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人的可溶性L-selectin(sL-selectin)在杆状病毒载体系统中的表达与纯化
1
作者 胡萍 石必枝 吴兴中 《复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647-650,661,共5页
目的利用昆虫细胞杆状病毒系统表达人的重组可溶性L-型选择蛋白配体凝集素(human recombi-nant soluble L-selectin:sL-selectin),探索在真核细胞中高效表达人的重组可溶性L-型选择蛋白配体凝集素的新途径。方法将已经重组好的杆状病毒... 目的利用昆虫细胞杆状病毒系统表达人的重组可溶性L-型选择蛋白配体凝集素(human recombi-nant soluble L-selectin:sL-selectin),探索在真核细胞中高效表达人的重组可溶性L-型选择蛋白配体凝集素的新途径。方法将已经重组好的杆状病毒感染昆虫细胞,表达sL-选凝素于细胞培养上清,利用末端连接的ZZ-结构域(蛋白A来源的首尾相连的二聚化Z结构域)与IgG-琼脂糖-6的结合而分离纯化,通过SDS-PAGE鉴定分子量的大小,并用特异性抗体验证,另外通过重组的sL-选凝素与SMMC7721的黏附观察其活性。结果sL-选凝素可在昆虫细胞中表达,产物的分子量约为46 000,与人肝癌细胞SMMC7721的结合率可达70%。结论sL-选凝素可通过杆状病毒载体在昆虫细胞中有效表达,分离纯化后依然保持生理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型选择蛋白配体凝集素 杆状病毒 ZZ-结构域
下载PDF
急性脑梗死患者外周血sE-选择素、sL-选择素水平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2
作者 阎俊 周红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230-231,236,共3页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外周血sE-选择素、sL-选择素表达水平的变化、临床意义。方法:对3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技术(ELISA)定量测定发病<72h、7天时外周血血清sE-选择素、sL-选择素的表达水平,并与20例健康者作对照。...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外周血sE-选择素、sL-选择素表达水平的变化、临床意义。方法:对3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技术(ELISA)定量测定发病<72h、7天时外周血血清sE-选择素、sL-选择素的表达水平,并与20例健康者作对照。结果:发病<72h、7天时外周血sE-选择素的表达水平分别为(10.49±8.70)ng/ml、(5.74±4.40)ng/ml,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均P<0.01);且与发病<72h相比,发病7天时下降明显,其差异有显著性(P<0.01)。发病<72h、7天时外周血sL-选择素的表达水平分别为(4.29±2.22)ng/ml、(4.27±2.11)ng/ml,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均P<0.01);7天与<72h相比其表达水平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急性脑梗死时患者外周血sE-选择素表达上调而sL-选择素表达下调;它们可能参与了急性脑梗死的病理过程,对临床治疗有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脑梗死 酶联免疫吸附技术(ELISA) SE-SELECTIN sl-selectin
下载PDF
可溶性P-选择素(sP-选择素)在急性白血病中的检测及其意义
3
作者 马育华 李公祥 +1 位作者 杨爱 季海生 《医学检验与临床》 2003年第5期12-13,共2页
目的:测定急性白血病(AL)患者初诊和完全缓解期血清中可溶性P-选择素的浓度,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用ELISA法检测AL初诊患者32例,完全缓解患者28例,正常健康查体者20例血清中P-选择素的水平。结果:正常对照组的P-选择素浓度为255.4±... 目的:测定急性白血病(AL)患者初诊和完全缓解期血清中可溶性P-选择素的浓度,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用ELISA法检测AL初诊患者32例,完全缓解患者28例,正常健康查体者20例血清中P-选择素的水平。结果:正常对照组的P-选择素浓度为255.4±105.91ng/ml,初诊组为145.65±131.51ng/ml,完全缓解组为302.47±144.12ng/ml。初诊组与正常对照组及完全缓解组比较,P<0.01,有显著性差异;完全缓解组和正常对照组比较,P>0.05,无差异。结论:检测血清中P-选择素的浓度可用来评价治疗效果,监测疾病的复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选择 细胞粘附分子 急性白血病
下载PDF
血清可溶性L-选择素、sICAM-1、HBV DNA拷贝数及肝功能损害的相关性研究
4
作者 袁红 杨正林 +1 位作者 王文健 杨明清 《江西医学检验》 2000年第4期193-195,共3页
目的 探讨L-selectin(L-选择素)和ICAM-1(细胞间粘附分子-1)在乙型肝炎病毒感染造成肝功能损害过程中的作用.方法 定量检测42例乙型肝炎病人血清HBV DNA拷贝数、可溶性L-选择素(sL-selectin)、可溶性细胞间粘附分子-1(sICAM-1)... 目的 探讨L-selectin(L-选择素)和ICAM-1(细胞间粘附分子-1)在乙型肝炎病毒感染造成肝功能损害过程中的作用.方法 定量检测42例乙型肝炎病人血清HBV DNA拷贝数、可溶性L-选择素(sL-selectin)、可溶性细胞间粘附分子-1(sICAM-1)及肝功能相关生化指标,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2例DNA阴性和20例DNA阳性病人血清sL-selectin和sICAM-1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但DNA阴性组和阳性组之间的sL-selectin和sICAM-1水平均无显著差异(P>0.05);DNA拷贝数与sICAM-1水平呈负相关(r=-0.501,P<0.05);DNA拷贝数与肝功能损害呈负相关;42例乙肝病人的sL-selectin和sICAM-1水平均与肝功能损害呈不同程度的正相关.结论 L-selectin和ICAM-1均参与乙肝病毒感染后的肝功能损害过程,而血清中sL-selectin水平升高要早于sICAM-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型肝炎 HBV-DNA 肝功能损害 L-选择素 SICAM-1
下载PDF
缬沙坦对脓毒症大鼠的早期干预作用
5
作者 郭文璐 徐仑 《中国小儿急救医学》 CAS 2007年第6期523-526,共4页
目的探讨缬沙坦对脓毒症大鼠的早期干预作用。方法大鼠72只,随机分为4组:正常组、模型组、缬沙坦干预组、生理盐水对照组。每组分别于腹腔注射后2h、4h、8h三个时间点(T_2、T_4、T_8)进行相关检测。正常组仅予生理盐水3 mg/kg腹腔注射,... 目的探讨缬沙坦对脓毒症大鼠的早期干预作用。方法大鼠72只,随机分为4组:正常组、模型组、缬沙坦干预组、生理盐水对照组。每组分别于腹腔注射后2h、4h、8h三个时间点(T_2、T_4、T_8)进行相关检测。正常组仅予生理盐水3 mg/kg腹腔注射,模型组予腹腔注射脂多糖(LPS,3 mg/kg),缬沙坦干预组在腹腔注射LPS后10 min予缬沙坦(5 mg/kg)灌胃,生理盐水对照组在腹腔注射LPS后10 min予等量生理盐水灌胃。分别于腹腔注射LPS或生理盐水后相应时间点处死动物,取心脏血,采用ELISA法检测各组血清中肿瘤坏死因子(TNF)-α、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可溶性L-选择素(sL-seleetin)的浓度。结果大鼠腹腔注射LPS后,血清TNF-α、VEGF、sL-selectin的浓度均有明显升高。缬沙坦干预组与模型组各时间点相比,上述增高的细胞因子浓度显著降低(P<0.05)。结论缬沙坦能显著降低脓毒症大鼠增高的血清TNF-α、VEGF、sL-seleetin的浓度水平,通过减少炎症相关介质的释放、抑制白细胞活化、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等机制减轻机体的炎症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脓毒症 缬沙坦 肿瘤坏死因子-Α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可溶性L-选择素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