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9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长三角城市群经济韧性测度与分析——基于Shift-Share的经济韧性分解
1
作者 王欢芳 陈素月 《兰州财经大学学报》 2024年第2期48-61,共14页
以长三角城市群27个城市为研究对象,测度2008—2010年抵抗期和2010—2019年恢复期城市群经济韧性水平,并进一步运用Shift-Share分解方法探索长三角城市群经济韧性内在影响机制。研究显示:抵抗期和恢复期中长三角城市群经济韧性均值分别... 以长三角城市群27个城市为研究对象,测度2008—2010年抵抗期和2010—2019年恢复期城市群经济韧性水平,并进一步运用Shift-Share分解方法探索长三角城市群经济韧性内在影响机制。研究显示:抵抗期和恢复期中长三角城市群经济韧性均值分别为0.309和0.301,均强于全国层面经济韧性水平;Shift-Share分解后发现竞争力分量对各城市经济韧性水平提升起到决定性作用,抵抗期阶段主要由第二、三产业共同作用影响经济韧性水平;恢复期阶段则以第二产业竞争力为主导力量,同时以第三产业竞争力作为辅助力量。通过实证探究长三角城市群经济一体化发展的规律和特点,为增强中国经济韧性提出相关建议,助力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三角城市群 经济韧性 shift-Share分解 产业结构 竞争力
下载PDF
Population Distribution Evolution Characteristics and Shift Growth Analysis in Shiyang River Basin
2
作者 Minzhi Chen Peizhen Wang Li Che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Geosciences》 2014年第11期1395-1403,共9页
In recent years, the population size and scale of the Shiyang River Basin unceasingly expanding lead to a series of ecological environment: surface water reducing, land desertification and Ground water levels fall, et... In recent years, the population size and scale of the Shiyang River Basin unceasingly expanding lead to a series of ecological environment: surface water reducing, land desertification and Ground water levels fall, etc. Research evolution characteristics of population distribution and migration growth of Shiyang River Basin contribute to river water resources and the industrial development of the comprehensive management. The article using the distribution of population structure index, population distribution center of gravity model and the population migration growth analysis model analyzes the distribution of the population evolution characteristics and population migration growth characteristics of Shiyang River Basin in 2000 to 2010. The results show that: 1) Considering Shiyang River Basin, population density is generally low, population distribution difference is bigger and concentration distribution in the middle corridor plain and three big population distribution center of Minqin oasis area, presenting a “point-areas-ribbon” structure characteristics. 2) The population distribution trend of Shiyang River Basin is constantly concentration, but the change is slow;the population distribution of Minqin is in the highest concentration degree, but the trend has been declining. 3) The focus of population density in river basin locates in Liangzhou district of Daliu country;in ten years, it migrates about 1209 m to southwest Wuwei City direction, but migration along the direction things is bigger than the north and south direction. The focus of population density and the basin geometry center is far away. 4) For ten years, at the township for basic statistics unit, each level population migration change within the overall is not significant: township level > prefecture-level cities level > counties level. 5) For ten years, there are significant changes in population migration between watershed township units, Wuwei City and Gulang Town are the two main concentrations of population center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hiyang river BASIN POPULATION Distribution EVOLUTION Characteristics shift GROWTH Analysis
下载PDF
黄河现行流路与启用刁口流路不同情景下调水调沙期间入海水沙扩散特征与影响因素
3
作者 宋怡菲 林新怡 +5 位作者 罗佳贝 刘舒 徐金亚 毕乃双 王厚杰 吴晓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5-26,共12页
《黄河流域综合规划(2012—2030年)》中指出,规划期内仍主要利用清水沟流路行河,保持流路相对稳定,清水沟流路使用结束后,优先启用刁口备用流路。为探究黄河启用刁口流路后入海水沙扩散特征及其与现行流路的差异,本研究选取黄河水沙入... 《黄河流域综合规划(2012—2030年)》中指出,规划期内仍主要利用清水沟流路行河,保持流路相对稳定,清水沟流路使用结束后,优先启用刁口备用流路。为探究黄河启用刁口流路后入海水沙扩散特征及其与现行流路的差异,本研究选取黄河水沙入海的主要时期——调水调沙期,通过FVCOM三维数值模式,模拟研究了黄河调水调沙期间经两条流路入海情况下的盐度、悬沙浓度及河口动力特征,对比发现(1)两条流路沿岸流系总体变化趋势一致,入海径流受地转偏向力影响整体向东偏转,局部流场存在差异,刁口流路入海时无明显环流;(2)两种流路下羽流和悬沙的扩散特征对调水调沙不同阶段的水沙变化存在一致性的响应;然而,受河口地形和岸线的影响,刁口流路情景下羽流和悬沙的扩散范围显著大于现行流路;(3)伴随着流路变化,三角洲不同区域的演化特征将产生快速响应:刁口流路启用后,现行河口三角洲将进入蚀退期,刁口三角洲叶瓣进入快速造陆期。此外,模型结果显示,由于刁口外较浅的水深和平缓的地貌特征,相同条件下刁口流路情景下三角洲的造陆速率在短期内可能高于现行流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尾闾改道 调水调沙 羽流 水沙输运 黄河三角洲
下载PDF
Climate transformation to warm-humid and its effect on river runoff in the source region of the Yellow River 被引量:1
4
作者 YongChao Lan HuiJun Jin +3 位作者 ChengFang La Jun Wen Jie Song JinPeng Liu 《Research in Cold and Arid Regions》 CSCD 2014年第3期257-265,共9页
The change characteristics and trends of the regional climate in the source region of the Yellow River, and the response of runoff to climate change, are analyzed based on observational data of air temperature, precip... The change characteristics and trends of the regional climate in the source region of the Yellow River, and the response of runoff to climate change, are analyzed based on observational data of air temperature, precipitation, and runoff at 10 main hydrological and weather stations in the region. Our results show that a strong signal of climate shift from warm-dry to warm-humid in the western parts of northwestern China (Xinjiang) and the western Hexi Corridor of Gansu Province occurred in the late 1980s, and a same signal of climate change occurred in the mid-2000s in the source region of the Yellow River located in the eastern part of northwestern China. This climate changeover has led to a rapid increase in rainfall and stream runoff in the latter region. In most of the years since 2004 the average annual precipitation in the source region of the Yellow River has been greater than the long-term average annual value, and after 2007 the runoff measured at all of the hydrologic sections on the main channel of the Yellow River in the source region has also consistently exceeded the long-term average annual because of rainfall increase. It is difficult to determine the prospects of future climate change until additional observations and research are conducted on the rate and temporal and spatial extents of climate change in the region. Nevertheless, we predict that the climate shift from warm-dry to warm-humid in the source region of the Yellow River is very likely to be in the decadal time scale, which means a warming and rainy climate in the source region of the Yellow River will continue in the coming decad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lobal warming source region of Yellow river climate shifting hydrologic section
下载PDF
Impact of Climate Change on Vegetation Distribution and Net Primary Productivity of Forests of Himalayan River Basins: Brahmaputra, Koshi and Indus 被引量:1
5
作者 A. Chaitra S. Upgupta +12 位作者 L. D. Bhatta J. Mathangi D. S. Anitha K. Sindhu Vidya Kumar N. K. Agrawal M. S. R. Murthy F. Qamar Indu K. Murthy J. Sharma R. K. Chaturvedi G. Bala N. H. Ravindranath 《American Journal of Climate Change》 2018年第2期271-294,共24页
The impacts of climate change in terms of forest vegetation shifts and Net Primary Productivity (NPP) changes are assessed for Brahmaputra, Koshi and Indus river basins for the mid (2021-2050) and long (2071-2100) ter... The impacts of climate change in terms of forest vegetation shifts and Net Primary Productivity (NPP) changes are assessed for Brahmaputra, Koshi and Indus river basins for the mid (2021-2050) and long (2071-2100) terms for RCP4.5 and RCP8.5 scenarios. Two Dynamical Global Vegetation Models (DGVMs), Integrated BIosphere Simulator (IBIS) and (Lund Postdam and Jena (LPJ), have been used for this purpose. The DGVMs are driven by the ensemble mean climate projections from 5 climate models that contributed to the CMIP5 data base. While both DGVMs project vegetation shifts in the forest areas of the basins, there are large differences in vegetation shifts projected by IBIS and LPJ. This may be attributed to differing representation of land surface processes and to differences in the number of vegetation types (Plant Functional Types) defined and simulated in the two models. However, there is some agreement in NPP changes as projected by both IBIS and LPJ, with IBIS mostly projecting a larger increase in NPP for the future scenarios. Despite the uncertainties with respect to climate change projections at river basin level and the differing impact assessments from different DGVMs, it is necessary to assess the “vulnerability” of the forest ecosystems and forest dependent communities to current climate risks and future climate change and to develop and implement resilience or adaptation measures. Assessment of the “vulnerability” and designing of the adaptation strategies could be undertaken for all the forested grids where both IBIS and LPJ project vegetation shift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limate CHANGE FORESTS HIMALAYAN river BASINS Impacts NPP CHANGE Forest Type shift
下载PDF
珠江三角洲产业结构的Shift-Share方法分析 被引量:1
6
作者 黄雅静 吴得文 《海南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6年第4期370-375,共6页
采用偏离份额分析方法(shift-share method)的数学模型,对珠江三角洲9市1998- 2004年的经济发展状况进行了分析和比较,分析产业结构与竞争力方面的优势、劣势以及现有产业结构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并针对出现的4种不同发展类型地区的实际情... 采用偏离份额分析方法(shift-share method)的数学模型,对珠江三角洲9市1998- 2004年的经济发展状况进行了分析和比较,分析产业结构与竞争力方面的优势、劣势以及现有产业结构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并针对出现的4种不同发展类型地区的实际情况,提出区域经济产业结构调整战略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8hifl—share 产业结构 主导产业 珠江三角洲
下载PDF
黄河三角洲刁口叶瓣堆积过程
7
作者 邢吕阳 李广雪 +2 位作者 刘思雨 李浩楠 潘煜峰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97-104,共8页
黄河三角洲刁口叶瓣于1964—1976年间堆积而成,中国大型滩浅海油田—埕岛油田在这个叶瓣上建设开发,该叶瓣的形成过程与地层结构对海洋工程建设影响较大。根据多年历史测深资料,研究了刁口叶瓣形成期间河口摆动与堆积体演变过程,依据堆... 黄河三角洲刁口叶瓣于1964—1976年间堆积而成,中国大型滩浅海油田—埕岛油田在这个叶瓣上建设开发,该叶瓣的形成过程与地层结构对海洋工程建设影响较大。根据多年历史测深资料,研究了刁口叶瓣形成期间河口摆动与堆积体演变过程,依据堆积中心的位置变化明确了古河口摆动规律。1964—1966年河口及堆积体在叶瓣西侧发育,在柯氏力作用下,河口逐渐NNE向摆动,堆积中心移动到叶瓣东侧;1975—1976年,由于河道摆动曲率过大引发失稳,河道取直后堆积中心又回到叶瓣西侧。根据堆积速率和河口位置将形成期分为3个阶段:近岸堆积阶段(1964—1966年)、整体堆积阶段(1966—1975年)和调整堆积阶段(1975—1976年)。受黄河海港附近M2无潮点影响下的强潮流场控制,刁口叶瓣东侧在形成早期和末期存在局部冲刷作用,而叶瓣西侧是三角洲形成期堆积最活跃的区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堆积中心 河口摆动 刁口叶瓣 黄河三角洲
下载PDF
平台功能联动、发展动能转换与城市产业效率
8
作者 任志安 夏宇航 《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1期85-95,共11页
淮河生态经济带发展过程中,城市内各经济功能区已成为支撑城市产业发展的重要平台,平台间功能各异且相互关联,但当前各平台同质化严重、功能特色发挥小、联动发展少,未能充分承担起城市产业发展的重任,厘清平台功能联动对城市产业效率... 淮河生态经济带发展过程中,城市内各经济功能区已成为支撑城市产业发展的重要平台,平台间功能各异且相互关联,但当前各平台同质化严重、功能特色发挥小、联动发展少,未能充分承担起城市产业发展的重任,厘清平台功能联动对城市产业效率的影响机理有利于强化城市内各发展平台对城市产业发展的支撑。基于淮河生态经济带25个城市2010—2019年数据,通过中介效应模型实证检验发展动能转换在平台功能联动促进城市产业效率中的作用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提高平台功能联动水平可以带动城市产业效率大幅增长,促进发展动能绿色化转换会削弱城市产业效率的提高效果,淮河生态经济带城市产业高质量发展应着重发挥城市内平台功能联动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淮河生态经济带 平台功能联动 发展动能转换 中介效应
下载PDF
黄河流域耕地压力时空演变特征研究
9
作者 赵国秀 张全景 +2 位作者 翟腾腾 滕淦 贺飞 《资源开发与市场》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1576-1583,共8页
推动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必须增强流域内耕地和粮食安全的保护力度。基于标准耕地系数修正的耕地压力指数模型,从黄河流域和地市的两个视角出发探究2005—2021年流域内耕地资源与耕地压力时空演变特征。结果表明:(1)黄河流域耕地压力指... 推动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必须增强流域内耕地和粮食安全的保护力度。基于标准耕地系数修正的耕地压力指数模型,从黄河流域和地市的两个视角出发探究2005—2021年流域内耕地资源与耕地压力时空演变特征。结果表明:(1)黄河流域耕地压力指数值波动下降,空间分布格局呈现出“整体布局稳定、局部变动”基本态势,压力重心呈东西方向振荡变化,整体向西北迁移;(2)地市耕地压力异质性明显、离散程度加大、空间布局极化现象明显,耕地压力时间序列呈倒“N”或“波动”型分布,空间格局表现为中游压力集聚特征;(3)黄河中上游地市耕地压力过重、下游地市压力增长均需引起政府部门的重视,以期通过政策调整、科技投入等措施增加耕地面积与粮食单产,实现高效现代化农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地压力指数 重心转移 时空格局 黄河流域
下载PDF
安徽合肥市南淝河防洪标准提高方案研究
10
作者 吴若静 《中国防汛抗旱》 2023年第7期51-54,共4页
南淝河是安徽合肥市主城区的重要河道,也是防洪压力最大的河道之一。为实现远期合肥市中心城区200年一遇防洪标准,在南淝河现状“上拦、中固、下排、边分”的防洪体系基础上,分析研究了上游蔡塘、张桥两水库错峰蓄洪的优化调度方案,通... 南淝河是安徽合肥市主城区的重要河道,也是防洪压力最大的河道之一。为实现远期合肥市中心城区200年一遇防洪标准,在南淝河现状“上拦、中固、下排、边分”的防洪体系基础上,分析研究了上游蔡塘、张桥两水库错峰蓄洪的优化调度方案,通过控制区间支流来水削减干流洪水、降低洪水位,为合肥市城市总体防洪标准提高提供了设计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淝河 蔡塘水库 张桥水库 错峰蓄洪
下载PDF
晚更新世末至公元前7世纪的黄河流向和黄河三角洲 被引量:58
11
作者 薛春汀 周永青 朱雄华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48-61,共14页
大约距今9600~8500a黄河在苏北北部入黄海.黄河口与其南侧的长江口相距100多千米.两条大河巨大数量的入海泥砂形成了黄河-长江复合三角洲.根据南黄海西部全新世海相沉积物厚度变化、苏北响水县陈家巷QC4孔沉积序列、阜宁以南、泰州以... 大约距今9600~8500a黄河在苏北北部入黄海.黄河口与其南侧的长江口相距100多千米.两条大河巨大数量的入海泥砂形成了黄河-长江复合三角洲.根据南黄海西部全新世海相沉积物厚度变化、苏北响水县陈家巷QC4孔沉积序列、阜宁以南、泰州以北里下河洼地早全新世沉积序列及苏北沿岸砂脊的物质组成判断,距今8500a左右黄河向北流注入渤海,距今8500~7000a海面上升过程中没有形成黄河水下三角洲,距今7000a黄河三角洲又开始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流向 黄河三角洲 晚更新世 全新世 渤海 黄海
下载PDF
黄河源区气候向暖湿转变的观测事实及其水文响应 被引量:45
12
作者 蓝永超 鲁承阳 +5 位作者 喇承芳 沈永平 金会军 宋洁 文军 刘金鹏 《冰川冻土》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920-928,共9页
基于黄河河源区干流各水文站和有关气象站、雨量站的气温、降水与径流观测资料,分析了该区域的气候变化特征与趋势及其水文响应.结果表明:在全球变暖的大背景下,自20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西北地区西部新疆、甘肃河西走廊西部等地降水量显... 基于黄河河源区干流各水文站和有关气象站、雨量站的气温、降水与径流观测资料,分析了该区域的气候变化特征与趋势及其水文响应.结果表明:在全球变暖的大背景下,自20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西北地区西部新疆、甘肃河西走廊西部等地降水量显著增加、气候明显由"暖干"转向"暖湿"后,到21世纪初的年代中期后黄河源区降水量亦出现明显的增长,气候明显转向暖湿.最新的观测数据显示,2005年以来河源区平均年降水量已连续多年超过多年均值进入一个多雨期,河源区各断面来水量也于2008年后连续多年超过多年均值,进入一个连续丰水段,并于2012年达到了自1989年以后20余年来的最大值.这种变化的前景如何,目前尚不能确定,尚需对未来河源区气候在时间与空间上变化的速度和程度进一步观察和分析.根据对与该区域气候关系密切的东亚季风活动的研究成果以及对河源区气候与径流变化的观测事实及趋势推测,未来黄河源区气候向暖湿的转化在时间尺度上年代际的可能性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球变暖 黄河源区 气候转型 水文断面
下载PDF
西北气候环境转型信号在新疆河川径流变化中的反映 被引量:87
13
作者 张国威 吴素芬 王志杰 《冰川冻土》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183-187,共5页
对新疆不同区域、不同补给类型的 2 6条河流年平均径流量变化趋势分析研究 ,结果显示 :大多数河流年径流量从 1987年起出现增加趋势 ,天山山区增加尤其明显 ,其它地区有不同程度的增加 ,昆仑山北坡略微有减少 .从径流变化来分析 ,天山... 对新疆不同区域、不同补给类型的 2 6条河流年平均径流量变化趋势分析研究 ,结果显示 :大多数河流年径流量从 1987年起出现增加趋势 ,天山山区增加尤其明显 ,其它地区有不同程度的增加 ,昆仑山北坡略微有减少 .从径流变化来分析 ,天山山区的气候变化已出现由暖干向暖湿转型的信号 ,其它地区也正处在转型过程中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环境 新疆 河流年平均径流量 气候变化 天山 径流变化
下载PDF
山东东平湖的变迁与黄河改道的关系 被引量:38
14
作者 喻宗仁 窦素珍 +3 位作者 赵培才 刘桂成 张成 裴放 《古地理学报》 CAS CSCD 2004年第4期469-479,共11页
根据历史文献以及巨野、梁山、戴庙钻孔剖面的分析与研究及对东平湖底沉积的调查 ,确定了大野泽、梁山泊、安山湖、东平湖的沉积记录 ,提出东平湖由大野泽、梁山泊、安山湖演化而来。通过对东平湖演化与黄河决口和改道关系的分析与对比 ... 根据历史文献以及巨野、梁山、戴庙钻孔剖面的分析与研究及对东平湖底沉积的调查 ,确定了大野泽、梁山泊、安山湖、东平湖的沉积记录 ,提出东平湖由大野泽、梁山泊、安山湖演化而来。通过对东平湖演化与黄河决口和改道关系的分析与对比 ,指出历史时期东平湖演化历程与黄河关系密切 ,经历了黄河决口注入和改道流经湖区 ,河水注入、湖面扩大 ,河徙水退、湖面萎缩。黄河第一次大改道期间注入和一次改道流经大野泽。黄河第二次大改道期间两次注入、其中一次改道流经大野泽 ,水面北侵形成梁山泊。黄河第三次大改道期间三次决口注入 ,两次改道流经梁山泊 ,湖面进一步扩大成“八百里梁山泊” ,之后黄河仅数次决入 ,水源短缺 ,湖面萎缩。黄河第四次大改道期间未流入梁山泊 ,湖面进一步缩小。黄河第五次大改道期间曾两次注入梁山泊 ,湖面又扩大成为一片泽国 ,而后断绝黄河水源 ,被分成安山湖等北五湖 ,梁山泊岁久填淤 ,变湖为陆。黄河第六次大改道期间黄河水源断绝 ,北五湖水面北移 ,逐渐萎缩消失 ,仅安山湖经历一次黄河决入 ,并淤塞而成东平湖 ,黄河水断绝时湖底干涸 ,黄河大汛期曾倒灌入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平湖 黄河水 水源 沉积记录 倒灌 干涸 历史时期 湖水面 演化 汛期
下载PDF
长江三角洲地区人口分布演化与偏移增长 被引量:60
15
作者 段学军 王书国 陈雯 《地理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139-144,共6页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长江三角洲地区各城市之间人口分布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人口的流动和迁移正在成为长江三角洲16个城市间人口发展最为集中的矛盾点。采用密度分析、不均衡指数法、重心分析以及偏移-分享分析(shift-share analysis...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长江三角洲地区各城市之间人口分布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人口的流动和迁移正在成为长江三角洲16个城市间人口发展最为集中的矛盾点。采用密度分析、不均衡指数法、重心分析以及偏移-分享分析(shift-share analysis)等方法,分析改革开放以来长江三角洲地区人口分布演化的特征和规律,发现这一时期该区域人口分布演化呈现明显的阶段性,人口分布重心总体南移,向省市首府集中的趋势明显,人口偏移增长在不同区域层面具有明显的差异,这种人口分布演化的趋势主要受经济社会发展的驱动,同时也受到区域人口政策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口分布 演化 偏移增长 长江三角洲地区
下载PDF
1128—1855年黄河下游河道变迁及其对中国东部海域的影响 被引量:13
16
作者 薛春汀 刘健 孔祥淮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25-36,共12页
中国海洋地质工作者对于1128—1855年黄河下游河道变迁存在4种不同看法,各自以自己的理解去解释这一时期中国东部海域沉积演化和地貌变化。根据历史文献和其他论述,讨论这一时期黄河下游河道决口、泛滥和改道,并研究对海洋沉积和海岸地... 中国海洋地质工作者对于1128—1855年黄河下游河道变迁存在4种不同看法,各自以自己的理解去解释这一时期中国东部海域沉积演化和地貌变化。根据历史文献和其他论述,讨论这一时期黄河下游河道决口、泛滥和改道,并研究对海洋沉积和海岸地貌的影响。研究表明,1128—1494年黄河从来没有全流入渤海,没有交替入黄海和渤海,也不能说1288—1168年40%黄河水入渤海,只在个别年代泛滥的黄河水注入渤海。1194年的黄河河道变迁没有重要意义。1128—1855年黄河经历了3个阶段:1128—1494年、1494—1579年、1579—1855年。渤海西岸黄河三角洲在1128—1494年处于废弃状态,没有活动期的黄河三角洲。由于黄河入黄海使苏北兴庄河口至东台砂质海岸转变为泥质海岸,进入黄海的黄河泥沙从1494年起明显增加,黄河入海沉积物的分布范围扩大,分布的南界大幅度向南推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作用 海岸地貌 黄河 改道 黄海
下载PDF
雅鲁藏布江江当宽谷区固沙措施对流沙理化性质的改良效应 被引量:3
17
作者 庞营军 屈建军 +2 位作者 陈怀顺 谢胜波 肖建华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2016年第6期67-72,共6页
[目的]分析雅鲁藏布江江当宽谷区流沙治理技术(砾石覆盖+人工植被+围封)对流沙理化性质的改良效应,为区域荒漠化治理工作提供理论指导。[方法]对比分析固沙区和流动沙丘土壤机械组成、有机质和养分等指标开展研究。[结果]采用植物和工... [目的]分析雅鲁藏布江江当宽谷区流沙治理技术(砾石覆盖+人工植被+围封)对流沙理化性质的改良效应,为区域荒漠化治理工作提供理论指导。[方法]对比分析固沙区和流动沙丘土壤机械组成、有机质和养分等指标开展研究。[结果]采用植物和工程相结合的固沙措施,在流沙表面覆盖砾石、播种固沙植物,并对该区域进行围封后,沙丘表面植被盖度增加,流沙基本固定。与流动沙丘相比,固沙区土壤的黏粒、粉粒明显增多。固沙区土壤的有机质、全氮、碱解氮、全磷、速效磷、速效钾含量比流动沙丘高;尤其是土壤表层0—5cm,分别比流动沙丘高出634.3%,268.0%,506.5%,38.3%,343.8%,66.7%。固沙区0—5cm土层的pH值比流动沙丘降低了11.5%;电导率比流动沙丘增加了268.1%。[结论]该项流沙治理技术(砾石覆盖+人工植被+围封)的固沙和改良土壤理化性质作用明显,适宜在该区推广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雅鲁藏布江 砾石覆盖 流沙 改良
下载PDF
长江三角洲地区产业结构与空间结构的演变 被引量:96
18
作者 陈建军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2007年第2期88-98,共11页
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的主要动力是要素流动和产业转移,由此引起了长三角空间结构和产业结构的变动,推动了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20世纪80年代以来,浙江和上海之间发生的产业区域转移以及由此导致的区域经济产业结构和空间结构的演... 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的主要动力是要素流动和产业转移,由此引起了长三角空间结构和产业结构的变动,推动了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20世纪80年代以来,浙江和上海之间发生的产业区域转移以及由此导致的区域经济产业结构和空间结构的演变,揭示了时间序列下上海和浙江之间存在的以制造业为中心的产业发展的“雁行形态”。正是这种区域间产业发展的“雁行形态”的存在,推动了长三角制造业产业重心的迁移,进而在长三角内部形成相对合理的产业空间结构和产业分工结构,并使得以上海为地标的中国经济的中心区域扩展到了整个长三角地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三角 产业转移 空间结构 雁行形态
下载PDF
长三角集装箱港口体系的偏移增长与演化模式 被引量:29
19
作者 梁双波 曹有挥 +1 位作者 曹卫东 吴威 《地理科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95-102,共8页
通过分享—偏移(share—shift analysis)模型对近17年长三角集装箱港口体系的偏移增长状况的研究显示:①上海港在1994—1998年间为正偏移增长港,而在其他两个时段均为负偏移增长港。②宁波港始终为正偏移增长港,且偏移增长量一直很大。... 通过分享—偏移(share—shift analysis)模型对近17年长三角集装箱港口体系的偏移增长状况的研究显示:①上海港在1994—1998年间为正偏移增长港,而在其他两个时段均为负偏移增长港。②宁波港始终为正偏移增长港,且偏移增长量一直很大。③沿海港群和内河港群间的偏移增长状况较为复杂,在总体上,沿海港群优势不断凸显,而内河港群则相反。④在不同等级港口间的偏移增长中,中型集装箱港口始终居于劣势地位,大型集装箱港口近13年来优势明显,小型集装箱港口始终居于相对优势地位。⑤长三角集装箱港口体系的发展可初步划为初步发育阶段、枢纽中心港初步形成阶段和大型深水直挂港加速成长三个阶段,每一阶段的发展都表现出明显的阶段性特征和作用机制。上述状况的形成是区域经济发展、国家政策调控、港口资源条件差异、区域通达条件以及集装箱装卸运价等多种因素长期综合作用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三角 集装箱港口体系 偏移分析 演化模式
下载PDF
珠江三角洲农业结构变化与空间转移 被引量:3
20
作者 曾尊固 谢杰 燕云 《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1998年第6期641-649,共9页
在分析改革开放以来珠江三角洲农业发展与结构变化的基础上.具体研究了珠江三角洲各类农产品生产的区外、区内空间转移的类型、强度、方向和时序.并就结构变化与空间转移的动力机制作了较全面的分析.还对珠江三角洲粮食生产的供应、... 在分析改革开放以来珠江三角洲农业发展与结构变化的基础上.具体研究了珠江三角洲各类农产品生产的区外、区内空间转移的类型、强度、方向和时序.并就结构变化与空间转移的动力机制作了较全面的分析.还对珠江三角洲粮食生产的供应、城郊农业和创汇农业发展方向等问题提出若干思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结构 农业空间转移 珠江三角洲 经济地理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