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特异性IgG抗体在同源与异种疟原虫再感染中的作用研究 被引量:1
1
作者 方强 刘军 +2 位作者 陈光 曹雅明 高琪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358-360,共3页
目的探讨特异性IgG抗体在同源和异种疟原虫再感染过程中的作用。方法DBA/2小鼠经腹腔感染致死型约氏疟原虫(Py17XL)60d后,采用等量Py17XL、Py17XNL、Pynigeriensis或PbANKA分别再次攻击,计数红细胞感染率;采用ELISA方法动态检测脾细胞... 目的探讨特异性IgG抗体在同源和异种疟原虫再感染过程中的作用。方法DBA/2小鼠经腹腔感染致死型约氏疟原虫(Py17XL)60d后,采用等量Py17XL、Py17XNL、Pynigeriensis或PbANKA分别再次攻击,计数红细胞感染率;采用ELISA方法动态检测脾细胞培养上清中IFN-γ及其血清中特异性IgG抗体水平的变化。结果Py17XNL和Pynigeriensis再感染小鼠出现一过性低水平的原虫血症;再感染后第4d脾细胞培养上清中IFN-γ水平与正常小鼠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而血清中特异性IgG抗体水平明显升高(P<0.01),小鼠全部存活。相比,PbANKA再感染小鼠出现高水平的原虫血症,与其初次感染水平相近,再感染后第4d脾细胞培养上清中IFN-γ水平出现明显升高(P<0.01),而血清中特异性的IgG抗体水平却无明显变化,与正常小鼠水平接近,小鼠全部死亡。结论特异性IgG抗体可在宿主抗同源疟原虫再感染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而对异种疟原虫再感染无保护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异性IGG 啮齿类疟原虫 再感染
下载PDF
CD4^+CD25^+调节性T细胞对啮齿类疟原虫感染过程及结局的影响 被引量:1
2
作者 陈光 吴忆 +4 位作者 刘军 郑丽 冯辉 刘英杰 曹雅明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491-494,共4页
目的探讨CD4+CD25+调节性T细胞数量在约氏疟原虫(致死型)和夏氏疟原虫混合感染小鼠免疫应答中的动态变化。方法DBA/2和BALB/c小鼠分别经腹腔注射致死型约氏疟原虫(P.y17XL)、夏氏疟原虫(P.cAS)和P.y17XL+P.cAS(1∶1)混合感染的红细胞,... 目的探讨CD4+CD25+调节性T细胞数量在约氏疟原虫(致死型)和夏氏疟原虫混合感染小鼠免疫应答中的动态变化。方法DBA/2和BALB/c小鼠分别经腹腔注射致死型约氏疟原虫(P.y17XL)、夏氏疟原虫(P.cAS)和P.y17XL+P.cAS(1∶1)混合感染的红细胞,计数红细胞感染率;采用流式细胞术动态检测脾细胞中Tregs细胞数量的变化。结果P.y17XL+P.cAS感染的DBA/2小鼠于感染后18d自愈;而BALB/c小鼠于感染过程中虽然出现死亡(8d),但与P.y17XL感染小鼠(5d)相比,死亡时间明显延迟;P.y17XL和P.y17XL+P.cAS感染的DBA/2鼠于感染后第5d CD4+CD25+调节性T细胞数量均达峰值,随后缓慢下降,相比P.cAS感染的DBA/2鼠于感染后第10d达峰值,是其它两种同天感染鼠的3倍和2倍,且小鼠全部死亡;而P.y17XL和P.y17XL+P.cAS感染的BALB/c小鼠CD4+CD25+调节性T细胞数量于感染后均迅速升高,分别于感染后第5d和第8d达30%左右,小鼠全部死亡,相比P.cAS感染的BALB/c小鼠CD4+CD25+调节性T细胞数量于感染后缓慢升高,于感染后第5d达14%,随后开始下降。结论①P.y17XL+P.cAS混合感染DBA/2鼠后CD4+CD25+调节性T细胞数量的动态变化与P.y17XL单独感染表现出完全相同的模式;BALB/c鼠:CD4+CD25+调节性T细胞数量的动态变化与P.y17XL单独感染也表现出完全相同的模式,但变化的时间明显被滞后;②CD4+CD25+调节性T细胞的异常升高与感染结局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D4^+CD25^+调节性T细胞 啮齿类疟原虫 感染过程 感染结局
下载PDF
伯氏疟原虫哌喹抗性系的建立及其抗性表型特征观察 被引量:5
3
作者 郭虹 周利民 +4 位作者 潘在用 黄宪希 薛伟玲 吴金燕 易国辉 《海南医学院学报》 CAS 2011年第7期865-869,875,共6页
目的:建立伯氏疟原虫(P.b.)抗哌喹(PQR)系鼠疟模型;比较其抗性表型基本特征。方法:采用鼠-鼠间血传、药物剂量递增法对P.b.ANKA哌喹敏感株(PQS)进行抗性培育,通过测定PQS ED50和PQR ED50计算抗性指数及抗性稳定性;显微镜观察虫体形态变... 目的:建立伯氏疟原虫(P.b.)抗哌喹(PQR)系鼠疟模型;比较其抗性表型基本特征。方法:采用鼠-鼠间血传、药物剂量递增法对P.b.ANKA哌喹敏感株(PQS)进行抗性培育,通过测定PQS ED50和PQR ED50计算抗性指数及抗性稳定性;显微镜观察虫体形态变化、计数原虫率,记录分析小鼠接种后存活时间及肝、脾及体重变化等特征。结果:磷酸哌喹(PQ)起始剂量7 mg/kg,传14代,历时8个月,PQ浓度达35 mg/kg时,抗性指数大于敏感株>186倍;P.b.PQR光镜下形态变化显著,原虫率上升缓慢、致病力下降,感染鼠存活时间延长、贫血程度较轻,肝脾肿大显著等。去除药物压力传代6次后,RI仍>100,抗性表型无明显改变。结论:建立了P.b.ANKA株PQR系,该系抗性相对稳定,抗性表型特征明显。该模型的建立,为深入研究PQ抗性分子机制及抗性相关免疫调节机制奠定了实验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伯氏疟原虫 哌喹 抗性系 鼠疟模型
下载PDF
特异性IgG抗体在异种/同种异株疟原虫感染治愈后P.y17XL再感染中的保护作用
4
作者 秦晓松 王庆辉 +2 位作者 刘军 冯永辉 曹雅明 《微生物学杂志》 CAS CSCD 2012年第5期46-50,共5页
为探讨特异性IgG抗体在异种/同种异株疟原虫治愈后再感染过程中的作用,用不同种/株疟原虫感染BALB/c小鼠,经治愈后用P.y17XL再感染。通过计数红细胞感染率和检测再感染后血清中特异性IgG抗体的水平变化,发现P.y17XNL感染治愈组小鼠几乎... 为探讨特异性IgG抗体在异种/同种异株疟原虫治愈后再感染过程中的作用,用不同种/株疟原虫感染BALB/c小鼠,经治愈后用P.y17XL再感染。通过计数红细胞感染率和检测再感染后血清中特异性IgG抗体的水平变化,发现P.y17XNL感染治愈组小鼠几乎不出现原虫血症,其余异种疟原虫感染治愈组小鼠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虫血症发生时相延迟和水平降低,部分生存率有所延长;不同虫种/株感染治愈后P.y17XL再感染的小鼠IFN-γ水平均明显低于同时间点P.y17XL初次感染的小鼠;P.v、P.y17XNL感染治愈小鼠血清中P.y17XL特异性IgG抗体水平出现显著增加(P<0.05),且以IgG1亚类升高为主。表明特异性IgG抗体可在宿主抗同源疟原虫再感染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而对异种疟原虫再感染保护性有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异性IGG 啮齿类疟原虫 再感染
下载PDF
伯氏疟原虫青蒿素抗性系鼠疟模型的建立 被引量:2
5
作者 代勇 杨叶鹏 +2 位作者 孙雪英 徐诚 赵静 《中药药理与临床》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204-205,共2页
目的:建立伯氏疟原虫青蒿素抗性系鼠疟模型。方法:采用鼠-鼠间血传、青蒿素剂量递增法对伯氏疟原虫常规株(青蒿素敏感株)进行抗性培育,通过测定伯氏疟原虫青蒿素抗性株和常规株的ED50,计算抗性指数。结果:从青蒿素起始剂量126.2 mg/kg(... 目的:建立伯氏疟原虫青蒿素抗性系鼠疟模型。方法:采用鼠-鼠间血传、青蒿素剂量递增法对伯氏疟原虫常规株(青蒿素敏感株)进行抗性培育,通过测定伯氏疟原虫青蒿素抗性株和常规株的ED50,计算抗性指数。结果:从青蒿素起始剂量126.2 mg/kg(相当于1/2 ED50)开始,目前已培育至60代,青蒿素用药剂量达2646mg/kg。第16、24、34、42代及第53代抗性指数(RI)逐渐上升,分别为3.33、8.31、12.41、14.15、15.68。结论:建立了具有中度抗性的伯氏疟原虫青蒿素抗性系鼠疟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伯氏疟原虫 青蒿素 抗性 鼠疟模型
原文传递
多重荧光定量PCR检测鼠感染3种病原体的方法 被引量:1
6
作者 吉尚志 杨宇 +2 位作者 王静 王振东 纪海波 《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 CAS CSCD 2011年第6期531-534,共4页
目的建立多重荧光定量PCR快速检测以鼠为宿主伯氏疏螺旋体、弓形虫和恶性疟原虫的方法,对预防3种病原体引发的疫情具有重要意义。方法通过设计特异性引物和探针,扩增伯氏疏螺旋体23S rRNA基因,弓形虫的B1基因和恶性疟原虫的SSU基因,采... 目的建立多重荧光定量PCR快速检测以鼠为宿主伯氏疏螺旋体、弓形虫和恶性疟原虫的方法,对预防3种病原体引发的疫情具有重要意义。方法通过设计特异性引物和探针,扩增伯氏疏螺旋体23S rRNA基因,弓形虫的B1基因和恶性疟原虫的SSU基因,采用倍比梯度稀释法检测该体系的灵敏度,以另外8种以鼠为宿主的致病菌评价检测体系的特异性;建立了同时感染3种病原体的鼠全血模拟样本检测试验,以验证方法的适用性。结果建立自鼠血液模拟样本中同时检测伯氏疏螺旋体、弓形虫和恶性疟原虫的多重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3种病原体的灵敏度分别为5.5、12.8、17.2拷贝/μl,特异性强。结论建立了多重荧光定量PCR检测伯氏疏螺旋体、弓形虫和恶性疟原虫方法,缩短了检测时间,在疾病防控等方面有很好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伯氏疏螺旋体 弓形虫 恶性疟原虫 鼠传疾病 多重荧光定量PCR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