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47篇文章
< 1 2 1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Clinical experimental study of Arnebia root oil promoting histological change and up-regulating bFGF expression in the wound 被引量:1
1
作者 裴宪武 王坤正 +3 位作者 柏传毅 王强 姜志茹 高登峰 《Journal of Medical Colleges of PLA(China)》 CAS 2006年第1期55-59,共5页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molecular biological mechanism of Arnebia root oil promoting wound surface healing by observing histological change and bFGF expression in wound surface tissue as well as wound surface healin...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molecular biological mechanism of Arnebia root oil promoting wound surface healing by observing histological change and bFGF expression in wound surface tissue as well as wound surface healing rate. Methods: Raw surface in patients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2 groups. Experimental group was treated by Arnebia root oil and control group was treated by petrolatum gauze, then the tissular structure of raw surface was observed by histology, histochemistry. electron microscope and raw surface healing rates was compared either. bFGF expression in wound surface tissue was also evaluated by Western-blot. Results: Raw surface healing rate of experimental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had obvious difference(P<0. 05). Raw surface of experimental group had more fibroblast, collagen and blood capillary. bFGF was expressed in both groups, and the level of bFGF expression in experimental group was higher than that in control group in every period. There we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between 2 groups in gray-density value ( P<0. 05). Being as an internal control, no significant change was found for β-actin expression, although it occured in various phases. Conclusion: Arnebia root oil plays an important regulative role in the course of healing of wound and it can promote skin raw surface repair and accelerate wound surface healing, which are caused by enhancing bFGF in the wound tissu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rnebia root oil basic fibroblast growth factor raw surface histology WESTERN-BLOT
下载PDF
Chemical Constituents of the Root Essential Oils of <i>Zingiber rubens</i>Roxb., and <i>Zingiber zerumbet</i>(L.) Smith 被引量:2
2
作者 Do N. Dai Tran D. Thang +1 位作者 Le T. M. Chau Isiaka A. Ogunwande 《American Journal of Plant Sciences》 2013年第1期7-10,共4页
Zingiber rubens Roxb., and Zingiber zerumbet (L.) Smith were collected respectively from Nghe An, Province and Ha Tinh, Province,Vietnam. The root essential oils were obtained by water distillation and analyzed by Gas... Zingiber rubens Roxb., and Zingiber zerumbet (L.) Smith were collected respectively from Nghe An, Province and Ha Tinh, Province,Vietnam. The root essential oils were obtained by water distillation and analyzed by Gas chromatography (GC) and Gas chromatography coupled with Mass spectrometry (GC-MS). The most abundant components of Z. rubens were (Z)-citral (30.1%), camphene (9.7%), β-phellandrene (7.5%) and 1,8-cineole (7.0%) and zingiberene (5.3%). The main oil constituents of Z. zerumbet were (Z)-citral (26.1%), camphene (16.3%), sabinene (14.6%), zingiberene (7.2%) and lavandulyl acetate (6.7%). This species has low zerumbone (1.2%) conten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ZINGIBER RUBENS ZINGIBER zerumbet root Essential oil (Z)-Citral Camphene SABINENE Zerumbone
下载PDF
Identification of Volatile Oil Components of Nardostachys jatamansi DC. Root and Rhizome,Herb
3
作者 Qian JIN Fang XIAO +2 位作者 Pei QUN Ying Li Yuan LIU 《Medicinal Plant》 CAS 2018年第2期11-15,21,共6页
[Objectives] Volatile oil components of traditional drug use site " root and rhizome" of N. jatamansi and herb were identified and contrasted,which aimed to provide the basis for rationally using wild N. jat... [Objectives] Volatile oil components of traditional drug use site " root and rhizome" of N. jatamansi and herb were identified and contrasted,which aimed to provide the basis for rationally using wild N. jatamansi resource. [Methods]Volatile oil components from different sites of N. jatamansi were identified and isolated by GC-MS. [Results] There were 56 kinds of volatile oil components from different sites of N. jatamansi,in which 39 components from herb of N. jatamansi,39 components from root and rhizome of N. jatamansi,and there were 22 common components. But 1 component in higher concentration had obvious difference. [Conclusions] The herb of N. jatamansi could not completely replace " root and rhizome" of N. jatamansi as the medicine,which was consistent with prior detection result of each physicochemical index from different sites of N. jatamansi. The research could provide the reference for making quality standard of N. jatamansi medicine and rational basis for its further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ardostachys jatamansi Volatile oil root and rhizome HERB Component identification
下载PDF
响应面-主成分分析法优化小酥肉糊料配方 被引量:4
4
作者 张璐 熊双丽 +2 位作者 李安林 熊得全 唐丹 《食品工业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33-141,共9页
为降低小酥肉油脂含量,本实验在小酥肉糊料基础配方中添入葛根粉,以感官评分、含水率、含油率、色差为指标,对油炸后小酥肉的品质进行单因素实验,结合响应面-主成分分析法优化小酥肉糊料配方。结果表明,以糊料总重为基准,小麦粉添加量20... 为降低小酥肉油脂含量,本实验在小酥肉糊料基础配方中添入葛根粉,以感官评分、含水率、含油率、色差为指标,对油炸后小酥肉的品质进行单因素实验,结合响应面-主成分分析法优化小酥肉糊料配方。结果表明,以糊料总重为基准,小麦粉添加量20%、葛根粉添加量4%、泡打粉添加量0.6%、水分添加量为59%时,感官评分为88,肉芯含水率为62.24%,含油率为4.38%,整体含水率为50.16%,含油率为14.22%,较未加葛根粉含水率提高了80.62%,含油率降低了61.46%,规范化综合得分为1.60,与预测的数值基本一致。该糊料配方对开发高营养、低脂油炸挂糊类产品有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配方 葛根 含油率 小酥肉 主成分分析
下载PDF
三种治疗方法治疗乳牙牙髓炎的临床疗效对比
5
作者 匙莹 陈晓文 +4 位作者 蒋斯 李晔 李晔 张浩军 陈伟璨 《现代科学仪器》 2024年第3期107-111,共5页
目的:对比三种方法治疗乳牙牙髓炎的临床疗效。方法:87例乳牙牙髓炎患儿分为采用干髓术、根管填充氧化锌丁香油糊剂、根管填充vitapex糊剂治疗的A组、B组、C组。结果:A组、B组、C组治疗后7d近期总有效率和随访1年后远期治疗成功率均呈... 目的:对比三种方法治疗乳牙牙髓炎的临床疗效。方法:87例乳牙牙髓炎患儿分为采用干髓术、根管填充氧化锌丁香油糊剂、根管填充vitapex糊剂治疗的A组、B组、C组。结果:A组、B组、C组治疗后7d近期总有效率和随访1年后远期治疗成功率均呈升高趋势;牙周脓肿改善时间、牙齿松动改善时间、牙槽骨吸收改善时间呈缩短趋势;治疗后7d龈沟液炎性因子水平、牙周情况指标呈降低趋势;治疗后7d、1个月疼痛评分呈降低趋势(P<0.05)。结论:与干髓术及根管填充氧化锌丁香油糊剂相比,采用根管填充vitapex糊剂治疗乳牙牙髓炎具有较好的近期和远期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牙髓炎 乳牙 干髓术 氧化锌丁香油 根管填充 VITAPEX糊剂
下载PDF
温郁金、温莪术和醋莪术的寒热药性及其7种挥发性成分的比较研究
6
作者 张海霞 宋肖桦 +5 位作者 李千 程水清 文佳 王璇 王旭星 李向日 《中医药学报》 CAS 2024年第4期40-48,共9页
目的:验证温郁金、温莪术和醋莪术的寒热药性,探究3者挥发油中7种挥发性成分与其寒热药性的相关性。方法: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挥发油并对其含有的7种挥发性成分的含量通过气相色谱法(GC法)进行测定,给予SD雄性大鼠灌服寒凉药构建胃寒... 目的:验证温郁金、温莪术和醋莪术的寒热药性,探究3者挥发油中7种挥发性成分与其寒热药性的相关性。方法: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挥发油并对其含有的7种挥发性成分的含量通过气相色谱法(GC法)进行测定,给予SD雄性大鼠灌服寒凉药构建胃寒实证模型,再分别给予热性药、寒性药、生莪术、醋莪术、生郁金的水煎液治疗。通过观测比较大鼠在造模和给药的全过程中体质量、肛温、进食量、大便粒数和质地的变化,比较温郁金、温莪术和醋莪术的寒热药性。结果:温莪术醋制前后7种挥发性成分的含量差异不明显;温莪术挥发油中1,8-桉叶素、樟脑、龙脑、吉马酮、莪术二酮的含量明显高于温郁金上述成分的含量(P<0.01)。温莪术的生品、醋制品对胃寒导致的腹泻治疗效果弱于热性药的治疗效果,温莪术的生品、醋制品表现为脾胃温性,温郁金的生品会加重腹泻,但致泻效果较寒性药致泻效果弱,温郁金表现为脾胃弱寒性。结论:1,8-桉叶素、樟脑、吉马酮、莪术二酮4种挥发性成分的药理作用与温热药作用一致,且其含量高低与温郁金、温莪术和醋莪术寒热药性变化一致,推测这4种挥发性成分可能是其发挥寒热药性的重要物质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温郁金 温莪术 挥发油 寒热药性
下载PDF
“三原三现”理念在“破窗效应”下的应用
7
作者 尹晓辉 《海洋工程装备与技术》 2024年第2期1-5,共5页
随着海上油气资源开发规模的扩大,油田管理工作也愈发重要。受制于地理位置、平台面积和海文气候的条件,海上油田基层管理面临着更大的挑战。海上油田设备往往长期服役,逐渐老化而难以更换,存在着管理问题中的“破窗效应”。针对管理难... 随着海上油气资源开发规模的扩大,油田管理工作也愈发重要。受制于地理位置、平台面积和海文气候的条件,海上油田基层管理面临着更大的挑战。海上油田设备往往长期服役,逐渐老化而难以更换,存在着管理问题中的“破窗效应”。针对管理难点,渤海某油田管理人员创新性地提出“三原三现”理念,并在一线开展基于“三原三现”理念应对现场“破窗效应”的管理提升活动,在设备设施、生产运营、人员教育、安全规范4个方面发力,夯实了油田一线安全生产生产管理的水平,有效改进了作业公司安全文化建设的效果。渤海某油田的管理提升活动为其余油田公司提高管理能力,减低管理成本,提供了有力的参考手段,具有较高的借鉴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上油田 破窗效应 基层管理 设备老化
下载PDF
北沙参茎叶和根中挥发油的提取与抗真菌活性研究
8
作者 杨震旻 李冰 +2 位作者 毛福英 郑玉光 赵云生 《中国药房》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1358-1362,共5页
目的探究北沙参茎叶和根中挥发油的提取工艺,解析北沙参茎叶和根中挥发油所含化学成分,并初步评价其体外抗真菌活性。方法以水蒸气蒸馏法为基础,通过单因素与正交实验优化北沙参茎叶和根中挥发油提取方法,利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 目的探究北沙参茎叶和根中挥发油的提取工艺,解析北沙参茎叶和根中挥发油所含化学成分,并初步评价其体外抗真菌活性。方法以水蒸气蒸馏法为基础,通过单因素与正交实验优化北沙参茎叶和根中挥发油提取方法,利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技术鉴定北沙参茎叶和根中挥发油所含化学成分并计算其相对百分含量。采用纸片扩散法测定北沙参茎叶和根中挥发油对茄病镰刀菌、半裸镰刀菌、尖孢镰刀菌、寄生曲霉和黄曲霉的抗真菌活性。结果北沙参最佳提取工艺为料液比1∶15,蒸馏时间5 h,KCl浓度15%。从北沙参茎叶挥发油中鉴定出11种成分,根挥发油中共鉴定出8种成分。人参炔醇为北沙参茎叶挥发油和根挥发油的共有成分,其在茎叶中的含量为38.21%,根中的含量为74.02%。北沙参茎叶挥发油和根挥发油对茄病镰刀菌、半裸镰刀菌、尖孢镰刀菌、寄生曲霉和黄曲霉均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以茎叶挥发油较强。结论北沙参茎叶挥发油和根挥发油的化学成分差异明显,但二者均具有一定的体外抗真菌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沙参 挥发油 真菌 抗真菌活性 化学成分
下载PDF
青稞根边缘细胞的发育特性及其对密花香薷挥发油胁迫的响应 被引量:1
9
作者 周汐婕 肖云星 +1 位作者 谢雨思 马丹炜 《西南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1393-1399,共7页
【目的】探讨农作物青稞(Hordeum vulgare L.)根边缘细胞(Root border cells,RBCs)对挥发油的防御响应机制,为青藏高原农田生态系统农作物的保产增产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纯琼脂悬空气培养法,在研究青稞RBCs发育特性基础上,探讨青... 【目的】探讨农作物青稞(Hordeum vulgare L.)根边缘细胞(Root border cells,RBCs)对挥发油的防御响应机制,为青藏高原农田生态系统农作物的保产增产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纯琼脂悬空气培养法,在研究青稞RBCs发育特性基础上,探讨青稞RBCs从细胞活性、粘胶层厚度、胞内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水平变化以及细胞死亡类型等方面对不同浓度密花香薷(Elsholtzia densa Benth.)挥发油的响应。【结果】青稞RBCs围绕根尖形成保护层,细胞形态呈圆形、弧形以及杆形,细胞长30~150μm,宽10~30μm;在5~40 mm根长范围内,青稞RBCs数量与根长呈正相关,在根长40 mm时达到峰值(1263个),此时RBCs数量为根长5 mm时的2.37倍;不同根长的RBCs存活率均维持在90%以上。经过密花香薷挥发油处理的青稞RBCs出现浅橘红色荧光,细胞核呈现橘红色荧光亮斑,RBCs活性丧失。随着挥发油处理浓度增加,青稞RBCs粘胶层厚度与细胞活性呈浓度依赖性变化;与对照相比,在最高浓度0.1μL/μL作用下,青稞RBCs粘胶层厚度增加1.64倍,细胞活性下降59.83%;同时,细胞内ROS水平呈上升趋势,在T3(0.06μL/μL)浓度处理下ROS相对荧光值达到最高(2.23);当挥发油和泛Caspase抑制剂Z-VAD-FMK共同作用时,由挥发油引起的细胞活性降低现象得以缓解,与未使用Z-VAD-FMK相比,细胞活性升高17.3%。【结论】青稞RBCs受到密花香薷挥发油胁迫后,通过增厚粘胶层抵御外界胁迫侵害,并产生ROS诱导细胞凋亡,从而缓解化感毒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稞 根边缘细胞发育 挥发油 化感胁迫响应
下载PDF
基于GC-MS和网络药理学探究茉莉花根挥发油镇静安神作用
10
作者 陈睿 潘小芳 +3 位作者 杨楠 霍丽妮 陈姎玲 梁天坚 《湖北农业科学》 2023年第11期84-91,96,共9页
基于GC-MS(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as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和网络药理学探究茉莉花(Jasminum sambac)根挥发油镇静安神的作用机制。利用GC-MS技术分析茉莉花根挥发油成分;借助TCMSP、Swiss Target Prediction等数据库筛选出... 基于GC-MS(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as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和网络药理学探究茉莉花(Jasminum sambac)根挥发油镇静安神的作用机制。利用GC-MS技术分析茉莉花根挥发油成分;借助TCMSP、Swiss Target Prediction等数据库筛选出潜在靶点,再通过CTD(http://ctdbase.org/)数据库查询“insomnia”的相关靶点;利用Venny作图软件(https://bioinfogp.cnb.csic.es/tools/venny/index. html)取交集靶点,利用STRING数据库(https://string-db. org/cgi/input. pl)构建蛋白互作网络(Protein-protein interaction network,PPI),筛选核心作用靶点;利用Cytoscape 3.7.2软件绘制活性成分-靶点-通路网络图,经GO注释和KEGG富集分析预测主要靶点及信号通路;最后,利用分子对接软件SYBYL对主要活性成分与其核心靶点进行对接验证。结果表明,从茉莉花根中共鉴定23个化合物,筛选出12个活性成分,77个靶点。主要作用于CYP19A1、NCOA2、PTGS1、AR、SLC6A2、CA1等多个靶点,影响神经活性配体受体相互作用、癌症通路等多条信号通路,从而发挥作用。分子对接结果显示,大部分活性成分与其核心靶点结合性能较好,主要通过疏水键和氢键相互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茉莉花(Jasminum sambac) 挥发油 GC-MS(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 网络药理学 镇静安神作用
下载PDF
不同栽培模式对‘凤丹’牡丹籽油品质的影响
11
作者 张加强 朱开元 +2 位作者 周江华 许雯婷 刘慧春 《浙江林业科技》 2023年第3期55-61,共7页
以油用牡丹‘凤丹’Paeonia suffruticosa‘Fengdan’为研究对象,通过避雨和限根二种栽培模式,研究其对籽粒含油率和籽油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栽培条件下‘凤丹’籽粒含油率在28.60%~29.96%之间,避雨和限根栽培都有增加‘凤丹’籽... 以油用牡丹‘凤丹’Paeonia suffruticosa‘Fengdan’为研究对象,通过避雨和限根二种栽培模式,研究其对籽粒含油率和籽油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栽培条件下‘凤丹’籽粒含油率在28.60%~29.96%之间,避雨和限根栽培都有增加‘凤丹’籽粒含油率的趋势;避雨和限根栽培都能明显提高‘凤丹’籽油的品质,不仅能增加‘凤丹’籽油中的亚麻酸含量,还能增加酪氨酸和苯丙氨酸等重要氨基酸的相对含量,以及维生素E和微量元素镁的含量。综合试验结果发现,避雨栽培的整体效果优于限根栽培,在避雨处理中,以开花期避雨栽培(BY1-2)效果最佳;而在限根栽培处理中,以穴式限根栽培(XG1-3)效果最佳。相关性分析表明,‘凤丹’籽粒的含油率与粗蛋白含量呈极显著负相关、与籽油中的锌含量呈显著负相关;籽油中的亚麻酸含量与油酸、亚油酸含量呈显著或极显著负相关。本研究结果为优质油用牡丹的选育和栽培工作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用牡丹 避雨栽培 限根栽培 含油率 品质
下载PDF
Vitapex糊剂根管充填治疗牙髓牙周联合病变患者的效果
12
作者 陶媛 《中国民康医学》 2023年第14期55-58,共4页
目的:观察Vitapex糊剂根管充填治疗牙髓牙周联合病变患者的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8月至2020年2月该院收治的125例牙髓牙周联合病变患者进行前瞻性研究,按照抽签法将其分为对照组(62例)和观察组(63例)。两组均行根管充填治疗,对照组予以... 目的:观察Vitapex糊剂根管充填治疗牙髓牙周联合病变患者的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8月至2020年2月该院收治的125例牙髓牙周联合病变患者进行前瞻性研究,按照抽签法将其分为对照组(62例)和观察组(63例)。两组均行根管充填治疗,对照组予以氧化锌丁香油糊剂充填,观察组予以Vitapex糊剂充填,两组均治疗1个月,并随访2年。比较两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炎性因子[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IL-1β]水平、牙周相关指标[探诊深度(PD)、临床附着水平(CAL)、根尖周指数(PAI)]水平及根管治疗约诊间痛(EIAP)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5.24%(60/63),高于对照组的79.03%(49/6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IL-6、TNF-α、IL-1β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PD、CAL、PAI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EIAP发生率为14.29%(9/63),低于对照组的30.65%(19/6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Vitapex糊剂根管充填治疗牙髓牙周联合病变患者可提高治疗总有效率,降低炎性因子水平和EIAP发生率,改善牙周相关指标水平,效果优于氧化锌丁香油糊剂充填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VITAPEX糊剂 氧化锌丁香油糊剂 根管充填 牙髓牙周联合病变 炎性因子 约诊间痛
下载PDF
亚麻荠根系分泌物对胡麻和藜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的影响
13
作者 曹丽 刘杰 +2 位作者 张素梅 范天天 宋谦 《寒旱农业科学》 2023年第2期155-159,共5页
为了探究亚麻荠根系分泌物对胡麻和杂草藜的化感作用,采用水培法观察了亚麻荠根系分泌物对胡麻和藜种子萌发与幼苗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亚麻荠根系分泌物对胡麻和藜种子的萌发具有抑制作用,且抑制作用随着处理浓度的增加而增强。亚麻... 为了探究亚麻荠根系分泌物对胡麻和杂草藜的化感作用,采用水培法观察了亚麻荠根系分泌物对胡麻和藜种子萌发与幼苗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亚麻荠根系分泌物对胡麻和藜种子的萌发具有抑制作用,且抑制作用随着处理浓度的增加而增强。亚麻荠根系分泌物对胡麻根长、根鲜重、苗鲜重具有抑制作用,在低处理浓度时对胡麻苗高具有促进作用,在中、高处理浓度时抑制作用较小;对杂草藜幼苗生长具有抑制作用,但抑制作用较小。综合分析,亚麻荠根系分泌物在低处理浓度时对胡麻生长的抑制作用小于对藜的抑制作用,在中、高处理浓度时大于对藜的抑制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麻荠 胡麻 化感效应 根系分泌物
下载PDF
紫草油对创面组织修复及bFGF mRNA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34
14
作者 裴宪武 王坤正 +3 位作者 陈君长 党晓谦 时志斌 高登峰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0期892-894,共3页
目的通过观察创面组织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asic fibroblast growth factor,bFGF)mRNA的表达和创面愈合率,探讨紫草油促进创面愈合的分子生物学机制。方法对住院患者的皮肤创面用紫草油治疗为观察组,对照组用凡士林纱布治疗,观察两... 目的通过观察创面组织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asic fibroblast growth factor,bFGF)mRNA的表达和创面愈合率,探讨紫草油促进创面愈合的分子生物学机制。方法对住院患者的皮肤创面用紫草油治疗为观察组,对照组用凡士林纱布治疗,观察两组的创面愈合率。用RT-PCR方法观察两组创面组织的bFGF mRNA表达。结果两组创面组织均存在内源性bFGF mRNA基因表达,观察组创面组织bFGF基因表达在各个时段均明显超过对照组,灰密度值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创面愈合率与创面组织中bFGF mRNA基因表达程度相平行,而观察组的创面愈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在创面愈合的不同阶段中,作为内参的磷酸甘油醛脱氢酶(GAPDH)基因都有表达,并且各时段GAPDH基因表达量无显著变化(P>0·05)。结论紫草油对创面组织中bFGF有明显的促进作用,这可能是紫草油提高创面愈合率的机理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紫草油 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 创面 mRNA表达 创面组织 BFGF 组织修复 创面愈合率 分子生物学机制 factor
下载PDF
紫草油剂促进兔创面修复及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表达 被引量:33
15
作者 裴宪武 王坤正 +3 位作者 党晓谦 宋金辉 时志斌 高登峰 《中西医结合学报》 CAS 2006年第1期52-55,共4页
目的:通过观察创面修复过程中创面的组织学变化、创面愈合率以及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asic fibroblast growth factor,bFGF)的表达,探讨紫草油剂促进创面愈合的可能机制。方法:采用新西兰白兔制作皮肤创面模型,分为紫草油剂组和凡... 目的:通过观察创面修复过程中创面的组织学变化、创面愈合率以及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asic fibroblast growth factor,bFGF)的表达,探讨紫草油剂促进创面愈合的可能机制。方法:采用新西兰白兔制作皮肤创面模型,分为紫草油剂组和凡士林组,分别用紫草油剂和凡士林进行创面治疗。观察创面修复不同时期创面愈合率、组织形态学、电镜下超微结构的变化。采用Western blotting法观察bFGF的表达。结果:紫草油剂组创面愈合率高于凡士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紫草油剂组创面组织的成纤维细胞、胶原和毛细血管数较凡士林组明显增多。bFGF的表达在创面修复的各个时期均明显高于凡士林组。两组创面组织的灰度值比较有统计学差异。创面愈合率与创面组织中bFGF的表达呈平行关系。在创面修复的不同阶段,作为内参的β-actin都有表达且无明显变化。结论:紫草油剂可能是通过提高创面组织bFGF的表达,从而促进创面的修复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紫草油剂 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 创面 组织形态学
下载PDF
复方紫草油促进实验兔创面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及其基因的表达和组织学变化 被引量:20
16
作者 裴宪武 王坤正 +3 位作者 宋金辉 王强 时志斌 高登峰 《中国中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336-339,共4页
目的:通过观察不同创面的组织学变化、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asic fibroblast growth factor,bFGF)mRNA的表达和创面的愈合率来探讨紫草油促进创面愈合的分子生物学机制。方法:采用新西兰白兔制作背部皮肤缺损模型,共18只,将每侧的... 目的:通过观察不同创面的组织学变化、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asic fibroblast growth factor,bFGF)mRNA的表达和创面的愈合率来探讨紫草油促进创面愈合的分子生物学机制。方法:采用新西兰白兔制作背部皮肤缺损模型,共18只,将每侧的创面随机分为2组,复方紫草油组用紫草油对创面进行治疗,对照组用凡士林纱布治疗。用组织学、组织化学、电镜等方法观察创面的组织结构和愈合率、用Western-blot,RT-PCR方法观察2组的bFGF及其mRNA表达。结果:复方紫草油组和对照组的愈合率有显著性差异(P<0.05),复方紫草油组愈合率高。复方紫草油组创面的成纤维细胞,胶原和毛细血管比对照组多。bFGF及其基因表达在各个时段均明显超过对照组。创面组织中bFGF/-βactin灰密度值有显著性差异(P<0.05);创面愈合率与创面组织中bFGF及其基因表达程度相平行,在创面愈合的不同阶段中,作为内参的-βactin基因都有表达且无显著变化(P>0.05)。结论:在紫草油对创面愈合过程中bFGF有明显的促进作用,bFGF对创伤愈合具有重要的调节作用,紫草油可能是通过促进细胞分泌bFGF的增长来完成创面的修复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方紫草油 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 创面 组织学
下载PDF
紫草油促进创面愈合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表达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20
17
作者 王朝亮 黄素芳 +3 位作者 李海峰 孙雪生 王玉明 李剑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2008年第18期1687-1688,共2页
目的探讨紫草油促进创面愈合的分子学机制。方法115例皮肤创面感染患者分成两组:A组56例,创面应用紫草油换药,B组59例,创面消毒清创后凡士林纱布覆盖包扎,第3、7、14、21天应用免疫组化染色技术检测两组创面愈合过程中肉芽组织血管内皮... 目的探讨紫草油促进创面愈合的分子学机制。方法115例皮肤创面感染患者分成两组:A组56例,创面应用紫草油换药,B组59例,创面消毒清创后凡士林纱布覆盖包扎,第3、7、14、21天应用免疫组化染色技术检测两组创面愈合过程中肉芽组织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表达,并进行比较。结果两组疗效间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第3、7、14、21天时两组创面肉芽组织中VEGF阳性细胞数间差别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紫草油可以通过促进组织高表达VEGF加快创面愈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紫草油 创面愈合 VEGF
下载PDF
纳米羟基磷灰石与碘仿氧化锌丁香油糊剂在牙体牙髓病患者治疗中的应用对比
18
作者 张文曦 《四川生理科学杂志》 2023年第11期2072-2075,共4页
目的:对比纳米羟基磷灰石和碘仿氧化锌丁香油糊剂分别在牙体牙髓病患者根管治疗中的临床疗效,为根管治疗填充物的选择提供经验。方法:选取2020年1月至2021年1月在信阳市人民医院就诊的90例牙体牙髓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依照随机数字表法... 目的:对比纳米羟基磷灰石和碘仿氧化锌丁香油糊剂分别在牙体牙髓病患者根管治疗中的临床疗效,为根管治疗填充物的选择提供经验。方法:选取2020年1月至2021年1月在信阳市人民医院就诊的90例牙体牙髓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依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5例。两组患者均接受根管治疗,其中对照组采用碘仿氧化锌丁香油糊剂作为根管填充剂;观察组采用纳米羟基磷灰石作为根管填充剂。治疗完成后,对比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咀嚼能力、咬合力、牙龈指数(Gingival index,GI)、出血指数(Bleeding index,BI)、牙齿松动度(Toothmobility degree,TMD)等指标,观察两组治疗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咀嚼效率和咬合力数值明显较对照组高,GI、BI、TMD数值明显较对照组低(P<0.05);观察组满意、基本满意例数明显较对照组多,满意度明显较对照组高(P<0.05);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无明显差异(χ^(2)=0.809,P=0.368)。结论:相较于碘仿氧化锌丁香油糊剂,纳米羟基磷灰石更适合牙体牙髓病患者的治疗,可缓解患者的牙龈肿胀和疼痛,提高咀嚼效率,降低不良反应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牙体牙髓病 根管治疗 碘仿氧化锌丁香油糊剂 纳米羟基磷灰石
下载PDF
防风挥发油的提取工艺及抗氧化活性研究 被引量:17
19
作者 钟才宁 陈永辉 +3 位作者 杨再波 毛海立 孙成斌 邓维先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6期6795-6796,6810,共3页
[目的]寻求防风挥发油的最佳提取工艺,研究其抗氧化活性。[方法]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防风的挥发油,通过单因素试验和L9(34)正交实验,研究浸泡时间、加水量、提取时间对防风挥发油提取得率的影响以及提取防风挥发油的最佳工艺。[结果]... [目的]寻求防风挥发油的最佳提取工艺,研究其抗氧化活性。[方法]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防风的挥发油,通过单因素试验和L9(34)正交实验,研究浸泡时间、加水量、提取时间对防风挥发油提取得率的影响以及提取防风挥发油的最佳工艺。[结果]在防风挥发油的提取过程中,浸泡时间是影响防风挥发油提取率的最主要因素,其次是提取时间,最后是加水量。正交实验表明,防风挥发油的最佳提取工艺为:提取时间8 h、浸泡时间2 h、加水量700 ml,在此工艺条件下,防风挥发油的平均提取率为0.25%。用DPPH法对挥发油自由基进行清除率测定,获得清除率为45%。[结论]防风挥发油具有一定的自由基清除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防风 挥发油 正交实验 抗氧化活性
下载PDF
胡椒根挥发油的化学成分及其微量元素测定 被引量:24
20
作者 敖平 胡世林 赵安奎 《中国中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1期42-43,共2页
采用气质联用技术,从胡椒根挥发油中分离鉴定出22种化合物,其中以反式石竹烯为主,占512%。微量元素测定结果显示重金属含量均符合国家安全限量标准。
关键词 胡椒根 挥发油 微量元素 化学成分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