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瑶岗仙钨矿床两类白钨矿地质特征对比研究
1
作者 吴小辉 方文杰 +1 位作者 欧阳胜利 王平 《南方金属》 CAS 2024年第1期4-8,共5页
瑶岗仙矿床是南岭地区典型的石英脉型黑钨矿床,并伴生石英脉型和矽卡岩型两类白钨矿化。经过野外地质现象系统的观察以及精细的镜下矿物学研究,厘定了两种类型白钨矿化的成矿阶段,对不同类型白钨矿进行了宏观和微观地质特征对比。结果表... 瑶岗仙矿床是南岭地区典型的石英脉型黑钨矿床,并伴生石英脉型和矽卡岩型两类白钨矿化。经过野外地质现象系统的观察以及精细的镜下矿物学研究,厘定了两种类型白钨矿化的成矿阶段,对不同类型白钨矿进行了宏观和微观地质特征对比。结果表明,石英脉型和矽卡岩型白钨矿的成矿环境、成矿规模、显微组构等有着明显区别。通过对比两种矿体白钨矿的岩相学特征,约束不同类型白钨矿的成矿过程与成矿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钨矿 石英脉型 矽卡岩型 瑶岗仙矿床
下载PDF
延边东部五道沟花岗闪长岩体的年代学与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成矿意义 被引量:3
2
作者 陈聪 任云生 +4 位作者 赵华雷 杨群 邹欣桐 侯可军 蒋国豪 《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8期2962-2973,共12页
为查明五道沟花岗闪长岩体与区内金、钨矿化的关系,对五道沟钨矿床的含矿花岗闪长岩进行LA-ICP-MS单颗粒锆石U-Pb定年、微量元素和稀土元素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该花岗闪长岩体的锆石U-Pb年龄介于264-269Ma之间,加权平均年龄为(267.8... 为查明五道沟花岗闪长岩体与区内金、钨矿化的关系,对五道沟钨矿床的含矿花岗闪长岩进行LA-ICP-MS单颗粒锆石U-Pb定年、微量元素和稀土元素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该花岗闪长岩体的锆石U-Pb年龄介于264-269Ma之间,加权平均年龄为(267.8±1.0)Ma,岩体的侵位时代为中二叠世;五道沟钨矿床和杨金沟金矿床的含矿岩体对侵位时代相近,地球化学特征相似,物质源区相同,应为同一岩浆作用产物;杨金沟金矿的含矿黑云母二长花岗岩与金矿石具有相似的稀土和微量元素组成,含矿岩体即为成矿岩体,而五道沟钨矿区的含矿花岗闪长岩体与白钨矿单矿物的微量元素组成具有显著差异。五道沟岩体为区内金矿的成矿岩体及含矿岩体,而对于钨矿而言,仅为含矿岩体,二者并无直接的成因联系。五道沟钨矿区的深部或外围应存在与钨矿具有成因联系的隐伏岩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五道沟花岗闪长岩体 锆石U-PB年龄 石英脉型白钨矿矿床 五道沟白钨矿矿床 杨金沟金矿床
下载PDF
广西苍梧社垌石英脉型钨钼多金属矿床流体演化及来源示踪 被引量:26
3
作者 张志强 陈懋弘 +4 位作者 莫建明 肖柳阳 黄智忠 罗军 区朝辉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281-291,共11页
广西苍梧社垌矿床是大瑶山隆起南侧新发现的一个大型斑岩-矽卡岩-石英脉型钨钼多金属矿床。本文重点对其中的石英脉型矿床进行了研究,依据脉体穿插关系及矿物共生组合将成矿过程划分为I石英-黄铁矿阶段、II石英-白钨矿-辉钼矿阶段、III... 广西苍梧社垌矿床是大瑶山隆起南侧新发现的一个大型斑岩-矽卡岩-石英脉型钨钼多金属矿床。本文重点对其中的石英脉型矿床进行了研究,依据脉体穿插关系及矿物共生组合将成矿过程划分为I石英-黄铁矿阶段、II石英-白钨矿-辉钼矿阶段、III石英-多金属硫化物阶段以及IV石英-方解石-萤石阶段,其中II和III阶段为主成矿阶段。从早到晚,均一温度逐渐下降(第一阶段550℃→370℃,第二阶段370℃→330℃,第三阶段330℃→210℃,第四阶段190℃→150℃),流体密度逐渐上升(0.61g/cm3→0.72g/cm3→0.82g/cm3→0.94g/cm3),盐度先升后降(第一阶段5.86%~8.55%NaCleqv,第二阶段4.49%~43%NaCleqv,第三阶段0.53%~46.37%NaCleqv,第四阶段0%~12.85%NaCleqv)。激光拉曼成分分析显示,社垌石英脉型矿床的成矿流体属于H2O-NaCl体系,但是该体系的流体成分在成矿前后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反映第I阶段以氧化环境为主,(II、III、)IV阶段则为还原环境。氢氧同位素研究显示成矿流体来自于岩浆水,后期大气降水的加入导致矿质发生沉淀。此外金属硫化物的δ34S组成(-3.8‰~+1.7‰)平均为-0.46‰,接近于零值,也表明为岩浆来源。引起矿质沉淀的主要原因是流体混合导致的温度下降等环境条件的改变。总体而言,社垌石英脉型钨钼多金属矿床的成矿流体主要来自岩浆热液,为中高温、中低盐度、低密度的NaCl-H2O流体体系,钨钼等多金属成矿与区内加里东期岩浆作用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垌石英脉型钨钼矿床 流体包裹体 H-O同位素 S同位素 流体来源 流体混合
下载PDF
滇东南老君山矿集区洒西钨矿床流体包裹体特征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量:4
4
作者 张彬 张斌辉 +1 位作者 张林奎 陈敏华 《华南地质与矿产》 CAS 2016年第4期333-342,共10页
洒西白钨矿床是老君山矿集区内重要的钨矿床之一,由石英脉型钨矿体和层状、似层状矿体构成。在详细的岩相学观察基础上,对矿区内两种类型矿体白钨矿中的流体包裹体进行了显微测温和拉曼探针分析。研究表明,与石英脉型矿体成矿相关的流... 洒西白钨矿床是老君山矿集区内重要的钨矿床之一,由石英脉型钨矿体和层状、似层状矿体构成。在详细的岩相学观察基础上,对矿区内两种类型矿体白钨矿中的流体包裹体进行了显微测温和拉曼探针分析。研究表明,与石英脉型矿体成矿相关的流体为中-高温、中-低盐度的NaCl-H_2O-CH_4±N_2体系,与层状、似层状矿体成矿相关的流体为中-高温、低盐度的NaCl-H_2O-CH_4-N_2体系,笔者认为,不同盐度端元的等温混合作用是石英脉型矿体形成的主要机制,而层状、似层状矿体中金属元素的沉淀则主要由流体体系的冷却作用所致,两者流体性质基本相同,可能为同源流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体包裹体 石英脉型矿体 层状、似层状矿体 洒西钨矿 滇东南
下载PDF
赣中聚源大型石英脉型白钨矿床含铀富钨矿物初步研究 被引量:1
5
作者 尹晓燕 李光来 +4 位作者 刘晓东 苏晔 邬斌 韦星林 李成祥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1553-1566,共14页
聚源钨矿是华南地区为数不多的大型石英脉型白钨矿矿床之一。在详细的野外地质调查基础上,本文利用α径迹蚀刻、电子显微镜、扫描电镜以及电子探针等实验手段,对该矿床含钨和含铀矿物开展了精细矿物学的研究工作,探讨了成矿过程中钨和... 聚源钨矿是华南地区为数不多的大型石英脉型白钨矿矿床之一。在详细的野外地质调查基础上,本文利用α径迹蚀刻、电子显微镜、扫描电镜以及电子探针等实验手段,对该矿床含钨和含铀矿物开展了精细矿物学的研究工作,探讨了成矿过程中钨和铀的富集规律。研究显示,该矿床钨铀矿物的形成可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钨铀主要进入富含Nb、Ti的氧化物矿物,形成铌铁矿、钇易解石等富钨矿物,另有极少量的钨进入黑钨矿和早阶段白钨矿;第二阶段,铌铁矿与钇易解石被后期流体交代,形成含钨富铀的骑田岭矿、铌锰矿以及钛-钇易解石;第三阶段,钨进入中阶段白钨矿,这一阶段也是钨最主要的矿化阶段;第四阶段,钨进入晚阶段白钨矿。最后两阶段白钨矿中铀含量不高。骑田岭矿(WO_(3)26.74%~29.68%),是聚源钨矿中除白钨矿和黑钨矿之外钨含量最高的含钨矿物。该矿易解石族矿物WO_(3)最高可达9.80%,极度富钨,是目前有文可查的钨含量最高的易解石。聚源钨矿中的含钨矿物大多数为白钨矿,但绝大多数的白钨矿却在骑田岭矿、易解石族矿物、铌铁矿族矿物、黑钨矿之后形成,说明成矿流体在演化过程中,绝大多数W首先进入富含Nb、Ti的含铀矿物和少量黑钨矿,之后才是白钨矿的大量结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含钨含铀矿物 钨的成矿过程 石英脉型白钨矿矿床 聚源钨矿 赣中
下载PDF
广东瑶岭钨矿矿化类型多样性及成矿规律研究 被引量:12
6
作者 王燕 陈梦熊 +1 位作者 李明高 曾永熊 《矿产与地质》 2006年第4期334-339,共6页
近年来,广东瑶岭钨矿床在原来中型石英脉型黑钨矿床的基础上,又相继发现了花岗岩岩体带附近的矽卡岩型白钨矿化和深部花岗岩体中的构造蚀变岩型白钨矿化。通过对这新老发现的三种类型钨矿化地质特征及成矿规律的总结和归纳,建立了瑶岭... 近年来,广东瑶岭钨矿床在原来中型石英脉型黑钨矿床的基础上,又相继发现了花岗岩岩体带附近的矽卡岩型白钨矿化和深部花岗岩体中的构造蚀变岩型白钨矿化。通过对这新老发现的三种类型钨矿化地质特征及成矿规律的总结和归纳,建立了瑶岭不同类型钨矿化成生关系及成矿模式。研究认为,该模式可能会给整个粤北甚至南岭成矿带的地质找矿带来新的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钨矿床 成矿规律 矿化类型多样性 构造蚀变型白钨矿 矽卡岩型白钨矿 石英脉型黑钨矿 矿化集中区
下载PDF
^(40)Ar-^(39)Ar dating and geological implication of auriferous altered rocks from the middle-deep section of Q875 gold-quartz vein in Xiaoqinling area, Henan,China 被引量:38
7
作者 WANG Yitian, MAO Jingwen, LU Xinxiang & YE AnwangInstitute of Mineral Resources, Chinese Academy of Geological Sciences, Beijing 100037, China Institute of Geological Sciences, Henan Province, Zhengzhou 450053, China Lingbao Bureau of Geology and Mineral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SCIE EI CAS 2002年第20期1750-1755,共6页
The 40Ar-39Ar age method is employed in this work to analyze the auriferous altered rocks from the middle-deep section of the Q875 gold-quartz vein in the Xiao-qinling area, and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main gold dep... The 40Ar-39Ar age method is employed in this work to analyze the auriferous altered rocks from the middle-deep section of the Q875 gold-quartz vein in the Xiao-qinling area, and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main gold deposition of the Q875 occurred in ca. 128-126 Ma. As a typical gold-bearing quartz vein in this gold-rich area, the age data obtained from the Q875 also constrain on the metallogenic time of the lode gold deposits developed in the same geological settings. This geochronological study supplies new evidence for further understanding the timing of gold mineralization, the genesis of gold deposits and the geodynamic settings in Xiaoqinling are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40AR-39AR DATING auriferous altered rock Q875 gold-quartz vein lode GOLD deposit METALLOGENIC time Xiaoqinling.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