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2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Drag reduction characteristics of recirculation flow at rocket base in an RBCC engine under ramjet/scramjet mode
1
作者 Menglei LI Mingbo SUN +6 位作者 Peibo LI Daoning YANG Bin AN Yizhi YAO Jikai CHEN Taiyu WANG Jiaoru WANG 《Chinese Journal of Aeronautics》 SCIE EI CAS CSCD 2024年第3期104-115,共12页
To reduce the drag generated by the recirculation flow at the rocket base in a RocketBased Combined Cycle(RBCC)engine operating in the ramjet/scramjet mode,a novel annular rocket RBCC engine based on a central plug co... To reduce the drag generated by the recirculation flow at the rocket base in a RocketBased Combined Cycle(RBCC)engine operating in the ramjet/scramjet mode,a novel annular rocket RBCC engine based on a central plug cone was proposed.The performance loss mechanism caused by the recirculation flow at the rocket base and the influence of the plug cone configuration on the thrust performance were studied.Results indicated that the recirculation flow at the rocket base extended through the entire combustor,which creates an extensive range of the"low-kineticenergy zone"at the center and leads to an engine thrust loss.The plug cone serving as a surface structure had a restrictive effect on the internal flow of the engine,making it smoothly transit at the position of the large separation zone.The model RBCC engine could achieve a maximum thrust augmentation of 37.6%with a long plug cone that was twice diameter of the inner isolator.However,a shorter plug cone that was half diameter of the inner isolator proved less effective at reducing the recirculation flow for a supersonic flow and induced an undesirable flow fraction that diminished the thrust performance.Furthermore,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plug cone increased with the flight Mach number,indicating that it could further broaden the operating speed range of the scramjet mod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ocket-based combined cycle Ramjet/scramjet mode Plug cone Drag reduction k-x SST turbulent model
原文传递
Engine performance analysis and optimization of a dual-mode scramjet with varied inlet conditions
2
作者 Lu Tian Li-Hong Chen +2 位作者 Qiang Chen Feng-Quan Zhong Xin-Yu Chang 《Acta Mechanica Sinica》 SCIE EI CAS CSCD 2016年第1期75-82,共8页
A dual-mode scramjet can operate in a wide range of flight conditions. Higher thrust can be generated by adopting suitable combustion modes. Based on the net thrust, an analysis and preliminary optimal design of a ker... A dual-mode scramjet can operate in a wide range of flight conditions. Higher thrust can be generated by adopting suitable combustion modes. Based on the net thrust, an analysis and preliminary optimal design of a kerosene-fueled parameterized dual-mode scramjet at a cru- cial flight Mach number of 6 were investigated by using a modified quasi-one-dimensional method and simulated annealing strategy. Engine structure and heat release distrib- utions, affecting the engine thrust, were chosen as analytical parameters for varied inlet conditions (isolator entrance Mach number: 1.5-3.5). Results show that different opti- mal heat release distributions and structural conditions can be obtained at five different inlet conditions. The highest net thrust of the parameterized dual-mode engine can be achieved by a subsonic combustion mode at an isolator entrance Mach number of 2.5. Additionally, the effects of heat release and scramjet structure on net thrust have been discussed. The present results and the developed analytical method can provide guidance for the design and optimization of high-performance dual-mode scramjet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ual-mode scramjet Engine performance THRUST OPTIMIZATION Heat release distribution Simulatedannealing algorithm
下载PDF
超燃冲压发动机羟基/煤油-PLIF同步测量研究 被引量:1
3
作者 武国华 于欣 +6 位作者 彭江波 曹振 高龙 韩明宏 袁勋 刘文备 亓金浩 《推进技术》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19-226,共8页
应用一套500 Hz PLIF(Planar laser induced fluorescence)系统开展了煤油燃料超燃冲压发动机实验研究,实现了超燃冲压发动机燃烧室内火焰结构和煤油分布可视化测量。通过对OH-PLIF和煤油-PLIF同步测量方法分析,揭示了超燃冲压发动机煤... 应用一套500 Hz PLIF(Planar laser induced fluorescence)系统开展了煤油燃料超燃冲压发动机实验研究,实现了超燃冲压发动机燃烧室内火焰结构和煤油分布可视化测量。通过对OH-PLIF和煤油-PLIF同步测量方法分析,揭示了超燃冲压发动机煤油掺混燃烧振荡特性规律。利用PLIF图像的几何特征、强度特征和动态模态分解,分析了煤油掺混过程对火焰传播及燃烧特性的影响。研究表明,在煤油单独燃烧阶段,煤油主要分布在燃烧室上游。OH基受燃料分布的影响,在燃烧室内重复性地聚集和扩散,呈现破裂带状。动态模态分解结果表明,煤油掺混过程对燃烧振荡存在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燃冲压发动机 燃烧室 平面激光诱导荧光 动态模态分解 可视化测量
下载PDF
固体超燃冲压发动机燃烧模态转换研究 被引量:2
4
作者 赵李北 夏智勋 +5 位作者 马立坤 陈斌斌 冯运超 李潮隆 杨鹏年 刘延东 《固体火箭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67-178,共12页
对固体超燃冲压发动机的模态转换现象和燃烧室工作特性开展了地面直连试验和数值模拟研究。试验在Ma=6,25 km的条件下实现燃烧模态由超燃转换为亚燃,再转换为超燃的动态变化。数值模拟获得了对应燃烧模态下发动机燃烧室的流场参数变化... 对固体超燃冲压发动机的模态转换现象和燃烧室工作特性开展了地面直连试验和数值模拟研究。试验在Ma=6,25 km的条件下实现燃烧模态由超燃转换为亚燃,再转换为超燃的动态变化。数值模拟获得了对应燃烧模态下发动机燃烧室的流场参数变化及工作特性。将隔离段出口马赫数作为燃烧模态判别准则,基于隔离段绝热假设计算出隔离段出口马赫数,实现发动机燃烧模态的实时判别,并通过数值模拟结果验证了该方法的可行性。试验结果表明,改变燃料喷注方式能够实现燃烧模态的变化,亚燃模态下的性能明显高于超燃模态。数值结果表明,发动机隔离段及燃烧室内激波强度和位置受到横向射流与燃烧释热的共同影响,且不同燃烧模态下影响激波的主要因素不同。发动机燃烧室工作在亚燃模态下的性能最佳,总压恢复系数为0.44,总燃烧效率为0.79。其中,亚燃模态下硼颗粒和碳颗粒的燃烧效率分别为0.78和0.6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固体超燃冲压发动机 双模态 燃烧模态 燃烧室
下载PDF
双模态冲压发动机中的模态转换研究综述 被引量:15
5
作者 张岩 朱韶华 +2 位作者 刘刚 李轩 徐旭 《推进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2期1719-1728,共10页
在以双模态冲压发动机为推进装置的高超声速飞行器的加速过程中,燃烧室内的释热量及其分布必须做出相应的调整,使得发动机从亚燃模态转换为超燃模态。在模态转换过程中,由于燃烧室下游边界条件突然从热力壅塞状态变为无壅塞状态,其壁面... 在以双模态冲压发动机为推进装置的高超声速飞行器的加速过程中,燃烧室内的释热量及其分布必须做出相应的调整,使得发动机从亚燃模态转换为超燃模态。在模态转换过程中,由于燃烧室下游边界条件突然从热力壅塞状态变为无壅塞状态,其壁面压力分布会发生明显改变。这将使作用在飞行器上的推力和动量发生突然变化,可能会导致飞行器失去控制。因此,如何实现不同燃烧模态的平稳转换,是燃烧室设计中的技术难点。本文详细介绍了双模态冲压发动机中不同燃烧模态的定义和判定准则、模态转换的实现方式、模态转换的机理,以及在模态转换时可能存在的激波反射结构转换迟滞和火焰结构转换迟滞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模态冲压发动机 超燃模态 亚燃模态 模态转换 迟滞
下载PDF
基于集总参数方程的超燃冲压发动机性能计算模型 被引量:10
6
作者 陈玉春 刘小勇 +2 位作者 黄兴 马雪松 黄兴鲁 《推进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840-846,共7页
针对目前常用的基于微分方程的超燃冲压发动机性能计算模型的不足,提出了基于集总参数方程的超燃冲压发动机性能计算模型。将基于控制体法的0D积分形式的守恒方程(流量连续方程、动量守恒方程和能量守恒方程)和化学动力学模型相结合,辅... 针对目前常用的基于微分方程的超燃冲压发动机性能计算模型的不足,提出了基于集总参数方程的超燃冲压发动机性能计算模型。将基于控制体法的0D积分形式的守恒方程(流量连续方程、动量守恒方程和能量守恒方程)和化学动力学模型相结合,辅以临界流量法,应用于隔离段和燃烧室的1D流场计算,实现了双模态超燃冲压发动机各种模态的隔离段和燃烧室的流量平衡计算,可以捕捉到热力学喉道,确定了隔离段流动状态和燃烧室的工作模态,进而实现超燃冲压发动机全飞行包线内和全工况下的特性计算。计算结果表明,基于集总参数方程的计算模型不但能够克服基于微分方程的计算模型的缺点,而且还具有计算精度高、计算速度快、收敛性好等优点,为超燃冲压发动机总体性能计算和方案设计提供了一种很好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模态超燃冲压发动机 总体性能 工作模态 集总参数方程 临界流量法
下载PDF
超燃发动机燃烧模态判别准则初步研究 被引量:10
7
作者 肖保国 晏至辉 +1 位作者 田野 邢建文 《推进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8期1121-1126,共6页
为建立超燃发动机燃烧模态定量判别准则,针对马赫数3.0,总温1500K,总压2.1MPa的来流,完成了燃烧模态的实验和数值模拟研究。对比分析了不同当量比条件下燃烧室马赫数分布和隔离段激波结构,确定了燃烧模态判别采用的两个压力测点特征位置... 为建立超燃发动机燃烧模态定量判别准则,针对马赫数3.0,总温1500K,总压2.1MPa的来流,完成了燃烧模态的实验和数值模拟研究。对比分析了不同当量比条件下燃烧室马赫数分布和隔离段激波结构,确定了燃烧模态判别采用的两个压力测点特征位置,研究了燃油增加过程中特征位置壁面压强比值的动态特性。结果表明,随着当量比的增加,燃烧模态由超燃模态转变为亚燃模态,当量比0.6是超燃模态过渡到亚燃模态的转换点。特征位置压比变化率最大时刻的比值1.5可以作为定量判别燃烧模态的依据,当特征位置壁面压强比值小于1.5时为超燃模态,大于1.5时为亚燃模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燃发动机 燃烧模态 判别准则 实验 数值模拟
下载PDF
超燃冲压发动机燃烧模态转换试验研究 被引量:7
8
作者 潘余 李大鹏 +1 位作者 刘卫东 王振国 《爆炸与冲击》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293-297,共5页
在模拟飞行高度为25 km、来流马赫数为6的情况下,采用试验研究的方法对超燃冲压发动机燃烧模态转换进行了直连式试验。根据燃烧室壁面压力分布和一维模型分析表明。燃料喷射位置和当量比的动态改变.实现了燃烧室内燃烧模态的动态转换。... 在模拟飞行高度为25 km、来流马赫数为6的情况下,采用试验研究的方法对超燃冲压发动机燃烧模态转换进行了直连式试验。根据燃烧室壁面压力分布和一维模型分析表明。燃料喷射位置和当量比的动态改变.实现了燃烧室内燃烧模态的动态转换。不同燃料喷射位置切换顺序比较表明,燃烧室内燃烧状态的改变受燃料分布所决定,但是燃烧室自身具有一定的抗波动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爆炸力学 双模态超燃冲压发动机 模态转换 超声速燃烧 热壅塞
下载PDF
轴对称结构RBCC发动机超燃模态性能分析 被引量:3
9
作者 李鹏飞 何国强 +2 位作者 秦飞 刘佩进 潘科玮 《固体火箭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728-733,共6页
为了改善RBCC发动机超燃模态的性能,设计了轴对称结构燃烧室结合小支板组进行燃料喷注的发动机构型。通过煤油的3步简化动力学模型,对不同燃料喷注方式下的发动机性能进行计算分析。结果表明,基于本设计的发动机,让支板火箭工作于小流... 为了改善RBCC发动机超燃模态的性能,设计了轴对称结构燃烧室结合小支板组进行燃料喷注的发动机构型。通过煤油的3步简化动力学模型,对不同燃料喷注方式下的发动机性能进行计算分析。结果表明,基于本设计的发动机,让支板火箭工作于小流量富燃状态,可实现超燃模态的可靠点火和稳定燃烧;采用一级支板结合二级壁喷的燃料喷注方式,可获得相对最优的性能;随着燃料当量比的增加,燃烧室压强和推力增加,但燃烧效率降低,比冲也随之下降;在低马赫数条件下,发动机可实现正常工作,但燃烧效率将有所下降。计算结果可为未来RBCC发动机的结构设计和燃烧组织提供参考数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BCC 超燃模态 支板火箭 喷注方式 数值模拟
下载PDF
轴对称结构RBCC发动机超燃模态试验和数值模拟 被引量:3
10
作者 汤祥 何国强 +2 位作者 秦飞 刘佩进 潘科玮 《固体火箭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166-170,共5页
为研究轴对称结构RBCC发动机超燃模态下的点火和燃烧性能,进行了地面直连试验。采用中心支板火箭与小支板组喷注相结合的方式作为点火和火焰稳定方式,并对燃料喷注方案进行了研究。试验与数值模拟结果表明,采用这种点火方式能实现轴对... 为研究轴对称结构RBCC发动机超燃模态下的点火和燃烧性能,进行了地面直连试验。采用中心支板火箭与小支板组喷注相结合的方式作为点火和火焰稳定方式,并对燃料喷注方案进行了研究。试验与数值模拟结果表明,采用这种点火方式能实现轴对称结构RBCC发动机的可靠点火和稳定燃烧。二次燃料采取多级喷注的方式能充分利用流道中的氧气,实现较充分的燃烧,但应控制燃料喷注比例。双支板组的加入,能促进燃料与中心空气流的充分掺混,提升燃烧效率,获得较优的燃烧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轴对称RBCC 超燃模态 试验与数值模拟 小支板 喷注方案
下载PDF
喷注方式对双模态冲压发动机燃烧稳定性的影响 被引量:11
11
作者 李大鹏 潘余 +2 位作者 梁剑寒 刘卫东 王振国 《国防科技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10-14,共5页
在模拟飞行马赫数Ma=4的直连式试验设备基础上,采用固定几何双模态冲压发动机燃烧室构型,使用液体煤油作为燃料,并用火炬式点火器点火,研究不同喷注方式下的火焰稳定性。试验研究表明:在加热器来流总温、总压较低的条件下,火焰稳定较难... 在模拟飞行马赫数Ma=4的直连式试验设备基础上,采用固定几何双模态冲压发动机燃烧室构型,使用液体煤油作为燃料,并用火炬式点火器点火,研究不同喷注方式下的火焰稳定性。试验研究表明:在加热器来流总温、总压较低的条件下,火焰稳定较难实现;煤油喷注方式对双模态冲压发动机燃烧室内燃烧稳定性影响很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模态冲压发动机 燃烧室 燃烧稳定性 煤油
下载PDF
RBCC发动机超燃模态燃料喷射方案数值模拟研究 被引量:4
12
作者 汤祥 何国强 秦飞 《固体火箭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736-741,共6页
为实现二元结构RBCC发动机引射、亚燃、超燃模态可共存于同一流道中,验证多模态的匹配性,同时获得较优的燃烧性能,通过采用包含3步简化动力学模型的数值模拟方法,研究了燃料喷射位置的变化对发动机燃烧性能的影响。模拟结果表明,采用支... 为实现二元结构RBCC发动机引射、亚燃、超燃模态可共存于同一流道中,验证多模态的匹配性,同时获得较优的燃烧性能,通过采用包含3步简化动力学模型的数值模拟方法,研究了燃料喷射位置的变化对发动机燃烧性能的影响。模拟结果表明,采用支板火箭作为点火和火焰稳定源,燃料支板进行燃料喷射可实现RBCC发动机在超音速来流下的有效点火和稳定燃烧;基于燃料支板喷射,同时结合中心支板喷射和隔离段壁面喷射能获得较好的燃烧性能,内推力大小相比燃料支板结合中心支板喷射具有1.35倍的提升;隔离段中的燃料喷射量较多时会导致激波链进一步向上游传播,从而影响发动机的工作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火箭基组合循环 超燃模态 燃烧性能 数值模拟
下载PDF
超燃冲压发动机燃烧模态转换直连式实验研究 被引量:4
13
作者 肖保国 李莉 +2 位作者 张顺平 晏至辉 刘彧 《推进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339-346,共8页
为获得燃烧模态转换过程对超燃冲压发动机工作特性的影响,在直连式实验台上,通过液态煤油流量的线性变化,开展了飞行马赫数4.5条件下燃烧室不同工作模态的转换实验。通过对特征位置和参数的监测,实现了燃烧模态的实时判别,获得了燃烧模... 为获得燃烧模态转换过程对超燃冲压发动机工作特性的影响,在直连式实验台上,通过液态煤油流量的线性变化,开展了飞行马赫数4.5条件下燃烧室不同工作模态的转换实验。通过对特征位置和参数的监测,实现了燃烧模态的实时判别,获得了燃烧模态转换过程对发动机性能的影响规律。实验结果表明,在燃烧模态转换过程中滞环现象明显,燃烧室压力和发动机推力性能存在突变。在燃油流量以相同的速率增加和减小过程中发生模态转换时刻的燃油当量比存在差异,分别为0.55和0.488,两个转换点燃烧室比推相差8.05%。在滞环区间内,对于同一当量比,会存在两个不同燃烧模态,对应不同的发动机推力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燃冲压发动机 燃烧模态 转换 直连式 实验
下载PDF
超燃冲压发动机隔离段流动特性研究 被引量:6
14
作者 肖隐利 陈亮 宋文艳 《空气动力学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75-79,共5页
隔离段是双模态超燃冲压发动机实现双模态和模态转换的一个重要部件,同时它把进气道和燃烧室隔离开,以防止燃烧室工作对进气道干扰,引起进气道不启动。由于隔离段内流场的复杂性及其广泛的工程应用前景,隔离段内的流动特性引起了人们广... 隔离段是双模态超燃冲压发动机实现双模态和模态转换的一个重要部件,同时它把进气道和燃烧室隔离开,以防止燃烧室工作对进气道干扰,引起进气道不启动。由于隔离段内流场的复杂性及其广泛的工程应用前景,隔离段内的流动特性引起了人们广泛的关注。本文利用计算流体力学软件Fluent,采用k-ε湍流模型,近壁面采用非平衡壁面函数方法处理,控制方程的离散采用二阶迎风格式,对隔离段的流场进行了数值模拟,并分析了出口反压、来流马赫数等参数对隔离段内流场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燃冲压发动机 隔离段 模态转换 数值模拟 激波链
下载PDF
扩张角对隔离段抗反压能力影响的数值模拟研究 被引量:4
15
作者 肖隐利 陈亮 宋文艳 《机械设计与制造》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2期42-44,共3页
这里利用计算流体力学软件Fluent,采用K-ε湍流模型,近壁面采用非平衡壁面函数方法处理,控制方程的离散采用二阶迎风格式,对隔离段的流场进行了数值模拟,并分析了扩张角对隔离段抗反压能力的影响。
关键词 超燃冲压发动机 模态转换 隔离段 激波链
下载PDF
燃料喷注位置对于RBCC超燃模态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2
16
作者 张时空 李江 +3 位作者 秦飞 魏祥庚 叶进颖 汤祥 《固体火箭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798-803,共6页
为实现二元结构火箭基组合循环(RBCC)发动机在超燃模态下较优的工作性能,开展了数值模拟研究。使用二阶TVD格式差分算法,结合十二步乙烯简化动力学模型,分析了RBCC超燃模态下的冷热态流场,评定燃料喷注位置对发动机性能的影响。数值模... 为实现二元结构火箭基组合循环(RBCC)发动机在超燃模态下较优的工作性能,开展了数值模拟研究。使用二阶TVD格式差分算法,结合十二步乙烯简化动力学模型,分析了RBCC超燃模态下的冷热态流场,评定燃料喷注位置对发动机性能的影响。数值模拟结果表明,支板火箭关闭情况下,乙烯燃料RBCC发动机可在流道内组织燃烧、建立室压;将燃料在支板与凹腔中间靠上游位置喷注,可获得较好的发动机总体性能,此时发动机内推力增益可达9%以上;支板火箭底部的高温低速回流区有助于维持燃料高效燃烧释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火箭基组合动力循环(RBCC) 超燃模态 数值模拟 燃烧性能 回流区
下载PDF
双模态发动机的模态鉴别方法 被引量:2
17
作者 李飞 王知溥 +3 位作者 余西龙 顾洪斌 陈立红 张新宇 《力学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389-397,共9页
双模态冲压发动机的不同燃烧模态具有不同的稳焰机制和流态特征,并且在模态转换时伴随着显著的推力变化.因此,准确判断燃烧模态,对于捕捉发动机的燃烧区位置/范围、释热分布特征,以及为进一步优化燃烧室的设计(流道结构和供油布局)具有... 双模态冲压发动机的不同燃烧模态具有不同的稳焰机制和流态特征,并且在模态转换时伴随着显著的推力变化.因此,准确判断燃烧模态,对于捕捉发动机的燃烧区位置/范围、释热分布特征,以及为进一步优化燃烧室的设计(流道结构和供油布局)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尚无鉴别模态的有效试验方法,本文提出了一种模态鉴别的试验方法,并在超燃直连台上开展验证试验.试验中使用的测量技术包括:壁面静压、高速阴影/纹影、多通道可调谐二极管吸收光谱和高能态碳氢自由基CH~*自发光成像.利用多种测量方法的组合,可以同时获得燃烧室中气流静温、速度、马赫数分布,释热分布以及燃烧区位置/范围.这些试验数据能够用于判别模态,并获得不同模态的流动和火焰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模态冲压发动机 模态鉴别 释热分布
下载PDF
双模态超燃冲压发动机点火方案对比试验 被引量:9
18
作者 席文雄 王振国 +1 位作者 刘卫东 梁剑寒 《推进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383-389,共7页
在来流马赫数2、总温840K的双模态超燃冲压发动机扩张型燃烧室的冷启动工况下,对凹腔上游的煤油横向射流喷雾的三种点火方案(热射流点火、乙烯引导点火、凹腔内局部补氧点火)进行了试验对比研究。采用高速相机拍摄了不同点火方式下的初... 在来流马赫数2、总温840K的双模态超燃冲压发动机扩张型燃烧室的冷启动工况下,对凹腔上游的煤油横向射流喷雾的三种点火方案(热射流点火、乙烯引导点火、凹腔内局部补氧点火)进行了试验对比研究。采用高速相机拍摄了不同点火方式下的初始火焰生成和发展过程,对比分析了各种点火方案的点火接力过程和压力响应特点。试验研究表明,热射流火焰和喷雾下游掺混燃烧后通过火焰逆传形成凹腔驻留火焰,室压受热射流供应及其与喷雾作用的非定常特性的影响较大;乙烯引导点火受乙烯燃烧强度的影响,在研究的参数范围内,由于生成的乙烯火焰较弱,易被煤油喷雾浇熄,旨在凹腔内形成接力火焰的点火方法未能实现乙烯引导的成功点火;在凹腔内局部补氧能够改善煤油喷雾的点火性能,点火接力过程过渡平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燃烧室 双模态超燃冲压发动机 点火 火焰传播 压力响应 凹腔驻留火焰
下载PDF
双模态超燃冲压发动机研究进展 被引量:24
19
作者 乐嘉陵 胡欲立 刘陵 《流体力学实验与测量》 EI CSCD 2000年第1期1-12,共12页
通过对各种发动机性能的对比分析 ,认为双模态超燃冲压发动机非常适合作为高超声速飞行器的动力推进装置。
关键词 高超声速飞行器 双模态超燃冲压发动机 实验 数值模拟
下载PDF
RBCC发动机冲压模态热力循环分析 被引量:2
20
作者 南向军 李斌 +1 位作者 何国强 张蒙正 《火箭推进》 CAS 2022年第6期17-25,共9页
为了研究RBCC发动机的真实工作情况,基于地面试验数据,建立了一维性能分析模型,对发动机4 Ma、6 Ma冲压模态不同余气系数条件的性能进行了计算,与试验结果进行了对比,获得了发动机沿程气流参数分布。利用计算结果构建了发动机热力循环,... 为了研究RBCC发动机的真实工作情况,基于地面试验数据,建立了一维性能分析模型,对发动机4 Ma、6 Ma冲压模态不同余气系数条件的性能进行了计算,与试验结果进行了对比,获得了发动机沿程气流参数分布。利用计算结果构建了发动机热力循环,分析了余气系数对循环效率、推进效率等性能参数的影响,提出了有效能产生率的概念,研究了余气系数对有效能产生率的影响以及有效能损失的途径。研究表明,建立的一维分析模型可以较好地计算发动机推力性能,与试验测量误差在10%以内;发动机真实热力循环并非严格的等压释热,其有效能产生率在0.5~0.7之间;提高有效能产生率和减少排气中的有效能是发动机性能优化的主要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BCC发动机 冲压模态 热力循环 有效能分析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