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由礼成俗: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礼仪制度民间化与生活化
1
作者 胡芮 《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3期93-104,共12页
礼仪是中华文明的显著标识,也是中华民族文化自信与民族认同的精神渊薮。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认为礼仪制度具有“两面性”,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道德实践剔除了封建礼仪的落后成分,发展了传统礼仪形态,塑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礼仪制度。中国... 礼仪是中华文明的显著标识,也是中华民族文化自信与民族认同的精神渊薮。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认为礼仪制度具有“两面性”,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道德实践剔除了封建礼仪的落后成分,发展了传统礼仪形态,塑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礼仪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礼仪制度从本质、结构和功能上实现了个人道德与社会伦理的统一,体现出鲜明的科学性与人民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礼仪建设要打通国家主导和民间实践的双向互动机制,使之在“国家-社会-家庭-个人”的道德生活中落细落实,达到“由礼成俗”建构良好社会道德风尚的理想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主义礼仪 民间化 生活化 马克思主义伦理
下载PDF
世俗的王安忆——兼与张爱玲的比较 被引量:1
2
作者 邓如冰 《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96-101,共6页
本文从王安忆所提到的"世俗的张爱玲"的观点出发,指出王安忆本人的作品也具有"世俗"的特征,并在对两位作家的比较中,着重剖析王安忆的"世俗"特征的表现形式、深层意义和形成原因。本文认为,王安忆的"... 本文从王安忆所提到的"世俗的张爱玲"的观点出发,指出王安忆本人的作品也具有"世俗"的特征,并在对两位作家的比较中,着重剖析王安忆的"世俗"特征的表现形式、深层意义和形成原因。本文认为,王安忆的"世俗"表现为喜对家常生活形态的描绘,其深层原因是因为她拥有与张爱玲不同的世界观,她喜欢市井之趣,尊重市民精神,并能够从平常人生中找寻到生命的力量,这使她建构了一个与张爱玲的文本表面相似、内核却截然不同的审美世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世俗 家常 世界观 市井之趣 市民精神 大众关怀
下载PDF
“十七年”时期《人民日报》妇女媒介形象研究——新妇女的想象共同体 被引量:6
3
作者 韩敏 《山东女子学院学报》 2013年第6期61-67,共7页
新中国初期的各项政策与法律的实施改变了中国妇女的生活空间,这群从家庭空间走向社会空间的妇女普遍面临社会化的问题,以《人民日报》为核心的群众传播体系所建构的妇女媒介形象是她们进入社会生活的重要参考群体。以新闻框架为基本分... 新中国初期的各项政策与法律的实施改变了中国妇女的生活空间,这群从家庭空间走向社会空间的妇女普遍面临社会化的问题,以《人民日报》为核心的群众传播体系所建构的妇女媒介形象是她们进入社会生活的重要参考群体。以新闻框架为基本分析理论,梳理"十七年"时期《人民日报》所建构的妇女媒介形象,可以探寻以《人民日报》为代表的主流政治文化是如何生产新中国新的历史主体——新中国妇女的,同时也可以厘清主流政治文化关于女性媒介形象建构中突出与遮蔽的生产政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民日报》 媒介形象 想象共同体 “生活政治”
下载PDF
“泰州学派”体系化、理论化的扛鼎之作——评《泰州儒学研究》、《泰州三朝五儒思想概论》
4
作者 刘满华 吉四梅 《泰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5年第1期34-38,共5页
作为历史文化现象的泰州学派传承了数百年,却存在整体脉络不清楚、深度不够、内容分散等不足。张树俊专著《泰州儒学研究》、《泰州三朝五儒思想概论》理清了泰州文化历史与泰州学派的历史传承,深挖了泰州学派的理论内含,梳理了泰州学... 作为历史文化现象的泰州学派传承了数百年,却存在整体脉络不清楚、深度不够、内容分散等不足。张树俊专著《泰州儒学研究》、《泰州三朝五儒思想概论》理清了泰州文化历史与泰州学派的历史传承,深挖了泰州学派的理论内含,梳理了泰州学派的哲学思想脉络,使泰州学派的学术思想与学理逻辑体系化、理论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泰州学派 体系 王艮 王栋 王襞 百姓日用即道
下载PDF
日常生活的隐匿与浮现——建国初期文学非生活化书写与新时期文学叙事转向
5
作者 马玲丽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 CSSCI 2017年第4期99-103,共5页
丰富而复杂的日常生活是小说叙事的源泉。但在建国初期的文学中,对日常生活不重视,非生活化特征明显。日常生活的缺席导致了文学创作的危机。新时期文学则是在对日常生活的重新认识中回归自身的。文学对日常生活的态度与现代性追求有关。
关键词 日常生活 建国初期文学 转向
下载PDF
飞入寻常百姓家?——对“日常生活审美化”的再思考
6
作者 赵思奇 《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8年第4期40-43,共4页
近年来,一些学者针对世纪之交中国社会转型的历史现实,以及与此潮流相呼应而出现的新的文化与文艺现象,提出"日常生活审美化"论题。有人称,进入20世纪,审美由于社会的发展开始降低姿态,所谓"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 近年来,一些学者针对世纪之交中国社会转型的历史现实,以及与此潮流相呼应而出现的新的文化与文艺现象,提出"日常生活审美化"论题。有人称,进入20世纪,审美由于社会的发展开始降低姿态,所谓"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这寻常百姓家到底是何种类型的百姓家?对于日常生活审美化论题在中国特定语境中的有效性需要双面分析,既要明确其存在的依据及合理性,也要考虑其解释当下中国审美现实问题所遭遇的尴尬,同时也要看到,审美的全面泛化存在着忽略生活本真和一定程度上造成价值真空的弊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常生活审美化 寻常百姓家 生活本真 价值真空
下载PDF
乡村民众日常生活内容“空心化”问题探究——基于关中西部地区的调查
7
作者 仵军智 《咸阳师范学院学报》 2016年第5期63-67,共5页
从经济生活内容、文化生活内容、人际交往活动内容等方面分析了当下乡村社会民众日常生活内容"空心化"的问题,认为在经济转型背景下深化改革在对传统乡村生活秩序和生活内容解构的同时,应该更加关注乡村民众主体地位,为乡村... 从经济生活内容、文化生活内容、人际交往活动内容等方面分析了当下乡村社会民众日常生活内容"空心化"的问题,认为在经济转型背景下深化改革在对传统乡村生活秩序和生活内容解构的同时,应该更加关注乡村民众主体地位,为乡村民众日常生活赋予新的内容,将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的各项精神落到实处,进一步完善城镇化健康发展机制体制,丰富乡村民众日常生活内容,构建和谐乡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社会 民众日常生活 空心化 农民身份
下载PDF
论杜诗的"故国平居有所思
8
作者 许德楠 《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年第2期105-109,共5页
"故国平居有所思"不等于"追忆故国平居"(陈寅恪语);"故国平居有所思"是杜甫全部诗格、人格的写照;以"乱离叙述"为诗、以人之欲求入诗,奠定了杜诗的不朽地位。
关键词 “故国平居有所思” 诗史“乱高叙述”
下载PDF
王艮“百姓日用即道”思想三特色 被引量:3
9
作者 王敬川 《保定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2004年第1期77-79,共3页
王艮关于“道的思想,打破长期以来“道是“君子之道的局囿,把“道立足于“百姓和“日用上,坚持自然人性论,赋予“道百姓物质生活欲求的内容,在此基础上,又从为学和功夫上对其作了特色鲜明的发挥。
关键词 王艮 泰州学派 学术思想 自然人性 自然功夫
下载PDF
王安忆上海题材小说与其日常生活意识的形成 被引量:1
10
作者 谢青 《陕西教育学院学报》 2006年第4期50-53,共4页
王安忆创作的一系列上海题材小说的特征表现为对上海市民日常生活意识的凸现。而王安忆创作之前的艺术体验,尤其是她的童年体验、孤独体验对王安忆的日常生活意识的形成有重大作用。
关键词 王安忆 日常生活意识 童年体验 孤独体验
下载PDF
论李卓吾《琵琶记》评点之伦理观念 被引量:1
11
作者 王玲玲 《文化艺术研究》 CSSCI 2020年第1期70-78,共9页
李卓吾《琵琶记》评点之伦理观念体现在忠孝和情性两方面。其“乃人常情”之忠孝观,以百姓利益为重,将侍亲置于忠君之上。其情性观对男女之情欲予以肯定,将夫妇之人伦与“行吾孝”并提。李卓吾之“孝”与“情”皆发于“率性之真”,肯定... 李卓吾《琵琶记》评点之伦理观念体现在忠孝和情性两方面。其“乃人常情”之忠孝观,以百姓利益为重,将侍亲置于忠君之上。其情性观对男女之情欲予以肯定,将夫妇之人伦与“行吾孝”并提。李卓吾之“孝”与“情”皆发于“率性之真”,肯定了晚明百姓对私欲的追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李卓吾 《琵琶记》 忠孝观 情性观 百姓日用 率性之真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