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右室流入道间隔部起搏对心内膜损伤的观察 被引量:2
1
作者 邹宝明 王景武 +3 位作者 徐敏 孙克璐 王黎 鲍正毅 《武警医学》 CAS 2010年第4期310-312,共3页
目的探讨右室流入道间隔部起搏对心内膜的影响。方法 64例随机分为右室流入道组(33例)和右室心尖部组(31例),观察起搏前和后1、3个月时的Ⅱ导联QRS波时限、起搏参数(起搏电压域值、电极阻抗)及血浆CKMB(肌酸激酶)、TNI(肌钙蛋白Ⅰ)、MYO... 目的探讨右室流入道间隔部起搏对心内膜的影响。方法 64例随机分为右室流入道组(33例)和右室心尖部组(31例),观察起搏前和后1、3个月时的Ⅱ导联QRS波时限、起搏参数(起搏电压域值、电极阻抗)及血浆CKMB(肌酸激酶)、TNI(肌钙蛋白Ⅰ)、MYO(肌红蛋白)水平、IL-6(白介素-6)浓度变化。结果两组起搏参数研究期间均稳定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流入道组QRS时限明显短于心尖组(P<0.05)。两组血浆心肌损伤标志物和IL-6浓度均较起搏前增加(P<0.05),但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且随时间延长渐降低。结论右室流入道间隔部起搏对心内膜的影响与心尖部起搏相似,但较右室心尖部起搏更符合生理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右室流入道 起搏治疗 肌酸激酶 肌钙蛋白Ⅰ 肌红蛋白 白介素-6
下载PDF
右室流入道间隔部起搏对心脏血流动力学和心室激动顺序的影响 被引量:13
2
作者 吴名星 蒲晓群 《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 2007年第2期141-143,共3页
目的通过与右室心尖部(RVA)和右室流出道(RVOT)起搏比较,探讨右室流入道间隔部(RVIS)起搏对血流动力学和心室激动顺序的影响。方法选择24例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需行射频导管消融术(RFCA)且心功能正常和无室内传导阻滞的患者。在RFCA成... 目的通过与右室心尖部(RVA)和右室流出道(RVOT)起搏比较,探讨右室流入道间隔部(RVIS)起搏对血流动力学和心室激动顺序的影响。方法选择24例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需行射频导管消融术(RFCA)且心功能正常和无室内传导阻滞的患者。在RFCA成功后,置入漂浮导管行血流动力学监测,用心室起搏电极以同一频率随机顺序起搏RVIS、RVOT和RVA,分别测定和比较各部位起搏时的心输出量(CO)、心脏指数(CI)、平均肺动脉压(mPAP)、肺毛细血管楔嵌压(PCWP)以及体表心电图上QRS波时限、JTc间期(经心率校正后的JT间期)和额面平均心电轴的变化。结果①RVIS、RVOT和RVA起搏时CO、CI、mPAP和PCWP等血流动力学指标均无差异(P>0.05)。②与正常窦性心律时QRS波时限比较,各部位起搏时QRS波时限均延长(P均<0.001),其中RVIS起搏时QRS波时限延长程度最小,RVA起搏时延长程度最大,各部位两两比较P均<0.05;JTc间期的变化有类似趋势,但各起搏部位之间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与正常窦性心律时的额面平均心电轴比较,RVIS起搏时接近正常,RVOT起搏时电轴呈右偏趋势,RVA起搏时呈左偏趋势。结论①对心功能正常者RVIS起搏较RVOT和RVA起搏未表现出更佳的急性血流动力学效应。②RVIS起搏与RVOT和RVA起搏相比,能够保持相对正常的心室激动顺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血管病学 右室流入道间隔部 起搏 血流动力学 心室激动顺序
下载PDF
右心室流入道间隔部起搏血流动力学研究 被引量:1
3
作者 王骏 王鸣和 +10 位作者 张代富 严铭玉 杨钢 王海 周赟 张雁 孙育民 陈德 唐琦 季瑛 吴雯静 《中国心血管杂志》 2006年第6期405-407,共3页
目的本文旨在对右心室流入道间隔部起搏的血流动力学进行分析,以确立右心室流入道间隔部起搏的临床地位。方法本研究通过射频消融房室结建立Ⅲ°房室传导阻滞模型,结合影像学及心电图定位方法于右心室流入道间隔部置入螺旋电极导线... 目的本文旨在对右心室流入道间隔部起搏的血流动力学进行分析,以确立右心室流入道间隔部起搏的临床地位。方法本研究通过射频消融房室结建立Ⅲ°房室传导阻滞模型,结合影像学及心电图定位方法于右心室流入道间隔部置入螺旋电极导线,并分别比较右心室心尖部、右心室流出道及右心室流入道间隔部起搏后急性血流动力学指标变化,并随访右心室流入道间隔部起搏2周后的血流动力学指标。结果即刻血流动力学研究结果显示,右心室流入道间隔部较心尖部和右心室流出道起搏心排血量高(P<0.05),左心室舒张末期压力较低(P<0.05),而右心室流入道间隔部起搏前后各项血流动力学无显著变化。结论右心室流入道间隔部起搏具有良好的血流动力学效应,可作为右心室心尖部起搏的替代起搏部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右心室流入道间隔部 起搏 血流动力学
下载PDF
缓慢性心律失常患者右心室流入道间隔部起搏治疗后神经内分泌激素及心功能的变化 被引量:1
4
作者 张贵生 张婷婷 +1 位作者 瞿玲玲 陆燕 《新医学》 2011年第5期301-304,共4页
目的:探讨缓慢性心律失常患者经右心室流入道间隔部(RVIS)起搏治疗后神经内分泌激素和心功能的变化。方法:56例缓慢性心律失常患者行双腔起搏器(DDD)治疗,心房起搏电极植于右心耳梳状肌内,心室电极植入RVIS。在起搏治疗时、治疗6个月后... 目的:探讨缓慢性心律失常患者经右心室流入道间隔部(RVIS)起搏治疗后神经内分泌激素和心功能的变化。方法:56例缓慢性心律失常患者行双腔起搏器(DDD)治疗,心房起搏电极植于右心耳梳状肌内,心室电极植入RVIS。在起搏治疗时、治疗6个月后测定患者血浆环磷腺苷(cAMP)、环磷鸟苷(cGMP)、肾素、血管紧张素(Ang)Ⅱ、醛固酮、脑钠肽和去甲肾上腺素(NE)水平;彩色多普勒超声测定患者心排血量、每搏输出量(SV)、LVEF、左心室舒张末内径(LVDd)和左心室短轴缩短分数(LVFS)。结果:RVIS起搏治疗6个月后,患者神经内分泌激素(cAMP、cGMP、肾素活性、AngⅡ、醛固酮、脑钠肽和NE)水平较起搏治疗时明显下降;心功能较起搏时明显改善(心排血量、SV、LVFS和LVEF增加,LVDd降低)。结论:RVIS起搏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可改善患者心功能,降低神经内分泌激素水平,防止心力衰竭发生,值得临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右心室流入道间隔部 起搏 神经内分泌激素 心功能
下载PDF
被动电极右室流入道间隔部起搏的远期稳定性观察
5
作者 邹宝明 刘良刚 +4 位作者 王景武 徐敏 孙克陆 何传飞 何立峰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CAS 2012年第28期3089-3090,共2页
目的探讨被动电极置于右室流入道间隔部起搏(RVIS)的远期稳定性。方法观察被动电极置于右室流入道间隔部起搏者82例(RVIS组)和电极置入右室心尖部起搏者53例(RVA组)患者远期电极的稳定性、起搏电压、电极阻抗、QRS波时限及血浆B型利钠肽... 目的探讨被动电极置于右室流入道间隔部起搏(RVIS)的远期稳定性。方法观察被动电极置于右室流入道间隔部起搏者82例(RVIS组)和电极置入右室心尖部起搏者53例(RVA组)患者远期电极的稳定性、起搏电压、电极阻抗、QRS波时限及血浆B型利钠肽(BNP)水平的变化。结果 RVIS电极稳定在位。RVIS组4 a后的电极阻抗增加明显,起搏电压和QRS波时限增加不明显;RVA组4 a后的电极阻抗、起搏电压明显增加,QRS波时限增加不显著;RVA组电极阻抗、起搏电压及QRS波时限较RVIS组增加更显著。血BNP水平,RVIS组仅术后3个月增加明显,RVA组术后血BNP水平在各观察时间点均显著增加;RVA组术后BNP水平较RVIS组增加更显著。结论被动电极右室流入道间隔部起搏长期随访显示电极位置及起搏参数稳定,对心脏功能的长期保护作用更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脏起搏器 右室流入道间隔部 被动电极
下载PDF
右心室流入道间隔部起搏对心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5
6
作者 邹宝明 王景武 +2 位作者 徐敏 孙克禄 王黎 《中国医师进修杂志》 2010年第1期27-29,共3页
目的探讨右心室流入道间隔部(RVIS)起搏对心功能的影响。方法将64例患者按心室电极固定部位不同分为RVIS组(33例)和右心室心尖部(RVA)组(31例),观察两组起搏器置入术后24h、3个月、12个月时的Ⅱ导联QRS波时限、起搏参数(起搏... 目的探讨右心室流入道间隔部(RVIS)起搏对心功能的影响。方法将64例患者按心室电极固定部位不同分为RVIS组(33例)和右心室心尖部(RVA)组(31例),观察两组起搏器置入术后24h、3个月、12个月时的Ⅱ导联QRS波时限、起搏参数(起搏电压域值、电极阻抗)及血浆脑利钠肽(BNP)水平的变化。结果两组起搏参数研究期间均稳定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起搏器置入术后24h、3个月、12个月RVIS组QRS波时限明显短于RVA组[(128.0±28.6)、(131.0±21.5)、(130.0±19.7)ms比(150.0±37.1)、(153.0±28.5)、(155.0±20-2)ms,P〈0.05]。治疗后两组血浆BNP水平均较起搏前增加,且RVIS组显著低于RVA组(P〈0.05)。结论RVIS起搏较RVA起搏对心功能的影响更小,更符合生理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脏起搏器 人工 利钠肽 右心室流入道间隔部
原文传递
围术期右室流入道间隔部起搏对三尖瓣返流的影响 被引量:3
7
作者 邹宝明 王景武 +3 位作者 孙克陆 徐敏 徐锋 梁爱霞 《中华全科医学》 2015年第6期896-898,共3页
目的右室起搏对三尖瓣功能的影响情况一直不明,故本研究旨在观察围术期右室流入道间隔部(RVIS)起搏这一新的起搏部位对三尖瓣返流的影响。方法所有入选病例均经全面检查,诊断明确,药物治疗无效,符合永久起搏器植入的Ⅰ类或Ⅱa类指征,电... 目的右室起搏对三尖瓣功能的影响情况一直不明,故本研究旨在观察围术期右室流入道间隔部(RVIS)起搏这一新的起搏部位对三尖瓣返流的影响。方法所有入选病例均经全面检查,诊断明确,药物治疗无效,符合永久起搏器植入的Ⅰ类或Ⅱa类指征,电极置于右室流入道间隔部,经胸透及心电图确定电极位置。正常起搏时,采用美国Acuson Sequoia 512超声诊断仪检测三尖瓣返流面积、肺动脉峰流速,5个连续稳定心动周期取均值,根据三尖瓣返流面积将患者分为2组:轻度(返流面积≤3.0 cm2)和中度(返流面积>3.0 cm2、≤7.0 cm2)。在有效起搏时,脉宽0.5 ms,输出5 V的状态下,采用起搏器程控仪检测起搏阻抗和起搏阈电压;比较围术期RVIS与心尖部(RVA)起搏时三尖瓣返流面积(TRA)、肺动脉峰流速(Vpk P)及起搏阻抗、起搏阈电压的变化。采用SPSS 17.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12组患者围术期内肺动脉峰流速无明显变化(P>0.05);2起搏参数:2组患者围术后期起搏阻抗均有增加(P<0.05),RVIS组早期阻抗明显低于RVA组(P<0.05);2组患者起搏阈电压变化不明显(P>0.05);3三尖瓣返流面积:RVIS组轻度患者围术后期返流面积明显减少(2.66±0.35vs.1.78±0.43,P<0.05),中度返流患者及RVA组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右室流入道间隔部起搏可有效改善轻度三尖瓣返流,对中度返流影响不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脏起搏 人工 右心室流入道间隔部 三尖瓣返流
原文传递
右室流入道间隔部起搏对心脏结构和功能的远期影响 被引量:4
8
作者 邹宝明 王景武 +3 位作者 徐敏 孙克陆 何传飞 何立峰 《中华全科医学》 2012年第10期1522-1523,1540,共3页
目的探讨右室流入道间隔部(RVIS)起搏对心脏结构和功能的远期影响。方法比较RVIS组(82例)和(右室心尖部)RVA组(53例)植入起搏器4年后,左房内径(LAD),左室舒张末内径(LVED),右室舒张末内径(RVED),三尖瓣返流率(Tricuspid regurgitation r... 目的探讨右室流入道间隔部(RVIS)起搏对心脏结构和功能的远期影响。方法比较RVIS组(82例)和(右室心尖部)RVA组(53例)植入起搏器4年后,左房内径(LAD),左室舒张末内径(LVED),右室舒张末内径(RVED),三尖瓣返流率(Tricuspid regurgitation rate,TRR),三尖瓣返流面积(Tricuspid regurgitation area,TRA)及左心室(VpkA)右心室(VpkP)收缩功能的变化。结果两组患者电极稳定起搏有效,两组患者LAD,LVED,RVED均有增加,但仅RVA组RVED增大显著(P<0.05);RVA组TRR及TRA显著增加(P<0.01),RVIS组仅TRR显著增加(P<0.05);两组相比,RVA组的TRR及TRA增加显著(P<0.05);RVA组VpkA(P<0.01),VpkP(p<0.05)显著下降,RVIS组该指标变化不明显,两组相比,RVA组VpkA下降更明显(P<0.05)。结论 RVIS起搏较RVA起搏对心脏结构和功能的远期保护更好,更符合生理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脏起博器 人工 右心室流入道间隔部 心功能 心脏结构 长期随访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