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血清sPTA1(CD226)在判别肾移植术后急性排斥反应中的作用 被引量:10
1
作者 李州利 石炳毅 +3 位作者 蔡明 周文强 贾卫 金伯泉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0期865-867,共3页
用夹心ELISA法测定肾移植患者血清sPTAP1水平。观察肾移植患者围手术期及急性排斥反应时血清可溶性血小板/T细胞活化抗原1(sPTA1,CD226)水平与排斥反应的相关性。结果显示,19例肾移植患者中经病理证实的排斥反应时sPTA1显著升高,经加... 用夹心ELISA法测定肾移植患者血清sPTAP1水平。观察肾移植患者围手术期及急性排斥反应时血清可溶性血小板/T细胞活化抗原1(sPTA1,CD226)水平与排斥反应的相关性。结果显示,19例肾移植患者中经病理证实的排斥反应时sPTA1显著升高,经加强免疫抑制剂治疗后,血清sPTA1下降,且sPTA1水平的变化早于临床症状表现。研究表明,sPTA1是一项较为可靠的判别和监测急性排斥反应的指标,与病理检查的结果有较好的一致性,可以作为移植物急性排斥反应的监测和预警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术后 肾移植 可溶性血小板 T细胞活化抗原 移植物排斥 夹心ELISA法
下载PDF
室间隔缺损的解剖分型及其临床意义 被引量:8
2
作者 王欣 廖崇先 +1 位作者 陈道中 付成国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3期235-237,共3页
目的:探讨室间隔缺损解剖分型的临床意义。方法:按照Soto的分类方法略加改进,将350例室间隔缺损分为4个解剖类型,并与其临床表现相对照。结果:350例室间隔缺损中,76%(266例)为膜周型,缺损均与室间隔膜部关连... 目的:探讨室间隔缺损解剖分型的临床意义。方法:按照Soto的分类方法略加改进,将350例室间隔缺损分为4个解剖类型,并与其临床表现相对照。结果:350例室间隔缺损中,76%(266例)为膜周型,缺损均与室间隔膜部关连;19.4%(68例)为干下型,位于肺动脉与主动脉相遇的左右瓣环下;0.9%(3例)为肌型,可见于肌部间隔的任何一处;3.7%(13例)为混合型,包括单个大型缺损涉及室间隔多个部位或同时出现两种以上的单个室间隔缺损。描述了各型室间隔缺损的主要临床征象。外科医生可据此选择合适的手术切口及手术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室间隔缺损 解剖分型 SOto
下载PDF
动脉干下型室间隔缺损继发主动脉瓣病变的长期随访 被引量:7
3
作者 李虹 梁平 +1 位作者 伦建成 张耀辉 《中华儿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0期596-599,共4页
目的 探讨动脉干下型室间隔缺损 (VSD)继发主动脉瓣脱垂 (AVP)及主动脉瓣返流(AR)发生和发展的自然进程及手术效果 ,提出本病在中国人群中的外科手术指征或时机。 方法收集 1975年 6月~ 1999年 10月在香港葛量洪医院诊治的动脉干下型... 目的 探讨动脉干下型室间隔缺损 (VSD)继发主动脉瓣脱垂 (AVP)及主动脉瓣返流(AR)发生和发展的自然进程及手术效果 ,提出本病在中国人群中的外科手术指征或时机。 方法收集 1975年 6月~ 1999年 10月在香港葛量洪医院诊治的动脉干下型VSD患者 2 10例 ,其中男 133例 ,女 77例 ;年龄 :4个月~ 30 7岁 (平均 12 2± 6 8岁 )。初诊年龄 :1天~ 13 5岁 (平均 2 5± 2 4岁 )。随访时间 :3 5个月~ 2 4 3年 (平均 8 6± 5 3年 )。所有临床、超声心动图、心血管造影及手术资料均做详尽的统计学分析。结果  2 10例干下型VSD患者中 ,75例 (36 % )因合并充血性心力衰竭需早期手术修补VSD ,术后无一例发生AVP或AR。随访无充血性心力衰竭的 135例患者中 ,99例 (73% )发生AVP ,其发生率在 1、5、10及 15岁分别为 8%、31%、6 6 %及 85 %。而在 99例AVP患者中 ,78例(79% )出现AR ,随访中 5 0 %的患者AR程度进行性加重 ,1年及 5年进展的速率分别为 19%及 6 6 %。继发主动脉瓣病变者VSD较大 (≥ 5mm) ,肺动脉压力正常 ,且左向右分流量不大。本组 46例 (2 2 % )因明显AVP或AR行外科手术治疗 ,其中单纯修补VSD 2 7例 ,修补VSD加瓣膜成形术 19例。术后随访 2个月~ 15 9年 (平均 5 7± 4 6年 ) ,5例单纯AVP均无AR?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室间隔缺损 主动脉瓣脱垂 主动脉瓣关闭不全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