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8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礼乐文化与中国艺术精神的现代转化——以聂振斌的美学研究为例
1
作者 宋伟 周雅雯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70-76,共7页
中华传统礼乐文化承载着中华文明的重要历史积淀,是中国艺术精神的重要思想资源。面对现代社会中传统礼乐文化所遭遇的挑战,尤其是自五四运动以来对传统文化的批判,聂振斌通过美学研究提出了一系列方法,旨在将传统礼乐文化的智慧,包括... 中华传统礼乐文化承载着中华文明的重要历史积淀,是中国艺术精神的重要思想资源。面对现代社会中传统礼乐文化所遭遇的挑战,尤其是自五四运动以来对传统文化的批判,聂振斌通过美学研究提出了一系列方法,旨在将传统礼乐文化的智慧,包括注重理性精神、弘扬人文精神、追求人格精神、倡导自由精神等方面应用于现代社会。他强调了中西文化对话与融合对于中国艺术精神的重要性。聂振斌的研究不仅推动了中华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发展和转化,更为深刻理解中国传统文化在当代社会中的地位和转变提供了独特的视角,凸显了他在这一过程中的贡献和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传统文化 中国艺术精神 现代转化 礼乐文化
下载PDF
《司马法》“以礼为固”的兵学思想
2
作者 熊剑平 《孙子研究》 2024年第2期18-26,共9页
《司马法》是我国最古老的兵书之一,其保留了春秋时期治军用兵的法典法令,崇礼尚义,带有明显的礼乐文明的特色。因此,在战争观方面,《司马法》带有明显的以礼为固、以仁为本的特征。虽然《司马法》侧重讲军礼、军法,但其中也包含了大量... 《司马法》是我国最古老的兵书之一,其保留了春秋时期治军用兵的法典法令,崇礼尚义,带有明显的礼乐文明的特色。因此,在战争观方面,《司马法》带有明显的以礼为固、以仁为本的特征。虽然《司马法》侧重讲军礼、军法,但其中也包含了大量具体的用兵、治军之法,如权衡利弊、因敌用兵、信赏明罚、善于激励士气、重视道德教育等,这些内容至今仍然值得关注和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司马法》 军礼 军事思想 《孙子兵法》
下载PDF
论荀子“性伪合一”的艺术装饰观
3
作者 郝晓红 《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2期23-29,共7页
“化性起伪”是荀子人性论的基础,同时也成为荀子艺术装饰观的理论基石。“无伪则性不能自美”,荀子对性伪关系的论述解释了艺术装饰的起源、重要性及限度。在荀子语境下,礼乐作为圣人化性起伪的产物,是性与伪、情与文的合一,是艺术装... “化性起伪”是荀子人性论的基础,同时也成为荀子艺术装饰观的理论基石。“无伪则性不能自美”,荀子对性伪关系的论述解释了艺术装饰的起源、重要性及限度。在荀子语境下,礼乐作为圣人化性起伪的产物,是性与伪、情与文的合一,是艺术装饰的表征。礼以养人,艺术装饰是为了人与自身、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荀子“性伪合一”的艺术装饰观延续了儒家中庸中和的审美和艺术追求,继承和发展了孔子“文质彬彬”的观念。荀子既肯定了艺术装饰即“伪”存在的意义,又反对脱离“性”的“伪”,将“起伪”建立在“化性”之上,从而消解了外在化的装饰。艺术装饰不是对人性或物性的掩盖或遮蔽,而是使之艺术化、人文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荀子 礼乐 艺术 装饰
下载PDF
燕赵傩、武文化融合研究——以武安固义傩仪为例
4
作者 苗凯亮 《体育研究与教育》 2024年第2期77-81,共5页
20世纪80年代,在武安固义地区发现的保存较为完整的古老傩祭仪式——武安固义傩仪,极大地丰富了中原傩文化的研究。尤其是在“唯祀与戎”的古代社会,燕赵大地上的傩文化更具武文化特色,鲜活地留存了中原傩、武文化融合基因。笔者以武安... 20世纪80年代,在武安固义地区发现的保存较为完整的古老傩祭仪式——武安固义傩仪,极大地丰富了中原傩文化的研究。尤其是在“唯祀与戎”的古代社会,燕赵大地上的傩文化更具武文化特色,鲜活地留存了中原傩、武文化融合基因。笔者以武安地域历史背景为基础,以武安固义傩戏为范例,从傩文化和武文化两个方面进行探究。通过文献资料法和田野调查法,深入阐述武安地区傩文化与武文化的融合。研究认为:武安地区的傩文化深受燕赵尚武之风浸染,二者的交融丰富了傩、武文化内涵,为傩、武文化再发展提供了范例,为民俗民间活动与武术文化融合发展提供了新证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傩仪傩戏 燕赵武术 武术文化 武舞
下载PDF
情感、艺术与礼乐——梁漱溟的审美论述及其思想意涵再思考
5
作者 张振 《文艺理论研究》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37-147,共11页
从情感、艺术和礼乐这三个概念切入,通过与德国浪漫派到生命哲学的思想脉络相参照,可以发现审美论述在梁漱溟那里的三重思想意涵。在本体论层面,情感与艺术能克服近代西方理性主义哲学的两种缺陷,在主客合一中把握到作为“生命”的宇宙... 从情感、艺术和礼乐这三个概念切入,通过与德国浪漫派到生命哲学的思想脉络相参照,可以发现审美论述在梁漱溟那里的三重思想意涵。在本体论层面,情感与艺术能克服近代西方理性主义哲学的两种缺陷,在主客合一中把握到作为“生命”的宇宙。审美论述也指向一种关于人生意义根基的道德-情感,在历史中体现为礼乐实践和艺术的人生态度。审美论述也紧密关联着梁的政治思考:一是启发个体的内在之“诚”,使之确立为自主的、自觉与他人连带的政治主体,并指向“散沙”之国的团体凝聚;二是使政治主体能具有充沛的行动能量;三则意味着以一种伦理与审美的人性观念重新结构“社会”的礼乐理想,以克服现代世界危机及作为其哲学根源的主客分裂,从而再造未来新文明。梁的乡建理论与实践中包含着上述审美维度,这一维度同时被组织进梁关于中国民族自救和世界未来出路的探索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梁漱溟 审美 情感 艺术 礼乐
下载PDF
浅析朗诵艺术的仪式性表达 被引量:1
6
作者 李艳 《中国文艺评论》 2023年第11期84-92,I0003,共10页
朗诵艺术作为历史悠久的艺术表现形式之一,在国内外都具有鲜明的特色。当前中国的朗诵艺术研究大多集中在技法上,或者以朗诵艺术节目为中心展开新时代的朗诵艺术特色分析,对于朗诵艺术的仪式性探讨还不够丰富。在新文科背景下,朗诵艺术... 朗诵艺术作为历史悠久的艺术表现形式之一,在国内外都具有鲜明的特色。当前中国的朗诵艺术研究大多集中在技法上,或者以朗诵艺术节目为中心展开新时代的朗诵艺术特色分析,对于朗诵艺术的仪式性探讨还不够丰富。在新文科背景下,朗诵艺术的理论需要进一步延展。本文通过对朗诵艺术源流及表现进行探讨,发现其具有明显的仪式性,并且这种仪式性并不是仅仅停留于外在的形式层面,还贯穿着各种内在因素。此外,朗诵艺术的仪式性并非是朗诵艺术的规训,而是悦己与悦人结合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朗诵艺术 仪式性 朗诵艺术起源 仪式传播
下载PDF
澳大利亚原住民美学:与永恒梦世纪的神圣结合
7
作者 理查德·L.安德森 刘先福(译) 李修建(校) 《艺术探索》 2023年第2期97-107,共11页
澳大利亚原住民有着丰富而复杂的精神生活。他们相信永恒梦世纪的存在,并认为通过仪式重现当时的情境,世界原初的和谐与繁荣状态将得以保持。原住民艺术形式多样,大多数创作都有明确的宗教用途,或用来增加法力,或用来帮助青年进入成年... 澳大利亚原住民有着丰富而复杂的精神生活。他们相信永恒梦世纪的存在,并认为通过仪式重现当时的情境,世界原初的和谐与繁荣状态将得以保持。原住民艺术形式多样,大多数创作都有明确的宗教用途,或用来增加法力,或用来帮助青年进入成年状态。今天的原住民艺术发生了很大变化,传统与现代交融,许多新的风格和流派由此产生。但新旧文化的交融一直受到原住民与非原住民不平等社会地位的制约。原住民艺术家一直在利用艺术媒介捍卫和加强自身及其文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澳大利亚原住民美学 永恒梦世纪 原住民艺术 传统 仪式
下载PDF
香火童子仪式文艺的概念界定与研究述评 被引量:1
8
作者 关是宇 《常熟理工学院学报》 2023年第1期26-34,50,共10页
“香火童子仪式文艺”一般指江淮地区以禳灾、治病、求福为目标的民间信仰活动中使用的仪式文本,其往往被认为是江淮地区所独有的一种仪式文艺。随着学术调查与研究的深入,学者发现山东、东北等地的多种仪式文艺均与之同质同源。本文在... “香火童子仪式文艺”一般指江淮地区以禳灾、治病、求福为目标的民间信仰活动中使用的仪式文本,其往往被认为是江淮地区所独有的一种仪式文艺。随着学术调查与研究的深入,学者发现山东、东北等地的多种仪式文艺均与之同质同源。本文在已有丰富调查与研究的基础上,借助各地共有的标志性仪式与文艺特征对“香火童子仪式文艺”概念进行界定,并对已有研究做学术性反思与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香火 童子 仪式文艺
下载PDF
模式化与多重性:东汉徐州地区建鼓舞画像石的叙事设计研究
9
作者 肖奕云 崔华春 《设计艺术研究》 2023年第3期127-131,141,共6页
叙事性是汉画像石艺术的典型特征之一,汉画像石依礼教而寓象征,以直观的视觉符号隐喻着多重的文化内涵。本文针对极具地域特征的徐州汉画像石建鼓舞图像,从舞者造型、建鼓形制、演出场地三类图形语素阐述单元建鼓舞画像的叙事表现手法,... 叙事性是汉画像石艺术的典型特征之一,汉画像石依礼教而寓象征,以直观的视觉符号隐喻着多重的文化内涵。本文针对极具地域特征的徐州汉画像石建鼓舞图像,从舞者造型、建鼓形制、演出场地三类图形语素阐述单元建鼓舞画像的叙事表现手法,通过归纳复合图式的构图形式分析“乐舞百戏”“车马出行”“庖厨宴饮”等艺术要素联结的叙述意义,在此基础上以洪楼祠堂为例,从汉画空间叙事角度进一步探讨建鼓舞图像在整体空间叙事中的叙事层次与轨迹。意在汲取有关传统中国墓葬空间中图像叙事的根本逻辑,为探求汉画在建筑结构上的视觉意义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画像石 建鼓舞 图像叙事 空间叙事 礼仪美术
下载PDF
明代书院射礼的形成逻辑、文化结构及历史价值
10
作者 胡彦昭 李守培 《西安体育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583-593,共11页
书院是中国教育史上最具特色的教育机构,在明代迎来繁荣发展。射礼以其独特的文化形式,承载了明代书院的治学要求与育人思想。运用文献研究、历史考察、个案分析等方法,对明代书院射礼的形成逻辑、文化结构及历史价值展开深入探讨。明... 书院是中国教育史上最具特色的教育机构,在明代迎来繁荣发展。射礼以其独特的文化形式,承载了明代书院的治学要求与育人思想。运用文献研究、历史考察、个案分析等方法,对明代书院射礼的形成逻辑、文化结构及历史价值展开深入探讨。明代书院射礼的形成逻辑:倡科举、兴六艺的国家意志,奠定了其政治基础;书院的高度官学化发展,稳固了其经济支撑;书院与学术思想的繁荣互促,丰富了其文化内涵;武书院以文助武的教育模式,强化了其价值取向。明代书院射礼的文化结构主要包括物态、制度、行为、心态4个层面,主要体现为由单一到多元逐步丰富的物质实体,并“武”入“礼”形成礼制化群体规约,知识教育与身体规训构建规范化行为模式,由“崇德尚礼”到“学为圣贤”的精神追求。明代书院射礼的历史价值体现在“圣”“礼”“乐”“祀”4个方面,主要为由“希圣希贤”到“内圣外王”的修身之道,由“礼乐教化”到“明德至善”的育人智慧,由“习容讲艺”到“投之以乐”的比赛理念,由“祭祀圣贤”到“学统道统”的身份认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代 射礼 书院 武艺 伦理
下载PDF
感官动员、仪式生产与苏维埃文化实践——苏区文艺的文化透视 被引量:1
11
作者 刘文辉 《苏区研究》 2023年第2期79-89,共11页
苏区文艺是一种独特的革命文艺,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苏区文艺的发生不只是一种革命的美学现象,更是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在苏区,文艺与革命呈现出最直接和最现实的联系,文艺与革命“化合”为一体,文艺成为革命的有机组成部... 苏区文艺是一种独特的革命文艺,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苏区文艺的发生不只是一种革命的美学现象,更是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在苏区,文艺与革命呈现出最直接和最现实的联系,文艺与革命“化合”为一体,文艺成为革命的有机组成部分。苏区文艺是革命最直接的感官动员方式、最现实的仪式生产媒介和最生动的文化实践形式。革命者以文艺为媒,组织政治集会和革命庆典,制造火热的革命场面和感性的革命“现实”。苏区文艺的本质不仅是意识形态的宣传,而且是苏区军民组织化的生活形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苏区文艺 感官动员 仪式生产 文化实践
下载PDF
浅析明清水陆画色彩运用异同及相关问题
12
作者 沈飞锦 《流行色》 2023年第3期94-96,共3页
水陆画是起源于我国的一种传统艺术形式,也是代表仙佛的神圣图像,其内容和展示都有一定的规矩。从水陆画诞生起,绝大多数作品均为民间画工所作,在以文人画为主流的时代,水陆画难登大雅之堂。同时,过去很多人认为水陆画并非普通的艺术品... 水陆画是起源于我国的一种传统艺术形式,也是代表仙佛的神圣图像,其内容和展示都有一定的规矩。从水陆画诞生起,绝大多数作品均为民间画工所作,在以文人画为主流的时代,水陆画难登大雅之堂。同时,过去很多人认为水陆画并非普通的艺术品,收藏这类绘画可能会引致对鬼神的不敬。因此过去水陆画不仅不被人们重视,且少有人收集和研究。目前关于我国水陆画的研究大部分集中在图像学领域,而对其色彩语言的研究则相对较少。该文以明清部分水陆画作品为例,探讨明清两朝水陆画的色彩语言和色彩运用的异同,并阐述明清水陆画的总体特征、艺术特色以及色彩语言和传统美学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色彩语言 宗教艺术 人物画 水陆画
下载PDF
中国仪式艺术研究综述 被引量:7
13
作者 和晓蓉 《思想战线》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113-118,共6页
中国仪式艺术的研究深受西方人类学艺术研究的影响,但发展进程相对滞缓,基本与中国人类学界的艺术研究同步。其研究发展历程大致可分为两个阶段:20世纪80年代前为仪式艺术研究的发端阶段,成果多见于调查报告中;20世纪80年代至今,大量的... 中国仪式艺术的研究深受西方人类学艺术研究的影响,但发展进程相对滞缓,基本与中国人类学界的艺术研究同步。其研究发展历程大致可分为两个阶段:20世纪80年代前为仪式艺术研究的发端阶段,成果多见于调查报告中;20世纪80年代至今,大量的西方人类学理论被介绍到国内,仪式艺术的研究方法、对象和路径都向多元化发展,著述颇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仪式艺术 仪式 人类学 艺术人类学
下载PDF
从民间信仰仪式到视觉化民俗仪式艺术——一个认识论转型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4
14
作者 王咏 《南京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7期110-115,共6页
现代社会中,一部分民间传统信仰仪式逐渐转型为视觉化民俗仪式艺术。这个动态过程是认知范式转型的一种体现。在前现代社会,人们对仪式的理解主要建立在平行空间认知论的基础上,这种以空间作为认知基础的思维方式进一步决定了前现代社... 现代社会中,一部分民间传统信仰仪式逐渐转型为视觉化民俗仪式艺术。这个动态过程是认知范式转型的一种体现。在前现代社会,人们对仪式的理解主要建立在平行空间认知论的基础上,这种以空间作为认知基础的思维方式进一步决定了前现代社会中民间信仰仪式实践中的视觉"遮蔽"特征。当下社会中的部分民间信仰仪式去魅转型为视觉化民俗艺术,体现了认知论中"空间"型向"时间"型的现代性嬗变,这种转型的另一个表征则是视觉化的民俗仪式艺术向理性敞开的现代美学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间信仰仪式 视觉化民俗仪式艺术 空间 时间
下载PDF
关于茶艺审美特征的思考 被引量:16
15
作者 朱红缨 《茶叶》 2008年第4期251-254,共4页
茶艺是茶文化研究的核心内容之一,是以饮茶方式为对象的具有规范仪式的审美创造活动。本文论述了茶艺作为一种形象的认识,它具有仪式化、人格表现、情趣与意象、大众性四大审美特征:仪式化使茶艺成为一个可认知的审美对象,人格表现是茶... 茶艺是茶文化研究的核心内容之一,是以饮茶方式为对象的具有规范仪式的审美创造活动。本文论述了茶艺作为一种形象的认识,它具有仪式化、人格表现、情趣与意象、大众性四大审美特征:仪式化使茶艺成为一个可认知的审美对象,人格表现是茶艺的审美核心,情趣与意象是茶艺的审美内容,大众化是茶艺作为日常生活美学存在的特征。茶艺是一种审美化的仪式,是仪式化的生活艺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艺 审美 仪式化 大众性 生活艺术
下载PDF
作为仪式美术的面具:上海都市面具表演的变迁 被引量:3
16
作者 田兆元 《徐州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年第3期1-6,共6页
面具具有信仰特质,同时具有娱乐和商业属性。它不是乡村特产,在都市生活中,面具文化同样富有魅力。由于面具与仪式高度结合,仪式美术的观念成为我们研究面具文化的一个新的范式。在这样的视野中,作为美术的面具是仪式的核心要素,是仪式... 面具具有信仰特质,同时具有娱乐和商业属性。它不是乡村特产,在都市生活中,面具文化同样富有魅力。由于面具与仪式高度结合,仪式美术的观念成为我们研究面具文化的一个新的范式。在这样的视野中,作为美术的面具是仪式的核心要素,是仪式的组成部分,面具成就仪式。上海都市的信仰与商业仪式中都有面具表演。城隍出巡的面具阴沉凶狠,龙华庙会的面具喜庆吉祥,体现出不同的仪式的不同面具形态。卡通面具的娱乐性和商业性正与信仰仪式结合并行,体现出上海城市传统与现代生活和谐的局面。保护面具文化,首先要保护仪式文化,因为面具是一种仪式美术,是一项非物质文化遗产。都市面具文化的保护同样需要予以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面具 仪式美术 信仰 龙华庙会 城隍出巡 卡通面具
下载PDF
巫武合流:武术秘密结社组织中的巫术影响研究 被引量:11
17
作者 谭广鑫 《体育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87-96,F0003,共11页
秘密结社组织常利用流行的武术拳种,将画符扶乩、托言圣贤、练咒邪法等巫术仪式与习练拳棒等武技融为一体,形成巫武合流的特征。武术秘密结社组织的类型可分为秘密教门的文武分场、秘密会党的神灵附会和民间拳会的设坛降神。武术发展历... 秘密结社组织常利用流行的武术拳种,将画符扶乩、托言圣贤、练咒邪法等巫术仪式与习练拳棒等武技融为一体,形成巫武合流的特征。武术秘密结社组织的类型可分为秘密教门的文武分场、秘密会党的神灵附会和民间拳会的设坛降神。武术发展历史长河中,武术套路渊源可能始于"模仿巫术",武术理论的阴阳、五行、八卦等玄学亦具有神秘性,不少武术拳种和门派的起源也有自身的传说。特别是明清社会动荡之际,以义和团为代表的武术秘密结社组织,与巫术相互依存。义和团等结社组织借助巫术手段可迅速扩大规模、吸纳成员,其所运用的武术招式与巫术仪式嫁接,借助巫武合流激发集体战斗的迷狂状态。秘密结社组织中的巫术特征对武术影响包括:推动武术的普及与传播,催生众多武术门派的形成,促进内外功法的完善,残留着封建糟粕和虚妄的因素。面对古已有之的武术结社组织中的巫术特征应积极引导,挖掘其学术和社会价值;对以武术之名,行巫术之实的"毒瘤"应坚决取缔并追究相关责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身体文化 巫术 武术 秘密结社组织 仪式
下载PDF
鄂西“还坛神”仪式艺术传承人个案研究 被引量:1
18
作者 欧阳亮 《艺术探索》 2011年第2期50-54,143-144,共5页
"还坛神"是鄂西恩施一带历史悠久的巫教傩仪,是土家族宝贵的艺术文化遗产。透过"还坛神"最后传人谭学朝个人的艺术传承活动,可以得知口授与实践相结合的传承方式、歌舞乐有机统一的艺术观念是"还坛神"仪... "还坛神"是鄂西恩施一带历史悠久的巫教傩仪,是土家族宝贵的艺术文化遗产。透过"还坛神"最后传人谭学朝个人的艺术传承活动,可以得知口授与实践相结合的传承方式、歌舞乐有机统一的艺术观念是"还坛神"仪式艺术传承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还坛神”仪式 仪式艺术 艺术传承 谭学朝
下载PDF
公共艺术与仪式感的创造 被引量:3
19
作者 林磊 朱英 《中外建筑》 2016年第8期33-35,共3页
仪式是连接神圣与世俗间的桥梁,是人们精神生活的体现。在仪式渐行渐远的今天,公共艺术参赛作品"游-心归何处"期望通过公共活动的开展,重新创造仪式感,唤醒人们的群体意识,重塑地方精神实质。这件具有仪式感的作品,让我们重... 仪式是连接神圣与世俗间的桥梁,是人们精神生活的体现。在仪式渐行渐远的今天,公共艺术参赛作品"游-心归何处"期望通过公共活动的开展,重新创造仪式感,唤醒人们的群体意识,重塑地方精神实质。这件具有仪式感的作品,让我们重新思考公共艺术的社会价值和艺术价值,探讨公共艺术的文化使命和社会使命及其对地方重塑的意义和可能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仪式感 公共艺术 参赛作品
下载PDF
从曾侯乙墓钟磬铭文书法艺术看其礼制 被引量:2
20
作者 黄敬刚 《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43-50,共8页
从文字书法艺术视角看曾侯乙墓礼制,则是打开这个研究领域新局面的路径之一。曾侯乙墓的文字资料极为丰实,是我国所发现先秦时期墓葬中文字数量最多的,为研究战国时期的"文字异形"、文字变革与书法艺术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从文字书法艺术视角看曾侯乙墓礼制,则是打开这个研究领域新局面的路径之一。曾侯乙墓的文字资料极为丰实,是我国所发现先秦时期墓葬中文字数量最多的,为研究战国时期的"文字异形"、文字变革与书法艺术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再现了曾国时代的文化艺术元素与礼制关系。从曾侯乙墓出土文物文字着眼,编钟钟体上铭文2828字,编钟铜挂件铭文740字,铜磬架铭文5字,铜鼓座铭文7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曾侯乙墓 铭文、书法艺术 礼制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