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改进LSTM在金沙江流域中长期径流预报研究
1
作者 袁旦 谭尧耕 +3 位作者 朱艳霞 高超 刘珂 董宁澎 《水利水电技术(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4年第S01期28-38,共11页
径流非平稳性及超参数率定容易陷入“维数灾”的问题限制了神经网络(Long Short-Term Memory,LSTM)在中长期径流预报中的应用,针对上述问题,采取“分解-预测-重构”的思路,在数据预处理阶段采用变分模态分解(Variational Mode Decomposi... 径流非平稳性及超参数率定容易陷入“维数灾”的问题限制了神经网络(Long Short-Term Memory,LSTM)在中长期径流预报中的应用,针对上述问题,采取“分解-预测-重构”的思路,在数据预处理阶段采用变分模态分解(Variational Mode Decomposition,VMD)进行分解重构,耦合PSO(Particle Swarm Optimization)、SSA(Sparrow Search Algorithm)优化算法长短期记忆神经网络(LSTM),构建VMD-PSO-LSTM、VMD-SSA-LSTM、VMD-LSTM和LSTM四类模型进行对比试验研究,并探讨时滞步长对预报精度的影响。将模型应用于金沙江流域石鼓水文站月平均径流预报:(1)VMD-PSO-LSTM预报精度略高于VMD-SSA-LSTM,其次是VMD-LSTM,最后是LSTM。VMD-PSO-LSTM预报成果的MAE、MAPE、NSE、QR、RMSE分别为160.4、0.135、0.949、0.811、252.8;VMD-PSO-LSTM预报成果评价指标MAE、MAPE和RMSE分别比LSTM模型减小53.92%、50.67%、55.86%;NSE、QR分别比LSTM模型提升28.34%、84.48%;(2)在一定范围内,时滞步长越大,MAE、MAPE和RMSE增大,NSE、QR下降。【结论】对径流时间序列预处理,能够降低时间序列的非平稳性;加入优化算法能够在超参数空间中寻找到较优超参数组合,使得LSTM拟合能力较强,同时保持一定的泛化能力,从而提高预报精度。此外,时滞步长是影响预报精度的重要因素,加入优化算法能降低模型对时滞步长的敏感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径流预报 VMD LSTM SSA 时滞步长
下载PDF
水文响应单元空间离散化及SWAT模型改进 被引量:22
2
作者 宁吉才 刘高焕 +1 位作者 刘庆生 谢传节 《水科学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14-20,共7页
水文响应单元(Hydrological Response Units,HRU)是SWAT模型模拟的基本单元,传统方法划分的水文响应单元在空间分布上不连续且难以确定其明确的空间位置,不能反映HRU间的相互作用和进行精确空间分析。利用GIS工具对土地利用和土壤类型... 水文响应单元(Hydrological Response Units,HRU)是SWAT模型模拟的基本单元,传统方法划分的水文响应单元在空间分布上不连续且难以确定其明确的空间位置,不能反映HRU间的相互作用和进行精确空间分析。利用GIS工具对土地利用和土壤类型数据进行概化处理,提出了HRU空间离散化的方法,实现了水文响应单元在空间上的准确定位。在此基础上,针对SWAT模型中同一子流域所有HRU采取相同延迟的弱点进行改进,并选择太湖地区西苕溪流域对改进的SWAT模型进行水文模拟验证。改进后,校正期港口站Nash效率系数ENS(Nash-Sut-cliffe Efficiency)从0.64提高到0.67,验证期ENS系数从0.70提高到0.76。研究表明:修正后的SWAT模型更能反映流域的水文特征,可以达到非常好的效果,考虑到HRU距离因素的径流延迟更为准确地刻画径流过程。实现HRU空间离散化将为模型改进和更小尺度的空间分析提供数据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WAT模型 水文响应单元 空间离散化 径流延迟 太湖地区
下载PDF
黑河下游径流量与额济纳绿洲NDVI的滞后模型 被引量:6
3
作者 葛晓光 薛博 +1 位作者 万力 胡伏生 《地理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900-904,共5页
将黑河下游年度均流量作为激励,将由NOAA/AVHRR卫星数据处理得到的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指标作为响应,建立起线性系统模型,从区域尺度模拟了额济纳绿洲植被发育相对于来水量的滞后过程。模型显示出,黑河来水对当年及后5 a的绿洲植被产生... 将黑河下游年度均流量作为激励,将由NOAA/AVHRR卫星数据处理得到的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指标作为响应,建立起线性系统模型,从区域尺度模拟了额济纳绿洲植被发育相对于来水量的滞后过程。模型显示出,黑河来水对当年及后5 a的绿洲植被产生显著影响,其中对次年影响最大,并逐年递减,6 a后滞后效应不明显。分析认为滞后效应受含水层、包气带结构、绿洲范围等物理与几何参数因素控制,是绿洲生态系统具有自维持功能的一个体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DVI 径流量 滞后作用 额济纳绿洲
下载PDF
山东药乡小流域降雨径流关系研究 被引量:7
4
作者 程甜甜 李赛 +1 位作者 张兴刚 张永涛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34-37,43,共5页
为掌握山东山丘区水土流失动态规律,选取泰安药乡小流域东沟集水区,以2013—2014年降雨、径流等实地观测数据为基础,利用相关分析、逐步回归方法探究降雨、径流变化规律及其相关关系。结果表明:药乡小流域东沟集水区的降雨具有明显的... 为掌握山东山丘区水土流失动态规律,选取泰安药乡小流域东沟集水区,以2013—2014年降雨、径流等实地观测数据为基础,利用相关分析、逐步回归方法探究降雨、径流变化规律及其相关关系。结果表明:药乡小流域东沟集水区的降雨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78.7%~92.6%的降雨集中在雨季(6—9月),年内分布极不均匀,侵蚀性降雨占总降雨的82%左右,且以大雨和暴雨为主。从雨型来看,2013年暴雨占当年降雨量的52.5%;2014年大雨和暴雨分别占降雨量的30.0%和38.1%。产流也集中在雨季,且呈周期性变化;降雨量与最大30min雨强、洪峰流量、总径流量都显著相关;产流的主控因子为降雨量、降雨历时、最大30min雨强;该流域径流对降雨的响应十分敏感,虽然径流量峰值滞后于降雨量峰值,但滞后时间较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流域 集水区 降雨径流 产流滞后 前期土壤含水量
下载PDF
温冰川冰内及冰下水系季节演化及其水文学分析 被引量:12
5
作者 刘巧 刘时银 《冰川冻土》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857-865,共9页
针对温冰川冰内及冰下水系(又称冰川排水系统)演化及其水力过程,回顾了我国20世纪90年代在典型温冰川海螺沟冰川开展钻孔试验及关于冰下河堵溃问题的水文学分析,主要从水文学角度,探讨了消融期温冰川冰内及冰下水系的演化过程及其在径... 针对温冰川冰内及冰下水系(又称冰川排水系统)演化及其水力过程,回顾了我国20世纪90年代在典型温冰川海螺沟冰川开展钻孔试验及关于冰下河堵溃问题的水文学分析,主要从水文学角度,探讨了消融期温冰川冰内及冰下水系的演化过程及其在径流过程曲线上的反映.利用径流-气温交叉相关分析方法,计算了海螺沟冰川2003—2005年逐日Q-T时滞,其季节变化在一定程度上指示了冰内及冰下水系季节演化过程及其水力状况,并针对典型时段,重点探讨了二者之间的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温冰川 冰内及冰下水系 排水系统 冰川径流 时滞 水文过程
下载PDF
气候变化对秦岭北坡径流过程的影响机制研究——以灞河流域为例 被引量:12
6
作者 胡胜 邱海军 +5 位作者 宋进喜 马舒悦 杨冬冬 裴艳茜 杨文璐 曹明明 《干旱区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967-978,共12页
综合运用距平分析、连续小波变换(CWT)、交叉小波变换(XWT)、小波相干(WTC)和时滞相关性分析等方法对秦岭北坡灞河流域径流与六大气象因子进行了多尺度分析。结果表明:水文气象因子在不同时频域中存在1~4个显著性周期,且都能通过95%置... 综合运用距平分析、连续小波变换(CWT)、交叉小波变换(XWT)、小波相干(WTC)和时滞相关性分析等方法对秦岭北坡灞河流域径流与六大气象因子进行了多尺度分析。结果表明:水文气象因子在不同时频域中存在1~4个显著性周期,且都能通过95%置信水平检验;太阳黑子数8~11.4 a的显著性周期对同时间尺度年均SOI和年均MEI的连续小波能量谱具有明显的影响;交叉小波变换和小波相干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在识别水文和气象要素的共振周期、相位角变化、丰枯阶段转换、时滞性、相关性、突变与显著性检验等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同期降水是灞河流域径流形成和变化的控制性因素,年均太阳黑子数的影响作用微乎其微,月均流量滞后月均AOI 0个月或8~9个月时的相关系数绝对值达到最大,滞后月均SOI 2个月或7~8个月达到最大,滞后月均MEI 6~8个月达到最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变化 径流过程 交叉小波变换 小波相干 时滞相关性 秦岭
下载PDF
黄土区人类活动影响下的产汇流模拟研究 被引量:7
7
作者 池宸星 郝振纯 +1 位作者 王玲 胡健伟 《地理科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101-108,共8页
日益频繁的人类活动改变了流域下垫面条件,对流域产汇流产生很大的影响。本文以黄河中游典型支流岔巴沟为研究区域.提出利用基于DEM的分布式水文模拟技术.探讨流域人类活动过程中的产汇流模拟,避免了经验公式的概化和由此引起的局限。... 日益频繁的人类活动改变了流域下垫面条件,对流域产汇流产生很大的影响。本文以黄河中游典型支流岔巴沟为研究区域.提出利用基于DEM的分布式水文模拟技术.探讨流域人类活动过程中的产汇流模拟,避免了经验公式的概化和由此引起的局限。模拟的结果证实了该方法的可行性。采用网格滞蓄的方法可以在子网格上体现人类活动引起的下垫面的变化及其对产汇流的影响,反映各个时期的产汇流条件,对降雨做出合理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类活动 分布式水文模型 产汇流 网格滞蓄法
下载PDF
淮河上游大坡岭流域土地利用方式变化引起的流域滞时变化 被引量:10
8
作者 周敏敏 瞿思敏 +1 位作者 石朋 王鸿杰 《河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100-106,共7页
以淮河上游大坡岭子流域(简称大坡岭流域)为研究区域,基于研究区域1965—2009年间的26场单峰洪水,计算流域平均滞时。以1985年为界,比较土地利用变化前后流域平均滞时的变化,并计算不同降雨量级的流域平均滞时,分析滞时与径流深和洪峰... 以淮河上游大坡岭子流域(简称大坡岭流域)为研究区域,基于研究区域1965—2009年间的26场单峰洪水,计算流域平均滞时。以1985年为界,比较土地利用变化前后流域平均滞时的变化,并计算不同降雨量级的流域平均滞时,分析滞时与径流深和洪峰流量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土地利用变化引起的流域平均滞时变化很大;除了降雨形心到洪峰流量的时间TLPC在土地利用变化之后减少外(从9.98 h减少为5.26 h),另外3种滞时,降雨形心到流量过程线形心的时间TLC、降雨开始到洪峰流量的时间TLP和最大降雨强度到洪峰流量的时间TLPP均增大(分别从21.32 h、34.64 h、10.00 h增加到26.77 h、35.08 h、11.50 h)。大坡岭流域土地利用变化前后以及整个时期4种滞时和降雨量级存在一定联系,与径流深及洪峰流量无相关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域水文过程 流域平均滞时 降雨强度 径流深 洪峰流量 土地利用方式 淮河上游大坡岭流域
下载PDF
洮儿河上游径流时序变化特征分析 被引量:3
9
作者 张艳红 张树文 《水文》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46-49,共4页
干旱、半干旱地区河流径流对全球气候变化具有更高敏感性。主要位于内蒙古东北部半干旱、半湿润地区的洮儿河是本区域为数不多的河流,分析其径流的时序变化特征对研究本区域的全球气候变化响应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主要利用洮儿河上游索... 干旱、半干旱地区河流径流对全球气候变化具有更高敏感性。主要位于内蒙古东北部半干旱、半湿润地区的洮儿河是本区域为数不多的河流,分析其径流的时序变化特征对研究本区域的全球气候变化响应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主要利用洮儿河上游索伦和察尔森两个代表性站点的近40年时间序列的逐日径流量资料,分别利用Kendall秩次检验,洪水频率和洪水滞时分析方法来分析洮儿河上游河流径流变化趋势、洪水频率和洪水滞时变化特征。结果如下:在过去40年内洮儿河上游径流量经历了下降-上升-下降的变化趋势,呈现平躺的S型,即可将其划分为1957~1972年的下降段、1972~1988年的上升段和1988~1997年的下降段。而通过Kendall秩次检验发现在相应的时段内两站的径流呈现显著性变化趋势。洪水频率分析表明,40年来洮儿河洪水发生频率有增加趋势,滞时分析结果则显示流域滞时时间呈减小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洪水频率 洪水滞时 径流变化特征 洮儿河上游
下载PDF
黑河上游天涝池流域生长季降雨和气温对河川径流的影响 被引量:2
10
作者 杨晓高 郝虎 +4 位作者 赵传燕 臧飞 安金玲 张茂军 张恒平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263-269,共7页
西北干旱区的水资源短缺问题日益突出,但黑河上游高寒山区河川径流相关的精确水文资料稀缺,开展观测和研究其变化规律尤为必要。选择黑河上游天涝池流域为研究区,通过逐日观测2016年、2017年、2019年生长季河川径流量、降雨量和气温数据... 西北干旱区的水资源短缺问题日益突出,但黑河上游高寒山区河川径流相关的精确水文资料稀缺,开展观测和研究其变化规律尤为必要。选择黑河上游天涝池流域为研究区,通过逐日观测2016年、2017年、2019年生长季河川径流量、降雨量和气温数据,采用相关分析和多元线性回归方法,分析了降雨和气温要素对河川径流的影响。结果表明:生长季内月均径流量明显滞后月均降雨量和月均温,三者均呈现出单峰变化趋势;河川径流对降雨的平均滞后时间约为7.5 d。生长季内月均降雨量、月均温与月均径流量的Pearson相关系数分别为0.69,0.87(p<0.01),拟合多元线性回归模型的R^(2)为0.772。研究显示该流域内降雨和气温较好地解释河川径流量的变化,结果可为黑河上游山区的河川径流响应过程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河流域 降雨 气温 河川径流 滞后时间
下载PDF
Seasonal evolution of the englacial and subglacial drainage systems of a temperate glacier revealed by hydrological analysis 被引量:3
11
作者 Qiao Liu ShiYin Liu 《Research in Cold and Arid Regions》 2010年第1期51-58,共8页
Englacial and subglacial drainage systems of temperate glaciers have a strong influence on glacier dynamics, glacier-induced floods, glacier-weathering processes, and runoff from glacierized drainage basins. Proglacia... Englacial and subglacial drainage systems of temperate glaciers have a strong influence on glacier dynamics, glacier-induced floods, glacier-weathering processes, and runoff from glacierized drainage basins. Proglacial discharge is partly controlled by the geometry of the glacial drainage network and by the process of producing meltwater. The glacial-drainage system of some alpine glaciers has been characterized using a model based on proglacial discharge analysis. In this paper, we apply cross-correlation analysis to hourly hydro-climatic data collected from China's Hailuogou Glacier, a typical temperate glacier in Mt. Gongga, to study the seasonal status changes of the englacial and subglacial drainage systems by discharge-temperature (Q-T) time lag analy-sis. During early ablation season (April-May) of 2003, 2004 and 2005, the change of englacial and subglacial drainage system usually leads several outburst flood events, which are also substantiated by observing the leakage of supraglacial pond and cre-vasses pond water during field works in April, 2008. At the end of ablation season (October-December), the glacial-drainage net-works become less hydro-efficient. Those events are evidenced by hourly hydro-process near the terminus of Hailuogou Glacier, and the analysis of Q-T time lags also can be a good indicator of those changes. However, more detailed observations or experi-ments, e.g. dye-tracing experiment and recording borehole water level variations, are necessary to describe the evolutionary status and processes of englacial and subglacial drainage systems evolution during ablation seas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lacier drainage system temperate glacier seasonal evolution time lag glacier runoff hydrologic process Hailuogou Glacier
下载PDF
低影响开发小区降雨径流的滞留与滞后效应 被引量:1
12
作者 银翼翔 秦华鹏 +2 位作者 余淑琦 郑妍妍 何康茂 《深圳大学学报(理工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142-151,共10页
为解决海绵城市建设中低影响开发(low impact development,LID)小区降雨径流滞后效应量化研究不足的问题,基于中国深圳市麻磡环保产业园内3种LID组合设施(停车场-雨水花园、屋面-高位生物滞留池-渗透铺装-植被草沟、屋面-高位生物滞留池... 为解决海绵城市建设中低影响开发(low impact development,LID)小区降雨径流滞后效应量化研究不足的问题,基于中国深圳市麻磡环保产业园内3种LID组合设施(停车场-雨水花园、屋面-高位生物滞留池-渗透铺装-植被草沟、屋面-高位生物滞留池-渗透铺装-植被草沟-雨水花园)的降雨径流连续观测数据,系统评估了LID对径流的滞留和滞后效应,分析了LID设施组合和降雨特征等对滞留和滞后效应的影响.结果表明,LID可滞留75.0%~86.5%的降雨量,且在累计滞留降雨量达到2.2~9.9 mm后才开始产流;相对于降雨过程,LID产流的结束时间、质心位置和峰值位置分别滞后100~115、30~68和13~34min;LID设施的串联有助于提高径流滞后效应;随着雨前干旱时间延长,LID开始产流时对应的累计雨量增加;随着降雨量或降雨历时的增加,产流停止时间和质心位置的滞后效应增强;而降雨强度越小、峰值越靠前,峰值位置的滞后效应越强.研究结果有助于提高LID对降雨径流滞后效应的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雨水 海绵城市 低影响开发 径流 滞留效应 滞后效应
下载PDF
松辽高平原地下水年龄——公主岭附近同位素水文地质剖面研究 被引量:1
13
作者 马明章 《吉林地质》 1993年第3期46-52,共7页
本文运用稳定同位素δD、δ^(13)O阐述了公主岭一带地下水成因,并根据水文地质条件和稳定同位素混合模型,采用放射性同位素~3H、^(14)C计算出地下水在含水层中平均滞留年龄。通过分析,对天然状态下和长期开采条件下地下水循环周期也提... 本文运用稳定同位素δD、δ^(13)O阐述了公主岭一带地下水成因,并根据水文地质条件和稳定同位素混合模型,采用放射性同位素~3H、^(14)C计算出地下水在含水层中平均滞留年龄。通过分析,对天然状态下和长期开采条件下地下水循环周期也提出了新认识。因此,公主岭一带地下水同位素年龄的研究,对山前高平原各城镇开辟供水水源地具有重要的生产实践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下水 水文地质 同位素 年龄
下载PDF
耕作措施对土壤入渗产流影响的实验研究
14
作者 朱淑环 周光涛 《新疆环境保护》 2012年第2期37-41,共5页
采用人工模拟降雨和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黄土区不同耕作措施对降雨入渗的影响。结果表明:①不同耕作管理措施对降雨入渗的影响效用不同,在相同雨强和坡度下,降雨入渗速率表现为:耙耱地>人工掏挖>直线坡,在中小雨强和较短... 采用人工模拟降雨和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黄土区不同耕作措施对降雨入渗的影响。结果表明:①不同耕作管理措施对降雨入渗的影响效用不同,在相同雨强和坡度下,降雨入渗速率表现为:耙耱地>人工掏挖>直线坡,在中小雨强和较短滞后情况下,这种情况表现更为显著;②不同耕作管理措施对降雨产流的影响效用不同,在相同雨强和坡度下,产流滞后表现为:耙耱地>人工掏挖>直线坡,在中小雨强和较短滞后情况下,这种情况表现更为显著;③根据水量平衡原理,得出了不同耕作管理措施不同坡度下入渗及产流滞后随雨强的变化关系式。上述结果为黄土高原坡耕地水土流失的治理和管理,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作措施 入渗 产流滞后 坡耕地
下载PDF
黄河源径流演变特征及其对降水的响应 被引量:25
15
作者 刘希胜 李其江 +2 位作者 段水强 李燕 蔡宜晴 《中国沙漠》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1721-1730,共10页
采用1960—2012年黄河源径流、降水数据,以过程线法、集中度和集中期等方法分析黄河沿以上、黄河沿-吉迈、吉迈-玛曲、玛曲-唐乃亥等4个区段降水、径流的演变特征,并从降水的产流能力、时滞相关和集中期响应等角度分析径流对降水的响应... 采用1960—2012年黄河源径流、降水数据,以过程线法、集中度和集中期等方法分析黄河沿以上、黄河沿-吉迈、吉迈-玛曲、玛曲-唐乃亥等4个区段降水、径流的演变特征,并从降水的产流能力、时滞相关和集中期响应等角度分析径流对降水的响应。结果表明:黄河源径流汛期占比年际变化趋势自上游各区段呈不显著的增加—减少—增加—减少的特征。吉迈以上径流量年际变化呈不显著增加,吉迈以下呈减少趋势。各区段径流集中期均有不同程度的提前。下游径流集中期早于上游。黄河源汛期降水占比呈不显著下降趋势。4个区段自上游降水年际变化呈显著增加—显著增加—不显著减少—不显著增加的特征。降水的集中度分布较径流更为集中,且有不显著减少趋势。各区段降水的产流能力在20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中期出现弱化趋势,中上游在2005年左右降水的产流能力转为较分析时段初期有增强的趋势,而中下游一直较分析时段初期减小。不同区段年径流量与不同统计时段降水量的依存关系不同。黄河源玛曲以上径流相对于降水的集中期滞后天数呈不显著减少,玛曲-唐乃亥滞后天数略有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 径流 降水 响应 时滞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