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民间艺术的调适和构建——以晋中“背铁棍”为例 |
袁婧
|
《晋中学院学报》
|
2024 |
0 |
|
2
|
“过程性写作”教学法刍议 |
严程
|
《写作》
|
2023 |
2
|
|
3
|
一个民族社区的节事活动与仪式研究——基于甘肃甘南藏族自治州的田野调查 |
朱雅雯
|
《广东技术师范大学学报》
|
2023 |
1
|
|
4
|
非遗仪式节庆展演的能动性与意义塑造--以云南李方村“大锣笙”为例 |
李睿康
|
《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
|
2023 |
1
|
|
5
|
维克多·特纳与象征符号和仪式过程研究——写在《象征之林》中文版出版之际 |
王建民
|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07 |
36
|
|
6
|
湘东南客家汝城“香火龙”的田野调查 |
邱海洪
胡建忠
|
《体育科研》
|
2017 |
5
|
|
7
|
论“外出打工”的仪式过程与意义——基于桂西壮乡伏台的田野考察 |
李虎
|
《广西民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2014 |
10
|
|
8
|
自我同一与社会化促进:南京青奥会对青少年成长的影响 |
张和
和立新
丁文
王智慧
刘治国
|
《体育与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
2014 |
4
|
|
9
|
“鼓藏节”仪式之权力表达 |
刘锋
靳志华
|
《贵州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10 |
11
|
|
10
|
仪式的合法性与神话的解构和重构 |
杨利慧
|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05 |
19
|
|
11
|
“接姑娘客”与身份的转换——对特纳“仪式过程”理论的反思 |
黄娟
|
《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8 |
4
|
|
12
|
奥运仪式的结构及其象征 |
胡全柱
|
《山东体育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
2008 |
8
|
|
13
|
热贡藏族“於菟”祭祀仪式的符号人类学分析 |
巨浪
|
《河西学院学报》
|
2014 |
1
|
|
14
|
越国原始瓷礼乐器的生产制作工艺探微 |
王汇文
|
《中国陶瓷》
CSCD
北大核心
|
2017 |
2
|
|
15
|
昆明北郊上坝村胜景寺庙会田野调查报告 |
邱运胜
|
《昆明学院学报》
|
2010 |
0 |
|
16
|
仪式过程、社会戏剧与维克多·特纳的学术人生 |
黄剑波
郑絮文
|
《徐州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20 |
6
|
|
17
|
文化遗产过程:族性张扬与边界强化的助推器——以西江千户苗寨吊脚楼为例 |
王军杰
|
《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
|
2011 |
2
|
|
18
|
反思“仪式过程理论”的效度——以呼和浩特地区的两个仪式为例 |
李旭东
丹珍央金
|
《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17 |
3
|
|
19
|
Caring Science in Nursing.coming of Age in:Theory-Practice-Research |
Jean Watson
|
《护理学杂志(综合版)》
CSCD
|
2014 |
15
|
|
20
|
贵州舟溪苗族惊风治疗仪式研究 |
吴桂琴
|
《凯里学院学报》
|
2014 |
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