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末次冰期以来鄱阳湖东北缘下蜀黄土常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及其物源指示 被引量:15
1
作者 龙进 贾玉连 +3 位作者 张智 彭学敏 凌超豪 王朋岭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932-940,共9页
长江中游、鄱阳湖东北缘,末次冰期以来发育区域性风沙—风尘堆积体系。沿现代冬季风方向自北而南选取了10个剖面(通称D-D断面)采集下蜀黄土样品,并用湿筛法提取〈20μm粒级颗粒进行XRF元素分析,结果揭示:1自北而南,元素含量具有系统... 长江中游、鄱阳湖东北缘,末次冰期以来发育区域性风沙—风尘堆积体系。沿现代冬季风方向自北而南选取了10个剖面(通称D-D断面)采集下蜀黄土样品,并用湿筛法提取〈20μm粒级颗粒进行XRF元素分析,结果揭示:1自北而南,元素含量具有系统性变化特征,Sr O、Na2O、Ca O、K2O、Mn O、Ca O呈负对数函数关系,Si O2、Zr O2、Al2O3、Ti O2及化学蚀变指数(CIA)呈正对数变化;在距离长江河谷5~20 km的范围内,变化最为剧烈,随后趋于平稳。稳定元素—稳定元素、次稳定元素—稳定元素、活动元素—稳定元素对散点图同样具有系统的变化特点,显示D-D断面具有高度同源性。这些特征进一步揭示D-D断面属同一粉尘堆积体系。2现代长江河漫滩沉积物、渭南黄土、南京下蜀黄土与D-D断面上北端剖面稳定元素组成极其相似,与南端剖面则差异较大。这揭示了长江碎屑物质和风尘堆积一样具有广泛的来源及高度混合性,利用常量元素地球化学方法进行粉尘物源示踪需要谨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鄱阳湖东北缘 下蜀黄土 D-D断面 常量元素地球化学 风沙—粉尘堆积体系
下载PDF
中国北方沙漠-黄土体系的沉积和侵蚀过程与未来趋向探析 被引量:12
2
作者 鹿化煜 李郎平 +2 位作者 弋双文 王先彦 Joseph A.Mason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336-344,共9页
中国北方有大面积的土地被沙漠和黄土覆盖,是现代沉积和侵蚀比较活跃的地区。强烈的地表过程不仅影响着区域的生产生活活动,还通过粉尘传输影响北半球甚至于更大范围的气候和环境。长期以来,由于综合研究不够,对沙漠-黄土体系的沉积和... 中国北方有大面积的土地被沙漠和黄土覆盖,是现代沉积和侵蚀比较活跃的地区。强烈的地表过程不仅影响着区域的生产生活活动,还通过粉尘传输影响北半球甚至于更大范围的气候和环境。长期以来,由于综合研究不够,对沙漠-黄土体系的沉积和侵蚀规律以及未来趋向的认识有限。结合对沙漠沙地-黄土沉积的高密度光释光年代测试结果,基于地统计法和遥感分析的黄土堆积量估算以及现代降尘、地表侵蚀的观察研究,认为沙漠沙地-黄土堆积区的沉积和侵蚀过程受气候变化控制,这里既是堆积区,又是侵蚀区,处于动态变化过程中;黄土比沙地沉积保存着更完整的过去气候变化信息。黄土高原水蚀和风蚀在地质历史时期就存在,人类活动加强了侵蚀过程,但可能还没有实质性地改变这一趋向。通过对地质记录和古气候模拟结果的分析,在未来全球变暖的背景下,沙地地区可能由于有效湿度减少变干而使风尘活动加强,黄土高原地区的粉尘沉积速率也将随之加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沙漠-黄土沉积 沉积和侵蚀 气候变化 人类活动 中国北方
下载PDF
粒度揭示的末次间冰期以来长江中游风沙-风尘体系 被引量:18
3
作者 胡亚萍 贾玉连 +3 位作者 张智 彭学敏 凌光久 王朋岭 《中国沙漠》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1324-1332,共9页
对长江中游地区定山-太平断面上砂山砂与下风向5个黄土剖面黄土进行了详细的粒度分析,并与其他地区黄土进行对比。结果表明:(1)粒度象和粒度参数特点显示赣北定山-太平断面砂山下风向的黄土状土为风积成土;(2)定山-太平断面的砂山砂-砂... 对长江中游地区定山-太平断面上砂山砂与下风向5个黄土剖面黄土进行了详细的粒度分析,并与其他地区黄土进行对比。结果表明:(1)粒度象和粒度参数特点显示赣北定山-太平断面砂山下风向的黄土状土为风积成土;(2)定山-太平断面的砂山砂-砂山淤泥-黄土粒度特征的渐变过渡,指示了其沉积上的渐变过渡关系。结合区域各沉积相的年代序列认为,末次间冰期以来,长江河谷、漫滩等松散碎屑物在冬季风分选下,粗颗粒物质以砂山形式在其下风向不远处沉积,而剥离出的细颗粒物质则被颠扬到较远的下风向以黄土的形式堆积,从而在区域上形成一个以砂山砂和黄土为主的风沙-风尘沉积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沙-风尘沉积体系 粒度特征 末次冰期
原文传递
黄土地区海绵城市建设中一种雨水收集系统的开发研究 被引量:5
4
作者 陶虎 张少英 +3 位作者 万冰清 石喜 王艺洁 常昕雨 《应用基础与工程科学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91-101,共11页
随着城镇化建设步伐的加快,城市面临着诸多水灾害问题,针对黄土地区海绵城市建设内容,设计了一种路面雨水收集系统.根据透水混凝土路面的坡度和粒径均匀程度,确定了透水混凝土层过水能力的计算公式,采用试验和Fredlund&Xing模型预... 随着城镇化建设步伐的加快,城市面临着诸多水灾害问题,针对黄土地区海绵城市建设内容,设计了一种路面雨水收集系统.根据透水混凝土路面的坡度和粒径均匀程度,确定了透水混凝土层过水能力的计算公式,采用试验和Fredlund&Xing模型预测的方法建立了黄土渗透系数与含水率之间的关系,并通过GeoStudio VADOSE/W软件模拟了连续3日降雨条件下透水混凝土路面收集雨水的能力和砂井排水规律.对比数值模拟结果,0时刻开始至24h、48h和72h,砂井底部水分呈灯泡状向下扩散,避免了浅层黄土的湿陷变形,达到削弱城市雨洪及补充地下水的目的,实现了黄土地区海绵城市建设中城市雨水的综合利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绵城市 黄土湿陷 雨水收集系统 渗透特性 数值模拟 砂井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