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6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Marjolin's ulcers in the post-burned lesions and scars 被引量:5
1
作者 Muhammad Saaiq Bushra Ashraf 《World Journal of Clinical Cases》 SCIE 2014年第10期507-514,共8页
Marjolin's ulcer(MU) represents malignant degeneration that typically ensues over a period of time in the post-burned lesions and scars or any other chronic wound. This review highlights various facets of the pres... Marjolin's ulcer(MU) represents malignant degeneration that typically ensues over a period of time in the post-burned lesions and scars or any other chronic wound. This review highlights various facets of the presentation and management of MUs that originate from post-burned lesions. The incidence of MUs in such lesions is reported to be 0.77%-2%. This malignancy characteristically develops in the areas of full thickness skin burns that had been allowed for weeks to months to heal spontaneously by secondary intention, or burn wounds which never healed completely over years and the unstable post-burned scars. In the majority of cases, the MU is a squamous cell carcinoma(SCC). The MUs contribute to an overall 2% of all SCCs and 0.03% of all basal cell carcinomas of the skin. Clinically MUs present in two major morphologic forms. The commoner form is the flat, indurated, ulcerative variety while the less common form is the exophytic papillary variety. Lower limbs represent the most frequently affected body parts. Surgical resection of the primary tumor with 2-4 cm horizontal clearance margin, nodal clearance and radiotherapy constitute the cornerstones of effective oncologic management. Despite best efforts, the overall mortality is reported to be 2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arjolin’s ulcer Malignant degeneration Post-burned scarS and WOUNDS Sentinel lymph node dissection Squamous cell carcinoma Full thickness skin BURNS Healing by secondary intention
下载PDF
围手术期综合护理对颜面部基底细胞癌患者术后疼痛和瘢痕美观度的影响
2
作者 蔡微娜 姜鑫春 +1 位作者 程芳莉 黄晶 《中西医结合护理(中英文)》 2023年第6期41-44,共4页
目的探讨颜面部基底细胞癌患者应用围手术期综合护理干预的临床价值,并评估对其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至2021年12月武汉市第一医院收治的104例颜面部基底细胞癌患者的基线资料,按照护理措施的差异将其划分为对照组(54例)... 目的探讨颜面部基底细胞癌患者应用围手术期综合护理干预的临床价值,并评估对其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至2021年12月武汉市第一医院收治的104例颜面部基底细胞癌患者的基线资料,按照护理措施的差异将其划分为对照组(54例)和观察组(50例)。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在其基础上,观察组采取围手术期综合护理。对比2组患者的术后并发症、疼痛程度、负性情绪及瘢痕美观度。结果观察组的并发症总发生率(4.00%)低于对照组(16.67%,P<0.05)。2组在术后3 d、术后1周及出院时的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均较同组入院时降低,术后1周及出院时的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分均较同组入院时降低;观察组在不同时间点的上述评分均较同期对照组更低,均存在统计学差异(P均<0.05)。出院1个月、3个月及6个月后,观察组的温哥华瘢痕量表(VSS)评分均较同期对照组更低(P均<0.05)。结论围术期综合护理干预可以有效缓解颜面部基底细胞癌患者的负性情绪,在减轻其疼痛程度的同时提升瘢痕美观度,并减少术后并发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颜面部基底细胞癌 围手术期综合护理 术后疼痛 瘢痕美观度
下载PDF
皮肤瘢痕癌45例回顾性分析 被引量:16
3
作者 刘梅 赵琰 +1 位作者 何春涤 陈洪铎 《中国美容医学》 CAS 2010年第4期540-542,共3页
目的:探讨瘢痕癌的临床特点、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1978年1月~2008年1月经病理确诊的45例瘢痕癌患者临床资料。结果:45例均为慢性瘢痕癌,其中溃疡型36例,增生型9例;年龄大于50岁的37例,占82.22%;烧伤瘢痕癌最多见,占40%... 目的:探讨瘢痕癌的临床特点、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1978年1月~2008年1月经病理确诊的45例瘢痕癌患者临床资料。结果:45例均为慢性瘢痕癌,其中溃疡型36例,增生型9例;年龄大于50岁的37例,占82.22%;烧伤瘢痕癌最多见,占40%;皮损好发于四肢(44.44%),其次为头面部(42.22%),躯干部最少(13.33%);皮损恶变的潜伏期为3~60年,平均(30.7±16.3)年;相关分析进一步证实,原发病诊断时的年龄与潜伏期呈显著的负相关;2例(4.44%)烧伤瘢痕癌发生腹股沟淋巴结转移;组织病理学检查所有病例均为鳞状细胞癌。结论:瘢痕癌主要见于50岁以上患者,组织病理学检查是确定诊断瘢痕癌的重要依据,根治性切除术是瘢痕癌的首选治疗方法,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是预防瘢痕癌的重要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瘢痕癌 鳞状细胞 诊断 治疗
下载PDF
CyclinA及CyclinA mRNA在皮肤瘢痕及瘢痕癌中的表达及意义 被引量:5
4
作者 陈世玖 郭瑞珍 周开梅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7期3121-3123,共3页
目的:探讨CyclinA及其mRNA在皮肤病理性瘢痕和瘢痕癌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以病理性皮肤瘢痕(皮肤瘢痕组)、皮肤瘢痕癌组织(瘢痕癌组)为研究对象,以正常皮肤组织(正常皮肤组)为对照。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CyclinA蛋白,采用... 目的:探讨CyclinA及其mRNA在皮肤病理性瘢痕和瘢痕癌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以病理性皮肤瘢痕(皮肤瘢痕组)、皮肤瘢痕癌组织(瘢痕癌组)为研究对象,以正常皮肤组织(正常皮肤组)为对照。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CyclinA蛋白,采用核酸分子原位杂交法检测CyclinA mRNA,结合图像分析,分别观测3组被检组织中所检指标的表达;所有数据输入计算机后运用SPSS16.0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CyclinA、CyclinA mRNA在正常皮肤表皮和病理性皮肤瘢痕上皮中的表达呈阴性或弱阳性,在瘢痕癌组织中呈强阳性。瘢痕癌组的表达(平均光密度和阳性面积)与正常皮肤组及皮肤瘢痕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但正常皮肤组与瘢痕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相关分析显示,在皮肤瘢痕癌中,CyclinA与CyclinA mRNA(r=0.766,P<0.01)的表达呈正相关。结论:(1)CyclinA及其mRNA的高表达可能与皮肤瘢痕癌的发生有关。(2)瘢痕癌中CyclinA同时存在蛋白水平和基因水平的异常表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瘢痕 CYCLINA CYCLINA MRNA 瘢痕癌 癌变
下载PDF
细胞周期蛋白A,p21^(WAF1)及C-myc在皮肤瘢痕及瘢痕癌中的表达及意义 被引量:3
5
作者 郭瑞珍 周开梅 吴晓媚 《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333-337,共5页
目的探讨细胞周期蛋白A(CyclinA),p21WAF1和C-myc在病理性皮肤瘢痕和瘢痕癌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分别检测正常皮肤、皮肤瘢痕和瘢痕癌中CyclinA,p21WAF1和C-myc蛋白的表达,采用原位杂交技术分别检测CyclinA mRNA,p21W... 目的探讨细胞周期蛋白A(CyclinA),p21WAF1和C-myc在病理性皮肤瘢痕和瘢痕癌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分别检测正常皮肤、皮肤瘢痕和瘢痕癌中CyclinA,p21WAF1和C-myc蛋白的表达,采用原位杂交技术分别检测CyclinA mRNA,p21WAF1 mRNA的表达,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CyclinA,p21WAF1及其mRNA在瘢痕癌组织中呈强阳性表达,与正常皮肤组及皮肤瘢痕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但其在正常皮肤组与瘢痕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myc蛋白在正常皮肤、皮肤瘢痕和瘢痕癌组织中的表达分别为弱阳性、阳性和强阳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瘢痕癌中CyclinA与CyclinA mRNA;Cy-clinA与p21WAF1,C-myc;CyclinA mRNA与p21WAF1 mRNA的表达均呈正相关。结论 CyclinA,C-myc的高表达与皮肤瘢痕癌的发生有相关性,这两种因子在瘢痕癌的发生中发挥协同作用;C-myc蛋白的表达可作为皮肤瘢痕癌变早期诊断的一个指标。p21WAF1在瘢痕癌中高表达的意义尚有待于进一步论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胞周期蛋白A P21WAF1 C—myc 皮肤瘢痕 瘢痕癌
下载PDF
CyclinA、C-myc在皮肤瘢痕及瘢痕癌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 被引量:2
6
作者 郭瑞珍 周开梅 王燕 《肿瘤防治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0期1147-1150,共4页
目的探讨CyclinA、C-myc在皮肤病理性瘢痕和瘢痕癌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以病理性皮肤瘢痕、皮肤瘢痕癌组织为研究对象,以正常皮肤组织为对照。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分别检测CyclinA、C-myc蛋白的表达,采用核酸分子原位杂交法检测C... 目的探讨CyclinA、C-myc在皮肤病理性瘢痕和瘢痕癌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以病理性皮肤瘢痕、皮肤瘢痕癌组织为研究对象,以正常皮肤组织为对照。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分别检测CyclinA、C-myc蛋白的表达,采用核酸分子原位杂交法检测CyclinA mRNA的表达,所有数据输入计算机后运用SPSS16.0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1)CyclinA、CyclinA mRNA在正常皮肤和皮肤瘢痕上皮中的表达呈阴性或弱阳性,在瘢痕癌组织中呈强阳性。瘢痕癌组的表达(平均吸光度和阳性面积)与正常皮肤组及皮肤瘢痕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但正常皮肤组与瘢痕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C-myc蛋白在正常皮肤中的表达呈弱阳性,在皮肤瘢痕上皮中呈阳性,在瘢痕癌组织中呈强阳性。且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相关分析显示,在皮肤瘢痕癌中,CyclinA与CyclinA mRNA(r=0.766,P<0.01)、CyclinA与C-myc蛋白(r=0.804,P<0.01)的表达均呈正相关。结论 (1)CyclinA及其mRNA、C-myc的高表达,可能与皮肤瘢痕癌的发生有关;(2)C-myc蛋白的高表达与皮肤瘢痕上皮癌变有相关性。(3)在瘢痕癌中CyclinA同时存在蛋白水平和基因水平的异常表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YCLINA C-MYC 皮肤瘢痕 瘢痕癌 癌变
下载PDF
肺瘢痕癌的CT诊断及误漏诊分析 被引量:2
7
作者 周长友 林旭波 +1 位作者 何家维 张桂艳 《实用肿瘤杂志》 CAS 2012年第3期290-293,共4页
目的探讨肺瘢痕癌的CT表现,分析其误诊原因,以便提高早期诊断率。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或临床随访证实的31例肺瘢痕癌的CT表现。结果 31例瘢痕癌均为单发病灶,位于左上肺12例,左下肺3例,右上肺8例,右下肺5例,右肺中叶2例,同时累及右上下... 目的探讨肺瘢痕癌的CT表现,分析其误诊原因,以便提高早期诊断率。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或临床随访证实的31例肺瘢痕癌的CT表现。结果 31例瘢痕癌均为单发病灶,位于左上肺12例,左下肺3例,右上肺8例,右下肺5例,右肺中叶2例,同时累及右上下肺1例。31例患者X线诊断肺癌8例,误诊率74.2%(23/31);CT首次检查,主要表现纤维条索状,或模糊斑片状,或不成形云雾样阴影,或结节状及球形病灶等,准确诊断15例,误诊率为51.6%(16/31),早期病灶主要误诊为陈旧性或活动性肺结核、结核球、慢性感染、肺纤维化等。结论肺瘢痕癌因与原有瘢痕组织部位重叠、影像学表现相似而容易误诊,密切注意患者的临床症状及病灶的CT影像变化,有助于提高早期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肿瘤 瘢痕癌 肺结核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诊断 误诊
下载PDF
皮肤病理性瘢痕和瘢痕癌中连接蛋白的表达及意义 被引量:2
8
作者 郭瑞珍 王娟 李纳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394-398,共5页
目的探讨连接蛋白Cx26、Cx32、Cx43在皮肤病理性瘢痕及瘢痕癌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以皮肤病理性瘢痕、瘢痕癌组织为研究对象,以正常皮肤组织为对照。采用免疫组化SP法分别检测Cx26、Cx32和Cx43蛋白的表达,采用核酸分子原位杂交法检测Cx2... 目的探讨连接蛋白Cx26、Cx32、Cx43在皮肤病理性瘢痕及瘢痕癌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以皮肤病理性瘢痕、瘢痕癌组织为研究对象,以正常皮肤组织为对照。采用免疫组化SP法分别检测Cx26、Cx32和Cx43蛋白的表达,采用核酸分子原位杂交法检测Cx26、Cx32、Cx43 mRNA的表达,结合图像分析,分别观测3组中所检各项指标的表达(平均光密度和阳性面积),所有数据输入计算机后运用SPSS 16.0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1)在瘢痕癌组中,3项检测指标均呈弱阳性或阴性表达,低于病理性瘢痕组和正常皮肤组;(2)在病理性瘢痕组中,Cx26及其mRNA的表达比瘢痕癌组和正常皮肤组高;(3)Cx43及其mRNA在正常皮肤表皮、病理性瘢痕和瘢痕癌组织中的表达水平和表达强度逐渐降低,两两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1)3种连接蛋白在瘢痕癌中低表达,可能与瘢痕癌的发生均有相关性。(2)Cx26及其mRNA在病理性瘢痕中的高表达可能参与了病理性瘢痕上皮细胞的增生。(3)与正常皮肤表皮相比较,病理性瘢痕上皮Cx43及其mR-NA的表达水平降低,可能是瘢痕癌变的危险信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病理性瘢痕 瘢痕癌 癌变 连接蛋白
下载PDF
皮肤瘢痕上皮及瘢痕癌癌巢中Cx26 Cx26 mRNA的表达及意义 被引量:2
9
作者 陈世玖 郭瑞珍 李纳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6-9,共4页
目的探讨连接蛋白26在皮肤瘢痕上皮及瘢痕癌癌巢中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对15例皮肤瘢痕和22例瘢痕癌,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SP法)检测Cx26蛋白,用原位杂交技术检测Cx26 mRNA。利用计算机图像分析系统采集、分析图像,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处... 目的探讨连接蛋白26在皮肤瘢痕上皮及瘢痕癌癌巢中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对15例皮肤瘢痕和22例瘢痕癌,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SP法)检测Cx26蛋白,用原位杂交技术检测Cx26 mRNA。利用计算机图像分析系统采集、分析图像,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 Cx26蛋白、Cx26 mRNA在正常皮肤表皮的表达呈阳性,在病理性皮肤瘢痕上皮呈强阳性表达,在瘢痕癌癌巢中呈弱阳性或阴性表达。正常皮肤组、皮肤瘢痕组及瘢痕癌组两两比较,其表达(阳性面积和平均光密度)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①Cx26蛋白及Cx26 mRNA的高表达,对皮肤瘢痕上皮增生具有促进作用;②Cx26蛋白及Cx26 mRNA的低表达,与皮肤瘢痕癌的发生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X26 Cx26mRNA 皮肤瘢痕 瘢痕癌 癌变
下载PDF
生存素在瘢痕疙瘩、皮肤瘢痕癌及鳞状细胞癌组织中的表达 被引量:1
10
作者 刘梅 赵琰 +4 位作者 肖汀 王雅坤 金光玉 陈洪铎 何春涤 《中国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1期1021-1023,1028,共4页
目的:探讨凋亡抑制基因生存素在瘢痕疙瘩、皮肤瘢痕癌及皮肤鳞状细胞癌(简称鳞癌)组织中的表达。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41例瘢痕疙瘩、35例皮肤瘢痕癌及46例鳞癌患者皮损中生存素蛋白的表达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免疫组化示正常... 目的:探讨凋亡抑制基因生存素在瘢痕疙瘩、皮肤瘢痕癌及皮肤鳞状细胞癌(简称鳞癌)组织中的表达。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41例瘢痕疙瘩、35例皮肤瘢痕癌及46例鳞癌患者皮损中生存素蛋白的表达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免疫组化示正常皮肤组织中未见生存素的表达;生存素在瘢痕疙瘩、皮肤瘢痕癌及鳞癌皮损中均呈阳性表达,表达阳性率分别为31.71%(13/41),54.29%(19/35)、60.87%(28/46);皮肤瘢痕癌与鳞癌的生存素蛋白表达阳性率均高于瘢痕疙瘩(P值均<0.05),而皮肤瘢痕癌与鳞癌之间生存素蛋白表达差异无显著性(P>0.05)。生存素蛋白在瘢痕疙瘩、皮肤瘢痕癌及鳞癌中的表达与性别、年龄均无关;生存素蛋白在皮肤瘢痕癌中的表达与原发病无关;生存素蛋白在皮肤瘢痕癌与鳞癌中的表达与组织病理分级无明显关系,与有无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结论:生存素的高表达可能在瘢痕疙瘩、皮肤瘢痕癌及鳞癌的发病机制中起一定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存素 瘢痕癌 鳞状细胞 瘢痕疙瘩 细胞凋亡
下载PDF
皮肤病理性瘢痕和瘢痕癌中Ras基因家族12/13位密码子突变的检测 被引量:2
11
作者 胡成久 郭瑞珍 王燕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576-578,共3页
目的:探讨皮肤病理性瘢痕和瘢痕癌中Ras基因家族(H-ras/N-ras/K-ras)12/13位密码子的突变情况。方法:从14例皮肤病理性瘢痕,14例瘢痕癌石蜡包埋组织中提取DNA,进行PCR扩增及测序,分析H-ras、N-ras、K-ras基因第12、13位密码子突变情况... 目的:探讨皮肤病理性瘢痕和瘢痕癌中Ras基因家族(H-ras/N-ras/K-ras)12/13位密码子的突变情况。方法:从14例皮肤病理性瘢痕,14例瘢痕癌石蜡包埋组织中提取DNA,进行PCR扩增及测序,分析H-ras、N-ras、K-ras基因第12、13位密码子突变情况。结果:28个样本均成功提取DNA,扩增出基因片段,经测序均未发现H-ras、N-ras、K-ras基因第12、13位密码子的点突变。结论:皮肤病理性瘢痕和瘢痕癌中Ras基因家族的突变位点有待进一步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突变 RAS基因 皮肤病理性瘢痕 瘢痕癌
下载PDF
Caspase-9,Caspase-3,Bcl-2蛋白在瘢痕癌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 被引量:3
12
作者 马娜 郭瑞珍 《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8期776-780,共5页
目的探讨Caspase-9,Caspase-3,Bcl-2蛋白与瘢痕癌癌细胞凋亡的相关性。方法以15例病理性皮肤瘢痕被覆上皮、20例皮肤瘢痕癌组织为研究对象,以10例正常皮肤表皮为对照。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SP法)分别检测三组组织中Caspase-9,Caspase-3... 目的探讨Caspase-9,Caspase-3,Bcl-2蛋白与瘢痕癌癌细胞凋亡的相关性。方法以15例病理性皮肤瘢痕被覆上皮、20例皮肤瘢痕癌组织为研究对象,以10例正常皮肤表皮为对照。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SP法)分别检测三组组织中Caspase-9,Caspase-3,Bcl-2蛋白的表达;原位末端标记(Tunel法)检测以上三种组织中细胞的凋亡水平。结果 Caspase-9在正常皮肤表皮和病理性皮肤瘢痕上皮呈阴性表达,在瘢痕癌组织呈弱阳性表达。瘢痕癌组与正常皮肤、病理性瘢痕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正常皮肤组与病理性瘢痕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aspase-3在正常皮肤表皮和病理性皮肤瘢痕上皮呈阳性,在瘢痕癌组呈弱阳性。瘢痕癌组与正常皮肤组和病理性瘢痕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但正常皮肤组与病理性皮肤瘢痕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cl-2在正常皮肤表皮和病理性瘢痕上皮中仅见于基底层和棘细胞层有少量表达,呈阴性,在瘢痕癌组织中呈阴性表达。其表达水平、表达强度在三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凋亡指数在正常皮肤组和病理性瘢痕组高于瘢痕癌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正常皮肤组与病理性瘢痕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瘢痕癌的发生与癌细胞凋亡抑制有关,而凋亡抑制可能与Caspase-9,Caspase-3的表达抑制有关,而与Bcl-2的抗凋亡作用可能没有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瘢痕癌 凋亡 CASPASE-9 CASPASE-3 BCL-2
下载PDF
皮肤瘢痕和瘢痕癌变组织中Survivin、PTEN的表达 被引量:1
13
作者 王娟 郭瑞珍 +2 位作者 陈世玖 唐文台 吴晓媚 《癌变.畸变.突变》 CAS CSCD 2008年第4期312-314,共3页
背景与目的:探讨皮肤瘢痕和皮肤瘢痕癌与Survivin、PTEN表达的关系。材料与方法:用免疫组化(S-P法)对10例皮肤瘢痕癌组织、10例皮肤瘢痕组织、10例正常皮肤组织的石蜡包埋标本的Survivin、PTEN进行检测,Survivin以胃癌组织切片、PTEN以... 背景与目的:探讨皮肤瘢痕和皮肤瘢痕癌与Survivin、PTEN表达的关系。材料与方法:用免疫组化(S-P法)对10例皮肤瘢痕癌组织、10例皮肤瘢痕组织、10例正常皮肤组织的石蜡包埋标本的Survivin、PTEN进行检测,Survivin以胃癌组织切片、PTEN以良性前列腺增生切片为阳性对照,两者均以PBS代替一抗作为阴性对照。利用图像分析系统采集、分析图像,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Survivin在皮肤瘢痕癌、皮肤瘢痕组织中的表达明显高于正常皮肤组织(P<0.01),而在皮肤瘢痕癌组织与皮肤瘢痕组织表达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TEN在皮肤瘢痕癌组织、皮肤瘢痕组织中表达明显低于正常皮肤组织(P<0.01),而在皮肤瘢痕癌与瘢痕组织表达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Survivin、PTEN在皮肤瘢痕和瘢痕癌组织中的异常表达可能是皮肤瘢痕癌变的相关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URVIVIN PTEN 皮肤癜痕 癜痕癌 癌变
下载PDF
皮肤病理性瘢痕及瘢痕癌组织中Cx32 mRNA和蛋白检测及基因突变分析 被引量:1
14
作者 郭瑞珍 李纳 靳俊锋 《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99-102,共4页
目的探讨Cx32mRNA及其基因突变在皮肤病理性瘢痕及瘢痕癌中的表达Cx32蛋白的分布。方法以病理性瘢痕、瘢痕癌组织为研究对象,正常皮肤组织为对照。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分别检测Cx32蛋白水平,采用核酸分子原位杂交法检测Cx32mRNA,结... 目的探讨Cx32mRNA及其基因突变在皮肤病理性瘢痕及瘢痕癌中的表达Cx32蛋白的分布。方法以病理性瘢痕、瘢痕癌组织为研究对象,正常皮肤组织为对照。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分别检测Cx32蛋白水平,采用核酸分子原位杂交法检测Cx32mRNA,结合图像分析,分别观测3组被检组织中所检各项指标的强度(阳性面积与平均光密度)。从14例病理性瘢痕和14例瘢痕癌石蜡包埋组织中提取DNA,运用PCR扩增及扩增目的片段直接测序的方法,进行突变检查。结果 Cx32蛋白和Cx32mRNA在瘢痕癌中呈弱阳性或阴性,在病理性瘢痕上皮中呈阳性或强阳性,两者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但在病理性瘢痕上皮组和正常皮肤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8例样本经PCR反应后,6例扩增出目的条带(4例病理性瘢痕、2例瘢痕癌),经测序分析均未发现致病性与非致病性突变位点。结论瘢痕癌中Cx32的低表达,可能与瘢痕癌的发生发展有相关性,Cx32基因突变在瘢痕癌发生发展过程中的意义有待进一步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X32 病理性瘢痕 瘢痕癌 癌变 突变
下载PDF
细胞周期蛋白A、D1及其mRNA在病理性瘢痕上皮和瘢痕癌中的表达及意义 被引量:1
15
作者 唐文台 郭瑞珍 王海青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6期44-49,共6页
目的探讨Cyclin A、Cyclin D1蛋白及其mRNA在皮肤病理性瘢痕上皮、瘢痕癌组织中的的表达及意义。方法以皮肤病理性瘢痕上皮、皮肤瘢痕癌组织为研究对象,以正常皮肤表皮组织为对照。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SP法)分别检测Cyclin A、Cyclin... 目的探讨Cyclin A、Cyclin D1蛋白及其mRNA在皮肤病理性瘢痕上皮、瘢痕癌组织中的的表达及意义。方法以皮肤病理性瘢痕上皮、皮肤瘢痕癌组织为研究对象,以正常皮肤表皮组织为对照。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SP法)分别检测Cyclin A、Cyclin D1蛋白的表达,采用核酸分子原位杂交法检测Cyclin A mRNA、Cyclin D1 mR NA的表达,结合图像分析,分别观测正常皮肤表皮、皮肤病理性瘢痕上皮、瘢痕癌组织中检测指标的表达强度和表达水平。运用SPSS 16.0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①Cyclin A、Cyclin D1蛋白在正常皮肤表皮为阴性,在皮肤病理性瘢痕上皮呈弱阳性表达,在瘢痕癌组织中呈强阳性表达。正常皮肤表皮与皮肤病理性瘢痕上皮中的表达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者与瘢痕癌组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②Cyclin A mR NA、Cyclin D1 mR NA在正常皮肤表皮呈阴性表达,在病理性瘢痕上皮中呈弱阳性表达,在瘢痕癌组织中呈强阳性表达。瘢痕癌组的表达与正常皮肤表皮组及皮肤病理性瘢痕上皮组相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但正常皮肤表皮组与皮肤病理性瘢痕上皮组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相关分析显示,Cyclin A与Cyclin A mRNA,Cyclin D1与Cyclin D1 mRNA在皮肤瘢痕癌组织中的表达均呈正相关(P<0.01)。结论在瘢痕癌中,Cyclin A、Cyclin D1存在蛋白水平和分子水平的异常表达;其高表达可能与皮肤瘢痕癌的发生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胞周期蛋白 瘢痕癌 病理性瘢痕上皮
下载PDF
皮肤瘢痕癌组织中MDM2的表达及意义 被引量:2
16
作者 李慧 胡成久 《癌变.畸变.突变》 CAS CSCD 2018年第5期365-367,373,共4页
目的:检测皮肤瘢痕癌组织中MDM2蛋白和mRNA的表达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以皮肤瘢痕癌、病理性瘢痕为研究对象,正常皮肤作为对照。采用免疫组化和原位杂交法,分别检测MDM2蛋白和mRNA的表达,运用图像分析系统检测3组标本的表达指标(平... 目的:检测皮肤瘢痕癌组织中MDM2蛋白和mRNA的表达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以皮肤瘢痕癌、病理性瘢痕为研究对象,正常皮肤作为对照。采用免疫组化和原位杂交法,分别检测MDM2蛋白和mRNA的表达,运用图像分析系统检测3组标本的表达指标(平均光密度和阳性面积)。结果:在皮肤瘢痕癌组织中MDM2蛋白和mRNA的表达呈阳性或强阳性,在皮肤病理性瘢痕组织中呈弱阳性或阳性,在正常皮肤组织中呈阴性或弱阳性。组间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皮肤瘢痕癌的发生可能与MDM2蛋白和mRNA的高表达有关。检测MDM2蛋白和mRNA表达水平,有可能预测皮肤病理性瘢痕早期癌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DM2 皮肤瘢痕 瘢痕癌 癌变
下载PDF
足底内侧神经血管蒂岛状皮瓣在足跟部瘢痕癌切除修复中的应用 被引量:4
17
作者 舒巍 周忠志 +1 位作者 陈丽 肖宁 《中国美容医学》 CAS 2009年第11期1578-1579,共2页
目的:探讨足底内侧皮瓣修复足跟部瘢痕癌的方法及效果。方法:2003年6月以来,采用足底内侧皮瓣修复12例足跟部瘢痕癌创面,其中创面面积为2cm×3cm~6cm×10cm,皮瓣设计大小为3cm×5cm~7cm×12cm。结果:移植皮瓣全部成活... 目的:探讨足底内侧皮瓣修复足跟部瘢痕癌的方法及效果。方法:2003年6月以来,采用足底内侧皮瓣修复12例足跟部瘢痕癌创面,其中创面面积为2cm×3cm~6cm×10cm,皮瓣设计大小为3cm×5cm~7cm×12cm。结果:移植皮瓣全部成活,随访3个月~3年半,皮瓣血运、质地良好,外形不臃肿,供区愈合良好。结论:足底内侧动脉岛状皮瓣血供恒定,手术操作简单、安全,是修复足跟部创面的理想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足跟 瘢痕 鳞状细胞癌 足底内侧皮瓣
下载PDF
K-RAS蛋白的表达、基因突变在皮肤瘢痕癌组织中的意义 被引量:1
18
作者 胡成久 郭瑞珍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22-25,共4页
目的探讨K-ras蛋白表达、基因突变在皮肤瘢痕癌组织中的意义。方法以皮肤病理性瘢痕、皮肤瘢痕癌组织为研究对象,以正常皮肤组织为对照。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K-ras蛋白的表达。另外,从瘢痕和瘢痕癌石蜡组织中提取DNA,进行PCR扩... 目的探讨K-ras蛋白表达、基因突变在皮肤瘢痕癌组织中的意义。方法以皮肤病理性瘢痕、皮肤瘢痕癌组织为研究对象,以正常皮肤组织为对照。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K-ras蛋白的表达。另外,从瘢痕和瘢痕癌石蜡组织中提取DNA,进行PCR扩增及测序,分析K-RAS基因第12、13位密码子点突变情况。所有数据运用SPSS16.0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①K-ras蛋白在正常皮肤表皮和皮肤病理性瘢痕上皮中呈弱阳性表达,在瘢痕癌组织中呈强阳性表达。瘢痕癌组的表达与正常皮肤组及皮肤瘢痕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正常皮肤组与瘢痕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②从14例皮肤瘢痕和14例瘢痕癌石蜡组织中提取DNA,经PCR反应,均成功扩增出目的片段,测序未发现K-ras基因第12、13位密码子的点突变。结论①皮肤瘢痕癌的发生可能与K-ras蛋白的高表达有关。②瘢痕癌中K-ras基因的突变位点有待进一步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K—ras 皮肤瘢痕 瘢痕癌 突变
下载PDF
Ki67在瘢痕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被引量:1
19
作者 甘雨 彭代智 +3 位作者 段小冬 张宜澜 刘洋 黄亚兰 《实用皮肤病学杂志》 2017年第3期129-131,共3页
目的探讨Ki67在瘢痕癌组织中的表达及与患者临床特征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Ki67在27例患者瘢痕癌组织中的表达,并结合瘢痕癌患者的临床特征进行分析。结果 27例患者瘢痕癌组织的Ki67检出率为100%。根据Ki67阳性细胞百分率将... 目的探讨Ki67在瘢痕癌组织中的表达及与患者临床特征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Ki67在27例患者瘢痕癌组织中的表达,并结合瘢痕癌患者的临床特征进行分析。结果 27例患者瘢痕癌组织的Ki67检出率为100%。根据Ki67阳性细胞百分率将患者分为3组,≤10%组10例,11%~40%组10例,≥41%组7例。进一步分析发现各组的Ki67阳性细胞百分率与瘢痕溃疡持续时间长短、浸润深度和手术后复发相关,Ki67阳性细胞百分率越高,溃疡持续时间越短(P<0.05)、浸润越深(P<0.01)、手术后越易复发(P<0.05);而与瘢痕病程、溃疡面积无关(P>0.05)。结论 Ki67的表达在瘢痕癌浸润深度和术后复发的临床评估中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瘢痕癌 KI67 皮肤溃疡 肿瘤浸润 术后复发
下载PDF
皮肤烧伤瘢痕癌的病理诊断探讨 被引量:4
20
作者 梁延杰 柴家科 杨毅 《诊断病理学杂志》 CSCD 1994年第2期97-98,共2页
本文对5例皮肤烧伤瘢痕癌进行了PCNA及S-100免疫组化染色观察,并与皮肤烧伤假上皮瘤样增生进行了对比。结果发现,前者细胞核PCNA阳性表达数较后者高,其中Ⅱ级比Ⅰ级更高;而S-100所显示的郎罕氏细胞数,前者比后... 本文对5例皮肤烧伤瘢痕癌进行了PCNA及S-100免疫组化染色观察,并与皮肤烧伤假上皮瘤样增生进行了对比。结果发现,前者细胞核PCNA阳性表达数较后者高,其中Ⅱ级比Ⅰ级更高;而S-100所显示的郎罕氏细胞数,前者比后者低,其中Ⅱ级比Ⅰ级更低。因此PCNA及S-100免疫组化染色有助于皮肤烧伤瘢痕癌与皮肤烧伤假上皮瘤样增生的鉴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瘢痕癌 假上皮瘤样增生 皮肤烧伤 免疫组织化学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