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9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Rural-urban Migration, Rural Household Income and Local Geographical Contexts——A Case of Northwestern Guangxi, China 被引量:2
1
作者 YANG Chunyue LU Qi XIE Lishuang 《Chinese Geographical Science》 SCIE CSCD 2008年第1期17-23,共7页
This paper aims to examine New Economics of Labor Migration (NELM) in the northwestern Guangxi, China and investigate the relationships among rural-urban migration, rural household income and local geographical contex... This paper aims to examine New Economics of Labor Migration (NELM) in the northwestern Guangxi, China and investigate the relationships among rural-urban migration, rural household income and local geographical contexts. Stratified sampling and typical case study were adopted and 236 questionnaires were collected from four vil- lages, Daxin, Lixin, Longhe and Yongchang. We analyzed the rural-urban migration rate, household income and local geographical factors, focusing on the ratio of remittance income to total household income. Data descriptions and sta- tistical methods, such as Pearson Chi-square test, Contingency coefficient, Eta, Pearson correlation coefficient, t-test, multiple comparisons (LSD test, Tamhane T2, Dunnett T3 and Dunnet C test) were used. The results are as follows. Rural households’ income is diversified in survey villages so the motivation of rural-urban migration in the study area can be partly explained by NELM. The migration rate of households (the percentage of households with migrants in survey households) in survey villages varies from 50% to 86%, while the proportion of remittance income to house- hold income is in the range of 30% to 80%. In the village of Yongchang, with the least average arable land area per household, the remittance income plays a vital role in household income (80%). And the statistical findings show that the proportion is significantly and negatively correlated with arable land area per household. The conclusion is that di- rect effect of migration, i.e., the contribution of remittance to household income, is negatively correlated with the con- tribution of resources to local incom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村 城市 人口迁移 家庭收入 广西
下载PDF
中国情境下的乡村创业:一个研究框架的构建 被引量:1
2
作者 刘海建 李海燕 《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2-24,共13页
乡村创业是推进乡村产业振兴的关键抓手和实际切入点。“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创造的成功经验和实践范例,不仅成为一份中国式现代化的乡村样本,还为我国乡村创业研究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其中乡村情境是与创业活动紧密交互且不可剥离... 乡村创业是推进乡村产业振兴的关键抓手和实际切入点。“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创造的成功经验和实践范例,不仅成为一份中国式现代化的乡村样本,还为我国乡村创业研究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其中乡村情境是与创业活动紧密交互且不可剥离的要素,是实践和理论的研究焦点。通过梳理全球乡村创业研究脉络发现,异质性情境决定了乡村创业研究的侧重点,使不同区域开展的研究呈现发展不平衡且碎片化的特征。为推进我国乡村创业研究的内生理论发展,通过紧扣乡村创业活动与情境的互动这一核心特征,在梳理多维情境中乡村创业研究的基础上,构建中国情境下开展乡村创业研究的综合框架。该框架遵循资源依赖理论的逻辑,通过审视乡村情境各维度蕴含的资源,分析乡村创业同情境之间的资源依赖程度,强调最契合动态嵌入模式的选择。在时间、空间双重维度中,该嵌入模式的动态特征决定了乡村创业实现路径会不断演化甚至有双元嵌入融合的可能。结论进一步厘清了乡村创业的理论边界,有助于我国乡村创业研究的理论化和系统化发展,表明在学习“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所蕴含的发展理念、工作方法和推进机制时需要因地制宜,分类施策,以当地乡村情境为核心,合理编排相适配的资源,选择恰当的嵌入模式以促进当地产业有序、良性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振兴 乡村创业 乡村情境 资源依赖理论 内生理论 深度嵌入 广度嵌入
下载PDF
乡村医生队伍稳定性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以紧密型县域医共体为背景
3
作者 王昕怡 陈楚 《福建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2期38-42,72,共6页
为探讨紧密型县域医共体背景下乡村医生队伍稳定性现状及其影响因素,提高乡村医生队伍稳定性,对福建省三明市沙县区医共体内所有乡村医生进行问卷调查。对乡村医生队伍稳定性结果采用描述性分析,对影响乡村医生队伍稳定性的因素采用有... 为探讨紧密型县域医共体背景下乡村医生队伍稳定性现状及其影响因素,提高乡村医生队伍稳定性,对福建省三明市沙县区医共体内所有乡村医生进行问卷调查。对乡村医生队伍稳定性结果采用描述性分析,对影响乡村医生队伍稳定性的因素采用有序多分类logistic回归。共调查109名乡村医生,参与率为86.50%。发现乡村医生稳定性较好,平均7.715分(满分10分),乡村医生对绩效考核制度、公共卫生考核制度的满意度低,其均数分别是2.642和2.660分(满分5分)。影响乡村医生队伍稳定性的因素有年龄、待遇和职业成就感(P<0.05)。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实施背景下,多数乡村医生仍愿意留在本岗位。建议后期进一步补充乡村医生队伍的青年人才,加强待遇保障,关注乡村医生职业成就感,以增强乡村医生队伍的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医生 稳定性 紧密型县域医共体
下载PDF
城乡传播的问题域、内涵及意义
4
作者 丁凡 李麟学 《住宅科技》 2024年第6期40-45,共6页
城乡传播是城乡关系在传播学领域的反映,是城乡研究与传播学研究的创新交叉前沿领域,也是建筑学、城乡规划等与传播学、社会学等学科交叉的创新前沿方向,可提供一个全新的视角来看待城乡发展、互动及转型的问题。文章一方面对城市传播... 城乡传播是城乡关系在传播学领域的反映,是城乡研究与传播学研究的创新交叉前沿领域,也是建筑学、城乡规划等与传播学、社会学等学科交叉的创新前沿方向,可提供一个全新的视角来看待城乡发展、互动及转型的问题。文章一方面对城市传播、乡村传播与城乡传播之间的关系进行辨析,并基于与大众传播等传播学概念的比较,明确城乡传播的问题域;另一方面,探索城乡传播独特内涵,阐明城乡传播的独特意义及其时代语境,力图为城乡传播创新型交叉领域的研究搭建一个初步框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学科交叉 城乡传播 问题域 时代语境 价值取向
下载PDF
小房子与大背景——不同语境下的设计实践
5
作者 邹康 《建筑与文化》 2024年第2期52-53,共2页
这些年来,乡村建设项目实践与研究一直在延续。乡村振兴,美丽乡村行动成了当代建筑师活跃的实验场。民宿、驿站、便民设施等建筑类型让一批建筑师大展身手,建筑师下乡设计实践似乎成了这一代青年建筑师的必修课程。提到乡村,总是联想到... 这些年来,乡村建设项目实践与研究一直在延续。乡村振兴,美丽乡村行动成了当代建筑师活跃的实验场。民宿、驿站、便民设施等建筑类型让一批建筑师大展身手,建筑师下乡设计实践似乎成了这一代青年建筑师的必修课程。提到乡村,总是联想到自然与田园山色,除了田间劳作,还有村镇企业中的忙碌与嘈杂。在建筑稀疏的乡村环境中,新颖的建筑能够增加所在地段的识别性和活力,也能弥补一些功能空间上的缺失。一般情况下,这类建筑最大的背景是疏阔的乡村自然景色,当然也夹杂着乡村或乡镇的人文记忆。理解这种背景,体会其中的语境对设计创作有着很重要的作用。文章结合作者自身实践工作,通过两个不同背景的乡村驿站,分享设计过程中的思考与探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建 旅游驿站 语境 质感
下载PDF
国际语境下乡村文化遗产保护实践及启示
6
作者 卢富源 《城市建筑》 2024年第9期54-59,共6页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推进,乡村遗产的可持续发展面临巨大的挑战,众多承载着历史文化的乡村遗迹正遭受坍塌毁坏,传统的民俗文化活动日渐式微。乡村“城市化”“空心化”使得乡村文化遗产的价值开始淡出大众视野,且乡村生态保护和村落开发受...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推进,乡村遗产的可持续发展面临巨大的挑战,众多承载着历史文化的乡村遗迹正遭受坍塌毁坏,传统的民俗文化活动日渐式微。乡村“城市化”“空心化”使得乡村文化遗产的价值开始淡出大众视野,且乡村生态保护和村落开发受到严重的阻碍。文章基于对乡村文化遗产概念等的分析,比较了法国、英国、日本等国家对其分类和保护的异同。最后提出当前我国乡村文化遗产保护面临的问题及其在乡村振兴视角下的保护策略,以期对我国乡村文化遗产的保护有所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际语境 乡村文化遗产 类型特征 保护实践 乡村振兴
下载PDF
交叉学科发展的时代语境与乡村振兴学的构建研究
7
作者 王志章 杨平 《中国乡村振兴学》 2023年第2期61-86,共26页
交叉学科是科学技术和经济社会发展的产物,而许多重大研究成果则又是交叉学科的产物,具有多学科融合的显著特点,在回答和破解人类发展难题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和学术界的重视。乡村振兴作为新时代新征程国家重大战略部... 交叉学科是科学技术和经济社会发展的产物,而许多重大研究成果则又是交叉学科的产物,具有多学科融合的显著特点,在回答和破解人类发展难题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和学术界的重视。乡村振兴作为新时代新征程国家重大战略部署,涉及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等各个领域,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和统一的科学思想体系,单一学科无法实现研究目标,需要多学科的协同融合,故构建乡村振兴学已经成为中国学术界重要的时代命题。本文通过文献梳理、发展溯源等,回顾了交叉学科诞生与发展的时代语境,分析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与跨学科发展的演进逻辑,解析了乡村振兴学建构的时代背景,提出了乡村振兴学建构的历史使命,旨在抛砖引玉,吸引更多专家学者参与研究,贡献更多智慧,为构建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乡村振兴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更好地服务强国建设作出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交叉学科 时代语境 乡村振兴学
下载PDF
我国农村环境治理的历史变迁及政策脉络 被引量:1
8
作者 苏静 冯思祺 王尔媚 《黄河科技学院学报》 2023年第7期72-78,共7页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农村环境治理经历了环境问题初显下的政策探索与起步期、环境污染凸显下的政策调整与完善期、环境污染加剧下的政策转型与强化期、环境污染恶化下的政策深化与创新期四个典型的发展阶段。贯穿其中的转换逻辑是,农村...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农村环境治理经历了环境问题初显下的政策探索与起步期、环境污染凸显下的政策调整与完善期、环境污染加剧下的政策转型与强化期、环境污染恶化下的政策深化与创新期四个典型的发展阶段。贯穿其中的转换逻辑是,农村环境治理的角色定位从边缘到主角,制度设计从单一性到多样化,政策内容从零散化到系统性,政策主体从政府主导到多元共治,政策实施从碎片化到整体性,政策措施从粗放到精准。展望未来,我国农村环境治理依然存在诸多问题与挑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村环境治理 历史阶段 政策脉络 现实挑战
下载PDF
诗词文本价值路径下川西平原乡村景观意境图景构型研究 被引量:2
9
作者 王岩 李朝阳 黄艳 《家具与室内装饰》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6-11,共6页
川西地区乡村文明发源于古蜀时期,繁富兴盛富甲一方,拥有丰富的自然和人文景观资源,被誉为天府之国。该地区大量的现实主义山水田园诗勾勒出一幅有序、完整、原真、诗意栖居的乡村意境图景。本研究将以唐代川西地区山水田园诗词文本为载... 川西地区乡村文明发源于古蜀时期,繁富兴盛富甲一方,拥有丰富的自然和人文景观资源,被誉为天府之国。该地区大量的现实主义山水田园诗勾勒出一幅有序、完整、原真、诗意栖居的乡村意境图景。本研究将以唐代川西地区山水田园诗词文本为载体,探究乡村景观意象结构范式和景观意境构型机制为目标。文章将使用解释性混合方法研究,在定量阶段,搜集了近200首山水田园诗词文本作为定量数据,并利用文本挖掘技术进行数据处理,从中分析了以“竹居林盘”“百花潭水”“江川胜览”为典型的乡村意象,并试图验证了景观意象生成机制,即包含乡村景观意象感知对象、乡村景观意象格局、乡村景观感知路径、乡村景观意象感知特征组合的结构范式。定性阶段利用立意抽样的定性数据来解释定量结果,进一步验证川西地区乡村景观意境认知的整体图景。该研究以见微知著的视角提炼出宏观的乡村景观意境构型框架,为乡村人居环境场所精神的可持续性保护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诗词文本 乡村景观意象 乡村景观意境 混合方法
下载PDF
中国农村产业融合研究的发展脉络与演进趋势:一个文献计量分析视角 被引量:1
10
作者 耿刘利 夏岩磊 赵莹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1期76-86,共11页
推动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是新时代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激活乡村发展动能,促进乡村振兴的重要举措。选取中国知网(CNKI)核心期刊和CSSCI期刊论文作为研究数据,采用文献计量软件CiteSapce对我国农村产业融合研究进行可视化分析,得出结... 推动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是新时代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激活乡村发展动能,促进乡村振兴的重要举措。选取中国知网(CNKI)核心期刊和CSSCI期刊论文作为研究数据,采用文献计量软件CiteSapce对我国农村产业融合研究进行可视化分析,得出结论:农村产业融合经历了初步探索、快速发展和深化发展三个阶段;科研合作网络不够紧密,严重制约着该领域的深入研究与发展;研究形成了明显的聚类,研究热点动态变化受到国家政策驱动。后续研究应该继续紧跟国家政策,坚持问题导向,将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结合,注重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进行探索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村产业融合 发展脉络 共现 文献计量 乡村振兴
下载PDF
基于CiteSpace的中国农村人居环境研究脉络与展望 被引量:1
11
作者 郭淑华 蒋其发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23年第18期212-219,共8页
农村人居环境改善对我国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各方面建设影响重大。运用CiteSpace软件对中国知网(CNKI)收录的主题词为“农村人居环境”的3 397篇文献做可视化分析。结果表明,从时间序列来看,20年来中国农村人居环境研究可划分为起步阶段(2... 农村人居环境改善对我国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各方面建设影响重大。运用CiteSpace软件对中国知网(CNKI)收录的主题词为“农村人居环境”的3 397篇文献做可视化分析。结果表明,从时间序列来看,20年来中国农村人居环境研究可划分为起步阶段(2000—2005年)、调整阶段(2006—2017年)和高速发展阶段(2018—2021年)。从研究形式来看,大多数作者偏向于独立研究,作者之间、机构之间的跨学科合作有待加强。从研究内容来看,关联性较强,研究主题不断扩大且具有明显的政策导向型。今后,农村人居环境的研究中仍需要以乡村振兴战略为指导,夯实学科理论基础,丰富和细化研究问题,注重推进标准化体系建设、创新治理体系、激发农民主动性和完善人才培养机制等方面将会成为下一阶段的研究重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村人居环境 研究脉络 研究趋势 CITESPACE 可视化分析
下载PDF
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民大学生创新创业系统构建 被引量:1
12
作者 李冕 《继续教育研究》 2023年第9期28-31,共4页
构建农民大学生创新创业系统能够培养更多具有创业能力和创新个性的新型农民,提高我国国民综合素质。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让农民大学生创新创业系统构建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培养高素质农民大学生已经从传统的规模发展进入内涵式提... 构建农民大学生创新创业系统能够培养更多具有创业能力和创新个性的新型农民,提高我国国民综合素质。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让农民大学生创新创业系统构建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培养高素质农民大学生已经从传统的规模发展进入内涵式提升阶段。双创教育理念的提出进一步凸显创新动力的重要性。为此,开放大学要认真解读乡村振兴战略要求,积极构建科学系统完善的农民大学生创新创业系统,为高校大学生的创新创业创造新的模式,为我国全面实现乡村振兴提供对策和建议,助推我国现代农业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振兴背景 农民大学生 创新创业系统构建
下载PDF
乡村善治的内涵解析与水平测度研究——以云南省昌宁县田园镇为例
13
作者 张佳 王成 《湖南师范大学自然科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47-56,共10页
乡村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石,乡村善治既是一种治理理念也是一种治理方式,是乡村治理的理想状态。本文通过梳理乡村治理的历史文脉,结合我国乡村善治的新时代要求,从不同维度解析了乡村善治的内涵,据此建立指标体系,对云南省昌宁县田园镇... 乡村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石,乡村善治既是一种治理理念也是一种治理方式,是乡村治理的理想状态。本文通过梳理乡村治理的历史文脉,结合我国乡村善治的新时代要求,从不同维度解析了乡村善治的内涵,据此建立指标体系,对云南省昌宁县田园镇乡村善治水平进行测度,剖析其乡村善治水平并因地精准施策。研究表明:(1)领导组织、法制建设、村民自治、道德文化和矛盾纠纷5个维度组成了乡村善治的科学内涵;(2)田园镇总体上乡村善治水平较均衡,呈现出“北高南低、一轴两翼、三级分布”的空间格局,乡村外生秩序强势、内生秩序活力不足,表现为以外生秩序为主的优良状态;(3)基于五大维度障碍度分析将田园镇乡村善治水平划分单维度、双维度、多维度主导3种类型,据此提出差异化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治理 乡村善治 历史文脉 内涵解析 提升策略
下载PDF
中国乡村聚落研究发展特征与趋势--基于CiteSpace知识图谱的分析
14
作者 张荣天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3年第4期375-381,共7页
基于中国知网所收录的CSSCI、CSCD、北核学术期刊中乡村聚落的论文数据,采用CiteSpace可视化科学文献计量方法,对检索的文献主题、关键词等特征进行可视化分析;梳理我国乡村聚落研究论文的发文作者、研究议题及热点演化,并对未来我国乡... 基于中国知网所收录的CSSCI、CSCD、北核学术期刊中乡村聚落的论文数据,采用CiteSpace可视化科学文献计量方法,对检索的文献主题、关键词等特征进行可视化分析;梳理我国乡村聚落研究论文的发文作者、研究议题及热点演化,并对未来我国乡村聚落研究趋势进行展望。结果表明:①我国乡村聚落研究热度呈现持续增长态势,跨学科间合作研究较少,研究合作网络表现为作者的学缘关系。②我国乡村聚落研究可划分为初步探索(1982—2005)、快速发展(2006—2014)、服务战略(2015—至今)三大阶段,且每个阶段研究热点具有鲜明的时代性,与国家政策导向和社会需求关联密切。③围绕新时期乡村振兴战略和乡村高质量发展要求,立足于当前乡村聚落研究的本土化实践探索,未来我国乡村聚落研究亟需深化多学科交叉理论体系建设、强化新技术新方法的运用和助力服务乡村振兴战略需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聚落 知识图谱 发展脉络 热点演化
下载PDF
语境视域与乡村教师:乡村教师素质分析 被引量:17
15
作者 唐松林 邹芳 《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54-58,共5页
在"城市—现代"和"乡土—历史"两种不同的语境中,乡村教师分别被贴上了"低素质者"和"高素质者"的标签。前者虽然迫使乡村教师瞄准现代与未来世界的科学前沿,获取新知识与技能,提升自我现代品质... 在"城市—现代"和"乡土—历史"两种不同的语境中,乡村教师分别被贴上了"低素质者"和"高素质者"的标签。前者虽然迫使乡村教师瞄准现代与未来世界的科学前沿,获取新知识与技能,提升自我现代品质,但导致了其"低素质"、低社会地位、低社会责任感与低自信心的恶性循环;后者虽然存在乡村教师与现代文明隔膜的危险,但乡村教师可以头顶"高素质者"的光环,以中国乡土社会与文化精英的角色,安身立命,享受人生,服务社会。两种语境具有融通的可能性:抚慰生命是两种语境的交汇之点,回归内心是两种语境的融通之基,联结现代与乡土是两种语境的融通之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现代”语境 “乡土-历史”语境 乡村教师 教师素质
下载PDF
教育期望的户籍差异——基于四类儿童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22
16
作者 丁百仁 王毅杰 《教育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1-10,共10页
教育期望被证明能有效预测教育获得,是理解我国教育差距的重要维度。根据户籍的两种属性,本文区分本地城镇、本地农村、外地城镇和外地农村儿童,对比考察户籍是否及如何影响教育期望。基于2014年中国教育追踪调查数据发现,儿童教育期望... 教育期望被证明能有效预测教育获得,是理解我国教育差距的重要维度。根据户籍的两种属性,本文区分本地城镇、本地农村、外地城镇和外地农村儿童,对比考察户籍是否及如何影响教育期望。基于2014年中国教育追踪调查数据发现,儿童教育期望受到户籍的显著影响,主要表现为城乡差异,而非内外之别。学校和家庭环境是形塑当前教育期望分布格局的主要方式,其中,学校水平、学校氛围、父母参与以及家庭期望的作用明显。而且,相比之下,家庭环境的影响更为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育期望 城乡差异 学校环境 家庭环境
下载PDF
乡贤文化视角下非遗传承人的多维谱系论 被引量:17
17
作者 孙正国 熊浚 《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9年第2期9-16,共8页
中国非遗保护运动历经十余年,已从政策宣传的动员阶段进入到了传承发展的创新阶段,非遗传承人群研培计划正是这一阶段非遗保护的标志性方法。至此,如何理解非遗传承人的主体内涵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关键命题。从乡贤文化的视角,梳理非遗... 中国非遗保护运动历经十余年,已从政策宣传的动员阶段进入到了传承发展的创新阶段,非遗传承人群研培计划正是这一阶段非遗保护的标志性方法。至此,如何理解非遗传承人的主体内涵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关键命题。从乡贤文化的视角,梳理非遗传承人的文化传统与承继谱系,辩证非遗传承人概念的生活—职业—制度多维谱系:生活谱系的文化接受与文化传播主体,即文化传统中的一般人;职业谱系的具有较高地方知识修养的民间群体,即民间百工(艺人);制度谱系的优秀传统文化领域的精英代表,即国家命名的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在乡村文化建设的历史脉络中,非遗传承人的杰出代表就是中华文化传统的乡贤主体,他们以德、艺、业三位一体的卓越品格塑造乡风,在道德谱系、技能谱系和制度谱系三维系统中发挥着文化英雄的引领功能,继承传统,凝聚人心,建构本乡本土的知识体系和安居乐业的精神家园,在中国基层社会治理中形成了基础稳固、价值正义的"乡村文脉",他们赋予村落正统地位,是乡村生活意义的文化标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遗传承人 多维主体 乡贤文化 乡村文脉 三位一体
下载PDF
基于文脉的大尺度乡村地区发展空间对策研究——以湖州市南太湖特色村庄带发展规划为例 被引量:12
18
作者 赵霞 陶诗琦 汤芳菲 《城市规划》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1期9-19,共11页
我国城镇化发展迈入中后期阶段,城乡关系正在从城市主导向城乡互动、城乡统筹转型。乡村地区发展需要新的思路引领和新的技术工具支撑。本文以湖州市南太湖特色村庄带规划实践为例,初步探索了跨越县域行政单元、保留有较为完整的乡村历... 我国城镇化发展迈入中后期阶段,城乡关系正在从城市主导向城乡互动、城乡统筹转型。乡村地区发展需要新的思路引领和新的技术工具支撑。本文以湖州市南太湖特色村庄带规划实践为例,初步探索了跨越县域行政单元、保留有较为完整的乡村历史聚落和地域文化特征的大尺度乡村地区整体性空间规划方法。研究以文脉传承为主线,提出空间内涵认知和识别、空间魅力传承和复兴、空间布局统筹和管理三大核心对策。强调大尺度乡村地区的空间价值和特色主要体现在其整体空间结构和外部环境的发展关联、以及其自身各类空间要素的内在组织关系上。因此既要基于文脉传承开展有效的全域空间管理和特色呈现,又需要引导新的发展动力有序嵌入特色空间载体之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脉 大尺度乡村地区 空间对策 南太湖 溇港
下载PDF
返贫问题研究40年:脉络、特征与趋势 被引量:14
19
作者 李晓园 汤艳 《农林经济管理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812-821,共10页
如何破解并阻断返贫风险对于巩固脱贫成果,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1979年以来中国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CSSCI)返贫文献进行词频分析,将我国返贫研究分为以农村救济式扶贫研究为主、以农村开发式扶贫研究为主和以农村精准... 如何破解并阻断返贫风险对于巩固脱贫成果,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1979年以来中国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CSSCI)返贫文献进行词频分析,将我国返贫研究分为以农村救济式扶贫研究为主、以农村开发式扶贫研究为主和以农村精准脱贫研究为主3个阶段。研究表明:40年我国返贫研究呈现六大特征:文献呈波动上升趋势;研究者以西部最多,东部次之;研究主题聚集于主体、政策、产业和生态4个关键词;学科视角以经济管理为主;研究对象以政府和返贫户为主;研究方法多样以案例和量化分析为主。最后从深化返贫前因、返贫防治和预警机制、融入乡村振兴战略、互联网赋能返贫和加强返贫交叉学科等方面提出返贫研究的未来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返贫 脉络 特征 趋势 乡村振兴
下载PDF
儿童地理学视角下的留守儿童研究述评 被引量:6
20
作者 陈淳 肖润琦 +1 位作者 谷小容 吴乐慰 《热带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373-384,共12页
文章通过梳理在WOS(Web Of Science)核心数据集、谷歌学术、中国知网(CNKI)等平台筛选出的较高引用率、方法比较规范、与留守儿童主题相关性强的国内外文献159篇,从理论层面总结了儿童地理学研究的新转向:关注儿童与空间的关系,强调儿... 文章通过梳理在WOS(Web Of Science)核心数据集、谷歌学术、中国知网(CNKI)等平台筛选出的较高引用率、方法比较规范、与留守儿童主题相关性强的国内外文献159篇,从理论层面总结了儿童地理学研究的新转向:关注儿童与空间的关系,强调儿童在空间使用中的主体性,重视不同情境下儿童地理体验的差异性。并梳理了跨国迁移背景下留守儿童的3个研究主题:从空间视角探讨留守儿童的日常生活实践;从主体性出发探讨儿童在迁移链中的体验;在童年的差异性基础上讨论本土儿童的问题。同时从问题视角和积极视角分析了国内城乡迁移背景下留守儿童的研究主题,指出因现有研究范式中的经验主义和成人中心主义而存在的局限性。尝试勾勒出符合中国情境的留守儿童研究新范式,提出留守儿童的日常生活空间,留守儿童的能动性、异质性和多样性是国内留守儿童研究亟需关注的内容。呼吁学者采用历时和动态的研究设计,充分展现儿童如何理解、体验和应对复杂的流动背景下的日常生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儿童地理学 留守儿童 空间 主体性 城乡迁移 中国情境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