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AtGRIP protein locates to the secretory vesicles of trans Golgi-network in Arabidopsis root cap cells
1
作者 CHEN Ying ZHANG Wei +1 位作者 ZHAO Lei LI Yan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SCIE EI CAS 2008年第20期3191-3197,共7页
GRIP domain proteins, locating to the trans-Golgi network, are thought to play an essential role in Golgi apparatus trafficking in yeast and animal cells. In the present study, AtGRIP cDNA was amplified by reverse tra... GRIP domain proteins, locating to the trans-Golgi network, are thought to play an essential role in Golgi apparatus trafficking in yeast and animal cells. In the present study, AtGRIP cDNA was amplified by reverse transcriptase PCR from RNA isolated from Arabidopsis seedling. The GST fusion protein of AtGRIP was affinity-purified and its rabbit polyclonal antibody was obtained. Immuno-blotting with the purified anti-AtGRIP polyclonal antibody demonstrated that the molecular mass of AtGRIP protein is about 92 kD, and its expression is not tissue-specific in Arabidopsis. Immunoflourescent labeling and confocal microscopy revealed that the AtGRIP protein was co-localized with Golgi stacks in Arabidopsis root cells. Immuno-gold labeling and electron microscopy observation showed that AtGRIP protein was mainly located to the membrane of the secretory vesicles of trans-Golgi network in Arabidopsis root cap cells. Taken together, these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localization of GRIP domain proteins between plants and animal cells are conserved. These results also suggest that the AtGRIP may be involved in regulating the formation or sorting of Golgi-associated vesicles in plant cell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tGRIP蛋白质 根冠细胞 分泌气泡 高尔基体
原文传递
大丽轮枝菌粗毒素在棉花根冠细胞生物学测定方法上的研究 被引量:5
2
作者 范尉尉 陈霞 +3 位作者 马春红 李广敏 张香云 耿军义 《华北农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55-58,共4页
在棉花根冠细胞生物测定过程中,棉花黄萎病病菌通过提纯复壮而达到较强的侵染能力,并制备出较多的黄萎病菌粗毒素。介绍了粗毒素的简易制备、根冠细胞培养与制备过程以及染色过程中染色剂的选择、染色时间的长短。实验与传统方法相比... 在棉花根冠细胞生物测定过程中,棉花黄萎病病菌通过提纯复壮而达到较强的侵染能力,并制备出较多的黄萎病菌粗毒素。介绍了粗毒素的简易制备、根冠细胞培养与制备过程以及染色过程中染色剂的选择、染色时间的长短。实验与传统方法相比有几点改进:总结出细胞振荡时间在1~2min之内;之后黑暗条件下静置培养2~6h;选用pH为6.5的0.01%中性红染色3~5min,之后加入一滴0.2%伊文思兰染色,伊文思兰的染色时问应严格掌握在3min以内等,为根冠细胞测定方法的推广提供了一定的理论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棉花 黄萎病菌 毒素 根冠细胞 生物测定 染色
下载PDF
玉米根冠脱落细胞中微丝分布的荧光显微观察(简报) 被引量:14
3
作者 王立安 赵俊霞 +1 位作者 马春红 魏建昆 《实验生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149-154,共6页
在对玉米等主要农作物进行病理及致病毒素毒理分析时,经常选用根冠脱落细胞作为试材.许多学者认为这些脱落的细胞处于垂死状态,然而,后来的一些研究肯定了Knudson的脱落根冠细胞具有活力的观点[1].
关键词 玉米 根冠脱落细胞 微丝 分布 荧光显微观察 植物细胞骨架 致病真菌毒素 细胞松弛素B
下载PDF
玉米离体根冠细胞凋亡的荧光显微观察(简报) 被引量:8
4
作者 商闯 贾银锁 +1 位作者 侯立白 马春红 《分子细胞生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329-334,共6页
1969年Smedegard-Petersen和Nelson首次报道玉米小斑病菌毒素(Helminthosporium maydis toxin,简称Hm-毒素)时曾利用抑制种子根生长法和离体叶片法对Hm-毒素进行生物测定。以后Lim等人在小斑病菌T小种毒素(简称HMT毒素)的研究中提... 1969年Smedegard-Petersen和Nelson首次报道玉米小斑病菌毒素(Helminthosporium maydis toxin,简称Hm-毒素)时曾利用抑制种子根生长法和离体叶片法对Hm-毒素进行生物测定。以后Lim等人在小斑病菌T小种毒素(简称HMT毒素)的研究中提出了抑制根伸长法在抗病性鉴定和选育抗病品种方面有应用价值。但是,抑制根伸长法受种子个体间生活力差异的影响较大,不够理想,加上不同毒素制剂之间结果的差异大,在实际应用中存在很大困难。1982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小斑病菌C小种 毒素培养滤液 根冠细胞 凋亡
下载PDF
根冠细胞分析法在品种抗性测定上的应用 被引量:6
5
作者 董金皋 黄梧芳 康绍兰 《河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89年第1期67-72,共6页
本试验用5个小斑菌(Helminthosporium maydis)菌株的毒素液测试了22个玉米自交系离体根冠细胞的敏感性,以分生孢子接种幼苗为对照。试验结果,供试玉米自交系的根冠细胞死亡率和接种幼苗后形成的病斑大小是高度相关的,两者的相关系数均在... 本试验用5个小斑菌(Helminthosporium maydis)菌株的毒素液测试了22个玉米自交系离体根冠细胞的敏感性,以分生孢子接种幼苗为对照。试验结果,供试玉米自交系的根冠细胞死亡率和接种幼苗后形成的病斑大小是高度相关的,两者的相关系数均在0.77以上。试验证明,根冠细胞分析法快速、简便、精确,在室内大规模快速鉴别玉米自交系的抗病性有极大的优越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小斑病 真菌毒素
下载PDF
洋葱根冠外缘细胞编程性死亡过程中的超微结构研究 被引量:8
6
作者 毛同林 吴晓东 杨世杰 《电子显微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期16-20,共5页
洋葱根冠外缘细胞在发育过程中发生细胞编程性死亡。用透射电镜观察结果表明 ,根冠中部细胞 ( )代谢活跃 ,中部两侧细胞 ( )逐渐粘液化同时表现出逐渐的液泡化过程 ,边缘 1~ 3层细胞( )则表现出类似动物细胞编程性死亡的典型超微结... 洋葱根冠外缘细胞在发育过程中发生细胞编程性死亡。用透射电镜观察结果表明 ,根冠中部细胞 ( )代谢活跃 ,中部两侧细胞 ( )逐渐粘液化同时表现出逐渐的液泡化过程 ,边缘 1~ 3层细胞( )则表现出类似动物细胞编程性死亡的典型超微结构特征 ,核染色质凝聚在核膜边缘 ,胞质及细胞器表现出一种自噬作用 ,同时发现在动物细胞编程性死亡中未报道的核突起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洋葱 根冠 细胞编程性死亡 根冠边缘 透射电镜 超微结构 植物学
下载PDF
黄瓜根边缘细胞生物学特性及其对铝的响应 被引量:20
7
作者 周楠 陈文荣 +2 位作者 刘鹏 徐根娣 蔡妙珍 《园艺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1117-1120,共4页
以黄瓜为试验材料,研究了黄瓜根边缘细胞的生物学特性及其对铝毒的响应。试验结果表明,在黄瓜种子萌发过程中,根边缘细胞有很高的活性。当根长度在25mm,根边缘细胞数目达到最高值5480个,根伸长到10mm时,PME(果胶甲基酯酶)相对活性达到... 以黄瓜为试验材料,研究了黄瓜根边缘细胞的生物学特性及其对铝毒的响应。试验结果表明,在黄瓜种子萌发过程中,根边缘细胞有很高的活性。当根长度在25mm,根边缘细胞数目达到最高值5480个,根伸长到10mm时,PME(果胶甲基酯酶)相对活性达到最高值,然后随着根的伸长,PME相对活性逐渐下降。在铝处理的条件下,黄瓜根长及边缘细胞的存活率会随着铝液浓度的升高依次递减,说明铝毒对根的发育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及危害,而根冠的PME活性却有所提高,说明了PME与植物铝毒胁迫之间存在着相关性。铝毒条件下边缘细胞PME活性的提高,使细胞壁的果胶去甲基化,增加了Al3+的结合位点,从而避免铝更多地进入细胞内,造成对植物的毒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瓜 边缘细胞 果胶甲基酯酶(PME) 根冠 铝毒
下载PDF
HMC毒素引起玉米根冠活细胞凋亡的荧光显微观察 被引量:2
8
作者 马春红 郑秋玲 +6 位作者 董文琦 李秀丽 张红心 李运朝 商闯 范尉尉 贾银锁 《华北农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B12期135-139,共5页
采用根冠细胞测定法,以玉米小斑病菌C小种毒素(HMC-toxin)处理基因型为B37的同核异质体(Homo-caryon)雄不育C细胞质和正常N细胞质玉米的根冠离体细胞后,采用吖啶橙荧光染色,荧光显微镜下发现HMC毒素可引起细胞凋亡,C细胞质中的凋亡细胞... 采用根冠细胞测定法,以玉米小斑病菌C小种毒素(HMC-toxin)处理基因型为B37的同核异质体(Homo-caryon)雄不育C细胞质和正常N细胞质玉米的根冠离体细胞后,采用吖啶橙荧光染色,荧光显微镜下发现HMC毒素可引起细胞凋亡,C细胞质中的凋亡细胞,多于N细胞质中的凋亡细胞,在对照中未观察到凋亡现象。还记载了玉米根冠细胞凋亡的具体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小斑病菌C小种 毒素培养滤液 根冠细胞 细胞凋亡
下载PDF
植物边缘细胞发育和功能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2
9
作者 徐根娣 刘鹏 周志华 《中国农学通报》 CSCD 2004年第5期28-32,共5页
边缘细胞是从根冠表面脱落下来并聚集在根部周围的一群特化细胞,对植物的生长和发育具有重要意义。从边缘细胞的特征、发育和生理功能等方面对植物边缘细胞的研究进行了综述,并对其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 植物 边缘细胞 细胞发育 生理功能 特征 根冠
下载PDF
玉米圆斑病菌(Helminthosporium carbonum)致病毒素研究初报 被引量:4
10
作者 朱晞 黄梧芳 《河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1年第2期45-49,共5页
玉米圆斑病菌1号和2号生理小种均能产生对寄主具有选择性的致病毒素(HC—毒素)。根据HC—毒素处理玉米根冠细胞后细胞的死亡情况,能较确切地反映如同分生孢子接种结果一样的抗感反应。HC—毒素的生物测定以根冠细胞测定法较精确。测定... 玉米圆斑病菌1号和2号生理小种均能产生对寄主具有选择性的致病毒素(HC—毒素)。根据HC—毒素处理玉米根冠细胞后细胞的死亡情况,能较确切地反映如同分生孢子接种结果一样的抗感反应。HC—毒素的生物测定以根冠细胞测定法较精确。测定不受光照影响。培养基中性偏酸有利于活体外培养获得毒素作用较强的滤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圆斑病 致病毒素 根冠细胞
下载PDF
酸铝胁迫下常绿杨根冠超微结构变化 被引量:3
11
作者 钱莲文 吴文杰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7期1136-1140,共5页
中国的亚热带地区气候温暖湿润、雨量充沛,是中国速生丰产林基地,森林土壤多呈偏酸性和酸性,为富铝化酸性土壤,容易造成植物铝毒害。A-61/186(Populus×enramericana cv.)是澳大利亚L.D.Pryor博士选育的半常绿杨树无性系(semi-everg... 中国的亚热带地区气候温暖湿润、雨量充沛,是中国速生丰产林基地,森林土壤多呈偏酸性和酸性,为富铝化酸性土壤,容易造成植物铝毒害。A-61/186(Populus×enramericana cv.)是澳大利亚L.D.Pryor博士选育的半常绿杨树无性系(semi-evergreen poplar clone),母本为美国南方种的落叶型美洲黑杨(Populus deltoids Marsh),父本为原产智利的常绿品种欧洲杨智利变种(Populus nigra cv.Chile),是中国林科院郑世锴研究员于1987年从巴基斯坦引入中国的3个常绿杨品系之一,适合热带亚热带种植。以常绿杨A-61/186(Populus×euramericana cv.)根冠细胞为材料,采用水培酸铝胁迫实验,在胁迫30 d、60 d和90 d时在透射电子显微镜下进行根冠细胞超微结构的观察及拍片,研究在酸铝胁迫下浓度和作用时间对其超微结构的影响,探究铝毒条件下杨树根冠细胞的超微结构变化,并为根冠细胞铝毒亚显微水平评价提供资料。结果表明,随着铝浓度的升高,根冠细胞壁溶解断裂;细胞基质由凝胶态向分散碎块转变;淀粉粒数量有减少的趋向,淀粉质体数量有增加的趋向,而淀粉粒堆重心偏向由明显到不明显的趋向。随着铝作用时间的延长,根冠细胞在60 d浓度0.370 mmol·L–1淀粉粒急剧减少;在90 d浓度0.666 mmol·L–1淀粉粒质体急剧减少;淀粉粒堆或淀粉质体堆无重心偏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常绿杨 铝胁迫 根冠细胞 超微结构
下载PDF
大豆(Glycinemax L.)边缘细胞对铝毒的生理生态响应 被引量:6
12
作者 李荣峰 蔡妙珍 +3 位作者 刘鹏 徐根娣 梁和 章月琴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0期4182-4190,共9页
以大豆浙春2号(铝耐性)和华春18号(铝敏感)为材料,研究了铝胁迫下附着于根尖边缘细胞(即原位边缘细胞)的存活率、根伸长抑制率和PME活性变化以及Al3+对离体后边缘细胞存活率、黏液层厚度的影响。结果表明:铝胁迫下附着于根尖的边缘细胞... 以大豆浙春2号(铝耐性)和华春18号(铝敏感)为材料,研究了铝胁迫下附着于根尖边缘细胞(即原位边缘细胞)的存活率、根伸长抑制率和PME活性变化以及Al3+对离体后边缘细胞存活率、黏液层厚度的影响。结果表明:铝胁迫下附着于根尖的边缘细胞比离体边缘细胞有更高的活性,前者Al3+处理24h后,其成活率仍能达到74%以上,而后者Al3+处理12h,浙春2号和华春18号边缘细胞的活性在400μmol/L时分别只有44.58%和26.16%;前后两者细胞活性都有随着Al3+浓度升高和处理时间的延长,边缘细胞活性呈越来越低的变化趋势,而离体边缘细胞Al3+处理6h时,相对于敏感性品种而言,高浓度Al3+(≥200μmol/L)有利于铝耐性品种的边缘细胞存活。随Al3+浓度的提升,果胶甲基酯酶(PME)活性增加,根伸长受抑加剧,敏感品种PME活性及铝造成的根伸长抑制均高于耐性品种;同时,Al3+对黏液的产生有一定的影响,黏液层的厚度随Al3+浓度成正向变化趋势。不同Al3+浓度及处理时间下,耐性品种都比敏感品种边缘细胞有较高的活性、分泌较多的黏液。以上结果说明Al3+对边缘细胞具有一定的毒害效应,果胶甲基酯化程度、根伸长受抑及边缘细胞黏液的分泌是根冠对Al毒胁迫反应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 边缘细胞 活性 铝毒(Al毒) 根冠
下载PDF
利用荧光探针和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显示玉米根冠细胞微丝分布与变化 被引量:1
13
作者 陈颖 郝秋娟 +1 位作者 杨虹 王立安 《华北农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101-104,共4页
利用罗丹明标记的鬼笔环肽为荧光探针,通过激光共聚焦荧光显微镜,观察了玉米根冠细胞中微丝的分布与变化。结果显示:脱落的玉米根冠细胞中存在微丝网络,纤细的微丝相互交织,并与荧光颗粒交叉相连,其中在细胞核、质体等细胞器周围较密集... 利用罗丹明标记的鬼笔环肽为荧光探针,通过激光共聚焦荧光显微镜,观察了玉米根冠细胞中微丝的分布与变化。结果显示:脱落的玉米根冠细胞中存在微丝网络,纤细的微丝相互交织,并与荧光颗粒交叉相连,其中在细胞核、质体等细胞器周围较密集,可见放射状微丝束,暗示微丝的功能与细胞核、细胞器的活动相关。细胞松弛素B可破坏微丝分布;来自玉米小斑病菌C小种的致病毒素对微丝网络也有专化破坏作用,并且它们对微丝的破坏作用随着浓度的增大而加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根冠细胞 微丝 玉米小斑病菌C小种致病毒素(HMC) 激光共聚焦显微镜
下载PDF
菜豆对大丽花轮枝孢菌抗性及鉴定方法的研究 被引量:1
14
作者 齐秀菊 刘俊芳 +2 位作者 刘学民 刘克明 马春红 《华北农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89年第S1期177-181,共5页
本试验用根冠离体活细胞测定法和苗期浸根法测定了不同抗性的十二个菜豆(Phaseolus vulgaris L.)品种对大丽花轮枝孢菌(Verticillium dahliae kleb)毒素的敏感性,两者的结果基本一致.经统计分析,这两种结果呈极显著正相关.试验结果还表... 本试验用根冠离体活细胞测定法和苗期浸根法测定了不同抗性的十二个菜豆(Phaseolus vulgaris L.)品种对大丽花轮枝孢菌(Verticillium dahliae kleb)毒素的敏感性,两者的结果基本一致.经统计分析,这两种结果呈极显著正相关.试验结果还表明:根冠活细胞测定法比苗期浸根法快速,简便,准确,可靠,是进行菜豆抗病性鉴定和选育抗病品种等研究的一种比较理想的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菜豆 根冠 活细胞 大丽花轮枝孢菌毒素 抗性
下载PDF
大麦根边缘细胞发育的生物学特性 被引量:27
15
作者 马伯军 潘建伟 +4 位作者 顾青 郑科 叶丹 华靖 朱睦元 《植物生理与分子生物学学报》 CAS CSCD 2003年第2期159-164,共6页
FDA PI(fluoresceindiacetate propidiumiodide)检测结果表明 ,在大麦种子萌发过程中 ,根边缘细胞 (bor dercells)活性约为 95 %。 0 .5mol/L甘露醇有利于离体边缘细胞的生存。第一个边缘细胞几乎与初生根根尖同步出现 ,当根长为 2 0~ ... FDA PI(fluoresceindiacetate propidiumiodide)检测结果表明 ,在大麦种子萌发过程中 ,根边缘细胞 (bor dercells)活性约为 95 %。 0 .5mol/L甘露醇有利于离体边缘细胞的生存。第一个边缘细胞几乎与初生根根尖同步出现 ,当根长为 2 0~ 2 5mm时 ,边缘细胞数目达到最大值 (约 140 0 ) ;移去全部边缘细胞 48h后 ,又有新的边缘细胞形成。与 2 5℃相比 ,15和 35℃明显抑制根的伸长 ,但不明显抑制边缘细胞的发育。在边缘细胞诱导和发育过程中 ,边缘细胞的游离与根冠果胶甲基酯酶活性有密切的正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麦边缘细胞 发育 果胶甲基酯酶(PME) 根冠 温度
下载PDF
豇豆边缘细胞对铝胁迫的响应 被引量:1
16
作者 徐根娣 陈敏燕 +1 位作者 刘鹏 蔡妙珍 《浙江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08年第1期66-71,共6页
以豇豆为材料,采用悬空培养法,研究了豇豆边缘细胞发育的特性及铝毒对豇豆边缘细胞的影响.研究表明,豇豆边缘细胞的发育和初生根的发育几乎同步,在豇豆根长15 mm时边缘细胞数目达到最大值,在根长1 mm时根冠的果胶甲基酯酶(PME)活性达到... 以豇豆为材料,采用悬空培养法,研究了豇豆边缘细胞发育的特性及铝毒对豇豆边缘细胞的影响.研究表明,豇豆边缘细胞的发育和初生根的发育几乎同步,在豇豆根长15 mm时边缘细胞数目达到最大值,在根长1 mm时根冠的果胶甲基酯酶(PME)活性达到最大.豇豆离体边缘细胞在含铝溶液中存活不到24 h;而黏附于根尖的边缘细胞在同样浓度的铝溶液处理下,48 h后还保持85%的存活率.在处理时间相同的条件下,不同浓度的铝溶液处理间豇豆PME的活性不存在明显的差异,说明PME的活性受铝的影响较少,而主要与边缘细胞的脱落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豇豆 边缘细胞 果胶甲基酯酶 铝毒 根冠
下载PDF
棉花黄萎病抗病性鉴定新方法探讨 被引量:11
17
作者 戴广辉 刘俊芳 +2 位作者 李延增 刘克明 魏建昆 《华北农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89年第4期92-97,共6页
测试了12个具有不同抗性的棉花品种根冠细胞对棉花黄萎病毒素的敏感性,以孢子悬浮液苗期接种和毒素醮根为对照.试验结果表明,供试品种的根冠细胞死亡率与苗期接种病指和幼苗萎蔫指数均呈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719与0.816,试验证明,利... 测试了12个具有不同抗性的棉花品种根冠细胞对棉花黄萎病毒素的敏感性,以孢子悬浮液苗期接种和毒素醮根为对照.试验结果表明,供试品种的根冠细胞死亡率与苗期接种病指和幼苗萎蔫指数均呈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719与0.816,试验证明,利用离体根冠细胞对毒素的敏感差异鉴定品种抗性,操作简便,结果可靠,适于大批量鉴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棉花 黄萎病 抗病性 鉴定法
全文增补中
HMC毒素对雄花不育及正常细胞质玉米根冠活细胞的影响 被引量:15
18
作者 郭兰凯 刘俊芳 +1 位作者 马春红 崔洋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1年第1期54-57,共4页
本文分析了三套(T、C、S、N)与20对(C、N)玉米同核异质系,在25℃条件下,经 C 毒素(HMC)处理3小时后,观察根冠细胞的死亡率。结果表明,C 细胞质的细胞死亡率均高于其它同核异质系。因此,C 毒素对 C 细胞质的毒害作用是特异性的,同时也为... 本文分析了三套(T、C、S、N)与20对(C、N)玉米同核异质系,在25℃条件下,经 C 毒素(HMC)处理3小时后,观察根冠细胞的死亡率。结果表明,C 细胞质的细胞死亡率均高于其它同核异质系。因此,C 毒素对 C 细胞质的毒害作用是特异性的,同时也为快速鉴定玉米雄花不育细胞质提供了一种新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根冠活细胞 细胞质 HMC毒素
下载PDF
玉米大斑菌致病毒素及其应用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2
19
作者 翟国英 黄梧芳 《河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1年第4期65-71,共7页
用大斑菌接种玉米幼苗和用大斑菌的培养滤液处理玉米根冠细胞的试验证明,大斑菌无论在体内或体外均能产生致病毒素。大斑菌不同菌株,1号和2号生理小种所产生的毒素作用强弱不同。在不含Ht_1基因的玉米1号小种(真16号菌株)的毒力明显强于... 用大斑菌接种玉米幼苗和用大斑菌的培养滤液处理玉米根冠细胞的试验证明,大斑菌无论在体内或体外均能产生致病毒素。大斑菌不同菌株,1号和2号生理小种所产生的毒素作用强弱不同。在不含Ht_1基因的玉米1号小种(真16号菌株)的毒力明显强于2号小种(260号菌株)。大斑菌毒素制剂以病叶提取液的毒素作用最强。毒素的生物测定以根冠细胞测定法精确度高。用大斑菌接种玉米幼苗后形成的病斑大小和其毒素处理玉米离体根冠细胞的死亡率呈正相关,接种和处理含Ht_1基因的RB37Ht_1自交系的结果也相同。可见,应用大斑菌毒素可以代替大斑菌分生孢子接种玉米鉴别1号和2号生理小种和自交系的抗病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应用 大斑病菌 致病毒素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