玻璃包裹体。(2)CO_2包裹体。这种包裹体大多见于地幔捕虏体中,在金刚石和岩浆碳酸岩中也可见到。(3)含硫化物的包裹体。这种包裹体见于地幔捕虏体中,与纯 CO_2包裹体和含CO_2的熔融包裹体共存。(4)高密度的流体包裹体。这种包裹体见于金刚石中,是一种高盐度、高密度的含K、Cl 和 H_2O 的流体包裹体,又可分为高卤水包裹体和含卤水的富硅的碳酸盐岩浆包裹体。从对金刚石、地幔捕虏体和岩浆碳酸盐岩中流体包裹体的研究表明,地幔流体存在不均匀性和不混溶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幔岩 流体包裹体 co2 包裹体 富碳酸的硅酸盐熔融包裹体 硫化物包裹体 高密度流体包裹体
下载PDF
西藏马攸木金矿富CO_2超临界流体特征及矿床成因探讨
19
作者 李腊梅 谢玉玲 +1 位作者 杨竹森 周尚国 《地质与勘探》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502-508,共7页
马攸木金矿床是产于西藏雅鲁藏布江缝合带西段重要的独立岩金矿床。本文通过显微测温分析首次发现该矿床的富CO2流体包裹体具有临界均一的特征,成矿流体属于超临界流体。研究结果表明:成矿流体主要为低盐度的CO2-H2O超临界流体。超临界... 马攸木金矿床是产于西藏雅鲁藏布江缝合带西段重要的独立岩金矿床。本文通过显微测温分析首次发现该矿床的富CO2流体包裹体具有临界均一的特征,成矿流体属于超临界流体。研究结果表明:成矿流体主要为低盐度的CO2-H2O超临界流体。超临界流体可能是从岩浆出溶的,这种流体萃取了围岩中的金等成矿元素。流体经历了相分离-不均一捕获-跨越临界点-大气降水加入的过程,正是由于成矿流体在跨越临界点时析出部分成矿物质,形成早期矿化体;成矿后期流体与大气降水混合最终导致矿质大量沉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攸木金矿 co2超临界流体 矿床成因
下载PDF
新疆阿勒泰乌拉斯沟铅锌铜矿床的富CO_2流体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量:6
20
作者 边春静 徐九华 +1 位作者 张辉 成曦晖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716-730,共15页
乌拉斯沟铅锌铜矿床位于新疆阿尔泰南缘克兰火山–沉积盆地。本矿床分为铜、铅–锌两个矿化带,矿体赋存在下泥盆统康布铁堡组上亚组,容矿岩石为大理岩、绿泥石英片岩等。矿床内角砾状铅锌矿石反映了早期海相沉积成矿作用,矿床变形变质... 乌拉斯沟铅锌铜矿床位于新疆阿尔泰南缘克兰火山–沉积盆地。本矿床分为铜、铅–锌两个矿化带,矿体赋存在下泥盆统康布铁堡组上亚组,容矿岩石为大理岩、绿泥石英片岩等。矿床内角砾状铅锌矿石反映了早期海相沉积成矿作用,矿床变形变质特征明显,其矿化石英脉可分为两个阶段:早阶段顺层石英脉和晚阶段切层硫化物石英脉。石英脉中流体包裹体分为富CO_2包裹体、碳质流体包裹体和部分水溶液包裹体,含子晶包裹体。显微测温结果显示,早阶段石英脉中富CO_2包裹体,CO_2相的三相点温度(Tm,CO_2)范围在–62.3~–58.5℃,CO_2笼合物熔化温度(Tm,clath)为0.5~7.5℃,部分均一温度(Th,CO_2)集中在5.0~21.0℃,均一温度(Th,total)集中在285~378℃,所计算的盐度变化于4.9%~15.1%Na Cleqv之间,密度为0.84~0.97 g/cm^3,最低捕获压力为260~360 MPa。晚阶段石英脉中,富CO_2包裹体的CO_2三相点的温度(Tm,CO_2)为–61.9~–56.9℃,T_(m,clath)为0.4~9.5℃,Th,CO_2为9.0~28.0℃,Th,total范围为242~389℃,盐度分布于1.0%~15.5%Na Cleqv之间,密度为0.55~0.98 g/cm^3,最低捕获压力范围为180~370 MPa。激光拉曼探针测试显示包裹体除含CO_2外,还含有不定量的CH4和N2。铜矿化石英脉的流体以富CO_2为特征,为中高温、低盐度、中低密度的H_2O-NaCl-CO_2±CH_4±N_2变质流体,与造山–变质成因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乌拉斯沟 铅锌铜矿 co2流体 变质热液改造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