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Graptolite, Chitinozoan and Scolecodont Reflectances and Their Use as Indicators of Thermal Maturity 被引量:2
1
作者 Andreas Hoffknecht Rainer Bainer Brocke Bernd-D. Erdtmann 《Acta Geologica Sinica(English Edition)》 SCIE CAS CSCD 1993年第1期93-105,125-126,共15页
Based on studies of the reflectance of Ordovician and Silurian zooclasts from 11 sections around the Huangling Anticline, Hubei, China, combined with determination of the conodont colour alteration indices (CAI) and o... Based on studies of the reflectance of Ordovician and Silurian zooclasts from 11 sections around the Huangling Anticline, Hubei, China, combined with determination of the conodont colour alteration indices (CAI) and of infrared spectroscopy of dispersed organic matter from the same or adjacent horizons, it is further proved that reflectances of graptolites, chitinozoans and scolecldonts, like vitrinite and natural bitumen, increase with increasing maturation, but follow different reflectance paths. They may be used, therefore, as thermal maturation indicators. Graptolites display optically strong anisotropy. The maximum reflectance measured from graptolite on polished section cut parallel to the bedding plane is the most suitable for determination of maturation of their host rocks. In polished section chitinozoan and scolecodont show reflectance, but no bireflectance owing to their isotropy. The random reflectance of chitinozoans is higher than that of scolecodonts in the case of the same maturity. By analysing the distribution trends of graptolite, chitionzoan and scolecodont reflectances, the Ordovician and Silurian strata can be subdivided into three areas of maturation in the present region. The potential of oil or gas generation is discussed for each area. The result is basically coincident with the distribution pattern of regional organic maturation presented by CAI and infrared spectroscopic determination of organic matter.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RAPTOLITE CHITINOZOAN scolecodont reflectance
下载PDF
笔石、几丁虫和虫牙反射率在热成熟度上的应用 被引量:19
2
作者 汪啸风 Andreas Hoffknecht +4 位作者 萧建新 陈善庆 李志宏 Rainer.Brocke Bernd-D Erdtmann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2年第3期269-279,共11页
根据中国湖北黄陵背斜周缘11条奥陶纪、志留纪地层剖面的笔石,几丁虫和虫牙反射率的研究,结合相同或邻近层位牙形石色变指数(CAI)和分散有机质成熟度的红外光谱鉴定,进一步证明:笔石、几丁虫和虫牙的反射率具有随成熟度增加而增加的特... 根据中国湖北黄陵背斜周缘11条奥陶纪、志留纪地层剖面的笔石,几丁虫和虫牙反射率的研究,结合相同或邻近层位牙形石色变指数(CAI)和分散有机质成熟度的红外光谱鉴定,进一步证明:笔石、几丁虫和虫牙的反射率具有随成熟度增加而增加的特点以及各自不同的反射率径迹,因此,在不含镜质组的前泥盆纪地层中,它们可以作为热成熟度的指示。笔石具有明显的各向异性的光学特点,在平行层面所切笔石光面上测量笔石最大油浸反射率,对确定含化石母岩的成熟度最为合适。几丁虫和虫牙具有各向同性的光性特点,因而它们的光面仅显示反射率而无双反射率。笔石、几丁虫和虫牙反射率分布趋势的分析表明,可以将本区奥陶系与志留系划分为3个成熟度区。并对各区形成油气的潜在可能性进行了讨论,其结果与牙形石色变指数和有机质红外光谱分析,所证明的区域有机质成熟度分布模式基本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笔石 几丁虫 虫牙 反射率 探油
下载PDF
西秦岭南缘“白水江群”微古生物化石的发现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量:5
3
作者 王涛 王宗起 +4 位作者 高联达 姜春发 闫全人 闫臻 李秋根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586-590,i0001-i0002,共7页
在西秦岭南缘“白水江群”灰色—灰黑色粉砂质、泥质板岩中发现隐孢子、小孢子、疑源类、几丁虫和虫颚等微古生物化石,这些化石的许多属和种,时代为中志留世温洛克阶至晚志留世早期卢德洛阶。微体古生物化石的发现对客观认识和解释“白... 在西秦岭南缘“白水江群”灰色—灰黑色粉砂质、泥质板岩中发现隐孢子、小孢子、疑源类、几丁虫和虫颚等微古生物化石,这些化石的许多属和种,时代为中志留世温洛克阶至晚志留世早期卢德洛阶。微体古生物化石的发现对客观认识和解释“白水江群“由不同时代的岩石组成的混杂带提供了新的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水江群” 隐孢子 小孢子 疑源类 几丁虫 虫颚 混杂带
下载PDF
皖南上溪群中的虫牙类和疑源类化石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量:6
4
作者 陈冠宝 尹磊明 徐树桐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2期105-107,共3页
“江南古陆”东北端上溪群中,发现了虫牙类化石和疑源类化石组合,为这套地层的准确定时,提供了直接证据。经鉴定,这一化石及化石组合的时代为寒武-奥陶纪,而不是以往所认为的中元古代。这些化石的发现说明依据岩体同位素年龄确定... “江南古陆”东北端上溪群中,发现了虫牙类化石和疑源类化石组合,为这套地层的准确定时,提供了直接证据。经鉴定,这一化石及化石组合的时代为寒武-奥陶纪,而不是以往所认为的中元古代。这些化石的发现说明依据岩体同位素年龄确定围岩年龄具有不确定性,另外,这一发现对研究该区的构造演化史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江南古陆” 虫牙类 疑源类 化石 上溪群 皖南地区
下载PDF
安徽霍邱安阳山晚石炭世碳酸盐岩地层中奥陶纪牙形石和虫颚化石的发现
5
作者 程成 李双应 +3 位作者 稽在飞 王松 杨栋栋 张强 《安徽地质》 2014年第1期7-9,22,共4页
最近的研究表明,安徽霍邱地区安阳山(白大山)剖面下部碳酸盐岩段属于晚石炭世,上部碎屑岩段属于青白口纪。我们进一步对剖面进行了微体古生物分析,在晚石炭世碳酸盐岩中发现了丰富的微体古生物化石,其中以牙形石和虫颚化石数量最多。经... 最近的研究表明,安徽霍邱地区安阳山(白大山)剖面下部碳酸盐岩段属于晚石炭世,上部碎屑岩段属于青白口纪。我们进一步对剖面进行了微体古生物分析,在晚石炭世碳酸盐岩中发现了丰富的微体古生物化石,其中以牙形石和虫颚化石数量最多。经鉴定,有牙形石Belodina和虫颚化石Marlenites marginatus,Chairidogenys borealis,Cornugenys sp.,Porrhogrnys sp.,Channahania sp.,Paradrilonersgenys cherylae等,Belodina时代为晚奥陶世,虫颚化石的时代为奥陶纪。晚石炭世地层中存在奥陶纪化石,表明可能存在奥陶系的物源区,微体化石是通过剥蚀、搬运再沉积保存到晚石炭世碳酸盐岩中。显然,新发现的微体化石可能并不具有地层意义,但是具有古地理和古构造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体化石 牙形石 虫颚 奥陶纪 安阳山 霍邱
下载PDF
西秦岭晚志留世──泥盆纪的虫颚化石
6
作者 叶晓荣 《微体古生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4年第4期479-501,共23页
蠕虫类环节动物多毛纲的颚器化石──虫颚,广泛分布于寒武纪以后的海相地层中。本文通过对众多资料的研究,回顾了100多年来虫颚化石的研究历史,特别是近年来在研究方法及应用方面的进展;讨论了分类问题,认为使用分散颚片及完整... 蠕虫类环节动物多毛纲的颚器化石──虫颚,广泛分布于寒武纪以后的海相地层中。本文通过对众多资料的研究,回顾了100多年来虫颚化石的研究历史,特别是近年来在研究方法及应用方面的进展;讨论了分类问题,认为使用分散颚片及完整颚器的双重分类有利于虫颚在地层学及环境分析中的应用。西秦岭晚志留世和泥盆纪共发现颚片400多个,初步鉴定了26个属、71个种,包括4个新种,建立了6个虫颚化石组合。这些颚片与腕足、珊瑚、三叶虫等共生,在不同岩性中的保存丰度有明显差别,其富存情况与沉积相及西秦岭的主要地质事件之间有一定的相关关系,显示了这种蠕虫动物主要生活于盐度正常、以泥砂质基底为主的较平静的潮下带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虫颚 晚志留世 泥盆纪 环境 西秦岭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