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6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古代科技术语英译策略:定义型诠释 被引量:1
1
作者 刘性峰 《语言教育》 2024年第1期85-93,共9页
中国古代科技术语是中国古代科技知识体系的基本表征单位,而中国古代科技术语英译,则是中国传统科技知识对外译介的重要内容与主要传播途径之一。中国古代科技术语在概念、语符和科学范式方面具有特殊性与复杂性,因此,此类术语英译具有... 中国古代科技术语是中国古代科技知识体系的基本表征单位,而中国古代科技术语英译,则是中国传统科技知识对外译介的重要内容与主要传播途径之一。中国古代科技术语在概念、语符和科学范式方面具有特殊性与复杂性,因此,此类术语英译具有某种程度的不可通约性,需要译者采取诠释性翻译策略。文章聚焦中国古代科技术语英译的定义型诠释策略,涉及内涵型定义、外延型定义、同义型定义、图示型定义、混合型定义。这些定义型诠释策略可以呈现中国古代科技术语的本质属性与核心内涵,同时又满足译文读者的认知需求,有助于推动中国古代科技文化的对外译介与传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古代科技术语 英译策略 概念 定义型诠释
下载PDF
指南针在近代科学发展中的作用及其对科普展览设计的启示
2
作者 王恒 《自然科学博物馆研究》 2024年第4期64-71,共8页
本文对指南针在近代科学发展中的作用进行了思考,认为只有把中国古代科学技术放在世界科学技术发展的框架下考察,才会得到公正合理的评价。建议在展览中把中国古代科学技术成果转化的展品和现代科学技术成果转化的展品一起展出,才能够... 本文对指南针在近代科学发展中的作用进行了思考,认为只有把中国古代科学技术放在世界科学技术发展的框架下考察,才会得到公正合理的评价。建议在展览中把中国古代科学技术成果转化的展品和现代科学技术成果转化的展品一起展出,才能够正确地认识科学发展的历史和现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指南针 中国古代科技 科学技术发展史 科技馆展览
下载PDF
中国古代天文科技档案名词“候簿”源流考
3
作者 丁海斌 郭嘉琦 《北京档案》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1-26,共6页
中国是世界历史上天文记录保存最完整、最系统的国家。中国古代辉煌的天文学成就与之息息相关。“候簿”为中国古代指代原始天文观测记录簿的专业名词,在中国古代天文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其天文观测记录的内容包括日照时数、行星位置、星... 中国是世界历史上天文记录保存最完整、最系统的国家。中国古代辉煌的天文学成就与之息息相关。“候簿”为中国古代指代原始天文观测记录簿的专业名词,在中国古代天文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其天文观测记录的内容包括日照时数、行星位置、星月运动、太阳高度角、风向等。“候簿”一词的产生可追溯到唐代,自唐代以后一直延续使用到清代,并在清代的使用频率达到顶峰。其义项在历史沿革中未发生较大嬗变。民国时期,“候簿”一词随着近代天文学的产生而逐步消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候簿 科技名词 档案名词 中国古代天文史 科技历史语言学
下载PDF
古陶瓷科学技术研究先驱李家治
4
作者 雷超 李道康 吴军明 《科学文化评论》 2023年第6期74-83,共10页
李家治是中国古陶瓷科学技术研究的专家、世界陶瓷科学院院士、著名陶瓷技术史专家。为完成周恩来总理下达提高景德镇陶瓷质量的任务,他多次深入景德镇开展陶瓷研究工作,挖掘科技内涵,推动了我国传统陶瓷产业和中华古代名瓷技艺的传承... 李家治是中国古陶瓷科学技术研究的专家、世界陶瓷科学院院士、著名陶瓷技术史专家。为完成周恩来总理下达提高景德镇陶瓷质量的任务,他多次深入景德镇开展陶瓷研究工作,挖掘科技内涵,推动了我国传统陶瓷产业和中华古代名瓷技艺的传承与创新发展。后从事古陶瓷科学技术的研究,为现今古陶瓷科学技术研究和发展奠定了扎实的基础,推动了中国古陶瓷科学技术研究的发展。通过他的亲人和学生的口述回忆,查寻多地多处档案资料,尝试总结李家治在古陶瓷科学技术研究方面的学术成就和重要贡献,弘扬老一辈科学家爱党爱国、追求真理、献身科学的精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李家治 古陶瓷 科技史
下载PDF
浙江临安天目窑黑釉瓷的科学技术研究 被引量:8
5
作者 李家治 陈士萍 +3 位作者 张志刚 邓泽群 周学林 姚桂芳 《陶瓷学报》 CAS 1997年第4期185-194,共10页
研究了近来在浙江临安天目山地区发现的窑址群中出土的质量很高的带有兔毫纹的黑釉盏瓷片胎、釉的化学组成、显微结构和烧制工艺。讨论了这些黑釉瓷的命名问题,胎、釉的特点及其与建阳窑、吉州窑黑釉瓷的区别和某些瓷片中兔毫纹的形成... 研究了近来在浙江临安天目山地区发现的窑址群中出土的质量很高的带有兔毫纹的黑釉盏瓷片胎、釉的化学组成、显微结构和烧制工艺。讨论了这些黑釉瓷的命名问题,胎、釉的特点及其与建阳窑、吉州窑黑釉瓷的区别和某些瓷片中兔毫纹的形成机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陶瓷 技术 黑釉瓷 天目瓷 结构
下载PDF
从工艺技术论越窑青釉瓷兴衰 被引量:16
6
作者 李家治 邓泽群 吴瑞 《陶瓷学报》 CAS 2002年第3期201-204,共4页
考古学家一般认为东汉至两晋为越窑的创始和发展时期 ,唐至北宋为鼎盛时期 ,南宋后即停烧。其产品风格虽因时而异 ,但还是一脉相承。可见越窑青釉瓷在长达近千年的烧制过程中历经创始、发展、鼎盛和衰落的全过程。越窑青釉瓷的兴衰固然... 考古学家一般认为东汉至两晋为越窑的创始和发展时期 ,唐至北宋为鼎盛时期 ,南宋后即停烧。其产品风格虽因时而异 ,但还是一脉相承。可见越窑青釉瓷在长达近千年的烧制过程中历经创始、发展、鼎盛和衰落的全过程。越窑青釉瓷的兴衰固然和当时的政治、经济及其它因素有关 ,但它的工艺技术也应在它的兴衰全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即是在对各地历代越窑出土的瓷片科学技术研究的基础上 ,从它的工艺技术角度讨论它的兴衰。越窑青釉瓷所用的原料始终没有多大变化 ,其中Fe2 O3和TiO2 的含量都比较高 ,致使胎呈不同程度的灰白色 ,釉呈青中带黄或灰的色调。更由于釉中含有较高的CaO ,较低的K2 O和Na2 O ,遂使它只能是薄层的玻璃釉 ,无法取得莹润如玉的效果。越窑青釉瓷的烧成温度则变化较大 ,低者只有 10 5 0℃ ,而高者可达 13 10℃。在刚兴起的东汉由于所用龙窑较小 ,其长度只有10m左右 ,其烧成温度可达 13 0 0℃ ,而到了宋代 ,由于龙窑的长度已增加到 5 0m左右 ,致使他的烧成温度只保持在 110 0℃左右。这样的烧成温度对越窑青釉瓷产生了不利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工艺技术 越窑青釉瓷 古陶瓷 科学技术 考古 陶瓷史
下载PDF
简论中国古代陶瓷科技发展史 被引量:9
7
作者 李家治 《建筑材料学报》 EI CAS CSCD 2000年第1期7-13,共7页
中国陶瓷具有连续不断的长达万年的历史,为世界上独一无二.它的发展过程蕴藏着十分丰富的科学技术内涵。
关键词 中国古代陶瓷 古陶瓷 科学技术 科学技术史
下载PDF
李约瑟难题一解 被引量:13
8
作者 严火其 《自然辩证法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2期28-32,共5页
西方科学的显著特点是察异,探寻一事物所特有的区别于其他事物的本质规定性;中国科学的显著特点是察同,探寻自然界万事万物共同具有的基本规律(气阴阳五行规律)。以察异为特点的科学是累积性的,并且是按指数规律发展的。以察同为特点的... 西方科学的显著特点是察异,探寻一事物所特有的区别于其他事物的本质规定性;中国科学的显著特点是察同,探寻自然界万事万物共同具有的基本规律(气阴阳五行规律)。以察异为特点的科学是累积性的,并且是按指数规律发展的。以察同为特点的科学则是相对静止的。东西方科学的不同特点是中国科学在早期比较发达,而西方科学却能后来居上的根本原因。传统技术以实践为基础,从实践经验中概括总结出技术。中国传统社会人口众多,生产规模庞大,是其技术发达的基本原因。近现代技术的发展,科学的指导作用日益明显。西方在科学上的领先地位,必然导致技术上的领先地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传统科学 古代技术 李约瑟难题
下载PDF
六十年来中国古陶瓷文献学研究述评 被引量:4
9
作者 陈宁 《中国陶瓷》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2期93-97,共5页
六十年来中国古陶瓷文献学在古陶瓷文献的辑录、古陶瓷文献的内容研究、古代陶瓷文献学家的研究、工具书的出版等方面取得了可喜成就。但是,中国古陶瓷文献学是一门新兴学科,研究仍存在很多不足,需要不断探索和完善。
关键词 中国古陶瓷文献学 成就 不足 述评
下载PDF
论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终结的数学原因 被引量:4
10
作者 曹胜斌 《长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年第2期3-6,共4页
中国古代数学在许多方面不同于西方数学 ,与科学思维特征相背离 ,无法成为近代科学的思维和表达工具 ,这是中国古代科学技术没能走出工匠传统而致终结的重要原因之一。
关键词 中国 古代科学技术 古代数学 科学思维 数学理论 发展模式
下载PDF
基于科学与技术视角的中国古代管理思想研究 被引量:1
11
作者 苏泉仁 《辽宁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238-240,共3页
通过对科学与技术的辨析,指出中国管理思想是科学的,但是更偏重于技术的实用性,它同西方管理科学的发展不属于同一路径.为了从技术的视角更好地认识中国古代的管理思想,给出了“李约瑟之谜”的一种解释,亦求从科学与技术本身的内涵来理... 通过对科学与技术的辨析,指出中国管理思想是科学的,但是更偏重于技术的实用性,它同西方管理科学的发展不属于同一路径.为了从技术的视角更好地认识中国古代的管理思想,给出了“李约瑟之谜”的一种解释,亦求从科学与技术本身的内涵来理解中国古代管理思想的发展脉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学 技术 中国古代管理思想 李约瑟之谜
下载PDF
当代现实背景中的高校“古代汉语”教学 被引量:5
12
作者 卢凤鹏 张丽萍 《毕节学院学报(综合版)》 2009年第11期78-82,共5页
"古代汉语"是高校中文专业基础课程。伴随着当代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飞速发展,其学科的地位越来越引起人们的担忧。教学思想、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惑。反思该学科的社会价值,透视学科存在危机的背景是... "古代汉语"是高校中文专业基础课程。伴随着当代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飞速发展,其学科的地位越来越引起人们的担忧。教学思想、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惑。反思该学科的社会价值,透视学科存在危机的背景是当前所面对的一个重要问题,对"古代汉语"教学进行改革,切实转变教学观念已成为一项迫切的任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代汉语 科学技术 大众文化 以人为本 课堂教学
下载PDF
试论用技术社会学方法解答李约瑟难题 被引量:2
13
作者 孔令宏 《大自然探索》 1998年第3期117-121,共5页
本文认为,从单一原因出发为李约瑟难题所寻找的答案都难免有偏颇之感,只有用综合性的方法,从技术社会学的角度,以技术创新为突破口,才有可能为李约瑟难题找出令人满意的答案。
关键词 技术社会学 李约瑟难题 近代科学 中国 科学史
下载PDF
“天人合一”思想对中国古代科技的消极影响 被引量:3
14
作者 张志巧 《大庆师范学院学报》 2006年第3期19-21,共3页
哲学是人类的最高层次的文化,同时它也是一种思维方式,它指导着人们的思想及一切活动。“天人合一”作为中国传统哲学思想的主导思想,对中国古代科技的发展有过积极的影响,但本文主要论述其对中国古代科技的消极影响。
关键词 天人合一 中国古代科技 消极影响
下载PDF
中国佛教与古代科技的发展 被引量:1
15
作者 周瀚光 《东方论坛(青岛大学学报)》 2013年第4期1-15,共15页
在历史上,中国佛教对古代科技发展产生过很大的作用和影响。英国学者李约瑟认为"总起来说佛教的作用是强烈的阻碍作用",这未免失于偏颇。中国佛教具有三个与科技发展紧密相关的重要特点,并通过四条主要途径介入和影响了古代... 在历史上,中国佛教对古代科技发展产生过很大的作用和影响。英国学者李约瑟认为"总起来说佛教的作用是强烈的阻碍作用",这未免失于偏颇。中国佛教具有三个与科技发展紧密相关的重要特点,并通过四条主要途径介入和影响了古代科技的发展,对古代科技的发展主要起到了积极的和促进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佛教 古代科技 积极影响 李约瑟
下载PDF
用西方理念能揭示中国古代科技的特质吗? 被引量:2
16
作者 孔令宏 《大自然探索》 1997年第4期120-124,共5页
李约瑟的巨著《中国科学技术史》蕴涵有丰富的科技哲学思想。本文的考察指出,李约瑟的观念、方法、哲学思想都是西方的。在这样的观念、思想指导下,用西方特有的方法研究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难免与实际情况有差距,也难以令人满意地... 李约瑟的巨著《中国科学技术史》蕴涵有丰富的科技哲学思想。本文的考察指出,李约瑟的观念、方法、哲学思想都是西方的。在这样的观念、思想指导下,用西方特有的方法研究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难免与实际情况有差距,也难以令人满意地揭示出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特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方观念 西方方法 西方思想 中国古代科技 道教
下载PDF
浅谈中国传统科技观及其对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影响 被引量:1
17
作者 者丽艳 《文山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8年第1期112-115,共4页
圣人创造发明科技论体现了重视人类自身力量的科学思想;有机整体自然科技观,强调从世界的统一性和事物联系性中来思考和解决问题,但在此基础上创造出的具有无限包容性的理论,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中国自然科学走上独立研究的道路,使其始终... 圣人创造发明科技论体现了重视人类自身力量的科学思想;有机整体自然科技观,强调从世界的统一性和事物联系性中来思考和解决问题,但在此基础上创造出的具有无限包容性的理论,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中国自然科学走上独立研究的道路,使其始终包含在思辨哲学和其它文化形态中;重科学技术的现实功用的价值取向,促进了古代技术的大发展,但不太注重对科学事理或成因的探寻,阻碍了中国古代科学研究工作的全面发展;重经验总结、轻科学理论创造的科技倾向,局限于对实际操作程序的记录,基本上没有超出经验层次和升华到系统的理论体系,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中国古代自然科学理论的创造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传统科技观 中国古代科技 影响
下载PDF
中国古代科学技术思想中的感通论
18
作者 孔令宏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221-224,共4页
中国古代科学技术思想中的感通论包括感应论和变通论两部分。感应论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其中人们对同类相感、异类相感、显感、潜感等进行了探讨,并把感应的机制分为气类感应和存在感应。变通论是感应论的进一步深化。变是过程,通是结... 中国古代科学技术思想中的感通论包括感应论和变通论两部分。感应论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其中人们对同类相感、异类相感、显感、潜感等进行了探讨,并把感应的机制分为气类感应和存在感应。变通论是感应论的进一步深化。变是过程,通是结果。通是在事物与事物之间呈现出来的。通具有存在论、认识论、实践论三层意义。感通论从一个侧面昭示了中国古代科学技术思想与源出于西方的近现代科学技术思想的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古代科学技术思想 感应 变化 规律
下载PDF
从中国古代哲学的特征看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终结
19
作者 曹胜斌 《长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2年第3期7-11,共5页
讨论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在近代走向终结之哲学方面的原因 ,在于中国古代哲学的天人合一世界观、整体关照方法论以及儒道两家长期相互抗衡对中国古代文化的长期而深刻的影响。
关键词 中国 古代哲学 特征 古代科学技术 世界观 哲学方法论
下载PDF
中国古代炼丹术的实验程序及知识体系之脉络探析
20
作者 蔡林波 杨蓉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21年第2期1-10,30,共11页
历史上,中国古代炼丹家主张“著在实验”,从而建构起一套“择友-择地-筑炉-火候-开炉”的完整、规范的实验活动程序,并对每个实验环节也都做了具体的规定。在炼丹实验活动中,中国古代炼丹家不仅运用、传承着大量的自然知识和工艺技术,... 历史上,中国古代炼丹家主张“著在实验”,从而建构起一套“择友-择地-筑炉-火候-开炉”的完整、规范的实验活动程序,并对每个实验环节也都做了具体的规定。在炼丹实验活动中,中国古代炼丹家不仅运用、传承着大量的自然知识和工艺技术,而且激发出了一种对于新知识的获取,以及工艺技术的发明和创造的文化冲动。由此可证,炼丹术之所以能够作为推动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主导文化载体,很大程度上根源于其内涵的实验思想方法及其实证认知精神。毫无疑义——中国古代有科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炼丹术 实验程序 知识工艺涵量 中国古代科技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