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63篇文章
< 1 2 1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Composite Sand Bodies Architecture of Deep-Water Turbidite Channels in the Niger Delta Basin 被引量:9
1
作者 LIN Yu WU Shenghe +4 位作者 WANG Xing LING Yun LU Yao ZHANG Jiajia YU Zhi 《Acta Geologica Sinica(English Edition)》 SCIE CAS CSCD 2014年第6期1822-1834,共13页
Deep-water turbidite channels have attracted much attention as a focused issue in petroleum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 Extensive studies have been performed on the architecture of turbidite channels, and most resear... Deep-water turbidite channels have attracted much attention as a focused issue in petroleum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 Extensive studies have been performed on the architecture of turbidite channels, and most researches have focused on their geometric shapes, sedimentary processes and controlling factors. However, little attention has been paid to the distribution patterns, distribution laws and quantitative studies of composite sand bodies of turbidite channels. Taken one slope area of the Niger Delta Basin as an example, this study conducted a semi-quantitative to quantitative analysis on architecture of composite sand bodies of turbidite channels based on cores, well logging and seismic surveys. It is shown that turbidite channel systems can be classified as confined and unconfined channel systems. For confined channel systems, the vertical evolution process involves four stages. The sinuosity of a channel system is controlled by slope, with a negative power function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m. When slope gradient reaches four degrees, the channel system is nearly straight. Based on the migration direction and migration amount of single channels within channel complexes, channel composite patterns can be divided into four classes(the lateral composite, en-echelon composite, swing composite and vertical composite) and several subclasses. Various channel composite patterns show specific distribution laws spatially. For meandering channel complexes at the middle-late evolution stage of confined channel systems, the lateral migration amongst single channels shows the features of integrity and succession. The sinuosity of single channels in the late period is greater than that in the early period, and cut-offs may occur locally when the sinuosity is larger than five degrees. This study provides a better understanding for the geological theory of deep-water sedimentary, and also improves exploitation benefits of this type of reservoir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urbidite channels composite sand bodies ARCHITECTURE Niger delta Basin quantitative relations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大牛地气田二叠系山西组砂体叠置模式及油气开发意义 被引量:1
2
作者 雷涛 莫松宇 +5 位作者 李晓慧 姜楠 朱朝彬 王桥 瞿雪姣 王佳 《岩性油气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47-159,共13页
河流相砂体储层构型对致密砂岩中相对优质储层的分布规律和天然气开发具有重要意义。通过野外地质剖面和钻井岩心观察,结合测井、录井和岩心分析测试资料,对鄂尔多斯盆地大牛地气田大12井区二叠系山西组致密砂岩的砂体构型要素、叠置模... 河流相砂体储层构型对致密砂岩中相对优质储层的分布规律和天然气开发具有重要意义。通过野外地质剖面和钻井岩心观察,结合测井、录井和岩心分析测试资料,对鄂尔多斯盆地大牛地气田大12井区二叠系山西组致密砂岩的砂体构型要素、叠置模式及油气开发意义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1)鄂尔多斯盆地大牛地气田大12井区二叠系山西组发育六级复合辫流带和五级单一辫流带,其中单一辫流带包括河床(分流河道)和河漫共2个四级构型单元,河道内单个心滩沉积包含有三级增生体和落淤层;(2)辫状河三角洲平原五级单一辫流带中的四级泛滥平原沉积较辫状河河漫沉积更加发育,辫状河心滩沉积中落淤层欠发育;(3)山西组上部山2-2亚段辫状河单一辫流带内砂体呈“河道-心滩”连续沉积,泥质不发育,砂体叠置程度高(多呈复合式叠置)、连通性好,优质储层多;(4)山西组中下部山1段和山2-1亚段三角洲平原沉积中,西部河道连片性好,砂体以复合式和侧拼式叠置样式为主,连通性和生产效果均较好,东部砂体多为孤立式和侧接式,砂体钻遇率低,单井产量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砂体构型 三角洲平原 辫状河 辫流带 山西组 二叠系 大12井区 大牛地气田 鄂尔多斯盆地
下载PDF
基于密井网和井间示踪剂资料的浅水三角洲单砂体沉积构型研究——以东营凹陷胜坨油田二区沙二段1-2砂组为例
3
作者 孙以德 刘常妮 +2 位作者 李浩男 许允杰 吴胜和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9-47,共9页
浅水三角洲分流河道和河口坝砂体平面上常呈连片状,难以准确划分其单砂体,限制了剩余油分布的精准预测,制约了油田采收率的进一步提高。基于岩心和测井等资料,借助密井网和井间示踪剂数据,系统表征东营凹陷胜坨油田二区沙二段1-2砂组浅... 浅水三角洲分流河道和河口坝砂体平面上常呈连片状,难以准确划分其单砂体,限制了剩余油分布的精准预测,制约了油田采收率的进一步提高。基于岩心和测井等资料,借助密井网和井间示踪剂数据,系统表征东营凹陷胜坨油田二区沙二段1-2砂组浅水三角洲单砂体沉积构型特征。研究结果表明:胜坨油田二区沙二段1-2砂组发育浅水三角洲沉积,包括浅水三角洲平原亚相和浅水三角洲前缘亚相,发育分流河道、溢岸、河口坝、滩坝等微相。浅水三角洲砂体划分为4个构型级次(5~8级),本次研究的单砂体属于8级构型单元。综合利用密井网和井间示踪剂数据,识别了单砂体的6种侧向接触样式:河道-溢岸-河道拼接式、河道-河道切叠式、滩坝-滩坝拼接式、河口坝-河口坝拼接式、坝上河道切割河口坝式和泥岩分隔式。井间示踪剂资料显示,坝上河道切割河口坝式侧向接触样式砂体连通性最好,其次为河道-河道切叠式、河口坝-河口坝拼接式和滩坝-滩坝拼接式,最差为河道-溢岸-河道拼接式。建立了研究区浅水三角洲单砂体沉积构型模式,其中浅水三角洲平原微相类型主要为分流河道和溢岸,单一分流河道砂体间接触样式主要有侧向切叠、侧向与溢岸砂体相连、垂向叠加和斜列叠加4类;浅水三角洲前缘微相类型主要为分流河道、河口坝和滩坝,单一河口坝砂体间接触样式有垂向叠加、侧向拼接、斜列叠加和泥岩分隔4类,单一滩坝砂体间有侧向拼接和垂向叠加2类样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浅水三角洲 砂体构型 密井网 示踪剂 东营凹陷
下载PDF
安塞油田黑山梁区长6油层组单砂体构型分析及平面展布特征
4
作者 马江波 冯纪慧 +3 位作者 李刚 韩彦斌 张寰萌 郭岭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018-1033,共16页
安塞油田黑山梁区块位于延安市安塞区,三叠系延长组长6油层组是其主力产油层。目前该区已进入注水开发阶段,但砂体展布、非均质性、砂体叠置规律等认识不清,导致开发过程中存在注水受效程度不均衡,整体水驱效果差等问题。为此,本次研究... 安塞油田黑山梁区块位于延安市安塞区,三叠系延长组长6油层组是其主力产油层。目前该区已进入注水开发阶段,但砂体展布、非均质性、砂体叠置规律等认识不清,导致开发过程中存在注水受效程度不均衡,整体水驱效果差等问题。为此,本次研究依托丰富的测井、录井资料,以及岩心、镜下薄片资料和分析测试数据,开展地层精细刻画、沉积微相、砂体平面分布及单砂体叠置规律的综合研究。结果表明:黑山梁地区长6时期主要发育三角洲前缘亚相,岩性以细粒长石砂岩为主,分选性中等-好,磨圆度中等,水下分流河道和分流间湾微相较为多见,河口坝微相发育较少;水下分流河道为优势相,砂岩分布广、厚度大,沿河道方向延伸,早期形成的河口坝由于波浪作用和分流河道侵蚀作用被破坏,河口坝无法保存完整,仅有部分痕迹。砂体类型包括水下分流河道砂和河口坝砂两种,单砂体垂向叠置可分为孤立型、叠加型和切叠型3种;侧向拼接样式可分为孤立式、对接式和侧切式3种。研究区内砂体沿北东-南西方向呈长条状展布,由于河道频繁摆动和分叉,砂体切叠现象明显,顺物源方向砂体连通性较好,垂直物源方向砂体被分流间湾泥隔开,砂体连通性较差,并结合生产动态数据,认为砂体连通程度越高,水驱动用效果越好。基于该研究成果建立了研究区曲流河三角洲沉积模式,为后期油藏完善注采井网、分层注水开发方案调整提供地质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曲流河三角洲 砂体构型 沉积模式 长6油层组 黑山梁区 安塞油田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延安地区山西组山2段浅水曲流河三角洲沉积模拟实验研究
5
作者 曹军 乔向阳 +7 位作者 贺永红 周进松 杜永慧 王玺童 田坤 赵子丹 朱耿博仑 罗顺社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685-1698,共14页
【目的】勘探实践表明,鄂尔多斯盆地东南部延安气田主力产气层山西组山2段砂体呈狭长条带状分布,与北部各大气田上古生界砂体大面积连片分布存在显著差异,厘清山西组山2段砂体成因机理对理解该区砂体分布规律具有重要意义。【方法】以... 【目的】勘探实践表明,鄂尔多斯盆地东南部延安气田主力产气层山西组山2段砂体呈狭长条带状分布,与北部各大气田上古生界砂体大面积连片分布存在显著差异,厘清山西组山2段砂体成因机理对理解该区砂体分布规律具有重要意义。【方法】以盆地东南部山西组山2段为地质原型,利用水槽沉积模拟实验探讨其砂体形成演化过程及控制因素。【结果与结论】平缓坡度与低水流强度是山2段分流河道呈低弯度曲流态的重要因素,水平面的变幅速率是控制山2段砂体纵向延伸的关键因素,砂体的大小及长宽比受岸线及流量变化控制,砂体整体的延伸距离及长宽比分别与水退的幅度和速率成正比。山西组沉积期,在水平面大幅度下降、岸线向湖区长距离迁移背景下,曲流河三角洲前缘砂体延伸较远距离;砂体叠置样式具有“垂向叠置”、“垂向切割”和“侧向迁移”的特征。该认识对山西组砂体分布预测和寻找优质储层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槽模拟实验 浅水曲流河三角洲 控砂机制 山2段 鄂尔多斯盆地
下载PDF
基于叠覆朵体模式的厚层三角洲前缘砂体精细刻画——以大庆油田杏六中区PⅠ油层组为例
6
作者 李卓奕 尹太举 《断块油气田》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77-85,共9页
为了厘清大庆油田杏六中区PⅠ油层组厚层三角洲前缘砂体的内部结构特征,为剩余油开发提供地质支撑,文中针对按照水下分流河道模式无法精细刻画目标砂体的问题,引入叠覆朵体模式,提出六步剖析法,依据密井网资料,对目标砂体的内部结构进... 为了厘清大庆油田杏六中区PⅠ油层组厚层三角洲前缘砂体的内部结构特征,为剩余油开发提供地质支撑,文中针对按照水下分流河道模式无法精细刻画目标砂体的问题,引入叠覆朵体模式,提出六步剖析法,依据密井网资料,对目标砂体的内部结构进行了精细刻画。结果表明:1)按照叠覆朵体模式,能够较清楚地刻画目标砂体的内部结构特征。2)运用六步剖析法(即确定标志层,划分等时地层单元;进行底拉平处理,认识等时地层单元内砂体的内部结构特征;识别较大的沉积界面,区分并追踪复合朵体;在复合朵体内识别单朵体,刻画其分布;分析朵体间接触关系,确定朵体间连通性;结合生产动态资料,验证剖析结果的正确性),对目标砂体的刻画结果打破了三角洲前缘砂体呈层状结构的传统认识。3)目标砂体内部可以以进积、退积特征划分为一系列的沉积复合朵体和单朵体。按照叠覆朵体模式,运用六步剖析法对砂体内部结构的刻画结果,避免了传统的基于相带的砂体结构剖析法中跨沉积时间单元所造成的对砂体内部结构认识的偏差,为剩余油分析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叠覆朵体 砂体内部结构 砂体连通性 三角洲前缘砂体 密井网区
下载PDF
一种薄互层条件下致密砂体展布地震综合预测的策略
7
作者 王团 《物探化探计算技术》 CAS 2024年第6期677-685,共9页
松辽盆地北部上白垩统高台子油层发育典型的致密砂岩储层,属于三角洲前缘沉积环境,该套地层从上至下有三套主力砂层组,每套砂层组均为砂泥岩薄互层,单层砂岩厚度超薄,一般为2 m~3 m。寻找区域内砂体比高的砂层组并刻画砂组内部单砂体空... 松辽盆地北部上白垩统高台子油层发育典型的致密砂岩储层,属于三角洲前缘沉积环境,该套地层从上至下有三套主力砂层组,每套砂层组均为砂泥岩薄互层,单层砂岩厚度超薄,一般为2 m~3 m。寻找区域内砂体比高的砂层组并刻画砂组内部单砂体空间分布是致密油勘探开发的关键所在。而常规属性分析及地震反演储层预测效果差、精度低,为此提出了针对性的地震综合预测策略,除地震资料保真高分辨率处理和岩石物理分析外,主要包括砂层组级的多属性融合砂地比预测技术以及单砂体级的相控地质统计学反演技术。具体工作流程为:第一在地震属性归一化基础上,利用聚类分析方法将地震属性划分为三大类,每类挑选相关性最高的地震属性进行多元线性拟合,建立砂层组级的多属性融合砂地比预测模型;第二利用统计分析手段建立井点先验信息与砂地比对应关系,建立砂地比先验信息约束的单砂体级的相控地质统计学反演方法。松辽盆地北部某区块应用实例表明,综合预测策略在评价砂层组级的砂体发育情况、刻画砂层组内部薄砂体空间展布方面取得较好的效果,指导了水平井井组的部署方案优化设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角洲前缘 薄互层 致密砂岩 砂层组 砂地比预测 单砂体预测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陕北地区三叠系长7段致密油分布特征及控制因素
8
作者 牟蜚声 尹相东 +4 位作者 胡琮 张海峰 陈世加 代林锋 陆奕帆 《岩性油气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71-84,共14页
综合利用地球化学、扫描电镜、岩心薄片、测井等资料以及油井生产数据等,对鄂尔多斯盆地陕北地区三叠系延长组7段储层特征、烃源岩特征和致密油分布特征进行了分析,从烃源岩展布、输导体系和源-储组合关系3个方面对致密油差异富集控制... 综合利用地球化学、扫描电镜、岩心薄片、测井等资料以及油井生产数据等,对鄂尔多斯盆地陕北地区三叠系延长组7段储层特征、烃源岩特征和致密油分布特征进行了分析,从烃源岩展布、输导体系和源-储组合关系3个方面对致密油差异富集控制因素进行了探讨,并总结了成藏模式。研究结果表明:(1)陕北地区长7段致密砂岩储层主要分布在一亚段(长71)和二亚段(长72),以灰色—灰白色长石砂岩和岩屑长石砂岩为主,长71和长72平均孔隙度分别为5.56%和7.32%,平均渗透率分别为0.097 m D和0.110 m D,长72储层物性更好;孔隙空间以溶孔为主,发育少量粒间孔。(2)研究区烃类主要来源于本地长72顶部和长73这2套烃源岩,平均厚度大于20 m,有机质丰度高,平均TOC值为3.02%,干酪根类型以Ⅰ型和Ⅱ1型为主,处于生烃高峰期,平均生烃量为270.2×10^(4)t/km^(2),长73烃源岩生烃潜力更大,供烃至长72储层,长71致密油来源于长72烃源岩;新安边地区三角洲前缘亚相末端的长72储层中致密油由湖盆烃源岩侧向供烃。(3)研究区致密油富集受烃源岩展布、砂体连通性以及源-储组合共同控制,在长72更富集,在新安边地区分布面积最大,安塞地区无大规模致密油聚集;纵向上和平面上致密油的聚集差异受控于烃源岩厚度和源-储组合关系,下生上储、上下生油而中间储集和砂泥互层时含油性更好;新安边地区三角洲前缘亚相末端的长72致密油聚集规模大于三角洲前缘主体,是由于三角洲前缘末端发育的局部连通砂体阻碍了湖盆烃类物质的侧向运移。(4)研究区致密油为“源控-砂控”成藏模式,远源河道优势砂体尖灭处和近源局部连通的砂体是有利勘探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致密油 差异聚集 三角洲前缘砂 烃源岩展布 源-储组合 砂体连通性 侧向运移 长7段 三叠系 鄂尔多斯盆地
下载PDF
西湖凹陷中北部花港组上段浅水辫状河三角洲发育特征
9
作者 陈春峰 徐东浩 +5 位作者 张银国 唐贤君 万延周 冯桢鸣 何新建 俞伟哲 《海洋地质前沿》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39-48,共10页
从分析岩芯资料和砂体平面展布着手,重新厘定了东海盆地西湖凹陷中北部花港组上段H4、H5砂组的沉积相,创新提出了研究区花上段发育浅水辫状河三角洲沉积,研究区中南部发育规模性砂体。研究认为:在研究区的西部及东部边缘为辫状河三角洲... 从分析岩芯资料和砂体平面展布着手,重新厘定了东海盆地西湖凹陷中北部花港组上段H4、H5砂组的沉积相,创新提出了研究区花上段发育浅水辫状河三角洲沉积,研究区中南部发育规模性砂体。研究认为:在研究区的西部及东部边缘为辫状河三角洲平原相主导区,以发育辫状河三角洲平原河道砂体为主,局部有少量的辫状河三角洲前缘相发育。在研究区的中部及中南部,为辫状河三角洲平原与辫状河三角洲前缘交互发育区,主要特征是在较短的沉积期内形成了三角洲平原相与三角洲前缘相交互沉积;在枯水期时,以发育三角洲平原沉积为主,南部边缘发育三角洲前缘相沉积;在丰水期时,主要发育三角洲前缘相沉积及少量浅湖相沉积。在浅水辫状河三角洲沉积模式指导下,在研究区中南部发现了众多三角洲水道砂体及朵叶状砂体,这些砂体被钻井证实为油气藏。研究区的中南部仍然是油气勘探的潜力区,这一认识已被最新探井所证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海盆地 西湖凹陷 浅水辫状河三角洲沉积 花港组 砂体展布
下载PDF
吐哈盆地苏巴什地区中侏罗统西山窑组地层、岩石学特征及成矿条件分析
10
作者 郭长林 尚高峰 +5 位作者 曹雷 王刚 薛栋 杨冰彬 宁强强 杨兴 《铀矿地质》 CAS CSCD 2024年第4期648-658,共11页
吐哈盆地为中国西部中-新生代内陆山间盆地,位于哈萨克斯坦板块吐鲁番地块,苏巴什地区地处艾丁湖斜坡带之上。文章详细论述了苏巴什地区找矿目的层西山窑组地层、岩石学特征,指出艾丁湖宽缓的单斜构造有利于西山窑组的稳定沉积;苏巴什... 吐哈盆地为中国西部中-新生代内陆山间盆地,位于哈萨克斯坦板块吐鲁番地块,苏巴什地区地处艾丁湖斜坡带之上。文章详细论述了苏巴什地区找矿目的层西山窑组地层、岩石学特征,指出艾丁湖宽缓的单斜构造有利于西山窑组的稳定沉积;苏巴什地区西山窑组砂体层数少,厚度大,且有机质丰富,连通性较好,对含铀含氧水的顺层流动有利,有利于形成规模较大的层间氧化带及铀矿化。研究区辫状河三角洲相沉积范围广,泥-砂-泥结构较发育,铀矿化主要分布于水下分流河道的边部,为铀矿化提供了充足的储矿空间。西山窑组岩石学特征为孔隙式胶结,岩石固结程度以疏松-较疏松为主,在西山窑组沉积时期离蚀源区较近,岩石成熟度较低,成岩压实作用较弱,河道水动力条件较强,对砂岩型铀成矿有利。综合分析认为苏巴什地区西山窑组砂岩型铀成矿条件有利,找矿前景广阔,有必要进一步开展找矿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苏巴什地区 西山窑组 砂体 辫状河三角洲相 岩石学
下载PDF
珠江口盆地恩平凹陷辫状河三角洲前缘单砂体构型精细表征研究
11
作者 文鑫 戴建文 +2 位作者 王华 陈晨 万琼华 《矿产勘查》 2024年第10期1781-1789,共9页
辫状河三角洲前缘储层是珠江口盆地油田开发的主要对象,随着开发程度加深,单砂体成为影响剩余油分布的重要控制单元。为了深入研究海上油田辫状河三角洲前缘储层内部单砂体构型模式及剩余油分布,以珠江口盆地恩平凹陷A油田珠江组辫状河... 辫状河三角洲前缘储层是珠江口盆地油田开发的主要对象,随着开发程度加深,单砂体成为影响剩余油分布的重要控制单元。为了深入研究海上油田辫状河三角洲前缘储层内部单砂体构型模式及剩余油分布,以珠江口盆地恩平凹陷A油田珠江组辫状河三角洲储层为例,利用沉积动力学、储层反演和隔夹层精细刻画等多种手段开展了单砂体级及单砂体内部级次构型表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发育8种单砂体垂向叠置样式和3种平面叠置样式,通过沉积微相和隔层空间展布的精细刻画实现了单砂体级构型边界的识别。研究区发育河控顺源河道伴生、河控顺源分流砂坝和浪控垂源沿岸砂坝3种单砂体构型模式,河控顺源河道伴生构型模式上部夹层近水平的特征,夹层宽度大,连续性好,垂向上夹层密度大;河控顺源分流和浪控垂源砂坝构型模式中夹层特征为下部夹层多,上部夹层少,在岩性上表现为上粗下细。单砂体构型地质模型能精细刻画单砂体结构,提高了油藏数模预测剩余油准确性,在油田剩余油挖潜中取得良好应用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恩平凹陷 三角洲前缘 单砂体构型 构型建模 剩余油
下载PDF
川西新场构造带须二段浅水三角洲砂体结构特征及控制因素
12
作者 邓文龙 叶泰然 +3 位作者 纪友亮 周勇 万宏峰 任钰涛 《古地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545-566,共22页
川西新场构造带上三叠统须家河组二段砂体分布广泛、砂体类型多样且厚度差异较大,导致气藏层间隔层、层内夹层分布不均,储集层分布非均质性强烈,因此需对储集砂体沉积微相与砂体分布特征及砂体结构展开精细研究,为下一步储集层预测和气... 川西新场构造带上三叠统须家河组二段砂体分布广泛、砂体类型多样且厚度差异较大,导致气藏层间隔层、层内夹层分布不均,储集层分布非均质性强烈,因此需对储集砂体沉积微相与砂体分布特征及砂体结构展开精细研究,为下一步储集层预测和气藏高效开发奠定基础。作者以Cross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理论为指导,结合岩心、测(录)井、三维地震、分析测试等资料,系统阐明了川西新场构造带须二段砂体结构特征及其控制因素。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整体处于浅水三角洲前缘亚相带,主要发育水下分流河道砂体,河口坝砂体次之,河道砂体侧向迁移频繁,垂向多期叠置、横向上广覆连片。不同位置水下分流河道特征差异大,结合其典型特征,将水下分流河道砂体进一步细分为削截型水下分流河道和完整型水下分流河道。总结出研究区共发育2大类9小类砂体垂向叠置样式和3种侧向接触样式。砂体结构特征和发育样式主要受基准面升降、河流能量控制。最终建立了川西新场构造带须二段沉积微相及砂体结构发育模式,这对浅水三角洲前缘的气藏勘探开发具有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砂体结构 叠置样式 接触关系 浅水三角洲前缘 上三叠统 须家河组 新场构造带
下载PDF
珠三角地区富水砂层深基坑施工涌水涌砂安全风险控制 被引量:1
13
作者 王芳泓 《路基工程》 2024年第1期198-205,共8页
针对珠三角地区水文地质条件复杂且有富水砂层的各类深基坑施工易发涌水涌砂现象,结合现场处置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进行风险分析,总结提出涌水涌砂预防管理要点和处置措施。应加强全过程施工质量管控,防止突涌水发生;另一方面应做好... 针对珠三角地区水文地质条件复杂且有富水砂层的各类深基坑施工易发涌水涌砂现象,结合现场处置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进行风险分析,总结提出涌水涌砂预防管理要点和处置措施。应加强全过程施工质量管控,防止突涌水发生;另一方面应做好充足的预防、准备、响应等应急管理工作,确保突涌发生后可成功地进行现场处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珠三角地区 富水砂层 深基坑 围护结构 涌水涌砂 险情处置
下载PDF
渤海海域明化镇组下段砂体构型与连通性分析
14
作者 于海波 许鹏 +3 位作者 李龙 王启明 孙希家 郭景震 《中国海上油气》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72-83,共12页
渤海海域浅层明化镇组下段时期,沉积体系复杂、类型多样,已发现的岩性油藏主要发育在曲流河和浅水三角洲中,砂体横向变化快,接触关系复杂,形成了储层空间展布及内部结构复杂的砂体,砂体构型及连通性决定了砂体发育规模及其展布范围,控... 渤海海域浅层明化镇组下段时期,沉积体系复杂、类型多样,已发现的岩性油藏主要发育在曲流河和浅水三角洲中,砂体横向变化快,接触关系复杂,形成了储层空间展布及内部结构复杂的砂体,砂体构型及连通性决定了砂体发育规模及其展布范围,控制了岩性圈闭的大小及其油气分布。根据岩心、测井和地震等资料,对渤海海域浅层明化镇组下段砂体构型开展精细解剖,建立复杂沉积体系砂体构型模式,开展储层构型控制的砂体分布及演变特征研究,分析单砂体内部连通性。结果表明:曲流河砂体之间垂向叠置关系包括独立型、叠加型与切叠型,平面叠置关系主要以侧接型为主,以条带状展布为典型特征;浅水三角洲砂体构型要素主要由分流河道、河口坝和席状砂组成,垂向上以对接型、切叠型为主,平面上呈现枝状、朵状和片状展布。在砂体构型样式分析的基础上,运用三维地震、地球化学等资料和手段,结合构造和沉积特征,通过砂体叠置模式对比、原油运移充注分析和三维地震储层预测技术等方法,有效判识了明下段砂体的连通性,为浅层岩性圈闭落实和大面积岩性勘探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砂体构型 砂体连通性 曲流河 浅水三角洲 浅层岩性油藏勘探 渤海海域明下段
下载PDF
基于分频CMY融合优化的地震沉积学技术在西湖凹陷浅层河道刻画中的应用
15
作者 袁悦 《工程地球物理学报》 2024年第4期645-653,共9页
西湖凹陷QY-HY地区花港组浅层H2时期发育浅水三角洲沉积背景,河道砂体薄、期次多且河道变化快,传统方法难以准确识别河道展布,本文创新性应用分频CMY(Cyan-Megenta-Yellow)融合方法对地震数据体进行全频段扫描,针对目的层砂体响应特征... 西湖凹陷QY-HY地区花港组浅层H2时期发育浅水三角洲沉积背景,河道砂体薄、期次多且河道变化快,传统方法难以准确识别河道展布,本文创新性应用分频CMY(Cyan-Megenta-Yellow)融合方法对地震数据体进行全频段扫描,针对目的层砂体响应特征对原始地震资料进行有效整合优化,在此基础上基于等时地层格架约束对H2层段开展地震沉积学研究,刻画H2层段河道及对河道沉积演化进行分析。最终,在H2底部识别3条河道,在H2顶部识别出8条以上河道,且河道规模长度等都有所变化。研究表明:H2时期整体为水进特征,发育自西向东河道,早期单河道规模大,河道分支少,晚期由于水面上升,单河道规模减小,河道分支增加。采用分频CMY融合方法优化的地震沉积学在刻画小规模河道及沉积演化方面具有一定可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湖凹陷 浅水三角洲 分频CMY融合 河道刻画 地震沉积学
下载PDF
The evolution characteristics of main waterways and their control mechanism in the radial sand ridges of the southern Yellow Sea 被引量:5
16
作者 CHEN Kefeng ZHENG Jinhai +2 位作者 ZHANG Chi WANG Nairui ZHOU Chunyan 《Acta Oceanologica Sinica》 SCIE CAS CSCD 2017年第3期91-98,共8页
The comparison of the underwater topographic data in recent four decades shows that main waterways of the radial sand ridges area in the southern Yellow Sea tend to gradually migrate southward(scour depth and southwa... The comparison of the underwater topographic data in recent four decades shows that main waterways of the radial sand ridges area in the southern Yellow Sea tend to gradually migrate southward(scour depth and southward extension of the main channels in Xiyang, southward approach of Lanshayang Waterway and Xiaomiaohong Waterway on South Flank). Although there are various hypotheses about the cause and mechanism of the overall southward migration of the radial sand ridges, no universal and reliable understanding has been obtained so far. The mechanism of this process becomes a challenging problem which serves a key issue in the morphodynamics of the radial sand ridges and the harbor construction in this area. On the basis of the shoreline positions and underwater terrains at different development stages of the Huanghe Delta coast in northern Jiangsu Province, China since the northward return of the Huanghe River and flowed into the Bohai Sea,combined with the tidal wave numerical simulation study,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hydrodynamic changes of the tidal wave system in the southern Yellow Sea at different evolution stages are investigated. It is shown that due to the shoreline retreat and the erosion of underwater delta, tidal current velocity is enhanced, and the enhanced area gradually migrates southward. It is revealed that this southward migration of a large-scale regional hydrodynamic axis is possibly a dominant mechanism leading to the overall southward migration of the radial sand ridg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adial sand ridges abandoned Huanghe delta shoreline change hydrodynamics numerical simulation
下载PDF
基于净毛比反演模型的河道砂体厚度高精度预测及应用
17
作者 陈善斌 邓猛 +2 位作者 舒晓 李潇博 刘百川 《中外能源》 2024年第1期43-47,共5页
渤海湾盆地新近系明化镇组浅水三角洲油气藏是渤海油田近年来主要的油气勘探开发对象。浅水三角洲沉积具有单砂体厚度薄、横向厚度变化快、纵向多期河道砂体频繁叠置的特征,储层厚度精细预测难度大,严重制约了油田调整挖潜。针对以上问... 渤海湾盆地新近系明化镇组浅水三角洲油气藏是渤海油田近年来主要的油气勘探开发对象。浅水三角洲沉积具有单砂体厚度薄、横向厚度变化快、纵向多期河道砂体频繁叠置的特征,储层厚度精细预测难度大,严重制约了油田调整挖潜。针对以上问题,以渤中B油田为例,依据储层地质学理论,利用钻井、录井、测井及地震等资料,创新提出一种基于净毛比地质模型的砂体净厚度反演计算方法。结果表明,研究区明化镇组下段主力砂体地震包络厚度与储层厚度相当,能够较真实地反映地下实际储层厚度。随着储层厚度变大,地震振幅由弱变强再变弱,且在储层厚度一定条件下,净毛比是影响地震振幅的主要因素。采用基于净毛比反演模型的河道砂体厚度预测方法,可有效实现砂体净厚度精细预测,准确率高达83%。该研究成果有效指导了油田开发中后期内部调整挖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净毛比 砂体厚度 精细预测 地震反演 浅水三角洲 海上油田
下载PDF
准噶尔盆地沙湾凹陷侏罗系八道湾组滩砂的发现及石油地质意义 被引量:1
18
作者 刘国勇 许多年 +5 位作者 胡婷婷 潘树新 潘拓 王国栋 马永平 关新 《岩性油气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10,共10页
滩砂是我国陆相盆地重要的储集类型之一。基于岩心测试、钻井、测井和三维地震等资料,对准噶尔盆地沙湾凹陷侏罗系八道湾组滩砂的沉积特征进行了系统分析,探讨了其分布规律、沉积模式和勘探潜力。研究结果表明:(1)沙湾凹陷八道湾组滩砂... 滩砂是我国陆相盆地重要的储集类型之一。基于岩心测试、钻井、测井和三维地震等资料,对准噶尔盆地沙湾凹陷侏罗系八道湾组滩砂的沉积特征进行了系统分析,探讨了其分布规律、沉积模式和勘探潜力。研究结果表明:(1)沙湾凹陷八道湾组滩砂由滩脊和滩槽构成,滩脊富砂,以砂砾岩、含砾砂岩和砂岩为主,发育块状层理、浪成交错层理和局部软沉积变形层理,垂向上呈多期滩脊叠加特征;滩槽贫砂,以薄层粉砂岩沉积为主,垂向上呈反粒序特征;单期滩脊一般由3个沉积序列构成,各序列的粒度概率曲线均呈三段式。(2)研究区滩脊在地震剖面上表现为强振幅透镜状的反射特征,地层切片显示滩脊沿湖岸线成排成带分布,规模大。滩砂分布于西环带两大三角洲扇体间的凹进区,沿湖岸线呈条带状展布,滩脊和滩槽相间分布,单个滩脊面积较小,但数量多,最多可达12道,成群成带出现,滩脊砂体群面积可达145 km^(2)。(3)研究区八道湾组底部脊槽状滩砂勘探开发潜力大,砂体厚度大、物性好、分布面积广,滩槽可作为侧向遮挡层,可形成较好储层和圈闭,二叠系风城组碱湖优质烃源岩提供油气来源,不整合面和断裂为有利油气输导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滩砂 滩脊 滩槽 三角洲前缘砂体 沉积模式 八道湾组 侏罗系 沙湾凹陷 准噶尔盆地
下载PDF
Typical Hydraulic Properties of Deep Aquifers of Niger Delta from Pumping Test Data
19
作者 S. A. Ngah C. L. Eze 《Journal of Geoscience and Environment Protection》 2017年第11期139-148,共10页
The hydraulic properties of deeper Coastal Plain Sands, which form the main aquifer in the Niger Delta, were investigated around Eleme, Rivers State. The intent was to find out if frequent well failure was as a result... The hydraulic properties of deeper Coastal Plain Sands, which form the main aquifer in the Niger Delta, were investigated around Eleme, Rivers State. The intent was to find out if frequent well failure was as a result of the aquifer not having enough transmitting capacity to sustain the huge withdrawal necessary for Eleme and its environs where demand for groundwater withdrawal is very high because Eleme axis serves as a major industrial axis of River State or whether the frequent well failure was due to inefficient well construction practice. Constant discharge pumping tests were conducted in 8 deep borehole (250 - 310 m). Data generated during the test were analysed using Cooper-Jacob’s straight line method. The calculated transmissivity of the aquifers ranged from 1324 m2/day - 5815 m2/day. These values when compared with transmissivity values elsewhere indicate that the aquifers in the study area have excellent water yielding properties, plotting within the range of “Very Good” in water transmitting capacity scale. Coefficient of permeability ranged from 13.65 m/d - 59.9 m/d. Coefficient of Storage ranged from 28.2 × 10-5 - 29.1 × 10-5 while the Specific capacities of the wells ranged from 48.75 3 - 78.13 m3/d/m. It is concluded that the deep aquifers of the Niger Delta do possess the capacity to produce and sustain large groundwater withdrawal. It is further recommended that competent drilling contractors be engaged in deep well construction in the are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EEP Aquifers. HYDRAULIC Properties COASTAL PLAIN sandS Eleme NIGER delta
下载PDF
三角洲前缘有利沉积相带储层非均质性及成因认识 被引量:2
20
作者 吴磊磊 刘洪军 +2 位作者 张小东 张鹏 李秀 《复杂油气藏》 2023年第3期248-255,共8页
储层非均质性是影响油气分布和后期挖掘剩余油的重要因素之一。综合利用测录井、岩心等资料,分析靖边油田新城区三角洲前缘有利沉积相带储层非均质变化规律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长6段储层非均质主要表现为单砂体非均质和砂体结构非... 储层非均质性是影响油气分布和后期挖掘剩余油的重要因素之一。综合利用测录井、岩心等资料,分析靖边油田新城区三角洲前缘有利沉积相带储层非均质变化规律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长6段储层非均质主要表现为单砂体非均质和砂体结构非均质。单砂体非均质主要有正韵律和反韵律非均质,对应于水下分流河道和河口坝沉积微相;砂体结构非均质分为块状叠合箱型、叠合箱型、叠合椭圆型、叠合漏斗型等四种类型。砂体结构影响着油水分布,油藏主体以复合叠置砂体结构为主,边部为孤立性砂体,纵向上块状叠合箱型和叠合椭圆型含油性最好。储层非均质性的主要影响因素为沉积微相、成岩作用、基准面升降和构造作用。沉积作用导致砂体叠置样式和碎屑颗粒差异形成了复合砂体内部非均质性;成岩作用是引起单砂体内部非均质的主要原因;构造裂缝主要起渗流通道作用,增强了局部导流能力,使储层非均质性更加复杂;基准面旋回影响砂体叠置样式,进而影响储层垂向非均质性。储层非均质性研究可为油田合理开发提供参考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角洲前缘 储层非均质性 砂体结构 基准面旋回 靖边油田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