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杨时对王安石新学的批判 被引量:3
1
作者 刘京菊 《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44-48,共5页
两宋之际,程门高弟杨时为尊师门,力行工程之道,不仅利用宋室南渡后自己政治地位的提高,在现实政治中主张罢黜王安石配享孔子及其新法,更从理论上批判了王安石新学的不知天道、不知性、溺佛道、重财利等众多的"不知道"之处,以... 两宋之际,程门高弟杨时为尊师门,力行工程之道,不仅利用宋室南渡后自己政治地位的提高,在现实政治中主张罢黜王安石配享孔子及其新法,更从理论上批判了王安石新学的不知天道、不知性、溺佛道、重财利等众多的"不知道"之处,以此提升洛学的社会地位和学术影响。杨时对王安石新学的理论批判,不仅体现了宋代学术的门户之争,更展示了洛学与新学这两种学术思维路向及价值取向的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杨时 王安石 新学 天人 义利 人性
下载PDF
论荀子的以欲望论为基础的经济思想 被引量:4
2
作者 叶世昌 冯华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29-32,共4页
荀子认为义利为人所两有,但好利是人的本性,这与西方经济学的逻辑起点"经济人"假设是一致的。荀子所说的对利的需要从主观上说就是人的欲望。荀子对欲望持肯定态度,主张按等级身份适当满足各种人的欲望,做到消费欲望的满足和... 荀子认为义利为人所两有,但好利是人的本性,这与西方经济学的逻辑起点"经济人"假设是一致的。荀子所说的对利的需要从主观上说就是人的欲望。荀子对欲望持肯定态度,主张按等级身份适当满足各种人的欲望,做到消费欲望的满足和消费资料的增长相适应。满足人的消费欲望可以调动人们的积极性,从而使财富不断增加,为此必须实行激励政策。荀子的欲望论和西方经济学的经济人假设既有相通之处,又各具有不同的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苟子 义利论 欲望论 激励思想 经济人
下载PDF
近代价值观变革与晚清知识分子 被引量:13
3
作者 高瑞泉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18-28,共11页
近代中国发生的价值观变革 ,在观念系统围绕着“天人”、“群己”、“义利” (“理欲”)等对范畴的争论而展开的过程 ,与社会生活中传统的知识阶层向现代型知识分子的转变有密切的关系。晚清社会 ,从龚自珍开始 ,传统士大夫中的异端、... 近代中国发生的价值观变革 ,在观念系统围绕着“天人”、“群己”、“义利” (“理欲”)等对范畴的争论而展开的过程 ,与社会生活中传统的知识阶层向现代型知识分子的转变有密切的关系。晚清社会 ,从龚自珍开始 ,传统士大夫中的异端、“条约口岸知识分子”、留学生和新式学校出身的知识者 ,先后成为价值观变革的主力。随着传统文人集团的分化和价值观念的新陈代谢 ,士大夫没落和消失了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代 价值观 晚清时期 知识分子 士大夫阶层 “义利之辩” 思想史 “天人之辩”“群己之辩” 义利之辩
下载PDF
陈亮“义利双行”刍议 被引量:2
4
作者 孔祥华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65-68,共4页
陈亮的“义利双行”是基于他对“王霸”的认识展开的。他辨析王霸之道的用意在于完善其事功理论,并在“至公”的前提下混同王霸,进而提出“立心之本在于功利”的主张,肯定了利欲的合理性。陈亮与朱熹之间,由王霸之辨到义利之辨,基本上... 陈亮的“义利双行”是基于他对“王霸”的认识展开的。他辨析王霸之道的用意在于完善其事功理论,并在“至公”的前提下混同王霸,进而提出“立心之本在于功利”的主张,肯定了利欲的合理性。陈亮与朱熹之间,由王霸之辨到义利之辨,基本上都是围绕着三代、汉唐而展开的,但究其本意,又绝非为古而古,而是想通过历史的得失,探讨立身处世的道理。朱熹崇义绌利,义利不两立。陈亮则以王霸并用为出发点,主张有利方有义,无利则无所谓义,因而义利双行,缺一不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陈亮 王霸之辨 义利双行 “成人之道”
下载PDF
周敦颐的《太极图说》思想研究 被引量:1
5
作者 刘茜茜 《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 2014年第4期83-,96,共2页
周敦颐(公元1017-1073年)字茂叔,号濂溪,汉族,宋营道楼田堡(今湖南道县)人,北宋著名哲学家。在曾任县主簿、县令、州判官、州通判、知州军,最高做到知州军,但为时不到半年。晚年因在江西庐山莲花洞创办了濂溪书院,所以世称"濂溪先... 周敦颐(公元1017-1073年)字茂叔,号濂溪,汉族,宋营道楼田堡(今湖南道县)人,北宋著名哲学家。在曾任县主簿、县令、州判官、州通判、知州军,最高做到知州军,但为时不到半年。晚年因在江西庐山莲花洞创办了濂溪书院,所以世称"濂溪先生"。他是学术界公认的理学派开山鼻祖,被誉为"道学宗主、理学开山",他的理学思想在中国哲学史上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代表作《太极图说》首次表现出用道教的观点表达儒家的宇宙本体论,还阐述了儒释道三教合一、儒家的基本价值观和儒家的天人合一等哲学观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极图说 周敦颐 儒释道 中正仁义 天人合一
下载PDF
中国古代廉政文化的哲学基础 被引量:3
6
作者 成云雷 《廉政文化研究》 2011年第4期83-88,共6页
中国古代廉政文化作为传统治国之道的重要部分,是当代中国政治文明建设的宝贵思想资源。就其哲学基础而言,民本思想是传统社会政治权力合法性的基础,人性论是传统社会官德修养的理论依据,义利之辨影响着古代官吏的行为模式,天人合一的... 中国古代廉政文化作为传统治国之道的重要部分,是当代中国政治文明建设的宝贵思想资源。就其哲学基础而言,民本思想是传统社会政治权力合法性的基础,人性论是传统社会官德修养的理论依据,义利之辨影响着古代官吏的行为模式,天人合一的有机整体论世界观塑造着古代官员的社会责任感。对中国古代廉政文化哲学基础的准确把握有助于我们深入了解传统的治国智慧,汲取历史经验,拓宽理论视野,更好地开展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促使社会变得更加清明和公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廉政文化 哲学基础 民本 人性论 义利之辨 天人合一
下载PDF
唐朝“忠”“义”尚武精神之流变--基于《任氏传》的解读
7
作者 王稳 《武术研究》 2021年第11期20-23,共4页
文章通过文献资料法、文史互证法、逻辑分析法对《任氏传》文本进行深入解读。《任氏传》发挥了文学叙事独有的道德隐喻功能,通过“忠、义”尚武精神之流变的隐喻转换,警示社会、警示后人、不迷失自我,无论何时都要坚持正直的人格,始终... 文章通过文献资料法、文史互证法、逻辑分析法对《任氏传》文本进行深入解读。《任氏传》发挥了文学叙事独有的道德隐喻功能,通过“忠、义”尚武精神之流变的隐喻转换,警示社会、警示后人、不迷失自我,无论何时都要坚持正直的人格,始终不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任氏传 沈既济 尚武精神
下载PDF
质直好义:子贡之“达”的多重精神内涵
8
作者 杨胜利 《集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2期28-35,共8页
子贡作为孔门十哲之一,为人温和谦虚,善于外交和货殖,通于情而达于理。孔子不仅认为子贡是“瑚琏之器”,而且对他的评价是“达”。通过对《论语》和其他文献中有关子贡的记载可以看出,子贡之“达”以“质直好义”为本,其精神面向可以概... 子贡作为孔门十哲之一,为人温和谦虚,善于外交和货殖,通于情而达于理。孔子不仅认为子贡是“瑚琏之器”,而且对他的评价是“达”。通过对《论语》和其他文献中有关子贡的记载可以看出,子贡之“达”以“质直好义”为本,其精神面向可以概括为4个方面,即通达时局之变、通达言谈之巧、通达鬻财之机、通达师道之情。正是基于这样一个在道德学问、货殖鬻财、政治外交、尊师重道等方面从容务实而又全面发展之人,孔子才给出了“赐也达,于从政乎何有”的评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子贡 “达” 质直好义 瑚琏之器
下载PDF
毛泽东论二程研究
9
作者 张博 王治涛 《洛阳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年第2期1-6,共6页
开国领袖、一代伟人毛泽东在其一生中,多次提到二程,评论二程。学生时代的毛泽东多次以敬佩之情提到程子,并把程子作为“礼义之士”“圣哲”和学习的楷模。在转变为一个马克思主义者之后,毛泽东不仅很少提到程子、二程,而且把二程当作... 开国领袖、一代伟人毛泽东在其一生中,多次提到二程,评论二程。学生时代的毛泽东多次以敬佩之情提到程子,并把程子作为“礼义之士”“圣哲”和学习的楷模。在转变为一个马克思主义者之后,毛泽东不仅很少提到程子、二程,而且把二程当作唯心主义的代表人物,当作批判的对象,当作对人民产生过极大危害的反面人物。当然,毛泽东也没有完全否定二程,对于二程诲人不倦的教学态度、如坐春风的教学方法等,就从来没有什么微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毛泽东 二程 礼仪之士 唯心主义 理学大师
下载PDF
“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儒家哲学基础探析 被引量:3
10
作者 徐瑜霞 《齐鲁学刊》 CSSCI 2022年第4期70-81,共12页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作为中国贡献的一种新型文明方案,既是马克思主义在新时代的全新发展,也源自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滋养。“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与儒家哲学深度结合在一起的,从儒家哲学的文化特性、思维方式、理想追求等...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作为中国贡献的一种新型文明方案,既是马克思主义在新时代的全新发展,也源自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滋养。“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与儒家哲学深度结合在一起的,从儒家哲学的文化特性、思维方式、理想追求等方面论述“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中平等协作的政治观、合作共赢的经济观、包容互鉴的文化观、和谐共生的生态观、共建共享的安全观的传统哲学基础,可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积极构建奠定传统文化方面的学理支撑与战略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类命运共同体 儒家哲学 天下为公 义利相兼 和而不同 天人合一 亲仁善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