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梧桐的象征意蕴考论 |
孙克诚
|
《青岛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02 |
8
|
|
2
|
唐诗对宋玉之接受论析 |
祁国宏
|
《东方论坛(青岛大学学报)》
|
2006 |
2
|
|
3
|
论中国古代悲秋诗词的审美价值 |
史荣丽
|
《陇东学院学报》
|
2009 |
2
|
|
4
|
《山居秋暝》中不该被轻视的“秋” |
罗浩刚
|
《新余学院学报》
|
2019 |
1
|
|
5
|
《韩国文集丛刊》中悲秋赋探析 |
王若明
赵玉霞
|
《长春大学学报》
|
2015 |
0 |
|
6
|
郁达夫悲秋心理背景下的文化乡愁 |
肖震山
|
《湖南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08 |
2
|
|
7
|
论子弟书《黛玉悲秋》的价值以及在《红楼梦》早期传播中的意义 |
张文恒
|
《中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2013 |
0 |
|
8
|
试析唐代感伤诗的生命意识 |
方晓枫
|
《韶关学院学报》
|
2017 |
0 |
|
9
|
浅析宋词中的“伤春”与“悲秋” |
程水龙
|
《安徽警官职业学院学报》
|
2004 |
0 |
|
10
|
中国现代文学中的生命意识与季节——从悲秋主题的继承和变异谈起 |
王立
李志
|
《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03 |
6
|
|
11
|
人生失路 行将何之——阮籍《咏怀诗》八十与屈原《悲回风》之比较 |
史国强
|
《新疆教育学院学报》
|
2006 |
0 |
|
12
|
中国古典诗词中的叹逝主题 |
左其福
|
《衡阳师范学院学报》
|
2004 |
0 |
|
13
|
伤春悲秋烛照下的两性思维——浅谈温庭筠、李煜词中的儿女情与风云气 |
沈丛丛
王建平
|
《乐山师范学院学报》
|
2015 |
1
|
|
14
|
宋玉《九辩》之悲秋意象 |
金翠
|
《鞍山师范学院学报》
|
2011 |
2
|
|
15
|
万般愁绪 更与谁人说——李博禅琵琶协奏《晚秋》音乐分析 |
汤扬
|
《皖西学院学报》
|
2022 |
2
|
|
16
|
宇宙图式与生命悲感——欧阳修《秋声赋》的文化阐释 |
瞿明刚
周婷
|
《浙江海洋学院学报(人文科学版)》
|
2009 |
0 |
|
17
|
论柳永的“宋玉情结” |
王丽煌
|
《闽西职业大学学报》
|
2005 |
2
|
|
18
|
从“春女善怀”到“秋士易感”——论柳永对宋玉《九辩》的接受 |
李青
|
《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11 |
0 |
|
19
|
试论《九辩》的悲秋主题 |
汤树德
|
《天津市财贸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
2011 |
0 |
|
20
|
中国古典诗词中的“悲秋”现象探源 |
林瑜娜
|
《成才之路》
|
2020 |
1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