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Comparison of roosting habitat characteristics of two sympatric pheasants during springtime at Dazhong Mountain,southwestern China 被引量:1
1
作者 李宁 周伟 +2 位作者 李伟 张庆 王学荣 《Chinese Birds》 2010年第2期132-140,共9页
Hume's Pheasant(Syrmaticus humiae) and the Silver Pheasant(Lophura nycthemera) are two sympatric bird species at Dazhong Mountain of Yunnan Province,southwestern China.We investigated characteristics of roosting h... Hume's Pheasant(Syrmaticus humiae) and the Silver Pheasant(Lophura nycthemera) are two sympatric bird species at Dazhong Mountain of Yunnan Province,southwestern China.We investigated characteristics of roosting habitats of the two pheasants from February to April,2004 in this area.Multiple statistics,Matryoshka and a habitat classification-tree were used to analyze the selection of roosting habitats of these pheasants. The results of the habitat classification-tree indicated that several separations occurred in their macro and micro roosting habitats in the study area. The two pheasants had similar crucial requirements for and selection of ecological roosting factors,which allow them to live in the same macrohabitat.Competition between these two pheasants was avoided by separation of spatial elements,such as roosting trees and topographic characteristics.For safety strategy,Hume's Pheasant adopted primarily a way of'uneasily found habitat cover plus easy escape',while the Silver Pheasant employed a unique way of'uneasily found habitat cover'.For tactics of keeping warm,Hume's Pheasant selected mainly a method of'suitable vegetation supplemented with suitable topography',while the Silver Pheasant chose a unique man-ner of'suitable vegeta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yrmaticus humiae Lophura nycthemera SYMPATRY roosting habitat selection
下载PDF
广西黑颈长尾雉对夜宿地的选择 被引量:37
2
作者 蒋爱伍 周放 +3 位作者 陆舟 韩小静 孙仁杰 李相林 《Zoological Research》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249-254,共6页
2003年12月、2004年5月和12月、2005年4月,通过野外调查及设置样方的方法对广西金钟山鸟类保护区黑颈长尾雉的夜宿地选择进行了研究。共记录到12个夜宿地,以夜宿树为中心做一个10m×10m和5个1m×1m的样方,记录夜宿树特征(种类... 2003年12月、2004年5月和12月、2005年4月,通过野外调查及设置样方的方法对广西金钟山鸟类保护区黑颈长尾雉的夜宿地选择进行了研究。共记录到12个夜宿地,以夜宿树为中心做一个10m×10m和5个1m×1m的样方,记录夜宿树特征(种类、胸径、栖枝高度、栖枝直径、栖枝上方盖度),测量每个样方的11个生境因子(海拔、林型、坡向、坡度、乔木层盖度、灌木层盖度、草本层盖度、距水源距离、距林缘距离、距道路距离和乔木密度);并随机设10个对照点,测量相同的生境因子。结果表明,黑颈长尾雉夜宿地主要位于阔叶林中,一般,夜间在乔木上休息,一树栖息一只,也有2—3只同宿一树。黑颈长尾雉选择有一定坡度、林下灌木和草本较少以及在森林内部远离林缘并且乔木密度较大的地方作为夜宿地,其夜栖树主要为生境内的中等大小的阔叶树,栖枝直径约为2·5—4cm,栖处高度为2—5m,黑颈长尾雉夜宿地的选择与距水源距离的远近无关。影响黑颈长尾雉夜宿地选择的因素依次为:位置及林下植被、栖枝、天气。影响黑颈长尾雉夜宿地选择的最终原因可能是安全、舒适和栖息地转换的方便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颈长尾雉 夜宿地 生境因子 夜宿行为 广西
下载PDF
四川雉鹑育雏早期雌体与幼体夜栖地的选择 被引量:5
3
作者 徐雨 王彬 +3 位作者 窦亮 冉江洪 刘世荣 李八斤 《四川动物》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641-645,共5页
开展鸟类幼体夜栖生境的研究,对于确定物种的生存策略并实施生境保护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四川雉鹑Tetraophasis szechenyii是我国Ⅰ级重点保护物种。利用无线电遥测和直接跟踪的方法,对育雏早期(幼体孵化后大约2周内)雌体与幼体的夜栖... 开展鸟类幼体夜栖生境的研究,对于确定物种的生存策略并实施生境保护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四川雉鹑Tetraophasis szechenyii是我国Ⅰ级重点保护物种。利用无线电遥测和直接跟踪的方法,对育雏早期(幼体孵化后大约2周内)雌体与幼体的夜栖生境进行研究。研究发现,在幼体孵化后1周内,雌体与幼体夜栖于地上(n=3);在第2周,它们开始上树夜栖(n=12)。当树栖时,偏好选择鳞皮冷杉-大果红杉林,并使用乔木盖度和坡度较大的地方。与育雏后期的正常夜栖生境相比,本阶段雌体与幼体的夜栖地的乔木盖度更大,但夜栖树胸径较小且靠近道路。基于本研究,建议在生境保护方面应该维持一定区域的乔木盖度,并适当注意保留一些中小型乔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夜栖地 生境 幼体 选择 鸡形目 保护
下载PDF
四川老君山地区红腹角雉的夜栖行为和夜栖地选择 被引量:25
4
作者 丛培昊 郑光美 《生物多样性》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332-338,共7页
2005年4-8月和2006年3-8月,采用无线电遥测、野外追踪及观察等方法对四川老君山自然保护区红腹角雉(Tragopan temminckii)的夜栖行为和夜栖地选择进行了研究,共记录树栖19例和地栖2例,未见2只以上同栖1树。栖枝平均直径4.6cm,平均高度6... 2005年4-8月和2006年3-8月,采用无线电遥测、野外追踪及观察等方法对四川老君山自然保护区红腹角雉(Tragopan temminckii)的夜栖行为和夜栖地选择进行了研究,共记录树栖19例和地栖2例,未见2只以上同栖1树。栖枝平均直径4.6cm,平均高度6.8m。夜栖个体天黑前0.5-1h上树,黎明后0.5h左右下树。夜栖时间受季节和天气影响:晴好天气下,夏季的平均夜栖时间(615.7±15.7min)较春季和秋季(658.3±5.9min)短;夏季中,晴好天气夜栖平均时间比不良天气(阴霾、大雾、雨天)(661.5±6.8min)短。夜栖树隶属于2科(壳斗科、木兰科)6种。研究区内红腹角雉最主要的夜栖地是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竹灌混交林。在夜栖树周围选取样方并测量了反映夜栖地特征的22个变量,同时分析19个对照样方以进行比较。方差分析和Mann-Whitney U检验显示,红腹角雉偏好竹灌丛、乔木层盖度较高的陡峭上坡位山地夜栖。主成分分析显示,植被因子和栖枝方向因子贡献率最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ragopan temminckii 夜栖地 夜栖树 生境变量 老君山
下载PDF
黑颈长尾雉春夏夜栖地特征与差异性分析 被引量:7
5
作者 原宝东 闫永峰 +1 位作者 程志营 鲁长虎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9期143-150,共8页
【目的】分析黑颈长尾雉春夏夜栖地特征与差异,为其保护和管理提供合理的依据和建议。【方法】2012年春季和夏季,通过直接观察法测量12个黑颈长尾雉夜栖地,利用无线电遥测跟踪黑颈长尾雉(6♂,2♀)测量34个夜栖地,其中春季20个,夏季26个... 【目的】分析黑颈长尾雉春夏夜栖地特征与差异,为其保护和管理提供合理的依据和建议。【方法】2012年春季和夏季,通过直接观察法测量12个黑颈长尾雉夜栖地,利用无线电遥测跟踪黑颈长尾雉(6♂,2♀)测量34个夜栖地,其中春季20个,夏季26个。【结果】对春季和夏季的夜栖树进行卡方检验表明,春季和夏季的栖树选择差异不显著(χ~2=0.34,P=0.51),黑颈长尾雉主要以油桐为夜栖树,其次为西南木荷、杉木和云南松。栖树选择与样地内乔木的数量和种类相关性很低(r=0.401,P=0.028)。利用独立样本T检验和Mann-Whitney U检验黑颈长尾雉春季和夏季夜栖地数据的差异性,除了灌木盖度、栖树胸径、栖枝上方盖度和栖枝高度存在差异性(P<0.05),其余生态变量差异不显著(P>0.05)。利用主成分分析法,比较影响黑颈长尾雉春季和夏季夜栖地选择的主要因子,夏季为栖枝因素、地理性因素和干扰因素;春季为栖枝因素和安全性因素。【结论】黑颈长尾雉春夏季节夜栖地的特征有差别,夜栖树微环境的安全性和舒适性影响夜栖地的利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颈长尾雉 夜栖地 金钟山 季节
下载PDF
白腹锦鸡(Chrysolophus amherstiae)的夜栖地选择 被引量:11
6
作者 康明江 郑光美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7期2929-2934,共6页
2005年4月~2006年9月,结合无线电遥测技术,采用系统搜索法和繁殖期跟踪法对四川石棉县栗子坪自然保护区白腹锦鸡的夜栖地选择进行了研究。共发现24个夜栖地。以夜栖树为中心做r=7.5m大样方,随机在其中做4个1m×1m和4个0.5m×0... 2005年4月~2006年9月,结合无线电遥测技术,采用系统搜索法和繁殖期跟踪法对四川石棉县栗子坪自然保护区白腹锦鸡的夜栖地选择进行了研究。共发现24个夜栖地。以夜栖树为中心做r=7.5m大样方,随机在其中做4个1m×1m和4个0.5m×0.5m小样方,测量乔木、灌木和草本植物的各项参数;做128个非活动区对照样方和258个日栖地样方,分别随机选取等量样方与夜栖地样方相比较。结果表明:白腹锦鸡夜栖地多在针阔混交林和针叶林中,栖树以针叶树为主,繁殖期内成对个体同树共栖的栖位距离较近,栖枝雄高雌低。影响白腹锦鸡夜栖地选择的主要因素依次为:地形、栖树、隐蔽条件和遮蔽特征。与对照样方相比,白腹锦鸡夜栖地选择较矮而疏的乔木和少量倒木的环境;与日栖地样方相比,选择较矮、疏和较低盖度灌木草本植物的环境,有一定的空间分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腹锦鸡 夜栖地 日栖地
下载PDF
云南元江上游石羊江河谷绿孔雀夜宿地选择 被引量:3
7
作者 刘钊 杨爱芳 +8 位作者 谢宗平 谢以昌 谢全刚 王进 张仁功 黄庆文 文云燕 周伟 蒋志刚 《野生动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594-599,共6页
为探索绿孔雀的夜宿地选择模式及其成因,笔者于2007年3~4月和10~11月,在云南元江上游石羊江河谷绿孔雀的分布区内,采用样线法和样方法调查了绿孔雀的夜宿地生境,测定了19个生态因子。生态因子比较结果表明,夜宿地利用样方的坡度、乔... 为探索绿孔雀的夜宿地选择模式及其成因,笔者于2007年3~4月和10~11月,在云南元江上游石羊江河谷绿孔雀的分布区内,采用样线法和样方法调查了绿孔雀的夜宿地生境,测定了19个生态因子。生态因子比较结果表明,夜宿地利用样方的坡度、乔木盖度、乔木胸径、落果密度、藤本密度与对照样方存在显著差异;夜宿地的海拔高度显著高于觅食地。判别分析结果表明,绿孔雀夜宿地和对照样地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分化。逻辑斯蒂回归分析结果表明,绿孔雀选择坡度大、落果多、乔木的盖度和胸径大的地区作为夜宿地。隐蔽条件和食物等关键性生态因子的配置和可获得性决定了绿孔雀的夜宿地选择行为,而人为干扰压缩了其可利用的适宜生境,降低了生境的利用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孔雀 夜宿地 栖息地选择 云南
下载PDF
黄山市区域野生动植物保护系统构建初探 被引量:4
8
作者 杨铁东 王洪波 《林业调查规划》 2004年第3期85-87,共3页
应用生态学的原理和调查分析的方法,对区域野生动植物保护系统构建进行论述,并以安徽省黄山市为例,提出黄山市区域野生动植物保护系统构建框架及保护措施。
关键词 黄山市 野生动植物保护系统 栖息地恢复 生境廊道
下载PDF
红腹锦鸡对夜栖息地的选择与利用 被引量:3
9
作者 邵晨 施时迪 《台州师专学报》 2001年第6期56-59,共4页
研究了红腹锦鸡(Chrysolophus pictus)对夜栖息地的选择与利用,结果表明:红腹锦鸡的夜栖息场所主要为靠近山谷生长的常绿乔木,夜栖息树种主要为青冈栎、猴樟、红豆杉等;夜栖息时间在不同的季节中有差异,冬季明显长于春季;栖息地的地理... 研究了红腹锦鸡(Chrysolophus pictus)对夜栖息地的选择与利用,结果表明:红腹锦鸡的夜栖息场所主要为靠近山谷生长的常绿乔木,夜栖息树种主要为青冈栎、猴樟、红豆杉等;夜栖息时间在不同的季节中有差异,冬季明显长于春季;栖息地的地理特征中,海拔1000m左右、坡度30°~40°的生境对红腹锦鸡最为适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腹锦鸡 栖息地选择 夜栖息树种
下载PDF
澳门路氹城黑脸琵鹭春季栖息地利用
10
作者 丁志锋 梁健超 +1 位作者 冯永军 胡慧建 《四川动物》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282-284,共3页
黑脸琵鹭是全球最濒危的鸟类之一,其栖息地的研究对于该种群的保护和恢复具有重要意义。2013年1月4—5日,对澳门地区的黑脸琵鹭进行了同步调查;3—5月,于路氹城黑脸琵鹭集中分布地放置4台红外相机对其进行监测。结果表明,澳门地区黑脸... 黑脸琵鹭是全球最濒危的鸟类之一,其栖息地的研究对于该种群的保护和恢复具有重要意义。2013年1月4—5日,对澳门地区的黑脸琵鹭进行了同步调查;3—5月,于路氹城黑脸琵鹭集中分布地放置4台红外相机对其进行监测。结果表明,澳门地区黑脸琵鹭的最高数量为55只,其昼栖地以生态一区为主;黑脸琵鹭在黄昏时飞离生态一区(17∶00左右),夜间返回生态一区栖息,与以往的报道不同(夜栖地与昼栖地不同)。出现了新的夜栖地利用模式,即夜栖地和昼栖地相同,可能是黑脸琵鹭对澳门适宜夜栖地较少的一种适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脸琵鹭 夜栖地 红外相机
下载PDF
鸟类夜栖地选择研究进展 被引量:14
11
作者 原宝东 蒋爱伍 +1 位作者 李晓东 鲁长虎 《生态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8期2145-2151,共7页
夜栖地可以为鸟类提供安全、舒适、温暖的夜间栖息场所。昼行性鸟类夜间视觉能力较差,对夜栖环境中潜在的威胁感知程度较低,导致其夜栖时常常处于被动和危险的环境中。鸟类通过选择适宜的夜栖地,进而达到充分利用夜栖地空间资源的目的... 夜栖地可以为鸟类提供安全、舒适、温暖的夜间栖息场所。昼行性鸟类夜间视觉能力较差,对夜栖环境中潜在的威胁感知程度较低,导致其夜栖时常常处于被动和危险的环境中。鸟类通过选择适宜的夜栖地,进而达到充分利用夜栖地空间资源的目的。本文从鸟类夜栖地选择的行为适应性以及保温性、食物因子和安全性(隐蔽性)等3个影响因素,对国内外鸟类夜栖地选择相关研究进行综述,为今后该领域的研究提供更多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鸟类 夜栖地 夜栖地选择
原文传递
四川雉鹑的冬季夜栖地选择 被引量:5
12
作者 张波 徐雨 +3 位作者 王彬 冉江洪 吴永杰 李八斤 《动物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536-542,共7页
四川雉鹑(Tetraophasis szechenyii)是中国特有物种,国家Ⅰ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对其冬季夜栖地选择的了解,有助于理解物种的生存策略,为物种保护提供参考。利用徒步跟踪和无线电遥测的方法,我们于2006年9月到2007年4月在四川省雅江县帕... 四川雉鹑(Tetraophasis szechenyii)是中国特有物种,国家Ⅰ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对其冬季夜栖地选择的了解,有助于理解物种的生存策略,为物种保护提供参考。利用徒步跟踪和无线电遥测的方法,我们于2006年9月到2007年4月在四川省雅江县帕姆岭进行了野外研究。采用卡方检验、配对样本t检验和二元逻辑斯缔回归等方法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发现:(1)四川雉鹑利用鳞皮冷杉(Abies squamata)和大果红杉(Larix potaninii var.macrocarpa)两种树夜栖,卡方检验分析发现四川雉鹑对这两树种没有明显的选择偏好(χ2=0.745,df=1,P=0.388);(2)夜栖树的胸径为(25.8±1.3)cm,夜栖枝条离地高度为(6.3±0.3)m,直径为(3.3±0.1)cm;(3)与对照样地相比,夜栖地生境一般靠近林缘,乔木的平均胸径大、林下盖度小、倒木数量多,夜栖树胸径大、最近乔木胸径大和最近乔木距离远;(4)逻辑斯缔回归分析表明:夜栖树第一枝距地面高为冬季四川雉鹑夜栖地选择的关键因子;倒木数量、平均乔木胸径、最近林缘距离为次关键因子,该模型对夜栖地的预测正确率为80.9%。冬季四川雉鹑选择夜栖地是安全、能量和地点转移三个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在不同的环境下,同一物种对环境会有不同的适应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夜栖地 四川雉鹑 生境选择 保护
原文传递
城市绿地中鹊鸲繁殖期和非繁殖期夜栖地选择 被引量:7
13
作者 潘扬 高吉喜 +2 位作者 周可新 安树青 原宝东 《生态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9期2772-2779,共8页
夜栖地是昼行性鸟类夜间重要的栖息场所,鸟类对夜栖地的选择有明显偏好性。随着城市化加剧,城市绿地逐步成为城市鸟类生存的庇护所,如何适应城市环境的干扰并安全夜栖于城市绿地中是鸟类在不同生活史阶段均需面临的问题。为探讨城市绿... 夜栖地是昼行性鸟类夜间重要的栖息场所,鸟类对夜栖地的选择有明显偏好性。随着城市化加剧,城市绿地逐步成为城市鸟类生存的庇护所,如何适应城市环境的干扰并安全夜栖于城市绿地中是鸟类在不同生活史阶段均需面临的问题。为探讨城市绿地中鸟类的夜栖地选择,本研究于2014年3月至2015年2月在广西宜州市区龙江河畔,采用系统调查法对鹊鸲(Copsychus saularis)繁殖期和非繁殖期的夜栖树种、夜栖地特征的17个生态因子进行了比较。结果显示:鹊鸲共选择15种夜栖树,繁殖期和非繁殖期的树种选择差异极显著,2个时期均选择5种夜栖树,其中利用频次较高的是桂花(Osmanthus fragrans)、杧果(Mangifera indica)和佛肚竹(Bambusa ventricosa)。主成分分析发现,繁殖期和非繁殖期夜栖地选择的主要因素均是栖树、栖枝隐蔽性以及周围安全性因素,其他栖枝、水源和食物因素次之,最后为干扰因素;其中,栖树和栖枝高度、乔木、草本和栖枝下方盖度等9个生态因子在2个时期间具有差异性。城市鹊鸲在生活史不同阶段选择最适夜栖地,体现出对强干扰城市生境的适应性。在未来城市绿化配置和建设中需增加具不同栖枝、树高和盖度特征的乔木树种,提高灌木和草本植被多样性,以满足不同鸟类对城市绿地中夜栖地的需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鹊鸲 夜栖树 夜栖地特征 城市绿地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