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Spatio-temporal Dynamic Patterns of Rural Area Development in Eastern Coastal China 被引量:4
1
作者 LIU Yansui WANG Guogang ZHANG Fugang 《Chinese Geographical Science》 SCIE CSCD 2013年第2期173-181,共9页
The aim of this study is to evaluate the current state of rural area development at the county level in the eastern coastal China. An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including 18 factors was developed, and a rural development... The aim of this study is to evaluate the current state of rural area development at the county level in the eastern coastal China. An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including 18 factors was developed, and a rural development index (RDI) was constructed to evaluate rural development state in 2000, 2004, and 2008. The quantitative evaluation indicated the following results. 1) This study derived four dominating components by means of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which can explain 78.2% of the total information, namely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input, the basic condition of agriculture, the comparative effectiveness of grain production, and the household′s own basic conditions. 2) Since the turn of the new millennium, the rural area in the eastern coastal China has experienced a rapid development in general. Well developed, developed, moderately developed and undeveloped rural areas respectively occupied 29.32%, 22.33%, 21.91%, and 10.51% in 2008. 3) The countryside had maintained a sound momentum of developing trend between 2000 and 2008, while the rural development in the eastern coastal China lacked sustainability. And 4) industrialization, urbanization, original economic basis, and location are four major driving forces of the disparity of rural area development in the eastern coastal China. Given these results, the strategies and policies for the improvement of each rural group were put forwar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ural area development rural development evaluation new countryside construction eastern coastal china
下载PDF
Eurasia Continental Bridge——An Important Link of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between China's Eastern,Central and Western Regions
2
作者 Zhao Ming Li Zhukun 《China's Foreign Trade》 1996年第10期42-42,共1页
The new Eurasia Continental Bridgeruns from East China to Central andWest China, crossing 11 provincesand regions, namely Jiangsu, Shandong,Hubei, Anhui, Shaanxi, Gansu, Shanxi,Sichuan, Qinghai, Xinjiang and Ningxia.T... The new Eurasia Continental Bridgeruns from East China to Central andWest China, crossing 11 provincesand regions, namely Jiangsu, Shandong,Hubei, Anhui, Shaanxi, Gansu, Shanxi,Sichuan, Qinghai, Xinjiang and Ningxia.The total area is 3.6 million sq km and thepopulation is about 300 million, accountingfor a third and a quarter of the whole countryrespectively. The area is very rich in naturalresources, so it is called an "Economic goldbelt" and "Gold corridor". Aerial remote-control survey indicates that along thecontinental bridge from Lianyungang to theAla Mountains within China’s boundar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rea In An Important Link of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between chinas eastern Central and Western regions Eurasia Continental Bridge
下载PDF
东部沿海地区农业结构变动特征及区域差异分析 被引量:18
3
作者 翟荣新 刘彦随 梁昊光 《人文地理》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72-75,66,共5页
2005年东部沿海地区农、林、牧、渔产值比重是49.5︰3.2︰29.7︰17.6,农业结构逐步得到优化。本文分析了农业结构系数与农民人均纯收入、人均GDP的关系,揭示了经济发达地区农业结构变动特征及其地域差异性,发现差异性主要表现在农业部... 2005年东部沿海地区农、林、牧、渔产值比重是49.5︰3.2︰29.7︰17.6,农业结构逐步得到优化。本文分析了农业结构系数与农民人均纯收入、人均GDP的关系,揭示了经济发达地区农业结构变动特征及其地域差异性,发现差异性主要表现在农业部门的变动趋势和农业结构的变化率;并根据比较优势理论,分析了地区间农业部门的比较优势,这也是未来区域农业结构优化布局的主要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结构 区域差异 东部沿海地区
下载PDF
东部沿海地区农村发展功能定位与生产要素整合模式探讨 被引量:14
4
作者 张富刚 刘彦随 张潆文 《农业现代化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1-5,共5页
东部沿海地区农业与农村发展进入了快速转型与升级的新阶段,现代农业、村庄整治、农村信息化建设成为新形势下沿海农业与农村发展的重要内容;与此同时,农业资源低效利用、农村环境污染、农村集体经济薄弱等一系列问题日益凸显。明确农... 东部沿海地区农业与农村发展进入了快速转型与升级的新阶段,现代农业、村庄整治、农村信息化建设成为新形势下沿海农业与农村发展的重要内容;与此同时,农业资源低效利用、农村环境污染、农村集体经济薄弱等一系列问题日益凸显。明确农村地域的粮食安全、经济安全、社会安全和生态安全功能定位,以农村生产要素整合为切入点,进而实施农村生产要素的空间整合(包括生态空间整合、生产空间整合和生活空间整合)、组织整合和产业整合,能够有效引领农村社会经济的有序健康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村发展功能 要素整合 新农村建设 东部沿海地区
下载PDF
中国东部沿海地区乡村转型发展与新农村建设 被引量:363
5
作者 刘彦随 《地理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563-570,共8页
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东部沿海地区工业化、城市化的快速发展,深刻地改变着广大农村地区,促使农村产业结构、就业结构与农业生产方式等发生巨大变化,乡村发展步入转型升级的新阶段。1978-2005年,沿海地区第一产业比重由23.3%降为7.9%... 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东部沿海地区工业化、城市化的快速发展,深刻地改变着广大农村地区,促使农村产业结构、就业结构与农业生产方式等发生巨大变化,乡村发展步入转型升级的新阶段。1978-2005年,沿海地区第一产业比重由23.3%降为7.9%,第三产业比重由19.8%升为40.5%,农业劳动力比重则由90.8%降为47.9%。模拟分析表明,沿海地区农业产值与农业就业份额仍将持续下降,2010年、2020年农业产值比重将降为8.0%和6.0%,农业劳动力比重将降为44.5%和32.2%。1990-2005年,沿海地区劳耕弹性系数为1.84,反映了农业劳动力的转移远快于耕地面积的减少,农业劳动力效益在稳步提高。同期,乡村人口由3.06亿人降为2.19亿人,而农村人均居住用地规模却在增大,未能实现农村人口转移与农村居民点的减少相挂钩。沿海地区新农村建设须遵循乡村转型发展规律,重在科学规划、分区推进,通过优化城乡用地、发展现代农业和农村特色经济,提升农村生产力,促进沿海城乡互动与协调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转型发展 农业结构 新农村建设 中国东部沿海地区
下载PDF
中国沿海地区城乡发展态势与土地利用优化研究 被引量:9
6
作者 刘彦随 卢艳霞 《重庆建筑大学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4-7,共4页
对沿海地区2010年、2020年两个时段的经济增长、建设用地需求进行预测与分析,提出了基准增长和高增长两种情景的城乡建设用地规模。其中高增长情景下的建设用地规模:2010年为1 056.9×104hm2,2020年为1 153.4×104hm2。1996~2... 对沿海地区2010年、2020年两个时段的经济增长、建设用地需求进行预测与分析,提出了基准增长和高增长两种情景的城乡建设用地规模。其中高增长情景下的建设用地规模:2010年为1 056.9×104hm2,2020年为1 153.4×104hm2。1996~2004年,东部沿海地区建设用地年均增量为17.45×104hm2,为了确保建设用地的最大规模不突破,需要通过盘活存量土地、加大农村宅基地整理力度,使建设用地挖潜比率2010年达到3.7%、2020年达到9.3%。最后,从保障沿海地区土地资源安全的高度,提出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和城乡土地优化利用的具体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乡协调发展 新农村建设 土地利用策略 东部沿海地区
下载PDF
中国农村金融发展的现状及地区差距--基于机构信贷的视角 被引量:3
7
作者 刘敏楼 宗颖 《经济经纬》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95-98,共4页
笔者采用金融相关比率、收入比、存贷差和存贷比等变量对我国各地区农村金融发展水平进行衡量和分析,结果显示:我国农村金融发展的地区不平衡虽然显著,但与全国总体金融发展相比,地区差距要小得多;农村金融目前仍然处于比较明显的抑制状... 笔者采用金融相关比率、收入比、存贷差和存贷比等变量对我国各地区农村金融发展水平进行衡量和分析,结果显示:我国农村金融发展的地区不平衡虽然显著,但与全国总体金融发展相比,地区差距要小得多;农村金融目前仍然处于比较明显的抑制状态,体现了政府的意志;经济发展水平并不是决定农村金融发展的唯一变量,政府因素、传统文化、社会资本等对农村金融的发展均有重要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农村金融发展 金融发展指标 地区差距
下载PDF
我国东南沿海地区农民工体育消费现状研究 被引量:10
8
作者 张学研 《浙江体育科学》 2007年第6期4-7,共4页
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逻辑分析法,对我国东南沿海地区14个城市的农民工的体育消费现状进行抽样调查分析。结果表明:收入的差异与体育消费之间存在较高的相关性,不同经济收入的群体体育消费各具特点;影响体育消费的... 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逻辑分析法,对我国东南沿海地区14个城市的农民工的体育消费现状进行抽样调查分析。结果表明:收入的差异与体育消费之间存在较高的相关性,不同经济收入的群体体育消费各具特点;影响体育消费的主要因素是工作累,休闲时间少;经济收入低,体育意识较弱;体育消费价格较高,免费场所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南沿海 农民工 体育活动 现状
下载PDF
我国东南沿海地区农民工体育锻炼的特征研究 被引量:1
9
作者 张学研 高燕华 楚继军 《福建体育科技》 2007年第4期1-4,共4页
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逻辑分析法,对我国东南沿海地区14个城市农民工参加体育锻炼的现状进行调查,总结其特点,进而提出对策建议。
关键词 东南沿海 农民工 体育锻炼
下载PDF
婚进东部沿海地区的西南少数民族妇女现状研究
10
作者 郑信哲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90-98,共9页
改革开放以来,西南地区的许多少数民族妇女以婚姻形式流迁至东部沿海地区。在以实地调查、系统、全面地了解和把握婚进东部沿海农村的西南少数民族妇女现状的基础上,探讨少数民族妇女的嫁入途径、原因及其在当地的适应情况,并指出她们... 改革开放以来,西南地区的许多少数民族妇女以婚姻形式流迁至东部沿海地区。在以实地调查、系统、全面地了解和把握婚进东部沿海农村的西南少数民族妇女现状的基础上,探讨少数民族妇女的嫁入途径、原因及其在当地的适应情况,并指出她们及其家庭面临的问题与困难,最后提出了相关的对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婚进 西南地区 少数民族妇女 东部沿海农村
下载PDF
基于DTR的中国东部沿海地区城市热岛强度定量估算 被引量:1
11
作者 林中立 徐涵秋 《福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839-845,共7页
为解决城市热岛效应研究中热岛强度定量计算的难点问题,将气象学上的温度日较差(diurnal temperature range,DTR)概念引入遥感城市热岛强度定量评估中,通过对热红外影像的日夜温度差计算,得到基于遥感的DTRMODIS.结果显示:DTRMODIS从200... 为解决城市热岛效应研究中热岛强度定量计算的难点问题,将气象学上的温度日较差(diurnal temperature range,DTR)概念引入遥感城市热岛强度定量评估中,通过对热红外影像的日夜温度差计算,得到基于遥感的DTRMODIS.结果显示:DTRMODIS从2001年的10.61℃减小至2013年的9.47℃,12年间缩减了1.14℃,表明中国东部沿海地区热岛强度不断增加.同时,利用基于气象站气温数据的DTRWS对DTRMODIS进行回归分析,揭示二者之间具有较显著的相关性,证明利用遥感热红外影像估算研究区DTR的可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TR 城市热岛强度 遥感 中国东部沿海
下载PDF
农村社会结构变迁四十年:1978-2018 被引量:47
12
作者 贺雪峰 《学习与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1期59-65,191,共8页
改革开放四十年来,中国农村社会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总体来讲,在东部沿海发达地区农村,村庄熟人社会产生了一个强有力的富人群体,这个富人群体使村庄社会结构形成了极化效应。在中西部地区农村,社会结构则保持了相对均质,一方面,中西... 改革开放四十年来,中国农村社会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总体来讲,在东部沿海发达地区农村,村庄熟人社会产生了一个强有力的富人群体,这个富人群体使村庄社会结构形成了极化效应。在中西部地区农村,社会结构则保持了相对均质,一方面,中西部地区农民进城,留下的农村获利机会形成了一个数量不大、但结构位置却极为重要的"中坚农民"群体;另一方面,农村家庭负担不重且相对年轻的老年人群体正在成为乡村建设的重要力量。因此,"中坚农民"和"负担不重的人"是理解当前中西部农村治理秩序的关键。同时,中西部农村开放性的结构既为农户逃离结构性力量提供了机会,但也使村庄由于社会结构均质化程度高而可能面临过度竞争,这种过度竞争的后果往往表现为严重的子辈对父辈的代际剥削。此外,限制城市资本下乡的政策,可以让进城失败的农民落叶归根,从而使农村成为中国现代化的稳定器与蓄水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改革开放 农村社会结构变迁 中西部地区农村 东部沿海地区农村 区域差异 城市化 经济分化
下载PDF
中国东部沿海县域农村经济增长的差异及其成因 被引量:16
13
作者 陈秧分 刘彦随 龙花楼 《经济地理》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7期1154-1159,共6页
基于东部沿海地区县域1980、1990、2000和2005年的农村发展数据,分析农村经济增长的差异特征,通过构建计量经济模型进一步揭示了农村经济增长的差异成因。结果显示:东部沿海整体及各省市内部农村经济增长区域差异趋于收敛,但省际的差异... 基于东部沿海地区县域1980、1990、2000和2005年的农村发展数据,分析农村经济增长的差异特征,通过构建计量经济模型进一步揭示了农村经济增长的差异成因。结果显示:东部沿海整体及各省市内部农村经济增长区域差异趋于收敛,但省际的差异逐年增大;平坦的地形有利于农村经济增长,区位条件影响经济增长的效应并不明显;农地资源丰度与农村经济增长水平存在负向关系,人力资本强化了农村经济增长差异;经济基础是决定农村发展地域差异的主要成因,产业非农化进一步扩大了区域差异;城市化对农村经济增长的效应并不显著,政策等社会因素的经济增长效应存在明显的阶段性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村经济增长 区域差异 影响因素 县域 东部沿海地区
原文传递
东部三大经济区城市流动人口的多维度社会融入及其地区差异 被引量:24
14
作者 夏贵芳 朱宇 +1 位作者 林李月 柯文前 《地理科学进展》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373-384,共12页
以流动人口集中的京津冀、长三角和珠三角三大经济区35个城市2012年流动人口动态监测数据为基础,采用均方差权值法,综合经济、社会、心理、制度和公共服务5个维度构建衡量流动人口社会融入的指标体系,在此基础上计算和比较了三大经济区... 以流动人口集中的京津冀、长三角和珠三角三大经济区35个城市2012年流动人口动态监测数据为基础,采用均方差权值法,综合经济、社会、心理、制度和公共服务5个维度构建衡量流动人口社会融入的指标体系,在此基础上计算和比较了三大经济区及其35个城市流动人口各维度社会融入指标和社会融入综合水平得分及其地区差异。研究结论显示,社会融入综合水平得分由高到低依次是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同一地区流动人口的融入状况在各个维度不均衡,京津冀地区流动人口社会维度的融入程度最高,制度维度融入程度最低;长三角地区流动人口的心理维度融入居前列,但社会维度融入位列最后;珠三角地区流动人口的社会维度融入程度最高,公共服务维度融入不足。此外,就整体而言,三大地区流动人口的工作强度大、交往对象固化于流动人口、在流入地长期居住意愿多数仍处于举棋不定的状态;三大地区都存在落实居住证/暂住证制度和流动人口享有城镇医保等方面较为薄弱等诸多问题并共同制约着流动人口真正融入流入城市。为此,需要在政策制定中予以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动人口 社会融入 地区差异 东部三大经济区
原文传递
我国东部沿海三大经济区区域经济的空间自相关分析 被引量:3
15
作者 陈逸 吴健平 《测绘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89-92,共4页
本文以我国东部沿海三大经济区域——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为研究对象,依据空间统计学的空间自相关方法,采用以高速公路里程数为影响因子改进的空间权重矩阵,以及全局和局部Moran I指数模型,通过ArcToolbox空间分析工具分析三大区域... 本文以我国东部沿海三大经济区域——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为研究对象,依据空间统计学的空间自相关方法,采用以高速公路里程数为影响因子改进的空间权重矩阵,以及全局和局部Moran I指数模型,通过ArcToolbox空间分析工具分析三大区域经济空间格局。研究结果表明,长三角与珠三角区域发展呈显著的空间正相关,长三角地区较之其他两地区发展最为成熟,发展极辐射大。同时地理环境对于区域经济发展作用明显,发展核心城市集中于沿江地区或平原地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沿海三大经济区 区域经济 空间自相关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